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总复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2章 第2讲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复习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课时跟踪检测
- 格式:doc
- 大小:538.10 KB
- 文档页数:7
第二章第二讲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雨林。
最新数据显示巴西亚马孙雨林2015年流失面积比2014年多出16%。
据此回答1~3题。
1.结合上图和所学知识,分析亚马孙地区热带雨林分布面积广阔的原因包括( B )①地势西高东低,有利于东南风的深入②受巴西暖流的影响③受秘鲁寒流的影响④平原面积广阔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 亚马孙雨林分布广与大气环流、地形、暖流等因素有关。
2.导致亚马孙雨林不断遭到严重破坏的原因可能包括( D )①为了脱贫而实施过度的迁移农业②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而开辟大型农牧场③为了偿还债务而进行商业性伐木④为了满足人口增长对土地的需求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 过度的迁移农业是为了解决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短缺问题,仅依靠迁移农业是无法脱贫的。
3.下列保护雨林的措施中,能够较好地协调环境与发展关系的是( A )A.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受益B.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C.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设D.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解析] 设立国际基金,既保护了森林资源,又使当地受益,解决了当地的贫困问题,较好地协调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艾比湖是准噶尔盆地最大的咸水湖,湖水较浅,湖中有鱼类、芦苇等动植物资源,芦苇对湖水有净化作用。
近几十年,艾比湖流域新增了大量耕地、灌渠,湖面缩小了1/2,芦苇大量枯萎。
读材料,回答4~5题。
导学号 702923124.结合材料信息推测,艾比湖面积的缩小会使( C )A.湖水的含盐量减小B.湖中鱼类密度增大C.湖泊自净能力减弱D.湖水蒸发总量增大[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湖面缩小,芦苇大量枯萎”“芦苇对湖水有净化作用”分析,艾比湖面积缩小会导致湖泊自净能力减弱,选项C正确。
5.为防止艾比湖继续萎缩,在该湖流域应采取的措施是( B )A.修建水库调节径流B.退耕还草保护水源C.退耕还湖水产养殖D.种植芦苇改善水质[解析] 根据材料“流域新增大量耕地、灌区,湖面缩小”分析,湖泊面积缩小的原因是耕地面积增加,大量引用入湖河流水所致,因此为防止艾比湖面积萎缩,应退耕还草,保护水源,选项B正确;艾比湖为咸水湖,因此耕地面积增加并非来自于围湖造田,选项C错误;修建水库、调节径流,种植芦苇,改善水质与湖泊面积变化无关,选项A、D错误。
第2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基础巩固一、单项选择题我国为了改善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建设了许多防护林体系,其中规模较大的是“三北”防护林和长江中上游防护林。
据此完成1~2题.1.“三北”防护林所起的主要的环保功效是(C)A.吸烟除尘B.美化环境C.防风固沙D.净化空气2.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所起的生态作用是(A)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B.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C.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D.净化空气、吸烟除尘【解析】第1题,三北防护林分布在我国的西北、东北、华北地区,主要功能是防风固沙,C对。
城市绿地的主要功能是吸烟除尘,美化环境,净化空气,不是三北防护林的主要功效,A、B、D错。
第2题,在长江中上游的防护林,主要生态作用是防止水土流失,涵养水源,保持水土,A对。
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是建立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作用,B错。
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是雨林等大面积原始森林的主要作用,不是防护林的主要作用,C错。
净化空气、吸烟除尘,是城市绿地的作用,D 错。
3.热带雨林气候区的降水类型多属于(B)A.地形雨B.对流雨C.锋面雨D.台风雨【解析】热带雨林气候区一般分布在赤道地区,所以多对流雨。
4.世界亚寒带针叶林分布面积最大的国家是(B)A.美国B.俄罗斯C.加拿大D.中国【解析】亚寒带针叶林分布面积最大的国家是俄罗斯.某研究机构利用水池(4 m×2 m×1 m)、土壤、芦苇、水管等材料设计了一个人工湿地系统(如下图所示)。
