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生儿病房分级建设与管理指南建议案》解读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1.64 MB
- 文档页数:33
中国新生儿病房分级建设与管理指南(建议案)中国新生儿病房分级建设与管理指南(建议案)是一项由中国卫生部发布的指南,旨在提供对新生儿病房建设、管理、诊断、治疗和护理的指导性意见。
其目的是建立一套完善的新生儿病房分级制度和管理机制,以保证新生儿病房的安全、有效、高效运行,并提高新生儿病房的护理水平。
据该指南,新生儿病房分级建设和管理应包括:一、病房设施和设备:新生儿病房的设施和设备应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并可满足新生儿护理的安全、有效的要求。
二、护理工作组织:新生儿病房的护理人员应符合国家规定的条件,并有足够的专业技能和经验,以提供安全、有效、高效的新生儿护理服务。
三、诊断和治疗:新生儿病房应拥有完善的诊断和治疗体系,确保新生儿患者得到有效的诊断和治疗,以提高新生儿护理服务质量。
四、病房管理:新生儿病房应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包括人员管理、设备管理、财务管理等,以保障新生儿护理的安全、有效、高效运行。
五、新生儿病房的安全性:新生儿病房应符合国家规定的安全标准,尤其要注意新生儿病房内的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确保新生儿护理的安全性。
六、新生儿病房的护理工作:新生儿病房的护理工作应符合国家规定的护理标准,包括新生儿的护理、营养、疾病预防、心理护理等,以保证新生儿护理的有效性。
以上是中国新生儿病房分级建设与管理指南(建议案)的主要内容,其目的是建立一套完善的新生儿病房分级制度和管理机制,以保障新生儿病房的安全、有效、高效运行,并提高新生儿护理水平。
新生儿病房是孕妇和新生儿健康和生存的重要保障。
新生儿病房的建设和管理将影响新生儿的健康和生存率,为此,中国卫生部发布了《中国新生儿病房分级建设与管理指南(建议案)》,为新生儿病房的建设和管理提供了一套系统的指导原则和方法。
首先,新生儿病房的设施和设备应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以确保新生儿护理的安全、有效性。
其次,新生儿病房的护理人员应拥有足够的专业技能和经验,以提供安全、有效、高效的新生儿护理服务。
中国新生儿病房分级建设与管理指南引言:新生儿病房是指为接受新生儿专业医疗护理和处理各类疾病的婴幼儿提供的医疗场所。
新生儿病房的分级建设与管理是确保新生儿得到高质量护理的基础,本指南旨在为新生儿病房的分级建设与管理提供指导。
一、分级建设的必要性1.1适应不同程度病情的诊治要求。
分级建设可以根据不同病情和医疗资源的分布,将病情较轻的新生儿分级到一线医疗机构进行治疗,从而减轻二、三线医疗机构的压力,提高新生儿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1.2提高诊疗效果与减少住院时间。
分级建设可保证新生儿能够及时获得更专业的医疗护理,减少因延误治疗而造成的患儿病情恶化的情况,提高治愈率和康复率。
同时,合理分级还能减少病房拥堵,缩短住院时间,减轻患儿和家长的负担。
1.3提高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分级建设可以根据医疗资源的分布和配置情况,合理布局新生儿病房,确保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二、分级建设与管理要求2.1病床设置和质量需满足要求。
各级新生儿病房的床位要根据分级和医疗需求合理设置,床位质量要符合卫生部门的相关规定,并确保婴儿的隐私和安全。
2.2人员编制和培训合理规范。
各级新生儿病房应根据分级确定适当的医护人员编制,同时要求医护人员定期参加相关的培训和考核,确保其具备应有的技术和知识水平。
2.3医疗设备和药品的配备要完善。
各级新生儿病房应根据分级需要,配置相应的医疗设备和药品,保证对患儿的诊疗需求。
2.4建立规范的工作机制。
各级新生儿病房应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包括医疗协作、会诊制度和病情交流的规定等,保证各级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互通和协作,提高患儿的医疗服务质量。
2.5各级新生儿病房要加强质量管理和风险控制。
定期开展质量评估和监测,及时纠正问题和不足,落实风险控制措施,确保新生儿病房的工作质量和安全。
三、分级建设与管理的具体内容3.1一级新生儿病房。
一级新生儿病房是指门诊新生儿病房和县和镇级医院的新生儿病房。
中国新生儿病房分级建设与管理指南(建议案)
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专业委员会
【期刊名称】《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年(卷),期】2013(028)003
【摘要】引言【新生儿病房的基本定义】(一)病房形式定义:新生儿病房形式可以
根据医院实际需要和区域卫生规划设置为新生儿病室、新生儿病区或新生儿科。
其中:新生儿病室是儿科或其他科室病区中与其他专业共用护理站的新生儿住院单元。
新生儿病区是设有独立护理站的新生儿住院区域。
新生儿科是由医疗机构直接领导的设有专门病区的独立临床科室。
(二)病房分级定义:依据新生儿病情复杂、危险程度对诊疗护理水平的需求。
【总页数】7页(P231-237)
【作者】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专业委员会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建设与管理指南》(2006) [J],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
2.中国新生儿病房分级建设与管理指南(建议案) [J], 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
师分会
3.广西综合医院新生儿病房分级建设和能力建设现状调查 [J], 胡琴燕;韦琴;黄晓波;杨少丽;文燕;李君丽
