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光谱和明线光谱
- 格式:ppt
- 大小:514.50 KB
- 文档页数:18
原子荧光光谱的三种类型
原子荧光光谱的三种类型是离散光谱、连续光谱和带状光谱。
1. 离散光谱:在原子能级跃迁时,由于能级之间的能量差是固定的,所以产生的光谱线是离散的。
每一条光谱线对应着一个特定的能级跃迁,具有独特的波长或频率。
离散光谱常用于原子的定性分析。
2. 连续光谱:当原子处于高温或高压条件下,原子发生碰撞激发时,会发生多种能级的跃迁,产生连续的光谱,其中包含了各种波长和频率的光。
连续光谱包含了广泛的波长范围,常用于研究高温等物理现象。
3. 带状光谱:带状光谱是离散光谱和连续光谱的结合体。
当较高能级上的电子回到基态时,由于能级弥散,产生了一系列频率与波长递增或递减的光谱线,形成了连续的带状光谱。
带状光谱用于原子的定量分析,可以通过测量某些光谱线的强度来确定物质中某种元素的含量。
原子物理 知识要点第一节 电子的发现与汤姆孙模型 1、阴极射线 2、汤姆孙的研究3. 汤姆生发现电子,根据原子呈电中性,提出了原子的葡萄干布丁模型。
第二节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1、粒子散射实验原理、装置 (1)粒子散射实验原理:(2)粒子散射实验装置 主要由放射源、金箔、荧光屏、望远镜几部分组成。
(3)实验的观察结果 入射的粒子分为三部分。
大部分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少数发生了较大偏转,极少数发生大角度偏转。
2、原子的核式结构的提出三个问题:用汤姆生的葡萄干布丁模型能否解释粒子大角度散射?(1)粒子出现大角度散射有没有可能是与电子碰撞后造成的?(2)按照葡萄干布丁模型,粒子在原子附近或穿越原子内部后有没有可能发生大角度偏转?小结:实验中发现极少数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甚至反弹回来,表明这些粒子在原子中某个地方受到了质量、电量均比它本身大得多的物体的作用,可见原子中的正电荷、质量应都集中在一个中心上。
①绝大多数粒子不偏移→原子内部绝大部分是“空”的。
②少数粒子发生较大偏转→原子内部有“核”存在。
③极少数粒子被弹回 表明:作用力很大;质量很大;电量集中。
3、原子核的电荷与大小4.卢瑟福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第三节 波尔的原子模型卢瑟福原子核式结构学说与经典电磁理论的矛盾丹麦物理学家玻尔,在1913年提出了自己的原子结构假说。
1、玻尔的原子理论(1)能级(定态)假设: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在这些状态中原子是稳定的,电子虽然绕核运动,但并不向外辐射能量。
这些状态叫定态。
(本假设是针对原子稳定性提出的)(2)跃迁假设:原子从一种定态(设能量为En )跃迁到另一种定态(设能量为E m )时,它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光子的能量由这两种定态的能量差决定,即(h 为普朗克恒量)(本假设针对线状谱提出)(3)轨道量子化假设:原子的不同能量状态跟电子沿不同的圆形轨道绕核运动相对应。
原子的定态是不连续的,因此电子的可能轨道的分布也是不连续的。
物理3-5知识点总结 学习是⼀个⼈终⽣都要⾯对的重要任务。
⾼中物理3-5有哪些知识点呢?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物理3-5知识点总结,⼀起来看看吧。
物理3-5知识点:动量守恒定律 1、动量:可以从两个侧⾯对动量进⾏定义或解释: ①物体的质量跟其速度的乘积,叫做物体的动量。
