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约财产流转之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58.50 KB
- 文档页数:17
婚约财产返还的法定标准有哪些婚约,从语义理解即关于婚姻的约定。
我国著名婚姻家庭法学家巫昌祯教授认为:婚约,是男⼥双⽅以结婚为⽬的⽽进⾏地事先约定,⼜称订婚或定婚。
婚约财产返还的法定标准有哪些?下⾯,为了帮助⼤家更好的了解相关法律知识,店铺⼩编整理了相关的内容,希望对您有帮助。
婚约财产返还的法定标准有哪些最⾼⼈民法院《关于适⽤〈中华⼈民共和国婚姻法〉若⼲问题的解释(⼆)》在第⼗条中规定,当事⼈请求返还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的,如果查明属于下列情形,⼈民法院应当予以⽀持:(⼀)双⽅未办理结婚登记⼿续的;(⼆)双⽅办理结婚登记⼿续但确未共同⽣活的;(三)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活困难的。
在第(⼆)项、第(三)项情形下,应当以当事⼈离婚为条件。
最⾼⼈民法院的这⼀司法解释,使得我国对婚约问题的处理有法可依。
但由于这⼀解释,没有明确说明婚约解除后彩礼的返还,与离婚后彩礼的返还的具体区别,如返还的数额如何把握,对⽣活困难如何确定等。
导致审判⼈员由于认识的分歧,对同⼀案件的处理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笔者认为,我们通常理解的,要把“导致给付⼈⽣活困难”作为彩礼返还的条件。
离婚时彩礼的返还要以导致给付⼈⽣活绝对困难为条件,但处理婚约财产纠纷案件时,只要造成了给付⼈⽣活相对困难,就应予以返还。
该司法解释规定的三种情形,在处理婚约财产纠纷案件时,只要符合其中之⼀,就可以判另被⽀付⽅返还彩礼,⽽不能要求三种情形全部存在。
对于返还的数额,在处理离婚纠纷案件中的彩礼返还时,⼈民法院可以根据当事⼈的诉讼请求并结合查证的彩礼数额予以判决。
⽽婚约彩礼纠纷案件中,只要是属于法院查明的彩礼部分,即应全额返还。
有关婚约财产纠纷的法律规定最⾼⼈民法院关于适⽤《中华⼈民共和国婚姻法》若⼲问题的解释(⼆)(节录)(最⾼⼈民法院2003年12⽉26⽇颁布,⾃2004年4⽉1⽇起施⾏)第⼗条当事⼈请求返还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的,如果查明属于以下情形,⼈民法院应当予以⽀持:(⼀)双⽅未办理结婚登记⼿续的;(⼆)双⽅办理结婚登记⼿续但确未共同⽣活的;(三)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活困难的。
杨某、来某婚约财产纠纷二审民事判决书【案由】民事婚姻家庭、继承纠纷婚姻家庭纠纷婚约财产纠纷【审理法院】浙江省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法院】浙江省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结日期】2020.06.23【案件字号】(2020)浙01民终4217号【审理程序】二审【审理法官】黄江平【审理法官】黄江平【文书类型】判决书【当事人】杨某;来某【当事人】杨某来某【当事人-个人】杨某来某【代理律师/律所】詹前进浙江商祺律师事务所;孙灿东浙江臻尚律师事务所【代理律师/律所】詹前进浙江商祺律师事务所孙灿东浙江臻尚律师事务所【代理律师】詹前进孙灿东【代理律所】浙江商祺律师事务所浙江臻尚律师事务所【法院级别】中级人民法院【字号名称】民终字【本院观点】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十条第一款之规定,当事人请求返还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的,如果查明属于“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情形,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
【权责关键词】附条件过错证明财产保全诉讼请求维持原判【指导案例标记】0【指导案例排序】0【本院查明】本院二审查明的事实和一审法院查明的事实一致,予以确认。
【本院认为】本院认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十条第一款之规定,当事人请求返还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的,如果查明属于“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情形,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
来某和杨某于2018年10月举行订婚仪式,并由男方支付彩礼,但由于双方性格不合等因素,感情破裂,解除婚约。
