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 案例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6
通货膨胀案例分析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应量增加引起价格普遍上涨的现象。
它是经济领域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会对国家的经济政策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将通过分析两个国家的通货膨胀案例,来探讨通货膨胀的原因和影响。
首先,我们来看看委内瑞拉的通货膨胀问题。
委内瑞拉曾经是南美洲最繁荣的国家之一,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
然而,由于政府的失误和不当的经济政策,委内瑞拉陷入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危机。
政府的过度印钞和财政赤字导致了货币供应量的激增,进而引发了恶性通货膨胀。
物价上涨迅猛,导致人们买不起日常生活必需品,生活质量急剧下降。
并且,由于经济崩溃,失业率居高不下,社会秩序混乱。
这个例子显示了政府的经济管理和政策对通货膨胀问题的重要性。
另外一个通货膨胀案例是津巴布韦。
津巴布韦曾经是非洲的面包篮子,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
然而,由于政府执行的错误政策,包括过度印钞和没收私人土地的行动,该国陷入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物价飞涨,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
例如,一个面包的价格可能在一天内翻上数倍,人们需要携带一大袋现金去购物。
通货膨胀蚕食了人们的储蓄,使得养老金等退休金变得毫无价值。
这个案例显示了政府政策对通货膨胀造成的巨大影响。
从以上两个案例中可以看出,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是政府的不当行为和政策失误。
一方面,政府过度印钞,超出经济实际需求,导致货币供应过剩。
另一方面,政府的财政赤字和不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也会导致通货膨胀。
这些政策错误的后果,使得老百姓无法维持正常的生活水平,甚至饱受困扰。
通货膨胀对各个方面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首先,通货膨胀会导致物价上涨,人们购买力下降,生活质量减少。
其次,通货膨胀会影响企业的经营活动,因为成本上升,利润减少,企业可能被迫裁员或关停。
此外,通货膨胀还会对国家的经济稳定产生不利影响,投资者可能失去信心,外国直接投资可能减少。
针对通货膨胀问题,政府应该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来避免或减轻其影响。
首先,政府应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确保货币的稳定。
通货膨胀案例分析案例:中国2007,2008年的通货膨胀一、通胀形势(一)2007年形势2007年CPI同比上涨4.8%,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
CPI同比涨幅持续扩大。
各季月平均同比涨幅逐步扩大,分别为2.7%、3.6%、6.1%和6.6%。
工业品价格呈现前期涨势平稳,后期涨幅明显扩大的态势。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4.4%,其中各季同比分别上涨4.1%、3.6%、3.7%和6.3%;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3.1%,其中各季同比分别上涨2.9%、2.7%、2.6%和4.4%。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上涨7.7%,其中各季同比分别上升4.2%、6.2%、8.7%和11.5%。
一、通胀形势(二)2008年形势2008年CPI同比上涨5.9%,涨幅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CPI同比涨幅前高后低。
2008年2月, CPI同比涨幅达到8.7%,创下1996年以来的新高;此后CPI从高位开始回落。
