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运动员疲劳时肌电图特征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79.55 KB
- 文档页数:3
无创肌肉状态诊断技术(TMG)在中国男篮体能训练中的应用作者:卓金源王卫星陈小虎来源:《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20年第02期摘要:以中国男篮备战第28届亚锦赛的过程为基础,测试并记录无创肌肉状态诊断技术(TMG)在体能訓练中的应用,分析其对于诊断运动员肌肉状态、优化体能训练、有效预防损伤和监控康复的原理,为我国高水平运动队体能训练科学化提供参考和借鉴。
方法:以肌肉收缩时间(Tc)、肌肉反应时间(Td)、肌肉持续紧张时间(Ts)、肌肉放松时间(Tr)、肌肉的径向最大位移(Dm)、肌肉对称性为测试指标,共进行4次集体肌肉状态测试,并对运动员个体进行追踪监测,所有测试均于晚间运动员结束放松治疗后进行。
结果:与3月份的测试相比,大腿前侧、后侧肌群,臀部以及脊柱核心肌群肌肉收缩时间在4月的测试中均有明显缩短(P<0.01),右股内侧肌和右臀大肌提高效果最为显著,变化率分别为26.82%和25.02%。
7月份的测试成绩显示,运动员肌肉收缩时间有了较明显的延长,肌群肌肉的前后变化都达到了非常显著水平(P<0.01)。
9月份的测试中,运动员大腿前、后侧以及臀部与核心肌群的肌肉收缩时间明显缩短(P<0.01),低于之前的每一次测试。
对运动员A的初始诊断发现,左右两侧股二头肌和股直肌对称性分别为51%和66%,存在受伤风险。
经过调整训练后,其两侧肌肉对称性分别为85%和87%,肌肉收缩时间分别缩短31.9%和52%。
结论:1)TMG参数中肌肉收缩时间(Tc)可以作为主要的参考指标,准确地反映肌肉收缩状态。
2)TMG技术可以准确地反映肌肉疲劳状态和肌肉两侧对称性,对于优化体能训练和预防运动损伤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TMG技术可以为训练提供客观、准确的依据并确立出发点,同时能够较好地检验训练效果。
4)TMG技术设备相对简单,操作方便,具有简捷性、重复性、客观性、选择性、高度灵敏性和非介入性等特点,可以通过相关参数将肌肉收缩特性表现出来,并且能够准确地反映神经肌肉的状态。
● 综述与进展 M in i Re view s运动性疲劳的肌电图特征聂金雷1,张 勇2(11天津体育学院研究生部,天津300381;21天津体育学院运动医学研究所,天津300381)摘要:采用文献资料分析法,简述了不同运动、不同受试者和在低氧环境等条件下运动性疲劳肌电图的特征,讨论了疲劳肌电图改变与肌肉代谢的关系及肌电信号改变的机理。
关键词:运动性疲劳;肌电图;特征中图分类号:G8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0000(2000)022*******CHARACTER IST I CS OF E M G D UR ING EXERC ISE-IND UCED FAT IGUEN IE J in2lei1,ZHAN G Yong2(11D ep t.of Po stgraduate,T ian jin In stitu te of Physical Educati on,T ian jin300381,Ch ina)(21R esearch In stitu te of Spo rts M edicine,T ian jin In stitu te of Physical Educati on,T ian jin300381,Ch ina)Abs tra c t:By literatu re,characteristics of electrom yography(E M G)du ring exercise2induced fatigueunder differen t conditi on s w ere review ed.N o t on ly the m echan is m of E M G signal changes bu t also thein ter2relati on sh i p betw een changes of characteristics of E M G and m u scle m etabo lis m du ring exercise2induced fatigue w ere discu ssed.Ke y W o rds:exercise2induced fatigue;electrom yography(E M G);characteristic 近年来,肌电图(E M G)的研究方法不断改进和提高,对肌肉生物电的特征研究不断深化。
浅析运动性疲劳的肌电图特征【摘要】在不同运动条件下,所造成的运动性疲劳特征是不同的,而在不同的运动类型中,采取运动性疲劳肌电图的分析方式,能够更好地对疲劳所造成的肌电图改变,以及肌肉代谢关系进行探究,从而从分析肌电信号的改变机理的方式,增强对运动性疲劳的医学干预。
【关键词】运动性疲劳;肌电图;静力运动最近一些年以来,关于肌电图的研究方式不断改进以及转变,很多专家学者在临床的试验中都加以尝试。
肌电图对于肌肉生物电的特征研究不断深化,而且运用肌电图进行测试和研究,实际上也是运动生理学中常用的模式,并且可定量的研究方法,对于局部的肌肉疲劳所产生的各种变化,能够更进一步的进行分析,从而对肌肉疲劳的机制,以及在运动过程中对疲劳以及对其训练进行指导有一定的价值。
所以在肌电图的临床应用过程中,运动康复实际上是其主要的应用途径,在运动康复的基础研究中,肌电图的运用应该是有比较广泛的应用前景。
