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 钱钟书
- 格式:doc
- 大小:48.50 KB
- 文档页数:3
小学三年级数学手抄报三年级数学手抄报内容:钱钟书考北大数学15分钱钟书当时“国文特优,英文满分,数学15分”,比罗家伦当年考北大的成绩略胜一筹。
当时已是清华大学校长的罗家伦在钱钟书的名字上大笔一勾,破格录取。
季羡林清华大数学4分国学大师季羡林,从上小学开始,便文理偏科严重。
报考清华大学时,百分制的数学考卷,他只考了4分,而他的第一志愿,居然还是数学系。
尽管如此,季羡林还是被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录取。
罗家伦考北大数学0分“五四”风云人物罗家伦,1917年投考北京大学文科,恰逢胡适判阅其作文试卷。
胡适毫不犹豫地打了满分,并向学校招生委员会荐才。
可校委们查看罗家伦的全部成绩单后大吃一惊-罗家伦的数学成绩竟是零分,其他各科分数也平平。
在取还是弃的争论之际,主持招生会议的蔡元培校长力排众议,破格录取罗家伦。
张允和考北大数学0分1937年“白发才女”张允和投考,结果数学得零分,作文却相当好,其他科目较平均。
时任中文系主任的胡适看到张允和的作文,立刻大喊“这个学生我要了”。
但北大的招生规则是“任何一科如果是零分,都不能被录取”,胡适找到数学改卷老师,让他无论如何在张允和的卷子上找出几分。
数学老师也很坚持原则,说“零分就是零分”,一分也不肯给。
直到胡适找到校务委员会拍桌子骂人,北大才终于破格录取了张允和。
朱自清考北大数学0分曾写就经典美文《背影》的朱自清,不仅是诗人和散文大家,其炉火纯青的文字功底,为“五四”后的新散文创作增添了亮色。
朱自清还是一代国学大师,他的古典文学研究成绩斐然,起到了引路先锋的作用。
而1916年朱自清考北京大学时,数学考了0分,最终被破格录取。
趣味数学名人名言:1、二分之一个证明等于0。
——高斯2、我总是尽我的精力和才能来摆脱那种繁重而单调的计算。
——纳皮尔3、现代高能物理到了量子物理以后,有很多根本无法做实验,在家用纸笔来算,这跟数学家想样的差不了多远,所以说数学在物理上有着不可思议的力量。
写史铁生的作文英文回答:Ji Xianlin, Qian Zhongshu, and Shi Tiesheng are all Chinese literary giants who have mad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Ji Xianlin was a renowned philologist and scholar of Sanskrit, and his work o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nd Indian cultural exchanges is considered a seminal contribution to the field. He was also a prolific writer of novels, essays, and travelogues, and his insights into Chinese culture and history are highly respected.Qian Zhongshu was a famous writer and literary critic, and his novel "Fortress Besieged" is considered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works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He was also a noted translator, and his translations of Western literature into Chinese helped to introduce new currents of thought into China.Shi Tiesheng was a writer and philosopher who is known for his insightful and moving writing on themes ofdisability and the search for meaning in life. He was diagnosed with paraplegia at the age of 21, and his subsequent experiences led him to reflect deeply on the nature of human existence.Overall, Ji Xianlin, Qian Zhongshu, and Shi Tiesheng are all literary giants who have made lasting contributions to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Their work continues to be read and appreciated by readers around the world.中文回答:季羡林、钱钟书和史铁生都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他们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季羡林的简介和主要作品
