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支循环的现状、意义和展望
- 格式:pptx
- 大小:6.43 MB
- 文档页数:48
水蛭粉对脑梗死侧支循环代偿的临床效果研究引言脑梗死是一种以急性脑血管病变为主要表现的脑卒中类型,是由于脑血管内部病变或外部条件引起的梗塞性缺血而导致的脑组织受损。
脑梗死的发病率逐年增加,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
脑梗死导致大脑部分功能损伤,严重时甚至会危及患者的生命。
治疗脑梗死的方法多种多样,但随着中医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传统中医药对脑梗死的治疗。
一、脑梗死侧支循环代偿的临床意义侧支循环是指在正常血管功能受到阻碍或破坏时,通过其他途径绕开阻塞或破坏部位,以维持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注。
脑梗死患者在侧支循环的调节作用下,可以通过侧支循环代偿来减少脑组织的缺血缺氧损伤,促进脑组织的功能恢复。
侧支循环代偿对脑梗死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二、水蛭粉的药理作用水蛭粉是从草蛭干燥后研磨而成的粉末,具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等药理作用。
其主要成分包括水蛭素、水蛭酶、水蛭胺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减轻血液黏稠度、防止血栓形成等作用。
近年来,水蛭粉在临床上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水蛭粉对脑梗死侧支循环代偿的临床效果1. 临床试验设计本次研究采用随机对照实验的方法,选取6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
观察组患者给予水蛭粉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治疗周期为3个月。
2. 观察指标观察指标包括患者的侧支循环情况、脑部血流灌注情况、神经功能缺失情况等。
3. 结果分析经过3个月的治疗,观察组患者的侧支循环明显改善,脑部血流灌注增加,神经功能缺失减少,临床疗效显著。
而对照组患者的症状改善较慢,疗效不明显。
经统计学分析,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四、结论水蛭粉对脑梗死侧支循环代偿有着显著的临床效果,能够促进脑部侧支循环的发育和完善,改善脑组织的缺血缺氧状态,有助于减轻脑梗死病灶的功能损伤,促进脑组织的康复。
门静脉高压症特殊侧支循环的临床意义及诊治摘要:随着对门静脉高压症病理生理机制的深入认识以及检查手段的丰富和精细,门静脉高压症所致的特殊侧支循环不断被发现和了解。
因其临床表现多样、诊断困难、治疗棘手、并发症严重、预后较差、病死率高,对其早期识别和诊断及制订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是临床上需要解决的难题。
本文将对门静脉高压症导致的特殊侧支循环从解剖结构、临床意义、诊断方法以及治疗手段等方面进行总结阐述。
门静脉高压症是指一组由于门静脉系统压力持续上升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候群,所有能导致门静脉血流阻力增加和/或血流量增加的因素,均能够导致门静脉高压。
其中以肝硬化导致的门静脉高压最为常见,约占90%;少见病因包括特发性非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肝血管发育异常、肝脏血液流出道梗阻、门静脉血栓形成等。
临床上评估肝硬化门静脉压力的金标准是测定肝静脉压力梯度(hepatic venous pressure grad i ent, HVPG) , HVPG 在5~1OmmHg 为轻度门静脉高压症,此时患者大多无临床症状。
HVPG ≥ IOmmHg为临床显著门静脉高压症,此时患者可出现临床症状,其中IOmnlHgVHVPGWI2mmHg时为静脉曲张形成期,约28%的患者会于2年内出现静脉曲张,1年病死率约为3%;当HVPG>12mmHg时,患者可出现肝硬化失代偿临床表现,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风险大幅度增加。
发生临床显著门静脉高压症时,机体可代偿性形成侧支循环。
门静脉高压最常见的侧支循环包括食管下段一胃底交通支、直肠下端一肛管交通支、前腹壁交通支以及腹膜后交通支。
除此以外的门静脉高压导致的侧支循环被称为门静脉高压症的特殊侧支循环,其发病率相对较低,临床认知较少。
认识特殊侧支循环对于提高异位静脉曲张破裂合并出血顽固性肝性脑病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本文对这些特殊侧支循环的临床意义和诊治要点进行详细地阐述。
