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闻清朝名医曾懿简介 古代十大女名医之曾懿
- 格式:docx
- 大小:7.95 KB
- 文档页数:5
红颜薄命:男权话语下的明清女性医疗严忠良【摘要】由于生理、生活环境以及社会束缚等因素,明清女性呈现出“红颜薄命”现象.在“男女大防”的社会伦理下,女性虽可以通过家庭医疗、女性医疗者和男性医生等途径获得有限医治,但效果不佳,甚至酿成悲剧,呈现红颜薄命的现象.这种现象是男权医疗话语下的产物.当近代先进医学传入中国,医学技术科学化、医疗伦理观念人性化,才能消除“红颜薄命”的悲剧.【期刊名称】《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年(卷),期】2015(031)001【总页数】4页(P150-153)【关键词】红颜薄命;医疗;男权话语;男女大防【作者】严忠良【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4红颜薄命在美学上所具有悲美气息,成了美女佳人难逃的宿命。
“今古红颜兮莫不薄命,红颜薄命兮莫不断肠,我本怨人兮乃为怨曲,谁闻怨曲兮谁不悲伤。
”[1](《卷1》)“若说红颜薄命多是小可之事,如今是佳人薄命,怎么得不要痛哭流涕从来道。
”[2](《卷16》)“红颜薄命”最早出自《汉书》,许皇后不满群臣将天灾变异归因于后宫而上书皇帝,辩解冤屈:“其余诚太迫急,奈何?妾薄命,端遇竟宁前,竟宁前于今世而比之,岂可邪?”[3](P3966)后来在明清小说之中经常出现,专门代指女性相貌姣好,但运命不济的可怜遭遇。
在《醒世恒言》卷三《卖油郎独占花魁》中描述名青楼花魁美娘蒙受吴公子凌辱情形:“美娘赤了脚,寸步难行。
思想:‘自己才貌两全,只为落于风尘,受此轻贱。
平昔枉自结识许多王孙贵客,急切用他不着,受了这般凌辱,就是回去,如何做人?倒不如一死为高。
只是死得没些名目,枉自享个盛名。
到此地位,看看村庄妇人,也胜我十二分。
这都是刘四妈这个花嘴,哄我落坑堕堑,致有今日!自古红颜薄命,亦未必如我之甚!’越思越苦,放声大哭。
”21世纪以来,新史学蓬勃发展,女性史和医疗史是其中耀眼的研究领域,女性医疗史研究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在中国台湾地区发展迅速。
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21年4月第36卷第4期CJTCMP,April 2021,Vol.36, No.4• 1945 ••论著•清末女医曾懿温病学术思想探析杨恺,冯全生(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610075 )摘要:清末女医曾懿学术思想深受温病学派影响,其丨ii用温病学理法方药诊治疾病亦颇有特色..通过结合其所著《医学篇》一书,从其对温病学理论的探讨、对温病方药的变化与运用及其在内伤杂病及食疗方中的温病学派思想3个方面,管窥其根植于温病学经典而又富有个人特色的温病学术体系关键词:曾懿;温病;学术思想基金资助:国家重点研发计划(N〇.2018YI"X1704104),网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张之文教授传承:t作室建设项目(N o.51010108)Analysis of ZENG Yi's academic thought on warm disease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YANG Kai, FENG Quan-sheng(Chengdu University of TCM, Chengdu 610075, China )A b s t r a c t:The academic thoughts of ZENG Yi, a female doctor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were deeply influenced bythe school of warm disease. Her own applications of warm disease theory are quite distinctive, not only in prescriptions but alsoin diagnosis