季羡林是一位著名的中国文化学者,生于1918年,逝世于2009年。
他曾就读于清华大学和美国芝加哥大学,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
季羡林的主要研究领域涉及中国史、文学、哲学和语言学等方面,他的学术成就在世界学术界也受到广泛认可。
他主持的《中国文化史》是一部中国文化史经典著作,对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
作用。
同时,他还撰写了《随园诗话》、《钱钟书与我》等作品,以
及大量的学术论文和翻译作品,对于中国学术界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除了学术研究外,季羡林也是一位文化活动家和社会公益人士。
他曾倡导汉字文化运动、推广中华儿女书法和中华传统文化等活动,
为弘扬中华文化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总的来说,季羡林是中国文化学界的一位泰斗式的人物,他的学
术成就和文化贡献不仅对于中国,而且对于整个人类文明史都有着不
可替代的价值。
近现代十大著名翻译家!帮中国开眼看世界,助世界正眼识中国!“不是每个知道如何写作的人都能成为作家,不是每个懂两种语言的人都可以成为翻译家。
”南京大学外语学院副院长许钧曾说过,“十六七岁可以出来一个写作天才,但一个人不到五六十岁是成不了翻译家的。
”名翻译家和其作品是需要时间筛选的。
*来源:pic.sogou而且,“文学翻译是一个文化积累的过程,它处于不断淘汰的过程中,比如鲁迅当年翻译的很多作品,现在就被淘汰了。
”鲁迅的译作尚且难逃“被淘汰”的命运,想要成为翻译“大家”,太难太难。
近现代中比较著名的翻译家有哪些呢?许渊冲崭露头角1921年,许渊冲出生于江西南昌。
17岁考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
*来源:pic.sogou在为当时来华援助抗日的美国空军担任翻译时,他将“三民主义”翻译成“of the people,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民有,民治、民享)”,展露出过人的语言天赋。
书销中外百余本到上世纪末,许渊冲已经出版了译著近60本。
现在他的作品数已破百本大关,涵盖了汉英、英汉、汉法、法汉四种类型。
英译《楚辞》、《诗经》、《西厢记》、《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中国不朽诗三百首》几乎一气呵成。
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从事文学翻译长达六十余年,译作涵盖中、英、法等语种。
他的翻译集中在中国古诗英译,形成韵体译诗的方法与理论,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
*来源:pic.sogou2014年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
他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也是中国在国际翻译界获得最高荣誉的翻译家。
许渊冲将自己的人生总结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教英法,八十年代译唐宋,九十年代传风骚,二十一世纪攀顶峰”。
严复近代翻译理论和实践的第一人严复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学贯中西、划时代意义的翻译家。
他是我国首创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者。
1898年,严复翻译的第一部西方资产阶级学术名著《天演论》正式出版。
钱钟书经典语录1.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
2.“永远快乐”这句话,不但渺茫得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得不能成立。
快过的决不会永久;我们说永远快乐,正好像说四方的圆形,静止的动作同样地自相矛盾。
3.人怕出名啊!出了名后,你就无秘密可言。
甚么私事都给采访们去传说,通讯员等去发表。
这么一来,把你的自传或忏悔录里的资料硬夺去了。
将来我若作自述,非另外捏造点新奇事实不可。
4.奶是孩子吃的饭,所以也该在饭堂吃,证明这旅馆是科学管理的。
5.那女人平日就有一种孤芳自赏、落落难和的神情——大宴会上没人敷衍的来宾或喜酒席上过时未嫁的少女所常有的神情。
6.那时苏小姐把自己的爱情看得太名贵了,不肯随便施与。
现在呢,宛如做了好衣服,舍不得穿,锁在箱里,过一两年忽然发现这衣服的样子和花色都不时髦了,有些自怅自悔。
7.譬如黑夜里两条船相擦而过,一个在这条船上,瞥见对面船舱的灯光里正是自己梦寐不忘的脸,没来得及叫唤,彼此早距离远了。
这一刹那的接近,反见得远隔的渺茫。
8.眼睛两条席斜缝,眉毛高高在上,跟眼睛远隔得彼此要害相思病。
9.把饭给自己有饭吃的人吃,那是请饭;自己有饭可吃而去吃人家的饭,那是赏面子。
交际的微妙不外乎此。
