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与侧枝循环指南
- 格式:ppt
- 大小:4.16 MB
- 文档页数:58
侧支循环代偿的相关影像学方法缺血性脑血管病是由脑组织血流供应不足造成的局部坏死,是目前危害人类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
脑缺血性疾病的主要因素是供血动脉出现狭窄闭塞以及侧支循环的代偿不良。
当大脑某支供血动脉异常狭窄时,受累脑区的血供一定程度上受侧支循环解剖变异、代偿潜能的影响。
侧支循环建立和开放可增加脑血流量,延缓神经损伤的过程,缩小神经损伤的数量及范围 [1]。
1、脑侧支循环的分级侧支循环的建立存在明显个体间差异。
侧支循环建立后,对其分级评分可为指导临床治疗及预测预后提供帮助。
通常临床上将侧支循环开放途径分为三级:一级侧支循环,包括willis环的前后交通动脉,即原发性侧支循环;大脑前动脉在前方由前交通动脉连接;大脑后动脉在后方通过后交通动脉与同侧的颈内动脉相汇,从而调控动脉系统前后循环和左右两侧大脑半球的血流平衡。
二级侧支循环主要指眼动脉和软脑膜动脉侧支;当Willis环代偿无法补偿供血需求时发挥次级代偿的作用。
眼动脉负责沟通颈内外动脉,是最重要的次级通路。
而软脑膜吻合支则是形成广泛的血管网构成另一通路。
三级侧支循环,即新生血管。
动脉产生新生血管来进一步补充脑组织血供,属于慢性改变过程,亦是最终的途径[2]。
二、三级侧支循环合称继发性侧支循环。
2、影像学方法评估侧支循环影像学快速发展使侧支循环代偿的研究有了更大发展平台。
目前侧支代偿评估的影像学检查有DSA、CTA等多种方法,这些不同的方法则有自身优势及不足,评分系统也存在一定差异性。
2.1 DSADSA空间分辨率高,能够直观清晰反应各级侧支循环的解剖结构、供血范围、血流动力学变化等,是评估侧支循环的金标准。
DSA不仅能够发现动脉狭窄或闭塞部位,还可以判断侧支代偿的开放程度。
对继发性侧支循环,DSA则是利用造影剂的显影方向判断其代偿方式。
但DSA为高耗时、高费用检查,有一定创伤性,如引发并发症等,不利于在急性脑血管病和高危复杂颅内疾病中进行评估。
2.2 MRA常规MRA是无创检测技术,扫描时间短,不需要对比剂,因此相对安全,广泛应用于脑血管病的研究。
丁苯酞序贯治疗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侧支循环及神经功能的影响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缺血性脑血管病是由于脑血管搏动减弱,导致大脑组织缺氧、缺血和坏死所引起的疾病。
该病发病率高,死亡率也高,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关键。
缺血性脑血管病研究中,侧支循环及神经功能的影响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之一。
丁苯酞是一种神经保护剂,有助于减少和预防脑部神经细胞的损伤,同时还能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可通过丁苯酞序贯治疗缓解缺血性脑血管病病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神经功能。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丁苯酞序贯治疗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侧支循环及神经功能的影响,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提供参考。
三、研究方法1.筛选患者:从中心医院神经内科门诊中招募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进行筛选。
2.分组: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人,实验组采用丁苯酞序贯治疗方案,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案。
3.治疗方案: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口服丁苯酞0.1g,每日3次,共连续治疗8周。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
4.检测指标:比较两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侧支循环情况,血流动力学指标、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等情况。
5.统计分析:采用SPSS 22.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
四、预期结果(1)实验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侧支循环建立率高于对照组。
(2)实验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明显改善,神经功能也有较明显的提高。
(3)实验组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
五、结论丁苯酞序贯治疗可促进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侧支循环建立,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和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可行性。
