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向内归因的方法

向内归因的方法

向内归因的方法

向内归因的方法是指将事件或行为归因于个体内部和固定的特征或性格。简单来说,就是将结果归因于个人因素,比如智力水平、个性和格局等。这种方法的核心理念是将事件或行为的影响交归于不同的因素,例如内因、外因、稳定点因素和非稳定因素等。

在向内归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自我认知: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以及自己在面对不同情境时的反应和行为模式。通过自我认知,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行为和决策背后的原因,从而更好地进行自我归因。

2. 自我反思:定期回顾自己的行为和表现,分析其中的因果关系,并探究背后的原因。这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盲点和不足之处,以及提升自我认知和归因能力。

3. 积极面对:在面对挫折和失败时,我们需要保持积极的心态,认真分析原因并寻找解决方案。同时,也要学会接受自己的不足之处,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4. 学习和成长:不断学习和成长是向内归因的关键。我们需要不断探索自己的潜力和能力范围,了解自己的兴趣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进行自我归因和决策。

5. 寻求反馈:与他人交流和互动是向内归因的重要途径。我们需要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从而更好地进行自我归因和改进。

总之,向内归因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提升自我认知和决策能力。通过自我认知、自我反思、积极面对、学习和成长以及寻求反馈等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进行向内归因,提升个人和团队的绩效。

正确归因激励自我专题讲座

【心理健康教育】 正确归因激励自我 活动形式: 专题讲座 活动目的: 希望通过本次讲座,使学生能够正确归纳期中考试成败的缘故,进而对“现实自我”进行审视和调整,以顺利地向“理想自我”迈进。 活动流程: 引入话题——个例分析——原理介绍——自我归因——自我分析——完成问卷——收集整理——分析反馈 活动过程: 一、引入话题: 同学们,当你遇到挫折、遭到失败时,常常会听到一句耳熟能详的名言:“失败乃成功之母。”请问同学们:“失败一定是成功之母吗?”(学生会回答:不一定。)“是的,不一定。失败要成为成功之母,首先必须对失败进行正确归因,然后调整对策,重整旗鼓,如此才能走向成功。可见,正确归因特不重要。今天我们的辅导话题确实是“正确归因,激励自我”。 二、个例分析:

归因的领域专门广,涉及我们的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今天我们缩小范围,仅就学习来谈谈。先请各位同学当当心理专家,看下面的个例—— 九年级学生小王,平常尽管父母专门少顾及他的学习,可他的成绩总是名列班级前茅。上了九年级以后,他的成绩处在中等水平,对此他感到压力专门大。平常他特不用功,看书、做作业经常专门晚,电视专门少看,文体活动也专门少参加。可这学期的期中考试他依旧没有考出自己期望的好成绩,为此他感到失望、自卑,晚上甚至出现了失眠,不知如何办才好。 请同学们帮小王分析一下成绩下降的缘故: 生:我们认为他成绩下降的缘故有:1.竞争加剧,各路“高手”奋发图强;2.尽管用功,但方法可能不当;3.因文体活动专门少参加而导致体质下降,精力不足;4.由于七八年级时成绩一直优秀,上了九年级以后可能期望过高,自我要求太严;5.家庭关怀可能升温太快,让他感受压力大。 师:那他以后应该如何办呢? 生:以后他能够如此调整对策:1.适当降低自己的期望值,不能接着以往常的名次标准来要求自己,现在的同学们怎么讲都在奋力拼搏,聚到一起,排起名次总会有先后之分。 2.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不能照搬往常那一套。九年级不但

学会正确归因(大学管理心理学教案)

