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归因理论的主要内容

归因理论的主要内容

归因理论的主要内容

归因理论主要研究以下内容:首先是行为的归因,即根据人的行为和外部表现来推断其心理活动;其次是心理活动的归因,即研究人们心理活动产生的原因;最后是对人们未来行为的预测,即根据过去的行为表现来预测未来可能的行为。

目前,归因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将人的行为归结为内部原因或外部原因。根据凯里的归因模式,这取决于人的知觉过程,包括知觉本人的特点、知觉对象的特点以及交往情境。通过考虑一贯性、普遍性和差异性三个标准,可以决定应该将行为归因为内部原因还是外部原因。

另一个方面是研究人们获得成功或遭遇失败的归因倾向。这种倾向可能会影响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并影响他们未来的行为。因此,了解这种归因倾向对于理解人们的行为和决策非常重要。

教育心理学基本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基本知识点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与行为活动规律的科学。 2、实验法:实验法是一种严格控制条件,主动引起某种现象,分析研究的方法。 3、性格:性格是指由人对客现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所表现出的个性心理特征。 4、记忆: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保存和提取。 5、态度:态度指个体由于过去的经验形成的,对面临的人和事具有的心理倾向或心理准备状态。 6、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履行社会交给自己的教育职责过程中所具有的一种使学生感到尊敬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 7、遗忘:遗忘是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回忆,或错误再认和回忆。 8、健康:不仅是疾病与体弱的消失,而是生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 9、创造思维:创造思维在创造活动中进行的高度灵活、新颖、独特的思维方式。 10、美感:美感是对自然、社会和艺术中各种事物是否符合其美的标准而产生的情感。 11、身心发展:身心发展是生存期间由于年龄和经验的积累而引起的有规律的身心变化。 12、动机: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行为活动的内部动力。 13、智力技能:指借助于内部语言在头脑中完成的完善化的智力活动方式。: 14、人格:人格指一个人的稳定的、整体的身心结构,它包括人格倾向性和人格特征两个方面。 15、知识:是人类的认识成果和文明成就的结晶,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 16.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与行为的规律。 17. 将认识过程看成是个体接受、加工、储存、提取和使用信息过程的是认知心理学。 18.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是呈倒U型曲线的关系。 19.采用因素分析方法把特质区别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的心理学家是卡特尔。 20. 人的个性在形式和结构上是一样的,而在质(内容)和量上存在着差别,每个人表现出独特性,这是个性特征的共同性和差异性。 21.教师职业最显著的特征是知识传授者。 22.在心理评估中,较为科学、准确和客观的评估手段是心理测量法。 23.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观因素主要是知识结构。 24. 父母逝世或父母离婚,常使孩子感到茫然失措、孤立无援,这是亲和挫折。 25. 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时应注意一般来说,表扬应多于批评。C、A、B、D、B 26. 学校里面最重要、最基本、最经常、最活跃的一种人际关系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27. 艾宾浩斯提出的记忆遗忘曲线,可以归纳为遗忘进程不均衡,先快后慢。 28. 个性倾向性最基础、最积极的成分是需要。 29. 要使学生的道德行为经常化、自动化,必须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习惯培养。 30. 动作系统就是由一连串的动作组成的连锁式结构。 31. 在心理学研究中贯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这一原则,叫客观性原则。 32. 有目的地控制一定的条件或情境,以引起被试的心理反应的研究方法是实验法。 33. 关于需要产生的理论认为,人的需要的发展是由于长期积累的结果,这叫积累作用论。 34. 提出了认知失调的动机理论的美国心理学家是费斯廷格 35. 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提出来的所谓双因素,即指保健激励因素。 36. 采用因素分析方法把特质区别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的心理学家是卡特尔。 37. 斯普兰格认为,以经济的观点和实际效果来判断事物的性格类型属经济型。 38.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按照个体的心理活动的倾向,把人的性格分为外倾和内倾型。

【阶段测试三】现代管理学(含解析)

