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GDP及通货膨胀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73.74 KB
- 文档页数:6
2011年通货膨胀的现象和原因2010年中国全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持续上涨,从年初的1.5%一直上涨至11月份的5.1%的高位。
2011年这种趋势依然没有减轻,反而愈演愈烈。
2011年各月份的CPI为4.9% 4.9% 5.4% 5.3% 5.5% 6.4% 6.5% 6.2% 6.1% 5.5% 4.2% 4.1%。
在2011年里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通胀现象。
棉花的价格自2010年八月份调整以后一路上行,2011年2月份棉花的价格重新站上了30000元/吨的位置。
大连上商品交易所玉米主力合约c1109合约从2010年年末的2330涨到2011年2月21号的2437元。
让我们把目光转向2011年10月份的食品类等的价格涨幅,八大类消费品的涨幅相当惊人。
同比指数分别为:食品112.8、烟酒103.8、衣着109.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106.8、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104.7、交通和通信100.0、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100.1、居住98.3。
食品基本类中,肉禽及其制品、油脂和蛋类价格同比上涨最大,分别上涨26.6%、14.6%和13.8%。
造成我国现阶段如此严重的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货币发行过多。
货币供给量的增加会导致物价的上涨以及货币的贬值,从而也是形成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
我们都知道人民币在国际社会存在着较大的升值压力,为了保持币值的稳定,央行只能买入美元,这同时也就卖出了本国货币,从而增加货币供应。
另外,由于美国的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全球已形成的低利率环境造成大量资金四处流动,外汇资本在我国大量流入趋势仍然有增无减,而大规模资金流动势必将引发价格上涨。
还有,由于美元的持续贬值,使得以美元标价的基础性原材料价格上扬,盯住美元的人民币价格也相应上扬。
(2)投资结构问题。
中国人主要的投资投向了房地产市场和股票。
当股票市场低迷是,更多的钱会涌入房地产市场,不仅会打乱国家调控的计划,同时房价的高涨也会强化人们的通货膨胀预期,有可能造成事实上的通货膨胀。
2011年我国宏观经济走势解析领会和把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不难对明年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态势作出初步的判断。
现状:通胀压力明显和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增大今年,自2008年以来的通胀预期终于变为现实,公众切实感受到了通胀的压力。
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表明,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为5.1%,已创28个月来的新高。
预计全年均值将超过年初预期的3%。
说明抑制通货膨胀已成为我国2011年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本轮通胀的形成因素异常复杂,既有来自于国际社会(尤其是美国)的输入性通胀压力,又有国内市场的流动性过剩、农产品(16.83,-0.38,-2.21%)涨价、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原因。
另一方面,整个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增大。
首先是世界经济复苏向好的趋势减缓,这主要是因欧洲债务危机所致,“中国制造”的国际需求将进一步减弱。
其次是美国的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施,导致美元贬值,从而使中国的出口更加困难。
再次是我国农业的增产问题。
农业是基础,农业不稳,全盘皆输。
截至今年,我国农业已连续7年大丰收,实现了“七连增”。
但2011年,是否还会保持这样的大好局面,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为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1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应积极稳妥、审慎灵活,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积极”是要继续发展经济。
面临严峻的就业问题,就必须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所以要“积极”。
“稳健”是要控制通胀。
通胀压力很大,要防止经济过热,就必须“稳健”。
可以看出,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和具体政策是互相对应的,体现出中央政府的深思熟虑和综合考量。
就财政政策而言,从2008年11月起,我国已实施了两年多积极的财政政策,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稳定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1年的财政支出,将更加突出改善民生和结构调整,将更多的资金用于“三农”、科技、教育、文化等社会建设,用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原材料价格上升推动整个物价上涨,即成本推动导致通货膨胀。
传统意义上,拉动需求有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出口,其中消费支出是总支出的主要力量。
在发达国家消费占GDP总量的2/3 左右,其次是投资和出口。
而在我国呈现相反的格局,出口占比最高,其次是投资与消费。
投资和出口驱动型的增长模式,一方面加剧了国内能源、燃料等资源的紧缺,资源的稀缺性促使产品物价上涨,另一方面加大了国外大宗产品价格上涨对国内经济的冲击力,并导致输入型通货膨胀。
对策:(1)增加利率弹性,提高存贷款利率水平,尤其是存款利率通胀日趋严峻已经是无法回避的棘手问题之一,各界要求央行再加息的声音也越来越大。
