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乳业H股IPO融资案例
- 格式:ppt
- 大小:1.82 MB
- 文档页数:46
一、蜕变化蝶——蒙牛上市前融资案例私募股权融资使得蒙牛得以扩张,并进一步占领市场,对其发展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1)融资历程中国市场上第二大乳制品企业——蒙牛集团,旗下拥有液态奶、奶品、冰淇淋等产品。
蒙牛集团于1999年1月成立,牛根生带领着蒙牛集团实现了飞跃式的发展。
为了突破发展瓶颈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蒙牛需要更多的资金突破束缚,在这种情况下,牛根生开始积极地和国内外投资者接触,希望能够在资本市场上获得一臂之力。
在2004年6月上市前,牛根生先后引入两轮投资。
(2)蒙牛的融资策略根据以往的经验,企业融资,通常有战略投资者和财务投资者两种选择。
两种投资者的不同点在于,前者往往是相关产业内的知名公司,关注的重点更多在于自身产业的战略布局而不是单纯的金融利益,法国达能对杭州娃哈哈的投资就是典例之一。
资金投资回报率是财务投资者的关注重点,因此它们通常不参与企业的具体经营。
牛根生在权衡了经营决策权和掌控力度方面的利弊决定引入财务投资者而非战略投资者。
以摩根为首的私募投资者不仅给蒙牛带来了资金,同时还提供了两大方面的增值服务。
第一,为蒙牛上市做好了准备工作。
摩根进入之后,积极帮助蒙牛重组了企业的法律结构和财务结构,同时助力蒙牛在管理、财务、决策过程等方面的规范化。
私募投资者的贡献之一在于帮助企业设计一个能被股市看好的、清晰的商业模式。
第二,私募资金主导了蒙牛成功香港上市。
蒙牛集团深知私募基金与自身利益一致,且具备出色的专业能力,因而对摩根等运作充满信心。
私募基金的影响力及品牌效应也让股市上的机构投资者吃了一颗定心丸。
(3)签订对赌协议期望丰厚回报的同时必然承担巨大风险。
牛根生在与投资方的谈判博弈中,将信心寄托于蒙牛的高速成长上。
蒙牛集团和摩根为首的私募投资者签订了对赌协议,协议中规定了2003年至2006年,蒙牛业绩复合年增长率不得低于50%。
若达不到该预期,蒙牛集团必须支付投资方7800万股上市公司股份;反之,投资方奖励蒙牛管理团队相应股份。
蒙牛乳业私募权益融资案例
蒙牛乳业是一家中国乳制品公司,在进行私募权益融资时,采用了多种策略和手段。
其中之一是发行可转换债券,为公司筹集了资金。
另一条途径是通过股票上市来融资,但蒙牛乳业选择了另一条路,即私募权益融资。
蒙牛乳业私募权益融资的具体案例如下:
- 2006 年,蒙牛乳业向三家机构投资者定向发行了 4.5 亿美元的私人债券,这些债券可以在 2012 年前转换成股票。
- 2007 年,蒙牛乳业又向三家机构投资者定向发行了 3.5 亿美元的债券。
- 2008 年,蒙牛乳业通过私募权益融资的方式,向两家机构投资者发行了 2 亿美元的债券。
这些私募权益融资的方式为蒙牛乳业提供了资金,使其能够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加强品牌建设等方面的投入,从而进一步推进公司的业务发展。
蒙牛私募股权投资上市案例分析2004年6月10日,蒙牛乳业登陆香港股市,公开发售3.5亿股,在香港获得206倍的超额认购率,一次性冻结资金283亿港元,共募集资金13.74亿港元,全面摊薄市盈率达19倍。
尽管如此,蒙牛携手境外资本的发展路径也仍是毁誉参半。
一、案例简述(一)蒙牛为何选择PE融资据蒙牛介绍,他们在创立企业之初就想建立一家股份制公司,然后上市。
除了早期通过原始投资者投资一些资金之外,蒙牛在私募之前基本上没有大规模的融资,如果要抓住乳业的快速发展机会,在全国铺建生产和销售网络,蒙牛对资金有极大的需求。
他们也尝试过民间融资。
不过国内一家知名公司来考察后,对蒙牛团队说他们一定要求51%的控股权,对此蒙牛不答应;另一家大企业本来准备要投,但被蒙牛的竞争对手给劝住了;还有一家上市公司对蒙牛本来有投资意向,结果又因为它的第一把手突然被调走而把这事搁下了。
2002年初,蒙牛的股东会、董事会均同意在法国巴黎百富勤的辅导下上香港二板。
为什么不能上主板?因为当时蒙牛发展历史较短、规模小,不符合上主板的条件。
这时,摩根士丹利与鼎晖(私募基金)找到蒙牛,要求与蒙牛团队见面。
