05归因与决策
- 格式:ppt
- 大小:286.00 KB
- 文档页数:38
第五章归因与决策第一节归因及其理论一、什么是归因(attribution)含义: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
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社会判断过程。
不同的归因会对行为产生不同影响,具有动机的作用。
这种作用产生于归因中所包含的评价成分。
归因不仅意味着对外在行为表现的解释和说明,也意味着对行为者的评价。
●举例:归因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人们的心理活动归因。
人们的行为活动归因。
归因的主要内容人们未来行为的期望与预测。
归因与生活为何归因:解释的需要——对周围环境作出一致性的理解、解释控制的需要——希望自己对这个世界有一定的控制力与预测力,这样人们才会感到安全。
●何时归因?1 当出乎意料的、不寻常的事发生时2令人不愉快的负性事件发生时3 对个体很重要、但又不太了解、肯定的事生活中的归因教师对学生学习成绩好坏的归因生活中助人行为或者亲社会行为的归因医疗临床上的应用——沮丧情绪的克服、抑郁患者的治疗内因:内在原因,即个体自身具有的、导致其外在行为表现的品性或特征,包括个体的人格、情绪、心境、动机、欲求、能力、付出的努力等。
外因:外在原因,即个体自身以外的,导致其外在行为表现的条件和影响,包括环境条件、情境特征、他人的影响等。
稳定原因:导致行为表现的相对稳定、不易发生变化的各种因素、条件、个体自身的品性和特征,如个体的能力、人格、品质、活动的难易程度等。
非稳定原因:容易发生变化、较不稳定的各种因素、条件及个体自身的品性和特征,如个体的情绪、心境、努力程度、机遇及环境的影响等。
稳定原因和非稳定原因两者和内因和外因两者是互相交叉的二、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一)海德的归因理论理论核心:内因外因是归因中的基本向度。
一个人的行为必有原因,或者决定于外界环境,或者决定于主观条件。
每一个常人都是心理学家。
认为人们须要控制周围的环境、预见他人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在复杂的多变化的社会中生活。
第五章归因与决策一、归因及其理论(一)归因的概念归因(attribution),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的推论过程。
通过归因人们能预测、评价行为,以便对环境和行为加以控制。
人们行为表现的原因有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种:内部原因是指个体自身具有的、导致其行为表现的品质和特征;外部原因是指个体自身以外的、导致其行为表现的条件和影响。
(二)归因的理论1.海德的朴素心理学美国心理学家海德最早提出归因理论,被誉为“归因理论之父”。
(1)理论要点海德认为,每一个人都具有关于人类行为因果关系的一般理论观点,并由此建立了“朴素心理学”,旨在系统地阐述没有经过训练的观察者如何正确理解他人行动的过程。
归因分为两种类型:内部归因——个体之所以出现某种行为,其原因与个体自身有关;外部归因——个体之所以出现某种行为,其原因与其所处的情境有关。
(2)评价海德的归因理论是一个开创性的工作,他对行为原因所做的个人—环境的划分一直是归因的基础,但他未能对这两点作更进一步深入的探讨和详细的说明。
2.琼斯和戴维斯的相应推断理论琼斯和戴维斯的相应推断理论(the theory of correspondent inferences)扩充和发展了海德的归因理论。
“相应推断”是指外显的行为是由行动者内在的人格特质直接引起的。
(1)了解行动意图一个人之所以采取某种行为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如果能够知道其行为的真正目的,那么对于其个性的推断就会更有把握。
在评定行动者的企图时,需要充分利用有关行动者的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信息。
只有与行动意图有关的行为后果,才能用来推断行动者的人格特质。
(2)推断个性本质从行动者意图推断其个性本质的过程中应考虑三个基本因素:①社会赞许性(social desirability)。
“社会赞许”是指某一行为是社会一般人所希望、期待、接受的。
大多数人越喜欢的行为,其社会赞许性也越高。
合乎社会规范或社会期望的行为很难反映一个人的内在特质;而行为的社会赞许性越小,本质归因的可能性就越大,相应推断的可靠性就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