一审法院根据双方共同生活时间,未办理结婚登记以及当地风俗等因素判决彩礼退还并无不当。
根据查明的事实,双方从2016年开始恋爱关系,但并无证据表明杨某主张的双方已长时间共同生活,杨某以此为由,要求酌情返还彩礼依据不足。
案涉卡地亚戒指价值超过8万元,系婚戒,一般以结婚为目,杨某主张系赠与依据不足。
再结合双方分手时,购买该枚戒指时间不足半年等,一审法院判决返还,本院予以支持。
婚前财产合同中的资产不当得利返还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财富积累意识的提高,婚前财产协议在婚姻家庭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签订婚前财产协议时,对于资产不当得利返还的问题也日益成为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探讨婚前财产合同中资产不当得利返还的法律问题、实践操作以及相关建议,以期为读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资产不当得利的概念及法律后果资产不当得利是指在没有法律根据或欠缺合法根据的情况下,因他人的财产受到损失而获得利益的情况。
在我国,婚前财产协议中涉及资产不当得利返还的问题通常与赠与、继承、投资等行为有关。
在实践中,这类不当得利往往会给当事人带来经济损失和法律纠纷。
三、婚前财产合同中资产不当得利返还的法律分析(一)婚前财产协议的法律效力根据我国婚姻法,婚前财产协议是夫妻双方在婚前达成的一种约定,具有法律效力。
在婚前财产协议中,当事人可以通过约定归属、分配等事项,明确各自在婚姻关系中的财产权益。
(二)资产不当得利返还的法律责任在婚前财产协议中,对于因不当得利产生的利益纠纷,当事人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具体而言,返还财产、赔偿损失等是常见的法律救济方式。
四、实践操作中的问题与建议(一)明确协议内容,避免歧义在签订婚前财产协议时,当事人应明确约定资产归属、分配等事项,避免因歧义导致不必要的纠纷。
同时,对于涉及不当得利的条款,应明确表述并注明相关责任。
(二)合理分配利益,避免利益冲突在分配婚前财产时,当事人应充分考虑各自的经济状况和利益需求,合理分配利益,避免因利益冲突导致矛盾和纠纷。
(三)注意证据保全,防范法律风险在涉及不当得利返还的财产纠纷中,证据的保全至关重要。
当事人应尽可能保存相关证据材料,如转账记录、合同协议等,以备不时之需。
同时,对于涉及较大金额的财产分配,建议咨询专业律师的意见,以防范法律风险。
(四)加强沟通协商,避免矛盾激化在签订婚前财产协议的过程中,当事人应加强沟通协商,充分了解彼此的诉求和关切,避免因误解或沟通不畅导致矛盾激化。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市居民张三(男)与李四(女)于2010年登记结婚,婚后育有一子一女。
婚后,张三在市中心购买了一套房产,价值100万元,登记在张三名下。
2015年,张三与李四协议离婚,双方对子女抚养权达成一致,但对房产分割存在争议。
张三主张房产属于其个人财产,离婚时应归其所有;而李四认为房产属于夫妻共同财产,离婚时应进行分割。
双方协商不成,遂诉至法院。
二、案件争议焦点1.房产的性质:是张三的个人财产还是夫妻共同财产?2.离婚时房产如何分割?三、案例分析(一)房产的性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十七条的规定,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下列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一)工资、奖金;(二)生产、经营的收益;(三)知识产权的收益;(四)继承或赠与所得的财产,但本法第十八条第三项规定的除外;(五)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
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十八条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夫妻一方的财产:(一)一方的婚前财产;(二)一方因身体受到伤害获得的医疗费、残疾人生活补助费等费用;(三)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夫或妻一方的财产;(四)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五)其他应当归一方的财产。
本案中,张三在婚后购买的房产,不属于《婚姻法》第十七条规定的夫妻共同财产。
首先,该房产是在张三婚前购买,属于其婚前财产;其次,该房产并未在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归夫妻共同所有。