见了面之后,摩根等提出来,劝其不要去香港二板上市。
众所周知,香港二板除了极少数公司以外,流通性不好,机构投资者一般都不感兴趣,企业再融资非常困难。
摩根与鼎晖劝牛根生团队应该引入私募投资者,资金到位,帮助企业成长与规范化,大到一定程度了就直接上香港主板。
(二)外资进入蒙牛进程2002年6月5日,摩根士丹利在开曼注册了两家壳公司:China Dairy Holdings和其全资子公司MS Dairy Holdings,第一家作为未来回收自己对蒙牛投资资金的帐户公司,第二家作为对蒙牛进行投资的股东公司。
2002年9月23日,蒙牛在英属维京群岛(BVI)注册了两家新公司:Jinniu Milk Industry Ltd.(金牛公司)和Yinniu Milk Industry Ltd.(银牛公司),两家公司注册股本5万股,注册资金5万美元,每股面值1美元。
蒙牛融资案例分析第一次作业:蒙牛融资案例分析小组成员:杨帆1201212159,汪乙戈1201212088,孔团有1201211927,陈磊1201211831,谭清1201212077,陈天鹏12012118351、创业的初始资金来源何处?为什么?牛根生和他的创业伙伴跑遍全国,费劲艰辛筹措到了900万元。
这些钱来自至爱亲朋、承载着亲情和信任,所以说这也相当于自己的钱。
创业期,创业者依托的更多是创意、技术专利和人脉,而这些创业者认为宝贵的东西,其价值很难像固定资产一样度量。
企业实力小,没有固定资产,就很难从银行等传统资金渠道获得融资。
凭借一纸创业计划书,创业者的领导力、管理能力、市场前景等都不明确,投资风险极高,所以创业者基本都是靠亲朋好友筹得创业资金的。
2、蒙牛引入风险投资时的估值大约是多少?可能的估值方法是什么?公司估值有一些定量的方法,但操作过程中要考虑到一些定性的因素,传统的财务分析只提供估值参考和确定公司估值的可能范围。
根据市场及公司情况,被广泛应用的有以下几种估值方法:(1)可比公司法:首先要挑选与非上市公司同行业可比或可参照的上市公司,以同类公司的股价与财务数据为依据,计算出主要财务比率,然后用这些比率作为市场价格乘数来推断目标公司的价值,比如P/E(市盈率,价格/利润)、P/S法(价格/销售额)。
目前在国内的风险投资(VC)市场,P/E法是比较常见的估值方法。
(2)可比交易法:挑选与初创公司同行业、在估值前一段合适时期被投资、并购的公司,基于融资或并购交易的定价依据作为参考,从中获取有用的财务或非财务数据,求出一些相应的融资价格乘数,据此评估目标公司。
(3)现金流折现:这是一种较为成熟的估值方法,通过预测公司未来自由现金流、资本成本,对公司未来自由现金流进行贴现,公司价值即为未来现金流的现值。
(4)资产法:资产法是假设一个谨慎的投资者不会支付超过与目标公司同样效用的资产的收购成本。
02蒙牛乳业私募权益融资案例V202蒙牛乳业私募权益融资案例V2蒙牛乳业是中国乳制品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一直以来都保持着稳定的市场份额和良好的业绩。
然而,在市场竞争激烈的背景下,企业需要不断进行资金的投入和战略调整来保持竞争优势。
在2024年,蒙牛乳业面临了盈利增长放缓和竞争压力增加的情况。
为了进一步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推动业务发展,蒙牛乳业决定进行一次私募权益融资。
蒙牛乳业选择了国内知名的私募股权投资公司作为融资方。
双方达成协议,私募股权投资公司将向蒙牛乳业注入10亿元的资金。
作为回报,私募股权投资公司将获得蒙牛乳业一定比例的股权,并在一定时间内享有退出机制。
整个融资过程分为几个关键步骤:首先,双方进行了详细的尽职调查和谈判。
私募股权投资公司对蒙牛乳业进行了全面的商业尽职调查,了解了企业的财务状况、市场竞争力、发展前景等方面的情况。
蒙牛乳业则对私募股权投资公司的信誉和能力进行了评估。
接下来,双方达成了融资协议。
协议明确了资金投入的金额、股权比例、退出机制等重要内容,并签订了相关文件。
蒙牛乳业也向相关机构提交了必要的申请,获得了融资的批准。
随后,资金注入和股权转让的手续开始进行。
私募股权投资公司按照协议约定的方式向蒙牛乳业注入资金,并获得相应比例的股权。
蒙牛乳业则进行了股权变更登记等相关手续,确保私募股权投资公司能够合法享有股权权益。
最后,融资交易完成后进行了后续的合作和管理。
