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兼容原理考试复习提纲
- 格式:doc
- 大小:246.00 KB
- 文档页数:10
电磁兼容(EMC)考纲总结1.电磁兼容的含义答:电磁兼容EMC(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国家标准GB/T4365-1995《电磁兼容术语》对电磁兼容所下的定义为“设备或系统在其电磁环境中能正常工作且不对该环境中任何事物构成不能承受的电磁骚扰能力。
”它有以下三方面的含义⑴电磁环境应是给定的或可预期的;⑵设备、分系统或系统不应产生超过标准或规范规定的电磁骚扰发射(EMI)限值的要求;电磁骚扰发射就是从骚扰源向外发出电磁骚扰能量的现象,它是引起电磁骚扰的原因。
⑶设备、分系统或系统应满足标准或规范所规定的电磁敏感性(EMS)限值或抗扰度(immunity);电磁敏感性,即在存在电磁骚扰的情况下,设备、分系统或系统不能避免性能降低的能力;抗扰度即设备、分系统或系统面临电磁骚扰不降低运行性能的能力。
2.电磁骚扰和电磁干扰的区别答:电磁干扰是指电磁骚扰引起的设备、传输通道或系统性能的下降。
电磁骚扰仅仅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物理现象,而电磁干扰是由电磁骚扰引起的后果。
只要把两个以上的元件置于同一环境中,工作时就会产生电磁干扰的后果。
⑴电磁骚扰只有在影响敏感设备正常工作时,才构成电磁干扰。
⑵电磁干扰指的是能引起性能降低的后果。
⑶电磁骚扰指的是能引起这种性能降低的客观现象。
⑷用一种可以测量的量,例如电压,来描述此现象时,称“骚扰电压”,而不是“干扰电压”。
3.有源器件的敏感度特性和发射特性答:模拟器件的灵敏度和带宽是评价电磁敏感度特性最重要的参数,灵敏度越高,带宽越大,抗扰度越差模拟器件: 带内敏感度特性取决于灵敏度和带宽;带外敏感度特性用带外抑制特性表示.逻辑器件: 带内敏感度特性取决于噪声容限或噪声抗扰度;噪声容限即叠加在输入信号上的噪声最大允许值,带外敏感度特性用带外抑制特性表示.噪声抗扰度为: 电子噪声主要来自设备内部的元器件。
包括热噪声、散弹噪声、1/f 噪声和天线噪声等。
第一章PdBW=10lgP、 UdBV=20lgU、IdBA=20lgI第二章 2、电磁干扰的三要素是什么?答:骚扰源、耦合通道、敏感单元3、常见的电磁骚扰源有哪些?如何分类?答:(1)从来源分:自然骚扰和人为骚扰(2)从骚扰属性分:功能性骚扰和非功能性骚扰(3)从耦合方式分:传导骚扰和辐射骚扰(4)从频谱宽度分:宽频骚扰和窄频骚扰(5)从频率范围分:甚低频骚扰、工频与音频骚扰、载频骚扰、射频及视频骚扰、微波骚扰6、电磁骚扰的传播主要有哪些途径?答:传导耦合、磁场耦合、电场耦合、辐射耦合7、为什么要对电流返回路径格外重视?答:(1)任何电流都要返回其源,对于高频电流,如果我们能给他提供一个通路,他就可能(主要)沿着这条通路走,如果不提供这种通路,他就会自己找到通路(不在控制之中)。
(2)电流总是沿着最小阻抗路线走12、影响磁场耦合的通路有哪些?如何减小其影响?答:(1)-jwBscosθ、被干扰电路中的源阻抗和负载阻抗、正弦磁通密度、角频率、闭合回路面积、磁通密度与回路面的夹角(2)降低骚扰电流的频率、减小回路之间的互感、减小被干扰回路的负载阻抗13、影响电场耦合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减小其影响?答:(1)骚扰源的频率、骚扰电压、骚扰电路、耦合电容、被干扰回路的源阻抗和负载阻抗。
(2)减小骚扰电压、降低骚扰电压频率、减小被干扰回路中源阻抗和负载阻抗的并联、减小电路之间的耦合电容,可适当增大电路间距离、采取屏蔽措施。
