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七单元第9课时 解决问题的策略整理与复习(2)-名校优选
- 格式:doc
- 大小:665.54 KB
- 文档页数:3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7 解决问题的策略整理与复习苏教版教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7 解决问题的策略整理与复习苏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中第七章“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相关知识点。
本章主要介绍了分析问题、制定策略、执行策略、检验结果等解决问题的步骤,并通过具体的例题引导学生学会运用不同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和常用策略。
2. 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制定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2. 重点: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和常用策略。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课件等。
2. 学具:笔记本、文具、练习题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情景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例如:“某商店举行打折活动,原价100元的商品现价80元,顾客购买了3件,总共节省了多少钱?”2. 理论知识讲解:(1)介绍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分析问题、制定策略、执行策略、检验结果。
(2)讲解常用策略:画图、列举、假设、方程等。
3. 例题讲解:(1)示例1:某学校举行篮球比赛,甲队和乙队比赛,甲队得分80分,乙队得分50分,甲队获胜。
请问甲队比乙队多得分多少分?解:分析问题、制定策略、执行策略、检验结果。
(2)示例2: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0厘米,宽是5厘米,求长方形的面积。
解:分析问题、制定策略、执行策略、检验结果。
4. 随堂练习:(1)练习1:某班有男生25人,女生30人,请问男生比女生少多少人?(2)练习2: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6厘米,求正方形的面积。
5. 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所学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和常用策略。
基本步骤:分析问题、制定策略、执行策略、检验结果。
常用策略:画图、列举、假设、方程等。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9、解决问题的策略(2)》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9、解决问题的策略(2)》这一章节,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解决问题策略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和拓展。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解决问题的策略,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教材通过例题和练习题的设置,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解题策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对解决问题策略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但是,学生在实际应用策略解决问题时,往往会出现理解不深、运用不灵活的情况。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策略的内涵,并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熟练运用策略。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能够灵活运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对数学学习保持积极的态度,培养团队协作和交流分享的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灵活运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入和理解解决问题的策略。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
3.实践教学法: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熟练运用解决问题的策略。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好教学活动和问题情境。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教材内容,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呈现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策略。
(教案)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整理和复习-六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教学目标:1.巩固学生掌握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掌握一定的解决问题的技能。
3.通过复习加深学生对常用的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解决问题的策略整理与复习。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1.情境化学习法2.案例式学习法3.问题式学习法教学内容:1.解决问题的公共思想: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检验答案2.解决问题的策略分类:数学模型、系统思维、比较分析、归纳法、逆向思维、试错法等。
3.数学模型的熟练掌握与应用:结构模型、关系模型、变化模型等。
4.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对解决问题的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一、信息输入:1.老师先讲解什么是解决问题的策略。
(3分钟)2.介绍解决问题的公共思想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分类,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
(10分钟)3.通过示例分析,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数学模型,分析问题的主要元素,设计实现方案,解决实际问题。
(15分钟)二、知识运用1.老师通过问题展示,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加深理解。
(20分钟)2.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同组成员的协助下,从各自遇到的问题出发,尝试运用解决问题的策略完成问题的解决。
(20分钟)三、知识检验1.课堂测验:利用随堂测验对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程度进行检测。
(10分钟)2.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和反思,结合个人体验和课程感悟,进一步提升学习效果。
(5分钟)教学资源:1. PPT板书2. 案例资料3. 问题提示4. 测验试卷教学评价:1.学生的听讲与参与情况。
2.学生完成的问题解决情况。
3.学生在课堂测验中的表现情况。
4.学生的总结和反思。
(教案)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整理和复习-六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一、教学内容小学数学,(教案)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整理和复习-六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二、教学目标1. 了解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2. 掌握应对问题的方法;3. 加强对数学知识的巩固和复习。