methods. Based on her writings M ed ica l C hapter,this paper probes into her academic thoughts on warm diseasefrom three aspects: Firstly, her comprehending of warm disease theory. Secondly, the changes in applications of prescriptions andmedicines in curing warm disease. Thirdly, discussing her treatments of internal relative diseases and her own prescriptions forwarm disease, especially in diet therapy. ZENG Yi's own academic thoughts are based on the root of warm disease, derive fromwarm disease, she made her own special treatment system.Key Words:ZENG Yi: Warm disease; Academic thoughtFunding: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N〇.2018YFC 1704104), National Famous and Ol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xpert ZHANG Zhi-wen Inheritance Studio Construction Project of National Administ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 (No.51010108)曾懿,字伯渊,四川华阳(今成都)人,清末女医 家,自幼熟读经史,工诗善画,尤其在医学方面有其 突出贡献,所著《医学篇》二卷,集中反映了曾懿的 医学思想。
读中国古代女医相关文字随笔中国古代为一男性主导之社会,故女性地位地下,大部分行业之主要人物都为男性,女性作为医生的情况也较少,翻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中国医学史》,其中唯有两页对医学教育与医政简要介绍了一下,并未有女医之只言片语。
女医本少,其中能够名垂后世的更是凤毛麟角。
最有名的当属随夫业或者医药世家的女医。
其中鲍姑当属第一人,她是见于记载的中国第一位女灸家,名叫鲍潜光,其为南海太守鲍靓之女,晋朝著名炼丹家葛洪之妻,就是那位练出火药的道教学者。
在这样的环境中鲍姑耳濡目染,加上自己的努力成为了著名的灸家,岭南一带民受其恩,称之为鲍仙姑。
宋史名医郭敬仲之母冯氏为宋代名医,郭家三代行医,尤善妇科,冯氏承丈夫之业,在南宋初年成功治好了哲宗孟皇后的重病,被封为安国夫人。
还有就是很有名的明代女医谈允贤,也就是近日正在热播的电视剧《女医明妃转》的主人公,1461-1556,没错,从明英宗天顺五年到明世宗嘉靖三十五年,跨域了英宗、宪宗、孝宗、武宗、世宗五朝,果然长寿96岁。
虽然跟英宗和代宗不可能有半毛钱关系,但是她确实是出自医学世家,其祖父即为南京刑部郎中,为当地名医,其祖母也颇通医术,于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谈允贤十几岁便熟读医术,并随祖父出诊,见识了诸多的病症,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在许多方面有所成就,尤其是妇科。
闻名遐迩,前来求医的人络绎不绝,五十岁的时候写就了《女医杂言》将祖传的医术和自己的经验总结成书,成为现在知道的最早的女医著作,也是仅有的几本早期医案文献之一。
第二种为偶得真传与自学成才的。
宋代女医生张小娘子(这名字真可爱),因为偶然碰到了有缘的一个老医生,老医生见她贤明聪慧,就将其所学治疗痈疽之术和内贴内服之法传授给她,于是成为疡科专家,这故事真是传奇,就像当年张良遇见圯下老人一样。
清朝同治年间,大疫流行,太仆卿曾咏之女曾懿见人们相继死去而伤怀,因而励志成为医生。
他一生四次染瘟疫,但是都根据清代医生吴鞠通所著的《温病条例》治疗而转危为安。
