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地理选修 月相和潮汐变化
- 格式:ppt
- 大小:4.84 MB
- 文档页数:41
2、月相变化一、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1)、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2)、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2、过程与方法:(1)、持续地观察月相的变化过程。
(2)、根据已有的现象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而做出假设,同时能在小组学习中收集整理别人的观点,并且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假设进行调整。
(3)、初步学习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初步意识到宇宙是一个变化的系统。
(2)、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月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难点:要求学生持续一个月进行观察,在观察过程中详细记录月相的形状、月相所在天空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太阳在天空的位置。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用于贴月相的挂图、月相成因示意图、月相变化的课件、皮球、灯泡。
学生准备:圆纸片、剪刀、活动记录等。
四、教学过程一、古词引入1.上节课我们对地球的卫星---月球有了初步的了解与认识,我们知道中国关于月亮的诗词有很多,其中有一首词里面有这样几句:人有……(学生接着说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这一句:月有阴晴圆缺,说的是月亮有圆有缺的变化。
从上第一单元开始,老师就给大家布置了一个作业,观察月亮的形状,到现在已快两个月了,你们在观察过程中都见过什么样子的月亮呢?(圆月)3.(出示圆月图片),是这样的吗?并随手用磁铁粘贴在黑板上。
还观察到什么样子的月亮呢?4.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贴出不同形状的月相。
5.在观察过程中,除了阴天下雨以外,有没有看不到月亮的,你们知道是哪一天吗?6.小结:(指着黑板上的月相)这是月亮在一个月的过程中出现的不同形状,我们把它叫做月相,什么是月相呢?月相就是月亮的相貌、样子。
投影出示:月亮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全班齐读)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月相变化。
(板书课题:月相变化)(设计意图:诗歌的引入激发学生探究月相变化的秘密。
月相和潮汐变化教学设计课题选择的背景:《月相变化》与人类关系十分密切,月相变化的周期是我们确定农历的主要依据,引起了地球潮汐的周期变化。
因此这节课通过直观的网络环境,让学生自主探究,虚拟观察月相变化,体验月相变化过程,提炼月相变化规律,从而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情况分析:高二的学生已学过地球运动,对日月地三者关系有初步认识,对月相、日食和月食现象有一定的兴趣。
学生对该部分学习积极性较高,有主动探知的欲望。
教学目标:认知与技能:通过问题解决的方法达到认识月相,了解月相变化规律。
通过对月相变化规律的了解,学习运用月相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和方法:通过网络学习,自主探究,逐步养成自学的习惯。
情感与价值:通过月相变化规律的认识,帮助学生破除迷信,树立正确的科学观;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通过对月相变化的探究,逐步培养学习地理的情感。
教学方法:观察法、质疑探究法教学过程:引言:俗话说“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为什么月亮的脸偷偷地在改变呢?我们把月亮形状的变化称为月相,月相为什么变化,怎么变?我们今天一起来探讨。
一、月相的形成观看视频:“跟着丁老师学天文-月相变化及其对地球的影响”自主探究、共同讨论:(10分钟)学生:讨论,展示教师补充:因为月球在椭圆轨道上绕地球转动,从一个满月到下一个满月,平均需要29天12小时44分钟。
在“望”时,月、地、日最接近一条直线,月亮因此也最圆、最亮。
但由于月亮转速有快有慢,因此每次抵达“望”的时间不同,大多在农历十六日甚至十七日凌晨。
所有有15的月亮为何16圆之说。
教师:日食和月食是怎么形成回事呢?小组观看视频后画图说明。
观看视频:日食和月食形成原因二、日食和月食学生:画图说明,日食是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月球身后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这时发生日食现象。