第三章屏蔽按其机理可分为电场屏蔽、磁场屏蔽、电磁场屏蔽、编织带屏蔽。
1、静电屏蔽的原理是什么?答:导体置于静电场中并到达静电平衡后,该导体是一个等位体,内部电场为零,导体内部没有静电荷,电荷只能分布在导体表面。
若该导体内部有空腔,空腔中也没有电场,空腔导体起到了隔绝外部静电场的作用。
如将带电体置于空腔导体内部,会在空腔导体表面感应出等量电荷。
如果把空腔导体接地,不会在导体外部产生电场。
2、磁屏蔽的原理是什么?答:利用高导磁材料进行磁场屏蔽,是利用其低阻特性,对骚扰磁场进行分路,使被屏蔽体包围区域内的磁场大大减弱。
电磁兼容期末复习题(精选多篇)第一篇:电磁兼容期末复习题电磁骚扰:任何可能引起装置,设备或系统性能降低,或者对有生命无生命的物质产生损坏作用的电磁现象。
电磁干扰:由电磁骚扰引起的设备传输通道或系统性能的降低。
电磁兼容(EMC):设备或系统在其中电磁环境中能正常工作,并且不对该环境中任何事物构成不能承受的电磁骚扰的能力电磁骚扰发射:从骚扰源向外发出电磁骚扰能量的现象。
电磁骚扰敏感性:在存在电磁骚扰的情况下,设备分系统或系统不能避免性能降低的能力。
抗扰度:设备,分系统或系统面临电磁骚扰不降低运动性能的能力。
EMC设计思路:从分析形成电磁干扰后果的基本要素出发:1.电磁骚扰源2.耦合途径3.敏感设备电磁兼容预测:在设计阶段通过计算的方法对电气,电子元件设备乃至整个系统的电磁兼容特性进行分析。
计算机外界干扰的来源有哪些?1.射频干扰:大功率的无线电发射设备,高频大电流设备或射频理疗设备等,计算机所受到的危害程度取决于干扰场强,频率和计算机自身的电磁敏感度。
2.工频电源干扰:典雅的大幅度波动或冲击性电流沿电源线进入计算机系统3.静电干扰:造成计算机中大规模集成电路损坏的主要原因。
4.雷电脉冲干扰:雷电脉冲形成的过电压通过各种线路进入到计算机系统中。
电磁环境的有害影响主要表现有哪些?1接收机等敏感设备性能降级2.机电设备,电子线路,元器件等误动作3.烧毁或击穿元器件4.点爆设置,易燃材料等意外触发或点燃等。
自然骚扰源的种类:1.电子噪声热噪声散弹噪声 1lf噪声和天线噪声等。
2.天电噪声3.地球外噪声4.沉积静电等其他自然噪声人为噪声源的种类:1.连续波骚扰源 a发射机:缠身大哥电磁骚扰包括有意信号发射,谐波发射信号一级乱真发射信号本机振荡器b交流声:交流声是由进入系统的周期性低频信号引起的连续波骚扰2.瞬态骚扰源:a开关转换动作b含有整流子和电刷的旋转电机以及照明装置c点火装置。
d高压输电线,间隙击穿,电晕放电。
电磁兼容考试参考1.电磁兼容(EMC)指的是一个产品和其他产品共存于特定的电磁环境中,而不会引起其他产品或者自身性能下降或损坏的能力。
电磁兼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发射性;二是抗扰性,即电磁骚扰性和电磁敏感性。
2.电磁兼容三要素:(1)存在一定的噪声源(2)存在着易受干扰的敏感设备(器件)(3)存在着干扰传播路径3.PCB板布局要遵守的原则:(1)按照电路信号的流程安排各个功能电路单元的位置,使布局便于信号流通,并使信号尽可能保持一致的方向。
(2)以每个功能电路的核心元件为中心,围绕它来布局。
元器件应均匀、整齐、紧凑地排列在PCB上,尽量减少和缩短各器件之间的引线和连接。
(3)在高频下工作的电路,要考虑元器件之间的分布参数。
一般电路应尽可能使元器件在同一方向排列。
这样,不但美观,而且装焊容易、易于批量生产。
(4)尽可能缩短高频元器件之间的连线,设法减少它们的分布参数和相互间的电磁干扰.易受干扰的元器件不能相互挨得太近,输入和输出元件应尽量远离.(5)对于信号线,特别是高频、接口信号线,一定要防止信号线之间的耦合问题,在PCB设计初期就要考虑到它们之间的走线。
(6)某些元器件或导线之间可能有较高的电位差,应加大它们之间的距离,以免放电引出意外短路。