作者简介:于海帅(1978—),男,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制药技术。
历数中国古代女名医*于海帅(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制药与环境技术学院,吉林吉林132013)摘要:关键词:中图分类号:K826.2文献标识码:A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思想束缚了古代女性在诸多行业的发展,也制约了女性在医药领域的贡献。
即便如此,我国古代还是涌现了一些杰出的女性医者。
通过对中国古代多位女名医的出身、成名之路、行医事迹等进行系统总结,向大家还原了多位古代女名医鲜为人知的精彩人生。
女名医;义妁;鲍姑;谈允贤;曾懿在辉煌灿烂的中国古代医药史上,男性医药学家不胜枚举,而女性医药学家则屈指可数。
有的女名医即使有着高超的医术甚至有作品传世,却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来,着实让人唏嘘感叹!本文通过核实相关文献资料,将对古代的十余位女名医的行医事迹加以介绍。
1巾帼医家第一人———义妁义妁,汉武帝时河东人,今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王范乡姚张村人[1]。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女医生,被誉为巾帼医家第一人。
义妁自幼聪明伶俐,对民间医药十分感兴趣,虚心好学,乐于钻研医术,凡是遇有医生走村串户看病,她总爱跟着学,看医生如何望、闻、问、切。
后来,义妁正式拜当时的长安第一名医郑无空为师,刻苦钻研医术,终学有所成。
因其妙手仁心,被民间誉为女中扁鹊,也有记载说民间将义妁比喻成洁白的白芍花,不仅能为人治病且品德高尚。
随着义妁治病救人的名声越来越大,她的事迹竟被汉武帝知晓,汉武帝经过明察暗访终将她征入宫中,封为女侍医,专门服侍皇太后,经过义妁多年的悉心照料,王太后身体强健,并非常信任义妁。
最终义妁被汉武帝册封为西汉历史上第一位女国医。
2最早的妇产科专职女医———淳于衍淳于衍,复姓淳于,名衍,字少夫,为汉宣帝时期宫廷女医,善于治疗妇科经产诸疾,是我国史料记载的最早的妇产科专职女医。
所谓医者仁心,医生应该以治病救人为天职,但《汉书》有三处提及淳于衍,即《宣帝纪》《霍光传》与《孝宣许皇后传》,都比较清楚的说明了她就是谋杀许平君皇后的凶手[2]。
古代十大女名医分别是谁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古代十大女名医分别是谁》的内容,具体内容:中国古代十大名医是指扁鹊、华佗、张仲景、皇甫谧、叶桂、孙思邈、钱乙、宋慈、李时珍、葛洪。
那么关于古代十大女名医又分别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义妁远在2...中国古代十大名医是指扁鹊、华佗、张仲景、皇甫谧、叶桂、孙思邈、钱乙、宋慈、李时珍、葛洪。
那么关于古代十大女名医又分别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义妁远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代,河东地方(今山西省夏县),有一个名叫义妁的女子,她是我国历史上早期著名的女医生。
义妁从小就对药草有兴趣,十几岁就上山采药,捣烂后给乡亲们敷治外伤。
平时只要有郎中路过,她总是虚心请教,日积月累,学到了许多医药知识,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有一次,从外地抬来了一位腹部膨隆的病人,肚子比将要临产的孕妇还大,脐眼突出,身躯瘦得皮包骨头,气息奄奄。
义妁对她仔细诊视后,取出几根银针,在病人的腹部和腿部一连扎了几下,又取出一包药粉撒在病人的脐眼上,用热水浸湿的绢帛裹住,并给病人喂服中药。
几天之后,病人的肿胀竟渐渐消退,不到10天工夫,病人就可以起床活动。
后来,义妁的医术被汉武帝知道了,便将她徵入宫,封为女侍医,专为皇太后治病,深得太后的信任。
二、鲍姑晋代,广东南海太守鲍靓的女儿鲍姑也是-代女名医,其夫葛洪是晋代著名的炼丹家,曾著有《肘后备急方》等医学名著。