现代管理学 单选 其他 1、()是领导者对其下属不服从其领导所给予的一种强制性的剥夺,是强迫下属服从的一种权力。 A、法定性权力 B、奖赏性权力 C、惩罚性权力 D、感召性权力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领导者的权力。惩罚性权力是领导者对其下属不服从其领导所给予的一种强制性的剥夺,是强迫下属服从的一种权力。参见教材P160。 2、()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控制,是组织运行之前对“条件”的控制。 A、前馈控制 B、现场控制 C、反馈控制 D、最优控制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控制的类型。前馈控制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控制,是组织运行之前对“条件”的控制,在还没有产生结果时就对可能发生的偏差作出估计,并力图避免。参见教材P203。 A 1、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处于低层的需求是()。 A、尊重需求 B、安全需求 C、归属需求 D、自我实现需求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人类需求层次之间的递进关系。马斯洛划分的人类需求的五个层次中,处于低层的生理与安全需求属于物质需求,处于高层的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属于精神需求。参见教材 P184。D 1、对激励系统比较全面、完整的概括的是()。 A、权变理论 B、期望理论 C、公平理论 D、波特-劳勒模式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波特-劳勒模式。波特一劳勒模式是对激励系统比较全面、完整的概括。参见教材P195。 F 1、弗雷德·菲德勒曾用15年对1200个团队进行调查,最终得出在团体情况一般的情况下,采用()的领导方式,效果较好。 A、任务导向型 B、职位的权力 C、以自我为中心 D、以人为中心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领导权变理论。在团体情况一般的情况下,采用以人为中心的领导方式,效果较好。参见教材P173。 2、发生在计划执行过程中的控制是()。 A、前馈控制 B、现场控制 C、预先控制 D、反馈控制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控制的类型。现场控制是一种发生在计划执行过程中的控制,是直接对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现场检查,并纠正其偏差。参见教材P204。 3、飞碟运动员为了纠正子弹与飞碟之间的时滞问题而通过预判瞄准飞碟飞行的前方 射击,此例反映的控制类型是()。 A、前馈控制 B、现场控制 C、实时控制

组织行为学(老师知识点)