带高压电的元器件应尽量布置在调试时手不易触及的地方.(7)重量超过14g的元器件,应当用支架加以固定,热敏元件应远离发热元件。
(8)对于电位器、可调电感线圈、可变电容器、微动开关等可调元件的布局,应考虑整机的结构要求。
若是机内调节,其位置要与调节旋钮在机箱面板上的位置相适应。
4.PCB分层要考虑的因素:(1)信号层,特别是高速信号层一定要紧靠平面层,最好是紧靠地平面层。
(2)阻抗要求不严格的信号线可走微带线,重要信号线一定要走带状线,并且对于时钟、复位、敏感信号线,最好用两个地平面包围起来。
(3)主电源平面(板上功率最大的那种电源)一定要紧靠地平面,并且在地平面以下。
CH1 EMC的基本概念
电磁骚扰
电磁干扰
电磁兼容(EMC):
电磁骚扰发射
电磁敏感性
抗扰度
EMC设计的思路
电磁兼容预测
计算机外界干扰的来源主要有哪些?
电磁环境的有害影响主要表现有哪些?
自然骚扰源的种类有哪些?
人为骚扰源的种类有哪些?
CH2 电磁骚扰的耦合途径
传导耦合:
公共阻抗传导耦合:
辐射耦合:
良好的电场屏蔽必须满足下列条件:
公共阻抗耦合主要包括和两种情况。
短单极天线和小环天线近场和远场的性质。
提高计算机系统电磁兼容水平的措施有哪些?
表面电阻率:
最小点燃能量:
静电形成的内因和外因是什么?
静电的危害有哪些?
ESD能量的传播方式有和。
信息系统环境中静电的防护措施?(问答题)
CH3 接地技术
信息系统中接地的种类有哪些?
接地系统的目的和要求?
信息系统的供电接地制式一般采用。
直流工作地悬浮的原因有哪些?
直流地与大地连接的方式有哪些?
抑制地回路干扰的技术措施有哪些?
CH 4 滤波技术
反射式滤波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吸收式滤波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随着频率的升高,实际的电容器和电感器的特性有何变化?
滤波器的安装要注意哪些问题?
插入损耗:
CH 5屏蔽技术
信息系统机房的EMC综合设计。
《EMC复习题》《电磁兼容原理与技术》复习题一、填空题;1.严格地说,只要把两个以上的元件置于同一环境中,工作时就会产生,在两个系统之间会出现的干扰,在系统内部各设备之间也会出现干扰,称为2.电磁兼容学是研究在、、条件下,各种用电设备或系统(广义的还包括生物体)可以共存,并不致引起性能降级的一门学科。
3.辐射干扰是指4.传导干扰是指5.抗扰度是指6.传导骚扰可以通过线、线、线和接地导体等进行耦合。
7.一个电子产品若想满足其性能指标,降低通常是降低干扰影响的唯一途径。
8.反射式滤波器是指9.吸收式滤波器是指10.当高频信号通过铁氧体时,电磁能量以的形式耗散掉。
11.铁氧体抑制元件选择的原则是12.电磁屏蔽的作用原理是13.金属屏蔽体是静电场屏蔽的必要条件。
14.电屏蔽的实质是在的条件下,将干扰源发生的终止于由良导体制成的屏蔽体,从而切断了干扰源与受感器之间的电力线交连。
15.磁场屏蔽是抑制噪声源和敏感设备之间由于所产生的干扰,铁磁材料起到磁场屏蔽作用,其实质是进行了集中分流。
16.金属盒的高频磁场屏蔽效能与有关。
17.在实际使用中的金属屏蔽体都要求,因为这样可以同时屏蔽高频磁场也能屏蔽电场。
18.计算和分析屏蔽效能的方法主要有、和19.磁屏蔽是利用由制成的磁屏蔽体,提供低磁阻的磁通路使得在磁屏蔽体上的分流,来达到屏蔽的目的。
20.各种电磁干扰源与敏感设备间的耦合途径有、、,以及它们的组合。
21.评价敏感器件最重要的两个参数是和22.屏蔽电缆的屏蔽层只有才能起到屏蔽作用。
23.防护传导干扰的主要措施是24.通过辐射途径造成的骚扰耦合称为25.辐射耦合是以形式将电磁能量从骚扰源经空间传输到敏感设备。
