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七下《科举制的创立》word教案1
- 格式:doc
- 大小:50.00 KB
- 文档页数:3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科举制的创立》学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科举制的创立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史料解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培养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科举制的创立过程及其影响。
2.教学难点:科举制对古代社会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同学们,大家好!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上一节课的内容,我们学习了什么?对了,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经济发展”。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内容——《科举制的创立》。
在此之前,我想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在古代,人们是如何选拔官员的呢?2.探究一:科举制的创立背景(1)同学们,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科举制的创立背景。
请大家翻到教材第4页,阅读“科举制的创立背景”部分。
请一位同学分享一下你的阅读心得。
3.探究二:科举制的创立过程(2)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得知:科举制是由隋文帝杨坚在隋朝大业三年(605年)创立的。
4.探究三:科举制的影响5.课堂小结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科举制的创立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请大家回顾一下,我们学到了什么?对了,我们学到了科举制是由隋文帝杨坚创立的,它选拔了大量真才实学的人才,促进了社会进步和文化教育的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课后作业(2)查阅资料,了解科举制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四、板书设计1.科举制的创立背景:隋朝统一全国,士族衰落,庶族兴起2.科举制的创立过程:隋文帝杨坚,大业三年(605年)3.科举制的影响:选拔人才,推动社会进步,促进文化教育发展,形成重视读书的风气,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五、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1.教学难点:科举制对古代社会的影响(1)师:同学们,你们认为科举制对古代社会最大的影响是什么?生:可能是选拔出了很多有才能的人。
师:非常好,那么这样的选拔对当时的社会有哪些具体的好处呢?(2)师:科举制让很多出身平民的人也有了做官的机会,你们觉得这对社会有什么影响?生:可能让社会更加公平。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的社会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⑵了解与科举制有关的进士、明经、殿试、状元等相关历史名称和知识点。
⑶了解科举制的创立对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及对后世中国产生的巨大影响,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延伸,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得到提升。
⑷了解科举制度对世界文明社会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小组讨论归纳,使学生认识到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政权选拔各级官吏的一项重要制度,影响极为深远。
从而引导学生不断探究,交流学习心得,培养合作意识。
⑵通过分组收集资料,整理相关信息,或编讲历史故事,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⑶通过图片、图表、历史文献等展示,再现历史情景使学生创造性思维得到发挥,线索更加清晰。
从而产生历史认同感,体验学习的快乐。
⑷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图文声像并茂,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拓宽知识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科举制的学习,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科举制的诞生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是隋唐社会繁荣和文化绚丽的因素之一,是符合当时社会发展需要的,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二、教学思路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法1、重点:科举制创立和逐渐完善。
处理方法:通过层层设疑、讨论、归纳,使学生头脑中形成清晰思路:即隋朝的历史任务主要是破旧立新,确立科举制。
将选官、用人权力从地方收归中央,突破了门第限制,按考试成绩择优选才。
唐朝历史任务是继承发展,健全科举制度:扩大国学规模,扩大生源,增加科目,丰富考试内容,严格考试制度。
2、难点:科举制的作用和影响,并对科举制进行客观评价。
处理方法:通过学生查阅资料、讨论及教师的讲解,使学生对科举制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隋唐扩展到后世,从中国扩展到世界,从而能够全面辨证的分析和评价科举制。
三、教学方法1.层层设疑,分组讨论。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科举制的起源、发展过程及其影响。
(2)掌握科举制的核心制度、考试内容和选拔方式。
(3)认识科举制在促进社会公平、选拔人才方面的积极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科举制的优缺点。
(2)运用比较法,分析科举制与其他选拔制度的区别和联系。
(3)学会利用历史资料,培养史料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选拔制度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客观评价历史事物的态度,认识科举制的局限性。
(3)引导学生从科举制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和人才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科举制的起源、发展过程及其影响。
(2)科举制的核心制度、考试内容和选拔方式。
(3)科举制在促进社会公平、选拔人才方面的积极作用。
2. 教学难点:(1)科举制与其他选拔制度的区别和联系。
(2)科举制的局限性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古代科举考试的短视频,引发学生兴趣。
(2)教师简要介绍科举制的起源,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科举制的基本情况。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科举制在促进社会公平、选拔人才方面的积极作用。
4. 对比分析:(1)学生通过比较法,分析科举制与其他选拔制度的区别和联系。
(2)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评价科举制,认识其局限性。
5. 史料分析:(1)学生阅读相关史料,了解科举制在历史上的演变。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史料,认识科举制对后世的影响。
6.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教材,梳理科举制的发展历程。
2. 请学生思考:科举制在历史上的优缺点是什么?对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3. 请学生搜集有关科举制的史料,进行深入研究。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科举制的创立一、教学目标1.了解科举制在隋唐时产生的社会原因,提高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了解科举制在隋唐时产生和完善的情况和影响。
