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测试题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测试题

高二必修三第一二单元练习题

一、选择题。

1.2015年1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习近平首先向获得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于敏院士颁发奖励证书,并同他热情握手表示祝贺。李克强讲话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要保持中高速增长.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必须依靠创新支撑。国家重视科技创新的文化生活依据是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科技创新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

②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科技创新有利于大众传媒手段更新

③科技是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④科技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科技的运用能够促进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2014年以来,我国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了4个国家级纪念日: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9月3日).中国烈士纪念日(9月30日).中国国家宪法日(12月4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日(12月13日)。以立法形式确立上述纪念日并开展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其依据是

①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②人们接受健康的文化影响是自觉学习、被动接受的过程

③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2015年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3周年。73年,“文化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激励一代又一代文艺工作者走出书斋,投身沸腾的生活,走入人民大众之中,创作出一批批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作品。这说明

①优秀文化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③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④文化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4.2015年04月24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关于做好2014—2015年度广播电视公益广告扶持项目评审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 2015年度要加大对广播电视公益广告扶持力度,重视公益广告是因为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

A.深远持久的特点 B.相对稳定性的特点

C.潜移默化的特点 D.鲜明的民族性

5.2015年1月21日中午,深圳龙华新区龙华办事处一工业园区内,某老板组织该公司数十名员工祭拜“神灵”,烧掉数吨纸。在现代文明社会,还存在这种现象说明

①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②不同性质的文化对实践有不同的影响

③一定的社会实践决定一定的文化

④传统文化有利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A.①② B.③④C.②③ D.①④

6.2015年2月28日,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村镇.单位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代表表彰会议强调,要继续锲而不舍地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这表明

①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②文化对社会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③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

④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

A.①②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2015年4月5日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启动,大学生志愿者不仅给这些地区送去了知识和技术,大学生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得到了锻炼,使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得到了提高。大学生志愿者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所起的积极作用表明

A.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B.不同地域的文化各具特色

C.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一定能够提高人的文化素质

D.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8.2015年“倡导全民阅读”第二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推进全民阅读,需要创造条件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将书博会、书市等各种行业展会与全民阅读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国家之所以重视国民阅读习惯的培养,是因为

①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人的素质要求不同

②文化可以转化为直接现实的物质力量

③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生活、增强精神力量

④开展读书活动就能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2014年11月19日,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中国浙江乌镇举办。举办世界互联网大会,就是要搭建两个平台:一是为中国与世界互联互通搭建国际平台,二是为国际互联网共享共治搭建中国平台。这两个平台的搭建

A.改变了文化传播的手段,能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B.促进了各民族文化融合,重塑了互联网文化秩序

C.延展了文化传播的空间,能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

D.增强了民族文化的特点,保障了各民族文化权益

10.2015年3月20日,《博物馆条例》正式施行。《条例》对鼓励免费开放.规范陈列展览主题和内容等方面作出要求,以发挥好博物馆功能。建设好博物馆

①为发挥文化作用创设了特定的文化环境

②可以展示人类文明.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播

③有利于保存历史记忆,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和发展

④推动文化与政治的融合,提升国民素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1.2014年南京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于8月16日20时在中国南京开幕。这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也是一场世界文化盛会。假如你是一位奥运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应当

①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②做各国文化的弘扬者、建设者

③尊重各国文化之间的差异

④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2.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在下列选项中,属于人口迁徙促进文化传播的是

①“走西口”促进了晋陕蒙三地社会文化大融合

②“下南洋”促进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

③“丝绸之路”将古代亚欧非三洲的文化联结在一起

④“闯关东”促进了胶东文化与东北原生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3.2014年11月19日,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中国浙江乌镇举办。举办世界互联网大会,就是要搭建两个平台:一是为中国与世界互联互通搭建国际平台,二是为国际互联网共享共治搭建中国平台。这两个平台的搭建

A.改变了文化传播的手段,能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B.促进了各民族文化融合,重塑了互联网文化秩序

C.延展了文化传播的空间,能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

D.增强了民族文化的特点,保障了各民族文化权益

14.我国推进“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2l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不仅有利于推动欧亚大陆甚至欧亚非大陆的经济整合,也必将带来各相关国及背后多元文明的群体性复兴。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有利于

①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打牢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②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繁荣

③中华文化占领世界文化市场

④中华文化在“一带一路”占主导地位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15.2014年2月,“大型礼乐展演——千人诵国学”活动在扬州市体育中心举行。1000名儿童在活动现场诵读《三字经》《弟子规》等国学经典,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扬州市之所以举办这样的活动,是因为