私募股权投资公司与蒙牛乳业建立了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为企业提供了资金支持和管理经验。
双方共同商讨了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目标,并进行了监督和指导。
通过这次私募权益融资,蒙牛乳业成功获得了资金支持,改善了资金状况并推动了企业的发展。
私募股权投资公司的资金注入为蒙牛乳业提供了更多的扩张空间和战略机会,加速了企业的业务拓展和市场占有率的提升。
同时,私募股权投资公司也通过这次投资获得了蒙牛乳业的股权,成为了企业的股东之一、在企业获得盈利增长的同时,私募股权投资公司也能够获得相应的投资回报。
蒙牛融资案例分析蒙牛给许多有项目或技术寻求资本扶持的人演绎了一个完美的梦,但更多地给那些小有成就、呈现良好成长势头,靠自有资金艰难积累“滚动"发展的企业一个可借鉴的融资模式。
一旦拥有资本市场的倾力支持,结合项目的良性发展,蒙牛的神化可望再次重演。
1、蒙牛的融资行为1999年,牛根生遭到伊利董事会免职,同年8月成立“内蒙古蒙牛乳业股份有限公司"。
最初的启动资金仅仅有900万元,通过整合内8家蒙濒临破产的奶企,成功盘活7.8亿元资产,当年实现销售收入3730万元。
当蒙牛小有成就、呈现良好成长势头的时候,牛根生意识到在快速消费品市场依靠自有资金“滚动"发展有可能会错失良机,作出了引进战略投资者、进军国际金融市场的决定。
但是对于一家民营企业,面对国内金融工具极度匮乏和严格的金融限制的环境下,蒙牛开始了曲折的融资之路。
1.1首轮融资2002年9月,蒙牛的发起人在英属维尔京群岛注册成立了金牛(BVI)。
同日蒙牛的投资人、业务联人系和雇员注册成立了银牛(BVI)。
金牛和银牛各自拥有开曼群岛公司50%的股权,而毛里求斯公司是开曼群岛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10月,摩根、英联、鼎辉三家国际投资机构以认股方式向开曼群岛公司注入约2597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1亿),取得了90.6%的股权和49%的投票。
该笔资金经毛里求斯公司最终换取了大陆蒙牛66.7%的股权,“内蒙古蒙牛乳业有限公司"得到境外投资后改制为合资企业,而开曼群岛公司也从空壳演变为在中国大陆有实体业务的控股公司。
在企业重组后他们对蒙牛的控股方式由境内身份直接持股变为了通过境外法人间接持股,这种安排为开曼群岛公司以“红筹"方式在海外上市辅平了道路。
1.2次轮融资2003年10月三家投资机构再次向蒙牛的海外母公司注入3523万美元,折合国民币2.9亿元。
一方面蒙牛业务发展神速2003年预计可实现税后利润2亿元以上;另一方面是三家公司增加了投入。
蒙牛融资案例报告1. 引言蒙牛作为中国乳制品行业的领导者,一直致力于产品创新和市场拓展。
蒙牛的成功离不开其持续的融资活动,本篇文章将详细介绍蒙牛在某一次融资中的案例,并分析其融资成功的原因。
2. 背景在过去的几年中,蒙牛乳业一直在不断扩大其业务规模和市场份额。
然而,为了支持其进一步的增长和扩张,蒙牛需要大量的资金。
因此,蒙牛决定进行一次融资活动,以满足其资金需求。
3. 融资目标和策略蒙牛的融资目标是筹集到足够的资金,用于加大研发投入、产品创新和市场推广。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蒙牛采取了以下策略:3.1 寻求投资者蒙牛与多家投资机构进行了接触,并向其介绍了自身的业务模式、市场前景和盈利能力等方面的信息。
通过与投资者的沟通和洽谈,蒙牛成功吸引了多家机构的关注和兴趣。
3.2 提供详细的商业计划为了使投资者更好地了解蒙牛的商业模式和发展战略,蒙牛准备了详细的商业计划书,并向投资者展示了其过去的业绩和未来的增长潜力。
这些信息对于投资者做出决策以及评估回报率都非常重要。
3.3 提供有吸引力的回报为了吸引投资者的兴趣,蒙牛提供了有吸引力的回报条件。
这些回报条件包括优惠股权、股息和未来的增值潜力等。
通过提供有吸引力的回报,蒙牛成功吸引了投资者的资金。
4. 融资结果通过与投资者的沟通和洽谈,蒙牛最终成功筹集到了所需的资金。
这笔融资为蒙牛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来源,帮助其加大研发投入和市场推广。