CPI全年各季度同比涨幅为8%、7.8%、5.3%和2.5%(二)2008年形势2008年,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6.9%,比上年提高3.8个百分点;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10.5%,比上年提高6.1个百分点。
工业品价格前期涨势明显,后期急剧回落。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涨幅在2008年7月份达到15.4%的高点,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涨幅在2008年8月份达到10.1%的高点;此后,生产者价格涨幅急剧回落。
工业品出厂价格全年各季度同比分别上涨6.9%、8.4%、9.7%和2.5%,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各季度同比分别上涨9.8%、12.4%、14.9%和4.8%,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各季度同比分别上涨17.5%、23.8%、23.8%和16.2%。
二、通胀的国际背景(一)通胀压力上升成为全球性现象2007-2008年上半年,全球大宗商品、粮食和资产价格普遍出现大幅上涨,通胀压力上升成为全球性现象。
通货膨胀的案例通货膨胀是指一种货币购买力下降,导致一般物价水平上升的经济现象。
通货膨胀是市场经济中常见的现象,它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下面我们来看一些通货膨胀的案例,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一经济现象。
首先,我们来看上世纪二战后德国的通货膨胀案例。
在一战后,德国政府为了支付巨额战争赔款,不断印制纸币,导致通货膨胀严重。
最终,德国的通货膨胀达到了惊人的地步,纸币贬值迅速,人们需要携带一大堆纸币才能购买一些日常用品,甚至出现了用纸币做壁纸的情况。
这一案例表明,通货膨胀如果失控,会给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带来灾难性的影响。
其次,我们来看近年来委内瑞拉的通货膨胀案例。
由于政治动荡和经济政策失误,委内瑞拉的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物价飞涨,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
委内瑞拉的货币贬值迅速,市民需要花费更多的钱来购买同样的商品和服务,导致生活负担沉重。
甚至出现了人们用纸币做手工艺品来抵抗通货膨胀的情况。
这一案例再次说明,通货膨胀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稳定会造成严重危害。
最后,我们来看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通货膨胀案例。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市场经济逐渐取代了计划经济。
在这一过渡期,中国也曾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通货膨胀,物价上涨迅猛,人民生活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
但是,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有效地控制了通货膨胀,保障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这一案例表明,正确的政策和措施可以有效地缓解通货膨胀带来的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通货膨胀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它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都会产生深远影响。
通过上述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通货膨胀对于一个国家的危害,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如何有效地应对通货膨胀。
希望各国政府和相关部门能够引以为戒,采取有效措施,避免通货膨胀对经济和社会造成严重影响。
案例2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通货膨胀一 1979-1980年 6%二 1982-1986年 8.8%三 1986-1990年 18.5%四 1992-1994年 21.7%无 2006-2008年 6%央行基础货币投放机制变化及金融影响作者/农行战略规划部【摘要】•过去30年基础货币投放经历了从再贷款为主转向外汇占款为主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4-1993年,再贷款和财政透支为基础货币投放主渠道。
