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侧支循环评价方法
- 格式:docx
- 大小:7.81 KB
- 文档页数:1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如何进行CTA侧支循环评估?论坛导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是成人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北美、欧洲地区的相关卒中管理指南指出,一般发病4.5h内的AIS病人应行静脉溶栓治疗,而大血管严重狭窄或闭塞导致的AIS首选血管内取栓治疗。
软脑膜动脉血管网可为缺血区域脑组织提供血流代偿,其代偿能力是预测缺血性脑卒中病人预后的重要指标。
软脑膜侧支循环良好的病人预后较好,AIS手术治疗后出血的风险显著低于侧支循环差的病人。
因此,明确AIS病人软脑膜动脉血管网对于指导治疗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以往评估脑侧支循环多采用单时相CT血管成像(single phase CT angiography,sCTA),但sCTA往往会低估病理状态下充盈延迟的软脑膜血管的代偿能力。
多时相CTA(multiphase CT angiography,mCTA)或者动态CTA(dynamic CT angiography,dCTA)则能够对脑部血管进行3次或多次扫描从而获得不同时期的软脑膜动脉影像,并利用其与时间的相关性评估颅脑的血管通路,如二级侧支循环的存在。
目前对于软脑膜动脉评分的方法较多,但尚无统一标准。
侧支循环概述脑血管通路重建包括病变血管再通和侧支循环开放,病变血管再通是依赖临床血管内治疗的人为可干预因素,而侧支循环开放为非可控因素,是评估卒中治疗方案选择及预后的关键。
脑侧支循环分为3级:•1级为基底动脉环(Willis环),因后交通动脉变异较多导致Willis 环的完整率并不高,而完整的Willis环是提供一级侧支循环的重要前提;•2级侧支循环包括软脑膜动脉、眼动脉构成的代偿通路,软脑膜动脉桥接了大脑前-中动脉(anterior cerebral artery-middle cerebral artery,ACA-MCA)、大脑中-后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MCA-PCA)通路,眼动脉桥接了颈内-颈外动脉,软脑膜吻合支由大脑血管皮质支的末梢在软脑膜内形成的广泛血管网构成;•3级侧支循环即新生血管,一般在脑缺血数天后才能完全形成而发挥作用。
日问147:脑侧支循环如何评估?“脑侧支循环如何评估?”侧支循环分级➤一级侧支循环:Willis环的前后交通动脉;➤二级侧支循环:大脑前、中、后、小脑动脉颅内软脑膜侧支、颅外血管的解剖分流(面、下颌、脑膜中动脉、枕动脉)、颅内分流(眼动脉)分流;➤三级侧支循环:新生毛细血管。
侧支循环评估方法经颅多普勒(TCD)➤经颅多普勒(TCD)能够直接测量血流速度、侧支情况、血管舒缩反应;主要反应前后交通、眼动脉、软脑膜动脉侧支血流。
➤好的侧支循环指卒中24h内上述两个甚至三个血管均开放。
TCD对Willis环应用价值较大。
CT血管成像 CTA-MIP单期CTA侧支良好(PC-CS:6-10)、(PC-CS:4-5)、(PC-CS:0-3)多期CTA动态CTAMRAMRA由于受到解剖分辨率的限制,对 wills 环近端血管敏感性较高DSAASITN/SIR侧支循环评估系统:0级:没有侧支血流到缺血区域;1级:缓慢的侧支血流到缺血周边区域,伴持续的灌注缺陷;2级:快速的侧支血流到缺血周边区域,伴持续的灌注缺陷;仅有部分到缺血区域;3级:静脉晚期可见缓慢但是完全的血流到缺血区域;4级:通过逆行灌注,血流快速而完全地灌注到整个缺血区域。
0~1级为侧支循环较差;2级为侧支循环中等;3~4级为侧支循环较好。
CTP分析参数包括MTT(mean transit time);rCBV (regional cerebral blood volume);rCBF(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rCBF=rCBV/MTT下图所示:左侧MCA供血区急性梗死,MTT及rCBF均下降,皮层下区域rCBV正常,提示侧支代偿尚可,为缺血半暗带;尾状核头及壳核部位rCBV下降,提示梗死核心。
ASLASL(动脉自旋标记序列)属于磁共振脑功能成像技术,是一种通过标记动脉血中的水分子的灌注成像技术,识别缺血半暗带。
其分级标准为:0级:没有或很少有ASL信号;1级:适度ASL信号与动脉交通的伪影;2级:高ASL信号与动脉通过伪影(arterial transit artifact,ATA);3级:无ATA的正常灌注。
侧支循环代偿的相关影像学方法缺血性脑血管病是由脑组织血流供应不足造成的局部坏死,是目前危害人类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
脑缺血性疾病的主要因素是供血动脉出现狭窄闭塞以及侧支循环的代偿不良。
当大脑某支供血动脉异常狭窄时,受累脑区的血供一定程度上受侧支循环解剖变异、代偿潜能的影响。
侧支循环建立和开放可增加脑血流量,延缓神经损伤的过程,缩小神经损伤的数量及范围 [1]。