读图,完成5~6题。
5.该设计主要模拟的湿地功能有(B)①防风固沙②净化水质③涵养水源④塑造地貌A.①③ B.②③C.①④ D.②④6.若用无植物的相同模拟系统实验,则检测到(C)A.出水口的排水量减少B.出水口流速明显减慢C.出水口的含沙量增加D.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解析】第5题,读图,地表水经过滤后流出,该设计主要模拟的湿地功能有净化水质,②正确;湿地的植被、土壤有涵养水源功能,③正确;不能防风固沙,①错误;湿地不能塑造地貌,④错误;B正确.第6题,若用无植物的相同模拟系统实验,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下降,检测到出水口的含沙量增加,C正确。
【优化指导】2015届高考地理总复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2章第2讲森林的开发和保护复习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随堂巩固新人教版1.(2014·绍兴模拟)下图是我国四个限制开发的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关于其生态建设主要方向,叙述正确的是( )A.①封沙育草,涵养水源B.②控制开发强度,改善湿地C.③大力植树造林,提高草场载畜量D.④禁止超载过牧,退牧还草解析:选B 考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①大小兴安岭地区,大力植树造林;②三江平原改善湿地;③阴山北部禁止超载放牧,退牧还草;④黄土高原植树种草,涵养水源。
(2013·海南高考)地处干旱区的宁夏银川市,其周边地区曾广布湖泊,明清时有“七十二连湖”的说法。
2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
1999年开始,银川实施恢复湿地的计划,下图示意银川周围目前的湖泊分布。
据此完成2~3题。
2.2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的主要原因是( )A.泥沙淤积B.气候变暖C.排水造田D.黄河来水量减少3.疏浚、恢复湖泊湿地,对银川环境的直接影响是( )①增强城市排污能力②增加城市空气湿度③美化城市环境④增大城市气温年较差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 2.C 3.B 第2题,银川平原是宁夏重要的灌溉农业区,20世纪80年代,农业开发实施排水造田导致湖泊减少。
第3题,采用排除法。
湿地面积增大,可以降解污染,但湖泊湿地的主要作用不是对城市污染进行净化,城市排污能力的提高主要依靠对城市污水的净化处理,故①错误。
湖泊能增加空气湿度,降低温度,使城市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变小。
故④错误。
下图为“不同密度防护林对降低风速的效果图”。
读图,回答4~5题。
4.为大范围减弱风力,并做到经济合理、生态效果好,宜采用的防护林密度是( ) A.极密B.密C.中密D.稀疏5.下列有关不同地区防护林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工矿区——净化空气、吸烟滞尘B.城市地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C.黄土高原——防风固沙、美化环境D.东北平原西部——降低噪声、保护农田解析:4.C 5.A 从图中可以看出,不同密度的防护林对降低林区附近风速有较大的差异,但随着范围的扩大,它们的区别越来越小,所以从经济和生态方面考虑,宜采用中密的防护林。
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巴西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结合图完成1~3题。
1.从左图上看,巴西雨林的环境效益有()①净化空气②涵养水源③降低风速④吸烟除尘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2.雨林被誉为“世界生物基因宝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雨林受人类破坏最少,因此保存完好B.亚马孙雨林的物种资源占全球陆地物种的一半以上C.亚马孙雨林的减少对物种基因影响不大D.雨林生态的脆弱性是导致物种减少的直接原因3.雨林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主要表现在()A.生物残体分解快B.植物生长速度快C.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D.群落以高大的乔木为主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植物吸收CO2,放出O2、H2O,说明其具有净化空气的作用;风、径流经过雨林后有减小的趋势,说明其具有涵养水源、降低风速的作用。
第2题,雨林是全球最古老的植物群落,生物繁多,受人类破坏少,保护时间长,被誉为“世界生物基因宝库”.第3题,热带雨林是地球上功能最强大的生态系统,也是生产力最高的生物群落,在强大的生命活动推动下,雨林生长所需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雨林中土壤一般较贫瘠。
答案:1。
A 2.A3。
C热带云雾林是指在潮湿的热带地区经常被云雾掩盖的森林,其形成需要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一是持续充沛的水汽,二是足够低的凝结温度。
