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生儿专科建设的当务之急
- 格式:doc
- 大小:286.50 KB
- 文档页数:11
儿科医学专科建设与发展展望引言儿科医学是医学领域的重要分支,专门研究新生儿、婴儿、儿童和青少年的健康和疾病。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儿科医学专科的建设和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儿科医学专科的建设儿科医学专科建设的核心是培养出一批医学知识丰富,临床技能精湛,敬业精神强的儿科医生。
这需要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教育培训:我们需要加强儿科医生的专业教育和持续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
教育培训:我们需要加强儿科医生的专业教育和持续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
2. 科研创新:鼓励儿科医生参与科研项目,通过科研创新,推动儿科医学的发展。
科研创新:鼓励儿科医生参与科研项目,通过科研创新,推动儿科医学的发展。
3. 设施设备:投入更多的资源,提供先进的医疗设备和设施,为儿科医生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
设施设备:投入更多的资源,提供先进的医疗设备和设施,为儿科医生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
4. 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确保儿科医生的权益,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确保儿科医生的权益,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儿科医学的发展展望儿科医学的发展趋势将更加重视预防和康复,而不仅仅是治疗。
以下是儿科医学发展的几个重要方向:1. 精准医疗:利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技术,发展精准医疗,为每个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精准医疗:利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技术,发展精准医疗,为每个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 数字医疗: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进行疾病预测和早期诊断,提高医疗效率和疗效。
数字医疗: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进行疾病预测和早期诊断,提高医疗效率和疗效。
3. 跨学科合作:推动儿科医学与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提供全面的儿童健康服务。
跨学科合作:推动儿科医学与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提供全面的儿童健康服务。
4. 公众教育:加大儿童健康教育的力度,提高公众的健康素养,预防疾病的发生。
儿科专科发展与建设研究儿科专科是医疗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儿科专科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因此对儿科专科的发展和建设十分重要。
一、儿科专科的当前状况儿科专科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不少困难和挑战。
尽管在政策扶持和社会关注度上有所提高,但在诸如医生短缺、专业培训不足、医疗设备落后等方面,儿科专科仍然面临许多问题。
二、儿科专科的发展策略1. 加强儿科医生的培训:儿科医生是儿科专科发展的关键。
应充分利用高等教育资源,对儿科医生进行专门的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
加强儿科医生的培训:儿科医生是儿科专科发展的关键。
应充分利用高等教育资源,对儿科医生进行专门的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
2. 提升儿科专科的科研能力:通过加大对儿科专科科研的投入,推动其在儿童健康问题的研究中取得突破。
提升儿科专科的科研能力:通过加大对儿科专科科研的投入,推动其在儿童健康问题的研究中取得突破。
3. 加强儿科专科设施的建设:不仅要增加儿科病床,还要提升医疗设施水平,提供舒适的就诊环境。
加强儿科专科设施的建设:不仅要增加儿科病床,还要提升医疗设施水平,提供舒适的就诊环境。
三、儿科专科的建设策略1. 完善儿科专科的服务体系:应建立完善的儿科专科服务体系,包括门诊、住院、急诊等多个环节,以满足儿童不同的医疗需求。
完善儿科专科的服务体系:应建立完善的儿科专科服务体系,包括门诊、住院、急诊等多个环节,以满足儿童不同的医疗需求。