但有些研究者认为,中国经济增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加息对于中国经济来说,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负利率会酝酿出泡沫经济,就像兴奋剂,给消费者带来一时的资产增值快感,但以将来长久的痛苦为代价。
所以央行应逐步增加利率的弹性,提高存贷款利率水平,或者退一步讲,央行也可以选择使用单边提高存款利率而保持贷款利率不变的做法,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对企业的影响,还可以保证储户不会遭遇由于实际负利率造成的购买力下降。
(2)完善汇率管理机制,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往往是导致经济偏离平衡的根源。
现行的管理浮动汇率制度已经无法改变国外的旺盛需求。
不改革现行的汇率制度,将无法改变国外的旺盛需求,将会使国家外汇储备日益增长,相应地,得增发同样数量的基础货币,导致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
从这个意义上讲,完善汇率的管理机制,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已经成为当前任务。
倘使汇率可上升至市场认可的真实汇率,则出口企业可以依据真实汇率调整自己的生产行为,产业结构也能得到另外也可以避免我国有限的资源秉赋被低价贱卖,使得资源能够得到合理、高效的使用和配置。
2011年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摘要:2011年是我国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开局之年,在发达国家经济复苏缓慢、全球流动性泛滥、大宗商品价格普遍上涨。
人民币升值压力犹存的复杂背景,以及政府“稳发展、控通胀、宽财政、稳货币、惠民生”的宏观经济政策基调下,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复杂程度和面临的挑战和困难都将超过以往。
2011年中国经济在国际经济复苏放缓的背景下,以内生因素作为主要驱动力,gdp渴望实现较快增长,但受总需求水平回落影响,增速将有所放缓;全年通货膨胀压力较大,cpi呈前高后低走势;主要大宗商品价格预计仍将高位运行,总体维持上涨局面。
关键词:跨国公司国际法主体地位可行性一、全球经济复苏势头趋缓,有效需求增长放缓受制于内生经济增长动力缺乏,全球经济不均衡复苏,发达国家主权债务危机和财政压力等不利因素影响,2010年全球主要经济体gdp增速较上年放缓,显示出复苏乏力的迹象和信号。
2011年,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仍未完全消除,世界经济难以进入稳步增长的良性循环,系统性和结构性风险依然较为突出。
美国经济复苏动力依然不足,失业率居高不下,房地产依旧低迷,银行放贷能力尚未复苏,以消费为主导的美国经济尚未有实质性好转。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时有爆发,对本来疲弱的经济复苏无疑是雪上加霜。
在财政重建和刺激经济的“二难选择”中,欧洲经济很难较快恢复到危机前水平。
日本经济在对美国和中国的双重依赖中有所恢复,但其受外部影响较大,未来仍有不确定性。
印度、巴西等新兴经济体尽管回升势头较好,但在发达经济体整体增长疲软的情况下,高增长能否持续存在较大变数。
总体而言,2011年世界经济将由前期超常规政策刺激下的恢复性反弹转向平稳甚至低速增长阶段,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依然较紧。
作为“十二五”的开局之年,2011年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增长动力,但在外需乏力。
货币政策收紧和经济活动调整等因素的影响下,拉动社会总需求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净出口增速将有所放缓。
2011年中国通货膨胀问题分析卢庆杰(上海期货交易所发展研究中心,上海 200122)从2010年中国的商品价格变化趋势来看,市场上已经形成了强烈的通货膨胀预期,对国家的宏观调控形成挑战。
2011年,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依然存在。
央行将稳物价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任务,将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的货币条件。
不过,央行年度工作会议并没有设定信贷额度和货币供应量增长目标,因为货币政策还要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宏观调控既要控制物价持续上涨带来的通货膨胀的压力,又要防止货币、信贷、投资和工业下降过快引发经济衰退,还要兼顾经济结构调整。
一、中国面临的通货膨胀压力(一)2010年通货膨胀压力逐月上升2010年11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5.1%,环比上涨1.1%,明显超出市场预期。
1月—11月,CPI同比上涨3.2%,超出政府年初确定的3%的预期目标。
从CPI同比涨幅2010年的走势来看,除3月份和6月份略有回调之外,总体上呈现一路上行的趋势。
食品和居住类价格上涨是推动CPI上涨的主要因素,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0年11月食品类价格上涨了11.7%,拉动CPI上涨3.8个百分点,对CPI上涨的贡献率是74%。
2010年以来,大蒜、绿豆、生姜、食用油、白糖、苹果、棉花、中药、煤炭等商品价格涨势接连启动,使市场上形成了强烈的通货膨胀预期,对国家的宏观调控形成挑战。
为此,发改委出台了一系列的调控措施:在经济手段上,完善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增加储备品种和数量,降低农副产品流通成本,取消一批不合理收费项目等;在法律手段上,修订出台《政府制定价格成本监审条例》、《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等法规,加强市场价格监管;在行政手段上,必要时启动价格临时干预措施。
国务院物价调控措施取得了初步成效,蔬菜价格持续上涨的态势得到有效遏制。
但由于本轮的通货膨胀主要是由成本推动引起的,同时国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使市场上充斥着过剩的流动性,中长期而言,通货膨胀的压力不会因为发改委调控措施的实施而消除。