反过来说,把饭给予没饭吃的人吃,那是施食;自己无饭可吃而去吃人家的饭,赏面子就一变而为丢脸。
10.李先生脸上少了那副黑眼镜,两只大白眼睛像剥掉壳的煮熟鸡蛋。
11.我都姓了一辈子“钱”了,难道还迷信钱吗?12.有些所谓的研讨会其实就是请一些不三不四的人,吃一些不干不净的饭,花一些不明不白的钱,说一些不痛不痒的话,开一个不伦不类的会!13.不受教育的人,因为不识字,上人的当;受教育的人,因为识了字,上印刷品的当。
14.一位外国老太看了钱钟书的书《围城》,感觉好极了,非要见钱钟书先生一面。
钱钟书先生婉转拒绝,回信说: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味道不错,何必要去看看那只下蛋的母鸡呢?15.丈夫是女人的职业,没有丈夫就等于失业。
冰心、朱自清、沈从文老舍鲁迅余秋雨、郭沫若、鲁迅、茅以升、巴金,钱钟书,季羡林、胡适、鲁迅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周树人,“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
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中国翻译文学的开拓者。
毛泽东曾评价他:“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鲁迅十二岁在绍兴城读私塾的时候,父亲正患着重病,两个弟弟年纪尚幼,鲁迅不仅经常上当铺,跑药店,还得帮助母亲做家务;为免影响学业,他必须作好精确的时间安排。
此后,鲁迅几乎每天都在挤时间。
他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总是有的。
」鲁迅读书的兴趣十分广泛,又喜欢写作,他对于民间艺术,特别是传说、绘画,也深切爱好;正因为他广泛涉猎,多方面学习,所以时间对他来说,实在非常重要。
他一生多病,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都不好,但他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才肯罢休。
在鲁迅的眼中,时间就如同生命。
美国人说,时间就是金钱。
但我想:时间就是性命。
倘若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因此,鲁迅最讨厌那些「成天东家跑跑,西家坐坐,说长道短」的人,在他忙于工作的时候,如果有人来找他聊天或闲扯,即使是很要好的朋友,他也会毫不客气地对人家说:「唉,你又来了,就没有别的事好做吗?郭沫若主要成就: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郭沫若小时候是个神童。
他对读过的唐诗等几乎过目不忘。
郭沫若幼年在私塾读书。
有一次和同学偷吃了庙里的桃子,和尚找到先生告状。
先生说,我出个上联,谁能对出下联,就可以免罚。
先生说: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郭沫若思索了片刻,对道: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
先生惊其才华,极为高兴,结果全体学生都免予处罚。
小时候语文课不及格的文学大师在郭沫若故居的墙上,贴着郭沫若小时候的成绩单,其中修身(品德)课、语文课都不及格,但这并没有影响他以后的成才。
安徽怀宁人,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
“两弹元勋”。
2、守恒定理奠基人——周光召湖南宁乡人,世界公认的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的奠基人之一。
3、理论化学奠基人——唐敖庆江苏宜兴人,中国量子化学之父。
4、唯一烈士科学家——郭永怀山东荣成人,唯一获得“烈士”称号的科学家。
5、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生于上海,曾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6、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生于安徽合肥,1957年与李政道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7、现代数学家——华罗庚江苏金坛人。
在多复变函数论等方面研究领先西方10多年。
8、人造卫星奠基人——赵九章出生于河南开封,为中国人造卫星事业作出杰出的贡献。
9、导弹之父——钱学森出生于浙江杭州,著名的导弹之父。
10、两弹一星元勋——彭桓武生于吉林长春,祖籍湖北麻城,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主持人。
副标题11、近代力学之父——钱伟长江苏无锡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
副标题12、居里夫人高徒——钱三强生于浙江绍兴,原籍浙江湖州,核物理学家。
居里夫妇高徒。
副标题13、核武器之父——王淦昌出生于江苏常熟。
中国核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中国核武器之父”。
14、历史学家——吴晗浙江省义乌人。