2. 推广儿科专科的健康教育:通过各种渠道,向公众传递儿童健康知识,提升公众的健康素养。
推广儿科专科的健康教育:通过各种渠道,向公众传递儿童健康知识,提升公众的健康素养。
3. 加强儿科专科的合作与交流:与国内外其他儿科专科机构进行合作与交流,提升儿科专科的整体实力。
加强儿科专科的合作与交流:与国内外其他儿科专科机构进行合作与交流,提升儿科专科的整体实力。
儿科专科的建设与发展蓝图引言在我国的医疗体系中,儿科专科一直以其独特的地位和重要性,被广大医疗机构和专业人员所重视。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儿科专科的建设和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建设目标儿科专科的建设目标应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提高儿科服务质量:通过引入和培养专业人才,推动儿科疾病诊疗技术的进步,提高儿科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提高儿科服务质量:通过引入和培养专业人才,推动儿科疾病诊疗技术的进步,提高儿科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2. 扩大儿科服务范围: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卫生服务,扩大儿科服务覆盖的范围,使更多的孩子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服务。
扩大儿科服务范围: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卫生服务,扩大儿科服务覆盖的范围,使更多的孩子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服务。
3. 加强儿科研究:通过加强儿科相关领域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推动儿科知识和技术的更新和升级。
加强儿科研究:通过加强儿科相关领域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推动儿科知识和技术的更新和升级。
发展策略在实现儿科专科建设目标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采取以下发展策略:1. 人才培养:建立完善的儿科人才培养体系,吸引和培养更多的儿科专业人才,满足儿科服务的人才需求。
人才培养:建立完善的儿科人才培养体系,吸引和培养更多的儿科专业人才,满足儿科服务的人才需求。
2. 技术引进: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儿科诊疗技术,提升儿科服务的技术水平。
技术引进: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儿科诊疗技术,提升儿科服务的技术水平。
3. 服务模式创新:探索和实施新的儿科服务模式,如家庭医生机制、远程医疗服务等,以满足不同群体的儿科服务需求。
服务模式创新:探索和实施新的儿科服务模式,如家庭医生机制、远程医疗服务等,以满足不同群体的儿科服务需求。
4. 科研支持:设立儿科科研基金,鼓励和支持儿科相关领域的科研活动,推动儿科知识和技术的发展。
科研支持:设立儿科科研基金,鼓励和支持儿科相关领域的科研活动,推动儿科知识和技术的发展。
儿科专科进展:建设与发展简介儿科专科的建设与发展一直是医疗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介绍儿科专科在建设与发展方面的一些进展和策略。
儿科专科的重要性儿科专科在保障儿童健康和发展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儿童是社会的未来,他们的健康是国家繁荣和发展的基石。
因此,儿科专科的建设和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儿科专科建设的关键要素儿科专科的建设需要考虑以下关键要素:1. 专业人员:拥有熟练的儿科医生和护士团队是儿科专科建设的基础。
他们应该具备丰富的儿科知识和临床经验,能够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2. 医疗设备和设施:儿科专科需要配备适当的医疗设备和设施,以支持各类儿科诊疗和治疗。
3. 环境和氛围:儿科专科的环境应该友好、舒适,能够给儿童和家长带来安全感和信任感。
儿科专科发展的策略为了促进儿科专科的发展,以下是一些简单而有效的策略:1. 提供持续的专业培训:儿科医生和护士需要接受持续的儿科专业培训,以不断提升他们的知识和技能。
2. 加强科研和学术交流:积极参与儿科领域的科研项目和学术交流活动,推动儿科专科的学术发展和创新。
3. 建立跨学科合作:儿科专科应与其他相关学科进行密切合作,共同研究和解决儿童健康问题。
4. 加强宣传和教育:通过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儿科专科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促进儿科专科的发展。