2011年上半年宏观经济形势2011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204,45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6%;其中,一季度增长9.7%,二季度增长9.5%。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5,700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102,178亿元,增长11.0%;第三产业增加值86,581亿元,增长9.2%。
1.国内生产总值(GDP)GDP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
GDP增速越快表明经济发展越快,增速越慢表明经济发展越慢,GDP负增长表明经济陷入衰退。
根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测算,2011年上半年GDP为204,45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6%,与去年同期相比降低1.5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1个百分点。
经济增速在宏观调控下平稳回落,但仍保持较快增长。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3%。
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1%,环比增长1.48%。
住宅销售面积增长12.1%,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26,250亿元,同比增长32.9%。
其中,住宅投资18,641亿元,增长36.1%。
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44,41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2.9%。
其中,住宅销售面积增长12.1%。
房地产开发企业本年资金来源40,991亿元,同比增长21.6%。
6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为101.75。
PMI连续回调显示经济增速放缓态势将延续。
6月份我国制造业PMI为50.9%,已经连续三个月回落,而且分项数据显示,各项PMI 分类数据均出现了明显的下滑。
制造业PMI指数的连续回调可能表明未来我国工业生产增速仍将进一步放缓,从而拉低经济增速。
另外,6月份我国非制造业PMI为57%,较上月回落4.9个百分点,这是该指数连续第二个月出现回落。
生产性服务业的商务活动指数连续三个月出现回落,结合制造业PMI指数的持续回落,表明制造业经济活动的放缓带动生产性服务业回调。
(三)宏观经济分析1、全球经济分析2011年世界经济复苏步伐放缓,但发达国家工业仍然保持相对较快的增长;新兴市场经济体通胀持续高企,发达国家通胀压力逐步显现;除德国之外的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新兴市场国家就业状况有所改善;发达国家主权债务危机严重,但企业和银行资金相对充裕。
预计2012年世界经济将延续低速增长局面,继续在周期底部徘徊,但全球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性很小。
⑴2011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①世界经济复苏步伐放缓,但发达国家工业仍然保持相对较快的增长2011年前三个季度,美国GDP季度增速分别为0.4%、1.3%和2.5%(均为环比折年率),低于去年3%的水平。
欧元区二季度经济环比增速由一季度的0.8%下滑至0.2%,呈现下行态势。
日本经济则因地震和核泄露已连续三个季度负增长。
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速也有所放缓。
巴西前两个季度GDP同比分别增长4.2%和3.1%;印度则延续去年初以来增速逐季放缓的态势,二季度经济增速降至7.7%;俄罗斯二季度GDP同比仅增长3.5%,比一季度下降0.8个百分点;中国GDP增速也逐季回落。
但是,从工业生产数据来看,发达国家工业生产仍然保持旺盛的增长势头。
以美国为例,2011年前9个月,工业生产同比增长均在3.2%之上,是2001年至2008年从未出现过的现象;从制造业新增订单来看,同比增长都在10%以上,这也远远超过危机爆发前的水平。
另外,美国权威行业研究机构供应管理协会(ISM)的数据显示,2011年9月,美国制造业活动连续第26个月扩张,增速比上月略有提高。
欧元区情况与此类似,2011年8月份,欧元区工业生产继续7月份的回升势头,环比增长1.2%,同比增长5.3%,前8个月平均水平也同美国一样超过历史同期,显示欧元区实体经济基本面尚好。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国际金融危机后各国更加注重实体经济发展;二是国际金融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直接冲击的是居民、金融机构和国家财政,对企业影响是间接的,发达国家企业的现金流仍然充足,技术水平仍然领先;三是新兴市场国家的发展对发达国家的投资品依然具有较大的需求。
2011年四季度宏观经济分析报告一、2011年四季度中国宏观经济情况回顾(一)经济增速逐月放缓,工业生产良好增长2011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47156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2%;其中,第一季度同比增长9.7%,第二季度增长9.5%,第三季度增长9.1%,第四季度增长8.9%。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7712亿元,比上年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220592亿元,增长10.6%;第三产业增加值203260亿元,增长8.9%。
从环比看,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 2.0%。
虽然经济增速连续四个月回落,但是国民经济总体平稳较快增长的趋势依旧未改。
在主要指标中,工业生产增长状况仍然良好。
2011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3.9%,比前三季度回落0.3个百分点。
分轻重工业看,重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加14.3%,轻工业增长13.0%。
分行业看,39大类行业增加值全部实现同比增长。
分地区看,东部地区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7%,中部地区增长18.2%,西部地区增长16.8%。