2.通过小组讨论归纳,认识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重要选官制度,影响极为深远。
3.知道科举制是隋唐繁荣的重要因素,理解制度创新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科举制度创立和逐渐完善的过程。
处理方法:通过自主阅读教材,把握故事情节,结合老师呈现的表格讨论、归纳,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清晰思路,并通过表格进行展示,使学生认识到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正式确立了科举制,唐朝继承发展,健全科举制度。
2.教学难点:科举制的进步意义。
人教版的内容中没有介绍士族制度和九品中正制,因此学生难以理解隋唐时期选官方式变化的进步意义。
通过学生查阅资料、讨论及教师的点拨讲解,使学生对科举制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而能够全面辩证的评价科举制。
三、教学策略“课前预习—课中自主合作探究—课后拓展提升”教学法。
课前下发预习提纲,以故事“祖孙三代赶考记”为主线,将教材整合为为三个教学篇章,完成本课教学。
在此过程中,教师创设历史情境,演绎历史过程;展示资料,呈现历史现象;联系现实,培养以古鉴今的能力;学生合作参与、主动探究、交流体验,升华历史情感。
四、教学准备1.教师:收集图片、视频、文字材料等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设计预习提纲;学唱《女驸马》选段,整合教材,设计主要环节。
2.学生: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自学课文,查找“状元”“进士科”“明经”“殿试”“武举”等历史专有名词,查找与科举制有关的相关材料。
五、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设计思路】教师才艺展示能调动学生的热情,戏剧的选取紧扣“状元”一词,通过同学们对“状元”的解释导入课题,水到渠成。
师:演唱《女驸马》选段:“谁料皇榜中状元”,引出“状元”一词,并要求学生结合课前查阅的资料解释。
从而引出科举制度,导入课题。
2.合作探究,学习新课(1)分组展示,检查预习【设计思路】出示预习提纲,要求学生分组展示。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一、教学目标:1、掌握科举制的诞生及发展完善的知识;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的社会原因。
2、全面理解科举制的影响;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延伸,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得到提升。
3、从科举制对隋唐繁荣的影响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二、教学重点:科举制创立和逐渐完善;科举制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科举制的作用和影响,并对科举制进行客观评价。
四、教学方法: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创设情景,导入新课(2分钟)朗读“导入框”内容,唐太宗是一位虚心纳谏的开明君主。
那么他统治时期历史是怎样的一种局面?第二步:自主学习,建构知识(用15分钟时间依据下列表格自读课文,注意观察图片,填写重点知识,也可以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列出知识结构,并将自学中发现的疑难点记录下来以备交流。
)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完成填充:1、科举制的诞生:⑴隋文帝时期,为改变魏晋以来的选官制度,开始用的方法来选拔官吏。
⑵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2、科举制的完善:唐朝时科举制逐渐完善,常设的考试科目中以、两科最为重要,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
⑴唐太宗:①扩充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②严格录取应试者(进士的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⑵武则天:武则天时创设了殿试和。
⑶唐玄宗:①唐玄宗时,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②玄宗曾八次亲自面试应试者。
3、科举制的影响:⑴科举制改善了,使有才识的读书人可以入朝为官;⑵科举制促进了的发展;⑶科举制促进了的发展,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⑷科举制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1300多年,直到清末才被废除。
第三步:合作探究,释疑解惑:1、结合魏晋南北朝选官的制度,讨论“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会给各种人带来什么变化”。
2、假设你自己是一个准备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举人,得知唐玄宗规定诗赋作为今年考试的内容后,你会怎样做?第四步:拓展延伸学习了科举制后,想一想,你对现在学校的考试制度和考试形式满意吗?你有什么好的意见或建议?第五步:达标检测(10分钟)1、魏晋时期,选拔官员依据的主要标准是()A.才能和学识B.门第和出身 C.民族和地域 D.等级和财产2、为改变许多出身地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的弊端,采取分科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官员开始于()A.隋文帝时B.唐太宗时C.隋炀帝时D.武则天时3、下列关联错误的一项是()A.隋炀帝——分科考试B.唐太宗——扩充国学增加学员C.武则天——殿试、武举D.唐玄宗——诗赋为进士科主要内容4、“武状元”这个词最早可能出现于:()A.唐太宗时期B.唐高宗时期C.武则天时期D.唐玄宗时期5、下列诗句中涉及到科举制的有()①皇榜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举制的起源、发展过程以及废除的时间。
2. 使学生掌握科举制的考试内容、选拔标准和选拔程序。
3. 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综合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的历史素养。
二、教学重点:1. 科举制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2. 科举制的考试内容、选拔标准和选拔程序。
三、教学难点:1. 科举制在历史上的重要意义。
2. 科举制与之前选官制度的区别。
四、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史料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科举制的起源,引发学生对科举制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科举制的发展过程、考试内容、选拔标准和选拔程序。
3. 课堂讲解:讲解科举制的历史意义,分析科举制与之前选官制度的区别。
4. 史料分析:让学生分析相关史料,加深对科举制的理解。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科举制的看法和认识。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科举制的相关知识,以及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七、课后作业:2. 让学生比较科举制和之前的选官制度的异同。
3. 请学生谈谈对科举制的认识和看法。
八、拓展阅读:为学生推荐一些与科举制相关的阅读材料,如《隋唐制度史》、《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等,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九、课堂评价:本节课通过对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史料分析能力等方面的评价,了解学生对科举制的掌握程度,为后续教学提供依据。
十、教学计划: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下一节课制定教学计划,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为:科举制的实施及其影响。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中,要重点关注如何让学生了解科举制的起源、发展过程以及废除的时间,以及如何使学生掌握科举制的考试内容、选拔标准和选拔程序。