A.必须用传统文化约束现代中小学生

B.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根基

C.中华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

D.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特有的包容性

16.“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古代《三字经》里的许多做人道理对我们现代人仍然适用。但“君则敬,臣则忠,当顺叙,勿违背”则与现代民主思想相背离。这启示我们,对待传统文化需要

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③求同存异,兼收并蓄④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A.②④B.③④ C.①② D.①③

17.2014年9月27日是全球孔子学院建立十周年暨首个全球“孔子学院日”。孔子的贡献

绝不仅仅限于教育,孔子学院传播讲授的也绝不仅仅限于儒家学说,而是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是更为宽泛广博的中华文化。我们之所以要研究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是因为

①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

②文化继承要以文化积累作为保障

③传统文化是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

④优秀传统文化能增强民族认同感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8.《易经》把“六”定位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故而叫重阳。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义。每逢重阳佳节,很多单位组织和社区敬老活动。这表明

①透过传统节日可以领略民族文化的韵味

②民族节日是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应积极保护

③传统美德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④传统习俗有助于培育文明风尚

A.①② B.①③C.②③ D.③④

19.“上善若水”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同舟共济”语出《孙子·九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若左右手。”2014年11月10日,以“上善若水、同舟共济”为主题的APEC文艺演出在北京水立方上演,展现了中国的传统智慧,向世界传递了中国热情和中国力量。这说明我国传统文化()

①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展现出广泛包容性

②保持相对稳定的同时,其具体内容能因时而变

③需依据时代需要重新解读,从而推动时代发展

④其合理内核具有普遍意义,富于极强的生命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被誉为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镇馆之宝的《清明上河图》,以“会动”的科技手段、崭新的视觉形式,为我国的传统艺术增添了新世纪的魅力,上演了现代科技的“点石成金”术,成为“中国智造”的有力注解。由此可见

①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创新的重要因素

②文化创新来自于世博会举办者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③既要继承传统,又要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④只要运用科技手段就能实现文化创新

A.②④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21.电视剧《老农民》展示了8亿中国农民的生活变迁,作家高满堂为了创作《老农民》走了六个省份,采访了曾经的工作组组长、人民公社社长等200人;通读《乡土中国》、《暴风骤雨》、《创业史》……他秉承现实主义之笔,把共和国60年农民物质生活与精神世界的波折、迂回、疼痛、沉重,把历史的光亮、人民的光彩,都浓缩在了黄河岸边的“麦香村”。这给我们进行文化创作的启示是

①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丰富的资源和条件

②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要从群众生活中汲取营养

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吸收借鉴农村题材文学创造经验

④坚持文化创作的社会主义方向,发挥先进文化导向作用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22.2015年暑期,国产3D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轰动国内外,成了全民热议的文化现象。对于该片的成功,导演田晓鹏说:“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完成了这个故事。”正是凭借享誉世界的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再运用最新的3D动面技术,才有了该片的火爆。该片的成功体现了

①文化创新,主要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中

②批判性继承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创新的根基

③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才能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

④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不同民族文化间的交流、借鉴和融合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23.2015年3月5日,《中国谜语大会》第二季总决赛在央视一套现场直播,该节目充分挖掘了我国传统灯谜蕴含的历史、人文等元素,又增添了许多以网络用语、高科技术语为内容的当代原创谜语,因此广受关注。这一节目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和支持的原因是

①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②该节目传承了优秀的传统文化,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要

③该节目勇于创新,体现了时代性

④充分发挥了电视这一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的功能扩大了节目的影响力

A.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③

24.2015春晚采用3D全息投影技术,使歌曲《锦绣》在动静对比中,实现传统与时尚、手艺与演艺的混搭,带给人们极大的精神享受。这体现了

①科学技术是推动文化创新的重要因素

②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

③大众传媒是实现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④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二、非选择题。

25.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意见指出,要以人民为中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先进文化,创新传统文化,扶持通俗文化,引导流行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有害文化,创作生产出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文化产品。

结合材料,从文化传承与创新角度,说明我们应如何创作生产优秀文化产品。(10分)

