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湾跨海大桥设计创新
- 格式:pptx
- 大小:450.00 KB
- 文档页数:12
杭州湾跨海大桥————————————————————————————————作者:————————————————————————————————日期:杭州湾跨海大桥现在我们登上是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
它北起嘉兴市海盐,跨越杭州湾海域,止于宁波市慈溪,全长36公里,超过了美国的切萨皮克海湾桥和巴林道堤桥等世界名桥,成为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
杭州湾跨海大桥于2003年11月14日开工,2007年6月26日全桥贯通,2008年5月1日建成通车。
大桥按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设计,设计时速100公里/小时,设计使用年限100年,总投资约140亿元,也有人说是118亿,不管它用了140亿还是118亿,反正如果把这些钱铺在桥面上估计还铺不完。
虽然杭州湾跨海大桥全长只有36公里长,但它建成后,直接缩短了宁波至上海、嘉兴、江苏的陆地行驶距离120公里,这两岸的交往就不用往杭州绕一圈了。
有人说,对大桥的命名宁波人和嘉兴人最不服气了,明明是宁波和嘉兴人出的钱(杭州湾跨海大桥由宁波、嘉兴两地以9:1的比例出资兴建),却叫杭州湾跨海大桥,听起来像是杭州的大桥,应该叫“甬嘉大桥”才对啊!上杭州湾大桥有四看:一是看技术;二看前途;三是看桥景;四是看灯光。
第一看技术。
它共获得250多项技术创新成果,形成了9大系列自主核心技术,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
是一座桥最长、工程量最大、景观优美、科技含量高、施工环境非常复杂的世界级大桥。
为什么有那么多世界第一呢?那是杭州湾给的。
杭州湾是世界三大强潮海湾之一,与杭州湾并称世界三大强潮湾的还有亚马逊河口、恒河河口。
强潮湾的施工条件非常恶劣,一是“风大”,还经常产生卷风;二是“流快”,平均流速是2.39米/秒,实测最大流速5米/秒以上;三是“潮乱”,天下第一潮钱江潮看是好看,可对于建桥来说却是很要命的。
因此,一年有效施工工作日不足200天。
我已经听到了,下面有人在叫“哇”、“啊”!以后大家会发现,上大桥听到最多的就是这两个字,游客都为杭州大桥巨大的工程所惊叹,找不到形容词来形容大桥了。
杭州湾跨海大桥调查总结报告调查组:茅以升班第8组2011年11月11日杭州湾跨海大桥调查总结报告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你们好!我们小组负责的是杭州湾跨海大桥项目。
杭州湾跨海大埭,南至宁波慈溪水路湾,全长36公里,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比连接巴林与沙特的法赫德国王大桥还长11公里,已经成为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候选世界纪录,成为继美国的庞恰特雷恩湖桥和青岛胶州湾大桥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后世界第三长的桥梁。
杭州湾跨海大桥于2003年11月14日开工,2007年6月26日贯通,启用日期是2008年5月1日。
现在我们向各位老师和工作组作简要汇报:1.工程概况1.总体概况杭州湾跨海大桥全长36公里,其中桥长35.7公里,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设计时速100km。
总投资约107亿元,设计使用寿命100年以上。
大桥设北、南两个通航孔。
北通航孔桥为主跨448m的双塔双索面钢箱梁斜拉桥,通航标准35000吨;南通航孔桥为单塔单索面钢箱梁斜拉桥,通航标准3000吨。
大桥两岸连接线工程总长84.4公里,投资52.1亿元。
其中北连接线29.1公里,投资额17.8亿元;南岸接线55.3公里,投资额34.3亿元。
大桥和两岸连接线总投资约140亿元,实际建设工期43个月。
资金来源:2001年9月成立项目公司,大桥建设投资额为118亿,资本金为38.5亿元。
其中,宁波方占90%股份,嘉兴方占10%股份。
公司资本金中民营企业投资占到50.25%。
投资方分别是:宁波市交通投资开发公司45%;杭州宋城集团有限公司17.3%;慈溪建桥投资有限公司12.83%;慈溪天一投资有限公司9.26%;慈溪兴桥投资有限公司7.41%;雅戈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4.5%;余姚市杭州湾大桥投资有限公司3.7%;嘉兴市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投资开发有限公司10%。
本项目商请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浦发银行等四家银行贷款70亿元。