因此,该房产应属于张三的个人财产。
(二)离婚时房产如何分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三十九条的规定,离婚时,夫妻的共同财产由双方协议处理;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按照照顾子女和女方权益的原则判决。
本案中,由于房产属于张三的个人财产,离婚时无需进行分割。
但考虑到李四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对家庭负担了更多的抚养义务,法院可以判决张三给予李四一定的经济补偿。
四、法院判决法院经审理认为,房产属于张三的个人财产,离婚时无需进行分割。
但考虑到李四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对家庭负担了更多的抚养义务,法院判决张三给予李四经济补偿20万元。
婚约财产纠纷调解案例范文一、案例背景。
张某(男)与李某(女)经人介绍相识,相处一段时间后,按照当地习俗举行了订婚仪式。
订婚时,张某家给了李某家彩礼共计10万元,同时还赠送了价值3万元的金银首饰。
在筹备婚礼期间,双方因家庭琐事频繁发生矛盾,感情逐渐破裂,最终决定解除婚约。
此时,围绕彩礼及首饰的返还问题产生了纠纷。
二、纠纷焦点。
1. 彩礼的认定范围。
- 张某认为,除了明确给予的10万元现金彩礼和价值3万元的首饰外,订婚期间为李某购买的高档衣物、手机等花费也应算作彩礼范畴,要求李某一并返还。
他的理由是这些花费都是基于结婚目的而进行的支出。
- 李某则认为,衣物和手机属于恋爱期间的赠与行为,不属于彩礼,不应返还。
她表示这些礼物是张某自愿赠送,没有附加任何关于结婚的条件。
2. 彩礼的返还比例。
- 张某要求李某全额返还彩礼和首饰,因为婚约解除是由于双方在筹备婚礼过程中发现性格不合,不存在一方对另一方有过错的情况,而且10万元彩礼对于自己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 李某认为自己在婚约期间也有一定的付出,例如为了筹备婚礼辞去了工作,并且在与张某相处过程中也有共同的消费。
她认为即使返还彩礼,也不应全额返还,最多返还60%。
三、调解过程。
(一)了解情况。
调解员首先分别与张某和李某进行了单独谈话,详细了解双方的想法、家庭情况以及婚约期间的具体情况。
在与张某谈话中,调解员了解到张某家庭以务农为主,10万元彩礼是家庭多年的积蓄,并且为了筹备婚礼已经花费了不少额外的费用。
而与李某谈话时,了解到李某虽然辞去了工作,但在婚约期间也为张某购买过一些生活用品,并且她现在也面临着重新找工作的压力。
(二)法律讲解。
1. 彩礼的法律界定。
- 调解员向双方讲解了关于彩礼的法律规定。
根据相关法律解释,彩礼是基于当地习俗,以结婚为目的给予对方的财物。
对于张某提出的衣物和手机是否属于彩礼的问题,调解员指出,如果这些财物的赠送没有明确以结婚为前提,且在日常生活中属于普通的赠与行为,一般不应认定为彩礼。
刘某、桑某婚约财产纠纷民事二审民事判决书【案由】民事婚姻家庭、继承纠纷婚姻家庭纠纷婚约财产纠纷【审理法院】吉林省吉林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法院】吉林省吉林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结日期】2022.04.17【案件字号】(2022)吉02民终94号【审理程序】二审【审理法官】高忠华付婷婷刘静【审理法官】高忠华付婷婷刘静【文书类型】判决书【当事人】刘某;桑某【当事人】刘某桑某【当事人-个人】刘某桑某【法院级别】中级人民法院【本院观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一)》第五条规定:“当事人请求返还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的,如果查明属于以下情形,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一)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二)双方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确未共同生活;(三)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
【权责关键词】代理当事人的陈述自认新证据证明责任(举证责任)诉讼请求维持原判执行【指导案例标记】0【指导案例排序】0【本院认为】本院认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一)》第五条规定:“当事人请求返还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的,如果查明属于以下情形,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一)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二)双方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确未共同生活;(三)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