由於长期的耳濡目染和家庭影响,给她行医治病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她长期跟随丈夫在广东罗浮山炼丹行医,为民治病,施惠於民,故岭南-带民众尊称她为「鲍於姑」。
鲍姑行医采药,足迹遍及广州、南海、惠阳、博罗等地。
她医术精良,一丝不苟,擅长针灸,以专治瘤与疣而闻名。
她采用越秀山脚下满山遍野生长的红脚艾作艾绒进行灸疗治疾,因此,后人称此艾为「鲍姑艾」。
鲍姑死后,岭南人民为纪念她对医学事业的贡献,在广州越秀山下三元宫内修建了鲍姑祠,以志纪念。
【清朝历史】清代不可思议女性贞洁观:疑人偷窥愤而自杀先来看看康熙中期,仁和县发生的林烈女的故事。
林烈女原姓曾,福建同乐县人,嫁给当地人林朝汉之子邦基。
曾氏通文墨,能写诗,孝敬公婆,夫妻感情也不错。
后随林家迁居杭州,入籍仁和县。
结婚12年,曾氏没有生育。
康熙中,不幸婆婆去世,丈夫林邦基悲伤成疾,临终时对曾氏说“我死了,你能不能跟我一起去?”曾氏含泪答应,但邦基仍睁眼不语,曾氏指天发誓,邦基才含笑而死。
曾氏做了两副棺材,安置了邦基后,她几次上吊,都被家人救了下来。
公公林朝汉劝她,不听,于是告到了县令那里。
县令判令曾氏应该代夫行孝,并要求林家尽快为邦基立一个后人。
林朝汉拿了县里的判词,劝曾氏勿再寻死。
曾氏说,公公还有其他儿子、媳妇,何愁供养。
她再次吞金自杀,又被救了下来。
林朝汉赶紧把事情再次告到县官,免得日后出事,自己承担责任。
县官令林家立即给林邦基立子嗣,并答应捐资抚恤,甚至要给匾预旌。
林家将邦基兄子立为邦基之子,交给曾氏抚养。
几天后,曾氏自己写了状词到县里,说明县官命令我养亲育子,本是节孝两全之道,但公公另有几个儿子供养,养子的生父尚在,不需我来抚养。
我一生很重承诺,已经答应陪丈夫一起去,怎么能在这样的大事上失信呢?县令回复说:“慷慨赴死易,从容守节难”,现在子嗣已立,不要因为小承诺废了大事,并捐资赠匾,大书“孝节双全”以彰其事。
曾氏不得已,只得暂时答应。
孝敬公公,善抚子嗣。
五年后,林朝汉病逝,曾氏与伯叔妯娌一起经办了丧事。
事后,曾氏说,这次我可以实践诺言了。
焚烧诗文旧稿,绝食14天而死。
(清)陈康祺:《郎潜纪闻三笔》卷2,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675-677页。
这个故事中,林烈女曾氏在丈夫死后欲以身殉夫,多次寻死未果,林家怕承担责任多次告到县里。
这个县令看来也不是昏庸之辈,屡次劝诫,并为曾氏安排了“孝节两全”之法,但在公公死后,曾氏还是毅然决然地绝食而死。
曾氏反复寻死,不管林家和官府采用了多少办法避免她的死亡,她总是抱定了必死的决心,简直就是非死不可。
中国古代十大女医:清朝曾懿[导读]我国古代历代出现不少医术精湛的女名医。
义妁、鲍姑、张小娘子、谈允贤、曾懿、淳于衍、胡愔、邢氏、蒋氏、方氏十位被称为中国古代十大女医。
前面我们已经介绍了前四位,现在介绍第五位曾懿。
曾懿,又叫伯渊,是四川华阳人。
她生于清朝道光十七年,相当于公元1837年。
当时变革的呼声日益高涨,在这样的环境中,曾懿接受了进化论和改善主义思想。
她以为国家要进步的话,必须家庭“保康强”,国家“强种族”,而行医正合此道。
于是曾懿在医人医国的思想引导下,穷究医理,著书立说,对中国医药事业作出了贡献。
曾懿画像(图片来源于网络)著有《古欢室丛书》曾懿的思惟和学识首要反映在她的著作《古欢室丛书》中。
这部丛书由《女学篇》、《医学篇》、《诗词篇》三个首要部分组成。
《医学篇》誊写成于光绪三十二年,相称于公元1906年。
当时曾懿已经54岁了。
《医学篇》一共有两册,是木刻本。
上册共4卷。
第一卷有脉论、舌色论、温病、伤风,伤寒病论等,第二卷为温病传入中焦治法,第三卷为温病传入下焦治法,第四卷为伤寒治法。
下册也有4卷。
第一卷为杂病,第二卷为妇科,第三卷为小儿科,第四卷为外科。
曾四次得温病《温病条辨》指导转危为安曾懿曾得过四次温病,全赖有名温病医家吴鞠通的理论引导方转危为安。
因此,她很是祟拜吴鞠通的《温病条辨》。
在她自己的著作中很多处都提到吴鞠通的学说和医方。
经由39年的吃苦研讨,曾懿对伤寒和温病的病证及其治法有了很是深刻的领会,于是选了些精华写了下来,这就成了《医学篇》的主要内容。
研制配方亲自试药曾懿每每自己配制方药,用药很是精当,配合很是奇妙,有的经她亲自试药。
比如她32岁时,曾得了阴症喉痹,很是伤害,她将上桂心、炮姜、甘草各1.5克,放入茶碗中,用开水冲入,又将有药的茶碗隔水蒸后,将茶碗中的药含上一口,逐渐咽下,总算脱离了伤害。
愈后她就用这个方子治好了不少病人。
留心观察善于发现曾懿很是重视偶然间的见闻和听闻。
