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月相和潮汐变化 最新
- 格式:doc
- 大小:831.83 KB
- 文档页数:10
2、月相变化一、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1)、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2)、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2、过程与方法:(1)、持续地观察月相的变化过程。
(2)、根据已有的现象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而做出假设,同时能在小组学习中收集整理别人的观点,并且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假设进行调整。
(3)、初步学习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初步意识到宇宙是一个变化的系统。
(2)、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月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难点:要求学生持续一个月进行观察,在观察过程中详细记录月相的形状、月相所在天空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太阳在天空的位置。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用于贴月相的挂图、月相成因示意图、月相变化的课件、皮球、灯泡。
学生准备:圆纸片、剪刀、活动记录等。
四、教学过程一、古词引入1.上节课我们对地球的卫星---月球有了初步的了解与认识,我们知道中国关于月亮的诗词有很多,其中有一首词里面有这样几句:人有……(学生接着说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这一句:月有阴晴圆缺,说的是月亮有圆有缺的变化。
从上第一单元开始,老师就给大家布置了一个作业,观察月亮的形状,到现在已快两个月了,你们在观察过程中都见过什么样子的月亮呢?(圆月)3.(出示圆月图片),是这样的吗?并随手用磁铁粘贴在黑板上。
还观察到什么样子的月亮呢?4.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贴出不同形状的月相。
5.在观察过程中,除了阴天下雨以外,有没有看不到月亮的,你们知道是哪一天吗?6.小结:(指着黑板上的月相)这是月亮在一个月的过程中出现的不同形状,我们把它叫做月相,什么是月相呢?月相就是月亮的相貌、样子。
投影出示:月亮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全班齐读)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月相变化。
(板书课题:月相变化)(设计意图:诗歌的引入激发学生探究月相变化的秘密。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知识点:月相与潮汐变化月相变化:1、月相变化的原因:(1)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月球表面的一半,因此,向着太阳的半球是亮的,背着太阳的半球是暗的。
(2)在地球上只能看到面对地球的半个月球,而被太阳光照亮的半个月球和面对地球的半个月并不总是一致,受日、地、月三者相对位置的影响,它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①太阳照射月球的方向;②地球上观测月球的方向。
一般讨论北半球中纬地区观测月相。
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上半月(从朔到望),月亮的亮面朝向观测者的左边,即在夜晚观测时,亮面朝西,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从朔到望,亮面越来越大。
下半月(从望到朔),月亮的亮面朝向观测者的右边,即在夜晚观测时,亮面朝东,且随时间的推移,亮面越来越小。
2、月相变化的规律:月相名称出现的大致时时间(农历)夜晚所见形状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关系海洋潮汐新月或朔初一,不可见不可见三者在同一直线,月球居中大潮上弦月初七、初八、上半夜半圆,见于西半部天空,月面朝西三者呈直角,月球在太阳以东小潮满月十五、十六,通宵可见一轮明月,东升西落三者在同一直线,地球居中大潮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下半夜半圆,见于东半部天空,月面朝东三者呈直角,月球在太阳以西小潮3、对月相的利用:一方面可利用月相变化的周期计时:阴历或农历月即以月相变化为基础,朔望两弦四相,每相大约相隔7日,星期由此演变而来;另一方面利用月相可辩别方向,如前所述,上弦月西边亮,下弦月东边亮,由此可根据月面亮面的朝向来确定地面上的方向。
