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份眩晕病中医护理查房
- 格式:ppt
- 大小:4.02 MB
- 文档页数:40
眩晕中医护理查房一、疾病概述:眩晕就是患者得自觉症状、眩就是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模糊;晕就是头晕,即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站立不稳。
二者常同时出现,故统称为眩晕。
轻者可以闭自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恶心、汗出,甚至昏倒等症状。
西医中得高血压、动脉硬化、内耳迷路病(如眩晕综合征,迷路炎)、神经官能症等疾病,以眩晕为主要症状时,二、病因病机眩晕病变主要属肝,但可涉及肾、心脾等脏,病理性质有实有虚,以虚者为多;实证病理主要就是肝阳与痰浊,虚证为阴精或气血得亏耗、而虚实之间往往互相夹杂而成本虚标实。
(1) 肝阳上扰清窍:忧思恼怒过度,使肝阴耗伤,肝火偏亢,风阳升动,上扰清空而发生眩晕。
或素体肾亏,病后伤及肾阴,水不涵木,阴虚则阳亢,亦令风阳上扰,发为眩晕。
(2) 肾精不足:先天不足,或劳欲过度,均可导致肾精亏耗,生髓不足,不能上充于脑,脑为髓海,因髓海不足而发生眩晕。
(3) 气血亏损:久病不愈,耗伤气血,或失血之后,虚而不复,或脾胃虚弱,不能健运水谷以生化气血,致气血两虚,气虚则清阳不开,血虚则脑失所养,气血亏虚,不能上荣头目,发生眩晕。
(4) 痰浊上扰清窍:恣食肥甘,损伤脾胃,健运失司,以致水谷不化精微,湿聚生痰,痰湿交阻,则清阳不开,浊阴不降,发为眩晕。
2、辩证论治(1) 肝阳上亢:证候: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每遇烦劳或恼怒而头晕。
头痛增剧,面色潮红,急躁易怒,少寐多梦,口苦。
舌质红,苔黄,脉弦、治法:平肝潜阳,清热熄风。
主方:天麻钩藤饮。
(2) 肾精亏损:证候:眩晕,神疲健忘,腰膝酸软,遗精耳鸣,失眠多梦。
偏于阳虚者,四肢不温,舌质淡,脉沉细;偏于阴虚者,五心烦热,舌质红,脉沉细。
治法:偏阳虚者,宜补肾助阳; 偏阴虚者,补肾滋阴。
;主方:补肾助阳,以右归丸为主方; 补肾滋阴,以左归丸为主方;(3) 气血两虚:证候:头眩眼花,动则加剧,面色苍白,唇甲不华,心悸失眠,神疲懒言,食少纳呆,舌质淡,脉细弱。
头晕护理查房记录模板范文查房日期:[具体日期]查房人员:护士长[护士长姓名]、责任护士[护士姓名]以及科室护士若干。
一、病例介绍。
患者[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岁,因“头晕[X]天”入院。
患者诉头晕呈持续性,无明显诱因,改变体位时头晕稍有加重,伴有轻度恶心,无呕吐、视物旋转等症状。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X]年,规律服用降压药([具体降压药名称])。
二、护理评估。
# (一)一般状况。
1. 生命体征。
体温:[具体体温数值],正常。
脉搏:[脉搏数值]次/分,稍快,可能与头晕不适有关。
呼吸:[呼吸数值]次/分,平稳。
血压:[收缩压/舒张压数值]mmHg,血压控制在正常高值范围,责任护士[护士姓名]已告知医生,医生表示密切观察血压变化。
2. 神志与精神状态。
患者神志清楚,精神欠佳,头晕导致患者情绪有些烦躁,总是担心自己得了什么严重的疾病。
责任护士[护士姓名]对患者进行了心理安抚,告知患者目前正在完善各项检查以明确病因,让患者不要过于担心。
# (二)头晕相关评估。
1. 头晕的性质与程度。
患者描述头晕为头部昏沉感,如同脑袋里装了一团棉花。
按照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患者自评头晕程度为4 5分(0分为无症状,10分为最严重的头晕)。