归因 *哈罗德·凯利归因理论的三个主要因素: 一致性:指其他人在相似场合具有相同行为的现象 一贯性:指行为对象在其他时间的相似场合均表现出相同的行为 特殊性:指行为人在不同场合下是否表现出类似的行为 归因错误 *自利性偏差:人们倾向于更好地表现自己,往往会将成功归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而将失败归于机遇或人物本身的“不可能性”导致的外部情景因素。 *基本归因偏差:人们在归因的时候往往会忽视情景的影响,而高估个人因素(如智力、能力、动力、态度或人格等)的影响,哪怕别人的行为很明显受到了情绪的左右。 情绪 *情绪的概念:情绪的定义:情绪是一种心理和生理经历,它直接指向人或物,是对客体的反应。 *情绪的特征: 情绪是短暂的经历而不是一种特质 情绪指向客体,而心境不指向特定的食物 情绪既是心理经历,也是生理经历 情绪智力 *美国心理学家彼得·萨洛维、迪巴洛和约翰·梅耶于1990年提出“情绪智力”的概念 *情绪智力的概念:情绪智力指认知并表达情绪,在思考过程中吸纳情绪,理解并判断情绪,以及控制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能力。 *包括四个方面:(1)情绪的知觉、评价和表达能力(2)思维过程中的情绪促进能力(3)理解与分析情绪,可获得情绪知识的能力(4)对情绪进行成熟调节的能力。 *1995年丹尼尔·戈尔曼的通俗读物《情绪智力》,对于情绪智力概念的广泛传播起到很大作用。他认为情绪智力包括:自我察觉、同理心、自我调节、自我激励和社会技巧等。 态度 *态度:是给提对特定事物的心理倾向——相对积极或消极,喜欢或不喜欢。与情绪相比,态度偏向于判断和逻辑,而情绪则是对带来愿望状态的对象的心理和生理经历,偏向于感觉经历。 *态度的心理结构: 情感成分:是一种情感体验,分为情境性的情绪和比较稳定的情感; 知觉成分:是指个体对课题的信息、理解和价值评价; 行为意向成分:即个体对事物的行为准备状态和行为反应倾向。 情感(affect)、知觉(cognition)和行为意向(behavior),合称态度的ABC模型。 *态度具有的四种功能: 调整功能: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环境,并把这些态度作为今后行为的基础; 自我保护:使个人在受挫时保护自己;例如一个晋升失败的人可能会显示自己轻视官职大小的态度。 价值表现:个人可借他所持有的态度来表现他所推崇的价值观念;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复习题: 题型: 1、名词解释(4-5*3分) 2、简答(5*8分) 3、论述(2*15分) 4、社会现象分析(18-15分) 第一章(P28思考题1、4、5) 1、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哪些内容?p5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特定社会环境下的心理活动,包括个体或群体的心理活动。 研究范围: (1)个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包括个体社会化和自我意识、态度和态度改变、社会动机、社会认知); (2)社会交往和社会互动心理与行为; (3)群体心理和行为; (4)社会心理学的应用研究。 2、简述社会心理学各发展阶段的主要内容及特点。P17 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就是社会心理学作为一个学科形成之长期的思想积累和准备时期,其时间界限是从古希腊开始一直到19世纪中期。 近代以前,人们主要以抽象的思辨和推测的方式来解释社会心理现象,最典型的是西欧的思辨哲学思想,其中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影响为最大。 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在这个时期,社会哲学阶段提出的人的心理和人性的许多理论假设,都在新的社会背景下接受新的研究和论证。这一时期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来自现实的社会经验通过对大量经验现象的描述研究,促成了社会心理学在经验论时期的一些重要的初级形态。 社会心理学的确立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心理学研究普遍运用实验方法研究个体和群体现象,重视实验数据,重视对社会心理现象的定量分析,并强调社会心理学的应用,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简述社会心理学主要流派的主要特点。P22 (1)精神分析流派 精神分析理论是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基础上形成的心理学思想体系,它以探寻人类内心的动力源,揭示其性质、强度和活动模式为特点,认为包括社会行为在内的人的许多行为,非但不是出于个体的自由意志,反而是由这些动力全权决定的。由于这些动力基本上是无意识的,因此人们并不知道自己的真正动机。 (2)社会学系理论 这一理论强调认知因素、观察学习、自我调节过程以及个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认为个人当前的行为时由过去的经历决定的,已有的经验、训练、强化对行为的习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是指从社会认知入手,对人类的社会心理和行为进行研究的多种社会心理学理论的总称。 (4)符号互动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由社会因素决定的,个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是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 (5)后现代社会心理学思潮

简述凯利的三要素归因理论的主要内容

简述凯利的三要素归因理论的主要内容 凯利的三要素归因理论研究了对行为影响的三个要素:行为表明、内因和外因。该理论发展于20世纪中期,由美国心理学家凯利提出,这一理论可以有效地帮助人们理解行为。 行为表明是指一种行为引起的后果,它可以主动或被动地解释和描述一种行为,反映了行为的结果。凯利认为,行为表明非常重要,可以激发人们的动机和行动,会影响行为的发生和变化。 凯利认为,行为的发生和维持都受到两种因素的影响,即内因和外因。内因可以提高行为的发生率,因为行为是由人们内在的激励所引起,而这种激励可以控制人们的行为。因此,内因可以成为影响行为的关键因素,能够改变人们的态度和动机。 此外,外因也可以影响行为的发生。凯利的三要素归因理论认为,外部因素是由外部环境所引起的,可以通过外部环境的变化来改变行为。外因可以影响行为的发生和持续,但它的影响不会像内因那样明显和可见。 凯利的三要素归因理论表明,行为的发生受到了内因和外因的影响,这些因素可以构成行为发生的框架。因此,该理论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更为完整、客观的行为分析模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行为的发生和变化。 基于凯利的三要素归因理论,研究者们可以更深入地探索人们的行为动机和行为变化,以及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凯利的理论在不同的领域中使用,例如教育、健康促进、管理学和社会心理学。这一理

论可以指导研究者们以适当的方式解释和解释行为,并为有效地管理和改善情况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 总之,凯利的三要素归因理论表明,行为的发生受到内因和外因的影响,行为的结果受到行为表明的影响。此外,它还可以为研究者提供有助于理解行为和促进行为变化的宝贵资源。凯利的三要素归因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好地理解行为和行为变化的框架,为行为改善提供了宝贵的研究机会。