学会正确归因 (一)归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归因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人们对行为作原因推论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换言之,它研究人如何理解和解释行为的原因。不言而喻,人的行为原因是多重的,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自己或他人行为原因的理解只从某些方面去推论和解释。人们如何去解释行为的原因?各种人对行为原因的解释是否有差异?有无众人皆遵循的规律?不同的原因会不会影响以后的行为?心理学家对这些令人感兴趣的问题作了探讨,从而形成了现代归因理论的构架。因此,归因理论是近十年来社会心理学中一个最活跃的研究领域,它的研究已从基本概念发展到实际应用范围,对理解人们的行为原因、提供了理论依据。 1、成就动机低的人具有如下归因特点: ⑴把成功较多归因于外部原因而不是内部原因,不认为努力是成功的因素,因此不爱参加有关成就的活动。 ⑵把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因此面对失败时容易放弃。 ⑶选择太易或太难的任务,因为过易或过难的任务产生最小的自我评价的反馈(太难的任务,失败了可推诿个人责任;太易的任务,容易成功,成就感不强)。 ⑷认为结果与努力关系不大,因此付出相对少的努力。 成就动机和成败归因关系的研究在教育上有其应用价值。例如,怎样的原因解释会如何影响教师施行奖励和惩罚,因为归咎于他没有做出努力;能力低但付出高的努力的学生比能力高亦付出同样努力的学生受到更多的鼓励。学生的自我评价受归因的影响而变化。把成功归因于努力,但不倾向把失败归于缺乏努力,但不把成功归因于高努力的人,表现出最小的自我奖励。 纳维研究了先前的成功率和现在结果的差异对归因的影响。实验表明,当一个人过去屡屡失败现在成功了,或者过去成功现在失败了,那么人们大多会归因于不稳定因素、机遇和努力。当过去的行为和现在的结果一致,过去成功现在也成功,过去失败现在也失败,则倾向于归因于稳定因素、能力和任务难度。 维纳研究了成就动机和归因的关系,他的研究发现,成就动机高的人具有如下归因特点: ⑴把成功归因于高的能力和努力,因此当取得成功时,提高自我奖励或提高自豪感。 ⑵把失败归因于缺乏努力,因此面对失败能坚持努力。 ⑶选择中等难度的任务,因为中等难度的任务会产生最大的自我评价的反馈(成功的可能性越小,成就感越大,但也很难实现。中等难度的任务最富挑战性)⑷认为结果是努力决定的,因此工作努力。 2.归因偏差 归因理论的构架是以人民总是用理性的方法处理信息为假定的,因此它的一般形式中包含一种逻辑的、合理的机制。然而人的行为并非都是纯粹理性和逻辑的,归因过程往往产生偏差。有些偏差来自认知,有些偏差来自动机。

归因

归因 归因,即归结行为的原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归因的三个维度 归因是人类的一种普遍需要,每个人都有一套从其本身经验归纳出来的行为原因与其行为之间的联系的看法和观念。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B.weiner)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 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内外源),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稳定性),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可控性)。 内因,指存在与个体内部的原因,如人格、品质、动机、态度、情绪、心境以及努力程度等个人特征。如将行为归因于个人特征,称之为内归因。 外因,是指行为或事件发生的外部条件,包括背景、机遇、他人影响、工作任务难度。如果将行为原因归于外部条件,称之为外归因或情境归因。 综合归因:在许多情境中,行为与事件之发生并非由内因或外因单一因素引起,而兼有二者的影响,这种归因称之为综合归因。 在成败归因中,成功时,个体倾向于内归因,失败时,个体很少用个人特征来解释,而倾向于外归因。成功内归因有利于自我价值的确定,失败外归因,减少自己对失败的责任则是一种自我防卫。 在竞争条件下,个体倾向于把他人的成功外归因,从而减少他人成功对其带来的压力,如果他人失败了,则倾向被内归因。对他人的成败归因,个体均有明显的使自己处于有利位置,以保护自我价值,这种倾向叫动机性归因误差。 控制点理论 控制点是罗特提出的一种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观点。认为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控制源有不同的解释。 内控者:对某些人来说,个人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取决于个体在做这些事情时的努力程度,所以他相信自己能够对事情发展与结果进行控制,此类人的控制点在个人的内部,称为内控者。 外控者:认为个体生活中的多数事情的结果是个人不能控制的各种外部力量作用的结果,他们相信社会的安排,相信命运和机遇等因素决定了自己的状况,而个人努力无济于事,这类人倾向于放弃对自己生活的责任,控制点在个人的外部,称为外控者。由于内控者与外控者理解的控制点来源不同,因而他们对待事物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也不相同。内控者相信自己能发挥作用,面对可能的失败也不怀疑未来可能会有所改善,面对困难情境,能付出更大努力,加大工作投入。而外控者看不到个人努力与行为结果的积极关系,面对失败与困难,往往推卸责任于外部原因,不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企图寻求救援或是赌博式的碰运气,他们倾向于以无助、被动的方式面对生活。 心理学研究表明,遇到愉快或成功的事,进行内归因能增强自信,有利于心理健康;遇到不愉快的事,外归因则能缓解压力。 影响归因的因素 (1)社会视角的影响,由于人们在归因上的社会视角不同,因而对行为原因的解释也有明显的不同。 (2)自我价值保护,个体在归因过程中,对有自我卷入的事情的解释,带有明显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即归因向有利于自我价值确立的方向倾斜。 (3)时间因素。随着时间的流逝,归因越来越具有情境性,人们会将过去很久的事件解释为背景的原因,而不是行为主体、刺激客体的原因。