与其他地区的热带雨林相比,热带云雾林植株矮小、树干弯曲。
这种森林虽然只占全球热带雨林面积的2.5%,却是世界上多数生物的避难所。
下图为热带云雾林景观图。
据此,完成4~5题.4.热带云雾林树干弯曲的形态是为了()A.适应较低的气温B.抵御强劲的风力C.获取更多水分D.获得更多光照解析:结合材料可知热带云雾林光照条件不足,树木为了获得更多的光照只得蜿蜒生长,由此形成了弯曲的树干,D项正确.答案:D5.热带云雾林成为世界上多数生物避难所的最主要原因是()A.人类活动影响小B.栖息地空间大C.云雾的隐蔽性好D.食物来源充足解析:由于热带云雾林主要分布在热带海拔较高的山区,路途崎岖,湿度大,温度低,不适合人类长期停留活动,受人类活动影响小,因此成为生物的避难所,A项正确;栖息地空间大、云雾隐蔽性好、食物来源充足均不是最主要原因.答案:A西藏拉鲁湿地位于拉萨市西北角,介于城市和草地的过渡地区,是国内最大的城市湿地,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
森林的开发与爱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微专题一森林的生态效益与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和脆弱性一、森林资源的作用与现状1.森林资源的作用与现状(1)重要作用: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为人类供应木材和林产品;又是不行替代的环境资源,具有强大的生态作用和环保功效,图示说明如下:2.森林分布3.现状:世界森林面积削减的趋势仍在连续,大片热带雨林正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二、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1.影响大气中的碳氧平衡,有“地球之肺”之称。
2.促进全球水循环,调整全球水平衡。
3.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深度思考热带雨林为什么被称为“地球之肺”?答案从图中可以看出,热带雨林可以调整全球碳氧平衡:通过光合作用,吸取固定上千亿吨的二氧化碳,放出的氧气占全球总量的1/3,净化了空气,所以被称为“地球之肺”。
三、雨林生态的脆弱性1.雨林的生态优势2.雨林生态系统脆弱性的表现(1)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长期高温多雨的淋洗作用,使土壤格外贫瘠。
(2)雨林生长所需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地上植被最简洁遭到破坏。
3.西伯利亚平原:由于纬度高,气温低,多沼泽和冻土,土壤发育程度低,肥力低。
4.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红壤:(1)水热条件较好,植物生长较旺盛,有机质大部分被植物吸取;(2)降水较多,淋溶作用较强,土壤多为酸性红壤,肥力不高;(3)地表起伏较大,加上人为破坏地表植被,导致水土流失现象较严峻,致使土壤肥力下降。
考向森林的生态功能(2021·北京文综)人类与环境的协调进展日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1974年联合国将每年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20世纪90年月以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日益突出全球理念,提倡全球合作。
2021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森林:大自然为您效劳。
”依据上表,概述森林的生态效益。
答案增加碳储量,净化空气,防风固沙,调整气候,增加降水,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爱护生物多样性。
解析本题通过表格形式给出森林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示例,要求概述森林的生态效益,应留意运用地理学科语言,并做到言简意赅。
【优化指导】2015届高考地理总复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2章第2讲森林的开发和保护复习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课时跟踪检测新人教版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对人类来说,森林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
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全球面积最大的雨林,发挥着巨大的生态效益,但近些年却遭到严重破坏。
据下图,回答1~2题。
1.亚马孙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是因为 ( )A.能够吸纳和调节大量降水B.深刻影响着地球大气中的碳氧平衡C.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D.能涵养水源,净化水质2.热带雨林对当地水循环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A.为降水提供了50%的水汽来源,是当地水循环的重要环节B.大量水汽被带离了雨林地区,减少了当地的降水C.水循环中水汽主要来自海洋,跟热带雨林没有关系D.热带雨林能储存大量的水分,会减少当地的水循环解析:1. B 2.A 第1题,亚马孙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是因为雨林光合作用影响地球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第2题,热带雨林为大气提供丰富的水汽,是当地水循环的重要环节。