1门静脉高压症导致消化道内的特殊侧支循环位于消化管道的门静脉高压导致的特殊侧支循环按发生率依次为十二指肠、结肠及小肠。
侧枝循环评分侧枝循环评分是评估脑卒中患者侧支循环状态的有效方法,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侧支循环是脑部血液供应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主干血管发生阻塞时,侧支循环可以提供必要的血液供应,以维持脑组织的正常功能。
侧支循环评分通常采用多种影像学方法进行,如CTA(CT血管成像)、MRI (磁共振成像)等。
评分时主要考虑侧支循环的开放程度、血流速度、血流量等因素。
评分越高,表示侧支循环状况越好,对脑卒中的治疗和预后也越有利。
侧支循环评分在脑卒中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评估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了解侧支循环的状态,医生可以更好地评估患者的病情,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同时,侧支循环评分也可以作为患者预后的参考指标,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康复情况和预后。
在评估侧支循环状态时,医生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如侧支循环的开放程度、血流速度、血流量等。
这些因素可以通过影像学方法进行检测,如CTA.MRI 等。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评分,医生可以得出侧支循环的状态,从而为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在脑卒中患者的治疗中,了解侧支循环的状态对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非常重要。
对于侧支循环状况较好的患者,可以通过积极的治疗措施,如药物治疗、康复训练等,促进侧支循环的进一步发展,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
而对于侧支循环状况较差的患者,则需要采取更为积极的治疗措施,如手术治疗等,以改善患者的病情。
总之,侧支循环评分是评估脑卒中患者侧支循环状态的有效方法,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该充分重视侧支循环评分的作用,为患者提供更为精准的治疗和康复方案。
需要注意的是,侧支循环评分仅是评估脑卒中患者病情和预后的指标之一,还需结合其他检查结果和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以制定更为精确的治疗方案。
因此,在评估脑卒中患者时,应全面考虑多个因素,以确保治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侧支循环的建立机
侧支循环是指在主要血管发生狭窄或阻塞时,通过邻近的血管分
支形成的一种代偿性循环途径。
它的建立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血管新生:在血管狭窄或阻塞的情况下,血管内皮细胞会受到
刺激,释放出多种生长因子,促进血管新生。
新生成的血管可以通过
分支形成侧支循环,从而增加血液供应。
2. 血管扩张:在血管狭窄或阻塞的情况下,邻近的血管会受到压
力的影响,导致血管扩张。
扩张的血管可以增加血液流量,从而缓解
血管狭窄或阻塞的影响。
3. 血管重塑:在血管狭窄或阻塞的情况下,血管壁会发生重塑,
使血管腔变得更加宽敞。
这种重塑可以增加血液流量,从而缓解血管
狭窄或阻塞的影响。
4. 血管迁移:在血管狭窄或阻塞的情况下,邻近的血管会发生迁移,形成新的血管分支。
这些新的血管分支可以增加血液供应,从而
缓解血管狭窄或阻塞的影响。
侧支循环的建立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血管新生、血管扩张、血管重塑和血管迁移等多个方面。
这些机制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侧支循环的形成,从而增加血液供应,缓解血管狭窄或阻塞的影响。
影像学如何评估脑侧支循环影像学如何评估脑侧支循环1. 引言脑侧支循环是指脑血管系统中的一种重要功能,其作用是在大脑的主要供血动脉出现严重狭窄或闭塞时,为大脑提供额外的血流。
影像学是评估脑侧支循环的关键工具之一。
本文将介绍常用的影像学技术和评估方法,以及其在脑侧支循环评估中的应用。