潮汐现象:1、成因:太阳与月球引潮力引起的,月球引潮力为主2、潮汐的变化规律①日变化:同一地点连续两次涨潮和落潮的时间间隔为12小时25分涨潮、落潮时间为6小时12分30秒第二天涨潮是第一天涨潮时间推迟0.8小时(48分钟)涨潮时间=农历日期*0.8②月变化:半月周期潮:朔、望日大潮;上弦月、下弦月小潮月周期潮:近地潮大潮;远地潮小潮③年变化:近日点大潮;远日点小潮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2.3月相和潮汐变化(教案)教学目标1.使同学了解月相变化规律及成因探究分析2.理解潮汐的成因及规律3.从身边的事例说起,培育同学学习地理的深厚爱好,学会对终生有用的学问教学重点本节的重点是月相变化规律及成因探究分析。
教学难点本节的难点是潮汐的成因及规律。
教学方法直观法、谈话法、争辩法。
教学媒体三球仪、投影片月相变化示意图等。
教学流程:教学过程 一、月相①选择四组同学在前一个星期内月相观看记录(整个过程主要在于培育同学观看力量,让同学感觉到其实地理就在生活中,符合二期课改“关注贴近同学生活的地理”课程理念)②老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月有阴晴圆缺”?③老师演示月相Flash 动画,并在演示过程中进行三大问题的讲解(问题一:为什么会产生月相;问题二:月相如何周期性变化;问题三:为什么上弦月亮面朝西,下弦月亮面朝东)。
在问题二的解决上进行同学参与,老师以新月为例启发同学得出结论,在此基础上再让同学举一反三学会分析其它月相的状况。
(从静态到动态有助于同学强化日、地、月位置和月相的关系,利于同学对月相成因的分析)④同学在老师的分析讲解下,自行完成表格填写。
(同学完成表格的过程是同呈现同学看到月相状况(课前预备)探究月相(Flash 动画演示)总结月相的位置、外形、月出月落时间、夜晚见月情形、农历时间(表格形式)问题一: 为什么会产生月相 问题二:月相如何周期性变化问题三:为什么上弦月亮面朝 西,下弦月亮面朝东潮汐现象观看钱塘江大潮录像探讨潮汐的成因及规律Flash 演示大潮与小潮探讨潮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学自我归纳总结力量的培育)⑤Flash动画演示月相周期与公转周期的不同⑥让同学理解朔望月和恒星月的不同⑦用诗句进行月相练习反馈同学把握状况(在有关月相文学作品的分析活动中,初步形成文理相融的学习观,体现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点。
)二、月球与潮汐①观看钱塘江大潮录像(让同学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同学学习的爱好。
高三地理选修一第二单元知识点:月相和潮汐变化(人教版)地理学以往仅指地球的绘图与勘查,今天已成为一门范围广泛的学科。
以下是查字典地理网为大家整理的高三地理选修一第二单元知识点,希望可以解决您所遇到的相关问题,加油,查字典地理网一直陪伴您。
1、月相: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月相2、月相变化的原因:月球本身不发光,只是反射太阳光由于日、地、月的相对运动而造成三者位置的变化3、月相变化的规律:新月(初一) 上弦月(初七、初八) 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 满月(十五、十六)新月日、地、月三者成一直线,月居中上弦月日、地、月三者成一直角月相变化时日地月的位置关系满月日、地、月三者成一直线,地居中下弦月日、地、月三者成一直角月相与农历:春节、端午、重阳和中秋等节日(1)上弦月出现在上半月的上半夜,出现在西边的天空,且月亮的西侧(即右)半边明亮。
(2)下弦月出现在下半月的下半夜,出现在东边的天空,且月亮的东侧(即左)半边明亮。
可以简记为:“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
”月相名称新月(朔)上弦月满月(望)下弦月出现的时间(农历)初一初七、初八十五、十六二十二、二十三月出清晨正午黄昏(傍晚)半夜月落黄昏(傍晚)半夜清晨正午同太阳升落比较同升同落迟升后落此升彼落早生先落夜晚见月情况彻底不见半月,上半夜西天,西半边(右边)亮一轮明月,通宵可见半月,下半夜东天,东半边(左边)亮日地月三者位置日地月三者大致处在一条直线上,月球居中日地月三者大致呈直角(垂直)日地月三者大致处在一条直线上,地球居中日地月三者大致呈直角(垂直)4.从新月到满月再到新月,是月相变化的一个周期。
这一周期平均为29.53天,称为朔望月。
我国的农历月份就是根据朔望月确定的。
每月的朔为农历初一,望为十五或十六。
5.月球影响地球的表现——潮汐在向着月球的地方和背月的地方,形成高潮,两者之间即为低潮。
6.写出与下列诗句相应的月相(1)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微专题03:月相变化〖备考指导〗月相变化的相关知识应属于“生活中的地理和有用地理”的范畴,同时也与“地球运动的意义”密切相关,且教材(湘版教材地理I)中有相关活动题目的设计。
