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影剂肾病危险因素及防治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184.18 KB
- 文档页数:2
造影剂肾损伤诊断标准
造影剂肾损伤,也被称为contrast-induced nephropathy(CIN),是一种在在接受造影剂注射的患者中常见的并发症。
以下是诊断造影剂肾损伤的一些标准:1. 肾功能损害:患者在接受造影剂注射后,出现肾功能指标(如血肌酐和尿素氮)的升高。
2. 造影剂使用:患者最近接受过造影剂的注射,特别是在接受冠状动脉造影、肾脏造影、心血管造影等手术的患者中。
3. 肾功能下降:患者在接受造影剂注射后,出现肾功能下降,表现为尿量减少、排尿困难等。
4. 尿检异常:患者在接受造影剂注射后,出现尿检异常,如尿液中出现白细胞、红细胞等。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标准并不是绝对的,具体的诊断需要由专业的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判断。
在接受造影剂注射的患者中,如果有肾功能损害的风险因素(如肾功能不全、糖尿病、高血压等),医生会特别小心,并采取预防措施来降低造影剂肾损伤的风险。
造影剂肾病的危险因素及防治进展摘要:随着介入治疗及影像医学的飞速发展,造影技术在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
造影剂诱发的肾能不全成为在医院内发生急性肾功能不全的第三大原因。
且并发率及死亡率逐年增加,这与人们对造影剂肾病的发病机制的认识相关。
主要与肾血流动力学的改变;造影剂的粘滞性;造影剂肾小管毒性等因素相关。
糖尿病及高血压等本身对血管内皮损害的疾病导致造影剂肾病的发生率更高。
目前积极研究水化疗法及他丁类药物的预防作用。
关键词:造影剂;造影剂肾病;危险因素;水化疗法【中图分类号】r6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237-011引言随着介入治疗、ct和三维重建新技术快速发展,血管内造影剂使用频率不断增加,特别对于肾功能不全、糖尿病、高血压的患者,造影剂肾病(contrast-induced nephropathy,cin)已成为医院获得性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病因的第三位。
cin不仅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甚至可能进展至不可逆性肾功能损害,显著增加死亡风险[1],因此,受到广泛关注。
2造影剂肾病的定义目前,尚无统一的 cin(contrast in-duced nephropathy,cin)诊断标准。
一般定义在静脉注射造影剂后48~72h内发生的急性肾功能减退,通常以血清肌酐(scr)较造影前基础值升高25%,或是scr升高44.2μmol/l(0.5mg/ml),排除其他肾脏损害的因素[2]。
3发病机制(1)肾血流动力学的改变:造影剂可导致肾髓质血流动力学改变,在短暂血管舒张、肾血流增加后出现较持久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下降,破坏肾髓质的氧平衡致肾髓质发生缺血性损害。
肾组织内短暂缺血、缺氧及造影剂中的碘离子作为一种高渗介质改变了红细胞变形能力,且二者均可增加血液黏滞性,甚至导致微血栓形成,进一步降低肾血流,致氧合血红蛋白解离曲线左移,加重肾髓质缺血、缺氧[3]。
引言造影剂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医学检查和治疗中的药物,它可以使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和器官在医学成像中更加清晰可见。
然而,使用造影剂也可能引发一些副作用,其中最常见并且危害较大的就是造影剂肾病。
造影剂肾病是一种由于造影剂使用后引起的肾功能损害,严重的情况甚至可能导致慢性肾衰竭。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制定一套科学有效的水化方案,以减少或预防造影剂肾病的发生。
水化的作用水化是指通过增加患者的体液摄入量,以确保机体足够的水分供应和排泄功能,从而促进代谢产物的排泄和维持正常的肾脏功能。
在使用造影剂后,适当的水化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发挥作用:•稀释造影剂浓度:适当的水化可以增加尿液的流速和排泄量,从而稀释体内的造影剂浓度,减少其对肾脏的损害。
•保护肾小管细胞:水化可以通过增加尿液量,减少造影剂在肾小管内的停留时间,减少对肾小管细胞的损伤。
•促进尿液排泄:水化可以增加尿液产生,加速代谢产物的排泄,减少对肾脏的负担。
水化方案的制定水化方案的制定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肾功能状况和是否有其他慢性疾病等。
以下是一个常用的水化方案示例:步骤1:事前水化在进行造影检查前的24小时内,患者应增加饮水量,以尽可能提高患者的尿液排泄量。
一般建议的饮水量为正常饮水量的两倍,但应根据患者的肾功能和整体健康状况进行调整。
步骤2:造影剂使用前水化在进行造影检查前的2小时内,患者应饮用适量的水或生理盐水,以提高尿液排泄量。