26.辐射骚扰通常的4种主要耦合途径为:、、和二、问答题1.什么是电磁兼容?2.构成电磁干扰的三个要素是什么?3.电磁干扰(骚扰)源的分类有哪些?4.电磁干扰的危害程度分为几个等级5.电磁兼容性分析方法有几种?它们各有什么特点?6.电磁兼容性研究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7.什么是辐射干扰?8.什么是传导干扰?9.什么是设备的敏感度?10.什么是设备的抗扰度?11.已知u=1mV,请用udBmV、udBμV、udBnV和udBpV单位表示。
电磁兼容(EMC)-------如何使电子设备或系统在其所处的电磁环境中,能够正常的运行,而对在该环境中工作的其它设备或系统也不引人不能承受的电磁干扰电磁干扰(EMI) ------电磁骚扰会引起的设备、传输通道或系统性能的下降。
电磁干扰三要素--------干扰源、藕合通道和接收器CISPR---------国际无线电干扰特别委员会Tempest技术--------用于计算机及信息设备防信息泄漏的研究电小尺寸----- 一般仅理解为线度比波长小得多的物体屏蔽效能-------屏蔽体安放前后的电场强度或磁场强度的比值,SE=20lg(E1/E2)或SE=20lg(H1/H2),体现了对电磁波衰减作用的大小。
波阻抗-------电磁波中的电场分量与磁场分量的比值 ZW = E / H原型滤波器-------截止角频率ωc为1rad/s,阻抗量级为1Ω的滤波器,这种滤波器本身没有实用价值,但可以利用一些方法把带宽和阻抗换算到任何值,以得到有实用价值的滤波器。
插入损耗-------滤波器对干扰的衰减作用的表征,IL = 20 lg(V1 / V2) dB第一章:电磁干扰的危害--------1.信息技术设备的电磁干扰不容忽视 2. 信息技术设备的电磁泄漏威胁着信息安全 3. 机载系统的EMI现象 4. 微波领域的电磁干扰 5. EMI对医疗卫生设备或系统的危害EMC设计的目标-------通过EMC测试和认证。
EMC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我们的设备或系统能在预定的电磁环境中正常、稳定的工作,并对该电磁环境中的任何事物不构成电磁骚扰,即实现电磁兼容。
EMC标准结构和分类--------大多数组织的标准体系框架采用IEC(国际电工委员会)的标准分类方法,所有标准分成基础标准/出版物、通用标准/出版物、产品标准/出版物,其中产品标准又可分为系列产品标准和专用产品标准。
每类标准都包括发射和抗扰度两方面的标准。
一、绪论电磁环境:指给定场所的所有电磁现象的总和。
电磁兼容性EMC(IEC定义):指设备或系统在其电磁环境中能正常工作,且不对该环境中的任何事物构成不能承受的电磁骚扰的能力。
电磁兼容研究的对象是电磁骚扰,即骚扰源的形成及其性质,骚扰的耦合和传输,敏感设备的响应特性和抗骚扰措施等。
电磁兼容是研究在有限的空间、时间、频谱资源条件下,各种用电设备可以共存并不引起降级的一门学科。
电磁骚扰:指任何可能引起装置设备或系统性能降低或者对生物或非生物产生不良影响的电磁现象。
电磁干扰(EMI):由电磁骚扰引起的装置、设备或系统性能的降低。
性能降低:装置、设备或系统的工作性能与正常性能非期望的偏离。
抗扰度:装置、设备或系统面临电磁骚扰不降低运行性能的能力。
敏感性:装置、设备或系统不能避免性能降低的能力。
(即敏感性高则抗扰度低)电磁兼容问题的分类:变电站电磁兼容技术问题、输变电工程的电磁环境问题、电力质量问题。
电力系统中电磁骚扰分类:一次设备之间、一次和二次设备之间、二次设备之间。
电磁骚扰按其引起后果分:危险影响(指绝缘破坏,完全丧失其功能)和干扰影响(指性能劣化或运行状态改变)。
电力系统电磁骚扰频率范围:工频、谐波、冲击和高频振荡。
电磁骚扰的耦合途径有:传导、耦合(感应)和辐射以及它们的组合。