现代明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15、现代考古奠基者——夏鼐出生于浙江温州,中国现代考古奠基人。
副标题16、国学大师——季羡林生于山东清平,国学大师。
副标题17、中国现代哲学家——张岱年河北献县人。
中国现代哲学家。
副标题18、现代话剧奠基人——曹禺祖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
著有《雷雨》、《日出》等著名作品。
副标题19、现代著名作家——钱钟书出生于江苏无锡,小说《围城》催生“钱学”。
副标题20、中国当代经济学家——陈岱孙生于福建闽侯。
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
副标题21、现代语言学奠基人——赵元任祖籍江苏常州,通晓23种语言。
副标题22、理论物理学家——周培源出生于江苏宜兴。
从事广义相对引力论研究取得巨大成就。
副标题23、天文学家——张钰哲出生于福建闽侯,中国现代天文学奠基人,“中华”小行星的发现者。
读《学术与政治》的心得体会马克斯·韦伯在写作《学术作为一种志业》和《政治作为一种志业》时都用到了对比的方法,在《学术作为一种志业》中,文章开篇,关于年轻学者学术生涯的开始,韦伯对比了德国与美国的不同,之后的学术研究机构的“国家资本主义化”、年轻人对于教师的态度等部分都出现了德国和美国之间的对比;在《政治作为一种志业》中,韦伯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英国、德国、美国等西方国家官僚机构的运作方式。
在《学术作为一种志业》中,韦伯先是对学者这一行业的外在条件进行分析。
韦伯先从经济方面对比了德国和美国的学术发展方式。
他对比了年轻学者在美国和德国的不同经济待遇,韦伯传递出的是美国的年轻学者获得的工资更稳定;在学术研究机构方面,美国和德国都存在“国家资本主义形态”企业的现象,学术研究机构的存在与否和发展情况受到国家经费的影响;而学术机构在人才的选拔制度方面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韦伯说:“造成凡才当道的原因,要到人类协作的法则中去找,尤其是好几组人的协作的法则。
在这里,这是指负责推荐的教授与教育官员之间的协调合作……唯有当国会(如在某些国家)或君主(德国到目前为止)------二者结果相同------或取得权力的革命者(如德国当前),因政治原因干预学术界的用人时,我们才能确定有人和的平庸之辈及一心上爬的人会垄断贤路。
”这里,学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政治的控制,当然,“机运”因素在选拔过程中也占有非常高的比重。
然后,韦伯讨论了学者与教师难以兼得的问题,并稍微涉及了法国和德国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处理方式。
接下来,韦伯对学者这一行业的内在条件进行分析。
韦伯指出了学术专业化的必要性;灵感、热情、工作三者相结合的重要性;“纯粹向具体工作献身的人”的“人格”的真实;学术工作和艺术工作的相同和不同之处,韦伯认为艺术领域的进步不同于学术领域的进步:在艺术领域,“一件真正‘完满’的作品,永远不会被别的作品超越,它永远不会过时”,但是“学术工作要求被‘超越’,要求过时”,“学术工作和一个进步的过程不可分离”;学术工作的意义------在这个问题上,韦伯分别给出了前人和近代人的理解:1、随着人类理知化过程的推进和对于“进步与死亡意义”问题的探讨,柏拉图的观点是“惟有在这真理中,我们才不以幻觉和影像为足,而是追求到真实的存在”,“由这些,似乎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只要发现美、善或者例如勇气、灵魂,或任何事物的正确概念,就等于把握到这件事物的真实存在。
50个名人故事1:人民的周总理“只要我当总理,会议厅就不准装修。
”这是周恩来总理的一句话。
当年在国务院会议厅入口处,有一块镌刻着“艰苦朴素”四个大字的木屏风。
在国务院的会上,人们不止一次地听到总理拒绝装修会议厅的建议,总理说:“只要我当总理,会议厅就不准装修。
”“这比人民群众吃得好多了!”这是总理的另一句话。
周总理的饮食清淡,每餐一荤一素,吃剩的饭菜,要留到下餐再吃,从不浪费一米,一片菜叶。
三年困难时期,总理和全国人民同甘共苦,带头不吃猪肉、鸡蛋,不吃稻米饭。
一次,炊事员对他说:“你这么大年纪了,工作起来没黑天白日的,又吃不多,不要吃粗粮了!”总理说:“不,一定要吃,吃着它,就不会忘记过去,就不会忘记人民哪!”“家乡的事应由当地党政部门管。
”这是总理的又一句话。
1962年,总理的家乡淮安遭受了特大洪水,苏北大片农田被淹。
江苏省政府给总理写信,请求调拨人力物力支援灾区。
总理看完信后,心里沉甸甸的。
但总理说:我家乡的事应由当地党政部门管,该怎么办由他们拿主意。
总理对家乡怀着深厚感情,但在涉及家乡的问题上从不偏私,一概秉公办事。
【简析】当总理把人民铭记在心时,人民也永远把他铭记在心。
【关键词】艰苦朴素公私分明忘记与铭记2:毛泽东主席谈养生毛泽东主席从战争年代一路走来,行军打仗,日理万机,需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坚强的体魄,所以他很注意锻炼身体。
年轻时为了锻炼身体,磨练意志,无论春夏秋冬,他坚持“三浴”:风浴、日光浴、雨浴。
他还徒步穿林爬山,击水畅游。
此外,无论什么事,他更是做到心平气稳,从容镇定。