论归因的种类及归因能力的培养

论归因的种类及归因能力的培养 一、学生的归因分类: (1)向外归因:遭受失败首先认为自己学习成绩的好坏受运气、他人和任务难度等一些复杂而又难以预料的外部因素的主宰; (2)向稳定因素归因:学生习惯认为导致失败的因素是自己能力不够或试题较难; (3)向不可控因素归因:我们经常会听到学生為考试失利找发挥失常或生病了等借口,而他们对于这些情况的发生是不能有所作为的。 有这几种归因的人遭受失败时,往往以“自认倒霉”的态度接受打击,这些归因具有消极的作用,它不能使人重新获得方法,走向胜利,只能使人在失败中迷惘徘徊,无法正确把握自己。 (4)向内归因:学生遭受失败时能勇敢地反省自己,积极的思考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5)向不稳定因素归因:除了积极面对问题外,少数学生对自身充满信心,坚信努力一定会取得进步; (6)向不可控因素归因:主要考察自己可以直接或间接转变的那些因素。 学生的不同归因,影响着他们对待学习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影响着他们的成就动机和抱负水平,作为一名考生要善

于对学习中的成败得失进行正确的归因。而以上三种归因把自己放在了首要位置,自我控制、乐于进取,是具有积极作用的归因。 二、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归因能力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在成功或失败时把主要原因归之于内部的努力,有利于激发学习责任感,提高学习努力的程度,克服自卑心理,形成较高的成就动机。所以,教师可采取下列措施帮助学生正确归因: (1)教导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敢于反省自己 学生很多时候并不是很了解自己,比如有些学生会问:“我很努力了,可为什么成绩还是上不去。”其实大部分原因是对自己认识不够,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有效学习方法,所以学生应该从能力、基础、习惯甚至是性格等各方面分析自己。敢于反省自身也是很重要的,高三学生中有很多在经历多次失败后觉得深受打击,不再有勇气自省,这些对找到失败原因以及学生的成长都是不利的。碰到矛盾,首先要反省自己处理的方法,在原有方法上寻找症结所在,让矛盾得以缓和解决。不管在学习还是生活中,敢于正视自己都是能进行正确自我归因的前提。 (2)建立适当的自我归因参照系 学生的成败归因是一个评价过程,只有找到适当的参照系,并确定自己在其中的位置才能形成明确的自我评价。为

归因理论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最新教育文档

归因理论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最新教育文档 归因理论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一、归因理论概述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会问为什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是归因,简单说来,就是找出原因。心理学中对归因的专业解释为,人们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与经验,对他人或自己的外在行为表现进行分析,指出性质、推测其原因的心理活动过程。在社会心理学中,根据人们不同的归因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归因理论,主要有海德归因理论、维纳归因理论、凯利归因理论、琼斯和戴维斯的归因理论。 弗里茨·海德是归因理论的创始人,他在1958年开始了归因问题的研究。他认为,行为的发生必有其原因,或取决于外界环境,或取决于主观条件,亦或者是内外部原因相互作用的结果。据此,海德将归因分为外归因和内归因。如果推测某一行为的原因来自外在的东西如环境,称为情境归因,即外归因。如果判断某一行为的发生是由行为者自身原因引起,如兴趣,则称为个人倾向归因,亦即内归因。 1972年,B·维纳在海德归因理论和J·W·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归因理论。他基本同意海德对内外归因的解释,同时还提出了一个新的维度,即把原因分为暂时的和稳定的两种。依照这两种维度,维纳归因理论对行为的归因就有四种情况,以成功这一行为为例,可以归因于稳定的外在因 素,如好的工作环境;稳定的内在因素,如个人能力强;暂时的外在因素,如好的机遇;暂时的内在因素,如提前进行准备。 凯利在海德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一个人的行为可归结为三种原因:个人归因、环境归因和刺激归因。但到底归结为何种原因却要依据三种信息,分别为:一致性信息,即活动者对某一刺激对象的行为是否与其他人一致;区别性信息,即活动者是否只对当前刺激对象产生这种行为还是对其他不同的对象也产生这种行为;连贯性信息,即活动者对当前刺激对象所产生的行为是否一贯如此。凯利认为,只有拥有足够的信息,才能作出合理的归因。