电磁骚扰源的起因及其传播途径有:a、高压隔离开关和断路器的操作;b、雷击线路、构架和控制楼;c、系统短路故障;d、靠近高压线路受其工频电磁场作用;e、局部放电(电晕、沿面放电);f、二次回路中的开关操作;g、电源本身,如电压波动、电压暂降、短时中断、电源频率变化及谐波等;h、静电放电;i、无线电发射机。
电力系统电磁兼容研究课题有:a、骚扰源分析;b、传播方式;c、骚扰效应;d、骚扰的测量和计算;e、骚扰模拟;f、抗扰度试验;g、骚扰限值及有关法规;h、电力系统对其他系统的骚扰。
二、电力系统谐波谐波源:同步发电机(谐波电压源)、变压器(包括贴心电抗器)、大功率可控整流设备、其他非线性用电设备。
1、基本概念a)电磁兼容(EMC, ElectromagneticCapability):器件、设备或系统在所处电磁环境中良好运行,并且不对其所在环境产生任何难以承受的电磁骚扰的能力。
简言之,EMC涵盖了EMI和EMS两方面。
为实现系统内设备互不干扰、兼容运行,既要控制骚扰源的电磁发射,又要提高受骚扰对象的抗扰度。
b)EMI:电磁骚扰(ElectromagneticDisturbance)与电磁干扰(EMI, Electromagnetic Inference)——电磁骚扰是指任何可能引起器件、设备或系统性能降低的电磁现象,电磁骚扰可能是电磁噪声、无用信号或传播媒介本身的变化;电磁干扰强调的是电磁骚扰现象所造成的后果。
平时统称为电磁干扰EMI。
c)抗扰度(Immunity)与电磁敏感度(EMS, Electromagnetic Susceptibility)——抗扰度是指存在电磁骚扰的情况下,器件、设备或系统性能不降低条件下的正常运行能力;敏感度衡量的是电子设备或分系统对电磁环境所呈现的不希望有的响应程度。
敏感度阈值越小,抗扰度越差。
平时多用电磁敏感度EMS一说。
d)EMC=EMS+EMIe)EMP(Electromagnetic Pulse):电磁脉冲,一种突发的、宽带电磁辐射的高强度脉冲。
f)ESD(ElectroStaticDischarge):静电放电,由静电荷的分离造成,可能导致中介空气的击穿,进而产生强电弧。
电弧电流进入灵敏电子电路会造成数据不纯甚至永久破坏。
g)EFT(Electrical Fast Transient):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脉冲群有特定的持续时间,脉冲群中的单个脉冲有特定的重复周期、电压幅值,上升时间,脉宽。
h)电磁干扰的三要素(以及近场,远场):电磁干扰源、耦合途径(传输通道)、敏感设备(感受器)i)常见的骚扰源:i.自然骚扰源:1.地球上各处雷雨、闪电产生的天电噪声2.太阳黑子爆炸和活动产生的噪声3.银河系的宇宙噪声ii.人为骚扰源:1.各种无线电发射机2.工业、科学和医用(I.S.M.)射频设备;3.架空输电线、高压设备和电力牵引系统4.机动车辆和内燃机5.电动机、家用电器、照明器具及类似设备;6.信息技术设备;7.静电放电和电磁脉冲等。
j)屏蔽效能:SE dB=10lg(p0/p1)、SE dB=20lg(E0/E1)、SEdB=20lg(H0/H1),入射到屏蔽层的电(磁)场幅度与穿透屏蔽层传输的电(磁)场幅度之比。
k)插入损耗:IL=10lgP0/P1=20lgU0/U =20lgI0/I1。
指发射机与接收机之间,插入电缆或元件产生的信号损耗,通常指衰减。
插入损耗以接收信号电平的对应分贝(dB)来表示。
l)射频阻抗:在直流情况下,电流在导体截面上均匀分布,导体的横截面积就是它的几何截面积。
但对于射频电流,由于集肤效应,导体的有效载流面积将远小于导体的几何截面积,即导体的射频电阻高于直流电阻。
m)转移阻抗:装有衬垫的两连接面之间的电位差与流经衬垫表面电流的比值。
