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唤醒、焦虑、心境状态与运动表现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唤醒、焦虑、心境状态与运动表现

一、应激、唤醒、焦虑的定义

应激是指人体对施加于它的任何要求所做出的非特异性反应。意思是说,一旦身体被唤醒,无论起因是愤怒这样的消极情绪还是快乐这样的积极情绪,身体都处于应激下。

唤醒是指机体总的生理性激活的不同状态或不同程度,是由感觉兴奋性水平、腺和激素水平以及肌肉的准备性所决定的一种生理和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

焦虑是个体在担忧自己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而感到自尊心受到持续威胁下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惧怕色彩的情绪状态(李维等,1995)。

第二节唤醒、焦虑与运动表现的关系

一、驱力理论(Drive Theory)

唤醒水平与具有各种技能水平者的成绩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列公式表示:操作成绩= 唤醒水平×技能水平。成绩与唤醒水平之间的关系是直线关系。

驱力理论指出,唤醒水平对于具有不同技能水平的人的影响可能是不同的。

二、倒U形假说(Inverted U Hypothesis)

由较低的唤醒水平到中等唤醒水平的临界点以前,随着唤醒水平的提高,运动表现也将随着向着好的方向改善,当唤醒水平超过中等唤醒水平的临界点后继续向高度兴奋方向发展,唤醒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将导致运动表现逐渐恶化或成绩下降,一般来说,中等程度的唤醒水平对运动表现最为有利。

(1)技能的复杂程度与唤醒水平的要求(2)个体差异与唤醒水平的要求

三、个人最佳功能区理论

四、多维焦虑理论

马腾斯(Martens)提出将运动竞赛焦虑分为认知状态焦虑、躯体状态焦虑和状态自信心这3个方面。认知焦虑与操作活动水平呈负相关的线性关,状态自信心与操作活动水平呈正相关的线性关系,躯体焦虑与操作活动呈倒U型的曲线关系。

第三节影响运动员赛前状态焦虑的主要因素

一、环境因素

(1)比赛的重要程度(2)比赛结果的不可预测性

二、个体因素

(1)特质(2)自尊

课堂小结:

思考题:

1.根据倒U形假说,思考技能的复杂程度与个体差异对唤醒水平有什么不同的要求?

2.你认为哪一种理论能更好地解释唤醒水平与运动表现之间的关系?为什么?

第六章唤醒、焦虑、心境状态与运动表现

第四节心境状态与运动表现

一、心境状态的概念

•心境状态(mood)是由环境刺激而引起的情绪或情感的唤醒状态,是具有感染力的微弱而持久但并非永久的情绪状态。具有弥漫性,它不是关于某一事物的特定体验,而是以同样的态度体验对待一切事物。

二、心境状态的测量

1.POMS量表

2.BFS量表

三、心境状态与运动员的成就水平

优秀运动员的心境状态剖面图呈冰山状,“紧张”、“抑郁”、“疲劳”和“慌乱”等消极情绪得分较低,而“精力”较高。而一般的运动员心境状态剖面图则较为平坦。

四、赛前心境状态与运动成绩的预测

在赛前心境状态与行为结果的预测中,存在运动类型与评价方式两个调节变量。运动类型方面,相对闭锁式的运动技能而言,赛前心境状态能更好地预测开放式运动技能的行为结果。评价方式方面,在以自我为参照标准进行评价行为结果时,赛前心境状态能更好地预测行为结果。

五、体育锻炼对改善心境状态的作用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多数研究结果都显示体育锻炼后POMS测量有良好变化。大多数心理学家或精神病学家均认为体育锻炼是改变心境状态有效的技巧,是保持良好心境状态的手段。研究发现,不同人群参与不同类型及强度的体育锻炼对心境状态的变化大多具有积极意义。

六、心境状态对参加与坚持体育锻炼的影响

体育锻炼产生心理效应的前提条件是锻炼者需要参加和坚持体育锻炼。研究发现,锻炼的乐趣、对健康和其他效益的期待、锻炼的行为倾向、对健康和体质的知觉、锻炼的自我效能感等认知因素与体育锻炼坚持性呈正相关,而心境状态障碍与坚持体育锻炼呈负相关。

课堂小结:

思考题:

1.思考体育锻炼对改善心境状态的作用.

2.思考心境状态对参加与坚持体育锻炼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