工业生产衔接状况良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达到98%,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
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8%,环比增长1.1%。
与此同时,企业效益继续增加。
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46638亿元,同比增长24.4%。
在39个大类行业中,36个行业利润同比增长,3个行业利润同比下降。
图表一、主要宏观经济概览数据来源:Bloomberg,CEIC,“市场预期”值为Bloomberg市场调查中位数;宏源证券研究所(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所回落,房地产投资大幅下滑2011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01933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3.8%。
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107486亿元,增长11.1%。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6792亿元,同比增长25.0%;第二产业投资132263亿元,增长27.3%;第三产业投资162877亿元,增长21.1%。
2011年我国通货膨胀问题研究2011年我国通货膨胀问题研究摘要:2011年我们对于通货膨胀这个词也许并不陌生,不仅是因为cpi,gdp等在新闻媒体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还由于我们在日常消费中切切实实感受到了物价上涨带来的压力。
本文将着重分析今年11个月来国内通货膨胀形势,以之探索今后政府面对的通货膨胀及调控压力。
关键词:通货膨胀;2011年一、2011年通货膨胀的总体形势2010年下半年开始,整个中国社会明显感受到了”通胀来敲门”。
2010年12月15日央行公布的《2010年第四季度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最能说明其严峻性:居民对物价满意度创下此项调查实施以来(1999年第四季度)最低点,73.9%的居民认为”物价高,难以接受”。
进入2011年,通胀成为了中国经济面临的头号难题。
今年以来,cpi同比增幅从年初的4.9%一路高歌猛进至年中的6.5%,从8月份开始有所下滑,2011年1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4.2,从12月9号的最新cpi数据来看,11月cpi出现年内最大环比降幅。
同时,货币政策的松动,也意味着中国通胀压力正在减小。
总体来说2011年的通胀呈现出”前高后低”的特点,通胀高点主要集中在第三季度,cpi在三季度见顶后高位震荡,逐渐回落。
二、通货膨胀的原因通货膨胀按成因可分成三种类型。
由货币供应过多形成市场需求远超市场商品供应量,从而导致物价全面上涨的通胀是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由于能源等大宗原材料商品价格大幅上涨,以及劳动报酬过快增加趋近生产增长速度,从而推动商品价格最终上涨的通胀是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在经济国际化大背景下,一国对外开放度不断扩大,国际上大宗原材料等商品价格上涨,以及外来游资的大量流入而推动或加大国内物价上涨压力的现象是输入型通货膨胀。
据此分析本通胀是需求拉动型和成本推动型通胀的结合。
其中,需求拉动型通胀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货币投放量过大。
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和2010年,我国新增贷款18.9万亿,外汇占款5.7万亿,两者相加接近25万亿,相当于我国1949年至2009年货币投放总量的53.4%,我国去年货币供应量为72.6万亿,我国gdp是美国的1/3,而货币供应量是美国的120%。
2011年GDP及通货膨胀分析
一、2011年我国宏观经济形势
1.国内需求增速有所回落。
2.外贸逆差再次出现。
3.通胀压力进一步蔓延。
4.居民收入增长受通胀影响。
二、GDP发展情况
2006年到2011年,我国的GDP一直持续增长,且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
2011年,我国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
全年国内生产总值47156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2%。
——从生产角度看,
——分季度看,
季度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四季度
同比增长比率9.7% 9.5% 9.1% 8.9%
三、2011年CPI走势分析
1、CPI走势
2011年CPI涨幅呈倒“V”型,其中1月份为4.9%,6~9月份以后均在5.6%以上,7月份最高达6.5%,这是2008年以后的最高涨幅,8月份CPI下跌到6.2%,然后逐月回落,到1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达到4.1%,
2011年CPI涨跌幅度
同上年相比2011年CPI上涨5.4%,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1.8%。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6.6%。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6.0%。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9.1%。
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16.5%。
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
单位:%
指标全国
城市农村
居民消费价格 5.4 5.3 5.8
其中:食品11.8 11.6 12.4 烟酒及用品 2.8 3.0 2.4
衣着 2.1 2.2 1.9
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 2.4 2.7 1.5
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 3.4 3.4 3.3