n)地阻抗干扰:在具体电子设备内,任何地线既有电阻又有电抗,有电流通过时地线上必然产生压降——地阻抗干扰。
地环路干扰:地线还可能与其他线路(信号线、电源线等)形成环路,一旦交变磁场与此环路交连,就会在地线中产生感应电势——地环路干扰。
o)搭接效能:搭接效能是被搭接对象在采用搭接条前后所检测到的外界感应电压之比值。
一般而言,随着频率的升高,搭接效能将下降。
p)差模干扰:产生在信号线与返回线之间,由其它设备产生。
差模干扰的电压和电流在各个线路中不同;有用信号均为差模;共模干扰:产生在地线与信号线和返回线之间,输电线拾取辐射噪声。
共模干扰的电压和电流在各个线路中相对“地”均相同(幅值和相位)q)感性耦合/容性耦合:两个网络之间通过场相互作用被称做耦合,耦合又可以分为容性耦合和感性耦合,所谓容性耦合是指通过电场把信号传递过去,感性耦合是指通过磁场把信号传递过去。
但容性耦合更多的是指两电路之间通过分布电容的信号耦合,感性耦合更多的是指通过感性器件的漏磁而发生的信号耦合。
r)峰值检波:峰值检波器检测到的是IF中信号包络的最大电平,并显示一个具有相同峰值的正弦波的RMS值。
准峰值检波:准峰值检波的输出结果与脉冲的重复频率有关,当脉冲重复频率提高一倍时,准峰值检波输出也随之上升,其上升规律与干扰对听觉的危害程度相一致。
平均值检波的最大特点是检波器的充放电时间常数相同,致使检波的直流输出基本上正比于检波器前各级信号包络的平均值。
从平均值检波器得到的脉冲响应读数较之实际值小得多,一般不用于脉冲干扰测量。
对于宽带噪声,均方根检波器的输出正比于带宽的平方根,这是测量背景噪声采用均方根检波器的主要原因之一。
s) 3m 法:电磁辐射测试中受试设备EUT(E quipment Unde r Test)与测试天线的距离为3米。
t) 主模和高次模:(波导部分的内容) 《电子设备结构设计原理》P 2773cm 矩形波导几种模式的截止波长在矩形波导中,T E10模的截止波长最长(即截止频率最低),它是矩形波导的主模。
其余依次为T E20、TE 01及TM 11等,统称高次模。
波导内部的不均匀性可能引起波型的变换,产生高次模。
任何高次模的出现都将加大主模的衰减并影响其正常传输。
u) 天线系数:天线系数是描述天线接收特性的,是测量天线表面的入射电场与天线终端接收到的电压的比值。
EAF U = 1()()()(/)()()AF dB m E dB uV m U dB uV -=-v) 截止频率:(波导部分):《电子设备结构设计原理》P276每种既定的波导都有最低可传输频率,低于此频率的电磁波就不能再在波导内传输,该频率称为截止频率fc ,f c 只与波导的横截面尺寸及波导内介质的特性有关。
2、 电磁兼容标准体系:a) 框架:基础标准 – 通用标准(A 工业 B 居民、商业、轻工业) – 产品类标准 – 产品标准b) 国际电工委员会IEC – 国际无线电干扰特别委员会(C ISPR, I nte rnati ona l S peci al Co mm ittee on Radio Int erferenc e)– 第77技术委员会(T C77),即电磁兼容技术委员会c) (IEC/CISPR)初衷为有利于国际贸易,促进国际上无线电干扰在下列几方面的一致意见:i. 保护无线电接收装置,免受电磁干扰源的干扰;ii. 干扰测量设备与方法;iii. 干扰源所产生的干扰的限值;iv. 声音与电视广播接收机装置的抗扰度以及(与I EC 各TC 有联系的)测量这些抗扰度方法的规定;v. 如果CISP R所批准的标准与IEC 的其他技术委员会以及国际标准化组织(In 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 andard iz atio n-IS O)的技术委员会所批准的标准产生重复时,则应就除接收机以外的装置的发射和抗扰度要求与这些技术委员会进行磋商;vi. 安全规程对于电气设备干扰抑制的影响。