(2014·皖南八校联考)读“我国某地区不同海拔高度和坡向的草地退化率分布图”,回答3~4题。
3.据图判断,退化率最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坡向为( )A.南坡与北坡B.南坡与西南坡C.东坡与东南坡D.东南坡与南坡4.对图示信息解读和分析,正确的是( )A.降水越少,草场退化率越高B.草地退化率与海拔高度总体呈负相关C.该地的居民活动主要集中在海拔约4 700~4 900米左右的南坡附近D.该地区居民冬季放牧会选择地势较低的北坡草场进行解析:3.D 4.B 第3题,从图中可见,退化率在25%~30%的最高区域主要分布于东南坡与南坡。
第4题,降水是退化率高低的一个影响因素,但不是决定性因素;从图中看,总体退化率会随高度上升而降低;4 700~4 900米左右南坡退化率较高,可能是人类活动相对集中的区域,但不是居民主要活动区域,主要活动区域应在海拔更低的南坡地带。
冬季地势较低的南坡山地气温相对较高,是牧场的理想选择。
(2014·南京模拟)对黄土丘陵沟壑区某地,相同面积、不同土地覆被水土流失的观测结果如下表。
据此完成5~6题。
降雨量mm 降雨强度混交林地坡耕地荒草地油松幼林地径流量/L泥沙量/kg径流量/L泥沙量/kg径流量/L泥沙量/kg径流量/L泥沙量/kg33 弱111 0.1 155 41.3 153 4.7 154 18 14 很强29 0.5 327 39.4 71 0.8 212 25 19 强28 0.3 113 1.2 51 0.4 52 0.65.相同降雨强度下,泥沙量由小到大依次为( )A.混交林地坡耕地荒草地油松幼林地B.混交林地油松幼林地坡耕地荒草地C.混交林地油松幼林地荒草地坡耕地D.混交林地荒草地油松幼林地坡耕地6.下列判断中,符合该地情况的是( )①自然恢复植被的生态效益优于人工单一树种针叶林②开垦坡地可有效改善当地生态③森林树种越丰富,生态效益越优④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优于退耕还草A.①④B.①③C.②③D.②④解析:5.D 6.B 第5题,参考表中三项降水强度,可以判断出在相同降雨强度下,泥沙量由小到大依次为混交林地,荒草地、油松幼林地、坡耕地。
第6题,由于在相同降雨强度下,混交林地的泥沙量小于油松幼林地,因此①③正确;坡耕地泥沙量最大,开垦坡地会导致当地生态环境恶化;油松幼林地保持水土的作用比荒草地小。
(2014·青岛模拟)下图为我国历史时期森林遭破坏地区分布图。
读图,回答7~8题。
7.关于下列地区森林现状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a地区为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区②b地区以人工林、次生林为主③c地区森林覆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④d地区已成为我国最大的采伐林区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8.图中e地区与森林破坏有关的常见自然灾害和生态问题有( )①沙尘暴②泥石流③水土流失④台风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7.A 8.B 第7题,a地区为东北的长白山地区,属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区;b地区为我国东南林区,以人工林和次生林为主;c地区土地荒漠化严重,植被稀少;d为雅鲁藏布江谷地林区,我国最大的采伐林区在东北林区。
第8题,森林破坏在不同地区造成的环境问题也不同。
e地区为我国西南地区,这里山高谷深,地形复杂,若森林植被遭破坏,容易诱发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造成水土流失。
某中学地理探究性学习小组对该中学与高速公路之间的一片林地与裸地气温进行连续监测,测得林地与裸地月均温差值变化如下表。
读表完成9~10题。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月均温差值0.130.10.18-0.16-0.13-0.25-0.43-0.40-0.20-0.100.110.229.探究结果表明( )A.学校所在地位于南半球B.林地的年均温差大,裸地的年均温差小C.该地7、8月份的月均温较低D.林地比裸地的年均气温低10.该片林地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①涵养水源②保持水土③减弱噪声④吸烟滞尘⑤防风固沙A.①②B.②⑤C.③④D.③⑤解析:9.D 10.C 第9题,将各月份的月均温差值相加,所得结果为负值,这说明林地比裸地的年均气温低。
第10题,由于该片林地位于学校与高速公路之间,因而可起到减弱噪声和吸烟滞尘的作用。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维护生态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
人们把湿地称为“地球之肾”、天然水库和天然物种库。
读图,完成11~12题。