归因决定领导风格

归因决定领导风格 一位领导者如何看世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她)的领导风格。 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ies),是心理学研究世界观的一个角度。在商业管理领域,一位领导者如何看世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或她的领导风格。 飞人们常犯的“自恋式归因” 唐骏的《我的成功可以复制》,马云的《我的成功不是偶然》,都体现了自恋式归因。 一个人踩着梯子爬到楼顶,一脚踢倒梯子,大喊:“我是飞上来的!” 不同的人讲这个故事,是为了说明不同的道理。我讲这个故事,是想说明一种心理现象,我称之为“自恋式归因”(自我服务的归因偏差,self-serving attribution bias)。心理学研究发现,一般人喜欢把成功归结为自己的能力或努力,而把失败归结为外界因素,这是保持良好自我感觉的思维方式。当然,这种思维一般是无意识的。 唐骏的《我的成功可以复制》,马云的《我的成功不是偶然》,都体现了自恋式归因。成功的职业经理人、企业家、政治人物,往往无意识地把环境因素和偶然因素(运气),像对待那把梯子一样,一脚踹倒,登高享受万众膜拜。 客观认识自己,可以避免自恋式归因造成的自我膨胀。并非所有成功者都会落入自恋式归因的俗套。在这一点上,松下电器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是榜样,他用运气解释自己的成功。1979年,他对媒体说:“不管怎么说,我是比较偏向宿命论的,不论如何努力,若不是幸运相陪,绝对不能成功。因此每逢难题发生时,我总认为命运会作最后的裁决,所以不会特别担忧。我经常告诉别人,说自己的运气很

好,这是事实而非谦虚。像我这样身体虚弱、又无资金的人,纵使能勉强创业,也根本没有成功的希望。而我却能如此顺利地拓展事业,或许可以说是命中注定……虽然人类最终的结果是取决于命运,但应该努力之处还是得全力以赴,不脚踏实地,老是叫唤‘听天由命’是没有用的。” 王石可爱之处,就是他虽然在为人处事上面很傲,但在归因上面却很低调,在他归纳的成功公式中,运气占了90%:成功100%=运气90%+理想主义5%+激情2%+坚韧意志2%+控制力2%+自省力2%+平常心2%-浮躁1%-懒惰1%-贪婪1%-依赖1%-没有同情心1%。 你有没有基本归因错误 上级看下级,往往难免犯基本归因错误。 一般人对自己的事情,看到外界因素多点,因为自己看不到自己。对于别人的事情,看到内部因素多点,因为不能从别人的角度看他们的处境。这种现象可以用图形—背景理论解释:看自己的成败,环境是图形,自己是背景;看别人的成败,“别人”是图形,环境是背景。这种把他人成败过多归因于其稳定个人属性的倾向,心理学家称之为“基本归因错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 上级看下级,往往难免犯基本归因错误。老板看职业经理人也同样,他们往往把空降职业经理人的离职和失败,归因为职业经理人自身适应力、忠诚度、工作能力所致,而忽略了企业提供的工作平台和组织环境中不利于职业经理人施展的因素。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年轻人不认命不服输,上了年纪则“知天命”,放自己一马,何尝不是生活的大智慧?

青少年自我效能感、学业成绩与归因方式的关系

青少年自我效能感、学业成绩与归因方式的关系 作者:洪帅 来源:《文学教育》 2018年第16期 内容摘要:本研究探讨青少年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的关系以及归因方式的中介 作用,采用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和多维-多向归因量表(MMCS)对208名青少年进行施测。结果表明:①学业成绩与内归因、学业自我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关,内归因与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业 行为自我效能感及学业能力自我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关,外归因与学业能力自我效能感呈显著负 相关;②学业行为自我效能感对学业成绩有正向预测作用;③内归因在青年少学业自我效能感 与学业成绩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青少年学业自我效能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归因方式对学 业成绩产生影响。 关键词:学业自我效能感归因方式学业成绩青少年 一.问题提出 学习是青少年时期全部生活的重心,衡量学业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即学业成绩,这也 是教育工作者关心和努力提升的重点。自我效能感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最先提出来的概念,它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一特定任务的推测和推断[1]。在个体执行某项心理活动的过程中,自我效能感可以直接影响其功能的发挥。学业自我效能感是自我效能感在学习领域内 的表现,它是个体对自己控制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用以评价自己是否有 能力去完成学习任务的自信程度[2]。归因是指个体分析自己及他人的行为,发现行为产生的原因、推断行为具有何种性质的过程,即对行为的原因给予解释和推断的过程[3]。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将影响归因的主要因素划分为能力、努力、情景和运气四个因素,根据这四因素的属性 提出归因的内外因、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内归因方式指依靠能力、努力因素进行归因, 外归因方式指依靠情景、运气因素进行归因。 目前研究者对三个变量的研究多集中与两两之间的关系探讨以及各自与其他变量的关 系研究上,对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比较少。仅有的几个研究是以大学生为被试,缺乏以青少年 群体为研究对象的探讨。此外,很少有研究者将归因方式作为中介变量来考查学业自我效能感 对学业成绩的影响。学业自我效能感能否通过影响归因方式从而间接作用于学业成绩呢?本研 究试图通过实证调查探讨归因方式的中介作用。这对初、高中等教育机构引导青少年在学业成 绩方面培育积极的归因方式,提高其学习积极性,从而间接提高青少年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和学 业成绩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取样法对山东省威海市某中学高一年级学生进行施测,共发放问卷260份, 回收有效问卷208份,问卷回收率80%。其中男生93人,占比44.7%,女生115人,占比 55.3%。 2.研究方法 (1)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