结论儿科专科的建设与发展是保障儿童健康和发展的关键。
通过提供适当的专业人员、医疗设备和设施,以及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加强培训和学术交流,儿科专科将得以不断发展,并为儿童的健康和未来作出积极贡献。
儿科专科建设实施方案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儿科专科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儿童是国家的未来,保障儿童的健康成长是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任务之一。
因此,制定并实施儿科专科建设方案,对于提高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保障儿童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一、儿科专科建设的背景和意义1. 儿童医疗需求的增加: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儿童医疗需求也随之增加。
因此,建设儿科专科是适应社会需求的重要举措。
2. 保障儿童健康成长:儿童是国家的未来,保障儿童的健康成长对于国家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建设儿科专科可以提高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保障儿童健康成长。
3. 推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儿科专科建设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推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二、儿科专科建设的目标和任务1. 目标:建设一支专业化、规范化、高水平的儿科专科队伍,提高儿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保障儿童健康成长。
2. 任务:加强儿科专科队伍建设,提高儿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加强儿科专科技术装备建设,提高儿科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加强儿科专科管理水平,提高儿科医疗卫生服务效率。
三、儿科专科建设的重点和措施1. 加强儿科专科队伍建设:招聘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和专业技术水平的儿科医生和护士,提高儿科专科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2. 提高儿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加强儿科专科技术装备建设,引进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技术,提高儿科医疗卫生服务质量。
3. 加强儿科专科管理水平: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和规范的工作流程,提高儿科医疗卫生服务效率。
4. 加强儿科医疗卫生服务宣传和教育:加强对儿科医疗卫生服务的宣传和教育,提高社会对儿科医疗卫生服务的认识和了解。
四、儿科专科建设的保障措施1. 政策支持:加大对儿科专科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为儿科专科建设提供政策保障。
对儿科专科建设的发展蓝图一、前言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医疗卫生事业的高度重视,儿科专科建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发展。
然而,我国儿科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专业人才短缺等问题依然突出,严重影响了儿童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为了进一步推动儿科专科建设,提高儿童医疗健康水平,制定本发展蓝图。
二、发展目标1. 提高儿科医疗服务水平,实现儿童医疗资源均衡分布。
2. 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儿科医疗队伍,满足人民群众对儿童医疗健康的需求。
3. 到2030年,建立完善的儿科医疗体系,提高儿童健康水平,实现儿科医疗服务的普及化和优质化。
三、主要任务1. 加强儿科医疗资源建设:加大对儿科医疗资源的投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儿科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便捷性。
加强儿科医疗资源建设:加大对儿科医疗资源的投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儿科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便捷性。