②动量是物体机械运动的⼀种量度。
动量的表达式P=mv。
单位是kg.m/s。
动量是⽮量,其⽅向就是瞬时速度的⽅向。
因为速度是相对的,所以动量也是相对的。
2、动量守恒定律:当系统不受外⼒作⽤或所受合外⼒为零,则系统的总动量守恒。
动量守恒定律根据实际情况有多种表达式,⼀般常⽤等号左右分别表⽰系统作⽤前后的总动量。
运⽤动量守恒定律要注意以下⼏个问题: ①动量守恒定律⼀般是针对物体系的,对单个物体谈动量守恒没有意义。
②对于某些特定的问题, 例如碰撞、爆炸等,系统在⼀个⾮常短的时间内,系统内部各物体相互作⽤⼒,远⽐它们所受到外界作⽤⼒⼤,就可以把这些物体看作⼀个所受合外⼒为零的系统处理, 在这⼀短暂时间内遵循动量守恒定律。
③计算动量时要涉及速度,这时⼀个物体系内各物体的速度必须是相对于同⼀惯性参照系的,⼀般取地⾯为参照物。
④动量是⽮量,因此“系统总动量”是指系统中所有物体动量的⽮量和,⽽不是代数和。
⑤动量守恒定律也可以应⽤于分动量守恒的情况。
有时虽然系统所受合外⼒不等于零,但只要在某⼀⽅⾯上的合外⼒分量为零,那么在这个⽅向上系统总动量的分量是守恒的。
⑥动量守恒定律有⼴泛的应⽤范围。
只要系统不受外⼒或所受的合外⼒为零,那么系统内部各物体的相互作⽤,不论是万有引⼒、弹⼒、摩擦⼒,还是电⼒、磁⼒,动量守恒定律都适⽤。
系统内部各物体相互作⽤时,不论具有相同或相反的运动⽅向;在相互作⽤时不论是否直接接触;在相互作⽤后不论是粘在⼀起,还是分裂成碎块,动量守恒定律也都适⽤。
3、动量与动能、动量守恒定律与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较。
动量与动能的⽐较: ①动量是⽮量, 动能是标量。
各种光谱原理解读光谱是物理学中重要的研究工具之一,它可以为我们揭示物质的性质和结构,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界以及宇宙的奥秘。
在本文中,我将解读各种光谱原理,包括连续光谱、发射光谱和吸收光谱。
首先,我们来了解连续光谱。
连续光谱是由热物体辐射出的连续波长范围内的光组成的。
我们知道,所有的物体都会散发热辐射,这种辐射的波长范围与物体的温度有关。
当这种热辐射经过光栅或光谱仪时,我们可以观察到一个连续的彩色带。
其中,红色对应较长的波长,紫色对应较短的波长。
连续光谱的原理是由热物体的分子或原子所造成的电磁辐射,可以涵盖整个可见光谱范围。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发射光谱。
当一个物体被加热到高温时,它会发出特定波长的光,这种光谱被称为发射光谱。
发射光谱的特点是在连续光谱背景上出现一系列的亮线,这些亮线的位置和强度是特定的,它们对应于物质中的电子从高能级跃迁到低能级时所辐射出的能量。
这些能级的能量差就决定了亮线的波长。
根据这个原理,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光谱中的亮线来确定物质的成分和结构。
最后,我们来了解吸收光谱。
当一个物质被辐射光照射时,它会吸收特定波长的光,这种光谱被称为吸收光谱。
吸收光谱的特点是在连续光谱背景上出现一系列的暗线,这些暗线对应于物质吸收掉特定波长的光。
物质吸收光的原理是光与物质中的分子或原子发生相互作用,使得光的能量被吸收。
通过观察吸收光谱中的暗线的位置和强度,我们可以确定物质的吸收特性,从而了解其成分和结构。
除了上述三种光谱原理,还有其他一些光谱原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拉曼光谱原理和核磁共振光谱原理。
拉曼光谱原理是基于物质分子与光子发生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散射光谱,通过分析散射光的频移,可以了解物质的分子结构和振动状态。