融资后,蒙牛的业务规模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继续增长。
5. 融资成功的原因蒙牛融资成功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5.1 市场领导地位作为中国乳制品行业的领导者,蒙牛拥有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份额。
这使得投资者对蒙牛的投资前景充满信心,愿意为其提供资金支持。
5.2 优秀的业绩和潜力蒙牛过去的业绩表现出色,具有稳定的盈利能力。
同时,蒙牛在产品创新和市场扩张方面展示出巨大的潜力。
这使得投资者相信蒙牛有能力实现高回报。
5.3 详细的商业计划和回报策略蒙牛准备了详细的商业计划书,并提供了有吸引力的回报条件。
蒙牛公司香港上市资本运作研究[1]摘 要2004年的蒙牛乳业香港上市是近年来中国民营企业和西方风险投资机构合作与博弈的经典之作,除了红筹上市的必要步骤之外,整个过程中还使用了西方资本市场中常用的运作方式,不但当时为人津津乐道,它的余波至今仍是许多人追踪的方向和研究的内容。
本文以蒙牛乳业选择在香港上市前后的资本运作行为为主线,从税收结构筹划、员工持股信托和对赌协议等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这三种资本方式为蒙牛公司带来的经济效益。
在避税地注册已经成为很多中国企业海外上市时首先需要考虑的重要议题,员工持股信托在国内虽然不多见,但是在美国已经成为逐渐代替员工持股的一种新型激励方式,最后的对赌协议为蒙牛上市的整个过程添上了一抹传奇的色彩,事实上这种外部激励方式早已在国外的私人股权投资基金运作中已经被频繁的使用了。
本文评价了这些运作方式在中国资本市场中的可行性,旨在探寻蒙牛公司上市资本运作的经济意义,希望能够为国内企业海外上市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资本运作,税收结构筹划,员工持股信托,对赌协议引言中国的融资体系长期存在着结构性矛盾,直接融资偏低,资本市场发育不足,政策环节速度缓慢,往往不能满足伴随经济增长日益扩大的企业融资需要。
为了谋求长远的发展,海外上市逐渐成为一些企业谋求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
1992年底中国证监会的成立开启了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序幕,从最早的青岛啤酒在香港挂牌上市距今已有15年的历史。
国内企业主要在香港、新加坡和美国三地上市,上市的方式主要有直接IPO,买壳上市,造壳上市,可转换证券上市模式和存托凭证上市模式五种,以食品/能源/农业、制造业与通讯/IT,金融/房地产等大型公司为主。
与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到海外上市几乎在同一时间是海外私人股权投资基金逐鹿中国市场。
第一个进入中国市场的国际风险投资基金由IDG(国际数据集团)于1993年创立,之后随着中国金融市场政策的一步步放松,不少国际知名的私墓基金都陆续涌入,它们参与投资并最终在海外成功上市的中国企业的总市值超过千亿美元。
蒙牛经典的融资案例第一篇:蒙牛经典的融资案例蒙牛融资1999年,在中国乳业老大伊利当了10年生产经营副总裁的牛根生被开除了。
失业的牛根生决定自己创业!凑集启动资金是创业者遇到的第一道坎,几个人跑遍全国、东拼西凑了900万元,于1999年8月18日注册成立了“内蒙古蒙牛乳业股份有限公司”。
包括牛根生在内的10位创业者有5位是来自伊利,可谓经验丰富、往绩彪炳。
900万元相对于创业者心中的宏大目标实在太寒酸了,但牛根生们对乳品行业的运营规律有着的深刻认识和把握,他们拥有广泛的人脉关系和可资利用的市场渠道。
蒙牛在第一个年头剩下的3个半月就实现了3730万元的销售收入。
过了这道坎蒙牛就没有什么办不到的事了,它的销售收入开始以223%的年复合增长率上升。
2000年是2.467亿元,2001年升至7.24亿元、2002年再升至16.687亿元,2003年跃过40亿元!产量由初期的5万吨增至2003年的90万吨。