领导科学复习资料

领导科学复习资料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领导科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经验决策 作为经验决策,主要是凭借决策者个人的知识、才智和经验而做出的决策,决策是否成功,主要取决于领导者和个别高明谋士的认识和经验。经验决策的特点是:(1)这种决策方式一般说来是个人的决策活动,主要依靠决策者个人的素质做出决断。(2)这种决策方式,本质上是以决策者的经验为基础,所能处理的信息量有限,一般说来,是一种定性不定量的决策。 2.领导环境 领导环境是指制约和推动领导活动展开的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要素的组合,是政治、经济、文化和自然要素影响领导行为模式的社会氛围和外在条件。 领导环境的分类 形式上:内部环境、外部环境 内容上:国际环境、社会环境、体制性环境、制度环境 历时性上:历史环境、现实环境 3.自我领导 自我领导(self-leadership),该方法是典型的领导替代品。其特色是:自我领导执行自我激励的任务,以及自我管理必要的工作。如何成为自我领导者呢?答案在于超级领导的支持,也就是能够积极释放下属能力的人。 4.归因理论 领导的归因理论是关于领导的最新理论。归因理论主要用于了解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领导的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 of Leadership)指的是,领导主要是人们对其他个体进行的归因。人们倾向于把领导者描述为具有这样一些特质,如智慧、随和的个性、很强的言语表达能力、进取心、理解力和勤奋。并且,人们发现高一高领导者(即在结构和关怀方面均高)与人们对好领导具有哪些

组织行为学总结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知识 组织行为学研究内容的三个层次:个体、群体、组织 组织行为学发展的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代表人物、主要研究内容和观点: 1、以泰勒为代表的经典科学管理理论阶段(1900-1927) 2、以霍桑实验开始的人际关系理论以及后来的X理论—Y理论阶段(1927—1965) 3、以权变态度和方法来看待人及其管理心理与行为的现阶段(1965-2000) 4、积极组织行为学阶段(2000-现在) 第二章知觉、归因理论与个人决策 知觉特征: 1.整体性:根据知觉对象的特点将其知觉为一定结构的整体形象 2.理解性: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某种意义 3.相对性:根据事物之间的相对关系进行反映 4.恒常性:条件发生变化时,直觉影像仍保持不变,包括对知觉对象的亮度、形体、大小等 颜色方面的恒常性。 内涵:指的是个体为自己所在的环境赋予意义并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一个人是活在知觉中的. 人们的行为是以他们对现实的知觉为基础的,而不是以现实本身为基础。这个世界是人们知觉到的世界,这对行为十分重要 知觉防卫机制的内涵:为了防止自己受到威胁性刺激的侵扰,人们自动地抑制自己对它们的知觉和反应的倾向. 错觉:错觉是指一种不正确、被歪曲了的知觉。 类型:常见错觉、图形错觉:缪勒—莱伊尔错觉、波跟道夫错觉 社会知觉的集中表现形式: 1.对他人的知觉:表情、性格 2.人际知觉 3.角色知觉 4.自我知觉: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 社会知觉偏见: 首因效应晕轮效应近因效应定型效应投射 归因:人们对自己或别人的行为进行分析,进而解释和推测其原因和动机的过程 归因的参照点: 一致性、一贯性、特殊性 海德的归因理论:内因与外因 (1)归因于从事该行为的人;(2)归因于行为者的对手;(3)归因于行为产生的情境 为难的归因理论: 个人决策当中不确定判断的三种启发: (1)代表性启发式是指人们倾向于根据样本是否能代表(或类似)总体来判断其出现的概率,对于代表性越高的样本,就判断其出现的概率越高。 (2)可得性启发式是指人们倾向于根据客体或事件在知觉或记忆中的可得性程度来评估其相对频率,容易知觉到的或容易回想起的客体或事件被判定为更常出现。 (3)锚定和调整启发式是指在判断过程中,人们最初得到的信息会产生“锚定效应",人们会以最初的信息为参照来调整对事件的估计。