20121018运用归因理论指导学生正确归因

运用归因理论指导学生正确归因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每次期考过后我们总要依据考试成绩进行教学质量分析,同时要求并指导学生对自己考试成功与失败的原因进行推测分析。心理学上把这种对别人或自己所表现行为的原因予以解释的过程称为归因。 但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学生,特别是学差生,在进行学习结果的归因分析时并非都能做到正确归因,积极归因,相反,往往会出现一些归因上的偏差,造成消极归因,进而影响以后的学习行为。 一、目前,高中生学习归因出现的偏差 1、浅层归因许多高中生特别是学差生在总结分析学习失败的原因时,总是认为自己学习没有努力,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认真,考试马虎,状态不佳等是导致学习质量下降的原因,总结分析也就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而已,殊不知这仅仅是导致成绩下降的直接原因,至于导致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那就要由果溯因,推导原因的原因。但许多高中生是做不到这一点的,而且也不愿去做。“我心里有个小秘密,我不愿告诉你”,“千呼万唤始出来,尤抱琵琶半遮面”一语道破了高中生的真实心态。笔者曾经接待过一个来访的中学生,当问及她长期以来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原因时,她仅仅说了句“学习不用功,努力不够”来敷衍,进一步问她为什么“学习不用功”时,她说:“学习没压力。”“学习没压力的原因又是什么?”答:“缺乏紧迫感。”“为什么缺乏紧迫感?”答:“没有生活目标,缺乏学习动力。”当分析到这一步时,虽然已经找到了很深层的原因,但我们认为仍不是根本原因,要从根本上让其转变学习态度甚至人生态度,仍需找到更深层次的原因。后来与其深入细致的长谈,才识庐山真面目,原来她是一个“千万富翁”的女儿,从小衣食无忧,娇生惯养,爱享乐怕吃苦,心中无大的志向和愿望,当问及今后的理想时,她说毕业后到父亲的公司当一名职员。这样一个人生目标,可以说不用努力,就可以一蹴而就,这样的目标与其现实之间几乎没有什么距离和落差,也就不会产生心理冲突,更不能因此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那就必然导致今天的学习结局。试想,这样一个在“三观”上出现问题的学生,如果我们仅仅滞留于浅层归因,能解决她的根本问题吗?我们也只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无论如何苦口婆心也不会做到她的心坎上,教育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后来笔者利用不同途径,采取不同方法,先后十几次谈话,半年之后她的学习终于出现了转机,走出了倒数三名的阴影,最后考上了一所理想的大学。 2、外向归因,又叫情境归因或外部归因。这种归因倾向与内向归因(又叫性格归因或内部归因)相对立,往往在解释自己的行为时倾向于主体以外的环境因素。如有些学困生在解释成绩不良的原因时,把教师讲解不清、教师偏见、学习(考试)任务偏重(或偏难)、缺乏他人帮助、运气欠佳等当作了主要因素,一味地怨天尤人人,强调客观因素,而不去从主观方面找原因,导致这种归因偏差的原因,我们认为:一是因为在自己表现行为时,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是很难做自我观察的,而更多地是注意了自己周边环境;二是因为人总是有一种趋利避害的心理倾向,当自己做出成绩,学习进步时,总爱倾向于内向归因,即性格归因,而在遭遇失败,学习退步时倾向于外向归因,即环境归因,剖析自我比观察分析环境难度要大得多。这种不合理的外向归因会使学生过分关注环境,过分强调客观因素,会产生气愤和敌意情感,减弱自我努力程度,从而导致学习质量的进一步下降。 3、片面归因,就是在进行学习结果归因时不能全面客观地把握整体,而是究其一点不及其余,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种归因偏差往往使学生在学习中顾此失彼,被动应付,始终不能把握学习的主动权,也易使学生丧失信心。 4、消极归因,是指学生在对学习失败进行归因时倾向于用一些具有稳定性和不可控制的因素去解释,如个人能力因素、基础因素、学习任务难度等,即把自己的挫折过多地归结