26.(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数据显示,2014年11月1日至12日,北京空气质量均为优良级别。2014年11月7日至2014年11月12日正值APEC会期,网络热议,将这样的蓝天称为“APEC蓝”。在2014年北京APEC会议期间,京津冀实施道路限行和污染企业停工等措施,来保证空气质量达到良好水平。如北京市政府先后制定了《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北京市空气质量保障方案》和“停车”、“停限产”、“停工”等10个分方案,部分市民也迎来6天的“小长假”。在这些严厉治霾的措施下,效果可谓是立竿见影,道路畅通了,久违的湛蓝天空出现了.那么,“APEC蓝”可以常态化吗? 专家指出,这些只是权宜之计,要解决二氧化碳过度排放引发的气候变化给我国自然和经济社会带来的重要影响,留住APEC蓝,需要我们创新环保理念,重归“天人合一”的观念,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学习西方先进的环保科技,加快构建强大的科技支撑体系,这是破解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两难选择的根本出路。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关知识,分析应该如何创新环保理念,留住APEC 蓝?(12分)

28.2014年4月11日,“2014中法文化之春”正式启动,4月11日至7月10日在中国的40余座城市举行。本次活动将通过图片展览.戏剧.马戏.音乐.电影以及新媒体艺术等各种艺术形式,呈现法国当代艺术创作的精华,加强中法文化交流。“中法文化之春”活动迄今已举办8届,是中国与法国之间的一项经常性的文化交流活动,旨在通过视觉艺术和舞台艺术等表现形式,全面推进中法文化的交流和互动。

(1)谈谈中法文化交流的意义。(12分)

(2)面对日益频繁的中外文化交流,作为有志青年学生,你准备怎么做?(4分)

29.(26分)2014年9月9日-习近平在北京师范大学表示,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习近平指出,这些古诗词都好。应该把这些经典从小就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终生的民族文化基因.

材料二:有媒体载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在践行》强调,我们必须熟悉当代青少年的特点,离他们生活近些、再近些,用他们的语言和形式,循序渐进,教化于无形。必须警惕把道德教育的目标设定过高、离生活太远。必须防止道德教育急于求成、急功近利。(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让古诗词成为学生终生的民族文化基因的原因。(12分)

(2)结合材料二,说明在进行道德教育时应如何正确处理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10分)

参考答案

1.D

【解析】

试题分析:选项②说法错误,因为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而不是重要途径,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是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等;选项③说法错误,因为我国古代科技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是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

2.B

【解析】

试题分析:选项②说法错误,因为人们接受健康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的过程,同时上述材料强调的是文化环境和氛围的营造,故排除。选项③强调的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性,与题意无关,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是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

3.A

【解析】

试题分析:选项④说法错误,因为文化在实质上是一种精神力量,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但文化不能直接作为一种物质力量,故排除;选项③说法正确,但是与题意无关,故排除。选项①②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A。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是文化塑造人生

4.C

【解析】

试题分析:选项BD是传统文化的特点,而不是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故排除;加大对广播电视公益广告扶持力度,让人们在这种文化氛围中提升自我素质,重视公益广告是因为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而不是深远持久的特点,故本题答案选C。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是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5.A

【解析】

试题分析:选项③说法虽然正确,但是上述材料强调文化对实践的影响,而不是实践对文化的作用,故排除;选项④说法错误,因为只有优秀文化有利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而传统文化有精华与糟粕之分,故排除。选项①②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A。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是文化的相对独立性

6.A

【解析】

试题分析:选项③说法错误,因为文化的作用是具有双重性的,故排除;选项④说法正确,但与题意无关,故排除。从材料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可以知道,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有深刻的影响,所以①②说法正确;故本题答案选A。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是文化的实质

7.D

【解析】

试题分析:选项AB和题意无关;选项C说法错误,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但不是一定会提高,故排除。上述材料说明了人创造了文化,同时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得到了提高,享用了文化,故选项D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是文化的特征

8.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化与社会、文化对人的影响。国家之所以重视国民阅读习惯的培养,是因为文化具有重要作用,文化可以转化为直接现实的物质力量;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生活、增强精神力量,故题肢②③正确。题肢①与题意无关,故排除。题肢④说法错误,因为开展读书活动有利于而不是“就能”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故排除。故本题答案本题选C。

考点:文化的实质、文化塑造人生

9.C

【解析】

试题分析:选项A说法错误,因为平台的搭建并没有改变文化传播的手段,故排除。选项B 说法错误,因为平台的搭建并没有重塑互联网文化秩序,故排除。选项D与题意无关,因为上述材料并没有提到民族文化问题,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是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10.A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强调的是博物馆的作用,即博物馆能够为对人的影响创造一定的氛围和环境,展示人类的文明成果,故选项①②正确;选项③说法错误,因为建设博物馆属于文化事业,而不是文化产业,故排除;选项④与题意不符合,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是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