适用前款第二项、第三项的规定,应当以双方离婚为条件。
”对于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实际已经共同生活的,人民法院应根据双方共同生活时间的长短、财产使用情况、彩礼数额并结合当地的风俗习惯等因素,确定是否返还及返还的具体数额。
本案中,刘某婚前向桑某支付彩礼款5万元,双方当事人虽未办理结婚登记,但已举办结婚仪式,共同生活两月有余,双方购买新婚用品、家具家电及婚宴、婚礼消费和部分日常生活开销及向刘某转账4000余元均系桑某从上述款项中支出,鉴于以上情况,一审判决酌情不予返还彩礼款并无不当。
对于刘某主张的1万元修车费用问题,该款项系双方共同生活期间,用于特定消费的款项,刘某自认给付时并未要求返还,现其主张桑某返还上述款项无事实及法律依据,一审判决不予返还,并无不当。
法学研究©论彩礼的性质及返还规则吕海林(华东政法大学,上海200042)摘要:我国离婚诉讼中彩礼返还纠纷屡见不鲜。
现行法律并未对彩礼的性质和返还规则予以明文规定,司法实践常以“双方是否登记结婚”作为“彩礼是否需要返还”和“应当返还多少”的唯一判断标准显得过于粗糙。
根据彩礼蕴含的特殊目的是希望与对方缔结婚姻,可将其法律性质界定为附解除条件的赠予,从不当得利的角度为彩礼返还寻找请求权基础,并在尊重当地风俗习惯的基础上引入过错制度来确定彩礼的返还范围。
关键词:彩礼返还;附解除条件;不当得利;过错中图分类号:D9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28(2021)01-0165-03 Research on山e legal natu re of b<T ro山al gi「卜and山e rules for their rdurnLyu Hailin(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Shanghai, 200042)Abstract:Disputes over the return of betrothal gifts are rife in China's divorce proceedings.The current law has not yet clearly defined the nature of the betrothal gifts and the rules for their return.In judicial practice,u whether the marriage is registered”is used as the only criterion for determining“whether the betrothal gifts should be returned”and“how much should be returned” ,which is considered inap-propriate.The special purpose of the betrothal gifts is to get married with the other party,so that the legal nature of the betrothal gifts can be defined as the gifts with resolutive conditions,and a basis can be found for claiming the return of the betrothal gif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njust enrichment.In addition,the principle of fault liability can be introduced to determine the return range of betrothal gifts,based on respect for local customs and habits.Key words:the return of betrothal gifts;resolutive condition;unjust enrichment;fault一、彩礼返还纠纷的审判现状(一)问题的提出2014年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一起关于彩礼返还的典型案例。
论我国彩礼纠纷问题摘要:“彩礼”是指按照中国传统习俗和习惯,订立婚约时一方或双方给与对方一定的财物。
然而一旦双方结婚不成,就会因为给付彩礼问题产生纠纷。
