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考点训练:考点30古代商业的发展语文
- 格式:doc
- 大小:37.54 KB
- 文档页数:10
考点30 古代商业的发展一、选择题:(共20题,共50分。
)1、汉武帝时期,朝廷任用商贾子弟东郭成阳、孔仅、桑弘羊等,相继“以赀”入朝为官。
其主要原因是()A. 农本商末政策发生逆转B. 落实政府经济政策的需要C. 商人的社会地位明显提高D. 政府以财产作为选官标准...2、日本学者斯波义信认为,随着唐宋时期城市“坊市制”的崩溃,在“农村——农村市场——半农村城市——中小城市产生”的反复过程中,包括工商城市在内的城市经济网日益稠密,使农村经济走向依存于市场的方向。
这说明,唐宋时期城市经济的变迁( ) A. 促使城市功能完全经济化 B. 使商品生产规模空前扩大C. 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商品化D. 使农村经济实现了商品化3、北宋科学家沈括对神宗说:“钱利于流借。
十室六邑,有钱十万,而聚于一人之家,虽百岁,故十万也。
贸而迁之,使人飨十万之利,遍于十室,则利百万矣。
迁而不已,钱不可胜计。
”在此他强调( )A.货币流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B.稳定的货币政策有利于经济发展C.人口流动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 D.国家发行的货币越多流动就越快4、唐朝武德四年宣布废止五铢钱,改行“开元通宝”钱,这种钱制不仅成为有唐一代的定制,而且持续流行了近千年,也被作为后世“钱制”的楷模。
“通宝”钱制流行反映出( )A.中国古代货币开始走向规范化 B.年号铸钱强化了货币经济功能C.货币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增强 D.标志我国金属铸币制度的成熟5、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为三十多位大商人立传,并提出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善者因之,其次利导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的原则。
据此可知,司马迁()A.赞同汉武帝的商业政策 B.反对逐利致富的社会风气C.强调商业发展顺其自然 D.颠覆了儒家推崇的义利观6、陶朱公范蠡在经商过程中信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的观点,提出“务完物,无息币”。
材料主要是指()A.主张商业投资多元化B.加速商品、货币流通领域的周转C.强调商品的贱买D.根据市场行情的变化来调整经营7、晋商和徽商凭借高人一筹的生意手腕、运筹帷幄的权略谋术获得了生意场上的巨大成功,取得了富比王侯的财富,使之在商界风光无限。
考点 30 古代商业的发展一、选择题:(共 20 题,共 50 分。
)1、公元前 679 年,齐国会盟诸侯达成协议,“市赋 ( 市场交易税 ) 百取其二,关赋 ( 进出口关税) 百取其一”。
公元前 678 年,齐国再度会盟诸侯,“修道路,偕胸怀,一称数 ( 一致斤两称数) ”。
这资料反应了 ( )A.交通改良便利了商业发展 B .地区之间长途贸易兴隆C.地区性一致市场日渐形成 D .齐国经过会盟成为霸主2、“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
宋朝,诸镇“置于管下火烟茂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
镇的功能变化反应了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 .坊市制度被渐渐打破C.地方行政机构的权利扩大 D .边患问题获得解决3、唐朝长安的东市和西市跟坊同样,周围皆有高大的围墙。
宋敏求《长安志》记录其规模大,每个市约占 2 个坊的面积,市内有 4 条大街,围墙周围各有 2 个门,城门准时开闭。
这反应了当时()A. 市和坊交叉在一同的现象B. 市场拥有封闭性的特色C. 增强了对商人的户籍管理D. 长何在世界居当先地位4、从周朝开始向来存在宵禁制度(禁止夜间活动)清晨鼓声城、坊、市三门一齐翻开,日暮鼓声城、坊、市三门一齐封闭。
唐大和五年( 831 年)京城坊门“或鼓未动即先开,或夜已深犹未闭”。
唐诗人王建( 768—835)“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繁。
”开成五年(840 年)十二月敕“京夜市宜令禁断”。
因而可知唐朝后期 ( )①抑商政策开始改变②商业发展促进政策的调整③夜市已经比较繁华④政府依旧禁止夜市A. ①③B. ③④C. ①②③D. ①③④5、徐光启在《海防迂说》中说:“厉禁以后又负其资而不偿,于是倭舡至而索负,且复求通;奸商竞不偿,复以危言撼官府,倭人乏食,亦辄抢劫。
”徐光启以为解决倭患的主要方式是()A. 严惩“奸商”B. 厉行海禁C. 进行正常的对外贸易D. 抚慰和镇压并用6、唐朝长安东西两市见于记录的有肉行、绢行、药行、大衣行、秤行、鼓行、铁行等;而第 1 页当时一些新兴的工商业城市中,同类商品也多集中在一个地区进行交易。
古代商业的发展知识点总结《古代商业的发展》是高中历史必修二的内容,这一课讲述了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古代商业的发展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阅读。
古代商业的发展必考知识点1.古代商业发展概况(1)宋以前的中国商业:中国人很早就懂得经商,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而著名,所以后人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成为“商人”。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商人;商业由官府控制的局面也被打破。
秦汉时期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出现了著名的商业中心,如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商业小幅发展。