第二阶段:1994 -2001年,外汇占款和再贷款等并重。
第三阶段:2002-2011年,外汇占款成为基础货币投放主渠道。
•内外部环境变化致外汇占款增长放缓。
从内部原因看:一是人口红利减弱,出口品成本上升。
二是人民币接近均衡水平,资本项目顺差减少。
三是央行退出常态式干预,主动购汇减少。
从外部原因看:一是国际经济弱势复苏。
二是美联储QE退出。
三是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大。
•我国以公开市场操作投放基础货币主要受制于两个因素:一是国债规模有限。
二是国债市场交易量小。
相对来说,再贷款、再贴现有两方面的优势:一方面,再贷款不受证券抵押限制,投放相对灵活,且没有数量限制。
另一方面,再贷款和再贴现可实现定向、定价、定量投放,有利于实现特定领域定向支持。
•基础货币投放机制变化对金融体系和银行的影响。
一是影响资金价格中枢。
二是银行对公存款增长难度可能加大。
三是货币领域定向调控将加剧银行分化。
过去十多年,外汇占款一直是我国基础货币投放的主渠道。
但从2012年开始,外汇占款增速出现趋势性下降。
今年以来,外汇占款少增现象更加明显。
4月份新增外汇占款846亿元,月增量环比下降51%,同比下降70%。
未来一段时间,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可能将从外汇占款为主转向更为侧重再贷款、再贴现等途径。
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变化,将对金融生态和银行经营环境产生深远影响,商业银行需提前谋划应对。
一、过去30年基础货币投放从再贷款转向外汇占款1984年我国建立独立的中央银行体系,承担制定、执行和实施货币政策职能。
恶性的通货膨胀案例▪萨缪尔森说,它像癌症一般,这致命的通胀会使整个经济窒息。
价格以每年100万%,甚至10亿%的速率上涨,致使市场经济形势变得一无是处。
▪案例1:描述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南部发生的恶性通胀的情形:▪过去在兜里装着钱去购物,将买到的食物装在篮子里。
现在,用篮子装钱再用衣兜装回所买的食品。
除了纸票子以外,一切都十分缺乏!以前一顿饭的价钱和一张歌剧票差不多,现在却几乎是原来的20倍。
▪案例2:20世纪20年代,年轻的德意志魏玛共和国。
无法借到款项也征收不到足够的税款,以偿还债款。
于是政府印刷钞票,从1922年初到23年12月,货币发行量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从1922年1月到23年11月,价格指数从1上升到10亿。
1922年初拥有一张3亿元的债券,两年后用这么多钱连一块糖也买不到。
案例3:90年代初期的塞尔维亚政府通过印刷钞票筹集资金,为人们上了一堂超速通货膨胀课。
▪1993年初,贝尔格莱德一家商店,1个巧克力棒600万第纳尔,1台录像机20多亿第纳尔。
▪$1兑1200万第纳尔,地下交易则为$1兑1700万第纳尔。
▪据说,政府的印钞厂一天24小时印刷第纳尔,力图与加速的通货膨胀保持一致,但这又加速了通胀的上升。
案例4:1987年的巴西,通胀率为365%,1988年为934%,1989年竟然高达1765%。
▪巴西的经济学家卡洛斯·兰戈尼说,“当你发现最好在午饭第一道菜上来之前付款,而不是等到甜点之后”▪从1989年的11月中旬起,超级市场的价格平均上升218%,股票、黄金市场的价格上升了175%,外汇市场上的美元价格上升了163%,隔夜账户上升了137%,人们将钱存入该账户作为保值措施。
资料1:历史上几个典型的通货膨胀案例许多人认为通货膨胀是纸币条件下的特有产物,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不可能发生。
这种看法是很不确切的。
以下关于通货膨胀的案例中,有纸币条件下的更有金属货币条件下的。
这要求我们更深刻地探求通货膨胀的本质。
(一)古罗马的通货膨胀:铸币成色下降的恶果公元138-301年,古罗马军服的价格上涨了166倍,自2世纪中叶至3实际末,小麦价格——物价水平的主要标志——涨了200倍。
这一次通货膨胀,无论如何也不能归罪于纸币,因为纸币要到其后1000年才出现。
古罗马实行的是金属货币制度,包括金、银、铜和青铜。
政府财政基本上采用现金形式。
帝国的皇帝们为了强化他们对资源的控制,相继削减铸币尺寸或在铸币中添加贱金属。
同时却希望凭这自己的权威保持其价值不变——这当然是不可能的。
这种违背经济规律的行为在罗马帝国时代代代相传,最终导致的结果是铸币贬值,物价上涨。
公元235-284年,古罗马政治陷入无政府状态,通货膨胀臻于极致,铸币急剧贬值。