本文通过对彩礼特征、性质以及对彩礼纠纷的法律适用等问题进行论述,使我们对彩礼纠纷问题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关键词:彩礼纠纷;法律适用;赠与一、彩礼现象的由来(一)彩礼的现状当下,彩礼一般是约定双方将来结婚的订婚礼,其目的在于男方报答对方家庭养育女儿的付出。
(二)彩礼带来的社会问题近些年来,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订婚的彩礼也是水涨船高。
由此带来一系列难以预见的问题。
(三)彩礼纠纷产生的原因随着社会的发展,年轻人的思想认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男方和女方订婚后又悔婚的现象并不少见。
原来的风俗习惯不能适用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他们只好将此类纠纷诉诸法律。
二、彩礼的特征和性质(一)彩礼的特征彩礼是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发展演变而来的。
笔者认为彩礼具有以下特征:1.彩礼是按照当地风俗习惯给付的彩礼的种类、数额、彩礼交付的时间、交付彩礼的方式都是按照当事人当地的风俗习惯的规定来办的。
如果不是根据当地的风俗习惯给付的,一般按照一般赠予行为来处理。
2.彩礼是通过给付特定的财物表现出来的,财物价值可大可小彩礼不单指一定数额的金钱,也包括特定的物。
在交付彩礼的时候,不仅仅要按照当地的习惯给付一定的现金,还需按照当地风俗习惯给予对方一定的礼品。
3.彩礼的给付方式多样彩礼的给付可以是单方给与,也可以是双方互给;可能是男方给与女方,也可能是女方给与男方;还可以是一方给与他方父母,或一方父母给与他方。
(二)彩礼的性质关于彩礼的性质,我国法律没有明确规定。
实践中有的认为彩礼是一般的赠与行为;有的认为彩礼就是借婚姻索取财物。
事实上,彩礼与一般的赠与行为、借婚姻索取财物是有区别的。
1.彩礼与男女之间的一般自愿赠与是不同的彩礼往往不是当事人自愿给付的,并将以后与之结婚作为附加条件。
而男女之间的自愿馈赠是男女一方或者其父母对另一方出于自愿的一种赠送行为,没有附加条件的。
付某、王某婚约财产纠纷民事二审民事判决书【案由】民事婚姻家庭、继承纠纷婚姻家庭纠纷婚约财产纠纷【审理法院】辽宁省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法院】辽宁省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结日期】2022.09.02【案件字号】(2022)辽01民终8738号【审理程序】二审【审理法官】郭图新孙硕洪淳【审理法官】郭图新孙硕洪淳【文书类型】判决书【当事人】付某;王某【当事人】付某王某【当事人-个人】付某王某【代理律师/律所】韩振华辽宁奉科律师事务所;陈佳华辽宁奉科律师事务所;齐永森辽宁北天律师事务所【代理律师/律所】韩振华辽宁奉科律师事务所陈佳华辽宁奉科律师事务所齐永森辽宁北天律师事务所【代理律师】韩振华陈佳华齐永森【代理律所】辽宁奉科律师事务所辽宁北天律师事务所【法院级别】中级人民法院【本院观点】本案二审争议的焦点是如何认定涉案彩礼款项的数额以及如何认定王某返还“三金”所涉数额的问题。
【权责关键词】撤销附条件证人证言证据不足自认新证据缺席判决维持原判发回重审强制执行变卖【指导案例标记】0【指导案例排序】0【本院查明】另查明,王某于2018年12月24日因宫外孕、上呼吸道感染在沈阳市沈北新区中心医院住院17天。
双方争议的事实:彩礼数额如何认定。
付某提供证人证言证明其分三次给付王某彩礼款9万元以及三金、车款共计167054元,由于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也未在一起实际共同生活,故要求彩礼全额予以返还。
王某称付某分二次给付彩礼款6万元,此款均用于婚礼支出,故不同意返还,并称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是由于户口在前夫处无法办理,非其主观故意。
认证如下:王某在庭审中自认付某分两次以现金形式给付彩礼款6万元,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规则》第三条规定,在诉讼过程中,一方当事人陈述的于己不利的事实,或者于己不利的事实明确表示承认的,另一方当事人无需举证说明,故应认定彩礼数额为6万元,付某提供的证据不足以证明其主张的事实,故不予支持。
第1篇一、引言离婚是夫妻双方解除婚姻关系的法律行为,而在离婚过程中,财产分割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有些夫妻为了规避离婚带来的财产损失,会采取离婚前转移财产的行为。
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诚信原则,也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