【历史典故】义妁简介历史上唯一一位女御医义妁的传奇人生义妁,汉武帝时河东人,今永济人。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女医生,被誉为巾帼医家第一人。
因医术高超被召入宫,专为皇太后治病。
是中国古代4位(晋代鲍姑、西汉义妁、宋代张小娘子、明代谈允贤)女名医之首。
身世坎坷矢志不渝汉武帝时期,义妁父母遭到太医院最高长官太医令丞崔府志的陷害,双双身亡,刚刚出世不久的孤女义妁被父亲生前好友民间大夫许善友抱走领养。
义妁天资聪敏,对医术情有独钟,立志成为一名大夫。
无奈生为女子,又加之养父的坚决阻挠,只得偷学医术。
养父在瘟疫中献身,临终前告诉了她的身世。
悲痛中更加坚定了她做一名德行高尚的大夫的决心。
此后拜长安第一名医郑无空为师,苦学医术,悬壶济世,一时间被誉为女中扁鹊。
为学习更高的医术,进入宫廷,几经倾轧与迫害,几经牢狱之苦,不卑不亢,先后做过乳医、女医、女侍医,最终被汉武帝册封为西汉历史上第一位女国医。
自小上山采药虚心好学乐钻研义妁从小就对药草有兴趣,十几岁时就开始上山采药,捣烂后给乡亲们敷治外伤。
平时只要有郎中路过,她总是虚心请教,竖起耳朵聆听医理。
日积月累,学到了许多医药知识,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医学经验。
治好久治不愈的病人医名传四方有一次,从外地抬来了一位腹部膨隆的病人,肚子比将要临产的孕妇还大,脐眼突出,身躯瘦得皮包骨头,气息奄奄。
义妁对她仔细诊视后,取出几根银针,在病人的腹部和腿部一连扎了几下,又取出一包药粉撒在病人的脐眼上,用热水浸湿的绢帛裹住,并给病人喂服中药。
几天之后,病人的肿胀竟渐渐消退,不到10天工夫,病人就可以起床活动了。
自此以后,义妁的医名便在方圆百里传开了。
被汉武帝诏入宫专为皇太后治病汉武帝的母亲王太后年老多病,汉武帝听人说起义妁医术高超,便派人专程暗访。
结果证明义妁不但擅长内科疑难杂症,而且对外科、针灸也颇精通,所用药物只是些山间的草木藤叶,但疗效极好。
于是,汉武帝便诏她入宫,封为王太后的特别侍医。
中国著名女考古学家考古学中的女性,惟介绍之人于中国较少,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著名女考古学家,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中国著名女考古学家一曾昭燏——(1909-1964)《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1986年版记录的唯一著名的中国女考古学家,应该算中国的第一代女考古学家。
与夏鼐是同辈人。
在良好的家庭背景中长大,受过中西式教育,1933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的文学系,不过那时也具备了相当的古文字学功底,诗词方面也有造诣。
是位很有才情很上进的女性。
1935年留学英国伦敦大学,获考古学硕士学位,还去德国的博物馆里实习了两个月的藏品编档、展览的工作。
在留学考虑专业方向的时候居然考虑到了中国的需要,真的还是位很有抱负和责任感的人。
她的考古工作简单用其著作来说明有《云南苍洱境考古报告》1942年与吴金鼎合著,《南唐二陵》1957年主编,《沂南画像石墓发掘报告》1956,以及1934年出版的《博物馆》,末者虽然署名与李济合著实际上是在其原有的草拟书《博物馆》基础上写成的,尚属国内之首。
后来她任南京博物院的院长,领导了一个南京博物院的黄金时代。
1964年得抑郁症,不久自杀。
终身未婚。
她的命运是一部中国的阶段历史书,逐渐开化的风气和家庭氛围给了她教育机会和人生观。
中国的现状又影响了其事业选择。
而后她也一直在尽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与责任,无论考古、博物馆工作,或是文物保护的呼吁中国著名女考古学家二何正璜(1914-1994)别名玉子,湖北汉口人(一说湖北流川人)。
何正璜是我国近现代文博事业的拓荒者之一。
其父何立夫早年受西学思想影响留学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在此期间(1914年)何正璜出生于日本东京。
1934年何正璜毕业于湖北武昌美术专科学校工艺系,后留学日本东京多摩川美术学校。
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在爱国心的驱使下何先生回到祖国。