核磁共振光谱原理是基于物质中的原子核在强磁场中的共振现象,通过测量原子核共振频率来了解物质的成分和结构。
总结起来,光谱原理是研究物质性质和结构的重要方法。
通过观察和分析连续光谱、发射光谱和吸收光谱,我们可以了解物质中分子和原子的能级结构以及其相互作用。
原子光谱的特征与解释导言:原子光谱是研究原子结构和性质的重要工具之一。
通过观察原子在不同能级之间跃迁所产生的光谱线,我们可以了解原子的能级结构、电子分布以及原子的特性。
本文将探讨原子光谱的特征以及其解释。
一、连续光谱连续光谱是指光谱中没有明显的间断,呈现出连续的颜色。
这种光谱通常由热源产生,如白炽灯、太阳等。
连续光谱的特点是光谱中的每个波长都有较强的强度,且波长范围广泛。
连续光谱的解释是由于热源产生的光线通过原子或分子时,会与原子或分子的电子发生碰撞,使得电子的能级发生跃迁,从而产生连续的光谱。
二、线状光谱线状光谱是指光谱中出现了明显的离散线条,呈现出间断的颜色。
这种光谱通常由气体放电产生,如氢气放电管、氩气放电管等。
线状光谱的特点是光谱中只有少数几个波长的强度较强,而其他波长的强度较弱甚至为零。
线状光谱的解释是由于气体放电时,原子内部的电子会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然后再从高能级跃迁回低能级,这些跃迁所产生的光谱线就呈现出离散的特点。
三、原子光谱的解释原子光谱的解释基于原子的能级结构和电子跃迁。
原子的能级结构是指原子中电子所处的不同能级,每个能级对应着一定的能量。
当原子受到外界能量激发时,电子会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这个过程会吸收能量,称为吸收光谱。
而当电子从高能级跃迁回低能级时,会释放出能量,产生特定波长的光,称为发射光谱。
原子光谱的特征与解释与原子内部的电子结构密切相关。
以氢原子为例,氢原子的光谱线可分为巴尔末系、帕舍尼系和布莱克曼系等。
这些系列都是由电子从高能级跃迁回基态产生的。
巴尔末系是电子从第一激发态跃迁回基态产生的,帕舍尼系是电子从第二激发态跃迁回基态产生的,而布莱克曼系则是电子从第三激发态跃迁回基态产生的。
除了氢原子外,其他原子的光谱也具有类似的特征与解释。
原子的光谱线的波长和强度可以通过原子的能级差和跃迁概率来解释。
原子的能级差决定了光谱线的波长,而跃迁概率决定了光谱线的强度。
不同原子的能级结构和电子分布不同,因此它们的光谱特征也各不相同。
光线疗法治病原理是什么?红外线的治疗作用主要体现在哪? ...光线疗法定义是什么?光线疗法治病原理是什么?红外线的治疗作用主要体现在哪?接下来,就带你了解一下吧!光疗法是利用日光或人工光线(红外线、紫外线、可见光线、激光)防治疾病和促进机体康复的方法。
日光疗法已划入疗养学范畴,理疗学中的光疗法是利用人工光辐射能防治疾病的方法。
光疗法从所用的光线波长的不同分为红外线疗法﹑可见光疗法和紫外线疗法。
从光的相干性又可分为非相干光和相干光(激光)疗法﹐从所用光线来源可分自然光和人造光疗法。
1970年代以来出现了光化学疗法﹑光敏诊治癌症的方法和用蓝紫光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新方法。
还有人用紫外线进行穴位照射治疗。
因此光疗法对防治疾病和预防保健都有其重要的医疗价值。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日光中主要有紫外线、红外线和可见光三种光线。
其中:紫外线对人体的影响最大,这种光线尽管肉眼不能看到,却能让皮肤健康,并能刺激机体的造血机能,提高机体免疫能力,改善体内糖代谢,促进钙、磷代谢和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有效地预防软骨病或佝偻病,还能促进血液循环,增进食欲,增强体质。