具体饮水量的建议如下:•患者体重≤70kg:饮水量为500ml;•患者体重>70kg:饮水量为1000ml。
步骤3:造影剂使用后水化在造影检查结束后的24小时内,患者应进一步增加饮水量,以促进尿液排泄。
一般建议的饮水量为正常饮水量的1.5倍至2倍,但应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调整。
步骤4:特殊情况下的水化方案调整对于老年患者、儿童、孕妇和肾功能受损的患者,水化方案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对于这些特殊人群,建议咨询医生或专业临床药师,以确定合适的水化方案。
CTA检查扫描中造影剂使用的预防和护理CTA检查是一种以X射线为基础的影像技术,能够提供精细的三维图像和动态影像,用于检测人体内部的疾病和异常情况。
为了获得更好的影像效果,CTA检查通常需要使用造影剂,可以帮助医生更清楚地观察血管、组织和器官结构。
但是使用造影剂存在一定的风险,需要进行预防和护理措施,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一、造影剂的种类常用的造影剂有两种:碘化比罗芬(Iohexol)和碘克沙酸钠(Iodixanol)。
这两种造影剂都是含碘的有机化合物,能够吸收X射线,提高影像的对比度和清晰度。
与其它成分相比,碘化比罗芬和碘克沙酸钠具有低渗透压和低毒性的特点,对肾脏和中枢神经系统影响较小,适用于广泛的临床应用。
二、造影剂的使用方法1.饮食CTA检查前4小时内不要进食,以避免食物残渣干扰造影剂的吸收和成像。
接受检查前,患者应该特别注意这一点,切勿轻易违反医嘱。
2.静脉注射造影剂一般通过静脉注射的方式进行,可以快速且均匀地分布到全身各处,提高影像质量。
在注射前,医生会评估患者的肾功能和过敏史,根据不同情况选择注射量和注射速度。
通常来说,注射速度越快,造影剂的浓度就越高,对肾脏的负担也就越大。
因此,在选择注射速度时,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调整,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3.注意事项(1)注射前保持充分的水分摄入,有助于保护肾脏,避免造影剂的引起的肾损伤。
(2)注射后要及时排泄造影剂,通过多喝水或口服碳酸氢钠等方式促进尿液排出,避免造成肾脏积水和结石,进一步造成肾损伤。
(3)如果患者有肝功能异常、心功能不全、糖尿病等基础疾病,需要告知医生,并在注射前接受特殊评估和处理。
1.评估患者的肾功能造影剂使用过程中最主要的风险就是对肾脏的损伤。
因此,在进行CTA检查前,需要对患者的肾功能进行评估,判断其是否适合注射造影剂。
预防性措施包括:避免在无需使用造影剂的情况下使用,或在肾功能异常或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中使用时,注射剂量和注射速度应该减少。
CT增强扫描碘造影剂不良反应的预防及临床分析CT(computed tomography)增强扫描是一种常见的影像学诊断技术,具有高分辨率和多样化的影像信息。
然而在进行CT增强扫描时,通过静脉注射碘造影剂来提高病变的可见性,但是也会出现不良反应。
如何预防这些不良反应,成为临床医生和技术人员必须了解的内容。
本文将从不良反应的类型和预防措施等方面加以分析和阐述。
1、过敏反应碘造影剂过敏反应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类型,大多数是轻度过敏,症状表现为面部潮红、皮疹、恶心、呕吐等。
少数是严重过敏反应,甚至会导致过敏性休克、呼吸道痉挛、高血压、心动过速等。
过敏反应发生与病人个体差异、过去的过敏史、碘造影剂的剂量和注射速度等有关。
2、肾脏损伤碘造影剂引起的肾脏损伤是另一种常见的不良反应。
碘造影剂能够影响肾脏血液供应,导致肾脏缺血,进而导致肾脏功能的损害和血浆肌酐水平的上升。
最常见的肾脏损伤类型是造影剂肾病,其症状表现为背痛、蛋白尿、血尿等。
肾脏损伤发生与病人的肾脏功能状况、病人的肾毒性药物使用史、年龄和注射剂量等因素有关。
3、甲状腺损伤碘是人体甲状腺激素的重要成分之一,长期暴露于高浓度碘下可以导致甲状腺功能异常。
由此,碘造影剂发生的甲状腺损伤是一种可能的不良反应。
甲状腺损伤症状表现为咽喉不适、呼吸困难、嗓音嘶哑等。
甲状腺损伤发生与病人的甲状腺疾病史、注射剂量等因素有关。
1、了解病人的过敏史对于有过敏史的病人,应提前咨询医生和护士,告知过敏史情况,并且在注射碘造影剂前进行皮肤试验。
同时,在注射过程中,需要严密监测病人的症状。
2、注射前水化水化是一种重要的预防措施,可以减轻碘造影剂的肾脏毒性。
在注射前和注射后,病人需要补充充足的液体,可以通过静脉注射晶体液等方式实现。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肾脏功能不全或其他肾脏疾病病人,在注射前需要进行肾脏相关检查。
3、注射剂量控制注射剂量是一个重要的预防措施。
在注射前需要了解病人的体重和肾脏功能,制定合理的注射剂量。
阿托伐他汀钙预防造影剂肾病的研究进展江明芳1,张家美2(1.蚌埠医学院,安徽蚌埠233030;2.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200082)通信作者:张家美,女,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心血管,E-mail :Zhangjm72321888@sina.com摘要:在冠脉造影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 )领域,造影剂造成的肾损伤成为心血管医生不容忽视的一大困扰,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心血管介入医生的关注。