脑血管侧支循环功能学评估方法
脑血管侧支循环功能评估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 颅内侧支循环成像(intracranial collateral imaging):通过使用血管造影技术,观察颅内侧支循环的血管结构和功能,评估其可靠性和有效性。
2. 磁共振灌注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Perfusion Imaging,MRPI):利用磁共振技术观察脑血管侧支循环的灌注情况,包括侧支动脉的血流速度和血流量。
3. 脑血流动力学参数(Cerebral Hemodynamic Parameters):通过测量血压、血流速度、血红蛋白含量等指标,评估脑血管侧支循环的功能状态。
4. 血管造影术(Angiography):通过向血管内注入造影剂,观察脑血管的血流情况,包括侧支动脉的供血和血流量。
5. 超声多普勒(Ultrasonography):利用超声波观察颈动脉或颅内血管的血流速度和血流量,评估脑血管侧支循环的功能。
6. 多模态脑神经影像学(Multimodal neuroimaging):结合多种神经影像学技术,如磁共振成像、超声多普勒、脑电图等,评估脑血管侧支循环的功能和活性。
以上方法都是常见的评估脑血管侧支循环功能的方法,具体选择方法需要根据患者情况和医生建议进行确定。
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 目前认为,有无侧支循环是影响脑梗死发生、治疗方案制定及预后的关键因素[1]。
侧支循环主要是潜在或新生血管吻合,机体出现脑血供异常时,血流经侧支循环为目标脑组织供血,以减轻脑损伤。
脑梗死发病过程中也存在脑动脉侧支循环开放、建立,不仅可减少永久性神经损伤发生,还能降低二次脑梗死发生风险[2]。
但是,目前临床就侧支循环对脑梗死发病机制分型及预后影响研究较少。
选取2018年4月-2020年4月脑梗死患者115例,重点分析其侧支循环开放情况,并探讨侧支循环开放对发病机制分型、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18年4月-2020年4月收治脑梗死患者115例,男64例,女51例;年龄35~72岁,平均(51.62±4.65)岁。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医临床诊疗指南释义·脑病分册》中脑梗死诊断标准[3],经CT 血管造影(CTA)等检查确诊;②发病到入院间隔时间≤6h;③首次发作脑梗死;④临床资料完整。
排除标准:①患有严重精神疾病、神经系统疾病;②患有多脏器功能衰竭、重度感染等严重全身系统疾病。
方法:①115例患者均行CT 血管造影(CTA)检查,由两名经验丰富的神经内科医生采用双盲法分析115例患者的影像资料,观察有无侧支循环开放,做出诊断,意见不一致时经讨论达成统一。
侧支循环开放即为前、后交通动脉及软脑膜、颈外动脉侧支形成、新生血管;反之为未开放。
②分析侧支循环开放与未开放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等。
③按照CTA 检查结果,根据CISS 分型标准中LAA 亚型标准进行分型,并探讨发病机制,包括动脉-动脉栓塞、载体动脉阻塞穿支动脉、低灌注/栓doi:10.3969/j.issn.1007-614x.2021.11.027摘要目的:探讨侧支循环对脑梗死发病机制分型及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影响。
《中国脑血管病影像应用指南2019》要点影像技术在脑血管病临床诊疗以及临床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在临床诊疗以及临床研究中通常所涉及的影像技术有:(1)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CT):包括平扫CT(NCCT)、增强CT扫描、CT灌注成像(CTP)和CT动脉造影(CTA);(2)磁共振成像(MRI):包括常规T1和T2加权成像、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磁共振动脉造影(MRA)、磁共振静脉造影(MRV)、弥散加权成像(DWI)、弥散张量成像(DTI)、灌注加权成像(PWI)、磁共振波谱成像(MRS)、血氧水平依赖成像(BOLD)、磁敏感加权成像(SWI)、高分辨血管壁磁共振成像(HRVWMRI)等;(3)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脑成像技术在急性脑血管病应用时主要满足以下需求:(1)判断是否有脑出血;(2)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3)排除临床卒中样发作的其他颅内疾病。
一、CT(一)CT是检测脑出血的“金标准”NCCT是目前临床确诊急性脑出血的首选方法,也是急诊鉴别急性缺血性卒中和急性出血性卒中、溶栓前破除脑出血的最通例筛查方法。
(二)血肿扩大的NCCT征象血肿扩大指脑出血患者早期颅内血肿因持续活动性出血而不断扩大的现象和过程。
(三)CT是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首选影像学手段XXX施展阐发为脑沟、脑裂或颅底环池内的高密度影。
(四)CT在缺血性卒中诊疗中的作用目前,NCCT是临床上公认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常规检查和首选检查手段,主要目的是排除脑出血。
(五)NCCT在缺血性脑水肿或出血转化诊断中的作用CT是对这两者随访最佳的影像方式。
(六)NCCT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诊断CVST在CT上可分为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