在天文学中,月相是指地球上观测者所见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部分的形状。
月球围绕地球公转,产生了周期变化的月相。
月球本身不发光,被太阳照射的部分会向外反射太阳光,月球只有向阳这一半能被照亮,另一半则是阴影面,而在地球上只能看到被照亮的部分。
另一方面,由于视线的遮挡,在地球上只能看到朝向地球这一半月球。
月球和月相的知识在教材中涉及较少,但由于贴近生活,又有一定的难度,在近些年的高考中涉及比较多,在复习月相知识时教师可以提供月相的变化原理示意图,并与教材中的图像相结合,帮学生更好的认识月相的成因,提升地理实践力。
〖真题回顾〗(2023年1月浙江高考真题)某中学地理社团组织成员开展月相观测。
2021年2月19日农历正月初八,有同学用肉眼在湛蓝的天空中观测到了日、月同天景象,并作记录。
同时,部分同学还从网上查到,位于(0°,105°W)的地点可观测到月球正在地平线落下。
完成下面小题。
19. 同学记录的日、月位置和月相正确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20. 此时,赤道与晨、昏线交点的经度最接近的分别是()A. 15°W、165°EB. 105°W、75°EC. 165°E、15°WD. 75°E、105°W【答案】19. B 20. A【解析】【19题详解】农历上半月的月相黄昏日落后可见,月面朝西,CD错误,2021年2月19日,太阳直射南半球,日落西南,太阳高度角小(日落时太阳高度角为0),B正确,A错误。
故选B。
【20题详解】上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上半月的上半夜,月面朝西,位于西半天空,在105°W看到月球正在地平线落下,说明105°W地方时为24时(0时),赤道与晨、昏线交点的地方时为6时、18时,与105°W 相差90°(6*15)、270°(18*15),根据东加西减的原则,分别向东90°、270°,赤道与晨、昏线交点的经度最接近的分别是15°W、165°E,A正确,BCD错误。
月相和潮汐变化教学设计课题选择的背景:《月相变化》与人类关系十分密切,月相变化的周期是我们确定农历的主要依据,引起了地球潮汐的周期变化。
因此这节课通过直观的网络环境,让学生自主探究,虚拟观察月相变化,体验月相变化过程,提炼月相变化规律,从而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情况分析:高二的学生已学过地球运动,对日月地三者关系有初步认识,对月相、日食和月食现象有一定的兴趣。
学生对该部分学习积极性较高,有主动探知的欲望。
教学目标:认知与技能:通过问题解决的方法达到认识月相,了解月相变化规律。
通过对月相变化规律的了解,学习运用月相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和方法:通过网络学习,自主探究,逐步养成自学的习惯。
情感与价值:通过月相变化规律的认识,帮助学生破除迷信,树立正确的科学观;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通过对月相变化的探究,逐步培养学习地理的情感。
教学方法:观察法、质疑探究法教学过程:引言:俗话说“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为什么月亮的脸偷偷地在改变呢?我们把月亮形状的变化称为月相,月相为什么变化,怎么变?我们今天一起来探讨。
一、月相的形成观看视频:“跟着丁老师学天文-月相变化及其对地球的影响”自主探究、共同讨论:(10分钟)学生:讨论,展示教师补充:因为月球在椭圆轨道上绕地球转动,从一个满月到下一个满月,平均需要29天12小时44分钟。
在“望”时,月、地、日最接近一条直线,月亮因此也最圆、最亮。
但由于月亮转速有快有慢,因此每次抵达“望”的时间不同,大多在农历十六日甚至十七日凌晨。
所有有15的月亮为何16圆之说。
教师:日食和月食是怎么形成回事呢?小组观看视频后画图说明。
观看视频:日食和月食形成原因二、日食和月食学生:画图说明,日食是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月球身后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这时发生日食现象。
当月球运行至地球的阴影部分时,在月球和地球之间的地区会因为太阳光被地球所遮闭,就看到月球缺了一块,分为月偏食、月全食和半影月食三种。
高中地理第二章太阳系与地月系2.3 月相和潮汐变化素材新人教版选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地理第二章太阳系与地月系 2.3 月相和潮汐变化素材新人教版选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地理第二章太阳系与地月系2.3月相和潮汐变化素材新人教版选修1的全部内容。