4.广西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病房分级建设现状和能力建设需求 [J], 胡琴燕; 韦琴; 黄晓波; 文燕; 梁洁; 李艳青
5.中国物业管理协会行业标准化建设工作委员会(筹)工作会暨《管理指南》编撰交流会在成都举行 [J], 本刊编辑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生儿病室建设与管理指南(征求意见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医疗机构新生儿病室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促进新生儿专业的发展,提高新生儿疾病的诊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护士条例》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賃軔朧。
第二条新生儿病室主要收治胎龄超过34 周、体重1800 克以上、病情相对稳定不需重症监护治疗的新生儿。
第三条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应当在儿科病房内设置新生儿病室,有条件的综合医院以及儿童医院、妇产科医院和二级以上妇幼保健院可以设置独立的新生儿科病房,并按照本指南进行建设和管理。
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祸測樅。
第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完善新生儿病室的规章制度,加强诊疗安全管理,保障患儿安全,提高医疗质量。
第五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新生儿病室的管理,对辖区内新生儿病室的设置与管理进行指导和检查,保证患儿安全和医疗质量。
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婭骒東。
基本条件第六条新生儿病室应当具备与医疗机构规模、类别、级别、功能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施、仪器设备和技术力量,保障新生儿诊疗工作安全、及时、有效地开展。
酽锕极額閉镇桧猪訣锥顧荭钯。
第七条新生儿病室的建筑布局应当遵循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原则,符合功能流程合理和洁污区域分开的基本原则。
彈贸摄尔霁毙攬砖卤庑诒尔肤。
第八条新生儿病室应当设置在相对独立的区域,接近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
工作区域可分为医疗区、接待区、配奶区、新生儿洗澡区。
医疗区包括普通病室、隔离病室,有条件的可设置早产儿病室。
謀荞抟箧飆鐸怼类蒋薔點鉍杂。
第九条新生儿病室床位数应满足患儿医疗救治的需要,无陪护病区每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 3 平方米,床间距不小于 1 米。
有陪护病区应当一患一房,且净使用面积不低于12 平方米。
厦礴恳蹒骈時盡继價骚卺癩龔。
第十条新生儿病室应当配备吸痰吸氧装置、暖箱、辐射式抢救台、蓝光治疗仪、输液泵、静脉推注泵、微量血糖仪、新生儿专用复苏囊与面罩、喉镜和气管导管等基本设备。
《新生儿病室建设与管理指南(征求意见稿)》中新网7月31日电今天,卫生部在其网站上发布《新生儿病室建设与管理指南(征求意见稿)》,并公开征求意见。
《指南》要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都应在儿科病房内设置新生儿病室,主要收治胎龄超过34周、体重1800克以上、病情相对稳定不需要重症监护治疗的新生儿。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医疗机构新生儿病室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促进新生儿专业的发展,提高新生儿疾病的诊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护士条例》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新生儿病室主要收治胎龄超过34周、体重1800克以上、病情相对稳定不需重症监护治疗的新生儿。
第三条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应当在儿科病房内设置新生儿病室,有条件的综合医院以及儿童医院、妇产科医院和二级以上妇幼保健院可以设置独立的新生儿科病房,并按照本指南进行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完善新生儿病室的规章制度,加强诊疗安全管理,保障患儿安全,提高医疗质量。
第五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新生儿病室的管理,对辖区内新生儿病室的设置与管理进行指导和检查,保证患儿安全和医疗质量。
第二章基本条件第六条新生儿病室应当具备与医疗机构规模、类别、级别、功能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施、仪器设备和技术力量,保障新生儿诊疗工作安全、及时、有效地开展。
第七条新生儿病室的建筑布局应当遵循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原则,符合功能流程合理和洁污区域分开的基本原则。
第八条新生儿病室应当设置在相对独立的区域,接近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
工作区域可分为医疗区、接待区、配奶区、新生儿洗澡区。
医疗区包括普通病室、隔离病室,有条件的可设置早产儿病室。
第九条新生儿病室床位数应满足患儿医疗救治的需要,无陪护病区每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3平方米,床间距不小于1米。
有陪护病区应当一患一房,且净使用面积不低于12平方米。
第十条新生儿病室应当配备吸痰吸氧装置、暖箱、辐射式抢救台、蓝光治疗仪、输液泵、静脉推注泵、微量血糖仪、新生儿专用复苏囊与面罩、喉镜和气管导管等基本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