三、教学重难点1. 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2. 初步理解应对问题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课本、黑板、彩笔等;2. 学生准备:听讲、笔记等。
五、教学过程1. 课前导入利用情境引入,比如:小明在超市买了三个苹果,每个苹果4元,他给了找回来的10元钱,那么小明还要再支付多少钱呢?2. 讲授2.1 解决问题的策略指出,学生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来解决问题:(1)直觉法:靠初步感觉、经验等就能判断答案的大小或某些特性;(2)演绎法:先列出一系列已知条件,然后根据公理或定义,通过逻辑推导,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归纳法:已知几个特例,归纳出一般结论的方法。
(4)类比法:找相似之处,通过类比破解问题。
(5)构造法:建立数学模型,通过构造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6)反证法:先假设结论错误,再证明推导出的推论矛盾,从而推出结论正确。
2.2 应对问题的方法(1)阅读题目时,分析题干,找出问题的难点;(2)读懂题目,把握题意,明确解决问题的目标;(3)推导步骤不清楚时,画图辅助思考;(4)如果遇到困难,可以暂时跳过;(5)多角度思考,不局限于一个思维方式;(6)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检查解答的合理性。
3. 练习教师通过提出实际中的问题,让学生分析出问题中的难点,并决定采用何种策略解决问题。
4. 课后作业课后作业既可以是书面作业,也可以是口头作业,旨在让学生更好地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效果评估教师可以在课后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估,评估方式可以是学生课堂参与情况、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等。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整,并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及内容。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整理与复习-第2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整理与复习-第2课时》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复习和整理,掌握常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是对前面学习的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灵活运用所学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但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练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复习和巩固已学的解决问题的策略;2.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复习和巩固已学的解决问题的策略;2.难点: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复习和巩固已学的解决问题的策略;2.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策略解决问题;3.小组合作法: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典型案例和问题;2.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所学的策略。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复习和巩固已学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例如,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你们已经学会了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请举例说明。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策略解决问题。
例如,教师可以给出一个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策略进行解决。
3.操练(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类似的问题,巩固所学的策略。
例如,教师可以给出一些类似的问题,要求学生独立解决。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策略。
例如,教师可以针对学生解决问题的关键步骤进行讲解和分析。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9、解决问题的策略(2)》教案1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9、解决问题的策略(2)》教案1,主要讲述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画图策略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画图策略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初步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画图策略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存在对画图策略运用不熟练,对问题分析不够深入等问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画图策略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运用画图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画图策略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2.难点:如何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画图策略。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理解画图策略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3.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画图策略的应用。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教学课件,展示问题情境和案例分析。
2.教学素材:准备相关的生活情境和案例,用于教学。
3.画图工具:准备足够的画图工具,如纸、笔等。
七. 教学过程利用生活情境,引出本节课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小明和小华一起买水果,小明买了3个苹果,小华买了5个苹果,他们一共买了多少个苹果?”2.呈现(10分钟)展示类似的案例,让学生观察、分析,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规律。
如:“小明买了2个苹果,小华买了4个苹果,他们一共买了多少个苹果?”3.操练(10分钟)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运用画图策略。
如:“小明买了1个苹果,小华买了3个苹果,他们一共买了多少个苹果?”4.巩固(5分钟)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总结画图策略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如:“大家通过画图,很容易就解决了问题。
(教学设计)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整理和复习-六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一、课程背景本单元主题是解决问题的策略整理和复习,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问题的解决策略整理、乘法运算中的简便计算、综合运用。
本单元重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够运用合适的解决策略来解决各种数学问题。
本节课中,将会从丰富多样的题型,让学生在解决的过程中领会解题的策略方法,让学生理解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和掌握。