11.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是“四选三式”的组合题,比较适用排除法。题肢②说法错误,因为我们应该做中华文化的弘扬者,建设者,而不是各国文化,故排除。南京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世界文化盛会,所以要坚持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尊重文化差异,做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故题肢①③④正确。故本题答案选B。

考点:文化交流

12.C

【解析】

试题分析:上述材料中的“下南洋”“闯关东”“走西口”作为我国几次大的人口迁徙活动在文化传播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故题肢①②④符合题意;题肢③不符合题意,因为“丝绸之路”体现的是商业贸易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考点:文化的传播

13.C

【解析】

试题分析:选项A说法错误,因为平台的搭建并没有改变文化传播的手段,故排除。选项B 说法错误,因为平台的搭建并没有重塑互联网文化秩序,故排除。材料并没有提到民族文化问题,故选项D与题意无关,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考点:文化传播的作用

14.B

【解析】

试题分析:“一带一路”的建设也必将带来各相关国及背后多元文明的群体性复兴,这说明“一带一路”的建设既能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打牢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又

能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繁荣,故题肢①②正确。题肢③④夸大了中华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也违背了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

考点: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15.B

【解析】

试题分析:A选项观点错误,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不能不加分别用传统文化约束现代中小学生,故排除。B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题中事例扬州之所以举办这样的活动,是因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根基,故入选。C选项观点错误,中华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并不都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故排除。D选项观点错误,中华文化具有特有的包容性,而不是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特有的包容性,故排除。

考点:传统文化的继承

16.A

【解析】

试题分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发展大众文化的方针,故排除题肢①;求同存异,兼收并蓄是对待文化多样性的要求,故排除题肢③。上述材料启示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故本题答案选A。

考点: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17.D

【解析】

试题分析: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故要研究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①④适合题意;②是错误的;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③是不科学的;故本题答案选D。

考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18.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义”可以判断题肢①正确;根据“每逢重阳佳节,很多单位组织和社区敬老活动”可以判断题肢③正确;题肢②④与题意无关,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

考点:民族节日

19.D

【解析】以“上善若水、同舟共济”为主题的APEC文艺演出在北京水立方上演,展现了中国的传统智慧,向世界传递了中国热情和中国力量。这说明我国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传统文化合理内核具有普遍意义,富于极强的生命力,②④适合题意;①③不符合题目主旨,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

【考点定位】传统文化的特征和作用

【名词点击】APE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简称“亚太经合组织”Asia-PacificEconomicCooperation--APEC成立之初是一个区域性经济论坛和磋商机构,是亚太区内各地区之间促进经济成长、合作、贸易、投资的论坛。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始设于1989年现有21个成员经济体。亚太经合组织是经济合作的论坛平台,其运作是通过非约束性的承诺与成员的自愿强调开放对话及平等尊重各成员意见不同于其他经由条约确立的政府间组织。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到2011年已逐渐演变为亚太地区重要的经济合作论坛也是亚

太地区最高级别的政府间经济合作机制。亚太经合组织采取自主自愿、协商一致的合作原则,所作决定必须经各成员一致同意认可。亚太经合组织的组织机构包括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部长级会议、高官会、委员会和专题工作组等。其中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是亚太经合组织最高级别的会议。

20.C

【解析】

试题分析:①③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题中事例表明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创新的重要因素,同时既要继承传统,又要积极进行文化创新,故入选。②④选项观点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而不是文化创新来自于世博会举办者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运用科技手段有利于实现文化创新,但并不是只要运动科技手段就必然实现文化创新,故入选。

考点:文化创新

21.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展示了8亿中国农民的生活变迁”“把共和国60年农民物质生活与精神世界的波折、迂回、疼痛、沉重,把历史的光亮、人民的光彩,都浓缩在了黄河岸边的“麦香村””看出,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要从群众生活中汲取营养,坚持文化创作的社会主义方向,发挥先进文化导向作用,②④适合题意;①③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考点:文化创新

22.C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继承与创新。①中“主要”说法错误;动画片依据《西游记》进行了改编,运用新技术拍摄、制作,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这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创新的根基,②符合题意;该片导演“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又运用新科技进行创新,把握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做出了正确的文化选择,③符合题意;④中“必然”说法太绝对。本题答案选C。

【考点定位】文化继承与创新

【名师点睛】文化创新与继承、发展的关系: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弃传统文化从头开始。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根基。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社会实践的发展,带来了社会各个领域的变化,要求文化体现新的时代精神。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23.C