当月球运行至地球的阴影部分时,在月球和地球之间的地区会因为太阳光被地球所遮闭,就看到月球缺了一块,分为月偏食、月全食和半影月食三种。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知识点:月相与潮汐变化月相变化:1、月相变化的原因:(1)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月球表面的一半,因此,向着太阳的半球是亮的,背着太阳的半球是暗的。
(2)在地球上只能看到面对地球的半个月球,而被太阳光照亮的半个月球和面对地球的半个月并不总是一致,受日、地、月三者相对位置的影响,它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①太阳照射月球的方向;②地球上观测月球的方向。
一般讨论北半球中纬地区观测月相。
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上半月(从朔到望),月亮的亮面朝向观测者的左边,即在夜晚观测时,亮面朝西,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从朔到望,亮面越来越大。
下半月(从望到朔),月亮的亮面朝向观测者的右边,即在夜晚观测时,亮面朝东,且随时间的推移,亮面越来越小。
2、月相变化的规律:月相名称出现的大致时时间(农历)夜晚所见形状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关系海洋潮汐新月或朔初一,不可见不可见三者在同一直线,月球居中大潮上弦月初七、初八、上半夜半圆,见于西半部天空,月面朝西三者呈直角,月球在太阳以东小潮满月十五、十六,通宵可见一轮明月,东升西落三者在同一直线,地球居中大潮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下半夜半圆,见于东半部天空,月面朝东三者呈直角,月球在太阳以西小潮3、对月相的利用:一方面可利用月相变化的周期计时:阴历或农历月即以月相变化为基础,朔望两弦四相,每相大约相隔7日,星期由此演变而来;另一方面利用月相可辩别方向,如前所述,上弦月西边亮,下弦月东边亮,由此可根据月面亮面的朝向来确定地面上的方向。
潮汐现象:1、成因:太阳与月球引潮力引起的,月球引潮力为主2、潮汐的变化规律①日变化:同一地点连续两次涨潮和落潮的时间间隔为12小时25分涨潮、落潮时间为6小时12分30秒第二天涨潮是第一天涨潮时间推迟0.8小时(48分钟)涨潮时间=农历日期*0.8②月变化:半月周期潮:朔、望日大潮;上弦月、下弦月小潮月周期潮:近地潮大潮;远地潮小潮③年变化:近日点大潮;远日点小潮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月相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月相变化》是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第二章太阳系与地月系的第三节月相和潮汐变化的第一课时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习了前一节月球和地月系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地月系以及与地球关系最为密切的天体——月球的月相特点。
是对地月系这部分内容的深化,也是为第二课时学习潮汐变化特点做铺垫。
(二)学情分析
月相变化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月相变化的周期是我国古代确定农历的主要依据,同时又是引发地表潮汐周期变化的主要原因。
高一下的学生虽然已经学习了地球运动,对太阳系和地月系有初步认识,也对学习月相有一定兴趣,但是地球运动章节本身涉及月球的内容很少,学生对于月相变化的规律及成因了解甚少,学习起来难度较大、理解困难。
(三)设计思想
本节的教学打算运用大量图片材料,让学生自主探究,结合生活实例,既可以贯彻“让课程走向生活,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
”的新课程理念,又可以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教学难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月相变化规律的了解,学习运用月相变化规律并辨析月相,学会运用月相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探究月相的观测时段及方位,增加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加学生对宇宙的探索热情,培养人地协调观。
【教学重难点】:
月相变化规律及其成因
【课型课时】:: 新授课,1课时
【教具教法】:多媒体,观察法
【教学过程】:。
《潮汐》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观察并描述潮汐现象,并运用资料解释其成因。
二、教学内容与说明1.教学内容月球与潮汐——潮汐的成因、周期、大潮和小潮。
潮汐与人类——潮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地位与作用本节课内容是高中地理教材“宇宙环境”中“地球的伙伴——月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月球与月相”教学内容的延伸,而潮汐又是构成海洋环境的重要要素,与人类的关系也十分密切,既说“地”,又能联系到“人”,充分体现出高中地理有关“人地关系”的内涵。
三、学情分析潮汐是高中地理水圈和水循环部分需要向学生讲解的内容。