育儿知识-培养幼儿正确的自我归因

培养幼儿正确的自我归因 现代同学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向家长一致呼吁,要仔细分析孩子的归因方式,帮助孩子所用正确的归因方式,并从小培养儿童积极的“自我归因”能力。 有这样一个例子。有兄弟两个,一个出奇的乐观,另一个则非常担忧。他们的父母想让他们的性格改变一些。于是就把那个乐观的孩子了一间堆满马粪的屋子里,把悲观的孩子锁进放满漂亮玩偶的玩具屋子里。等了一个小时,当他们打开悲观孩子的屋门北屋时,发现他坐在一个角落里,又抹鼻涕又抹眼泪地哀号,非常伤心,原来他怕不小心弄坏了玩具,怕挨父母的责骂。 当打开满是马粪的房间之时,发现乐观的孩子正在兴奋地用一把小铲挖着马粪,并不断地把散乱到门口的铲干净。看到父母,乐观的孩子像发现五路奇迹似地嚷道:“看这儿有这么多马粪,附近一定会有一匹漂亮的小马,我要给它清理出一块干净的地方来”!这个乐观的孩子就是后来的美国乐观参议员里根,他从报童到歌舞片明星,再到州长直至但于走上国务卿的宝座。 心理学家在研究上面类似的问题时,思绪发现人们抱有的稳定的内心和态度,大多由他们从小习惯化的归因模式所决定。归因外显简单说就是把失败与成功归于某种原因。 向外归因表现为遭受失败时首先找寻外部,如环境恶劣,背运,并推卸自身应该并能够应该承担的责任;而向内归因则表现为遭受失败时先反省自己的错误行为,并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向稳定因素归因表明导致失败的因素是不可的,一般认为自己能力不够;向不稳定因素归因则表明导致失败的因素是可以改变的,一般认为自己努力程度不够。向不可控因素归因说明自己不能够对导致失败的不利因素有所作为,消极对待;相反则说明自己可以或者能够直接或失败转变间接的不利因素,能够应积极地坦然地面对。

个体对结果的归因方式影响行为——韦纳等人的归因理论实验

个体对结果的归因方式影响行为——韦纳等人的归因理论 实验 个体对结果的归因方式影响行为——韦纳等人的归因理论实验 [关键词]心理学实验;归因方式;行为 任何人都有探索自己行为成败原因的倾向,常常会问自己:为什么这次成功(或失败)了,归因就是指个体对自己行为结果的解释方式。在学校中我们常常发现这种情况:有的学生即使在考试成绩并不好的情况下,也很乐观,仍然对今后的成功抱有信心,并且愿意继续努力。这是因为他将考试失败归结为自己不够努力或任务的难度过高,这样的归因促使自己仍然保持对自己能力的乐观态度,归因引起的只是内疚的情绪,内疚会促使他继续努力。而有的学生却完全不一样。虽然他最初的考试成绩与前述那种学生一样,但他缺少自信,把失败归因为自己的能力问题,继而产生自卑感,而自卑情绪的产生会阻碍他继续努力。 通过对以上这种现象的研究,韦纳(Weiner)提出了归因理论。韦纳的归因理论是在罗特的控制点理论上发展起来的,也是一种动机的认知理论。他认为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是人们在解释成功或失败时知觉到的四种主要原因。韦纳将这四种基本原因分成控制源和稳定性两个维度。根据控制源这一维度,可将行为结果的原因分成内部的和外部的。例如,能力和努力是内部原因,任务难度和运气则是外部原因。根据稳定性维度,又可以将行为结果的原因分成稳定的和不稳定的。韦纳认为,能力和任务难度是稳定的因素,因为在反复从事某一工作时它们很少变化,而努力和运气则是不稳定的因素,它们会随时间或场合的不同而变化。一般说来,内归因者具备较强的成就动机,外归因者的成就动机相对要弱些。 一、实验介绍