二、教学目标•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常用策略;•能够通过合理的方法解决具体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综合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3.1 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常用策略1.解决问题的五个基本步骤2.解决问题的常用策略:–找规律–变量代换–分类讨论–模拟实验–反思策略3.2 乘法运算中的简便计算1.乘法律(π = 3.14)2.除以10,100,1000的简便计算方法3.含有0的乘法3.3 综合运用1.分享一个解决问题的经验2.多种类型的综合运用题3.结合课上所学的策略和方法,综合运用基本的数学知识进行解题四、教学步骤4.1 第一阶段:引入授课方式:互动式教学。
•通过问题分析,启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让学生讨论多种解决方案以及归纳整理思维过程4.2 第二阶段: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常用策略授课方式:课件、课堂讨论的方式。
•介绍解决问题的五个基本步骤,并用具体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如何用这些步骤解决问题;•介绍解决问题的常用策略,并举例子说明策略的使用方法。
4.3 第三阶段:乘法运算中的简便计算授课方式:课件、课堂讨论的方式。
•介绍乘法律(π = 3.14);•介绍除以10,100,1000的简便计算方法;•介绍含有0的乘法。
4.4 第四阶段:综合运用授课方式:课件和课堂讨论的方式。
•分享一个解决问题的经验;•多种类型的综合运用题;•结合课上所学的策略和方法,综合运用基本的数学知识进行解题。
第9课时解决问题的策略整理与复习(2)教学内容:苏教版六下P79“练习与实践”第6~9题。
教学目标:1.学生能应用画图、列表、转化等策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根据问题特点选择不同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并能解释和说明自己所用的策略。
2.学生能依据相应的策略说明分析实际问题数量关系的思考过程,提高灵活、综合应用策略的能力,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发展分析、推理等思维和几何直观,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进一步感受现实生活存在各类数学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面对实际问题用数学方法分析、处理的意识。
教学重点:用画图、列表、转化等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灵活选择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谈话:上一节课我们复习了解决问题的相关内容,并且重点应用了从条件或问题想起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今天继续复习解决问题,主要应用画图、列表的策略解决问题,并且能自己选择策略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
二、练习与实践1.做“练习与实践”第6题。
(1)让学生读题,利用图形理解条件和问题。
交流:你知道了题里有哪些条件,要解决什么问题?(出示图形,根据交流注明长、宽的条件)这块长方形菜地分成的两个部分各是什么形状的?引导:要计算这里三角形的面积和梯形的面积,你能根据题里的条件在图上画一画,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吗?想一想怎样画,自己画一画。
交流:你是怎样画的?为什么想到在三角形的顶点画宽的平行线段?说明:通过交流,我们知道根据黄瓜的面积比番茄面积少180平方米这个条件,可以在梯形中画出一个和种黄瓜的三角形地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地块,这样就能直接看出黄瓜比番茄少的面积是右边这个长方形地块。
让画法不合理的订正自己的画法。
(2)引导:现在你能看图说一说,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怎样想吗?在四人小组里互相讨论,找找可以怎样解答这个问题。
交流:哪些同学想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和大家交流一下。
结合交流,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思路。
7.8 解决问题的策略整理与复习(1)(教案)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今天,我要为大家分享的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整理与复习(1)》。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复习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包括画图法、列表法、从特例开始寻找规律等。
我们将通过具体的例题来巩固这些策略,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灵活运用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能灵活运用。
难点: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策略。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课件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今天,妈妈给了我20元钱,我要买一本书和一枝铅笔,请问,我应该怎样分配这20元钱呢?2. 例题讲解:(1)例题:一本书的价格是15元,一枝铅笔的价格是3元,请问,买一本书和两枝铅笔需要多少钱?分析:我们可以用列表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列出所有可能的组合,然后找出符合题意的组合。
解答:买一本书和两枝铅笔需要21元。
(2)练习:请同学们运用画图法解决下面这个问题: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0cm,宽是5cm,请问,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3. 随堂练习:请同学们独立完成练习本上的第13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解决问题的策略:1. 画图法2. 列表法3. 从特例开始寻找规律七、作业设计(1)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8cm,请问,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2)一本书的价格是25元,一枝铅笔的价格是5元,请问,买一本书和3枝铅笔需要多少钱?2. 答案:(1)正方形的周长是32cm。
(2)买一本书和3枝铅笔需要40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大部分同学已经掌握了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但在实际运用中,仍有一些同学不知道如何选择合适的策略。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强调策略的重要性,并通过更多实际例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和运用策略。
第9课时解决问题的策略整理与复习(2)
教学内容:
苏教版六下P79“练习与实践”第6~9题。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应用画图、列表、转化等策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根据问题特点选择不同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并能解释和说明自己所用的策略。
2.学生能依据相应的策略说明分析实际问题数量关系的思考过程,提高灵活、综合应用策略的能力,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发展分析、推理等思维和几何直观,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进一步感受现实生活存在各类数学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面对实际问题用数学方法分析、处理的意识。
教学重点:
用画图、列表、转化等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灵活选择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上一节课我们复习了解决问题的相关内容,并且重点应用了从条件或问题想起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今天继续复习解决问题,主要应用画图、列表的策略解决问题,并且能自己选择策略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
二、练习与实践
1.做“练习与实践”第6题。
(1)让学生读题,利用图形理解条件和问题。
交流:你知道了题里有哪些条件,要解决什么问题?(出示图形,根据交流注明长、宽的条件)这块长方形菜地分成的两个部分各是什么形状的?