归因理论的主要内容

归因理论的主要内容 归因理论是指个体对事件或行为的原因进行推断的心理过程。 在社会心理学中,归因理论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探讨了人们 是如何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解释和归因的。归因理论主要包括 内在归因和外在归因两种类型,它们分别指个体倾向于将行为原因 归因于内在因素或外在因素。此外,还有稳定归因和不稳定归因之分,稳定归因指个体倾向于将行为原因归因于长期不变的因素,而 不稳定归因则指个体倾向于将行为原因归因于短期变化的因素。 内在归因是指个体倾向于将行为原因归因于个人内在的特质或 能力。例如,一个人在工作中表现出色,他人可能会将其成功归因 于他的聪明才智或努力。外在归因则是指个体倾向于将行为原因归 因于外部环境或情境。比如,一个人在工作中表现出色,他人可能 会将其成功归因于所处的良好工作环境或得到的支持和帮助。 稳定归因是指个体倾向于将行为原因归因于长期不变的因素, 而不稳定归因则是指个体倾向于将行为原因归因于短期变化的因素。举个例子,一个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他可能会将这一成功归 因于自己的智力(稳定归因),或者将这一成功归因于考试前用功 复习(不稳定归因)。

归因理论对于理解人们的行为解释和社会互动具有重要意义。人们的行为解释不仅影响着他们对自己和他人的看法,也影响着个体的情绪和行为。在社会互动中,归因理论也能帮助我们理解他人的行为,并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和相处。此外,归因理论还对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的维护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之,归因理论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学理论,它帮助我们理解人们对事件和行为进行解释和归因的心理过程。通过对内在归因和外在归因,稳定归因和不稳定归因的研究,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个体的行为解释和社会互动,并且为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的维护提供理论指导。归因理论的研究对于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

韦纳归因理论及其教育意义所在

韦纳归因理论及其教育意义所在 近年来,韦纳的归因效果理论,充实了世界成就动机理论研究,对我国中小学教育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意义。 归因影响期望的改变,因而也必然影响成就动机。研究归因对成就动机的影响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很强的运用价值。在此领域众多的研究中,有一种理论最具代表性,对实践的指导意义也最大,这就是韦纳的归因效果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Bernard Weiner,1974)以成败行为的认知成分为中心,提出了一个归因模型。他认为,个人对成败的解释不外乎以下四种因素:(1)自身的能力;(2)所付出的努力程度;(3)任务的难度;(4)运气的好坏。其中,能力和努力两种是描述个人特征的内在原因;难度和运气则是表示环境因素的外在原因。韦纳又按“稳定性”维度对四种原因进行了划分:能力和任务难度属于稳定的因素;努力程度和运气好坏则是不稳定的,在各种情境中变化很大。他认为“内外控制点”(即内外因素)和“稳定性”这两个维度是相互独立的,对一个人成就动机的产生和质量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稳定性”维度对以后类似情境中是否成功的期望或预测产生重大影响。如果某人将在某项任务上的成功归因于稳定的原因,如他的能力很强或这项任务对他很容易,他自然会期望自己在以后类似情境中继续成功。如果成功被归因于随情境变化而变化的不稳定原因,如工作努力或运气不错,显然对下一次成功就不那么有把握了。相反,对某项任务上的失败,如果归因于个人难以改变的稳定原因,如能力太差或任务太难,对以后类似的任务显然也会作失败的打算;如果把失败归因于不稳定的原因,如运气不好或还没作出充分的努力,则会对以后的成功抱有更高的期望。