vii. CISPR 当前6个分委员会的名称:SCA SCB SC D SCF SC HS CId) TC77的工作范围i. 0 ~400GHz 全部频率范围的抗扰度及相关事项;ii. 低频(≤9 kHz )范围内的发射,包括基础标准及通用标准,例如谐波和电压波动;iii. 配合CIS PR:高频(>9 k Hz )范围内的发射,例如电网信号及C ISP R不包括的电磁骚扰现象。
e) 我国:i. “全国无线电干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对口CISPR 工作。
下设A ~G等7个分会,分别对应于当时的CI SPR 相应分会,另设S 分会:无线系统与非无线系统间的电磁兼容性。
ii. “全国电磁兼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对应T C77的工作。
iii. “电磁兼容标准协调小组”,负责上述两组织间的协调工作。
3、 电磁兼容常用单位:dBm :=dBmW=1010g 1P lo mW dBuV :=1020g 1U lo uVdBuV/m :=1020g 1/E lo uV mdBuA/m :=10/20g 1/A m lo uA m 及相关单位的转换:/2061010dBuV U -=⨯/2031010dBmV U -=⨯/1061010dBuW P -=⨯/1031010dBm P -=⨯4、 传输线(计算)a) 特性阻抗:特性阻抗Z c物理意义:当传输线上出现脉冲电压V 时,相应的脉冲电流为I=V/ Z c。
Zc 的大小取决于传输线所填充的介质和传输线的横向尺寸,与传输线的长度无关。
对于无限长的均匀无损耗传输线,或者说对于无反射传输线(行波),特性阻抗就是传输线上任意一点的电压和电流之比。
b) 反射系数:U -(x)与U+(x)之比称为电压反射系数,记作ρ。
对于均匀无耗传输线,线上各点电压反射系数的模(大小)是相同的,其差别只是各点反射系数的相角不同。
ZL →∞,+1,表示开路传输线在终端产生同相全反射;ZL →0,-1,表示短路传输线在终端产生反相全反射;ZL =Zc ,表示匹配传输线在终端不存在反射。
(U+(x)与U -(x)分别表示传输线上任意一点位置处的入射波电压和反射波电压)c) 电压驻波比(VSWR,V oltag e Sta nding Wave R at io ):VSW R=|Um ax |/|Umin |ρρ-+=11VSWR , 1VSWR 1VSWR +-=ρ, 回波损耗:RL=-20l og |ρ|d) 传输线有三种工作状态:行波,纯驻波,行驻波。
传输线上只有入射波,没有反射波,波在传播的过程中只有相位的变化,而无幅度的变化,称为行波。
e) 驻波幅度最大处称波腹,幅度最小处称波节。
电压驻波的波腹与波节之间在空间相距λ/4。
电流驻波的波腹与电压驻波的波节重合。
电流驻波瞬时值的时间相位与电压驻波瞬时值相位相差π/2。
f) 输入阻抗:传输线任意位置上电压的复振幅与电流的复振幅之比,称为输入阻抗,也就是从该位置向负载看去的等效阻抗,输入阻抗用Z in表示。
传输线可以起到阻抗变换的作用!x jZ Z xjZ Z Z xjZ x Z x jZ x Z Z x I x U x Z l C C l Cl C C l C in ββββββtg tg sin cos sin cos )()()(++=++== g) 阻抗匹配:为了使信号源的输出功率最大,信号源内阻应与传输线始端的输入阻抗共扼匹配;为了使负载吸收全部入射功率,负载阻抗应等于传输线特性阻抗。
若信号源内阻和负载阻抗均等于传输线特性阻抗,则负载吸收的功率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