根据AC尼尔森在中国24个省份的调查,2004年1月蒙牛液态奶的市场份额为20.6%(以销售额计)。
有种笑谈:资本是狗,你追它追不上,它追你跑不掉。
当初牛根生为凑900万元历尽了千辛万苦。
2002年已驶入快车道的蒙牛对资金仍然十分渴求,资本的注入对其成长至关重要。
当时国内握有数亿资本的投资人不在少数,而蒙牛却是被顶级国际投资人相中的。
今天看来摩根们选择投资目标的功夫令人佩服,他们不愧是最精明的“猎狗”。
牛根生当然没有跑,2002年10和2003年10月,摩根、英联、鼎辉分两次向其注入了约5亿元资金。
点评:用自己的钱滋养自己的梦常有些人拿着一项技术甚至仅仅是点子来寻求资金开创他们的事业。
这其实非常的困难,简单地说难在三个方面:技术或点子的可行性以及创业者的执行能力尚未在实践中得到验证;投资人的利益缺乏有效保障;投资人与创业团队难以就剩余索取权分配达成共识。
所以不论中外,创业者都是靠自己及亲朋好友的积蓄起步的。
蒙牛融资历程:红筹上市+对赌协议1.红筹上市国内资本市场对民企融资有诸多限制。
民企掌控人,以个人名义在开曼群岛、维京、百慕大等离岸中心,设立壳公司,吸引境外创业或风险投资基金进行融资,并收购境内企业的资产或股权。
在境内企业业务规模达到境外交易所上市要求后,再以境外壳公司名义达到曲线境外上市的目的。
由于其主营业务依然在中国大陆,这类公司就称作红筹上市公司,它们的股票称作红筹股。
如何实现百慕大公司控股境内ABC公司?→股权置换:即百慕大公司与ABC公司换股。
过程中不发生现金交易关系。
(股权置换,就是公司控股股东,与战略伙伴之间交叉持股,建立利益关联。
通常不涉及控股权的变更,其目的通常在于引入战略投资者或合作伙伴。
)→现金收购净资产/资产收购:如企业在境外能获得足够外汇,可以通过百慕大公司以现汇收购境内ABC公司50%以上净资产,达致控股目的。
→合资方式,即外商百慕大公司投人现汇,与境内ABC组建合资公司,百慕大公司持大股。
→合并报表,将利润和业绩注人百慕大公司。
通过以上第3点操作,百慕大公司实现控股ABC公司后,原ABC公司相应比例的利润、权益则通过会计并报注人百慕大公司。
例如,原ABC公司利润1亿元,重组后百慕大公司控股80%,便有8000万元(I亿元的80%)利润并人上市公司—百慕大公司,以实现上市。
→关注外商投资政策。
主要考虑两个方面:①如果重组结果是境内外资企业总投资超过3000万美元,则必须报商务部审批,可能会延长上市时间。
解决方法是:可以把该公司砍成两块,每块总投资均在3000万美元以下。
②国家《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如果ABC公司业务属于该政策中所界定的限制类或禁止类,则ABC公司不得由外商控股。
解决方法是:将受限制业务砍在上市公司之外。
ICP业务(Internet Communication Provider,互联网信息服务)是不允许外商控股的,故新浪网将之留在上市业务之外。
“离岸”的含义是指:投资人的公司注册在离岸管辖区,但投资人不用亲临当地,其业务运作可在世界各地的任何地方直接开展。
蒙牛融资案例分析--企业融资报告GROUP ONE蒙牛融资案例分析目录蒙牛乳业简介 (4)(一)................................................................................................................................... 创建4(二)发展历程 (4)(三)........................................................................................................................... 技术投入5(四)价格策略 (5)(五)营销渠道 (6)乳品产业分析 (7)(一)发展道路 (7)(二)................................................................................................................................... 规模7(三)........................................................................................................................... 