激励的基本理论

激励的基本理论 【任务描述】 管理的核心问题是人的问题。搞好对人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始终是管理的一项基本功能。激励理论大致上可以划分为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和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三大类。 【任务目标】 掌握内容型激励理论; 掌握过程型激励理论; 掌握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任务导入】 无谓的争论 小李是某大学会计学学士,在接受了许多公司的面试后,她选择了某著名会计公司的一个职位,并被派到上海办事处。小李对所得到的一切很满意:名声显赫的大公司中的一份有挑战性的工作,获得经验的良好机会,7 500元的月薪。但她认为自己是班上最出色的学生,获得良好的报酬是预料之中的事。一年之后,工作仍然像她希望的那样具有挑战性,让人满意,上级对她的工作很满意,她也刚刚得到了800元的加薪。 但是小李最近几周的工作积极性急速下降。原因是办事处刚刚聘用了一个某审计学院的毕业生,和小李相比,此人缺少实践经验,但工资却是每月8 400元,比小李现在还多100元。除了愤怒,用其他任何语言都无法描述她现在的心情,她甚至不想干了,扬言要另找一份工作。 分析小李工作积极性急速下降的原因? 【知识精讲】 一、内容型激励理论 内容型激励理论集中于研究到底是什么激励人们的行为这一问题,即什么样的事物会激励人们。最常见的内容型激励理论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麦克里兰的成就需要理论。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1.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内容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行为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许多复杂的需要,这些需要从低级到高级可以划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马斯洛还将以上五种需要划分为高和低两级。生理需要与安全需要称为低级需要,而社交需要、尊重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称为高级需要。只有当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较高层次的需要才会变得更迫切,越是迫切的需要对引导行为的激励作用越大。 2.需要层次理论对管理实践的启示 (1)正确认识被管理者需要的多层次性。同一个人不同时期的需要不同,不同的员工的需要各不相同。 (2)要努力将组织的管理手段、管理条件同被管理者的各层次需要联系起来,不失时机地、最大限度地满足被管理者的需要。

大学心理学重点内容整理

大学心理学重点内容整理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里变化。 2.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 3.同化是将环境刺激纳入主体已有的图式,以加强和丰富原有的图式,引起图式量上的变化。 4.顺应是当个体的原有图式无法适应新的环境刺激时,必须调整原有图式或建立新的图式,引起图式质的变化。 5.最近发展区是指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6.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7.情绪与情感是个体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态度体验。 8.情绪智力是指个人对自己情绪的把握和控制,对他人情绪的揣测和驾驭以及对人生的乐观程度和面临挫折的承受能力。 9.个性(心理)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10.能力是指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并且直接影响活动效率 11.液体能力是指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较少依赖与文化和知识,而主要依赖于个人的先天禀赋。

12.晶体能力是指与知识经验的积累有关的能力,它决定了后天的学习,与社会文化有密切的关系。 13.广义的学习是指因经验而导致的个体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 14.观察学习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替代性学习。 15.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二选择: 1.认知发现的四个阶段特点 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 ②前运算阶段(2-7) ③具体运算阶段(7-11) ④形式运算阶段(11-成人期) 2.注意的品质 ①注意的广度 ②注意的稳定性 ③注意的分配 ④注意的转移 3.注意的种类 ①无意注意 ②有意注意 ③有意后注意4.情绪状态 1)激情(强烈的、短暂的、爆发性的)2)心境 3)应激(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引起) 5.记忆的种类 ①形象记忆②情景记忆③词语——逻辑记忆 ④情绪记忆⑤运动记忆 6.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学习是不断的盲目尝试与逐步减少错误的过程)学习的理论(规律):1)效果律 2)练习律 3)准备律

激励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详述

激励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详述 经济学院07级电子商务 谢建I 50714045 目录 一、摘要 (1) 二、西方激励理论研究现状 (1) (一)、内容型激励理论 (2) (二)、过程型激励理论 (3) (三)、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4) (四)、综合型激励理论 (6) 二、中国激励理论研究现状 (6) (一)、同步激励理论 (6) (一)、公平差别理论 (6) 三、总结 (7)