本文将探讨离婚前转移财产的法律后果,以提醒广大夫妻在离婚过程中要合法、诚信地处理财产分割问题。
二、离婚前转移财产的定义及表现形式1. 定义离婚前转移财产,是指夫妻一方在离婚前,通过各种手段将夫妻共同财产转移到自己名下或者他人名下的行为。
2. 表现形式(1)虚构债务转移财产:夫妻一方通过虚假交易、虚假借款等方式,将夫妻共同财产转移到他人名下。
(2)隐藏、转移、变卖夫妻共同财产:夫妻一方在离婚前,将夫妻共同财产隐藏、转移、变卖,以逃避分割。
(3)虚假分割夫妻共同财产:夫妻双方在离婚前,通过虚假协议、虚假赠与等方式,将夫妻共同财产分割给自己,而实际上并未分割。
三、离婚前转移财产的法律后果1. 法律责任(1)民事责任:离婚前转移财产的行为,违反了诚信原则,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
根据《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夫妻一方在离婚前转移财产,对方可以请求法院判决撤销该行为,并要求返还被转移的财产。
(2)刑事责任:如果离婚前转移财产的行为构成犯罪,如诈骗罪、侵占罪等,将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 法院判决(1)返还财产:法院在审理离婚案件时,如发现一方有转移财产的行为,可判决该方返还被转移的财产。
(2)分割财产:法院在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时,会充分考虑离婚前转移财产的行为,对转移财产的一方进行相应的财产分割。
3. 对子女抚养权的影响离婚前转移财产的行为,可能对子女抚养权产生不利影响。
法院在审理离婚案件时,会综合考虑夫妻双方的经济状况、子女利益等因素,对抚养权进行判决。
四、防范离婚前转移财产的措施1. 增强法律意识:夫妻双方在婚姻生活中,要增强法律意识,了解离婚前转移财产的法律后果,避免违法行为。
2. 诚实守信:夫妻双方要诚实守信,合法、诚信地处理财产分割问题,维护家庭和谐。
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婚约财产流转之分析谢慧中共山东省委党校讲师关键词: 婚约财产/民事法律行为/所有权转移内容提要: 婚约作为男女双方以将来结婚为目的所作的事先约定,在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
与婚约密切相关的彩礼给付行为从性质上说是一种附以结婚为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这一条件实际上是以将来客观上不确定的事实为内容,在条件成就前该民事法律行为成立但并未生效。
彩礼所有权在结婚之前并未发生转移,故在双方未能结婚时,均应返还婚约财产。
我国相关的立法及司法解释应基于理论分析与现实状况,参考国外立法,进一步完善婚约财产的相关规定。
婚约财产流转,即经由历史与习俗传承而来的婚前订婚及与其相关的财产转移与流动,是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由婚约财产流转而引起的纠纷,尤其是婚约解除后有关财产的归属纠纷更是司空见惯。
1 然而,我国相关法律却无明确规定。
当法律不可避免地应对现实时,立法上的空白使其对社会的回应便出现缺失,而“若要有一个健康的社会,文明的人类,就必须让每一个纠纷有得以解决的依据”[1]。
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2003年12月26日颁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2 第十条规定:当事人请求返还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的,如果查明属于以下情形,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1)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2)双方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确未共同生活的;(3)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的。
适用前款第(二)、(三)项规定,应当以双方离婚为条件。
司法解释(二)的出台,意味着法律开始关注关于婚约中的财产问题,有利于保护给付方的权利,以及维护婚姻关系的稳定。
但问题并未因此而得到圆满的解决,笔者认为,司法解释(二)明显是一项针对眼前问题的应急之举,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并不利于法律的健康发展。
它虽使当事人在婚约财产纠纷发生后有了“找法”之处,但这种返还规定的法理依据颇难理解。