隋唐时期除都市商业发展外,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2)宋元时期的商业繁荣:宋代商品种类增加,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源。
元朝交通发达,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大都会。
(3)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明清政府对商人征收重税。
但是商业依然呈现繁荣景象:棉花等农副产品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很快。
商帮出现,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2.“市”的形成与发展(1)宋代以前:县治以上的城市一般都在特定的位置设“市”,“坊”、“ 市”分开;官府设市令或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管理;市的交易时间有严格限制。
唐代后期,坊和市的界限逐渐被打破(2)宋朝时期:店铺已可随处开设,城市中还出现了定期和不定期、专业性和节令性的各种不同类型的集市,市的时间限制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直接监督。
3.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西汉时,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唐朝时,广州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设市舶使;两宋时,中国同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成为重要财源;元朝时,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明清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走向衰落。
4.古代中国主要的商业城市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等大城市,成为著名的商业中心,城市设有专供贸易的“市”。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一、古代商业的发展1、基本概况:A.商朝——商朝人善于经商,所以后人把善于经商的人称为商人;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商业繁荣;B.秦汉以来——发展艰难(原因①发展——秦始皇统一度量衡、货币、修弛道;西汉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丝绸之路等②艰难——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C.隋唐——继续发展(原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交通发达;对外贸易发达;政策放松限制;柜枋出现,中国最早银行的雏形)D.两宋时期——空前繁荣(原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农业、手工业发展;商业环境宽松;纸币—交子的出现;交通的发展)E.元——大都成为国际性大都会(原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农业手工业发展;交通发达)F明清——城镇商业繁荣(明清商业的新特点: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劳动力成为商品;商业竞争加剧;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形成—徽商与晋商)二、城市的变迁与城市的发展三、对外贸易两宋:同十几个国家贸易,海外贸易税成为南宋政府的重要财源元朝: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泉州(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特点:朝贡贸易(目的是为了宣扬国威,而不是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厚往薄来”“倍偿其价”衰落:明清的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打击,仅允许广州十三行与外国通商,中外贸易渐趋衰微四、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1、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2.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发展艰难而曲折3.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很不平衡4.大商人、大官僚、大地主三位一体5、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6、商业起源很早,并在不断发展1.(2012·福建文综历史·14)《隋都城图》题记:“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
而朝廷官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
”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A.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 B.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C.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 D.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考点】古代中国商业——城市的变迁【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
