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2020年春[9035]《财政学》辅导资料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24.84 KB
- 文档页数:11
第五章1.财政收入的涵义及衡量指标。
财政收入是政府为履行其职能而筹集的一切资金的总和,是政府从事社会经济活动所必须掌握的社会经济资源。
财政作为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财政收入就是财政分配活动的一个阶段或一个环节。
财政收入规模的大小两种衡量指标:绝对规模指标和相对规模指标。
2.财政收入的形式。
1.按财政收入来源分类①按部门结构分类,财政收入可以分为农业收入、工业收入、建筑业收入、交通运输业收入、商业收入,或者第一产业收入、第二产业收入、第三产业收入,或者生产部门收入、流通部门收入等。
②按所有制结构分类,财政收入可以分为国有经济收入、集体经济收入、私营经济收入和外商独资收入、个体经济收入等。
③按社会产品价值构成分类,财政收入可以分为来自于C的收入、来自V的收入和来自M的收入。
2.按财政收入形式分类(l)税收收入。
税收收入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利参与社会化产品的分配取得的财政收入,是财政收入最直接、最稳定、最基本的取得方式,也是最古老的财政范畴,历史上又称为租税、捐税、赋税等。
(2)债务收入。
债务收入是国家以信用方式从国内外取得的(有偿性)的一种财政收入,包括借款与公债。
(3)国有资产收益。
国有资产收益是国家凭借国有资产所有权去得的利润、租金、股息、红利和资金占用费等财政收入。
换句话说,它就是国家作为国有生产资料所有者代表取得的这种财政收入,实际上是指国有企业向政府财政上缴的利润,具体形式有承包费、租赁费、股金分红等。
(4)其他收入。
除了上述各类财政收入形式以外,国家还通过其他各种形式和渠道筹集财政收入,如事业收入、规费收入等。
3.从财政收入的结构分析我国增加财政收入的途径。
(1)从财政收入的价值构成角度来分析:M是产品价值中扣除补偿价值和个人消费价值之后的剩余产品价值,即新创造的、归社会支配的剩余产品的价值,它是财政收入的基本源泉。
从M的含义可以看出,政府将其作为财政收入的来源,既不会妨碍劳动力的再生产,也不会损及生产资料消耗的补偿以及企业再生产的进行。
9035 20201单项选择题1、反映社会收入分配平等化程度的基尼系数,通常是在0-1之间变动,基尼系数( ).越接近于0,表示一国收入分配状况越趋于不平等 . 越接近于1,表示一国收入分配状况越趋于不平等. 越接近于0.5,表示一国收入分配状况越趋于平等 .越接近于1,表示一国收入分配状况越趋于平等2、最近一些年来,我国财政预算没有赤字的一年是( )。
. E. 2009 . 2005. 2011 .20073、政府征收污染税的行为是在履行( )。
. 发展经济职能 . 调节收入分配职能. 稳定经济职能 .资源配置职能4、下列哪种情况不属于帕累托改善( ). 甲的境况改善必然对应于乙的境况变差;.甲通过变化来改善自己的境况,但是这种对乙没有影响。
.甲的境况变好了,而乙的境况至少不会变坏;.甲目前的境况不一定是他可以得到的最好的状况;5、就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来看,发达国家一般来说要()欠发达国家;就转移性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来看,发达国家一般来说要()欠发达国家。
.高于;低于.低于;高于.高于;高于.低于;低于6、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向美国财政部购进长期国债,会导致货币供应量()。
. C. 不能判断.不变.减少.增加7、我国现行商品税制的核心税种是()。
.消费税.关税.增值税.营业税8、当存在负的外部效应时,该物品或服务的私人边际成本()其社会边际成本. F. 没有固定关系.大于.等于.小于9、在我国,政府“卖地”所获得的收入主要由()支配。
. A. 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以上都不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10、下列税种最容易实现转嫁的()。
. B. 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财产税11、拥挤但不收费的公路具有的性质是().竞争性低排斥性高.竞争性高排斥性低.竞争性高排斥性高.竞争性低排斥性低12、我国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都需要个人缴费,其中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缴费占个人工资的比例是(),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费占个人工资的比例是()。
第六章1.简述税收的概念与特征。
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和财产权力,按照法律规定,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特殊分配活动。
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三个基本特征。
(1)强制性。
税收的强制性是指税收是受国家法律保护的,是以国家的法律、法令、条例、制度等形式规定并强制实施的。
从根本上说,税收的强制性是由税收的依据即国家政治权力决定的。
因而它是一种超经济强制,不受生产资料所有权归属的限制,对不同所有者都可行使国家课税权。
(2)无偿性。
税收的无偿性是指国家征税以后,税款就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部分,由国家预算安排,直接用于满足国家行使职能的需要,不再直接返还给纳税人,也不付出任何形式的直接报酬和代价。
(3)固定性。
税收的固定性是指国家征税必须通过法律形式,预先规定征税对象、纳税人和征税标准等征纳行为规范,按照预定的规定征纳。
这些事先规定的事项对征纳双方都有约束力。
纳税人只要取得了应纳税收入或发生了应纳税行为,就必须按照规定纳税。
征收机关也必须按照预先规定的标准征收,不得随意变更标准。
税收的三个特点是缺一不可的有机整体。
无偿性是税收这种特殊分配手段本质的体现;强制性是实现税收无偿征收的强有力保证;固定性是无偿性和强制性的必然要求。
同时这些特点又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范畴的基本标志,也是鉴别财政收入是否是税收的基本标准。
税收的特点,反映了一切税收的共性,它不因社会制度不同而改变。
2.简述税收的构成要素。
税收制度由征税对象、纳税人、税率、纳税环节、纳税期限等要素构成,其中,纳税人、征税对象和税率是税收的基本要素。
(1)征税对象。
也叫课税对象,是指对什么东西征税,即征税的标的物。