2. 完善儿科医疗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儿科医疗服务网络,实现从基层医疗服务到专科服务的紧密衔接。
完善儿科医疗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儿科医疗服务网络,实现从基层医疗服务到专科服务的紧密衔接。
3. 培养专业人才:加强儿科人才培养,提高儿科医生的待遇和社会地位,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儿科事业。
培养专业人才:加强儿科人才培养,提高儿科医生的待遇和社会地位,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儿科事业。
4. 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加强儿科科研创新,推动新技术、新方法在儿科临床应用,提高儿科医疗服务的科技含量。
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加强儿科科研创新,推动新技术、新方法在儿科临床应用,提高儿科医疗服务的科技含量。
5. 强化儿童健康教育:加强儿童健康知识普及,提高家长和儿童的自我保健意识。
强化儿童健康教育:加强儿童健康知识普及,提高家长和儿童的自我保健意识。
四、具体措施1. 建立多元化的儿科医疗服务模式: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儿科医疗领域,发展儿科特色医院和诊所,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儿科医疗服务。
建立多元化的儿科医疗服务模式: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儿科医疗领域,发展儿科特色医院和诊所,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儿科医疗服务。
新生儿重点专科建设方案及实施计划一、新生儿重点专科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1.新生儿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健康和生长发育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发展。
因此,保护新生儿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是每个国家的责任。
2.新生儿需要特殊的医疗护理,因为他们的生理和生存能力较弱,容易受到各种疾病和不良因素的影响。
因此,建设新生儿重点专科是提高新生儿存活率和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
3.新生儿重点专科可以提供更加专业和高效的护理服务,从而减少新生儿疾病的发生和死亡率,提高新生儿的生存质量。
4.新生儿重点专科可以促进新生儿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为医学研究提供更多的数据和案例,推动医学的进步。
二、新生儿重点专科建设方案1.建设专业的新生儿医疗团队,包括儿科医生、护士、营养师、心理医生等专业人员,他们应该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素养,能够为新生儿提供全方位的医疗护理。
2.建设先进的医疗设施和设备,包括专用的新生儿护理病房、呼吸机、监护仪、导管等设备,确保新生儿得到及时的医疗救治和护理。
3.建设规范的新生儿医疗流程和操作规范,包括新生儿疾病诊断、治疗、康复等各个环节,确保新生儿得到全面和科学的医疗服务。
4.建设新生儿医疗信息系统,实现新生儿医疗信息的共享和管理,提高新生儿医疗服务的效率和便利性。
5.建设新生儿医疗研究机构,加强新生儿医学研究和数据监测,为提高新生儿医疗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三、新生儿重点专科建设实施计划1.确定新生儿重点专科建设目标和任务,明确建设内容和时间进度,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和工作计划。
2.组建新生儿重点专科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组,明确各成员的职责和任务,确保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3.加强新生儿医疗团队建设,招聘优秀的新生儿医疗专家和技术人员,提高医疗团队的整体水平和专业素养。
4.购置先进的医疗设备和设施,确保新生儿医疗服务的完善和便利,提高医疗护理的效率和质量。
5.加强新生儿医疗流程和规范建设,制定新生儿医疗操作规范和工作流程,开展新生儿医疗技术培训和考核,提高医疗服务的规范性和专业性。
新生儿科建设的指南新生儿科是医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学科,它研究新生儿的生理和病理发育,以及预防、诊断和治疗新生儿疾病。