高中历史古代商业的发展知识点分解与习题和*一.“商人”名称的由来,商业发展的表现1.“商人”一词源于---------------------------------------------------()a.商朝人自称商人b.商王重视商业c.商朝人善于经商d.商都的商业发达*:c2.唐朝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是------------------------------()a.市舶使b.宣政院c.十三行d.理藩院*:a3.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是出现于唐朝的-------------------()a.邸店b.柜坊c.飞钱d.坊*:b4.“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这一商业现象不可能出现于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a5.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货*形制各异,秦朝以圆形方孔“半两钱”通行天下,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a.由诸侯割据到*集权b.由“天下共主”到“皇权至上”c.由农工商全面发展到重农抑商d.由分封制到郡县制*:a6.丝绸之路的开辟具有划时代的重大历史意义,主要是由于它------------()a.开辟了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b.促进了汉西域都护的设置,有效地控制了河西走廊c.沟通了*与西方的外交联系d.大大促进了*与欧亚大陆腹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二.早市、夜市、交子的出现、商业都市1.下列对北宋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表述,错误的是------------------------()a.坊市界限不复存在b.市的启闭不再由官方规定c.出现了夜市、晓市、鱼市d.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商业活动受官方直接控制*:d2.*古代城市发展到北宋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的“阶段”主要是指------------()a.商业活动不再严格限制在“市”里b.由*中心向经济中心转移c.出现了一批工商业城市d.城市向南方发展*:a3.扬州成为全国繁华的工商业城市是在------------------------------------()a.元朝b.唐朝c.南宋d.明朝*:b4.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行纸*的国家,世界上最早的纸*在当时称之为----()a.飞钱b.交子c.会子d.银票*:b5.下列关于“交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它是世界上最早的纸*b.它首先出现于*的四川地区c.它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d.它最早是由北宋*印制和发行的*:d6.北宋时,在下列哪个地方中最有可能找到世界上最早的纸*“交子”a.益州b.扬州c.洛阳d.开封7.从秦朝“半两钱”到宋元时纸*的流通,这种货*形式变化的原因---------()a.纸*便于携带,使用方便b.商业贸易的繁荣和商品经济的发展c.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d.纸*的商业信用较好*:b8.两宋商业与隋唐商业最明显的不同是-----------------------------------()a.早市和夜市比较普遍b.坊市开始分开c.形成了地域*的商帮d.农村形成集市*:a9泉州成为我国古代重要的海外贸易港口是在----------------------------()a.南朝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c10.北宋东京的商业活动比唐代长安的商业活动有巨大进步,最主要体现在:a.城市中设有商业交易活动的*场所b.商业活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c.出现了适应市民阶层需要的文化活动d.纸*产生为商业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b11.元朝时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是a.苏州b.杭州c.徐州d.泉州*:b三.徽商与晋商1.徽商和晋商开始致富的共同点都是经营--------------------------------()a.大宗商品交易b.盐业c.兴办票号d.从事对外贸易*:b2.明清时期徽商和晋商崛起过程的相似点是------------------------------()①开始经营盐业致富②经营行业比较广泛③都涉足金融领域④都把买卖做到国外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d3.明清时期的晋商和徽商在发展过程中,经营范围都不断扩大,活动地域也不断延伸,这说明------------------------------------------------------------()①商品经济有开拓*、开放*特点②晋商和徽商富于开拓精神③晋商和徽商有自己独到的经营方式④当时统治阶级已改变重农抑商政策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b4.晋商开始兴办票号开始于-------------------------------------------()a.顺治年间b.康熙年间c.雍正年间d.乾隆年间*:d5.明清时期,所谓“富室之称雄者,*南则推新安,*北则推山右”其中“新安”、“山右”分指现在的---------------------------------------------------()a.浙*、山东b.广东、山东c.安徽、山西d.浙*、山西*:c6.关于徽商和晋商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产生于明清时期b.城镇经济繁荣和发展的产物c.支配某些手工业生产活动d.使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国库财富主要来源*:d理解一.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及其与农业、手工业的关系运用一.柜坊与飞钱和后世的银行与汇票的关系二.*控制商业与市场的自我调节三.商业繁荣、市场经济与规范市场秩序时雨。