1、脑侧支循环的分级侧支循环的建立存在明显个体间差异。
侧支循环建立后,对其分级评分可为指导临床治疗及预测预后提供帮助。
通常临床上将侧支循环开放途径分为三级:一级侧支循环,包括willis环的前后交通动脉,即原发性侧支循环;大脑前动脉在前方由前交通动脉连接;大脑后动脉在后方通过后交通动脉与同侧的颈内动脉相汇,从而调控动脉系统前后循环和左右两侧大脑半球的血流平衡。
二级侧支循环主要指眼动脉和软脑膜动脉侧支;当Willis环代偿无法补偿供血需求时发挥次级代偿的作用。
眼动脉负责沟通颈内外动脉,是最重要的次级通路。
而软脑膜吻合支则是形成广泛的血管网构成另一通路。
三级侧支循环,即新生血管。
动脉产生新生血管来进一步补充脑组织血供,属于慢性改变过程,亦是最终的途径[2]。
二、三级侧支循环合称继发性侧支循环。
2、影像学方法评估侧支循环影像学快速发展使侧支循环代偿的研究有了更大发展平台。
目前侧支代偿评估的影像学检查有DSA、CTA等多种方法,这些不同的方法则有自身优势及不足,评分系统也存在一定差异性。
2.1 DSADSA空间分辨率高,能够直观清晰反应各级侧支循环的解剖结构、供血范围、血流动力学变化等,是评估侧支循环的金标准。
DSA不仅能够发现动脉狭窄或闭塞部位,还可以判断侧支代偿的开放程度。
对继发性侧支循环,DSA则是利用造影剂的显影方向判断其代偿方式。
但DSA为高耗时、高费用检查,有一定创伤性,如引发并发症等,不利于在急性脑血管病和高危复杂颅内疾病中进行评估。
2.2 MRA常规MRA是无创检测技术,扫描时间短,不需要对比剂,因此相对安全,广泛应用于脑血管病的研究。
大脑侧支循环MR评估方法MRI多模态成像技术,包括了形态学、功能学多方面信息,可以对脑卒中的宏观血流动力学及微循环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和评估。
大脑侧支循环(3)多模态MRI评估六、MRI侧支循环评估方法MRI功能成像方法丰富,各种方法在侧支循环的显示和判断方面都有不少研究和应用,并且目前还在研究开发之中。
因MRI检查无创,无辐射,深受临床喜爱,必将广泛应用于临床。
下面简单介绍几种影响较大的,比较公认的方法。
1、MRAPC法MRA可用于评价一级侧支循环,重点关注大脑前动脉A1段和后交通动脉,并根据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内有无血流信号,判断willi's环的血流方向和基本流速,可反映交通动脉开放与血流状态。
TOF法MRA,对wills 环近端血管敏感性较高,可显示前后交通动脉。
Hendrikse等的研究显示,与DSA相比,单纯用MRA评估wills 环前循环部分的敏感度为83%,特异度为77%,评估后循环部分的敏感度为 33%,特异度为88%。
在TOF-MRA原始图像上,最小显示血管直径1 mm,而最大密度投影方法较原始图像特异性更高,可用于观察软脑膜小血管,来推断侧支循环状态。
另外,TOF法可以进行颅内动脉流速测定,类似于经颅多普勒超声,被称为量化MRA(quantitative MRA,QMRA),它可以利用各部位动脉血管流速信息推测侧支循环的建立。
2、DWI显示的病灶体积和类型与侧支循环的程度相关,侧支循环较差的患者病灶体积较大,并且是以皮层病灶为主。
3、PWI可用于评估侧支循环,侧支循环较好的患者Tmax延迟不明显,TTP和MTT均延长,CBV增加,而CBF维持稳定。
相反,侧支循环代偿不足时,缺血病灶区CBV和CBF明显下降。
Kim 等对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的PWI原始图像按照时间排序生成了连续动态的侧支血流图(collateral flow map),在ASITN/SIR 侧支循环分级的基础上,建立了侧支血流图分级。
侧枝循环评分侧枝循环评分是评估脑卒中患者侧支循环状态的有效方法,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侧支循环是脑部血液供应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主干血管发生阻塞时,侧支循环可以提供必要的血液供应,以维持脑组织的正常功能。
侧支循环评分通常采用多种影像学方法进行,如CTA(CT血管成像)、MRI (磁共振成像)等。
评分时主要考虑侧支循环的开放程度、血流速度、血流量等因素。
评分越高,表示侧支循环状况越好,对脑卒中的治疗和预后也越有利。
侧支循环评分在脑卒中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评估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了解侧支循环的状态,医生可以更好地评估患者的病情,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同时,侧支循环评分也可以作为患者预后的参考指标,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康复情况和预后。
在评估侧支循环状态时,医生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如侧支循环的开放程度、血流速度、血流量等。