在公元253-268年之间,银币的含银量还不到5%。
(二)黑死病与价格行为14世纪中叶,欧洲普遍出现了温和的通货膨胀。
在3年的时间里,物价至少翻了一番。
作为通货膨胀,这一时期并不引人注目,值得重视的是它的背景——黑死病。
这是一种能致人猝死的病疫。
在当时,此病夺取了2000万人的生命,是当时整个欧洲人口的1/3。
在病疫流行期间,商品的价格出现了突然的、短暂的下降。
原因很明显,人口锐减导致需求下降,而流通中的货币及商品存量却基本不变,但幸存者的需求却是有限的。
而随着疫情的过去,物价又回升了。
原因是储存消耗殆尽,同时由于人口减少,产量随之下降——因为生产者的生活条件恶劣,因而生产人员减少的数量远大于有稳定需求的富人。
(三)西班牙:白银与价格革命16世纪,西班牙物价上涨4倍多,年上涨率1.5%,贵金属过剩是这次通货膨胀的根源。
1501-1600年,由墨西哥和秘鲁神话般的矿山产出的1700万公斤纯银和18.1万公斤纯金涌入西班牙。
关于通货膨胀的案例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关于通货膨胀的案例篇一:通货膨胀典型案例(1859字)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经历了一次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超速通货膨胀。
在战争结束时,同盟国要求德国支付巨额赔款。
这种支付引起德国财政赤字,德国支付最终通过大量发行货币来为赔款筹资。
从1922年1月到1924年12月德国的货币和物价都以惊人的比率上升。
例如,每份报纸的价格从1921年1月的0。
3马克上升到1922年5月的1马克、1922年10月的8马克、1923年2月的100马克直到1923年9月的1000马克。
在1923年秋季,价格实际上飞起来了:一份报纸价格10月1日2000马克、10月15日12万马克、10月29入100万马克、11月9日500万马克直到11月17日7000万马克。
1923年12月,货币供给和物价突然稳定下来。
正如财政引起德国的超速通货膨胀一样,财政改革也结束了超速通货膨胀。
在1923年底,政府雇员的人数裁减了1/3,而且,赔款支付暂时中止并最终减少了。
同时,新的中央银行德意志银行取代了旧的中央银行德国国家银行。
政府要求德意志银行不要通过发行货币为其筹资。
根据我们对货币需求的理论分析,随着持有货币成本的下降,超速通货膨胀的结束会引起实际货币余额增加。
随着通货膨胀上升,德国的实际货币余额减少,然后,随着通货膨胀下降,实际货币余额又增加。
但实际货币余额的增加并不是即刻的。
也许实际货币余额对持有货币成本的调整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也许使德国人民相信通货膨胀已真正结束需要一段时间,从而预期的通货膨胀比实际通货膨胀下降得要慢一点。
1923年,德国马克的价值接连暴跌,已发展到无法控制的地步。
1923年年初,马克币值一度达到2。
38美元,但是同年夏季,一个美国人能以7美元兑换到40亿马克。
在危机最严重的时候,通货膨胀率每月上升2500%。
新世纪几个严重通胀的典型性案例一、毫无节操型通胀:津巴布韦我们的老朋友津巴布韦共和国,原称罗得西亚(1980年前),简称津巴布韦,是非洲东南部内陆国,1980年4月18日独立。
津巴布韦是非洲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制造业、农业、矿业等是该国经济的三大支柱。
另外,津巴布韦以出产优质鳄鱼皮而闻名,有“鳄鱼之乡”的誉称,该国自然资源丰富,工农业基础相对于其他非洲国家也较好。
大约在2001年开始,津巴布韦进入持续的恶性通胀时期。
通过该国货币发行中的主币面额就可以管中窥豹。
1980-1994年版纸币的主要面额有:2元、5元、10元、20元。
1994-2003年版纸币的主要面额有:100元、500元、1000元。
2006-2008年版纸币面额有:75万元、500万元、1亿元、2.5亿元、5亿元。
2007-2008年版纸币面额有:500亿元、10万亿元、20万亿元、50万亿元、100万亿元。
2009年2月,津巴布韦联合政府成立后,经济形势有所好转。
但是,2016年以后经济困难再度加剧,流动性严重短缺。
2017年12月,姆南加古瓦政府成立后,努力建设“经济新秩序”,但是仍然面临诸多困难。
持续的恶性的通膨胀,不仅不会有任何节操和底线,甚至多次冷启动、热插拔,系统还是运转困难。
二、大气磅礴型通胀:委内瑞拉我们的另一位老朋友委内瑞拉,国名全称委内瑞拉玻利瓦尔共和国,简称委内瑞拉,它位于南美洲北部,面积916400平方公里,全国划分为21个州,2个边疆地区,1个首都区和1个联邦属地,全国人口3222万。
加拉加斯是委内瑞拉的首都,全国最大城市,面积777.1平方公里,人口322万,该城始建于1567年,加拉加斯集中了全国工业50%以上,该市拉瓜伊拉港包揽全国对外贸易总额一半左右。