征税对象体现不同税种的征税界限。
一般来说,列入征税对象的就要课税,没列入征税对象的不课税,所以说,征税对象是一种税区别于另一种税的主要标志。
(2)纳税人。
纳税人是指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即纳税主体。
从法律角度看,纳税人可以是法人,也可以是自然人。
第三章1.如何理解财政支出的概念和特点?财政支出也称公共财政支出,财政支出与财政收入相对应,是财政分配的第二阶段,它是国家根据实现其职能的需要,通过财政分配渠道,对通过税收等收入形式所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有计划的再分配。
它具体体现在政府对其所掌握的财政资金的安排、供应、使用和管理的全过程,反映了财政资金的规模、结构、流向和用途。
财政支出通常也被称作政府支出或公共支出,既是动态的,也是静态的。
财政支出是财政分配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调控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财政支出,能够为政府机构提供财力保证,维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实现国家的职能;通过财政支出,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对资源进行配置,并能调节和引导市场对资源的配置,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通过财政支出,能够调控经济运行的规模与结构,体现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协调、稳定增长。
2.财政支出应遵循哪些原则进行分类?在研究影响财政支出实现的客观基础的同时,确定财政支出安排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处理好政府财政支出目标与有限的公共财力之间的矛盾,才能既满足政府公共支出的需要,又能达到公共支出的社会效益最大化,主要依据三方面的原则:即做到量入为出与量出为入相结合的原则;在财政支出的分配利益进行分配上,争取最大限度的在各地区、各部门和社会各成员之间达到适度公平分配的原则;以获得社会效益最大化为原则进行财政的各项支出。
1.量入为出与量出为入相结合的原则量入为出原则与量出为入原则都是财政支出的重要原则,两者是辩证统一的,都以财政收支平衡为目的。
同时,两者体现了两种不同的理财观,二者有着不同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在量入为出的情况下,财政收支平衡的基础是收入,称为收入制约平衡论;在量出为入的情况下,平衡的基础是支出,称为支出制约平衡论。
两个原则在指导财政支出活动中具有不同的意义和作用,应结合起来运用。
西财《财政学》各章问题及答案导1.财政学的对象围和研究围的联系与区别?①财政学的研究围不同于对象围,它要比对象围宽泛。
②财政学的对象围主要是阐述财政学的特有任务,弄清财政学所要探明的特殊矛盾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而财政学的研究围除对象围外,还需要联系其他方面或学科来加以研究。
2.财政政策与财政制度是否属于财政学的研究对象?① 财政政策是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任务,在财政方面制定的处理各种财政活动的规则和秩序,是对财政关系的强制规定,它是根据统治阶级利益处理财政活动关系的准绳。
② 财政制度是根据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制定的财政工作的依据和规,即规财政活动关系的具体形式。
③ 财政学的研究对象是国家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所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中存在的分配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它不同于财政学的对象围。
④ 财政政策、财政制度不属于财政学的研究对象。
3.现代财政学与传统财政学的主差异表现在何处?① 现代财政学认为,传统的财政畴,如税收、支出、公债、预算等只是财政学主题的一部分,必须跳出财政谈财政。
② 现代财政学认为,国家应干预经济,而且财政政策的实施对总体经济活动水平有相当大的影响。
③ 总之,现代财政学已不限于财政收支管理,更不能限于货币资金管理,而要结合到资源的配置、收入的分配、经济的稳定,从政府和市场的相互作用,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进行研究,甚至有人提出用“公共部门经济学”或“政治经济学”等名称来代替财政学。
4.财政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① 从本质上来说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② 从具体方法来说,包括历史的方法、统计的方法、宏观分析方法和制度分析方法等等,但主要是实证分析、规分析及其统一。
第一章1. 财政是如何产生的?① 财政的产生需要两个条件:一个是经济条件,另一个是政治条件。
② 经济条件是财政产生的首要条件。
只有当剩余产品出现以后,财政才有了存在的物质基础。
③ 政治条件是财政产生的必要条件。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
课程名称:《财政学》课程代码:9035 学年学季:20201
单项选择题
1、反映社会收入分配平等化程度的基尼系数,通常是在0-1 之间变动,基尼系数()
A.越接近于0,表示一国收入分配状况越趋于不平等
B.越接近于1,表示一国收入分配状况越趋于不平等【√】
C.越接近于0.5,表示一国收入分配状况越趋于平等
D.越接近于1,表示一国收入分配状况越趋于平等
2、最近一些年来,我国财政预算没有赤字的一年是()。
A.E. 2009
B.2005
C.2011
D.2007【√】
3、政府征收污染税的行为是在履行()。
A.发展经济职能
B.调节收入分配职能
C.稳定经济职能
D.资源配置职能【√】
4、下列哪种情况不属于帕累托改善()
A.甲的境况改善必然对应于乙的境况变差;【√】
B.甲通过变化来改善自己的境况,但是这种对乙没有影响。
C.甲的境况变好了,而乙的境况至少不会变坏;
D.甲目前的境况不一定是他可以得到的最好的状况;
5、就财政支出占GDP 的比重来看,发达国家一般来说要()欠发达国
家;就转移性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来看,发达国家一般来说要()欠
发达国家。
A.高于;低于
B.低于;高于
C.高于;高于【√】
D.低于;低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