建设一所专业的新生儿科有助于提高新生儿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这对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以下是建设新生儿科的指南:1.设定目标和愿景:在建设新生儿科之前,需要明确设定建设的目标和愿景。
这可以包括提高新生儿的生存率、降低新生儿疾病的发生率、提高新生儿的生活质量等。
2.确定基础设施需求:建设一所新生儿科需要一定的基础设施,包括新生儿病房、监护室、手术室、实验室、诊断设备等。
同时,也需要有足够的医护人员和技术支持。
3.招募专业人员:新生儿科医师需要接受专门的培训,掌握新生儿的疾病诊断和治疗技术。
招募具备相关背景和经验的医师和护士团队对于新生儿科的建设至关重要。
4.建立实验室和诊断设备:新生儿科需要进行各种实验室检查和诊断,以便判断新生儿的健康状况。
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实验室和诊断设备是非常必要的。
5.加强科研和学术交流:新生儿科的建设应该鼓励医护人员进行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提升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
同时,也可以邀请国内外专家参与新生儿科的教学和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素养。
6.建立规范的工作流程和指南:为了保证新生儿科的高效运作,需要建立一套规范的工作流程和指南。
这包括新生儿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的指南,医疗记录的管理流程等。
7.加强家庭教育和社区宣传:新生儿科除了提供医疗服务外,还需要加强家庭教育和社区宣传。
鼓励家长做好新生儿护理和健康管理,提高新生儿的生活质量。
8.建立和其他科室的合作机制:新生儿科往往涉及到与其他科室的协作,比如妇产科、麻醉科等。
建立与其他科室的合作机制,加强沟通和协同工作,有助于提高新生儿的医疗效果。
9.评估和监测:建设新生儿科后,需要定期进行评估和监测,以评估新生儿科的运行状况和效果。
这可以通过收集和分析新生儿的疾病数据、医疗质量指标等来实现。
10.持续改进和发展:建设新生儿科是一个持续改进和发展的过程。
儿科专科建设的未来规划一、引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疗保健体系的不断完善,儿科医疗需求逐年增长。
为了满足这一需求,加强儿科专科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
本规划旨在明确未来儿科专科建设的目标、任务和策略,推动儿科事业的发展。
二、现状分析1. 儿科医疗资源分布不均。
我国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儿科医疗资源差距较大,部分地区的儿科医疗服务能力仍需提高。
2. 儿科人才队伍短缺。
近年来,儿科医生的数量和比例逐年下降,儿科医护人员的培养和引进机制尚不完善。
3. 儿科医疗服务体系尚不完善。
部分医院的儿科设施设备不足,儿科医疗服务水平参差不齐,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儿科医疗需求。
4. 儿科疾病谱变化。
随着环境污染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儿童疾病的种类和发病率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对儿科专科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未来规划目标1. 到2025年,我国儿科医疗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儿科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基本满足广大儿童的基本医疗需求。
2. 到2030年,儿科人才队伍得到全面加强,儿科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儿童疾病防治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四、任务与策略1. 优化儿科医疗资源配置。
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儿科医疗资源投入,鼓励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高儿科医疗服务水平。
2. 加强儿科人才培养。
完善儿科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儿科医生的待遇,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儿科事业。
3. 提升儿科医疗服务能力。
加强儿科设施设备建设,推广先进医疗技术,提高儿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4. 完善儿科疾病防治体系。