而如果只是满足于对眼前纠纷的暂时解决,则立法基础的不协调可能又会在其他地方滋生新的事端。
确定一种转移后的财产在纠纷发生后是否应予以返还、何种情况下返还以及如何返还,应首先明确这种财产所有权在财产移转后是否发生了变化及其归属的状态和性质。
鉴于此,本文将着重于从民法基本理论来分析这种因婚约而发生的财产流转关系。
一、婚约中财产流转的性质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本文所谓婚约,是指男女双方以将来结婚为目的所作的事先约定。
[2] (第27页)“在结婚之前,未来的新郎新娘(或他们各自的父亲)可以先达成一项协议,以保证缔结婚姻,这种在历史时代非正式的协议就是订婚(Sponalia)。
” [3] (第152页)订婚即为婚约的成立。
在婚约关系成立期间,男女双方之间有着较为频繁的财产往来和财产流转,尽管这种财产流转关系并非婚约关系本身的组成部分,但却是以婚约为基础和前提的。
在这种财产流转关系中,包括双方往来的一般财物转移和男方依当地订婚风俗付给女方的彩礼。
3 双方往来的一般财物因男女正常交往而发生,本质为一般赠与,在实际交付后便发生所有权转移,无论事后婚约如何变更,所有权归属已定,不再发生财产返还与第二次转移问题,对此,本文亦不予讨论。
而关于彩礼的情况却相对复杂,从我国习俗来看,它一般是指男女双方在完婚之前,由男方付给女方作为婚姻关系成立条件的财物,女方接受彩礼后,婚事初定。
西方一些国家称之为“婚前赠与(Premarital Gift)”,即一方对另一方以结婚为条件赠与订婚戒指或其他婚前礼物。
[4] (第53页)无论怎样称呼,两者在实质上是相同的。
为论述方便,本文将这种与婚约密切相关的财产统一使用“彩礼”的说法,并主要对作为彩礼的财产的流转进行分析。
4 此种意义上的财产给付和流转具有明确的目的和功能(即为了结婚的目的和成立婚约的功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能),虽亦可认为是一种赠与的形式,但显然不能与双方往来时一般的财物赠与作同等对待。
另外,本文所讨论的财产流转与归属问题是指订婚后相互移转财物的归属,而对于因婚约而引起的财产损害赔偿并非本文所要解决的问题。
对于彩礼给付行为的性质,理论界尚无统一的认识,归纳而言,主要有附条件说、所有权移转说、从契约说、证约定金说等。
(1)附条件说认为,婚约期间的财物赠与是以对方将来与自己结婚作为赠与所附的条件或负担,如婚约解除,应视为所附条件没有成就,受赠人应当返还全部财物; [5] (第428页)(2)所有权说认为,婚约期间的财物赠与只是一种民事赠与关系,一旦所赠与的财物交付对方,所有权就发生移转,即使婚约解除,受赠人也无需返还受赠财产; [6] (第70页)(3)从契约说认为,彩礼给付是一种赠与契约,这种赠与契约是婚姻的从契约。
如果婚约解除,婚姻不能实现,则从契约便失去了存在根据,受赠人应当依不当得利或显示公平规则返还; [7] (第153页)(4)证约定金说认为,订婚是男方向女方给付的财物,主要是以证明婚约成立为目的的,因而类似财产契约上的定金,如果婚约解除,则收受彩礼的一方应予以返还。
[8]不管对这种行为如何定性,首先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彩礼给付行为是一种“欲发生私法上效果、并具有意思表示要素的”民事法律行为。
所谓意思表示,即“行为人在行为时,具有希望引起一定的法律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效果的意思(意愿),并把这种意思表示出来,这种行为即所谓的意思表示”。
[9] (第102页)在民事法律行为中行为人的意思表示是其核心要素和本质特征,“以意思表示为要素之法律要件,无意思表示不得成立法律行为也” [10] (第291页)。
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和生效应区别对待。
法律行为的一般成立要件有三项,即当事人;标的;意思表示。
[11] (第160页)而法律行为的一般生效要件则为:当事人须有相应的行为能力;须意思表示真实;行为内容合法。
仅有表意行为,只能使一个民事法律行为成立;如使已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生效,还要看行为人的意思表示是否真实。
根据私法自治原则,行为人对自己的意思表示可以附一定条件,以限制民事法律行为效果的发生或消灭。
所附的这种条件是对法律行为效力的限制,进一步说,这种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成立但不立即发生效力。
只有所附条件成就之时,才具备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要件,发生私法上效果。
彩礼给付行为的实质,是一方当事人以结婚为目的而向另一方的移转财产的赠与行为,这是一种附以结婚为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