一、运动性疲劳的肌电图特征分析当前对于肌电图信号的分析,主要是从时间以及频率等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从频率的角度分析,肌电图的功率谱实际上是肌电图,信号能量按照频率分布的一种描述,即横向的坐标表示频率和纵向的坐标表示幅度,包含多种不同频率的复杂肌电图信号,在频率轴上展开之后,也可以更加清晰地分辨运动性疲劳条件之下各种频率的分布情况。
而且在功率谱的变化常用参数中,包括了平均的功率频率以及中心频率等常用的分析特征量。
运动性疲劳的肌电图特征,主要是受到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其主要的受影响因素包括运动方式与强度,以及运动性质,包括对肌肉的收缩方式,乃至于受测试者自身的特点等。
所以运动性疲劳的肌电图特征,在不同的具体条件下,呈现出不同的计算方式,也会在同样的测试群体中产生出不一样结论。
比如在等长静力性工作的过程中,就会出现一种情况,肘屈肌以25%的等长收缩,从初始状态到力竭状态的运动变化,会发现肌电图持续的变化,并且不断的走高,到完全丧失力气时会走到最高。
基于表面肌电的运动员上肢肌疲劳特征分析佚名【摘要】当前运动员上肢表面肌疲劳特征分析方法直接采用肌电图时间序列信号作为分析依据,忽略了时域与频域相关参量的计算,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度较低、分析能耗高.针对该问题,提出基于表面肌电的运动员上肢肌疲劳特征分析方法.对运动员上肢肌肌电信号进行采集记录,采用Mega Win软件将采集的肌电信号传输至计算机.根据计算机计算分析得出一维肌电图时间序列信号,据此对时域分析中的积分肌电、均方根振幅和频域中的平均功率频率、中心频率进行计算.将计算结果作为运动员上肢肌疲劳特征分析依据,利用统计分析法得到时域和频域所包含的参量间关系以及参量与运动员上肢肌疲劳间关系,同时使用SPSS软件统计分析时域参数和频域参数间差异性,完成运动员上肢肌疲劳特征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运动员上肢肌最大肌力不同负荷下手腕屈肌和伸肌表面肌电(surfaceelectromyography ,sEMG)的平均功率频率和中心频率随时间的增加,下降趋势明显;所有上肢肌未出现负荷减少的状况.本文方法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度高、分析能耗低.【期刊名称】《生物医学工程研究》【年(卷),期】2018(037)004【总页数】5页(P487-491)【关键词】表面肌电;运动员;上肢肌;疲劳特征;时域分析;参量间关系;参数差异性【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18;G8811 引言运动作为人体核心肌肉高效锻炼的一种方式,对人体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1]。
目前世界体育的整体发展状况已升级至相互比较的情形,尤其是运动员训练方面[2-3]。
运动员的体能训练方式有很多种,关于上肢肌的训练也有很多。
运动员在进行重复且多种类型的上肢肌相关训练之后,会对上肢肌产生一定的影响,造成上肢肌疲劳[4-5]。
为了使运动员更好地完成各项上肢肌训练,并保持一个良好的身体状态,需要对运动员上肢肌的疲劳特征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控制运动员的训练量和训练技巧。
篮球运动员人体核心区力量训练方法实验的肌电学分析作者:姚洪坤,王粟,何幸儒来源:《青少年体育》 2018年第2期现代竞技篮球比赛争夺越来越激烈,对运动员的体能要求越来越高。
随着近代篮球运动的不断发展,技术全面、突出特点、准确熟练、快速善变、加强体能的篮球训练指导思想,首先把体能训练作为训练的中心。
在篮球运动中注重发展大肌肉群力量的同时,认为人体的任何一个动作都离不开人体核心力量肌群的参与,核心力量训练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根据篮球运动技术特点与对人体核心区力量的要求。
核心区力量各个技术动作直接的连结与协调,对于篮球运动中的投篮、运球和传球等技术动作起着重要作用,使得投篮时力量从下肢腿部传递到上身躯干部、手臂、手腕及手指处,达到投篮动作流畅、协调,使运动员充分体会投篮技术的力学技巧,大大降篮球低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的受伤概率,从而在比赛竞技过程中有更好、更稳定地发挥。
本文通过运用表面肌电测试系统对篮球人体核心区的肌肉用力表面肌电进行测试,以检验篮球技术动作结构的人体核心区肌肉用力特点,探寻主要发力的核心区肌肉,为我国篮球运动员进行人体核心区力量训练提供理论支撑。
篮球运动是一项同场对抗项目,核心是腰、骨盆、髋关节形成的一个整体,主要依托于核心部位肌肉力量,对运动员的体能,身体的对抗能力和身体的控制能为有一定要求。
盆骨、髋关节和躯干部位的肌肉和四肢肌肉,不可以直接完成人体运动,只能起着连接上下半身的桥梁作用,有调控全身姿势成为全身运动的支撑点。
将速度快,对抗激烈,身体耗能大的核心力量训练融入篮球训练中,来提高肌肉的收缩力量。
图1分析显示:核心是人体的能量库,当四肢肌肉发力时,对于人体运动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核心肌群积蓄的能量从身体中心向运动的每一个环节传导,核心担负着产生能量、保持平衡和稳定,说明核心力量训练和传统力量训练对两种投篮的命中率,担负着提高动作协调性的重责。
急停跳投和下肢蹬地发力,核心是人体的中心位置,通过腰髋部将力量传导至上肢,完成投篮。