关于杭州湾跨海大桥项目的学习报告1 工程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建设的目的和意义杭州湾跨海大桥全长36 km,,是我国“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中同江~三亚沿海大通道和沈阳~海口高速公路跨越杭州湾的最便捷通道。
杭州湾跨海大桥也是浙江省2010年规划建成的“两纵、两横、十八连、三绕、三通道”公路网主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设可以便捷有效地将宁波、舟山等浙东南地区与上海连接起来,与沪杭、杭甬高速公路一起构成沪、杭交通圈。
杭州湾跨海大桥起自嘉兴市郑家埭,跨越杭州湾海域后止于宁波市慈溪水路湾。
大桥工程包括北引线、北引桥、北航道桥、中引桥、南航道桥、海中平台、南引桥和南引线及交通工程等沿线设施。
在大桥前期工作过程中,围绕建设条件、施工方案、结构安全性与耐久性开展了70多项专题研究,为大桥最终建设方案的确定提供了科学依据,并为大桥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工程的技术标准主要技术标准:(1)道路等级: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
(2)计算行车速度:跨海大桥为100 km/h,两岸引线为120 km/h。
(3)路基宽度:大桥宽33 m(不含锚索区),两岸引线宽35 m。
(4)设计荷载:汽车--超20级,挂车--120。
(5)最大纵坡:3%。
(6)桥面横坡:2%。
(7)设计洪水频率:1/300(大桥),1/100(引线)。
(8)设计基准期:南、北航道桥采用100年,引桥采用60年并采用全预应力结构。
(9)抗风设计标准:运营阶段设计重现期100年,施工阶段设计重现期30年。
(10)通航标准:通航净高按设计最高通航水位5.19 m(1985国家高程基准)起算,北航道的主通航孔按3.5万t级海轮标准及建设深水港条件设计,通航净空为325 m*47 m,两侧副通航孔按1 000 t级海轮标准设计;南航道的主通航孔按3 000 t级海轮标准设计,通航净空为125 m*31 m,两侧副通航孔按300 t级海轮标准设计。
(11)地震基本烈度为IV度。
杭州湾跨海大桥简介杭州湾跨海大桥(HangzhouBayBridge)是一座横跨中国杭州湾海域的跨海大桥,它北起浙江嘉兴海盐郑家埭,南至宁波慈溪水路湾,全长36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比连接巴林与沙特的法赫德国王大桥还长11公里,成为继美国的庞恰特雷恩湖桥后世界第二长的桥梁。
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后将缩短宁波至上海间的陆路距离120公里,是国道主干线——同三线跨越杭州湾的便捷通道。
大桥大桥按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设计,设计时速100公里/h,设计使用年限100年,总投资约118亿元。
2003年11月14日开工,经过43个月的工程建设,2007年6月26日全桥贯通,计划于2007年11月30日前完成桥面铺装,大桥已于2008年5月1日正式通车。
大桥的建设有利于主动接轨上海,扩大开放,推动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交流,提高浙江省特别是宁波市和嘉兴市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增强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完善长江三角洲区域公路网布局及国道主干线,缓解沪、杭、甬高速公路流量的压力;有利于改变宁波市交通末端的状况,从而变成交通枢纽,实施环杭州湾区域发展战略;有利于促进江、浙、沪旅游发展的需要。
大桥概况杭州湾跨海大桥是国道主干线-同三线跨越杭州湾的便捷通道。
大桥北起嘉兴市海盐郑家埭,跨越宽阔的杭州湾海域后止于宁波市慈溪水路湾,全长36Km。
大桥建成后将缩短宁波至上海间的陆路距离120余公里,从而也大大缓解已经拥挤不堪沪杭甬高速公路的压力,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江浙沪两小时交通圈。
大桥总投资预计超过160亿人民币,其中大桥36公里,118亿;北岸连接线29.1公里,17亿;南岸连接线55.3公里,34亿。
来自民间的资本占了总资本的一半,包括雅戈尔、方太厨具、海通集团等民营企业都参与了对大桥的投资。
大桥收费年限为30年,收费标准预计为55元/辆。
杭州湾跨海大桥按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设计,设计时速100Km/h,设计使用年限100年,总投资约118亿元。
Research Findings | 研究成果 |·9·2019年第10期通苏嘉甬铁路杭州湾跨海大桥方案研究乔敏源(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北京 102600)摘 要:从线位走向、海域建设条件、影响桥位选择因素等方面,初步选定了经海盐西、经澉浦、并杭州湾公路大桥三个通苏嘉甬铁路杭州湾跨海大桥方案。
