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教学策略初探
- 格式:pdf
- 大小:243.60 KB
- 文档页数:3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外语教育技术本栏目责任编辑:唐一东农业院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策略使用情况研究邹秋娟(青岛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青岛266109)摘要:研究采用Oxford (1990)设计的语言学习策略问卷(SILL 7.0)对215名青岛农业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策略进行调查。
本研究先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确定六类英语学习策略,然后运用t 检验和Hotelling T 2检验来确定专业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策略使用的影响。
结果表明,专业对他们英语学习策略有显著性影响(t=1.8983,p<0.1)。
就分项而言,文理科生在元认知策略和社会策略的使用上有显著性的差异。
关键词:探索性因子分析;英语学习策略;专业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039(2016)20-0088-031概述中国人很多从小就开始学英语,但是效果并不好,有人学了十几年英语,仍无法流利地用英语表达自己。
影响外语学习成效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教育体制、语言环境、教师水平、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等,但是学习者缺乏必要的语言学习策略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因为学习策略是影响外语学习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
O ’Malley &Chamot (1990)称通过使用教授的学习策略,语言学习者可以提高语言表现。
Oxford (1990)认为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而(有意识地)采取的行动”,学习策略在语言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使用学习策略能帮助学习者提升学习的自主性,因此这一领域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就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有的学者研究了不同语言背景学习者学习策略的运用情况(Whar⁃ton,2000;Kusumi,2007;Wu Yaling,2008;文秋芳,2001;刘立,2014)。
有些研究侧重学习策略和其他变量之间关系(Oxford ,2003;陈芙,2011;王思缘、郝苏娅:2016)。
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教学策略研究【摘要】传统大学英语教学在听、说、读、写等方面没有很好的衔接,这四个方面很大程度上都是相互割裂的,以至于学生在听力课上只是纯听力训练,在阅读课上只是一味地读课文,而在口语和写作上经常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
学生几年下来,没学到些什么英语知识。
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教学只有进行教学内容、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的有效改革,很好地结合起来,学生才能够与社会接轨,适应社会、服务于社会。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大学英语是一门应用型课程,其最基本的要求是学生能够通过听力和阅读训练,学会高效率的吸收和处理信息,通过口语和写作表达信息,这决定了学生必须在实践中培养英语综合能力。
大学公共英语课的课程设置已经不能与社会需求接轨,不能与高校的专业发展相适应,在内容上不仅与中学有重复,更重要的是严重浪费了教学资源,大学英语公共课要生存与发展,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传统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一)人才培养模式传统的大学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忽视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因材施教原则,缺乏对学生英语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从课堂教学模式来看,以教师为中心,以语言知识点传授为重点,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忽视了对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引导学生通过语言载体去学习西方文化中先进的、优秀的思想和理念,导致学生逐渐失去了语言学习的兴趣。
(二)课程设置体系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在课程设置方面,听说课的课时数在整个英语教学课时数中只占10%,甚至更少,导致学生学习的是“聋哑”英语,缺乏基本的语言交流能力。
(三)教学内容滞后传统的大学英语教材存在内容陈旧枯燥、脱离实际生活、缺乏实用性、难易度不符合学生实际水平、与行业需求脱节等一系列问题,课后练习常以词汇、完型填空、翻译、写作等考试题型为主,缺乏趣味性、实用性,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由于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且学习兴趣不浓,因此,大学英语教材不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语言交际能力为重点,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也就来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真实情境性和职业性。
非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策略简析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建立对英语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是非常重要的。
在翻译教学中,应该注重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作业布置、阅读训练等方式,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提升语感和语法水平。
只有在掌握了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后,学生才能更好地进行翻译实践。
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特点和实际需求,教师需要设计符合学生水平和能力的翻译教学内容和任务。
在教学中,可以选择一些简单易懂的英语文本,如新闻报道、广告宣传、简单故事等,让学生从简单到复杂地逐步提高翻译能力。
可以结合学生所学专业领域的相关内容,设计相关的翻译任务,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在翻译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上的示范翻译、小组讨论、实践演练等方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培养翻译技能。
可以针对学生的不足之处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帮助他们克服难点,提高翻译质量。
在翻译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由于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的工具,学生在进行翻译时需要理解和把握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之间的差异。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案例、讨论文化差异、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目标语言的文化内涵,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多媒体教学、游戏与竞赛、课外阅读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动力。
教师还可以通过定期的测验、考试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督促和检查,促使他们刻苦学习,不断提高翻译水平。
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翻译教学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提高翻译能力。
学生也需要在日常学习中勤奋钻研,不断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和翻译技能。
只有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促进非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的提高。
非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策略简析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翻译在国际交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许多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也对翻译教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由于他们在语言学习和翻译技能方面的不足,非英语专业的学生面临着翻译教学上的挑战。
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教学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针对非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策略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一些教学建议。
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进行翻译教学时,需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
由于他们通常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语言学习和翻译训练,因此需要从最基础的语法、词汇和语言表达能力入手。
教师可以设计针对性的课程内容,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为后续的翻译实践奠定基础。
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翻译教学中需要注重实践。
语言学习和翻译技能的提高离不开实践,尤其是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
教师可以设计各种翻译实践的活动,让学生在实际的翻译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和翻译能力。
可以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翻译的技巧和方法。
针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翻译教学中还需要注重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重要的是文化的转换。
由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通常对英语国家的文化和习惯了解有限,因此在进行翻译时很容易出现理解偏差和语言不通顺的问题。
在翻译教学中,教师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引导他们深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现象,使他们在翻译时能够更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思。
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翻译教学中还需要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翻译工具已经成为翻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辅助工具。
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熟练掌握各种翻译软件和工具的使用对于提高翻译效率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各种翻译工具的使用方法,帮助他们在翻译实践中更加高效地完成翻译任务。
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进行翻译教学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但是通过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提高翻译能力。
面向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策略论文面向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策略论文摘要:在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日益深化的形势下,开设面向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美文学课程已成为一个新的趋势。
新的形势下面对新的授课对象,英美文学的传统教学策略有待改进和完善。
本文探讨如何将任务型教学法落实到面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中去。
关键词: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教学策略;任务型教学法;英美文学课程英美文学是高校英语专业的必修课,教学大纲指出,英美文学课程“旨在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1],由此可见这门课程的重要意义。
在许多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英美文学课程也已经被视为教改课程的组成部分。
英美文学课程不仅仅适用于高等院校的英语专业学生,而且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框架下,是能够适用于并应当适用于高等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很多学者已经就此达成共识。
因此,如何在新形势下开设好这门课、专门研究面向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就成了一个值得探讨和深入研究的课题。
近年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广受提倡的任务型教学法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
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下英美文学课程所面临的形势。
程爱民教授的课题组在对全国50所高校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情况的调查中发现,英美文学课程单一、课时偏少,课程难度偏高,导致大多数学生选择去阅读一些简写或缩写本的文学作品,甚至用观看原著改变的电影去代替阅读名著[2]。
目前看来,该调查所反映出来的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相关问题,在高等院校的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还是存在的,而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问题则显得尤为突出。
课时少是不可避免的问题,而读简写本、甚至通过看电影的方式取代阅读名著,也与他们薄弱的语言基础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为原著内容毕竟难免艰深晦涩的。
这些说明,英美文学课程需要有特定的教学方法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