摘要:激励理论是行为科学中用于处理需要、动机、目标和行为四者之间关系的核心理论。它是现代管理中的重要职能,对激励理论的研究也是组织行为学当中的热门课题,中外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激励理论进行了突破性的研究, 关键字:激励理论不同的角度研究 一、西方激励理论研究现状: (一)、内容型激励理论: 内容性激励理论重点研究激发动机的诱因。主要包括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ERG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麦克莱兰的“成就需要激励理论”等。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1] 这是由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动机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五个层次: 1)生理需要——维持人类生存所必需的身体需要。 2)安全需要——保证身心免受伤害。 3)归属和爱的需要——包括感情、归属、被接纳、友谊等需要。 4)尊重的需要——包括内在的尊重如自尊心、自主权、成就感等需要和外在的尊重如地位、认同、受重视等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包括个人成长、发挥个人潜能、实现个人理想的需要。 2赫兹伯格的双因素论[2] 激励理论-保健因素理论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提出来的。20世纪5O年代末期,赫茨伯格和他的助手们在美国匹兹堡地区对二百名工程师、会计师进行了调查访问。访问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在工作中,哪些事项是让他们感到满意的,并估计这种积极情绪持续多长时间;又有哪些事项是让他们感到不满意的,并估计这种消极情绪持续多长时间。赫茨伯格以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为材料,着手去研究哪些事情使人们在工作中快乐和满足,哪些事情造成不愉快和不满足。结果他发现,使职工感到满意的都是属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方面的;使职工感到不满的,都是属于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方面的。他把前者叫做激励因素,后者叫做保健因素。 保健因素的满足对职工产生的效果类似于卫生保健对身体健康所起的作用。保健从人的环境中消除有害于健康的事物,它不能直接提高健康水平,但有预防

组织行为学主要内容

组织行为学 第一章导论 学习目标 掌握组织、组织行为、组织行为学的概念,以及组织行为的三个层次 了解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和发展阶段 理解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主要内容 第一节组织与组织行为 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发展阶段 第三节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组织与组织行为 一、组织 1、组织的涵义 组织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的系统性安排。 根据该界定,组织的存在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基本条件: 组织是人组成的集合 组织是适应于目标的需要 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 2、组织和管理 任何组织都需要管理 管理目标是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 管理工作的效果通过组织效率和组织效能来衡量 组织的发展演变是管理思想发展、管理技术提高的源泉 二、组织行为的涵义 组织行为:组织中人的行为。 组织行为可以从三个意义上来理解,或者说组织行为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个体行为,个体行为是指处于组织环境中的个人的所作所为; 第二个层次是群体行为,个体总是生活与工作在群体之中,当个体处于群体中时,他们的行为与独处时是不同的,所以研究组织中人行为规律,不仅是研究单个人的行为,而且还要研究聚集在一起的人的行为规律; 第三个层次是整个组织的行为,也就是把组织视为一个整体来分析组织行为。三、组织行为学的涵义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提高管理人员理解、预测、引导和

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这个定义有三层含义: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工作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理解、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其本质是一门现代管理学科,是管理学理论中的重要分支,古典管理理论和行为科学是管理学的两大支柱,而组织行为学则集中了行为科学的主要成果;同时,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生理学等学科的形成和发展,也为组织行为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发展阶段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和发展,是组织演变的必然结果,也是管理理论深化的产物。 一、早期研究与实践阶段 这一阶段又可以分为古代和工业革命时代两个阶段。 古代的组织管理实践和研究:人类对组织活动有效管理的历史已超过六千年,埃及金字塔、巴比伦古城、中国万里长城等宏伟的古建筑就是人类早期组织管理能力的生动证明。但受当时生产力水平和组织规模条件的限制,对组织活动的管理基本上是建立在个人观察、判断和直观基础上的传统经验管理,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研究比较直观、简单。比如,中国古代关于“人性”的讨论,古希腊对于气质的划分等。 尽管管理思想源远流长,管理理论却进展甚微。 工业革命时代的组织管理实践和研究:开始于18世纪下半叶的工业革命开创了现代文明的新时代,随着组织的创新——工厂制度的建立,组织管理难度加大,人们开始重视管理问题的理论研究,管理思想从经验直觉阶段进入了较系统的研究阶段。 这一时期,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及教育改革家罗伯特·欧文进行了一系列组织管理实践活动,并首次提出关心人的哲学,为管理和组织行为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二、组织行为学的萌芽阶段 (古典管理理论时代) 19世纪后半叶,新的组织形式-公司制风靡世界,组织规模进一步扩大,组织创新迫切需要新的管理理论作保证。以泰勒为代表的一代管理者创造发展了一系列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技术和方法,构成了古典管理理论,使管理理论研究走上了科学轨道。 古典管理理论主要由三个理论构成: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行政管理理论”、韦伯的“组织管理理论”,尤以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最为著名。 古典管理理论时代,管理者只注重提高生产效率,对“人”的因素重视的不够,对人的行为的研究比较滞后。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励,工人活动得到发展。这种形势要求管理理论既要合理利用资源、提高效率,也要研究组织行为,协调劳资关系。所以,古典管理中后期出现了以探讨人的因素为主题的许多新成分。 比如被称为管理第一夫人的莉莲•吉尔布雷斯。她非常关心工作中人的因素。认为引起工人不大满意的,不是工作单调乏味,而是主管部门对工人的不关心;许多企业纷纷设立“福利秘书”职位,通过建议改善工作环境、住房、医疗、教育和娱乐设施等福利来给工人提供帮助。 在古典管理理论时代,重视人的地位与作用,强调关心人、爱护人、承认人是提高