2. 诱发因素与缓解因素。
询问患者近期生活情况,未发现明显诱发头晕的特殊因素,如劳累、睡眠不足等。
患者表示卧床休息时头晕稍有缓解,但不能完全消失。
# (三)其他评估。
1. 耳部情况。
检查患者耳部,外耳道无异常分泌物,鼓膜完整,无充血等炎症表现。
排除耳部疾病(如中耳炎、梅尼埃病等)导致头晕的可能。
2. 颈部情况。
患者颈部活动无明显受限,但颈部肌肉稍紧张。
责任护士[护士姓名]怀疑可能与患者长期伏案工作,颈部姿势不良有关,已建议医生考虑颈椎方面的检查,如颈椎X 线或CT。
三、护理问题及措施。
# (一)舒适的改变:头晕。
1. 护理措施。
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光线柔和的病房环境,减少外界干扰,利于患者休息。
眩晕中医护理查房一、疾病概述:眩晕是患者的自觉症状。
眩是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模糊;晕是头晕,即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站立不稳。
二者常同时出现,故统称为眩晕。
轻者可以闭自即止。
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恶心、汗出。
甚至昏倒等症状。
西医中的高血压、动脉硬化、内耳迷路病(如眩晕综合征。
迷路炎)、神经官能症等疾病,以眩晕为主要症状时。
二、病因病机眩晕病变主要属肝,但可涉及肾、心脾等脏,病理性质有实有虚,以虚者为多;实证病理主要是肝阳和痰浊,虚证为阴精或气血的亏耗。
而虚实之间往往互相夹杂而成本虚标实。
1)肝阳上扰清窍:忧思恼怒过度,使肝阴耗伤,肝火偏亢,风阳升动,上扰清空而发生眩晕。
或素体肾亏,病后伤及肾阴,水不涵木,阴虚则阳亢,亦令风阳上扰,发为眩晕。
2)肾精不足:先天不足,或劳欲过度,均可导致肾精亏耗,生髓不足,不能上充于脑,脑为髓海,因髓海不足而发生眩晕。
3)气血亏损:久病不愈,耗伤气血,或失血之后,虚而不复,或脾胃虚弱,不能健运水谷以生化气血,致气血两虚,气虚则清阳不开,血虚则脑失所养,气血亏虚,不能上荣头目,发生眩晕。
4)痰浊上扰清窍:恣食肥甘,损伤脾胃,健运失司,致使水谷不化精微,湿聚生痰,痰湿交阻,则清阳不开,浊阴不降,发为眩晕。
2、辩证论治1)肝阳上亢:证候: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每遇烦劳或恼怒而头晕。
头痛增剧,面色潮红,急躁易怒,少寐多梦,口苦。
舌质红,苔黄,脉弦。
治法:平肝潜阳,清热熄风。
主方:天麻钩藤饮。
2)肾精亏损:证候:眩晕,神疲健忘,腰膝酸软,遗精耳鸣,失眠多梦。
偏于阳虚者,四肢不温,舌质淡,脉沉细;偏于阴虚者,五心烦热,舌质红,脉沉细。
治法:偏阳虚者,宜补肾助阳;偏阴虚者,补肾滋阴。
主方:补肾助阳,以右归丸为主方;补肾滋阴,以左归丸为主方;3)气血两虚:证候:头眩眼花,动则加剧,面色苍白,唇甲不华,心悸失眠,神疲懒言,食少纳呆,舌质淡,脉细弱。
治法:补养气血,健运脾胃。
一、病情介绍:1、基本资料:58床姓名:吴洪海性别:男年龄:84岁2、中医诊断:胸痹证属:气滞血瘀西医诊断:冠心病高血压3、简要病情:患者男,84岁,因“反复胸闷两年,加重伴心慌头晕三天”以“冠心病”收住入院。
刻下:神志清,精神差,胸闷不适,时有心慌,纳可,二便调。
查体:T36.5, P92次/分,R16次/分,BP150/90mmhg。
既往有高血压史,未用药,有房颤病史,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舌质紫暗,有瘀斑,苔薄,脉玄涩。
心电图示:心房颤动,部分stt改变。
入院后于改善循环,脑保护,抗血小板凝聚,活血化瘀等支持对症治疗。
中医治宜健脾和胃,予以血府逐淤汤加减。
