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经典的脑侧枝循环与卒中
- 格式:ppt
- 大小:5.69 MB
- 文档页数:36
20·中国CT和MRI杂志 2023年08月 第21卷 第08期 总第166期【通讯作者】梁 奕,男,副主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心脑血管影像诊断。
E-mail:****************Correlation Between Quantitative Parameters·21CHINESE JOURNAL OF CT AND MRI, AUG. 2023, Vol.21, No.08 Total No.166有经常从事的工作和活动;2分:轻度残疾,不能独立完成所有工作和活动,但处理个人事务不需要他人帮助;3分:中度残疾,需要别人帮助完成日常生活;4分:重度残疾,离开他人不能行走,不能照顾自己的需要;5分:严重残疾,卧床不起,大小便失禁。
0~2分为预后良好组,3~5分为预后不良组。
(2)侧支循环评估使用改良ASITN/SIR评分[7]。
0分:在任何时相内, 在缺血区域内没有或仅有少量侧支;1分:到静脉晚期才能在缺血区域观察到部分侧支形成;2分:静脉期以前可见缺血区域内部分侧支循环形成;3分:静脉晚期可见缺血区域内完全的侧支循环形成;4分:在静脉期以前可见完全的侧支循环形成。
0~2分较差,3~4分良好。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正态分布计量资料数据以(χ-±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频数和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用卡方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2.1 一般资料比较 纳入研究的60例AIS患者中,出院三个月后随访行mRS评分,有12例评为0分,20例评为1分,7例评为2分,15例评为3分,5例评为4分,1例评为5分,根据评分结果,39例归入预后良好组,21例归入预后不良组。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见表1,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CT全脑灌注扫描定量参数对比分析 CT全脑灌注扫描定量参数显示,AIS患者预后不良组的CBF和CBV值低于预后良好组,MTT 和TTP值高于预后良好组,两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侧支循环与缺血性脑卒中马小桐;杨林林;乾嘉欣;张强【摘要】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向脑组织供应血流的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梗死血管责任区域脑组织供血不足、严重者导致脑组织坏死的一类疾病.侧支循环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影响因素,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充分认识侧支循环对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即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侧支循环的定义、作用、临床意义、评估方法、分级、开放的影响因素及促进侧支循环开放的措施进行综述.【期刊名称】《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年(卷),期】2018(013)012【总页数】3页(P630-632)【关键词】缺血;卒中;侧支循环;综述【作者】马小桐;杨林林;乾嘉欣;张强【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内科武汉430030;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湖南衡阳421001;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湖南衡阳421001;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内科武汉430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1;R741.02;R743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特点,近年来发病率逐渐升高[1,2]。
侧支循环与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
1 侧支循环的定义侧支循环是指沟通临近大血管的分支血管,包括动脉间原有的分支血管网和新生形成的小动脉吻合。
在缺血性脑卒中时,大脑供血动脉发生狭窄或闭塞,血流通过侧枝循环供应到脑缺血区域,使缺血脑组织获得不同程度的灌注代偿[3]。
通常依据开放血管及代偿程度的差别,将侧支循环分为3级,一级侧支循环指通过脑底Willis环的血流代偿;二级侧支循环为眼动脉、软脑膜动脉及其他小的侧支和吻合支之间实现的血流代偿;三级侧支循环为新生血管提供的血流代偿[4]。