进一步从海域建设长度、水文条件、建设难度、造价等方面比较分析,最终选定海盐西方案作为推荐方案。
关键词:跨海大桥;杭州湾;桥位中图分类号:U448.1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2789(2019)10-0009-02作者简介:乔敏源(1988—),男,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桥梁设计。
通苏嘉甬铁路,位于江苏省东南部及浙江省东北部地区。
北起南通市,经苏州市、嘉兴市,南至浙江省宁波市,全长338km 。
通苏嘉甬铁路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主通道——沿海通道的组成部分。
铁路的建设标准为设计时速350km 的高速铁路,正线为双线。
其中,嘉兴至宁波段,需跨越我国最大的三角湾——杭州湾。
1 海域建设条件1.1 地形地貌杭州湾南北两岸分别为宁绍滨海平原和太湖冲湖积平原,地势整体开阔平坦。
杭州湾海底地形总体平坦,北冲南淤,北岸分布有乍浦深潭和海盐深槽,南岸为庵东浅滩。
水下地形自乍浦断面向西逐步抬升,乍浦断面平均水深10~15m ,澉浦断面平均水深6~8m 。
1.2 灾害性天气据统计,1949~2012年,该地区共有133个影响台风,导致乍浦至慈溪一带阵风达8级以上的台风有69个,占总数的52%。
其中10级以上的有16个,12级以上的有1个。
1.3 水文(1)潮汐。
本工程所处杭州湾区域,其潮汐为非正规半日潮,潮差大、潮流急,最高潮位从湾口至湾顶逐步增高,最低潮位逐步降低,使潮差逐步增大。
(2)河床演变。
杭州湾海底泥沙以颗粒匀细的细粉沙为主,极为松散,抗冲能力小,加之杭州湾潮强流急,泥沙运动显著,深槽摆动范围大,河势复杂多变。
杭州湾大桥的设计与建设:构筑壮美工程,连接华东地区杭州湾大桥,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和宁波市奉化区之间的杭州湾上,是我国连接华东地区的重要工程之一。
大桥全长36.48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悬索桥,同时也是中国第一座跨越海湾的高速公路大桥。
作为全国交通运输的重要枢纽之一,杭州湾大桥的建设和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杭州湾大桥的设计构思杭州湾大桥是一座大跨度、大断面的悬索桥,尤其在海上工程领域中,很少有桥梁像杭州湾大桥这样跨越如此宽阔的海湾。
而且,大桥两端之间的距离也非常长,需要经过严格的气候和风险评估,才能够制定出合适的设计方案。
在杭州湾大桥的设计过程中,除了考虑通行的安全性、航道的安排以及桥梁的美观性等方面,还需要克服多种挑战。
这对于设计师来说,需要具备广泛的知识储备和专业素养,做好各种充分的准备工作。
工程设计的过程,必须严格按照任务书和规范要求,并充分考虑到自然环境与生态保护等因素,确保大桥的可持续发展。
二、杭州湾大桥的建设规划对于杭州湾大桥这样规模宏大的跨海大桥,在建设之前必须进行精密规划。
建设规划首先要确保大桥的稳定性和结构可靠性,同时还需将公路布局、桥梁端部开路、联络线及市政道路、桥梁基础、桥塔施工和海上施工等多个要素进行设计和规划。
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地形、水质、泥沙、潮汐、鱼虾繁殖和港口通行等,通过科学规划实现符合建设条件的工程启动并确保顺利进行,让杭州湾大桥高效连接起华东地区的交通网络。
三、杭州湾大桥的设计特点杭州湾大桥是一座跨越海湾的悬索桥,将马可波罗卫星城和淞江路之间一个较远的地方连接了起来。
这座桥梁极具特点,其不同于传统桥梁的设计,具备以下的明显特点:1.突显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作为新时代建设工程,杭州湾大桥并不是刻意追求夸张炫目的外观设计,而通过简约的造型和极具尺度感的结构,突显出积极向上、自信从容的精神面貌,表现了全国人民追求共同发展和联合奋斗的精神风貌。
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是连接中国浙江省宁波市和浙江省杭州市的一座跨海大桥。
该桥横跨杭州湾,是中国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项目之一。
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是仅次于青岛胶州湾跨海大桥的全球第二长跨海大桥。
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于2003年5月开工建设,历经七年时间,于2010年6月30日竣工通车。
整座大桥的设计采用了钢梁连续刚构的特殊结构,全桥长约36.48公里。