文章编号:100229826(2003)022*******中国体育科技2003年(第39卷)第2期CH I NA SPOR T SC IEN CE AND T ECHNOLO GY V o l.39.N o .2,2003肌肉疲劳的表面肌电信号特征研究与展望The Research and Prospects on sE M G Signa lCharacter istics of M uscular Fa tigue王 健1,刘加海2W AN G J ian 1,L I U J ia 2hai2摘 要:肌肉疲劳通常是指肌肉运动系统最大作功能力或者最大收缩能力的暂时下降,sE M G信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肌肉收缩功能的变化,其检测具有非损伤性、实际性、多靶点测量等优点。
多年来,应用sE M G 信号分析评价肌肉疲劳的应用性研究主要集中在线性的时、频分析两个领域,主要的研究包括肌肉活动和肌肉疲劳的sE M G 信号维数、复杂度、熵变化规律和特点等,认为肌肉疲劳至少存在两类作用机制,即外周机制和中枢机制。
关键词:肌肉;运动性疲劳;肌电信号;展望Abstract :M uscular fatigue refers to tempo rary decline of m axi m al pow er ability o r contractive ability fo r m uscle movem ent system .T he Signal of sE M G can reflect the change of m uscular fa 2tigue at certain extent .T he test has the characters of non -dam age and p racticably .In m any years ,the app licati on of signal of sE M S on evaluati on of m uscular fatigue m ainly focus on tw o aspects of linear ti m e and frequency .It includes the signal of sE M S of m uscular activity ,fa 2tigue .M uscular fatigue m ay exist tw o k inds of functi on m echanis m ,the peri pheral and central m echanis m .Key words :m uscle ;ex ercise f atig ue ;sig nal of sEM S ;p rosp ect中图分类号:G 804.2 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02207218; 修订日期:2002209225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170447)。
第33卷 第9期北京体育大学学报V ol.33 N o.9 2010年9月Journal of Beijing Spor t University Sep.2010疲劳负荷下颈部肌肉表面肌电活动的变化规律陈 谦1,马 静2,王 健3(1.浙江体育科学研究所,浙江杭州 310004;2.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 310004;3.浙江大学体育科学与技术研究所,浙江杭州 310013)摘 要:目的:运用表面肌电技术了解疲劳状态下颈部肌肉的活动变化规律,为颈部肌肉疲劳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16名无颈部疾病的健康青年男性志愿者,分别在屈、伸、左侧屈和右侧屈4个运动方向上完成60%最大随意收缩力(M aximal Voluntary Contraction,M VC)的等长收缩,直至力竭。
评价指标包括平均肌电值(A verag ed Electromyog raphic Sig nal,AEM G)、平均功率频率(M PF)、复杂度(Lempel-Ziv,C(n))以及确定性线段百分比(Determinism%,%D ET)。
结果:1)在60%M VC负荷下,AEM G随着负荷时间的延续逐渐增加,M PF及C(n)随负荷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小,而呈逐渐增加的趋势。
2)在疲劳实验中进行屈颈运动时,胸锁乳突肌的M PF下降斜率与其他方向及其他肌肉有显著性差异(P<0.05),C(n)和%DET上体现出较为明显的规律性。
结论:各肌肉在对应运动方向上担任主动肌时容易产生疲劳,胸锁乳突肌尤为明显。
而在疲劳性屈颈运动时主动肌胸锁乳突肌和拮抗肌头夹肌均较易产生疲劳,sEMG信号的周期化程度随疲劳积累而增加。