1941年秋天,他去看望生病的一位干部,安慰他说:“既来之,则安之。
自己完全不要着急,让体内慢慢生长抵抗力和它做斗争直至最后战而胜之。
”【简析】生命在于运动。
要提高生命的质量,必须要有强健的体魄,良好的心态,革命年代如此,和平年代也是如此。
接受自然的洗礼、进行顽强的训练,不但可以练身,还可以练志。
毛主席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亭亭百年一季荷梁衡先生的住处在校园北边的一座很旧的老式楼房,他住一层,朗润园13号楼。
那天我穿树林、过小桥找到楼下,一位司机正在擦车,说正是这里,刚才都还出来看客人来了没有。
一张睡了几十年的铁皮旧床,甚至还铺着粗布草垫,环墙满架是文学方面的书,还有朋友、学生的赠书。
他每天4时即起,就在床边的一张不大的书桌上写作,这是他多年的习惯,人称“北大一盏灯”。
先生永远是一身中山装,每日三餐粗茶淡饭。
每到春节,总有各级官场上的人去看他,送许多大小花篮。
他对这总是暗自摇头,我知道先生是最怕虚应故事的。
有一年老同学胡乔木邀他同去敦煌,他当然想去,但一想沿途的官场迎送,便婉言谢绝。
先生原住在北大,房子虽旧,环境却好。
门口有一水塘,夏天开满荷花。
他有一文专记此事。
是他的学生从南方带了一把莲子,他随手扬入池中,一年、两年、三年就渐渐荷叶连连,红花映日。
在北大,这处荷花水景有个名字,就叫“季荷”。
但2003年,先生病了,年初住进了301医院,开始治疗时还回家去住一两次,后来就只好以院为家了。
“留得残荷听雨声”,季荷再也没见到它的主人。
先生在医院享受国家领导人的待遇,刚进来时住在聂荣臻元帅曾住过的病房里。
我和家人去看他,一切条件都好,但有两条不便。
一是病房没有电话(为安静,有意不装);二是没有一个方便的可移动的小书桌。
先生是因腿疾住院的,不能行走、站立,而他看书、写作的习惯却丢不掉。
我即开车到玉泉营买了一个有四个小轮的可移动小桌,下可盛书,上可写字。
先生笑呵呵地说,这就好了,这就好了。
我再去时,小桌上总是堆满书,还有笔和放大镜。
后来先生又搬到301南院,条件更好一些。
许多重要的文章,如悼念巴金、臧克家的文章都是在小桌板上,如小学生那样伏案写成的。
他住院四年,竟又写了一本《病榻杂记》。
我去看季老,多是问病或聊天,从不敢谈学问。
在我看来他的学问高深莫测,他大学时受教于陈寅恪等国学大师,留德十年,回国后与胡适、傅斯年共事,朋友中有朱光潜、冯友兰、吴晗、任继愈、臧克家,还有胡乔木、乔冠华等。
高考作文素材——季羡林季羡林(1911.8.6—2009.7.11),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临清人。
中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
他精通12国语言,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
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教授、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1]。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赵氏,农民。
叔季嗣诚。
幼时随马景恭识字。
6岁,到济南,投奔叔父季嗣诚。
入私塾读书。
7岁后,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设新育小学读书。
10岁,开始学英文。
12 岁,考入正谊中学,半年后转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
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发生兴趣。
18岁,转入省立济南高中,国文老师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译家。
"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过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
"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德文。
从师吴宓、叶公超学东西诗比较、英文、梵文,并选修陈寅恪教授的佛经翻译文学、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俞平伯的唐宋诗词、朱自清的陶渊明诗。
与同学吴组缃、林庚、李长之结为好友,称为"四剑客”。
同学中还有胡乔木。
喜欢"纯诗",如法国魏尔兰、马拉梅。
比利时维尔哈伦,以及六朝骈文,李义山、姜白石的作品。
曾翻译德莱塞、屠格涅夫的作品。
大学期间,以成绩优异,获得家乡清平县政府所颁奖学金。
1935年9月,根据清华大学文学院与德国交换研究生协定,清华招收赴德研究生,为期3年。
季羡林被录取,随即到德国。
在柏林和美国与乔冠华同游。
10月,抵达哥廷根,结识留学生章用、田德望等。
入哥廷根大学,"我梦想,我在哥廷根,……我能读一点书,读点古代有过光荣而这光荣将永远不会消灭的文字。
""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捉住这个梦。
”《留德十年》)1936年春,季羡林选择了梵文。