委内瑞拉是曾经富裕过的国家,人均GDP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
在20世纪70年代,委内瑞拉的人均GDP可以进入世界前三十名,有时甚至可以排进前十名,它的石油储藏量世界第一。
通货膨胀案例
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一般购买力持续下降的现象,通常表现为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
通货膨胀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会产生深远影响。
以下将通过几个实际案例来说明通货膨胀对个人、企业和国家的影响。
首先,让我们看一个个人的案例。
小张是一名普通工薪阶层,他的工资收入没
有随着通货膨胀同步增长。
随着物价的上涨,他购买日常生活用品的成本也在不断增加。
尤其是像房租、食品和交通等必需品的价格上涨,使得他的生活负担越来越重。
即使他努力工作,也很难跟上通货膨胀带来的生活成本压力。
其次,让我们看一个企业的案例。
某家制造业企业在原材料价格上涨的情况下,生产成本大幅增加。
但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企业很难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导致企业利润大幅下降甚至亏损。
在通货膨胀的环境下,企业还可能面临着资金成本上升、融资难题等问题,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和发展。
最后,让我们看一个国家的案例。
某国政府在通货膨胀压力下,可能会采取货
币贬值、提高利率等措施来抑制通货膨胀。
但这些措施可能会导致国际贸易不稳定,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
同时,通货膨胀还会加剧社会贫富差距,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
综上所述,通货膨胀对个人、企业和国家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政府和相
关部门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控制通货膨胀,维护经济稳定。
同时,个人和企业也需要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以应对通货膨胀带来的挑战。
只有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应对通货膨胀带来的种种问题,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案例2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通货膨胀一 1979-1980年 6%二 1982-1986年 8.8%三 1986-1990年 18.5%四 1992-1994年 21.7%无 2006-2008年 6%央行基础货币投放机制变化及金融影响作者/农行战略规划部【摘要】•过去30年基础货币投放经历了从再贷款为主转向外汇占款为主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4-1993年,再贷款和财政透支为基础货币投放主渠道。
第二阶段:1994 -2001年,外汇占款和再贷款等并重。
第三阶段:2002-2011年,外汇占款成为基础货币投放主渠道。
•内外部环境变化致外汇占款增长放缓。
从内部原因看:一是人口红利减弱,出口品成本上升。
二是人民币接近均衡水平,资本项目顺差减少。
三是央行退出常态式干预,主动购汇减少。
从外部原因看:一是国际经济弱势复苏。
二是美联储QE退出。
三是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大。
•我国以公开市场操作投放基础货币主要受制于两个因素:一是国债规模有限。
二是国债市场交易量小。
相对来说,再贷款、再贴现有两方面的优势:一方面,再贷款不受证券抵押限制,投放相对灵活,且没有数量限制。
另一方面,再贷款和再贴现可实现定向、定价、定量投放,有利于实现特定领域定向支持。
•基础货币投放机制变化对金融体系和银行的影响。
一是影响资金价格中枢。
二是银行对公存款增长难度可能加大。
三是货币领域定向调控将加剧银行分化。
过去十多年,外汇占款一直是我国基础货币投放的主渠道。
但从2012年开始,外汇占款增速出现趋势性下降。
今年以来,外汇占款少增现象更加明显。
4月份新增外汇占款846亿元,月增量环比下降51%,同比下降70%。
未来一段时间,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可能将从外汇占款为主转向更为侧重再贷款、再贴现等途径。