这一条件实际上是以将来客观上不确定之事实为内容,而非施加给接受方的义务。
作为所附条件的结婚事件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对双方来说都只是一种期待权,任何一方都没有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接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受或给付彩礼都不意味着将来必然结婚。
而是否缔结婚姻,则属于另一层法律关系,取决于双方当事人另外的意思表示。
至此,我们可得出结论:因婚约而发生的财产给付行为是一种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这种民事法律行为在条件成就前只成立但并未生效,只有当条件成就后,才具备当事人意思表示真实的要件,发生私法上的效果。
二、物权是否变动婚约财产在双方当事人之间流转之后,其财产所有权是否发生了转移,须要进一步分析物权如何依法律行为而发生变动。
综观大陆法系,各国立法就物权如何发生变动已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1)以德国为代表的物权形式主义,依此主义,标的物所有权的转移,除须有债权契约、不动产登记、或动产交付外,还须当事人就标的物所有权的移转做成一个独立于债权契约之外的合意,即物权合意;(2)以法国、日本为代表的债权合意主义(意思主义),即物权变动是债权行为的当然结果,不承认有物权行为;(3)以奥地利、瑞士为代表的债权形式主义(意思主义与登记或交付结合),依此主义,物权的有效变动,除当事人之间须有债权合意外,仅须另外践行不动产登记或动产交付的法定方式即可。
[12] (第91页)从我国现行立法来看,《民法通则》第72条为我国现今民法立法关于动产物权变动的基本规定: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按照合同或其他合法方式取得财产的,财产所有权从财产交付时转移,法律另有规定或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据此可知我国现行法采取意思主义与不动产登记或动产交付相结合的方式以发生物权变动,基于买卖合同、赠与合同等而发生的所有权转移以交付为准,所有权移转不要求另有移转所有权的合意(物权合意),而以所有权移转作为债权契约的当然结果。
由此可见,在我国立法上,既不要求物权变动须有物权合意,也不承认物权变动的无因构成。
婚约财产所有权发生变动应为有效的债权行为和交付相结合的结果。
缺少其中之一,物权变动便缺少有效的根据。
因此,同为交付事实,由于赠与行为效力的不同则可能发生相异的法律后果:当债权契约有效,即赠与这一民事法律行为发生效力时,发生物权移转效果;否则,缺少有效的债权合意,则赠与行为不发生效力,所有权不转移,真正权利人可依物上请求权以追及。
由于彩礼给付这一赠与行为是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故当行为发生时,只能因其具备当事人、标的及意思表示的要素而成立。
对给付人来说这种意思表示不言而喻具有这样的含义:我之所以向你给付彩礼,是以期待与你结婚为前提的。
其主观状态是为将来的婚姻缔结而为的民事行为,其客观行为也遵循此愿望而做。
在婚约期间,这种意思表示是一种可能实现或可能真实的意思表示,这就当然不能排除相反的另一种可能性的出现:婚约被解除即我所期待的与你结婚的意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愿落了空。
这一结果便与行为人在彩礼赠与行为时的内心意愿发生了不一致,这种不一致就导致当事人意思表示的不真实,由此而使民事法律行为得以生效的要件欠缺有效的债权合意,失却了合法性。
如仍将其认定为行为有效且发生私法上的效果,则与私法领域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原则相悖。
因此,在“结婚”这一条件未实现之前,男方向女方赠与彩礼的行为只能认定一项法律行为成立了,这种成立有生效或不生效两种可能性,当这种赠与行为所附的条件不能实现时,意味着缺少债权合意,由于所有权变动的根据有瑕疵,则不能发生所有权移转的结果。
而在条件成就之前,交付这一事实在现实中转移的只是对财产的实际占有而并非财产所有权,换言之,所有权并未发生变动。
国内理论界虽亦多将婚约财产流转定性为附条件的赠与行为,但同时认为“未结婚前,已经交付的彩礼所有权只是暂时转移,如果不能结婚,则赠与行为无效,受赠方原则上应将彩礼返还给对方。
” [13] 这种观点的理论基础是值得商榷的,因为在未结婚前,其法律行为只是成立并未生效,又何来作为法律效果的所有权的转移?虽然上述观点同笔者所持的所有权不发生转移的观点具有婚约解除后彩礼应予以返还的相同结果,但由于理论基础的不同,自然会影响到实践中的一些具体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