他认为“中国文化受印度文化的影响太大了,我要对中印文化关系彻底研究一下,或许能有所发现”。
因此,“非读梵文不行”。
“我毕生要走的道路终于找到了,我沿着这一条道路一走走了半个多世纪,一直走到现在,而且还要走下去。
”(《留德十一年》)“命运允许我坚定了我的信念。
” 季羡林在哥廷根大学梵文研究所主修印度学,学梵文、巴利文。
选英国语言学、斯拉夫语言学为副系,并加学南斯拉夫文。
季羡林师从"梵文讲座"主持人、著名梵文学者瓦尔德施米特教授,成为他唯一的听课者。
一个学期40多堂课,季羡林学习异常勤奋。
佛典《大事》厚厚3大册,是用混合梵文写成的,他争分夺秒,致力于读和写,"开电灯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1940年12月至1941年2月,季羡林在论文答辩和印度学、斯拉夫语言、英文考试中得到4个"优",获得博士学位。
因战事方殷,归国无路,只得留滞哥城。
10月,在哥廷根大学汉学研究所担任教员,同时继续研究佛教混合梵语,在《哥廷根科学院院刊》发表多篇重要论文。
"这是我毕生学术生活的黄金时期,从那以后再没有过了。
"博士后"的岁月,正是法西斯崩溃前夜,德国本土物质匮乏,外国人季羡林也难免"在饥饿地狱中"挣扎,和德国老百姓一样经受着战祸之苦。
而作为海外游子,故园情深,尤觉"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祖国之思和亲情之思日夕索绕,"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1945年10月,二战终结不久,即匆匆束装上道,经瑞士东归,"宛如一场春梦,十年就飞过去了"。
离开哥廷根35年后的1980年,季羡林率中国社会科学代表团重访哥市,再谒83岁高龄的瓦尔德施米特恩师,相见如梦。
后来作感人至深的名文《重返哥廷根》。
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外国语言文学评议组组长、第二届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名誉会长、第6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常务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和《语言文字卷》编辑委员会主任等等。
其学术成就最突出地表现在对中世纪印欧语言的研究上颇多建树。
主要著作有:《〈大事〉偈颂中限定动词的变位》(1941年,系统总结了小乘佛教律典《大事》偈颂所用混合梵语中动词的各种形态调整)、《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1944年,发现并证明了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是中世印度西北方言健陀罗语的特点之一)、《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1985年)(论证了原始佛典的存在、阐明了原始佛教的语言政策、考证了佛教混合梵语的历史起源和特点等)、《〈福力太子因缘经〉的吐火罗语本的诸异本》(1943年)(开创了一种成功的语义研究方法)、《印度古代语言论集》(1982年)等。
作为文学翻译家,他的译著主要有:《沙恭达罗》(1956年)、《五卷书》(1959年)、《优哩婆湿》(1959年)、《罗摩衍那》(7卷,1980~1984年)、《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等。
作为作家,他的作品主要有《天竺心影》(1980年)、《朗润集》(1981年)、《季羡林散文集》(1987年)、《牛棚杂忆》等。
季先生长年任教北大,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的多部经典,现在即使在病房每天还坚持读书写作。
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
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
他在他的书,不仅是老先生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季羡林先生备受关注的《病榻杂记》近日公开发行。
在书中,季羡林先生用通达的文字,第一次廓清了他是如何看待这些年外界“加”在自己头上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这三项桂冠的,他表示:“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
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70年代后期以来担任的学术回体职务有:中国外国文学会副会长(1978年)、中国南亚学会会长(1979年)、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长(1980年)、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1981年)、中国语言学会会长(1983年)、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1983年)、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1984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1984年)、中国作家学会理事(1985 年)、中国比较文学会名誉会长(1985年)、中国亚非学会会长(1990年)等。