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变化,将对金融生态和银行经营环境产生深远影响,商业银行需提前谋划应对。
一、过去30年基础货币投放从再贷款转向外汇占款1984年我国建立独立的中央银行体系,承担制定、执行和实施货币政策职能。
基础货币调控成为央行执行货币政策的重要手段,基础货币投放大致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4-1993年,再贷款和财政透支为基础货币投放主渠道。
该时期基础货币投放特点:一是政策性再贷款和财政透支是主要手段。
截至1993年末,再贷款总量10580.8亿元,超过70%基础货币来自央行再贷款。
再贷款主要出于政策性目的,如农副产品收购、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等。
财政透支也是我国基础货币投放重要途径,1993年末财政透支形成预算借款1582.1亿元。
二是国有银行为再贷款主要承接者。
四大国有银行身兼政策性职能,承接了97%再贷款。
三是基础货币投放受到地方政府干预。
地方人行拥有部分再贷款权限,加之其领导由地方政府任命,再贷款投放受地方干预,甚至出现“倒逼”央行投放基础货币的现象。
基础货币刚性增长造成需求快速扩张,引发严重通胀,造成人民币贬值压力。
四是外汇占款形成的基础货币投放规模较小。
1993年末外汇占款875.5亿元,仅为再贷款的8.3%。
第二阶段:1994 -2001年,外汇占款和再贷款等并重,收回部分再贷款对冲外汇占款增长。
该时期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重要阶段,货币政策调控从直接信贷控制转向间接调控,基础货币投放发生重要变化。
主要改革措施及对基础货币投放的影响表现在:一是人行实行垂直管理,收回地方人行再贷款权限。
1993年开始人民银行逐渐收回省级人行再贷款权限,抑制了再贷款过度膨胀。
二是再贷款主要投向政策性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
国有银行政策性与商业性业务剥离,加上后来资产处臵需要,再贷款主要投向政策性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
三是汇率制度改革推动外汇占款快速增加。
1994年人民币汇率并轨,1996年实施经常项目可兑换。
人民币汇率稳定促进了外贸增长和外汇储备积累,外汇占款形成的基础货币增多。
截至2001年末,央行外汇占款18850.19亿元,占央行资产比重达到44.3%,与再贷款规模接近。
为避免基础货币过快增长,1996-1998年,央行累积收回商业银行再贷款6079亿元。
四是配合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扩大再贷款规模。
为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等,增加再贷款2000亿元。
五是宏观调控转向间接手段。
1998年取消信贷额度控制,央行通过国债买卖调节基础货币供应。
第三阶段:2002-2011年,外汇占款成为基础货币投放主渠道,货币政策自主性被削弱。
该时期基础货币投放特点:一是外汇占款成为基础货币投放主渠道。
2001年我国加入WTO之后,顺差快速积累,特别是2005年汇改后人民币升值预期强化,外汇占款快速增加。
截至2011年末,央行资产负债表外汇占款23.24万亿元,占央行总资产的82.7%,10年增长11.3倍,年均增速28.6%。
同期再贷款变化不大。
二是央行进行大规模冲销操作。
为对冲快速增加的外汇占款,央行通过央票和正回购,及提高存准率回收流动性。
2003年至金融危机前,央行先后20次上调存准率。
金融危机后,央行12上调存准率,截至2011年6月,大型金融机构存准率最高达21.5%。
央票存量规模最多时超过4.7万亿元。
三是货币政策自主性受到削弱。
外汇占款快速增长,导致基础货币被动投放,尽管央行进行了冲销操作,但并不完全,货币政策自主性受到削弱。
二、外汇占款趋势性减少,央行重建基础货币投放机制(一)内外部环境变化致外汇占款增长放缓。
经历10多年经济发展,推动外汇占款高速增长的内外部环境已经发生根本改变。
从内部原因看:一是人口红利减弱,出口品成本上升,降低了出口贸易顺差。
二是经过多年大幅升值,人民币接近均衡水平,资金双向流动,资本项目顺差减少。
三是资本项目可兑换改革需要,汇率弹性加大,央行退出常态式干预,主动购汇减少。
从外部原因看:一是国际经济弱势复苏。
国际经济缺乏持续增长动力,外部需求不足常态化,影响出口增长。
二是美联储QE退出。
美联储稳步缩减QE3,资金回流美国。
三是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大。