2. 影像学技术2.1. 脑血管造影(DSA)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一种介入性的影像学技术,是评估脑侧支循环最准确的方法之一。
该技术通过将造影剂注入患者的侧支循环动脉,在X射线透视下观察侧支循环的灌注情况。
2.2. 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影像学技术,可以对脑血管系统进行三维重建,并对侧支循环进行评估。
MRA使用磁场和无创性的脉冲波来观察血流的动态变化,从而产生血管影像。
2.3. CT血管成像(CTA)CT血管成像(CTA)是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CT)技术对脑血管进行成像的方法。
CTA可以准确地显示脑血管系统的解剖结构和血流情况,从而对脑侧支循环进行评估。
3. 脑侧支循环的评估方法脑侧支循环的评估方法可以分为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两种。
3.1. 定性评估定性评估主要是通过观察脑侧支循环的形态和灌注情况,来判断其是否正常。
在DSA、MRA和CTA等影像学技术中,影像医师会对侧支循环的形态进行观察和比较,从而评估侧支循环的存在和程度。
3.2. 定量评估定量评估是通过分析脑侧支循环的血流参数,如侧支循环动脉的血流量和流速等来评估其功能和代偿能力。
一些影像学技术,如DSA和MRA,可以通过对影像数据的数字重建和图像处理,来计算侧支循环的血流参数。
4. 脑侧支循环评估的临床意义脑侧支循环的评估对于脑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脑侧支循环的存在和代偿能力可以帮助预测狭窄或闭塞脑血管的风险,并为治疗策略的选择提供依据。
脑侧支循环的评估还可以评估脑血流重建手术的效果和预测术后的疗效。
5. 结论影像学是评估脑侧支循环的关键工具之一,常用的影像学技术包括DSA、MRA和CTA。
侧支循环的名词解释侧支循环是一个医学领域的概念,指的是在人体循环系统中血液流动的一种特殊情况。
正常情况下,血液会经过重要的器官如心脏、肺脏和大脑等,以供给氧气和营养物质,然后通过静脉回流至心脏,进行进一步的循环。
然而,侧支循环是指在某些特定情况下,血液会绕过一部分正常循环路径,通过其他血管进行流动,以维持组织器官的血液供应。
侧支循环是人体一种非常聪明的应变机制,它通常出现在某些正常的循环通路被阻塞或受损时。
举个例子来说,当某个主要血管被堵塞时,血液就会通过旁道血管绕过这个堵塞物,以确保细胞和组织器官能够继续得到氧气和营养。
这种侧支循环的形成并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经过一个逐渐建立的过程。
逐渐地,旁道血管会扩张和加大,以应对更多的血流量。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能够在体检或疾病治疗中发现侧支循环的存在。
在常见的疾病中,冠心病是最常见的导致侧支循环形成的原因。
当冠状动脉发生狭窄或堵塞时,血流不能按照正常的路径供应心肌。
为了维持心脏功能,身体会通过侧支循环建立新的血流路径。
这些新生的细小血管就像是多股小河流,将血液从未被狭窄或堵塞的血管引导至供血不足的心肌。
尽管这种侧支循环可以维持心脏供血,但它并不能真正解决冠心病的问题。
因此,在治疗冠心病时,医生通常会通过疏通堵塞的血管来恢复正常的血液供应。
除了冠心病外,侧支循环还常见于肝脏和脑部等重要器官。
当肝脏的门静脉或肝静脉受到阻塞时,身体会通过侧支血管来补偿这种血流不足。
类似地,当脑血管受到损伤或阻塞时,侧支循环也会为大脑提供额外的血液供应,以减轻神经功能的受损。
尽管侧支循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生理机制,但它也可能导致某些并发症的发生。
例如,当冠状动脉发生严重狭窄时,侧支循环所提供的血流量可能无法满足心肌的需求,从而导致心肌缺血和心绞痛的发生。
此外,侧支循环的形成也可能增加心脏病发作的风险,因为这些侧支血管本身存在着潜在的风险和脆弱性,如果受到损伤或破裂,就可能引发严重的心血管事件。
促进侧支循环的方法侧支循环(collateral circulation)是指在某些心血管疾病或血管阻塞情况下,通过体内自身的血流重排机制,以补偿受影响区域的血液供应不足。
促进侧支循环的方法可以采取多种途径,包括药物治疗、血管病改善、运动训练等措施。
以下将详细介绍几种促进侧支循环的方法。
第一种是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促进侧支循环的一种有效手段。
一些药物可以通过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从而促进侧支循环形成。
例如,硝酸甘油、酒石酸丁四钠等药物可以扩张冠状动脉及其侧支血管,增加心肌的血液供应。
而活血化瘀的中药如丹参、川芎等,具有促进微循环的作用,有助于改善冠状动脉狭窄引起的心肌缺血情况。
第二种是改善血管病状。