红外线也是一种不可见光线,它占日光的60%~70%,可透过皮肤到皮下组织,对人体起热刺激作用,从而使血管扩张,加快血液流通,促进体内新陈代谢,并可起到消炎镇痛作用。
可见光则是内眼可以看到的太阳光,它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组成,能调节人的情绪、振奋精神,提高人的生活乐趣和工作效率,并改善人体的各种生理机能。
阳光的种种健康益处大都要和它能提升体内的维生素D含量有关,维生素D操控着人体内的细胞再生。
那么,这几种光又是怎样被谁发现的?牛顿发现了可见光光谱。
格里马尔迪和笛卡尔注意到从白色光(可见光线)可以产生各种色彩的光线。
但1666年因发现万有引力而闻名遐迩的牛顿把穿过小孔进入黑暗房间的白色光用三菱镜折射,发现可以分成红、橙、黄、绿、青、蓝、紫这七种颜色。
提议把各条色带称作光谱。
关于光谱的相关小知识关于光谱的相关小知识光谱及光谱分析,虽然篇幅不多,但其内容丰富,概念又极易混淆模糊,有必要作一些比较鉴定。
一、为什么稀薄气体或金属蒸汽发射明线光谱?根据量子理论,原子有一系列分立能级,原子能级中能量最低的称为基态,其余称之为激发态,原子因吸收外界能量会从基态或低能态跃迁到高能态,该过程称为原子的激发。
处于激发态的原子由较高的激发态跃迁到较低的激发态或基态时,就会发出一定频率的色光,其频率由υ =-12E E 决定,由于原子能级不连续,因此,发出的光就形成由一些不连续的亮线组成的光谱,这就是明线光谱。
问题是光源为何采用稀薄气体或金属蒸汽呢?由于稀薄气体和金属蒸汽中的原子处于游离状态,在这种状况下的原子基本上是独立和自由的,因而发光时其能级离散的内禀性质自然显露无疑了,正因如此,明线光谱又被称之为原子光谱。
二、连续光谱是如何形成的?连续光谱的形成比较复杂,对于炽热的固体、液体在本质上属于热辐射,是指物体受热有较高的温度而产生的光反射现象,处于任何温度下的物体都会有热辐射,低温物体辐射不可见的红外光,温度上升,波长较短的电磁波成份增加;当温度达到500℃时,开始辐射一部分暗红色可见光;当温度达到1500℃以上时,就发出白炽光。
热辐射有三个明显特点:一是辐射强度随温度升高而迅速增强;二是辐射波长范围很宽,形式上都属于连续光谱;三是温度越高,辐射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
对于气体光源,有些分子光谱和原子光谱也可形成连续光谱。
例如高压气体,原因是在压强很大、密度很高时,原子、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很强,导至原子、分子的能级分裂,派生出许多新能级,这些能级非常接近,并且原子、分子数目较大,能级很密,几乎连续,使谱线展宽,最后可能变成连续光谱,或因谱线间隔很小,低分辨率的光谱仪无法分辨,形成连续光谱。
三、吸收光谱产生原因是什么?产生连续光谱的光源所发出的光,通过具有选择性吸收的物质后,便可用光谱仪得到吸收光谱。
光谱名词解释
光谱是指将光的波长(或频率)进行展开、分类和分析的过程。
在光学中,光谱通常是指将光按照其波长进行分解,得到一系列连续的谱线。
通过测量和分析光谱,可以获取关于光的性质、成分和来源的信息。
光谱可以分为连续谱和线谱两种类型。
连续谱是指从较短波长到较长波长连续分布的光,在宏观尺度上呈现为连续的彩虹色带,例如自然光和黑体辐射。
线谱是指由一系列离散的谱线构成的光谱,这些谱线对应于特定的波长或频率,例如原子吸收光谱和原子发射光谱。
通过分析光谱可以获得物质的组成、温度、运动状态、光源的特性等信息。
光谱在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领域中广泛应用,例如用于确定星体的化学成分、判断物质的结构和性质、研究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