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潮汐涨落规律,明白其产生的原理,认识到在渔业、农业和航运方面的应用。
对于学生来说,很难想象潮汐在空间中的变化过程。
学生已基本结束必修课程的学习,刚开始一轮复习,必修一自然地理知识内容遗忘较多,这部分内容相对学生而言是难点。
在上学期期末考试中出现过跟地月相关的试题,发现学生对相关知识有较多遗忘,但也有一定基础。
四、教学目标1.能够说出潮汐的成因、周期;认识潮汐对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
2.通过对有关地理素材的观察、分析和探究,培养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3.通过对潮汐给人类活动造成的有利及不利影响的了解,能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并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五、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培养对地理事物的观察、分析能力及自主探究的能力。
2.难点:通过对所给材料的分析,自主提出问题进行探究。
六、教学方法演示法、讨论法、探究式学习七、教具准备Tidal Bulge Simulation(模拟涨潮运动)软件、学案、多媒体设备集成的相关课件等八、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 期末考试试题回顾为什么在月球背面着陆的嫦娥四号需要通讯中继星“鹊桥”?因为月球背面始终有一部分背对地球……2.观看《潮汐》小视频【设计思想】播放《潮汐》小视频,不仅使学生领略到潮汐的恢弘气势,从中体验与惊叹大自然的壮美,也能顺理成章引入新课教学。
3.古今中外探索历程回顾许多学者都探讨过这一问题,提出过一些假想。
《月相和潮汐变化》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月相变化与潮汐关系的基本知识,掌握月相变化的规律及潮汐现象的基本原理,并通过实际操作练习提高学生对相关地理现象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二、作业内容(一)理论知识学习1. 月相基本概念:学习月相的成因及基本类型。
2. 潮汐基本概念:了解潮汐的成因和基本原理。
3. 月相与潮汐的关系:分析月相变化对潮汐的影响。
(二)观察与记录1. 月相观察:学生需在一个月内,每天晚上固定时间观察月亮的形状,并记录在观察日志中。
2. 潮汐观察:选择一个典型的潮汐观测点,每周至少记录一次潮汐的最高最低点,并简要记录当天的天气情况。
(三)作业实践操作1. 制作月相变化图表:根据每天的观察记录,绘制一个月的月相变化图。
2. 制作潮汐曲线图:将每次的潮汐数据整理成表格,并绘制成曲线图,分析潮汐变化规律。
(四)综合分析报告撰写一份关于月相和潮汐变化的综合分析报告,包括对月相变化规律的理解、对潮汐现象的成因分析以及两者之间关系的探讨。
三、作业要求1. 理论学习要深入浅出,理解基本概念。
2. 观察记录要真实、详细,按时完成。
3. 实践操作要细致认真,图表制作要规范。
4. 综合分析报告要逻辑清晰,观点明确。
四、作业评价1. 理论学习部分评价标准:学生对月相和潮汐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
2. 观察记录部分评价标准:观察的连续性、详细程度及记录的真实性。
3. 实践操作部分评价标准:图表的规范性、准确性及学生的操作态度。
4. 综合分析报告评价标准:逻辑性、观点的明确性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五、作业反馈1. 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点评,指出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2. 组织学生进行作业交流,互相学习、互相借鉴。
3. 对优秀作业进行展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地理学习中来。
4. 针对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课堂讲解或辅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通过以上作业设计方案的实施,旨在通过多维度、多层次的学习任务,帮助学生全面掌握月相和潮汐变化的相关知识,提高其观察、分析和综合应用能力。
人教版选修1:《月相和潮汐变化》同步试题一、单选题1. 下图为北半球中纬度某地,半个月内黎明时出现的月相示意图。
甲处位置的月相是A.满月B.上弦月C.新月D.下弦月2. 2023年12月21日(农历十一月廿三)是冬至,当天晚上的月相大致是A. B. C. D.3.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描写的月相是A.新月B.上弦月C.满月D.下弦月4. 下图是丰子恺所作的一幅漫画,题为“杨柳岸晓风残月”。
根据图中的月相判断,哪一幅是原作:A. B.C. D.5.读图,判断下列有关引潮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从图中可看出,引潮力就是月球与地球间的引力B.引潮力是一个天体对另一个天体不同部位的引力差异C.引潮力不会使天体发生变形D.引潮力的大小与天体的体积和质量有关,而与天体间的距离无关2023年7月22日,一场壮观的日全食在我国中部长江流域上演,我国也成为2 132年以来日全食时间最长的国家。