关键词:疲劳负荷;颈部肌肉;表面肌电中图分类号:G8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0)09-0052-04The Regularity of SEMG C harateristics of Neck Muscles under Fatiguing C ontracting ConditionCH EN Qian1,MA Jing2,WANG Jian3(1.Z hejiang Institute of Spor ts Science,Hangzhou310004,Zhejiang China;2.Z hejiang College of Spo rts,Hang zhou310004,Z hejiang China;3.Institute of Sports Science and T echnology,Z hejiang U niversity,Hangzhou310028,Zhejiang China)Abstract:Objective:T 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characteristic diversities of the neck muscles'electromy ographicactivity using the surface electromyography technology w hen subjects were in fatigue state,and the purpose of thisresearch was to provide theory references for the neck muscle strain.M ethods:Six teen healthy young male subjectsperformed a series of isometric tasks including exertions in attempted flex ion,ex tension,and left and right lateralbending.T he experimental load w as60%maximum voluntary co ntraction(M V C)and the evaluation indexes wereA EM G,M PF,Lempel-Ziv Complexity and Determinism%.Results:1.U nder the moderate load(60%M VC),the AEMG and the%DET increased with the time expanding,w hile the M PF and Lempel-Ziv Com-plexity decreased.2.When subjects performed a ex er tion of flexio n,the sternocleidomastoid's slope of the M PFwas sig 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at of o ther muscles under the other exertio ns(P<0.05),and the Lempel-ZivComplex ity and%D ET show ed a no ticeable regularity.Co nclusion:All muscles as agonists tended to fatigue incor responding directions w ith the sternocleidomastoids being mo re fatigable.During fatiguing neck flexion sEMGsignals of sterno cleidomastoids and splenius capitis demonstrated better periodicity along w ith the accumulation ofmuscle fatig ue.Key words:fatig ue loads;neck muscle;surface electromy ography 长时间等长收缩是人类颈部最常进行的活动,同时也被认为是导致颈部肌肉疲劳和一系列颈部疾患的最主要原因。
运动性肌肉疲劳的肌电图特征及其机制探讨
袁爱国;史绍蓉;何彩艳;袁小林;龙群芳
【期刊名称】《四川体育科学》
【年(卷),期】2006(000)003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综述法简要总结了运动导致肌肉疲劳的表面肌电图特征,介绍了表面肌电图主要测量指标及其影响因素,同时对指标的特异性做了小结:MPF对于反映肌肉疲劳较MF更具敏感性;MPF在反映肌肉功能水平差异方面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IEMG则是反映肌肉随时间而延长出现疲劳的1个良好指标.并对可能导致表面肌电图特征改变的机制作了探讨,最后对其应用在肌肉疲劳领域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总页数】4页(P36-39)
【作者】袁爱国;史绍蓉;何彩艳;袁小林;龙群芳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湖南,长沙,410083;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湖南,长沙,410083;洞口县九峰完小,湖南,洞口,422314;洞口县金田中学,湖南,洞口,422314;洞口县太平中学,湖南,洞口,42231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04.5
【相关文献】
1.运动性肌肉疲劳的表面肌电信号特征研究 [J], 张佑琏;马国际
2.表面肌电图技术在运动性肌肉疲劳中的应用 [J], 王银银
3.小波包分析与人工神经网络相结合探索运动性肌肉疲劳过程中sEMG变化特征[J], 王乐军;黄勇;龚铭新;陈志勇;许翔;马国强
4.运动性肌肉疲劳的表面肌电非线性信号特征 [J], 王健;方红光;杨红春
5.肌电图在运动性肌肉疲劳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J], 罗小兵;马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