引导:要计算这里三角形的面积和梯形的面积,你能根据题里的条件在图上画一画,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吗?想一想怎样画,自己画一画。
交流:你是怎样画的?
为什么想到在三角形的顶点画宽的平行线段?
说明:通过交流,我们知道根据黄瓜的面积比番茄面积少180平方米这个条件,可以在梯形中画出一个和种黄瓜的三角形地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地块,这样就能直接看出黄瓜比番茄少的面积是右边这个长方形地块。
让画法不合理的订正自己的画法。
(2)引导:现在你能看图说一说,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怎样想吗?在四人小组里互相讨论,找找可以怎样解答这个问题。
交流:哪些同学想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和大家交流一下。
结合交流,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思路。
(3)让学生选择一种思路解答,指名不同解法的学生板演。
引导学生结合图形分别说说不同解法中每一步算的什么。
(4)提问:我们刚才画图对于解答问题有什么好处?
2.下面的问题用哪个策略解决比较合适?请你应用恰当的策略解答。
出示:一个长方形长8分米,宽6分米。
如果把一条长缩短到原来的一半,或者把一条宽缩短到原来的一半,都能得到一个梯形。
这两个梯形面积会相等吗?算一算、比一比。
提问:想想这个图形分别怎样变化的,能用什么策略解决,用你想到的策略算一算、比一比,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你用了什么策略?怎样画图的?这两个梯形面积相等吗?你是怎样计算的?
说明:用画图的策略能找到相应的条件,计算各自的面积。
这里虽然长方形通过不同的变化得到的梯形不同,但面积是相等的。
3.做“练习与实践”第7题。
提问:你能说说题里告诉我们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
引导:大家想一想杨大爷步行的过程,思考解决问题还需要什么条件;再列表或画图表示行走过程,看看从表里或图中能知道什么新条件。
学生列表或画图,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你是怎样列表的?画图的是怎样画图表示的?
引导:大家先观察列出的表格或画出的图形,思考能得出哪个条件,可以怎样解决问题,各人独立解答。
交流:你是怎样解答的?
你结合列表或画图,说说这里的每一步是怎样想的吗?列表或画图在解题过程中有什么作用?
4.做“练习与实践”第8题。
(1)让学生先根据题意补充线段图,再同桌交流怎样补充的,讨论怎样解答,有没有不同解答方法,然后选择一种方法解答。
学生画图、交流并解答,教师巡视,指名不同算法的学生板演。
(2)交流:线段图是怎样补充完整的?
你能联系线段图理解这里的不同解法,说说每种解法是怎样想的吗?自己观察、思考,不明白的可以合同学交流。
提问:你能说说这些解法各是怎样想的吗?
指名交流,引导学生结合图形理解不同解法。
比较:哪种解法更方便一些?这里应用了哪个策略?
5.做“练习与实践”第9题。
学生读题,要求交流条件和问题。
提问:下面的线段图表示了哪些条件?还有什么条件没有表示出来?引导:根据从第一筐取出2放入第二筐,两筐苹果就同样重这个条件,表示第二筐苹果多重的线9
段怎样画呢?先看表示第一筐的线段想一想,再画一画。
学生画图,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根据条件,表示第二筐苹果有多重的线段怎样画的?说说你的想法。
引导:请你看线段图,想想这两筐苹果的千克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能怎样解答,然后用你想到的方法解答出来。
如果与困难,可以讨论讨论。
学生解答,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你是怎样解答的?用了什么策略?
结合交流板书算式,并引导学生理解不同解法。
反思:通过解答这道题,你有哪些体会?
三、总结交流提问
回顾今天解决问题的内容和过程,都应用了哪些策略?你对画图、列表、假设和转化这些策略的应用,有哪些新的认识?还有哪些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