据此完成6-8题。
6.日全食发生时,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位置是( )A.地球在日.月之间B.月球在日.地之间C.太阳在地.月之间D.三者不在一条直线上7.如果发生月食,当时的月相一定是( )A.新月B.上弦月C.下弦月D.满月8.“暮伴新月宿,晓随残月行”这句话是________的。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描写的是________时的月相,该月相出现在农历的________日( )A.错误满月十五或十六B.错误新月初七.初八C.正确新月初七.初八D.正确满月十五或十六“月有阴晴圆缺”,月相变化引发了人类的种种情感和联想。
完成9-10题。
9.中秋佳节赏月,上海地区一轮明月升起的时间是( )A.早晨B.正午C.傍晚D.子夜10.上海地区的人们可观察到的月球升起和下落的状况是( )A.全年东升西落B.农历上半月东升西落,下半月西升东落C.全年西升东落D.春分日至秋分日东升西落,秋分日至春分日西升东落海洋潮汐是一种周期性的全球海水涨落现象,据此完成下11-12题。
月相和潮汐变化-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月相及其变化的原因;2.掌握潮汐产生的原因和影响;3.理解潮汐和月球运动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1.能够利用月相和潮汐预测海的涨落;2.能够运用月相和潮汐知识分析沿海地区发展规律。
情感目标1.增强对地球的认识和探究的兴趣;2.培养爱护海洋和海洋生物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月相和月相变化1.月相的定义和特征;2.月相变化的原因;3.月相变化的规律和周期。
2. 潮汐和潮汐变化1.潮汐的定义和特征;2.潮汐的产生原因;3.潮汐变化的规律和周期;4.潮汐的类型。
3. 月球运动和潮汐1.月球对潮汐的影响;2.潮汐和月相之间的关系。
4. 沿海地区的发展规律1.沿海地区的自然环境;2.沿海地区发展的影响因素;3.沿海地区发展的规律。
三、教学过程1. 月相和月相变化1.通过图片展示月相的特征,让学生了解月相的定义和特征;2.介绍月相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利用实物展示让学生观察月相变化;3.让学生通过观察月相变化的周期,判断月相变化规律。
2. 潮汐和潮汐变化1.通过图片展示潮汐的特征,让学生了解潮汐的定义和特征;2.介绍潮汐产生的原因,利用实物让学生观察潮汐的产生;3.让学生观察和记录潮汐的变化规律和周期,同步介绍潮汐的类型。
3. 月球运动和潮汐1.通过图片让学生了解月球对地球和潮汐的影响;2.利用实物演示月球对地球潮汐的影响,让学生明白潮汐与月相的关系。
4. 沿海地区的发展规律1.分组调查沿海地区的自然环境;2.分析沿海地区发展的影响因素;3.回顾所学的月相和潮汐知识,理解沿海地区发展的规律。
四、教学评估1.教学过程中进行提问;2.实验和观察记录;3.课后作业。
五、教学资源1.展示图片、实物模型等;2.电子课件、PPT等。
六、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了解月相及其变化的原因;2.掌握潮汐产生的原因和影响;3.理解潮汐和月球运动之间的关系。
2. 教学难点1.掌握月相变化和潮汐变化的周期和规律;2.理解月球对地球和潮汐的影响;3.理解沿海地区发展的规律。
月球及其月相教学设计【课程标准】(2017年版)“观察并描述月相、月食、日食、潮汐等现象,并运用图表等资料解释其成因”【课标分析】掌握观察月相、月食、日食、潮汐的基本方法。
如果没有实地观察的机会,当地如有天文馆、天文台等场所,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也可以利用视频及图片资料进行学习。
这里的“描述”是指会用通俗的语言说出这些现象的形态和过程。
在解释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时,要注意把握深度,重点在定性分析和说明,不要求定量计算。
例如,分析月相的成因时,重点在分析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关系:分析海洋潮汐的成因时,重点在说明日、月引力对地球潮汐的作用过程,不要求计算引潮力的大小。
【教材分析】现行人教版地理暂无与本条课标对应内容。
本节课作为拓展延伸课程,是在学习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的前提下,进一步对地球的天然卫星-月球进行一个浅度的学习与认识。
【学情分析】2019年1月3日10时26分,嫦娥四号探测器自主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内的冯·卡门撞击坑内,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
一度成为国民热度话题,也是同学们了解月球的窗口,加之第一章行星地球的相关内容的学习,为月相变化,潮汐等打下了基础。
【设计意图】对于月球,人们的想象从古至今未曾停歇,千百年来,月亮一直是人类心中的梦想之境。
思乡的情怀、探索的欲望,都交织在一汪皎洁的白月光中。
如今,2019年1月3日10时26分,嫦娥四号探测器自主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内的冯·卡门撞击坑内,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