第30课古代商业的发展一、知识整理1.商业的发展历程:西周:工商食官商朝:出现了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贝币)春战:私商出现,并逐步取代官商,成为主体,出现大的都会隋唐:海上和路上丝绸之路兴盛。
商业贸易:出现闻名中外的大都会。
西域、阿拉伯和波斯商人往来频繁。
宋元:古代商业步入高峰期。
——最早纸币交子,集市和夜市兴盛明清:商业发展出现新的特点:①商业市镇兴起。
②货币经济占主导地位。
③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④形成许多区域性的大商帮。
⑤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⑥区域性的长途贩运贸易发展。
特点:起源早,历史悠久;货币流通领域发达;城市商业经济发达贸易发达;交通发达;市场形式多样;商人群体活跃补充: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1.社会生产力发展,农业、手工业推动商品经济的繁荣2.国家统一,社会安定3.统治者对商业的政策4.社会需求的扩大2.城市的繁荣历程:周到唐:⑴县治以上的城市才可以设市,官府统一管理。
⑵有明显的坊市限制和时间空间限制。
⑶城市功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经济功能不显著。
宋到明清:⑴县治一下的地方也可以设市。
⑵坊市界限被打破,时空限制被打破,出现夜市、草市等。
⑶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明清兴起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城市。
二、小题强化1.《左传》昭公十六年:晋韩起聘于郑,欲得郑贾人(商人)之玉环,“买诸贾人,既成贾矣,商人曰:‘必告君大夫’。
韩子请诸子产。
”子产以先君桓公与商人有盟誓而反对,结果“韩子辞玉”。
这说明春秋时( )A.私商仍受封国君主的制约B.卿大夫处处为国君着想C.工商食官是商品经济主流D.郑国玉器实行专卖制度答案:A。
根据“子产以先君桓公与商人有盟誓而反对”和“必告君大夫”说明商人与封国君主有盟约而且商人行为受到国君的影响,故A正确2.据《史记》记载:孔子的弟子子贡,在卫国经商有方,成为著名的大商人,遂携束帛重礼去拜访诸侯,所到之处,诸侯与之只行宾主之礼,不行君臣之礼。
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宗法分封制逐渐趋向瓦解B.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C.新兴地主阶级发展壮大D.儒家思想受到统治者的推崇答案:B。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一、商品经济的发展1.国内贸易的发展①商朝:商民善于经商,以物易物。
②战国:北方的马匹,南方的象牙,东方的鱼盐,西方的皮革汇集中原市场;临淄、邯郸、郢等发展成为新兴的封建城市。
③魏晋南北朝:商业一度萎缩,商品经济发展缓慢。
北魏以后,北方商品经济有所恢复,南方商品经济相对比较活跃。
④隋唐:这一时期商业各位繁荣,商人足迹遍及全国。
隋炀帝在北方修筑了两条大道,交通要道上还有接待商客的私家店肆;以运河、长江为主的水运也很方便,商船往来不绝,商业盛极一时。
都城长安和洛阳都是世界上文明的大都市,城市里有固定的交易场所“市”,市中有邸店和柜坊。
唐后期出现了夜市和草市。
⑤两宋:北宋东京是当时商业最繁荣的城市,城内店铺林立,已突出了“市”、“坊”界限;并且出现了娱乐场所“瓦子”;城市中封建行会组织进一步发展,保护和垄断商业利益;南宋临安最为繁荣,市内建诱惑战,专门用来寄存货物;辽、西夏、金的商业也有一定发展,南京、凉州、中都是各自的商业中心,金还设立税收管理机构;边境设置榷场进行互市贸易。
⑥元朝:以大都、杭州、泉州最为著名。
大都是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从海道、运河和陆路都有大量商品进入大都;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
(注意天津当时的直沽是漕运和海运的交会初)。
⑦明清:商业继续繁荣。
北京、南京是全国性商贸城市,全国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
国内市场扩大,大量的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投入市场,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
明政府还与鞑靼恢复封贡互市,鞑靼首领俺答汗修呼和浩特城,很快发展成蒙古与内地贸易的商业城市。
但封建政府设立众多关卡,对商业征收重税,清政府闭关政策,禁止或限制海外贸易,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对外贸易的发展①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后,(注意路线图:经过和西走廊,出玉门关或阳关,后分为南北两道,至疏勒会合。
自疏勒越葱岭往西南先后可达大月氏、安息、大秦,往贝可达大宛、康居。
考点30 古代商业的发展一、选择题:(共20题,共50分。
)1、公元前679年,齐国会盟诸侯达成协定,“市赋(市场交易税)百取其二,关赋(进出口关税)百取其一”。
公元前678年,齐国再度会盟诸侯,“修道路,偕度量,一称数(统一斤两称数)”。