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采用了最先进的桥梁工程技术,结合杭州湾地区的地质和海洋环境特点,确保了大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该桥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曾面临许多挑战,包括深水、大潮差、海域复杂等,但通过工程师们的智慧和努力,成功地解决了这些问题。
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设对于促进宁波市和杭州市的经济发展、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加强区域交流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宁波市和杭州市作为浙江省两个重要的经济中心,连接这两座城市的跨海大桥无疑将加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此外,该桥还对于发展杭州湾地区的旅游业和海洋经济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不仅在技术和设计上具有突破性,也成为了一座标志性的建筑。
大桥的桥面宽度和通行能力使得过往车辆能够畅通无阻,大大提高了交通效率。
在大桥的两旁,可以欣赏到杭州湾的美丽景色,同时还有设置了观景台供游客观赏。
这使得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不仅是一项交通工程,更是一座旅游景点。
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的竣工,极大地方便了宁波市和杭州市之间的交通,缩短了两座城市之间的距离。
这对于加快浙江省的经济发展,推动区域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
大桥的建设充分展示了中国在桥梁工程领域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为未来其他跨海大桥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参考。
总之,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是中国浙江省的一座重要交通基础设施,具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它连接了宁波市和杭州市,加强了两座城市之间的联系和合作。
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设为其他跨海大桥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为中国桥梁工程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如何利用三角形原理设计更稳固的桥梁桥梁作为交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稳固性至关重要。
在桥梁设计中,三角形原理被广泛应用,以增强桥梁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探讨一下如何利用三角形原理设计更稳固的桥梁。
一、三角形原理的基本概念三角形是一种具有稳定性的几何图形。
在平面内,三角形的三条边和三个内角的大小一旦确定,其形状和大小就不会改变。
这一特性使得三角形在结构工程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当我们在桥梁设计中引入三角形结构时,可以有效地分散和承受各种荷载,提高桥梁的整体稳定性。
二、三角形原理在桥梁设计中的应用1、桥梁的主梁结构主梁是桥梁的主要承载构件。
通过将主梁设计成三角形的桁架结构,可以充分发挥三角形的稳定性优势。
桁架中的各个杆件相互连接形成三角形,共同承担桥梁所受到的荷载,如车辆的重量、风荷载、地震荷载等。
2、桥墩和桥台桥墩和桥台是支撑桥梁上部结构的重要部分。
为了增加其稳定性,可以采用三角形的支撑形式。
例如,将多个三角形的支架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稳固的支撑结构,有效地抵抗来自桥梁上部的压力和水平推力。
3、桥梁的拉索系统在斜拉桥和悬索桥中,拉索起着关键的作用。
拉索与桥塔和主梁形成三角形,通过拉索的拉力将桥梁的荷载传递到桥塔上。
合理设计拉索的布置和角度,形成稳定的三角形结构,能够提高桥梁的承载能力和抗风性能。
三、三角形原理应用的优势1、提高结构强度三角形的稳定性使得桥梁在承受荷载时,能够更好地分散应力,减少局部的变形和破坏。
这有助于延长桥梁的使用寿命,降低维修成本。
2、增强抗震性能在地震发生时,三角形结构能够更好地吸收和耗散能量,减少桥梁的振动和损坏。
从而提高桥梁在地震等自然灾害中的安全性。
3、适应复杂的荷载条件现代桥梁需要承受各种复杂的荷载,如重载车辆、高速列车、风荷载等。
三角形原理的应用可以使桥梁结构更好地适应这些复杂的荷载条件,保证桥梁的正常运行。