自从1958年探索月球以来,人类和无人探测器已经成功着陆过月球数十次,但这些着陆任务全部位于地球正面。
而月球背面的神秘面纱迟迟没有揭开。
在本节课,以地球与月球的之间的关系为出发,揭开月球的面貌,月球表面的地形,以图片影视资料向同学们进行展示,鉴于学校天文设备有限仅以图文资料展示。
最后以实验手段,结合第一章地球自转公转相关知识,演示操作月相变化,以加深对月相的认识。
2.3月相和潮汐变化(教案)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月相变化规律及成因探究分析2.理解潮汐的成因及规律3.从身边的事例说起,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学会对终生有用的知识 教学重点本节的重点是月相变化规律及成因探究分析。
教学难点本节的难点是潮汐的成因及规律。
教学方法直观法、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三球仪、投影片月相变化示意图等。
教学流程:展示学生看到月相情况 (课前准备) 探究月相(Flash 动画演示) 总结月相的位置、形状、月出月落时间、夜晚见月情形、农历时间(表格形式) 问题一:为什么会产生月相问题二: 月相如何周期性变化 问题三: 为什么上弦月亮面朝 西,下弦月亮面朝东 潮汐现象观看钱塘江大潮录像探讨潮汐的成因及规律Flash演示大潮与小潮探讨潮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教学过程一、月相①选择四组学生在前一个星期内月相观察记录(整个过程主要在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让学生感觉到其实地理就在生活中,符合二期课改“关注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课程理念)②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月有阴晴圆缺”?③教师演示月相Flash动画,并在演示过程中进行三大问题的讲解(问题一:为什么会产生月相;问题二:月相如何周期性变化;问题三:为什么上弦月亮面朝西,下弦月亮面朝东)。
在问题二的解决上进行学生参与,教师以新月为例启发学生得出结论,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举一反三学会分析其它月相的情况。
(从静态到动态有助于学生强化日、地、月位置和月相的关系,利于学生对月相成因的分析)④学生在老师的分析讲解下,自行完成表格填写。
(学生完成表格的过程是学生自我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⑤Flash动画演示月相周期与公转周期的不同⑥让学生理解朔望月和恒星月的不同⑦用诗句进行月相练习反馈学生掌握情况(在有关月相文学作品的分析活动中,初步形成文理相融的学习观,体现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点。
)二、月球与潮汐①观看钱塘江大潮录像(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3月相和潮汐变化(教案)教学目标1.使同学了解月相变化规律及成因探究分析2.理解潮汐的成因及规律3.从身边的事例说起,培育同学学习地理的深厚爱好,学会对终生有用的学问教学重点本节的重点是月相变化规律及成因探究分析。
教学难点本节的难点是潮汐的成因及规律。
教学方法直观法、谈话法、争辩法。
教学媒体三球仪、投影片月相变化示意图等。
教学流程:教学过程 一、月相①选择四组同学在前一个星期内月相观看记录(整个过程主要在于培育同学观看力量,让同学感觉到其实地理就在生活中,符合二期课改“关注贴近同学生活的地理”课程理念)②老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月有阴晴圆缺”?③老师演示月相Flash 动画,并在演示过程中进行三大问题的讲解(问题一:为什么会产生月相;问题二:月相如何周期性变化;问题三:为什么上弦月亮面朝西,下弦月亮面朝东)。
在问题二的解决上进行同学参与,老师以新月为例启发同学得出结论,在此基础上再让同学举一反三学会分析其它月相的状况。
(从静态到动态有助于同学强化日、地、月位置和月相的关系,利于同学对月相成因的分析)④同学在老师的分析讲解下,自行完成表格填写。
(同学完成表格的过程是同呈现同学看到月相状况(课前预备)探究月相(Flash 动画演示)总结月相的位置、外形、月出月落时间、夜晚见月情形、农历时间(表格形式)问题一: 为什么会产生月相 问题二:月相如何周期性变化问题三:为什么上弦月亮面朝 西,下弦月亮面朝东潮汐现象观看钱塘江大潮录像探讨潮汐的成因及规律Flash 演示大潮与小潮探讨潮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学自我归纳总结力量的培育)⑤Flash动画演示月相周期与公转周期的不同⑥让同学理解朔望月和恒星月的不同⑦用诗句进行月相练习反馈同学把握状况(在有关月相文学作品的分析活动中,初步形成文理相融的学习观,体现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点。
)二、月球与潮汐①观看钱塘江大潮录像(让同学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同学学习的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