加强对儿童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杂症的防治研究,提高儿童健康水平。
5. 促进儿科医疗、教学、科研协同发展。
加强儿科医疗机构与医学院校的合作,推动儿科医疗技术的创新与转化。
6. 提高儿科医疗服务质量。
建立健全儿科医疗质量控制体系,规范儿科医疗行为,保障儿童患者安全。
7. 加强儿科医疗信息化建设。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儿科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儿科专科建设发展的全面计划目标本计划旨在全面发展儿科专科,提高儿童医疗服务质量,满足日益增长的儿科需求。
具体目标如下:1. 增加儿科专家数量,提供更充分的医疗资源。
2. 提升儿科医生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
3. 建立完善的儿科医疗设施和设备。
4. 加强儿童健康宣传和教育,提高家长和社会对儿童健康的重视程度。
策略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采取以下策略:1. 招募和培养儿科专家:通过与医学院校合作,招募并培养更多的儿科专家。
同时,提供定期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机会,提升医生的专业水平和知识储备。
2. 建设儿科专科医疗设施:投资建设现代化的儿科医院或专科医疗中心,配备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技术,提供全面的儿童医疗服务。
3. 提高儿科医疗服务质量:制定严格的儿科医疗指南和流程,确保医疗服务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加强医生间的协作和沟通,提高诊疗效果。
4. 加强儿童健康宣传和教育:通过开展健康教育活动、举办讲座和培训班等方式,提高家长和社会对儿童健康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倡导儿童保健和预防医学的理念,培养正确的健康观念。
实施计划本计划将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进行实施:1. 筹备阶段(第一年):- 成立儿科专科建设工作组,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和时间表。
- 招募儿科专家和医护人员,进行基础建设准备工作。
- 确定医疗设备采购计划,进行招标和采购准备。
2. 基础建设阶段(第二年):- 开始建设儿科医院或专科医疗中心,并进行设备安装和调试。
- 进行儿科医生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提升专业能力。
- 开始推广儿童健康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社会认知度。
3. 运营阶段(第三年及以后):- 正式投入运营,提供全面的儿童医疗服务。
- 定期评估和改进医疗服务质量,加强内部管理和协调。
- 持续开展儿童健康宣传和教育,提高家长和社会对儿童健康的重视程度。
风险与挑战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面临以下风险和挑战:1. 资金不足:建设现代化的儿科专科医疗设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可能面临资金不足的风险。
我国新生儿专科建设的当务之急封志纯伴随着改革开放30周年,新生儿医学登陆我国也届30周年。
经历1970年代后期起步,1980年代的初创、1990年代的充实、以及2000年后的普及等几个阶段,新生儿专科已经成为我国儿童医学事业振兴进程中的年轻而富有生力的专业。
今天,我国新生儿学科建设数量不断增加,质量逐步提升:一是新生儿监护病房(NICU)的设立,在沿海发达地区已经深入到县、镇级医院,在内地正往地、市级医院渗透。
二是NICU的技术装备,基本仪器如保温、无创监护、注射控速和给氧治疗等已经成功、可靠的国产化;在一些中心城市的大型NICU,已经配套了尖端的现代化诊疗设备。
三是NICU的技术人才,在我国新生儿专科的创业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的一批“拓荒型”老专家,大部分仍在发挥了带头和把关作用;在实践中成熟起来的一大批中青年学者已经肩负重任;在国家级重点医学院校都已经拥有了新生儿科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还通过NICU专业进修、讲习班、研讨会等途径,为新生儿临床、科研和教学培养了一大批急需专业骨干。
四是NICU的技术内涵,新生儿医学的聚焦日趋深入,从窒息复苏及复苏后监护、黄疸诊断防治、器官功能衰竭防治等到新生儿转运(NT)、早产儿管理及后遗症防治、遗传代谢病干预等,紧密追踪国际前沿;新生儿科临床适宜技术,如感染控制、序惯性呼吸支持、营养和内环境支持、新生儿外科等在许多NICU全面展开,连续肾脏替代(CRRT)、体外膜肺(ECMO)、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矫治等尖端技术也已引入少数NICU。