糖尿病、高血压等血管疾病常常伴随血管壁的变化,使得侧支循环形成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因此,改善血管病状对于促进侧支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保持良好的血糖控制和血压控制,通过降低脂质水平、减少体重、戒烟限酒等改善生活习惯,可以有效减少血管损伤和动脉硬化发生的风险,进而促进侧支循环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种是运动训练。
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侧支循环的形成和发展。
长时间的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等可以增加心肌的耐力,提高其对氧气的利用,从而促进侧支循环的形成。
另外,有氧运动可以降低血压、改善血脂水平,减轻心脏负荷,有利于心脏的康复和侧支循环的发展。
不过,在进行运动训练时,要注意适度,避免剧烈运动引发心律失常等问题。
第四种是采用穴位推拿疗法。
中医药中的推拿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体内的气血运行,有助于促进侧支循环。
例如,按摩“太渊”穴位可以活血化瘀、扩张冠状动脉,促进侧支循环的形成。
同时,推拿疗法也可以起到镇痛、舒缓紧张的作用,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不适症状。
综上所述,促进侧支循环的方法可以从药物治疗、改善血管病状、运动训练、穴位推拿等多个角度进行。
不同的方法可以综合应用,相互协同,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当然,具体的治疗方案还需要根据病情和医生的建议进行选择。
浅谈侧支循环对局部缺血心肌节段功能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浅谈侧支循环对局部缺血心肌节段功能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心内科自2008年1月~2010年12月确诊为冠心病患者86例,进行ct增强扫描检查,并采用rentrop 分级法评价侧支循环建立情况,分析侧支循环与冠脉狭窄关系并判定其对局部缺血心肌节段功能的影响;结果86例冠心病患者中建立2至5个节段侧支者48例,5至10个节段侧支者25例;10个以上节段侧支者13例。
侧支循环建立支节段数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
结论:充分而有效的侧支循环可促使动脉阻塞后局部供血,利于心肌重建,是临床诊治缺血性心肌病的事实依据。
【关键词】侧支循环;局部缺血;心肌影响【中国分类号】r4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365-01心肌缺血,是指心脏的血液灌注减少,导致心脏的供氧减少,心肌能量代谢不正常,不能支持心脏正常工作的一种病理状态。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冠脉狭窄或闭塞是引起心肌缺血最主要、最常见的病因。
心肌缺血严重危害中老年人的健康,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呈现年轻化的趋势,发病率日益上升。
侧支循环的建立具有代偿意义,对机体是有利的。
充分而有效的侧支循环可使动脉阻塞后局部组织不致遭受供血不足,静脉阻塞后局部组织不致发生淤血,对于心肌的重构,心脏的正常运转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支持心肌供血的冠脉发生狭窄后,侧支循环势必对局部缺血心肌节段供血,那么两者间存在何种关系呢?下面就我院对此的分析探讨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心内科自2008年1月~2010年12月确诊为冠心病患者86例,其中男48例,女38例;年龄48~80岁,平均64岁;其中心绞痛42例,缺血性心肌病19例,心肌梗死 11例,其它类14例。
基础疾病中伴有高血压者24例,高脂血症者17例,糖尿病者9例。
所有患者均行ct增强扫描、超声心动图、常规心电图检查以及心肌生物学标志物(ctni)检测,并排除瓣膜性心脏病、心肌病及严重心律失常。
促进侧支循环的方法引言:侧支循环是人体血液循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某些疾病或情况的影响,侧支循环的建立可能会受到一定的阻碍。
因此,研究和促进侧支循环的方法对于一些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些促进侧支循环的方法。
一、运动运动是促进侧支循环的一种有效方法。