阿托伐他汀作为心血管疾病基本治疗药物,其作用及应用范围被不断挖掘及扩大。
该文就目前造影剂肾病的相关研究及阿托伐他汀对造影剂肾病预防的作用机制、临床证据及不足之处分别作一综述,探讨阿托伐他汀对预防造影剂肾病新领域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造影剂肾病;阿托伐他汀;综述doi :10.3969/j.issn.1009-6469.2016.01.003Progress in the study of atorvastatin calcium inthe prevention of contrast induced nephropathyJIANG Ming-fang 1,ZHANG Jia-mei 2(1.Bengbu Medical College ,Bengbu ,Anhui 233030,China ;2.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Shanghai Hospital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Shanghai 200082,China )Abstract :In the field of coronary angiography and PCI ,contrast-induced nephropathy has become a major problem that cardiovasculardoctors can not neglect ,which has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more and more cardiovascular doctors.As a basic treatment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torvastatin has been applied more and more widely.This paper reviewed the current research of contrast-induced ne-phropathy ,the mechanism of atorvastatin on the prevention ,related clinical evidence and the deficiencies so as to explore the prospects of atorvastatin on preventing contrast nephropathy.Key words :contrast-induced nephropathy ;atorvastatin ;review随着冠脉介入技术的普及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冠心病患者需要借助冠脉造影来明确狭窄的部位并估计其程度;另外,自1977年首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TCA )应用于临床以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 )成为冠心病治疗的重要手段。
造影剂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葛永纯李世军男性,47岁,因“胸闷、无尿、肾功能不全3天”入院。
患者自1987起出现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于当地医院就诊,测血糖偏高(具体不详),诊断为“2型糖尿病”。
先后予“消渴丸”、“格列吡嗪”等多种降糖药治疗,血糖控制不理想,空腹血糖最高达19 mmol/L。
此间患者渐出现视力下降,双下肢瘙痒。
此后多次测血压均明显升高,未服药治疗。
2004年7月患者出现头晕、乏力、面色苍白,测血压200/140 mmHg,尿蛋白阳性,肾功能正常,予卡托普利等控制血压,胰岛素控制血糖。
此后血压控制不佳,有波动,最高达180/100 mmHg,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均波动于6~7 mmol/L。
2006年6月底患者自觉视物模糊,7月初诊断为“视网膜出血、角膜炎”,药物治疗后好转。
7月27日患者出现双下肢水肿,体温38.6℃,咳嗽,咳白色泡沫痰,无血丝就诊当地诊所,当时未查肾功能及肝功能,经解热及抗生素静滴治疗,无明显好转。
8月1日至当地县医院,行CT检查时注射造影剂(碘海醇)1支,当晚患者即出现无尿。
次日予速尿静脉注射后,排尿50 ml,此后无尿。
8月2日来我院急诊,查Hb 10.1 g/dl,WBC 14100/mm3,N 90%,L 7%,白蛋白(Alb)33.5 g/L,尿素氮(BUN)24.1 mmol/L,血肌酐(SCr)682 μmol/L,总CO2 14 mmol/L,肝功能正常,予抗感染治疗,并行血液透析治疗1次,后急诊收住院。
患者病程中尿中泡沫增多10余年,夜尿增多多年,1~2次/晚,无肉眼血尿。