主要护理诊断/问题:1、疼痛——与胸闷胸痛有关2、气体交换受损——与心悸气短有关3、便秘4、焦虑5、潜在并发症——心梗二、护理措施:(一)胸闷、胸痛1.密切观察胸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遵医嘱监测心率、心律、脉搏、血压等变化。
出现异常或胸痛加剧,汗出肢冷时,立即汇报医师。
2.发作时绝对卧床休息,必要时给予氧气。
3.遵医嘱舌下含服麝香保心丸或速效救心丸,必要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并观察疗效。
4.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取穴心、神门、交感、内分泌、肾等穴位。
(二)心悸、气短1.观察心率、心律、血压、脉搏、呼吸频率、节律,面唇色泽及有无头晕、黑蒙等伴随症状。
2.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选取心、肺、肾、神门、皮质下等穴位,伴失眠者配伍交感、内分泌等穴位。
(三)便秘1.腹部按摩:顺时针按摩,每次15~20分钟,每日2~3次;2.晨起饮温水一杯约200~300ml(消渴患者除外),15分钟内分次频饮;3.虚秘者服用苁蓉通便口服液;热秘者口服黄连上清丸或麻仁丸;热毒血瘀者遵医嘱大黄煎剂200ml灌肠。
三、健康指导(一)生活起居1.环境安静,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
2.避免劳累、饱餐、情绪激动、寒冷、便秘、感染等诱发因素,戒烟限酒。
中医护理查房查房日期:主查人:黄宇红主持人:陈静内容:1床参加者:一、病历资料1、基本资料:1床包文德男82岁于2012-4-18日入院发病节气谷雨前中医诊断:眩晕病——风阳上扰症西医诊断:1.高血压病3级2.肺炎2、现病史:患者发现血压升高10余年,最高血压达220/130mmHg,偶有头晕,头胀发作,平时常服“珍菊降压片”等平时不常测血压。
近来血压控制不稳定,并伴有发热、咳嗽、咳痰,为进一步诊治于4月18日收入我科进一步诊治。
患者有鼻出血史及青霉素皮试阳性。
患者发病以来,精神一般,胃纳一般、仍有咳嗽咳痰,痰为白粘痰,量较少;偶有头晕,头胀发作。
夜眠欠佳、大便不畅、小便正常,刻下:眩晕耳鸣,头痛且胀,面色潮红,急躁易怒,少寐多梦。
今下午14:00 T:HR:次/分R:次/分BP :mmHg3、辅助检查:(4-18)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脂、心肌酶谱、TNT、甲状腺功能基本正常;血常规:WBC7.35×10^9/L,N73.9%,RBC3.89×10^12/L,HG111g/L,Plt255×10^9/L;血糖:6.96mmol/L;BNP431pg/ml。
(4-19)心超:左房、左室扩大,左室壁增厚,室壁收缩活动减弱,二尖瓣、主动脉瓣见中度反流,二尖瓣VE<V A;胸部CT:两肺炎症,两侧少量胸腔积液,右下肺大泡;心电图:窦性心律,偶发房性早搏,T波改变;24小时动态血压:最高149MMHG,最低107MMHG,血压昼夜节律性消失;HOLTER:窦性心律,房性早搏,短阵房性心动过速,房室连接处早搏,多形性室性早搏,T 波改变;头颅MRI:两侧大脑半球多发缺血灶和腔隙灶;两侧上颌窦、碟窦和左侧筛窦炎症,两侧中耳乳突腔内少量积液。
4、治疗原则:中西医结合内科常规,测血压,避风寒,慎起居,调饮食,畅情志;中药治宜平肝潜阳,滋养肝肾,养阴润肺,化痰止咳;控制血压(氨氯地平);抗感染(氨曲南);化痰(氨溴索);平喘(多索茶碱);二、护理体检:T:HR:次/分R:次/分BP:mmHg神志清楚,发育正常,体型偏胖,自主体位,查体合作,对答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