一、历史科举制的创立教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举制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使学生认识到科举制在选拔人才方面的作用。
3. 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科举制的起源、发展过程及其作用。
难点:科举制在选拔人才方面的公平性与局限性。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教学资源。
2. 投影仪或白板。
3. 教学卡片或实物道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古代科举考试的场景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科举制的兴趣,进而引入新课。
2. 讲解:1) 科举制的起源: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开始设立学校,选拔人才。
隋文帝时期,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2) 科举制的发展:隋炀帝时期,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唐宋时期,科举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明清时期,科举制逐渐衰落。
3) 科举制的作用:选拔人才:科举制为封建国家选拔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促进了社会流动。
公平性: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拔制度,科举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选拔的公平性。
局限性:科举制只选拔有文化的人,忽视了其他才能的人才;考试内容局限于儒家经典,压抑了创造力。
3. 互动环节: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科举制在选拔人才方面的优势和不足。
提问回答:学生回答关于科举制的问题,老师进行点评和解答。
4. 总结:总结科举制的起源、发展过程及其作用,强调科举制在我国古代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5.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科举制的废除及其影响。
六、教学延伸:1. 让学生了解科举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 引导学生思考科举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八、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延伸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九、教学拓展:1. 让学生了解其他国家的选拔制度。
2. 引导学生探讨我国现代教育制度的优缺点。
十、教学资源:1. 教材或相关教学资源。
人教版历史七下《科举制的创立》word说课教案概要: 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4课的教学内容。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大进展的时期,现在开创并完善的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政权选拔各级官 ...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4课的教学内容。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大进展的时期,现在开创并完善的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政权选拔各级官吏的一项差不多制度,阻碍至为深远;有的学者从“文化”的广义角度看待科举制度,认为科举制度是中华文化中“最显凸的创发”。
本册教材特以一课的篇幅让学生了解科举制度,按序介绍了五位隋唐帝王在科举制度形成和完善过程中发挥的关键作用。
第一个子目介绍科举制度在隋朝产生的背景和创立的过程及作用,第二个子目介绍科举制度在唐朝逐步完善的过程,第三个子目介绍科举制度对中国以及世界的阻碍。
2、教学目标改变单一的教学目标,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构建表达素养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目标体系。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要紧情形,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阻碍。
通过讨论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缘故、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带来的变化、科举制度的阻碍等问题,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采纳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显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进展的需要。
使学生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重点:科举制度的创立和逐步完善。
难点:科举制度的作用、阻碍。
二、说教法:改变教师中心观,树立师生互动、交往的平等观。
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
注重开放和生成,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
人教版历史七下《科举制的创立》word学案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要紧情形。
(2)了解科举制度给隋唐社会带来的阻碍。
2.能力目标:通过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的能力。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1.学习重点: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完善。
2.学习难点:体会隋唐时期选官方式的进步。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皇榜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之中隐含着一个成语“名落孙山”;你明白“皇榜”、“名落孙山”都与我国古代的哪一考试制度在关吗?(二)自主学习,完成填空。
科举制的产生(1)隋文帝开始用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置,我国的正式产生。
科举制的完善(2)唐朝科举制度逐步完善,常设的科目以、两科最重要。
、、是完善科举制度的关键人物。
(3)唐太宗重视的培养和选拔,他大大扩充了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4)武则天大力提倡科举。
在洛阳宫殿,她亲自出题面试应举的人,这是的开始;她还让各州每年选送武艺好的人,进行骑射等考试,称为。
(5)唐玄宗时,成为进士科要紧的考试内容。
科举制的阻碍(6)科举制改善了,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科举制促进了的进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科举制促进了的进展,专门因为进士科重视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7)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缓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朝末年才被废止。
(三)合作探究:(1)隋朝是科举制度的产生时期。
①为改变官员选拔中的弊端,隋文帝和隋炀帝各采取了什么措施?②(变一变)科举制度产生于什么朝代哪位皇帝在位的时候?科举制度产生的标志是什么?(2)唐朝是科举制度的完善时期。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在科举制的完善过程中,做出了突出奉献(关键人物)。
唐太宗为完善科举制做出的奉献是什么?②女皇武则天在科举制度的考试形式和考查科目上有什么创新?唐玄宗把什么做为进士科的要紧考试内容?④唐朝的科举考试中,常设的考试科目专门多,以哪两科最重要?哪一科的考试和录用相对更困难?“状元”是哪一科考试的第一名?⑤明经科考试有一种叫做“帖经”的试题类型:考官任意选取儒家经典中的某一段,用纸条遮盖其中的几个字或几句话,要求考生将其默写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