由此,我国新生儿死亡率也由1991年的33.1‰下降到2005年的13.2‰,成绩显著是客观公认的。
但毕竟我国属发展中国家,我国新生儿专业属发展中专业,尚存在发展中的问题。
一方面NICU层次待提高:一是技术装备不足,自我国实行医院分级管理的十余年来,由于评级的要求和经济创收的原因,“NICU”数量增加很快,但基本设备设施严重短缺。
仅就呼吸治疗设备配置而言,复旦大学儿科医院牵头的国内23家专科医院NICU 2005年现状调查表明:参调的大学附属儿科医院6所、省市级专科医院10所,沿海地市级专科医院5所,共设有抢救单位(生命岛)255个;抢救单位为15或20个的NICU 6家,12以下的17家;配置常频呼吸机93台,床均仅0.365台;配置持续呼吸道正压给氧仪(CPAP)55台,床均仅0.22台;配置一氧化氮治疗仪的仅7家,只占30%。
远远不够抢救单位完整配套的要求。
二是技术含金量不高,如果按照发达国家的分级标准衡量,我国很少够得上Ⅲ级C 等的NICU。
NICU综合水平的标尺是早产儿救治水平,我国早产儿存活最低出生体重和胎龄迄今未能突破500g和26W的界限,胎龄26W~、28W~和32W~的早产儿存活率分别为50%、61.4%和73.7%。
而发达国家NICU在1990年代后期,对32W早产儿的的疗效就已经达到足月儿相同的水平;超早产儿存活率:23W为39%、24W为60%、25W为80%、26W为84%和27W 为93%。
差距之大显而易见。
另一方面NICU发展不平衡。
一是地区差别,东南部和中西部、沿海和内地之间不仅在NICU数量及分布上有差距,而且在内涵上差距也很明显。
据前述资料:在呼吸治疗设备配置上,东南部沿海地区明显优于中西部内陆地区,前者15家NICU设抢救单位149个,配置常频呼吸机67台,床均0.45台;配置CPAP 39台,床均0.26台;配置一氧化氮治疗仪的6家,占40%。
而后者8家NICU设抢救单位106个,配置常频呼吸机26台,床均0.25台;配置CPAP 16台,床均0.15台;配置一氧化氮治疗仪的仅1家,占12.5%。
开展业务技术层次上也是东南部沿海地区明显优于中西内陆地区,以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防治为例,东南沿海地区接受外源性肺表面物质替代治疗者占42.6%、接受机械通气者为88.8%、接受CPAP 治疗者为54.9%、病死率为26.5%,而中西部内陆地区各指标则分别为19.2%、77.7%、35.1%和39.6%;地区间指标差异均有非常高度显著性意义(P<0.001)。
二是单位差别,虽然在少数省级以上或大学医院NICU技术建设上基本与国际接轨,但许多单位的所谓“NICU”可能仅有一台CPAP、无创生理监护仪,且缺乏训练有素的人员,更重要的是对于一些极低胎龄或体重儿,由于缺乏系统的监测和规范的治疗,其救治成功率低下、侥幸存活者的生存质量也受到了极大影响。
再看近两年我们承办的两次调查资料,也都说明了同样的问题:一是2009年对国内109家不同级别医院的新生儿学科的规模、人员、设备、技术、学术、教学等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
其中:1、医疗技术开展情况:按医疗技术的层次,将医疗技术分为常规技术,高级技术和顶级技术三大类。
具体划分情况见下表:附表1 医疗技术分类常规技术高级技术顶级技术新法复苏常频机械通气CRRT静脉留置针高频机械通气ECMO气管插管PS替代治疗血气分析NO吸入治疗持续气道正压(CPAP)换血治疗无创监测PICC普通氧疗亚低温蓝光治疗有创监测全静脉营养(TPN)腹膜透析神经康复新生儿外科常规技术三甲(%) 三乙(%) 二甲(%) 二乙(%) 其他(%) 新法复苏100 100 100 100 100静脉留置针100 100 100 50 94气管插管100 100 77.8 100 92血气分析98.4 100 66.7 100 72持续气道正压(CPAP)98.4 91.7 88.9 50 84无创监测98.4 91.7 66.7 100 72普通氧疗100 100 100 100 92蓝光治疗100 100 100 100 96全静脉营养(TPN)90.2 75 77.8 100 64神经康复80.3 66.7 77.8 100 48附表3 不同级别医院NICU高级技术的开展情况常规技术三甲(%) 三乙(%) 二甲(%) 二乙(%) 其他(%)常频机械通气96.7 83.3 88.9 100.0 64.0高频机械通气55.7 25.0 33.3 0.0 16.0PS替代治疗85.2 75.0 66.7 50.0 48.0NO吸入治疗31.3 0.0 0.0 0.0 0.0换血治疗75.4 16.7 44.4 0 32.0PICC 65.6 8.3 33.3 50.0 8.0亚低温26.2 8.3 11.1 0.0 4.0有创监测31.1 0.0 0.0 0.0 8.0腹膜透析24.6 8.3 11.1 0.0 0.0新生儿外科67.2 58.3 44.4 100.0 28.0常规技术三甲(%) 三乙(%) 二甲(%) 二乙(%) 其他(%)CRRT 11.5 0 11.1 0 0ECMO 8.2 0 0 0 02、NICU疗效:109家医院NICU年收治新生儿中,低出生体重儿占44.33%。
救治存活最小胎龄为24周,最小体重为500g。
2500g以上新生儿总体救治成功率(不含放弃出院及自动出院,后同)平均为90.53%,低出生体重儿救治成功率平均为89.38%,极低出生体重儿救治成功率为平均82.43%,超低出生体重儿救治存活率为平均41.30%。