新兴市场国家资金外流、货币贬值频发。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外汇占款增速降至20%以下。
(二)未来几年需年增基础货币2-3万亿元,外汇占款难以满足基础货币投放需求。
在外汇占款已无法继续快速增长的背景下,为稳定经济增长,需要保持货币投放适度增长,要求基础货币相应增长。
我们进行简单测算。
今年M2增速目标为13%,假设2015-2020年增速目标为10%,2020年M2总量将达221.5万亿元。
假设如下两种极端情形。
情景一:如果货币乘数保持目前水平(2013年末为4.08)不变,M2增长依靠基础货币投放实现,那么每年需要新增基础货币3.88万亿元。
情景二:如果央行按照每年降准两次扩张货币乘数,且银行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不变,2020年货币乘数将达5.73,每年需新增基础货币1.65万亿元。
实际情况应介于两种极端情景之间,意味着2020年前每年新增基础货币应很可能在2-3万亿元。
前瞻性看,预计2020年以前年增外汇占款仅有1万亿元左右,甚至更低。
基础货币年缺口在1-2万亿元之间,央行需要拓展基础货币投放渠道,以确保实现M2增速目标。
(三)再贷款、再贴现可能成为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基础货币投放主要渠道。
央行使用何种手段投放基础货币,主要取决于经济金融状况及要所达到的政策目标。
从国际实践看,央行投放基础货币的手段和方式是多样的。
主要包括如下几种:一是传统工具。
包括公开市场操作、再贷款、再贴现等。
可称之为常态式工具。
二是量化宽松工具。
政策利率降至零,继续政策宽松投放基础货币的工具,如美联储定向招标工具(TAF),欧央行资产担保购买计划,可称之为非常规工具。
三是特殊目的工具。
如美联储“缩短放长”扭转操作,购买长期债券,压低长期资金价格。
四是货币互存。
一国央行与他国央行开展货币互存,提高基础货币境外投放规模。
从我国现实看,再贷款、再贴现可能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基础货币投放主渠道。
根据我国《人民银行法》,央行投放基础货币手段包括:再贷款、再贴现、公开市场买卖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及外汇。
借鉴国际经验,预计今后央行会逐渐加大政府性债券购买,以公开市场操作投放基础货币,但目前这一渠道并不畅通,主要受制于两个因素:一是国债规模有限。
我国记账式国债总量约7.8万亿元,不到央行外汇占款总量三成。
二是国债市场交易量小。
商业银行和信用社持有国债5.5万亿元,更多出于资产配臵而非交易目的,通常持有到期。
2013年国债市场月均交易量仅4640亿元,央行动辄千亿的基础货币操作量,会造成国债市场大幅波动。
相对来说,再贷款、再贴现则具有两方面的优势:一方面,再贷款不受证券抵押限制,投放相对灵活,且没有数量限制。
另一方面,再贷款和再贴现可实现定向、定价、定量投放,有利于实现对小微、“三农”等领域定向支持。
据媒体报道,央行4月份向国开行发放3000亿元再贷款专项用于支持棚户区改造,且央行已着手制定对金融机构及其贷款企业的信用评级办法,为下一步加大再贷款投放做准备。
三、基础货币投放机制变化对金融体系和银行的影响(一)影响资金价格中枢。
基础货币来源不同,资金价格也有显著差异。
外汇占款投放基础货币价格相对较低,如形成活期存款利率为0.35%,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也仅为3%。
比较而言,正常一年期央行再贷款利率为3.85%。
而今年初7天逆回购利率为4.1%,阶段性使用的SLO(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F(常备借贷便利)等资金价格更高,近期SLF隔夜利率为5%。
因此,从中长期看,若基础货币投放从外汇占款为主转向再贷款为主,资金价格中枢将会提高。
(二)银行对公存款增长难度可能加大。
企业是结售汇主体,2013年,货物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净顺差合计5449亿美元,由此形成企业存款超过3万亿元。
近年来,企业“资产本币化、负债外币化”,结汇成为企业存款的重要来源之一。
近期汇率双向波动明显,外币负债动力减弱,企业存款增速也出现回落。
(三)货币领域定向调控将加剧银行分化。
预调微调和定向调控将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政策调控的重要特点,相应地,再贷款、再贴现投放将充分体现差异化特征。
不同银行因为信用评级、业务重点、信贷投放领域等方面的差异,获得再贷款和再贴现支持程度会有显著差别,进而会加大银行之间的差异。
(执笔人范俊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