实验一: 1(实验目的 研究归因方式和情感反应的关系。 2(实验过程 选取63名五、六年级的美国男孩为被试。他们首先要完成一个自我报告的量表。这个量表包括34个项目,每个项目描述了一个成功或不成功的结果,每个结果有两个选项,分为内部归因项和外部归因项。内部或外部归因的选项又可分为归因于能力或归因于努力。因此,一个被试的归因倾向可以分为四部分,分别代表把成功归因于努力、把失败归因于努力、把成功归因于能力和把失败归因于能力四种倾向。下面是两道典型的题目: 当你不能做出一道难题,这可能是因为:(1)你不太善于做难题;(2)题目编制有问题。 在学校当你某门课程掌握很快时,这常常是因为:(1)你很用心学习这门课;(2)老师把这门课讲得很清楚。 接着要求被试做一系列与成就相关的迷津测试,笔不能离开纸,也不能重复路线,一笔走完所有迷津。在这些迷津里,有些迷津是可解的,有些迷津是不可解的。每个被试会分发到一个由10个可解和10个不可解迷津组成的册子。通过匹配线条数,可解迷津和不可解迷津表面看起来难度相同。实验是计时的,当被试在30分钟内做不出一个迷津时将被主试打断。但如果是可解的迷津,可以给被试更多的时间。 在被试的桌上放一个容器,里面有10张扑克牌,还有两个每个上面有7个控制按钮的控制板。一个控制板上写着“赢者所得”,另一个控制板上写着“失败放回”。控制板上的按钮从1排到7。每当成功做出一个迷津,被试被要求按他认为他应得纸牌数相应的按钮,并从容器中拿出相同数目的纸牌。同样,当被试做不出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归因方式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归因方式的关系研 究 摘要:本研究采用多维-多向归因量表(MMCS)、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张建新 和Schwarzer)等工具,随机抽取平顶山学院285名全日制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探索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归因方式之间的关系及两者在性别、出身、家庭环境上 的差异。结论:(1)自我效能感得分主要集中在2-3分之间,占总人数的64.2%。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在性别、生源地、是否担任学生干部上都存在显著差异。(2)自我效能感与归因方式的各个因子,除情境维度外,都存在着极其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中,自我效能感与归因方式的内因、外因、能力、努力和运气均呈现显著 正相关。(3)归因方式中内归因对自我效能感有显著的预测功能。 关键词:大学生,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感 1引言 1.1归因方式 归因是指人们从自身行为的结果寻求行为的内在动力因素的过程,归因是个 体认知的组成部分,能够影响个体的自我概念的形成。归因方式,也称作归因风 格或解释方式,指个体以自己的以往经验或者当前期望为基础,对于生活中遇到 的消极事件或积极事件产生的原因倾向于如何解释的这种独特的认知方式[1]。 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用因果关系推论的方法,从人们行为的结果寻求 行为的内在动力因素。Weiner系统地提出了动机的归因理论,证明了成功和失败 的因果归因是成就活动过程的中心要素[3]。 魏希芬(2001)探索了归因方式对学生学习的影响,结果表明,归因训练不 仅可以在学习中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在生活中面对各种困难的时候同时提 高了他们的自信心[2];王纯(2005)的研究表明,核心人格中包括高敏感性、忧

5第五章 影响学习的心理因素

第五章影响学习的心理因素 学习动机概述 学习动机 概念 引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将学习活动引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动力机制。 三因素:推力、拉力、压力。 推力因素 与学生对学业成就本身的追求有关,发自学生内心的学习愿望和要求(Eg:对学习的强烈兴趣和探究心向等),对学习起推动作用。 拉力因素 与学习的外在后果(Eg:学位、待遇、社会地位等)有关,对学习起引诱作用。 压力因素 与客观现实环境对学生的要求(Eg:考试、竞赛、升学等)有关,对学生起强制作用。 作用 学习动机对学习过程的影响;学习动机对结果的影响。 1、学习动机对学习过程的影响 引发学习行为;维持学习行为;调节学习行为。 2、学习动机对结果的影响 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具有积极的影响。成就动机较强的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中能够不断取得进步,学习效率相对较高;成就动机弱的学生则不够努力,学习效率相对较低。 动机最佳水平: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简称倒“U”曲线) 耶克斯和多德森〖美〗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同时,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 学习动机的激发 1、学习动机的培养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2、设置具体目标及达到目标的方法; 3、设置榜样; 4、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5、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6、注意学生的归因倾向。 学习动机的培养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育; 创设问题情境:提供能使学生产生疑问、渴望从事活动、探究问题的情境,经过一定的努力能成功地解决问题的学习材料、条件和实践。 首先教师要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发展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努力归因”:无论成功或失败都归因于努力与否的结果。 “现实归因”:针对一些具体问题的方法,以提高学生克服困难的能力,增强自信心。 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奖励和惩罚是对学生成绩和态度的肯定和否定的一种强化方式。正确的运用奖励和惩罚是激发学生动机的主要手段之一。