1985年患者曾患“乙型肝炎”,现为乙肝小三阳。
其父亲患有糖尿病,母亲患有高血压病,1弟患有脑部肿瘤,子女体健,否认家族性遗传病史。
入院查体体温、脉搏、呼吸正常, 血压140/90 mmHg,体质指数(BMI)23.0 kg/m2。
神志清楚,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皮肤及巩膜无黄染,双肺呼吸音粗糙,双下肺可闻及湿罗音,心界向左下扩大,心脏听诊未及病理性杂音。
造影剂副作用的预防及护理进展(兰州军区乌鲁木齐军区总医院肿瘤科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5028(2015)6-0725-02随着现代医学影像诊断学的不断发展,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但造影剂副作用的发生也逐渐增多,轻者影响病人的身心健康,重者危及病人的生命,因而防范和减少造影剂副作用值得不断研究和总结。
1 造影剂的类型造影剂类型的选择关系到过敏反应发生率的高低,目前造影剂有离子型和非离子型两大类,其主要区别在于它们的机构不同,离子造影剂在水溶液中会解离成大量的阴离子、阳离子,同时具有高渗性,高离子性和亲水性弱的特点,这些特点可在临床上导致一些副作用,如肺动脉增加和肺血流量减少、血栓形成、低血钙等。
非离子型在机构上去除了羟基,阳离子,具有亲水性的特点,其副作用明显降低。
因此老年体弱、儿童,经济许可的病人选用非离子造影剂,以减少过敏反应。
2 造影剂的反应造影剂引起的反应可分为特异性反应和物理-化学反应。
特异性反应常表现为荨麻疹,喉头水肿及过敏性休克。
物理-化学反应表现为恶心,呕吐,发热及局部血管性疼痛。
前者与剂量无关,而后者与剂量有明确关系,其相关因素为造影剂渗透性、水溶性、带电性、粘稠度及化学毒性等。
3 引起造影剂副作用的因素3.1 药物因素3.1.1 体渗透压因素造影剂进入人体后,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容量增多,由于渗透压失水,可导致注射局部灼痛感,有时还可引起肾脏衰竭。
3.1.2 电解质因素由于造影剂中稳定剂如枸橼酸钠可与血清钙结合致低血钙,从而改变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
3.1.3 造影剂分子化学毒性因素包括分子的亲水性和亲脂性,离子特性等十分复杂的问题。
3.2 造影剂副作用的外在因素给药方式、药量、注射速度、选择部位等因素。
3.3 造影剂副作用的高危因素严重的心、肝、肾功能不全,糖尿病,电解质紊乱、昏迷、过敏体质、支气管哮喘、荨麻疹、湿疹,3岁以下婴幼儿、70岁以上老年病人。
CT增强扫描碘造影剂不良反应的预防及临床分析CT增强扫描是一种非常常用的检查方式,它可以提高影像的对比度,帮助医生更准确的诊断疾病。
在CT增强扫描中,常常会使用碘造影剂来增强影像的质量。
由于某些患者对碘造影剂有不良反应,因此预防不良反应并分析其临床情况是非常重要的。
预防碘造影剂不良反应的关键是合适的患者选择。
碘造影剂不适用于对碘过敏的患者。
在进行CT增强扫描前,医生应该询问患者是否有碘过敏史,如果有的话,就应该选用其他适应症检查替代CT增强扫描。
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也需要格外小心使用碘造影剂,因为碘造影剂会对肾脏造成一定的负担。
对于这些患者,可以考虑使用非离子型碘造影剂或者采取其他方法来减少对肾脏的负担。
合理的剂量选择也是预防碘造影剂不良反应的重要措施之一。
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常规剂量的碘造影剂是安全可靠的。
但是对于儿童、孕妇、老年人以及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剂量的选择就需要更加谨慎。
对于这些患者,可以考虑降低碘造影剂的剂量或者使用更加温和的碘造影剂。
在进行CT增强扫描时,医生和患者应该密切关注患者的症状变化,及时发现不良反应的征兆。
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皮肤过敏反应、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等。
一旦发现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碘造影剂的使用,并及时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
对于严重的不良反应,如过敏性休克等,应立即转移到重症监护室进行紧急抢救。
临床分析碘造影剂不良反应的情况对于改进预防措施和提高诊疗水平也非常重要。
医院可以建立严格的记录系统,对每一个接受CT增强扫描的患者的不良反应进行记录和分析。
通过对不良反应的研究,可以发现一些常见的风险因素和触发因素,进一步优化预防措施。
医生和患者应该加强沟通,共同关注患者的症状变化和不良反应,及时处理并报告给相关部门,以便更好地改善医疗服务质量。
预防碘造影剂不良反应是CT增强扫描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合适的患者选择、合理的剂量选择、密切的观察和及时的处理都是预防碘造影剂不良反应的关键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