月相与潮汐小资料潮汐的产生潮汐是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形成的海水周期性涨落现象。
月球对地球海水有吸引力,地球表面各点离月球的远近不同,正对月球的地方受引力大,海水向外膨胀;而背对月球的地方海水受引力小,离心力变大,海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向背对月球的地方膨胀,也会出现涨潮,故一天有两次涨潮。
尽管太阳的质量很大,但由于它比月球离地球更远,所以产生的引潮力只有月球的五分之二左右.因此潮汐的形成,月球起主导作用。
那么太阳的引力对潮汐的形成有没有影响呢?朔望月时,月、日、地在一直线时,日、月引力叠加,形成大潮;上下弦月时,月、日、地三者间呈直角关系,引潮力减小,形成小潮。
对人类的影响:使海底泥沙迁移,影响航海和海岸工程建设。
也可用于发电。
潮汐能是一种清洁、可再生,具有发展前景的新能源,如1985年建成浙江江厦潮汐电站。
钱塘涌潮:尤其壮观,除月、日引力影响外,也是当地特殊地形、气候、水文特征综合作用下的产物。
杭州湾为三角形海湾,状似喇叭,口大内小;再则海湾里端地形隆升,水下还多沉沙沉积,当大量潮水涌进来时,由于江面迅速缩小,使潮水来不及均匀上升,就只好后浪推前浪,前浪跑不快,后浪追上,层层相叠。
另隆升的地形及沉沙又对潮流起阻挡和磨擦作用,使潮水前坡变陡,速度减缓,从而形成后浪赶前浪,一浪叠一浪,一浪高一浪,使潮位堆高,形成涌潮。
《2.3月相与潮汐变化》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探究并理解月相变化形成的原理。
②掌握月相变化的规律,知道月相变化与农历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在学生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利用图片、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形象地介绍月相产生的原理,培养空间的想象能力。
②初步学会地理示意图的制图方法,并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纳,归纳出月相形成的原因及变化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从身边的事例说起,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学会对终生有用的知识。
②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的发展观。
【教材内容及分析】上一节学习的“月球和地月系”是把月球作为一个知识点,深入了解月球的相关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直观示意图分析法、归纳总结法、分组讨论法等来讲授,培养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月相变化规律及成因探究分析。
教学难点:月相变化规律及成因探究分析。
【学情分析】本届高二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学习能力差,但通过一学年的学习,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图表分析能力,但是看待问题还不够全面,因此,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应注意知识的系统性,让学生学会全面的分析问题。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启动,地理课堂教学也面临着新的考验,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教学中的建构主义”等理念,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值得探究的实践问题。
本节课遵循这样的教育理念,以探究的学习方法进行一次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一.<情境创设,设疑导学>【引入】大家好!月亮,又称月球,古称太阴。
我国古籍当中有许多关于月亮的神话故事:如“嫦娥奔月”、“天狗食月”等。
与月亮相关的诗词文学作品浩如烟海,那大家给说说有哪些耳熟能详的诗句当中有月字?例如李白的《静夜思》、张九龄的《望月怀古》、张继的《枫桥夜泊》以及苏轼的《水调歌头》等。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是当中的名句。
那我们生活中看到的月亮又是如何的呢?大家先动手把你脑海中的月亮的形状画出来。
月相概念:月相,指的是人们站在地球上,所看到的月亮(被太阳照亮的部分)。
原理:月球既不发光、也不透明,只能反射太阳的光。