这些因素可以通过影像学方法进行检测,如CTA.MRI 等。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评分,医生可以得出侧支循环的状态,从而为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在脑卒中患者的治疗中,了解侧支循环的状态对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非常重要。
对于侧支循环状况较好的患者,可以通过积极的治疗措施,如药物治疗、康复训练等,促进侧支循环的进一步发展,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
而对于侧支循环状况较差的患者,则需要采取更为积极的治疗措施,如手术治疗等,以改善患者的病情。
总之,侧支循环评分是评估脑卒中患者侧支循环状态的有效方法,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该充分重视侧支循环评分的作用,为患者提供更为精准的治疗和康复方案。
需要注意的是,侧支循环评分仅是评估脑卒中患者病情和预后的指标之一,还需结合其他检查结果和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以制定更为精确的治疗方案。
因此,在评估脑卒中患者时,应全面考虑多个因素,以确保治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评估前循环侧枝的方法循环侧支是指在心脏血管系统中,血流受到一定阻力之后,通过侧支血管重新进入心脏的现象。
评估前循环侧枝的方法是指通过某种手段或技术来判断循环侧支对血液供应的影响程度,以便进行临床治疗的决策。
本文将针对评估前循环侧枝的方法进行探讨,介绍几种常见的评估方法及其优缺点。
一、冠状动脉造影法冠状动脉造影是目前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
在评估前循环侧枝时,可以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来观察及测量循环侧枝血管的直径、长度、血管内狭窄程度等指标,以判断侧支血管对心脏供血的贡献。
优点:冠状动脉造影技术准确可靠,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冠状动脉血管的情况,帮助医生做出准确的评估。
缺点:冠状动脉造影是一种侵入性检查,需要将导管插入患者的动脉或静脉,存在出血、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的风险。
而且,该检查成本较高,适应症非常有限,只适用于一些需要介入治疗的患者。
二、心肌灌注显像法心肌灌注显像是一种通过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评估心肌血流灌注情况的方法。
在评估前循环侧枝时,可以通过心肌灌注显像来观察侧枝循环对心肌血流的影响,从而判断侧枝血管的功能性程度。
优点:心肌灌注显像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查方法,不存在创伤和并发症的风险。
该检查可以全面、直观地评估心肌血流情况,对于检测冠心病早期病变、评估心脏供血状况尤为重要。
缺点:心肌灌注显像的辐射剂量较大,不适用于孕妇及儿童。
此外,该检查可能会产生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需要综合其他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判断。
三、心电图法心电图是一种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来评估心脏功能的方法。
在评估前循环侧枝时,可以通过心电图来观察ST段变化,如ST段抬高等,以判断循环侧支是否存在以及对心肌供血的影响程度。
优点:心电图是一种简便、快速的检查方法,无创伤性且无辐射,适用于大多数患者,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缺点:心电图方法有一定局限性,对于侧枝循环检测的准确性不高。
由于心电图结果易受干扰,可能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
此外,心电图无法提供有关冠状动脉血管的直接信息。
脑血管侧支循环功能学评估方法
脑血管侧支循环功能评估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 颅内侧支循环成像(intracranial collateral imaging):通过使用血管造影技术,观察颅内侧支循环的血管结构和功能,评估其可靠性和有效性。
2. 磁共振灌注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Perfusion Imaging,MRPI):利用磁共振技术观察脑血管侧支循环的灌注情况,包括侧支动脉的血流速度和血流量。
3. 脑血流动力学参数(Cerebral Hemodynamic Parameters):通过测量血压、血流速度、血红蛋白含量等指标,评估脑血管侧支循环的功能状态。