1998年4月,《牛棚杂忆》出版(1988年3月一1989年4月草稿,1992年6月定稿)。
出版界认为"这是一本用血泪换来的和泪写成的文字。
这是一代宗师留给后代的最佳礼品"。
季羡林的学术研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
季羡林先生的品格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
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
他在他的书,不仅是老先生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季羡林先生备受关注的《病榻杂记》近日公开发行。
在书中,季羡林先生用通达的文字,第一次廓清了他是如何看待这些年外界“加”在自己头上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这三项桂冠的,他表示:“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
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一辞“国学大师”“环顾左右,朋友中国学基础胜于自己者,大有人在。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竟独占‘国学大师’的尊号,岂不折煞老身!”现在在某些比较正式的文件中,在我头顶上也出现“国学大师”这一灿烂辉煌的光环。
这并非无中生有,其中有一段历史渊源。
约摸十几二十年前,中国的改革开放大见成效,经济飞速发展。
文化建设方面也相应地活跃起来。
有一次在还没有改建的北京大学大讲堂里开了一个什么会,专门向同学们谈国学。
当时主席台上共坐着五位教授,每个人都讲上一通。
我是被排在第一位的,说了些什么话,现在已忘得干干净净。
一位资深记者是北大校友,在报上写了一篇长文《国学热悄悄在燕园兴起》。
从此以后,其中四位教授,包括我在内,就被称为“国学大师”。
他们三位的国学基础都比我强得多。
他们对这一顶桂冠的想法如何,我不清楚。
我自己被戴上了这一顶桂冠,却是浑身起鸡皮疙瘩。
说到国学基础,我从小学起就读经书、古文、诗词。
对一些重要的经典著作有所涉猎。
但是我对哪一部古典,哪一个作家都没有下过死功夫,因为我从来没想成为一个国学家。
后来专治其他的学术,浸淫其中,乐不可支。
除了尚能背诵几百首诗词和几十篇古文外;除了尚能在最大的宏观上谈一些与国学有关的自谓是大而有当的问题比如天人合一外,自己的国学知识并没有增加。
环顾左右,朋友中国学基础胜于自己者,大有人在。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竟独占“国学大师”的尊号,岂不折煞老身(借用京剧女角词)!我连“国学小师”都不够,遑论“大师”!为此,我在这里昭告天下:请从我头顶上把“国学大师”的桂冠摘下来。
■二辞“学界泰斗”“这样的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但是,现在却偏偏把我‘打’成泰斗。
我这个泰斗又从哪里讲起呢?”这要分两层来讲:一个是教育界,一个是人文社会科学界。
先要弄清楚什么叫“泰斗”。
泰者,泰山也;斗者,北斗也。
两者都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东西。
光谈教育界。
我一生做教书匠,爬格子。
在国外教书10年,在国内57年。
人们常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特别是在过去几十年中,天天运动,花样翻新,总的目的就是让你不得安闲,神经时时刻刻都处在万分紧张的情况中。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一直担任行政工作,想要做出什么成绩,岂不戛戛乎难矣哉!我这个“泰斗”从哪里讲起呢?在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中,说我做出了极大的成绩,那不是事实。
说我一点成绩都没有,那也不符合实际情况。
这样的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但是,现在却偏偏把我“打”成泰斗。
我这个泰斗又从哪里讲起呢?为此,我在这里昭告天下:请从我头顶上把“学界(术)泰斗”的桂冠摘下来。
■三辞“国宝”“ 是不是因为中国只有一个季羡林,所以他就成为‘宝’。
但是,中国的赵一钱二孙三李四等等,等等,也都只有一个,难道中国能有13亿‘国宝’吗?”在中国,一提到“国宝”,人们一定会立刻想到人见人爱憨态可掬的大熊猫。
这种动物数量极少,而且只有中国有,称之为“国宝”,它是当之无愧的。
可是,大约在八九十来年前,在一次会议上,北京市的一位领导突然称我为“国宝”,我极为惊愕。
到了今天,我所到之处,“国宝”之声洋洋乎盈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