发展潜力8(四)进出口情况 (8)与国内主要竞争者比较 (8)(一)市场占有比较 (8)(二).......................................................................................................... 竞争者竞争力对比12(三)........................................................................................................................... 营销创新13蒙牛乳业财务状况分析 (14)(一)赢利能力指标分析 (14)(二)资产周转能力分析 (15)(三)负债和偿债能力分析 (16)(四)资产流动性指标分析 (16)(五)................................................................................................................... 风险分解分析17(六)蒙牛乳业资产负债表结构分析 (17)融资计划 (19)(一)第一次融资计划 (19)(二)第二轮融资计划 (20)独特的激励机制 (21)(一)蒙牛乳业控制权转移的股权激励机制设计 (21)(二).......................................................................................... 与业绩相关的奖惩机制设计21(三)激励性股权结构设计 (21)(四)公司权益计划设计 (22)蒙牛股份资本运作成功启示 (22)前景展望 (22)(一)未来3至5年的规划 (23)(二)未来新产品的分布图 (23)(三)潜在的客户群体潜在的市场前景 (23)蒙牛乳业简介(一)创建蒙牛集团是一家经营以乳制品为主的民营上市企业,创建于1999年8月,其前身是蒙牛乳业有限责任公司。
蒙牛集团上市前融资案例分析发表时间: 2008-03-28 来源:龙耀资本作者: Sun 浏览次数: 2712报告内容1 关于蒙牛1.1 关于蒙牛集团蒙牛集团是中国知名的乳制品企业,拥有液态奶、冰淇淋、奶品等产品。
蒙牛集团成立于1999年1月,集团总部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
截至2007年底,蒙牛总资产76亿元,员工规模达3万人,市值超过250亿港币。
1.2 董事长简介牛根生,蒙牛集团创始人、董事长,中共党员,生于1954年1月。
牛根生从事乳业近30年,曾担任伊利副总裁,1999年被迫离开伊利后创立蒙牛。
牛根生带领蒙牛在“一无工厂,二无奶源,三无市场”的困境下,开拓进取,并成功借力资本市场,创造了中国企业成长第一速度--“蒙牛速度”。
2 蒙牛融资历程2001年,蒙牛集团销售收入约7.3亿元。
为了寻求更快发展,蒙牛集团需要更多资金,牛根生开始与国内外投资者接触,欲借力资本市场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2004年6月蒙牛集团上市前,牛根生先后引入两轮投资。
详情参阅表1 蒙牛上市前融资历程一览3 蒙牛融资策略3.1 投资者选择企业融资,既可以选择战略投资者,也可以选择财务投资者。
二者的不同点在于,战略投资者往往是相关产业内的知名公司,其对目标企业的投资出发点,更多在于自身产业的战略布局而非单纯的金融利益,比如法国达能对杭州娃哈哈的投资即属于战略投资。
而财务投资者更多考虑的是资金投资回报率,所以它们一般不会参与企业的具体经营决策。
基于经营决策权掌控方面的考虑,牛根生决定引入财务投资者而不是战略投资者。
3.2 对赌协议投资者一方面想获得更大的投资回报,另一方面想最大程度地降低投资风险。
在与投资方的谈判博弈中,牛根生将信心更多地寄托在蒙牛的高速成长上。
双方签订了对赌协议,规定,2003年-2006年,蒙牛业绩复合年增长率不得低于50%。
如果达不到该预期,蒙牛管理团队支付投资方7800万股上市公司股份;反之,投资方奖励蒙牛管理团队相应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