11.与图中4处湿地的形成无关的是( )A.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B.地形相对低洼,容易积水C.植被较好,容易涵养水源D.都濒临长江,常受到长江洪水的泛滥而积水12.从保护湿地和发展经济的角度看,不合理的行为有( )A.修筑梯田、固定耕地,解决贫困山区的粮食问题B.停止挖沙、打坝蓄水、恢复沼泽地C.利用文化生态优势,发展旅游等绿色产业D.加大投入,进行改造,建湿地公园解析:11.D 12.A 第11题,图中4处湿地虽在长江两侧分布,但并非濒临长江,因此长江洪水泛滥并不能导致四地积水。
第12题,在坡度大的山坡上任意修建梯田、种植作物,容易导致水土流失;可以从打坝蓄水、建造湿地公园、发展旅游等方面进行湿地保护和发展经济。
二、综合题(40分)13.(2014·重庆诊断)图1、图2为世界两大主要的雨林分布地区略图,图3、图4分别为图1、图2中M、N两地的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
读图,回答问题。
(20分)(1)比较M、N两地气候特点的差异,并从大气环流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8分)(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植被破坏后对该地大气圈和水圈的不利影响。
(6分)(3)刚果盆地原始森林茂密,林木蓄积量大,但是伐木业极不发达,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6分)解析:第(1)题,从两地的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可判断M、N地分别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获取图中信息可说出降水量的差异,运用气候成因可分析降水量不同的原因。
第(2)题,对大气圈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空气温度、湿度和成分变化上,对水圈的影响主要是地表径流量的变化。
第(3)题,伐木业与原料丰富程度相关外,还与交通便捷程度、市场需要量等相关。
答案:(1)差异:降水量M地小于N地,M地分干、湿两季(或降水季节分配不均),N 地降水年内分配均匀。
(或者答M地年降水量大于1 500 mm,分干、湿两季;N地年降水量大于2 000 mm,降水年内分配均匀。
)原因:M地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N地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2)径流量变率增大(或答水旱灾害频繁);水土流失,河流含沙量增大;导致温差变大,降水量(或空气湿度)减小;导致大气碳氧平衡失调。
(3)四周地形崎岖(或答盆周多山地),陆路交通不便利;河流下游流速快(或海岸线平直),沿海无大型港口,水运交通不便;本地经济落后,市场狭窄(或木材需求量小)。
14.三江自然保护区位于黑龙江省抚远县和同江市境内,是一个以沼泽湿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
结合以下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0分)材料一“东北地区湿地分布图”。
材料二“三江平原沼泽率与垦殖率的变化图”。
材料三“30年来三江平原东方白鹤数量变化图”。
(1)三江平原位于A、B、C三条江的汇合处,其中A是________,B是________,C是________。
分析三江平原分布有大面积湿地的原因。
(6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三江平原湿地减少和退化的原因。
(2分)(3)材料三表明三江平原湿地萎缩造成什么问题,除此之外,你认为还会产生哪些不利影响?(4分)(4)针对三江平原保护和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请你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8分)解析:本题以东北的湿地为背景材料,考查湿地的成因、开发利用中的问题及保护措施。
第(1)题,要注意三江平原上三条江的位置关系,再从地形和气候角度探讨湿地的形成原因。
第(2)题,从三江平原土地资源的开发和沼泽数量变化的角度分析湿地资源丧失和退化的原因。
第(3)题,材料三反映的是三江平原物种减少问题,三江平原湿地的开垦还会引起风蚀加重、土壤局部沙化和盐碱化等现象。
第(4)题,从工程、管理、生物等方面回答湿地保护的有效措施。
答案:(1)乌苏里江松花江黑龙江三江平原处于中温带,夏季温暖,冬季寒冷而漫长;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微弱;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河网密集,地下水位高;夏秋多雨,且多暴雨;有永久性冻土层,地表水不易下渗。
(2)粮食等需求增加,盲目对土地资源大量开垦造成湿地减少和退化。
(3)生物多样性减少。
沼泽地水位下降,生态失衡,湿地生态功能下降,生态环境恶化等。
(4)协调湿地保护与开发的矛盾;对三江平原进行综合整治规划;综合利用三江平原丰富的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农、牧、渔业生产;成立统一的协调管理机构;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田;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经退化的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