其中28周以下早产儿救治成功率平均为46.00%。
二是2010年受卫生部医管司委托,组织有关专家对目前国内NICU水平较高的16家三级甲等医院的早产儿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情况进行飞行检查的情况。
主要结果见表5-10.附表5 用氧告知情况医院名称顺序码实际抽检病例数常规用氧告知告知率1 66 66 100.00%2 63 63 100.00%3 65 65 100.00%4 61 61 100.00%5 60 60 100.00%6 60 60 100.00%7 60 60 100.00%8 60 60 100.00%9 60 60 100.00%10 70 70 100.00%11 64 64 100.00%12 83 82 98.80%13 60 59 98.33%14 63 58 92.06%15 60 55 91.67%16 68 15 22.06%表6氧源配置情况医院名称顺序码中心供氧率装备空氧混合仪(台)氧浓度检测仪(台)1 100% 90 22 100% 35 23 100% 24 14 100% 20 25 100% 10(自制) 16 100% 8 27 100% 4 18 100% 1 19 100% 0 210 100% 0 111 100% 0 112 100% 0 213 100% 0 114 100% 0 115 100% 0 016 100% 0 0 附表7 眼底筛查情况医院名称顺序码实际抽检病例数初次筛查ROP按时进行按时筛查比例开展眼底检查人数在院筛查比例1 65.00 64(死亡1人)100.00% 64.00 100.00%2 60.00 60.00 100.00% 60.00 100.00%3 60.00 60.00 100.00% 60.00 100.00%4 66.00 65.00 98.48% 65.00 98.48%5 63.00 61(死亡1人)98.41% 61.00 96.83%6 60.00 59.00 98.33% 59.00 98.33%7 60.00 57.00 95.00% 57.00 95.00%8 68.00 47.00 69.12% 47.00 69.12%9 70.00 45.00 64.29% 17.00 24.29%10 64.00 37.00 57.81% 22.00 34.38%11 61.00 30.00 49.18% 32.00 52.46%12 63.00 15 23.81% 15.00 23.81%13 60.00 20.00 33.33% 20.00 33.33%14 60.00 15 25.00% 15.00 25.00%15 83.00 14.00 16.87% 14.00 16.87%16 60.00 4.00 6.67% 4.00 6.67%附表8 眼底筛查手段及检出率医院名称顺序码实际抽检病例数开展眼底检查人数开展方式眼底检查手段ROP人数阈值ROP人数ROP发病率1 65 64 本院眼底照相机8 0 12.50%2 60 60 外院间接眼底镜13 0 21.67%3 60 60 本院眼底照相机 6 1 10.00%4 60 15 本院间接眼底镜0 0 0.00%5 66 65 本院间接眼底镜 5 1 7.69%6 63 61 本院眼底照相机9 0 14.75%7 60 59 本院间接眼底镜 4 4 6.78%8 63 15 外院间接眼底镜0 0 0.00%9 60 57 本院间接眼底镜 4 0 7.02%10 68 47 本院间接眼底镜 2 0 4.26%11 70 17 本院眼底照相机 3 1 17.65%12 64 22 外院间接眼底镜 5 0 22.73%13 61 32 本院眼底照相机 6 0 18.75%14 60 20 本院直接眼底镜 1 0 5.00%15 83 14 本院间接眼底镜 3 0 21.43%16 60 4 本院间接眼底镜0 0 0.00% 附表9 16家NICU ROP开展情况医院名称顺序码有无开展ROP治疗开展类型治疗方式阈值ROP治疗阈值ROP治愈ROP失明人数ROP纠纷1 无0 0 0.00 0.002 有本院冷凝0 0 0 03 有本院激光 1 1 0 04 无0 0 0 05 有本院激光0 0 0 06 有外院激光0 0 0 07 有外院激光0 0 0 08 有外院激光0 0 0 09 无0 0 0 010 无0 0 0 011 有本院激光 1 1 0 012 无外院激光 4 4 0 013 无0 0 0 014 有外院激光0 0 0 015 无外院激光 1 1 0 016 无0 0 0 0附表10 16家NICU 眼底随访情况医院名称实际抽检病例数出院后随访随访比例顺序码1 60.00 60.00 100.00%2 60.00 60.00 100.00%3 65.00 64.00 98.46%4 60.00 57.00 95.00%5 83.00 77.00 92.77%6 63.00 58.00 92.06%7 61.00 49.00 80.33%8 60.00 40.00 66.67%9 68.00 27.00 39.71%10 66.00 20.00 30.30%11 64.00 5.00 7.81%12 70.00 3.00 4.29%13 60.00 0.00 0.00%14 60.00 0.00 0.00%15 63.00 0.00 0.00%16 60.00 0.00 0.00%全国NICU装备、技术、管理、效果的各种差别可见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