从归因疗法到内隐理念:德韦克的心理学理论体系及影响

从归因疗法到内隐理念:德韦克的心理学理论体系及影响 1引言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是当前学界影响很大的心理学家。她从习得性无助研究人手,基于一系列理论建构和实证研究,相继提出了归因疗法、成就目标理论、内隐智力理念、自我理念、内隐理念以及心理模式理论等一系列影响较大的理论。鉴于她对心理学的杰出贡献,2003年,她成为美国文理学院院士;2008年,荣获唐纳德坎贝尔职业成就奖;2010年,荣获桑代克职业成就奖;2011年,荣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2012年,入选美国科学院院士。由此可见,德韦克的成就和影响得到了学界和社会的广泛认可。 我们在深入研读德韦克主要著作的基础上,按其研究领域,将她从1973年至今的40余年的学术成果划分为4大主题,分别是:习得性无助和归因的关系、成就目标理论、内隐智力理念和内隐理念。在习得性无助和归因关系主题下,她发现了归因疗法胜于成功疗法;在成就目标理论主题下,她发现了归因差异的动机原因;在内隐智力理念主题下,她解释了动机差异的内隐理念原因;在内隐理念主题下,她扩大了内隐理念的研究和应用范围。我们分析了这4大主题的演变发展路径,并于文后对其理论及影响进行了相应评价。 2习得性无助和归因关系主题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美国心理学由行为主义向认知心理学转换的时期,也是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研究主题和方法连接、整合的时期。以挫折和适应研究领域为例,心理学家塞利格曼从行为主义研究角度出发,根据一系列实验提出了习得性无助理论;心理学家海德(Fritz HEider)和维纳(Bernard Weiner)从认知角度出发,提出了归因理论。后来,塞利格曼也引入认知因素。认为归因存在着乐观和悲观两种形态,分别构成了适应良好与适应不良的基础。同时,在临床应用领域,对如何解决无助儿童的相关问题,行为主义学派和认知学派的临床心理学家都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前者强调对积极行为的强化塑造,后者强调积极的认知的建构。尽管他们的治疗方法不同,但仍有着某些类似的主张,如增强自尊可以解决无助儿童的学习问题(Dweck,1975,p.675)。怎样沟通、整合习得性无助和归因理论,同时解决它们在应用领域中存在的问题,是当时心理学研究者面对的一

归因法 归纳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归因法归纳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1.引言 1.1 概述 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方式编写: 概述: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归因法和归纳法是两种常用的分析方法。这两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现象、事件以及行为背后的原因和规律。归因法和归纳法都是在实证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工具,它们不仅可以提供深入的洞察,还可以为决策制定者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 通过归因法,我们可以将特定事件或行为的原因归因给某个特定因素或理论。它试图解释为什么某些现象会发生,以及发生的原因是什么。通过分析个体、群体或组织的行为,归因法可以帮助我们确定不同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而为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 相对而言,归纳法则是一种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通过观察和分析多个具体样本或案例,归纳法可以得出一般规律或普遍性结论。它通过观察许多具体的事物或事件,总结其中的共同点和规律,从而形成推广到更大范围的一般性结论。

本文将详细讨论归因法和归纳法的定义和原理,并介绍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常见场景和方法。同时,我们还将探讨归因法和归纳法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和运用这两种研究方法。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详细介绍归因法和归纳法的概念、应用以及其优缺点,以期为读者提供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无论是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还是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归因法和归纳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让我们一同深入探索归因法和归纳法的奥秘,为我们的研究和决策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1.2 文章结构 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阐述对归因法和归纳法的探讨: 1. 引言: 1.1 概述:介绍归因法与归纳法的基本概念,并指出它们在科学研究和其他领域中的重要性。 1.2 文章结构:简要介绍文章的组织结构,即本文将分为三个部分进行论述,分别是正文、结论和参考文献。 1.3 目的:说明文章的目的,即通过对归因法和归纳法的分析,探讨它们的定义、原理、应用场景以及优缺点,进一步了解和认识这两种科学研究方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