4. 血管造影术(Angiography):通过向血管内注入造影剂,观察脑血管的血流情况,包括侧支动脉的供血和血流量。
5. 超声多普勒(Ultrasonography):利用超声波观察颈动脉或颅内血管的血流速度和血流量,评估脑血管侧支循环的功能。
6. 多模态脑神经影像学(Multimodal neuroimaging):结合多种神经影像学技术,如磁共振成像、超声多普勒、脑电图等,评估脑血管侧支循环的功能和活性。
以上方法都是常见的评估脑血管侧支循环功能的方法,具体选择方法需要根据患者情况和医生建议进行确定。
常用脑血管侧支循环的影像学评估方法及量表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脑血管侧支循环是在脑卒中等脑血管疾病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一种生理性保护机制。
当主要供血动脉发生阻塞或狭窄时,侧支循环可通过旁路通路为脑部提供充足的血流,并减少神经功能缺陷和组织损伤。
因此,评估和了解脑血管侧支循环的程度对于制定治疗策略、预测疾病预后以及观察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常用的脑血管侧支循环的影像学评估方法和量表,包括磁共振血管成像(MRA)、CT血管成像(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方法,以及Leptomeningeal Collateral Flow Grading Scale(LCFGS)、Moyamoya Disease Radiographic Grading Scale(MD-RGS)和American Society of Interventional and Therapeutic Neuroradiology/Society of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ASITN/SIR) grading scale for carotid cavernous fistula (CCF)等量表。
1.2 文章结构本文首先将介绍常用的脑血管侧支循环的影像学评估方法,包括磁共振血管成像(MRA)、CT血管成像(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随后,将详细介绍脑血管侧支循环的影像学评估量表,包括Leptomeningeal Collateral Flow Grading Scale(LCFGS)、Moyamoya Disease Radiographic Grading Scale (MD-RGS)和American Society of Interventional and Therapeutic Neuroradiology/Society of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ASITN/SIR) grading scale for carotid cavernous fistula (CCF)。
脑血管侧支循环评价方法
郝宁,王妮综述,吕晓红审校
【期刊名称】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年(卷),期】2017(034)009 【总页数】 3 目前脑卒中在全球致死病因中已成为第二大因素,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特点。
其中缺血性卒中在脑血管病中最为常见,占60% ~80%[1] ,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
近年研究发现良好的侧支循环可以稳定脑血流、减少脑梗死灶的容积,最大限度的挽救缺血半暗带、改善预后、减低复发的风险。
因此侧支循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寻找准确而完整的评价侧支循环的方法对于缺血性卒中的个体化治疗及预后,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phy ,DSA) DSA 被认为是评估侧支循环的金标准,基于DSA 的评估方法多达数十种,最为常用的评估分级是美国神经介入和治疗神经放射学会/介入放射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Interventional and Therapeutic Neuroradiology/Society of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ASITN/SIR) 侧支血流分级系统,此分级系统将侧支循环血流分为 5 级,0 级:没有侧支血流到缺血区域; 1 级:缓慢的侧支血流到缺血周边区域,伴持续的灌注缺陷;
2 级:快速的侧支血流到缺血周边区域,伴持续灌注缺陷,仅有部分到缺血区域;
3 级:静脉晚期可见缓慢但是完全的血流到缺血区域;
4 级:通过逆行灌注血流快速而完全的灌注到整个缺血区域[2] 。
DSA 评估侧支循环其优点是空间分辨率高,能很好的显示各种侧支循环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