1940年12月至1945年初,何先生参加“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是十名考察团员中唯一的女性,与其他团员一起采用摄影、写生、临摹、拓印等手段收集四川、河南、陕西、甘肃、青海等地的古代艺术文物资料,包括马家窑文化彩陶、秦汉瓦当、敦煌写经卷、唐三彩等等。
大长今算什么!我国古代也有女医生古代宫中女医官 VS. 大长今韩国电视剧《大长今》里,长今成为御膳厨房最高尚宫的理想破灭之后,又把当医女作为新的目标。
虽然也是历经坎坷,但这次终于成功了。
片中韩国的医官制度、医疗方法都是从我国的明朝学来的。
在我国,太医自汉代以来就有了,到清代已经有了完整的体系,在故宫中还保留有大量与御医有关的遗迹。
太医起于汉代皇家医院现已经成民居太医在汉代就设立官职。
唐、宋时期在太常寺设有太医署或太医局,辽也设有太医局,金朝开始称太医院。
元代的太医院已经成为独立机构,负责医疗、制作御药。
明代太医院则已经有了分科。
清代太医院设于顺治元年(1644年),在正阳门以东的东交民巷内,地址大约在东交民巷西口的一个大院里,太医在这里办公、学习。
后来由于《辛丑条约》的签订,东交民巷被划归使馆区,因此在地安门外另建了太医院。
地安门的皇家太医院,如今就隐没在地安门东大街111号、113号、117号这3个相邻门牌背后的寻常宅院中。
1904年,太医院新址在地安门东侧建成,共有东、中、西三个院落。
今地安门东大街111号是一家餐厅;113号院是当年太医院的“先医庙”,供奉医祖三皇“伏羲、神农、黄帝”的景惠殿保存尚完整,虽然歇山起脊的殿顶没有使用黄琉璃瓦,但横梁上的“金龙合玺”彩绘和前廊里的贴金“正龙天花”都标志着这是一处皇家规格的殿堂。
清太医院为五品衙门大长今官品似乎更高清太医院为独立的中央医疗机构,为帝后及宫内人员看病、制药,也担负其他医药事务。
太医院中的官吏和医务人员均称为太医,而且都是汉人。
不过在乾隆时期,曾任命过一名满人来管理院务。
电视剧中,长今最后被中宗封为正三品堂上官,而中国太医院中的最高官位院使仅是正五品。
下面的图示可以看出中韩太医院品阶的变化。
清朝妃子用药底簿故宫中的药袋韩国内医院官阶:使唤医女→实习医女→医女→医官→主簿→内医正清太医院官阶:医生→医员→医士→吏目→御医→右院判→左院判→院使太医院分科细致针灸科道光年间被取缔清太医院分科经过多次改制,顺治年间分为大方脉科、小方脉科、痘疹科、伤寒科、妇人科、疮疡科、针灸科、眼科、口齿科、咽喉科、正骨科等11科。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清朝名医曾懿简介古代十大女名医之曾懿
导语:曾懿,字伯渊,又名朗秋。
清咸丰二年(1852)出生于四川华阳县(今属成都市)一个官绅家庭。
十岁时其父曾咏卒于江西鄙阳任所,其母左锡嘉带着子
曾懿,字伯渊,又名朗秋。
清咸丰二年(1852)出生于四川华阳县(今属成都市)一个官绅家庭。
十岁时其父曾咏卒于江西鄙阳任所,其母左锡嘉带着子女返回了四川老家。
为了让子女受到更好的教育,左锡嘉把家搬到了成都城附近的浣花溪一带,这个新家和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故居近在咫尺。
在左锡嘉淳淳教诲下,曾懿自幼研读经史,擅长丹青、文辞。
许多患者由于医治无效而丧生。
曾懿既怜乡民之无辜,更恨庸医不识寒温,泥执古方之无能,乃废寝忘食地苦读家藏医药典籍,上始汉、唐,下迄清末,凡精辟之论述,严谨之方剂,都一一摘录下来,悉心钻研。
个人观点
曾懿作为一个自学成才的医生,在医学理论上并不执一家之言。
她认为:汉代张仲景固为医中之圣,其所著《伤寒论》,后世医家奉为圭皋,不无道理。
金元四家也各布胜处,当为效法。
主张今之业医者不可一概泥于古方古法,而应“潜心体察,掇其精英,摘其所偏,自能豁然贯通,变化无穷”。
如此,方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由于她目睹瘟疫肆虐,荼毒乡民之惨状,故对叶天士、吴鞠通等瘟病学家甚为推崇,认为这些医家“皆能运化古方,以治今人之病。
”她尤服膺吴氏之《瘟病条辩》,称此书“妙在顾人津液,不专攻伐。
”并说“懿身经四次温症,得以转危为安,皆得力于斯书这居多”。
辨证相当仔细
曾懿辨证是相当仔细的,比如治疗瘟病,她不单重视瘟病伤津,而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