当太阳-地球-月球的位置发生变化时,月球反射向地球的光,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图1 宇宙中的地球变化规律: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新月,整个周期为29.53天,称为一个朔望月。
其中各个阶段对应的农历时间为:新月(初一)、上弦月(初七/初八)、满月(十五/十六)、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
图2 月相的变化规律月亮升起的方位:在夜空中,月亮和太阳一样,东升西落。
但有时候月亮出来的时候,太阳仍然存在,所以我们看不到月球反射的光。
①在月初时,夜幕来临后,月亮从偏西方升起,然后继续向西移动;②月初-月中,月亮升起的方向逐渐向东移,然后自东向西落下;③月中时,月亮在偏东方升起,然后自东向西落下;④月中-月末,月亮升起的方向逐渐西移,然后自东向西落下;⑤月末时,月亮从偏西方升起,然后继续向西移动,落下。
图3 月相升起的方位知识拓展:月球自转和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周期都为27.32天。
因此,月球永远都只有同一面,朝向地球。
日食概念:月球运动到太阳、地球的中间时,如果三者恰好处于一条直线,月球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即发生日食现象。
日食一般发生在农历初一左右。
分类:根据太阳光被遮挡的程度,分为日全食(完全遮挡)、日偏食(部分遮挡)、日环食(只遮挡中间的太阳光)。
日全食、日环食发生时,周边的一片环形区域可以看到日偏食。
图4 日食的原理及分类月食概念:地球运动到太阳、月球中间时,如果三者恰好处于一条直线,地球会挡住太阳射向月球的光,即发生月食现象。
月食一般发生在农历十五左右。
分类:根据太阳光被遮挡的程度,主要分为月全食(完全遮挡,全部位于地球的本影区)、月偏食(部分遮挡)、半影月食(位于地球的半影区,太阳光仍能强烈照射)。
图5 月食的原理。
2.3 月相和潮汐变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问题解决的方法达到认识月相,了解月相变化规律。
2. 通过对月相变化规律的了解,学习运用月相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3.理解潮汐的成因及规律。
【重点难点】
1.月相变化规律及成因探究分析。
2.潮汐的成因及规律。
【学习过程】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5分钟)
教师:(锁住屏幕)月相变化与我们人类关系十分密切。
美国著名总统林肯在年轻时担任律师期间曾利用月相变化规律,为当事人进行了成功的辩护,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月相变化是怎样变化的?
月相变化有什么规律,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内容。
(边演示学习软件边介绍)我们今天学习主要有三个任务,其中学习任务一要注意在空格中填写农历日期,不认识有关月
相的请参照下面的相关学习软件。
完成学习任务二时要注意运
用学习软件,首先点击月相,观察日地与月地连线的关系,再
观察月亮出没时间现太阳的关系。
如满月时,日地与月地连线
成1800夹角,当太阳从东方升起时,月亮从西方落下(6时);
当太阳从西方落下时,月亮从东方升起(18时)。
满月可见时
间是18时到第二天6时。
学习任务三请你先判断图中月相是否
正确,如果不正确,请把你认为正确的月相拖到图中适当位置。
下面请你们开始学习。
自主探究、共同讨论:(30分钟)
一、月相的产生
[任务一]及[相关学习软件]
[任务二]及[相关学习软件]
问题思考:
1、蛾眉月(新)几时在夜空出现,几时落山?在天空什么方位出现?日地与月地的连线成多少度夹角?
2、上弦月几时在夜空出现,几时落
山?在天空什么方位出现?日地与
任务一学习软件
月地的连线成多少度夹角?
3、下弦月几时在夜空出现,几时看不见?在天空什么方位出现?日地与月地的连线成多少度夹角?
4、上凸月几时在夜空出现,几时落山?在天空什么方位出现?日地与月地的连线成多少度夹角?
5、下凸月几时在夜空出现,几时看不见?在天空什么方位出现?日地与月地的连线成多少度夹角?
6、满月几时在夜空出现,几时落山?在天空什么方位出现?日地与月地的连线成多少度夹角?
[任务三]及[相关学习软件]
教师:白天我们能否看见月亮?月亮在地平线下能否看见月亮? 教师:哪么请你仔细观察,月亮什么时间在夜空中出现,什么时间落到地平线下或进入白天,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利用屏幕投影几次查看学生即时的学习结果,发现第十组同学学习任务二有问题。
某编辑为了表扬某山村教师常常工作到深夜才回家,配了
一幅插图题为“披星戴月”。
请问图中内容与报道内容是否
二、月球与潮汐
①观看钱塘江大潮录像(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
②探讨潮汐的成因及规律
③Flash演示大潮与小潮
④教师提出问题:从演示动画中又可看出哪些现象和规律?