【解析】

试题分析:该节目充分挖掘了我国传统灯谜蕴含的历史、人文等元素,又增添了许多以网络用语、高科技术语为内容的当代原创谜语,这说明该节目传承了优秀的传统文化,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要,勇于创新,体现了时代性,故这一节目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和支持,②③适合题意;①说法正确但材料没有体现;电视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不是途径,④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C。

考点: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文化创新

24

.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体现类的解答题,需要对题中材料进行详细解读,针对每一部分信息提炼对应教材的相关理论。春晚采用3D全息投影技术,使歌曲《锦绣》在动静对比中,实现

传统与时尚、手艺与演艺的混搭,带给人们极大的精神享受。这体现了科学技术是推动文化创新的重要因素,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①②适合题意;社会实践是实现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③是错误的;④说法正确但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考点:文化创新、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

26.

①立足于社会实践,(1分)继承传统、推陈出新。(1分)文化创作要创新传统文化,体现中华文化精神。(1分)

②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1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1分)文化创作要以人民为中心。(1分)

③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的创新。(1分)文化创作要实现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1分)

④在文化创新过程中,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的倾向。(1分)文化创作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先进文化,抵制有害文化。(1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从文化传承与创新角度,说明我们应如何创作生产优秀文化产品,属于措施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分析说明时,首先要注意本题的知识限定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然后考生要紧紧的扣住材料的有效信息“以人民为中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创新传统文化,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这些关键词句,可以从文化创新的途径与要求等方面分析说明即可。

考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7.

①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创新环保理念要结合当前经济发展的实践进行环保文化创新。(3分)

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是文化创新的一个具体途径。创新环保理念要继承传统文化的优秀成份。(3分)

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另一具体途径。创新环保理念要充分吸收外国的先进的有效成果。(3分)

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创新环保理念必须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求,转变广大群众的理念。(2分)

⑤进行文化创新,既要反对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也要反对拒绝接受一切外来文化的“封闭主义”。(1分)

【解析】本题我们应围绕着“如何推动文化创新”阐述,需要从不同角度整合文化创新的知识。我们可以从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基本途径之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基本途径之二: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及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创新中的主体性作用等不同角度阐述,关键是要回答全面,并结合材料分析。

【考点定位】文化创新

【名师点睛】如何进行文化创新: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要从文化的内容、体制集中、传播手段等方面进行创新;要克服两种错误倾向。

28.

(1)①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走向法国,增进法国对我国文化的了解,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②也有利于法国文化走进中国,增进中国对法国文化的了解。

③有利于增强中法文化的繁荣和发展,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加强中法文化的交流与合

作,进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④有利于促进中法经济、政治活动的交流,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建设和谐世界。(2)既要热情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化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要求考生谈谈中法文化交流的意义,属于意义类型的解答题。考生在分析说明时,首先可以从中法文化交流对于中华文化的影响;然后可以从中华文化交流对于世界文化的影响;再次可以从中非文化交流对于世界经济政治的影响的角度进行分析说明即可;

(2)本题比较简单,要求学生分析说明面对日益频繁的中外文化交流,作为有志青年学生应该怎么做。本题比较开放,如果按照教材,可以从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和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两个角度分析。如果考生自由发挥,也可以从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等角度进行说明。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是文化交流的意义、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29.

(1)①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3分)

②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3分)

③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卅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分)

④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3分)(考生如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2)①尊重客观规律,防止道德教育急于求成、急功近利。(3分)

②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考虑青少年学生的实际情况。(3分)

③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用青少年熟悉的语言和形式,循序渐进,教化于无形。(4分)

(3)答案示例:诵读经典义化,传承中华文明;延续文化血脉,传承文化基因;传承传统文化。共铸民族之魂;诵读中华经典,放飞中国梦想。(答案必须同绕“去中国化”的主题,符合题目要求,每条2分,满分4分。如考生有其他答案,符合要求均可得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让古诗词成为学生终生的民族文化基因的原因,属于原因类的解答题。基于“成为学生的终生的民族文化基因”启示考生首先可以从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角度分析说明;基于古诗词,考生可以从传统文化的作用的角度进行分析说明即可。

(2)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二,说明在进行道德教育时应如何正确处理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属于措施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分析说明时,首先可以从尊重客观规律的角度进行说明;然后可以从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角度进行说明,最后可以从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的角度说明即可。

(3)本题要求考生结合上述材料,就反对“去中国化”拟定两条公益广告词,比较开放,考生所拟的广告词要符合主题鲜明、朗朗上口的要求,同时要注意每条限15个字以内。考点:文化对人的影响、传统文化的作用、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