交通和通信0.5 0.2 1.3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0.4 0.3 0.8
居住 5.3 5.1 5.7
2、影响CPI因素
·食品类价格上涨
2011年,食品价格涨幅明显,对CPI上涨的拉动作用最为显著,1-11月份食品类累计涨幅为14.9%.在食品类中粮食、肉禽蛋、鲜菜、鲜果价格的上涨成为拉动CPI上涨的“主力军”,食品类价格的上涨拉动CPI上涨4.26%.其中肉禽及其制品价格累计涨幅为41.9%,拉动CPI上涨2.58个百分点,鸡蛋价格累计涨幅为14%,拉动CPI上涨0.13百分点,鲜菜、鲜果价格上涨拉动CPI上涨了0.13和0.38个百分点。
由此可见,食品类价格的上涨对CPI的影响尤为重要。
·投资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311022亿元,比上年增长23.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5.9%。
其中:
投资额(亿)比上年增长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01933 23.8%
农户投资9089 15.3%
东部地区投资130319 20.1%
中部地区投资70783 27.5%
·居住类价格的上涨
2011年1-11月份居住类累计同比涨幅达到4.7%,拉动CPI 上涨1.04个百分点。
居住价格的上涨主要是住房租金和水电燃料价格的涨幅为CPI 的上涨起到了推动作用。
住房租金小类累计涨幅达到15.9%,拉动了CPI 上涨0.09个百分点。
汽、柴油价格累计涨幅达到17.4%,拉动了CPI 上涨0.86个百分点。
·消费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3919亿元,比上年增长17.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6%;
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59552亿元,增长17.2%。
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4367亿元,增长16.7%;
按消费形态统计,商品零售额163284亿元,增长17.2%;餐饮收入额20635亿元,增长16.9%。
·成本
成本上涨过快国内生产要素成本的上升是通货膨胀形成的重要原因。
国家统计局2010年统计公报显示,全年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9.6%,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5.5%,2011年原材料、燃料等成本上升趋势更加明显。
此外,2011年劳动工资将会持续上涨,加上利率上调都会使企业的成本上升,从而推动了物价总水平的上涨。
·国际贸易
西部地区投资 71849 28.7% 东北地区投资
32687
30.4%
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3642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5%。
其中,出口18986亿美元,增长20.3%;进口17435亿美元,增长24.9%,进出口差额(出口减进口)1551亿美元。
下图显示我国对外贸易持续保持顺差,对外贸易不平衡导致当前我国货币供给过剩,当前我国流通领域中的货币供给量超过了实际需求,货币供给过多,必然产生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同时2011年,国际原油价格突破每桶100美元大关,金属矿和粮食价格的上涨幅度都达10%左右。
发达国家实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剧了流动性过剩,再加上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和大宗商品存在供需缺口,都推动了我国物价水平的上涨。
·货币
12月末,广义货币(M2)85.2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3.6%,增速比上年末回落6.1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29.0万亿元,增长7.9%,回落13.3个百分点;流通中现金(M0)5.1万亿元,增长13.8%,回落2.9个百分点。
年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82.7万亿元,比年初增加9.9万亿元,其中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80.9万亿元,增加9.6万亿元。
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58.2万亿元,增加7.9万亿元,其中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54.8万亿元,增加7.5万亿元。
2011年年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及其增长速度
单位:亿元指标年末数比上年末增长%
各项存款余额82670113.5
其中:住户存款35195715.5
其中:人民币34804615.7非金融企业存款3139819.5
各项贷款余额58189315.9
其中:境内短期贷款21748021.8境内中长期贷款33374711.8
四、对策研究
⑴货币政策可以影响短期总供给。
因为货币政策调节的是利率,而利率是资
金的价格,因此,利率的变化直接会引起企业生产成本的变化。
控制货币供给量,使之与货币需求量相适应,稳定币值以稳定物价。
⑵一些财政政策工具也可以影响短期总供给。
比如针对企业的税收政策,减
税意味着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实际利润上升,其效应相当于企业生产成
本的下降。
⑶加强对通货膨胀预期的微观管理,一方面,应对涨价敏感的低收入人群进
行补贴,建立特殊人群价格补贴机制;另一方面,加快市场秩序的治理,防止各
种游资利用居民对物价上涨的恐慌心理进行投机活动。
⑷加强对输入型通货膨胀的管理通过降低进口关税,加大进口力度,以平抑
本国短缺商品的价格;可适度升值人民币,以对冲国际价格的上涨;强化对国际
游资的管理,特别是针对特殊行业国际游资存在的新方式进行有效的管理。
⑸加大供给管理的力度加大供给管理最为重要的是加大支农力度,增强农业
的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加强和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确保粮食安全。
还要健全
关键物资的储备制度,控制部分价格敏感性产品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