⑤教师归纳总结,让学生完成大潮、小潮的对比表格
⑥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潮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问题探讨、总结归纳:(5分钟)
【达标训练】
1.如果某人看到上弦月上中天,那么这个人的位置正在()
A.晨线上
B.昏线上
C.晨昏线
D.不可能在晨昏线上
2. 1999年12月22日夜,月光比平常满月时亮得多,是69年来最亮的一次,分析下列条件中与这种现象无关的是()
A.月球运行到近地点
B.适逢满月
C.地球在近日点附近
D.地球表面气温低,气压高
阅读图5—3,据此回答3~4题。
3.有关大潮、小潮出现日期的月相的叙述,正确的一组是()
①图中大潮出现的日期月相是新月
②图中大潮出现的日期月相是满月
③图中小潮出现的日期月相是上弦月
④图中小潮出现的日期月相是下弦月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4.我国沿海某地利用潮汐发电,一天之内能发电几次()
A.一次
B.二次
C.三次
D.四次
5.地球上永远见到月球的一面,其原因是()
A.月球上正面和背面形态相同
B.月球的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相同
C.月球背面朝向地球时,其月相为新月,故只见一面
D.月球上没有空气和水
6.关于月相的叙述,正确的是()
A.新月,农历初一出现一轮明月
B.上弦月,农历初七、八出现,月面朝西
C.满月,农历十五、十六出现,通宵现
D.下弦月,农历二十二、二十三出现,月面朝西
7.关于月相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月相是月球面受光面积大小的变化
B.农历月份安排是以月相变化为依据
C.上弦月到下弦月的时间大约为7天
D.从朔到望的周期为一个朔望月
8.读图5—4,回答:
(1)月球位于轨道的A点时,日、地、月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是,有可能产生的天文现象为。
(2)月球位于轨道的C点时,日、地、月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是,有可能产生的天文现象为,其原因为。
(3)当月球位于轨道的B点时,其月相为月,位于D点时,其月相为月。
(4)月相变化的周期,给人们提供了一种计量时间的尺度,我们现今沿用的时间
和就是利用月相的周期变化制订的。
【学习反思】
【参考答案】
1.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根据题意,此时上弦月位于上中天;而上弦月黄昏时刚好应出现在观察者上中天,故由题知此时应为黄昏,观察者的位置应为昏线。
此题应选B项。
答案:B
2.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综合判断的能力,审题最关键,本题的中心是比“平常满月亮得多”;A项月球位于近地点,观察距离近是可能的,C项地球在近日点,月球得到太阳光照更充足;D气温低、气压高、空气容易下沉、大气能见度高。
只有B项满月不可能比其他满月时更亮。
根据题意,本题应选B项。
答案:B
3~4.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根据图示,大潮时日、地、月三者共线,且月球位于中间,故此时应为新月;小潮时日、地、月三者互相垂直,且根据太阳的位置月球的亮面朝右应为上弦月,故本题①③都正确,第3题选C项;第4题利用潮汐发电,
涨潮、落潮时,潮水都能带动水轮机发电,一天之中有一次涨潮,一次落潮,故一天能发四次电,第4题应选D项。
答案:3.C 4.D
5.解析:本题是一道对月球的综合考查题,要求学生对月球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地球上永远见到月球的一面的原因是因为月球的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是相同的,与其他没有关系,故本题只有B项正确。
答案:B
6.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空间想象力,A项一轮明月应为满月而非新月;D项下弦月,月面应朝东。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C。
答案:BC
7.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推理问题的能力,审题是关键;
A.月球的受光面积大小是不变的,而地球上的人看到的视形状是变化的,C项上弦月到下弦月的时间大约应为15天;D项从朔到望的周期应为半个逆望月,一个逆望月应从朔望朔。
故本题答案应选B。
答案:B
8.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月球运动情况及月相形成过程的理解,进而考查学生读图分析的能力。
由图可知A点,太阳、月球、地球三者共线且月球位于太阳与地球之间,月相为新月,此时,月球的影子可能掠过地球的向日半球而产生日食现象;C点时太阳、地球、月球三者共线,此时地球位于太阳和月球中间,对应满月;月球可能在地球的背日方向上通过地球的本影和半影而产生日食。
B和D的位置太
阳、地球、月球三者为垂直关系,在B位置,太阳在月球的右侧即月球的亮面朝右应为上弦月;而D点太阳在月球的左侧,即月球的亮面朝左应为下弦月。
第(4)问题考查月相规律的应用,月相的周期变化与历法中的农历和七天为一星期有密切关系。
答案:(1)三者共线,月球在中间日食
(2)三者共线,地球位于中间月食月球有时在地球的背日方面通过地球的本影和半影
(3)上弦下弦(4)农历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