通过适度的运动,可以增加心脏的收缩力和心脏输出量,提高血液循环速度和血管弹性,从而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和发展。
适宜的运动方式包括有氧运动、力量训练和伸展运动等,可以通过增加运动强度和频率来提高促进侧支循环的效果。
二、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促进侧支循环的另一种常用方法。
一些药物可以通过扩张血管、改善血液流动性和降低血液黏稠度等方式来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
例如,硝酸酯类药物可以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抗血小板药物可以防止血小板凝聚,减少血栓形成,从而促进侧支循环的发展和保护。
三、饮食调理饮食调理也是促进侧支循环的重要方法之一。
合理的饮食可以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维持血管的健康,增强血管弹性,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
例如,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可以增强血管壁的弹性,减少血管炎症反应;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可以降低血脂,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从而促进侧支循环的发展。
四、中医调理中医调理也可以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
中医认为,人体的脉络系统是贯穿全身的,通过调理经络可以促进气血的畅通,从而促进侧支循环的发展。
中医的一些疗法如针灸、推拿和中药疗法等可以通过调理经络和气血,增强体内的侧支循环,改善疾病的症状和预防疾病的发生。
五、减少危险因素减少危险因素也是促进侧支循环的重要方法之一。
一些危险因素如烟草、酒精、高脂饮食和缺乏运动等会对血管产生不良影响,阻碍侧支循环的建立。
因此,减少烟酒的摄入,控制饮食的摄入量,增加运动的机会等都是促进侧支循环的有效方法。
结论:促进侧支循环对于一些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运动、药物治疗、饮食调理、中医调理和减少危险因素等方法,可以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和发展,从而改善疾病的症状和预防疾病的发生。
脑侧支循环评估2016在医学领域,对于脑血管疾病的研究和治疗一直是重点关注的方向。
其中,脑侧支循环的评估在近年来逐渐引起了更多的重视。
脑侧支循环是指当大脑的主要供血动脉发生狭窄或阻塞时,其他小血管通过扩张和代偿,为缺血区域提供血液供应的一种生理机制。
对脑侧支循环进行准确评估,对于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决策以及预后判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6 年,在脑侧支循环评估方面取得了不少新的进展。
首先,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更精确的评估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等无创性检查方法在临床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MRA 可以清晰地显示脑血管的形态和结构,对于大血管的狭窄和闭塞以及侧支循环的初步评估具有较高的价值。
而CTA 则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高质量的血管图像,对于判断侧支血管的起源、走行和分布情况提供了详细的信息。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作为评估脑血管的“金标准”,在 2016年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尽管它是一种有创性检查,但能够直接、动态地观察脑血管的血流情况,准确评估侧支循环的代偿程度。
此外,随着技术的改进,DSA 的安全性和准确性也在不断提高。
除了影像学检查,一些新的评估指标也逐渐被引入到脑侧支循环的评估中。
例如,灌注成像技术可以测量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等参数,从而间接反映侧支循环的功能状态。
通过对比病变区域和正常区域的灌注参数差异,可以评估侧支循环对缺血组织的灌注补偿效果。
在评估方法的选择上,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考虑。