四、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因素1、材料的选择选择合适的材料对于实现三角形结构的优势至关重要。
中国建造”品牌代言及创新案例征集重点工程项目创新案例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重点工程项目在各个城市陆续展开。
为了推动工程领域的创新发展,提高中国建造的品牌形象,我们特别征集中国建造的品牌代言及创新案例。
以下是一些重点工程项目的创新案例。
1.中国大运河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贯穿了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安徽和浙江等七个省市。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大运河的保护与改造工作也在不断进行。
其中一个创新案例是利用无人机进行大运河的巡查和监测工作。
通过无人机的高空拍摄和数据收集,可以更加精准地了解大运河的状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保护更好地保护和修复大运河。
2.杭州湾跨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是中国目前最长的公路跨海大桥,连接浙江宁波和上海嘉定。
该大桥采用了一项创新技术,即预制箱梁的施工方法。
传统的箱梁施工需要在现场进行浇筑,耗时耗力,而采用预制箱梁则可以在工厂预制好梁体,并通过特殊的运输方式将其送到现场,大大缩短了施工时间,提高了施工效率。
3.深圳西部生态园深圳西部生态园是深圳市打造的一个大型生态保护项目,旨在保护珍稀物种和提升城市绿化水平。
创新案例之一是引进了垂直绿化技术,将大量植物种植在建筑物的外墙上,有效提高了城市绿化覆盖面积。
垂直绿化不仅美化了城市景观,还改善了城市气候,吸收了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4.深圳盐田港深圳盐田港是中国最大的沿海港口之一,为了提高盐田港的运营效率,港口管理方采取了一项创新措施:自动化装卸设备。
传统的装卸作业需要大量的人力,效率低下且存在安全风险,而自动化装卸设备可以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实现自动化作业,提高装卸效率,减少人力投入,降低了运营成本。
以上是一些中国重点工程项目的创新案例,这些案例不仅展示了中国建造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也为其他工程项目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中国建造的品牌代言,正是通过这些创新案例的推动和实施,逐渐树立起来的,相信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建造的品牌形象将进一步提升。
丨朱七七 丨摄图网、图虫创意杭州湾跨海大桥采用了浙江、上海、江苏的吴越文化观念。
在桥型上,设计者采用了西湖苏堤的形态。
“长桥卧波”的设计将大桥平面勾勒成S形曲线,难道仅仅是为了“线条美”吗?当然不是,到底有哪些奥妙呢?首先是大桥自身的安全性,S形可以增强抗风暴和强海潮能力。
杭州湾和亚马逊河口、恒河河口并称为世界三大强潮海湾,气候环境非常复杂,经常有台风或者强风、乱流,大风大浪非常常见。
据统计,每年12个月中有9个月的大风超过七级,甚至有十一级大风,风速达32米/秒。
而且还可能有十二级以上的台风,风速达32.7—50米/秒。
因此,大桥的设计必须考虑抗风暴和强海潮的能力,以及在上面行驶的车辆可能遭遇横风的安全性问题。
为了减轻海潮对桥墩的冲击,设计建造时就考虑桥墩与海潮的进退方向保持一致。
跨越杭州湾三十多公里,在不同的地方水流方向可能不同,那么桥墩走向就得做相应的调整。
杭州湾大桥S形设计是确保其可以抵抗十二级以上台风的重要一环。
其次,为了大自然的规律着想,S形可以减少对钱塘江大潮的影响。
浙江省内最大的河流钱塘江在杭州湾处入海,因为潮汐的作用,形成钱塘江大潮这一奇特景观。
从最早有相关文字记载算起,钱塘江潮奇观已经存在数千年,不能因为我们造了座跨海大桥而把这一奇观给弄没了。
因此,桥梁设计的时候也考虑到这方面,将大桥对钱塘江大潮的影响降到最低,专门为大潮留下了通道。
还有就是为了保证驾驶安全以及美感体验,S 形更有美感、更有利于驾驶安全。
大桥S形的设计使得大桥的曲线造型比直线更具美感。
这样的S形设计也有助于车辆安全驾驶,经常开车跑高速的朋友都知道,如果是太直太长的路,司机反而非常容易疲劳,放松警惕。
优美、活泼的桥型让司机和乘客在行车、坐车时产生愉悦心理。
看似简单的一个“S形”,其实包含了设计者、建设者们的N多贴心的心思和辛勤汗水。
杭州湾跨海大桥,除了这个S形曲线设计,还在南北航道的通航孔桥处又各自呈现出一个拱形,使整座桥梁具有起伏跌宕的立面形状,具有较高的观赏性、游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