个案研究报告的写作X

个案研究报告的写作 个案研究(case study)是针对单一个体在某种情境下的特殊事件,广泛系统地收集有关资料,从而进行系统的分析、解释、推理的过程。个案研究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是指对单一特定的人、事、物所做的描述、分析及报告;广义是指采用各种方法,收集与研究问题相关的资料,对单一个体或一个单位团体作深入细致研究的过程。由于研究对象少,研究规模较小,在自然状态中进行,需要较长时间的跟踪,因此个案研究是一种特别适合于教师使用的研究方法,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个案研究报告是个案研究的表现方式,是个案研究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个案研究报告的表达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大致可分为三类:(1)描述性报告:比较详细地叙述个案资料,直接精细,可以将一些片段并列或串联,不用转述而用原话,尽可能用客观描述来呈现对个案的解释;(2)简介性报告:像似一幅个案的速写,着重反映个案的主要特征,比较简洁;(3)分析性报告:通常对论点进行直接的论述,对论点均需提供论据,并说明个案的各种可能现象及推理历程。根据教师研究的需要,本文主要介绍针对单一个体展开的个案研究分析性报告的写作。 下面我们具体阐述个案研究报告写作的基本格式。 一、个案研究报告的题目部分 标题和署名:个案研究报告的题目没有特殊要求,可以标明“个案研究”也可以不标明。一般要求简练、概括、明确,不宜超过 20个字,并尽量使用学术性的语言。如果题目语意未尽,可用副标题补充说明。例如,《贫困地区农村小学成本个案研究》、《改善儿童不良生活习慣的实例》、《一位后进生的转变——心理咨询个案报告》等。 署真实的姓名和单位。如果是集体成果,可署集体名或课题组名称。 摘要和关键词:摘要是整个研究报告内容的梗概,一般涉及研究问题、研究方法、研究结果、研究结论等,可以独立使用,字数在200字左右。 关键词则是选取能表示全文主题内容的重要词语,是文章的核心概念,一般3—8个词。可根据实际需要把这两部分内容译成英文,也可不译。 由于不少报刊杂志的要求并不是特别严格所以有很多个案研究报告往往没有摘要和关键词这两部分内容。但实际上标题、署名、摘要、关键词是一篇规范的研究报告应该具备的内容。教师在撰写个案研究报告时也应特别注意在正文前加上摘要和关键词,这样更能体现出论文的严谨性、科学性。 在题目部分,除了以上提及的标题、署名、摘要和关键词四项之外还可以增加:序或前言——一般是作者对研究主旨、动机、经过等内容的简介;致谢——是对研究过程中给予资助、支持、帮助的人员表示感谢;目录——将研究报告的章节标题用页码排序,以显示文章的纲目结构。这三项的使用与否则可根据教师个人实际写作的需要而定。 二、个案研究报告的正文部分 典型的个案研究报告的内容大致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⑴基本资料:姓名、性别、年龄、学习程度、籍贯等。 ⑵个案来源:别人介绍、自己寻来或其他关系等。 ⑶背景资料:父母及其他人的年龄、教育程度、职业等。 个案家庭史:父母、兄弟姐妹、其他人。 个案与家庭的关系:父母的管教态度、亲子关系、兄弟姐妹的关系等。 个案的学校生活:对学校的态度、学习能力、学业成绩等。 个案的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与朋友的交往等。⑷主要问题的描述。 ⑸诊断和分析。 ⑹指导策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