对于病情较为稳定、症状较轻的患者,无创性检查如 MRA、CTA 等通常是首选,可以初步了解脑血管的情况和侧支循环的大致状况。
而对于病情危急、需要进行介入治疗或手术的患者,DSA 则能够为医生提供更准确、详细的信息,以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2016 年的研究还发现,脑侧支循环的评估不仅对于急性脑血管事件(如脑梗死)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慢性脑血管病(如颈动脉狭窄)的管理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急性缺⾎性卒中患者侧⽀循环的评估及临床意义时间窗内闭塞⾎管再通是⽬前急性缺⾎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最有效的治疗⼿段,影响其疗效转归的因素众多,其中侧⽀循环是其重要因素之⼀。
侧⽀循环是否建⽴直接影响AIS患者早期治疗⽅案的选择及最终梗死体积⼤⼩。
我们主要对AIS患者侧⽀循环的评估⽅法进⾏综述,旨在为实现AIS患者急性期个体化治疗提供⼀种新思路。
⼀、概述侧⽀循环⼜称为“代偿性循环”,是指供⾎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时,该供⾎区原有⾎管或新⽣⾎管吻合形成旁路,⾎流可通过这些旁路到达缺⾎区,使缺⾎组织得到不同程度的灌注代偿。
它是决定AIS后缺⾎半暗带转归和最终梗死体积⼤⼩的主要因素,可分为3级:(1)⼀级侧⽀循环即Willis环:是最重要的侧⽀循环,可迅速建⽴两侧⼤脑半球以及前后循环⾎流交通,作为主要的代偿途径在缺⾎早期发挥作⽤;(2)⼆级侧⽀循环:主要包括眼动脉和软脑膜动脉,Hofmeijer等通过研究证实,眼动脉和软脑膜动脉的存在能够补充Willis环的⾎流量不⾜,当Willis环的代偿不能满⾜供⾎需求时,⼆级代偿通路开始发挥作⽤;(3)三级侧⽀循环:即新⽣⾎管,当脑供⾎发⽣障碍后⼆级侧⽀循环仍不能满⾜脑组织灌注需求时,新⽣⾎管逐步⽣成,通常出现较晚。
⼆、侧⽀循环的评估⽅法侧⽀循环的评估⼿段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技术,根据成像的特点可分为直接成像评估和间接成像评估。
直接成像评估⼜称为结构性成像评估,能够直接显⽰⾎管解剖结构及其⾎流情况,主要包括数字减影⾎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计算机断层扫描⾎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磁共振⾎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
侧支循环是指机体某一局部的主要血管(动脉或静脉) 的血流受阻后,该部原有吻合支的血管扩张,这是一种代偿性循环。
建立侧支循环的条件:原有血管间必须有足够的吻合支;血管阻塞的速度较缓慢;吻合支血管正常。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常发生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冠状动脉狭窄或继发血栓形成时。
此时原有的冠状动脉分支间吻合支的管腔可以发生扩张和管壁增厚。
建立途径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建立,可以有以下三个途径:①壁内吻合:这是主要的侧支循环途径。
正常时,在同一侧冠状动脉分支间就有吻合支存在。
这些吻合支直径为0.5~1mm,见于心肌的深层,以左心室及室中隔为最常见。
至于正常的左、右冠状动脉间是否有吻合支曾有争论。
近年多数学者认为这种吻合支也是存在的,它见于直径40μm以下的动脉分支。
但也有人认为这种吻合支还可见于直径100~200μm,甚至350μm的动脉间。
在冠状动脉阻塞时,冠状动脉分支间的壁内吻合起着重大的代偿作用。
②心腔吻合:由心最小静脉、心肌窦状隙及动脉心腔血管三部分组成。
心最小静脉是连接心壁静脉和毛细血管与心腔的小静脉,多见于右心室壁层。
心肌窦状隙是由冠状动脉小分支和毛细血管的血液汇集后形成的薄壁血管网。
动脉心腔血管是连接冠状动脉小分支与心腔之间的血管,在它靠近心内膜时,其管壁失去平滑肌而呈小静脉样结构,而它在心肌的一段又具有典型的小动脉肌层,故其结构与动脉吻合支相似。
正常时冠状动脉的血液约有60%流经毛细血管,然后汇集到冠状静脉再经冠状窦注入右心房,其余40%的血量经上述途径直接进入各心腔。
当冠状动脉阻塞时,心腔内血液可沿上述三个途径逆流到心肌,在一定程度上营养心肌组织。
③心外吻合:冠状动脉的心房支和心包的分支与胸廓内动脉的心包支以及自主动脉发出的前纵隔支、心包支、支气管支、膈上下支、肋间支和食管支等都有广泛的吻合支,在冠状动脉分支阻塞时也能起一定侧支循环的代偿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