【推荐看法】:(1)NCCT是急诊急性脑出血、SAH的首选检查(A级证据,级推荐);(2)对疑似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首先完成急诊NCCT,破除出血(A级证据,级推荐);(3)NCCT是监测缺血性卒中后恶性脑水肿以及出血转化通例选择的影象体式格局(A级证据,级推荐);(4)NCCT 可作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初始的通例检查,当发觉高密度静脉征、不明缘故原由的双侧大脑皮质及皮质下区低密度病灶,应当斟酌有CVST的可能(B级证据,级推荐);(5)NCCT 的黑洞征、混合征、岛征、血肿不规则形状以及液平面是展望急性颅内出血血肿扩大的重要影象标志物,NCCT可作为展望急性颅内出血血肿扩大的检测技术(B级证据,级推荐)。
脑侧支循环评估2016在医学领域,对于脑血管疾病的研究和治疗一直是重点关注的方向。
其中,脑侧支循环的评估在近年来逐渐引起了更多的重视。
脑侧支循环是指当大脑的主要供血动脉发生狭窄或阻塞时,其他小血管通过扩张和代偿,为缺血区域提供血液供应的一种生理机制。
对脑侧支循环进行准确评估,对于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决策以及预后判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6 年,在脑侧支循环评估方面取得了不少新的进展。
首先,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更精确的评估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等无创性检查方法在临床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MRA 可以清晰地显示脑血管的形态和结构,对于大血管的狭窄和闭塞以及侧支循环的初步评估具有较高的价值。
而CTA 则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高质量的血管图像,对于判断侧支血管的起源、走行和分布情况提供了详细的信息。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作为评估脑血管的“金标准”,在 2016年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尽管它是一种有创性检查,但能够直接、动态地观察脑血管的血流情况,准确评估侧支循环的代偿程度。
此外,随着技术的改进,DSA 的安全性和准确性也在不断提高。
除了影像学检查,一些新的评估指标也逐渐被引入到脑侧支循环的评估中。
例如,灌注成像技术可以测量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等参数,从而间接反映侧支循环的功能状态。
通过对比病变区域和正常区域的灌注参数差异,可以评估侧支循环对缺血组织的灌注补偿效果。
在评估方法的选择上,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考虑。
对于病情较为稳定、症状较轻的患者,无创性检查如 MRA、CTA 等通常是首选,可以初步了解脑血管的情况和侧支循环的大致状况。
而对于病情危急、需要进行介入治疗或手术的患者,DSA 则能够为医生提供更准确、详细的信息,以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2016 年的研究还发现,脑侧支循环的评估不仅对于急性脑血管事件(如脑梗死)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慢性脑血管病(如颈动脉狭窄)的管理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单侧颈动脉狭窄患者一级侧支循环与中医体质相关性
单侧颈动脉狭窄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患者常常会出现头痛、眩晕、视物模糊等
症状。
中医认为,人体的脏腑经络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脏腑经络的失调会导致身体
的疾病。
单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一级侧支循环与中医体质是有一定相关性的。
中医体质与单侧颈动脉狭窄的发病有一定关系。
中医体质包括平和体质、气虚体质、
阳虚体质、阴虚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血瘀体质、气郁体质等多种类型。
气虚体质、阳虚体质、血瘀体质等体质与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有一定的相关性。
气虚体质的人往往会出
现头痛、眩晕等症状,阳虚体质的人易出现头晕目眩、视物模糊等症状,血瘀体质的人则
容易出现血管狭窄和血栓形成等情况。
单侧颈动脉狭窄患者一级侧支循环有可能与其所属
的中医体质类型相关。
中医的辨证施治对于单侧颈动脉狭窄患者一级侧支循环的调节具有一定的意义。
中医
通过辨证施治可以改善患者的体质,有助于调节一级侧支循环,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改
善脑血管的供血情况。
针对气虚体质的患者,中医可以通过补益气血、健脾和胃等方法来
改善患者的体质,从而调节一级侧支循环,达到预防和治疗单侧颈动脉狭窄的目的。
中医
体质与单侧颈动脉狭窄患者一级侧支循环的相关性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