2 侧支循环的作用及临床意义一级侧支循环是脑缺血时最主要的侧支循环代偿途径,Willis环由两侧大脑前动脉起始段、颈内动脉末端、大脑后动脉及前、后交通动脉连接组成。
第七节脑侧支循环早期再灌注治疗策略:1.开通闭塞通道(静脉溶栓+取栓);2.建立新通道即改善脑侧支循环。
本节重点叙述后者。
一、脑侧支循环的概述脑侧支循环是指当大脑的供血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时,血流通过其他血管(侧支或新形成的血管吻合)到达缺血区,从而使缺血组织得到不同程度的灌注代偿。
二、脑侧支循环如何分级?动脉侧支循环可以来自硬膜内、硬膜或硬膜外血管,根据开放层次可分为三级: 1.一级侧支循环:willis环,是脑内最重要、最主要的代偿途径,可迅速使左、右大脑半球及前、后循环的血流相互沟通;2.二级侧支循环:眼动脉、软脑膜吻合支及其他相对较小的侧支间吻合;3.三级侧支循环:通过血管发生或血管生成等方式产生的新生供血血管,需在缺血数天后才能建立血流代偿。
三、侧支循环对于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意义侧支循环决定梗死体积、缺血半暗带、脑缺血时程、严重程度以及血管闭塞后是否发生卒中,是卒中异质性的主要原因。
良好的侧支循环可减少梗死灶、改善预后梗死体积大小、减低复发风险;延长血管内治疗时间,降低血管内治疗出血风险;预测卒中患者临床和影像学结局。
血流再通≠血管再通。
四、脑侧支循环与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治疗1、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再灌注策略包括开通闭塞通道和建立新通道。
开通闭塞通道的方法有静脉溶栓、动脉溶栓、机械取栓、急诊球囊扩张、血管支架;而如果患者错过了这些机会,改善侧支循环对临床的意义重大。
2、侧支循环可以增加血管再通及再灌注,降低出血转化风险,减少核心坏死区域并延缓梗死面积进展,改善溶栓预后及促进血管再生。
3、脑侧支循环具有延长血管内治疗时间窗、预测血管内治疗疗效、降低血管内治疗出血转化风险、动脉溶栓出血转化的预测因素、预测卒中患者临床和影像学结局、改变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卒中风险等多重作用。
4、对于脑小血管病患者,同样需要评估侧支循环。
五、脑侧支循环的评估方法1结构学评估① DSA作为侧支循环评价的金标准,具有较高的时间及空间分辨率,能动态观察侧支循环的情况:0级:没有侧支血流到缺血区域;1级:缓慢侧支血流到缺血周边区域,伴持续灌注缺陷;2级:快速侧支血流到缺血周边区域,伴持续灌注缺陷;仅有部分到缺血区域;3级:静脉晚期可见缓慢但是完全的血流到缺血区域;4级:通过逆行灌注,血流快速而完全地灌注到整个缺血区域。
脑的侧支循环与缺血性卒中李继梅;张英【期刊名称】《中国卒中杂志》【年(卷),期】2014(000)008【总页数】5页(P627-631)【关键词】侧支循环;缺血性卒中;评估;治疗【作者】李继梅;张英【作者单位】100050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神经内科;100050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神经内科【正文语种】中文卒中是全球第二位的致死病因[1],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但无论其病因或发病机制如何,侧支循环在其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保护性侧支血管通路在初始动脉狭窄所导致的供血不足、血栓栓塞、血流动力学减低等情况下,能够起到稳定脑血流量,减轻缺血对脑组织的损伤并改善预后的作用[2]。
此外,具有良好侧支循环的患者对缺血后血管再灌注治疗反应较好,治疗后出血的风险相对较低[3]。
因此,我们应当加强对侧支循环特点及其在缺血性卒中的病理生理过程中相关作用的认识,关注影响侧支循环的因素,寻找更好地评估和增加侧支循环的技术和方法,进一步指导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治疗及神经功能的恢复。
1 脑侧支循环的特点当供应脑的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时,血流可以通过侧支或新形成的血管吻合到达缺血区,从而使缺血组织得到不同程度的灌注代偿,对急性缺血性卒中后最终梗死体积和缺血半暗带的形成具有保护作用[4]。
脑侧支循环的形成始于胚胎期,根据解剖可分为颅内血管代偿途径和颅外向颅内血管代偿途径。
根据代偿层次可分为三级侧支循环:初级侧支循环指脑底的Willis 环,即一级侧支,是最快速和最主要的侧支循环代偿途径;次级侧支循环亦称二级侧支,即眼动脉、软脑膜侧支吻合血管以及其他颅内外动脉分支的吻合等[3],二级侧支循环在缺血后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代偿。
脑缺血后诱发新生成的血管为三级侧支,这一代偿过程需要数天才能完成[3-4]。
Willis动脉环的解剖结构存在相当大的个体差异,普通人群中具有完整Willis动脉环结构者仅占4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