这材料反映了( )A.交通改善便利了商业发展 B.区域之间长途贸易兴盛C.区域性统一市场日渐形成 D.齐国通过会盟成为霸主2、“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
宋代,诸镇“置于管下火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
镇的功能变化反映了(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C.地方行政机构的权力扩大 D.边患问题得到解决3、唐朝长安的东市和西市跟坊一样,四周皆有高大的围墙。
宋敏求《长安志》记载其规模大,每个市约占2个坊的面积,市内有4条大街,围墙四面各有2个门,城门定时开闭。
这反映了当时()A. 市和坊交织在一起的现象B. 市场具有封闭性的特征C. 加强了对商人的户籍管理D. 长安在世界居领先地位4、从周代开始一直存在宵禁制度(禁止夜间活动)早晨鼓声城、坊、市三门一齐打开,日暮鼓声城、坊、市三门一齐关闭。
唐大和五年(831年)京城坊门“或鼓未动即先开,或夜已深犹未闭”。
唐诗人王建(768—835)“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开成五年(840年)十二月敕“京夜市宜令禁断”。
由此可见唐朝晚期( )①抑商政策开始改变②商业发展促使政策的调整③夜市已经比较繁荣④政府依然禁绝夜市A. ①③B. ③④C. ①②③D. ①③④5、徐光启在《海防迂说》中说:“厉禁之后又负其资而不偿,于是倭舡至而索负,且复求通;奸商竞不偿,复以危言撼官府,倭人乏食,亦辄掳掠。
”徐光启认为解决倭患的主要方式是()A. 严惩“奸商”B. 厉行海禁C. 进行正常的对外贸易D. 安抚和镇压并用6、唐代长安东西两市见于记载的有肉行、绢行、药行、大衣行、秤行、鼓行、铁行等;而当时一些新兴的工商业城市中,同类商品也多集中在一个区域进行交易。
由此可见当时()A. 商品销售的专业化 B. 城市经济活动打破时空限制C. 手工业生产分工细D. 城市经济活动不受官府限制[]7、日本学者加藤繁说:“坊的制度——就是用墙把坊围起来,除了特定的高官以外,不许向街路开门的制度——到了北宋末年已经完全崩溃,庶人也可以任意面街造屋开门了。
”这一变化有助于( )A. 江南地区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B. 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C. 商业从农业、手工业中的分离D. 城市商业空间的拓展8、西汉昭帝时召开盐铁会议,代表政府的桑弘羊与代表民间的贤良文学,就西汉以来的财政经济政策等问题展开辨论。
会后政府颁布法令,改酒业官营为向卖酒者征税,又下令罢关内铁官,部分地允许私人采炼和贩运铁器,这反映出当时()A. 盐铁官营不利于国家统一B. 政府抑商政策发生异变C. 官省经济由影张转向收敛D. 民意左右着政府的决策9、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为三十多位大商人立传,并提出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当遵循“善者因之,其次利导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的原则。
据此可知,司马迁()A. 赞同汉武帝的商业政策B. 反对逐利致富的社会风气C. 强调商业发展顺其自然D. 颠覆了儒家推崇的义利观10、“夜市喧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天街买卖,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晓不绝”,“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这材料中描绘的这种经济现象出现在()A. 西汉B. 隋唐C. 北宋D. 元朝11、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
这一变化反映了()A. 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B. 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 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D. 奢靡风气瓦解传统伦理12、北魏时洛阳城内有大市、小市、四通市,总称“洛阳三市”,市内有钟鼓,开市、散市都以击鼓为号,并设有专门管理贸易和税收的官吏。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正确的是()A.北魏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 B.城市管理为唐宋所仿效C.有利于城市商业有序发展 D.推动了商业市镇的兴起13、宋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出现以通商口岸为核心的近代化商业群落。
下列选项中属于宋代的是()A. 海上丝绸之路开辟B. 城市盛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C. 长途贩运贸易兴盛D. 茶馆酒楼等常常营业到三更14、明朝万历年间《嘉定县志》记载:“(嘉定布)商贾贩鬻,近自杭、翕、清、济,远至蓟、辽、山、陕。
”嘉靖《江西省大志》记载:“(江西景德镇瓷器)自燕而北,南交趾,东际海,西被蜀,无所不至。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区域间长途贩运发展较快 B.景德镇制瓷业开始兴起C.嘉定是世界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D.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形成15、秦朝“半两”钱,汉代“五铢”钱,铜币主要以重量为名。
武德四年(621)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此后历代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币值与钱币重量逐渐脱钩。
这一变化产生的影响是()A. 阻碍工商业的发展B. 税收政策转向以征收货币为主C. 土地兼并逐渐加剧D. 为非金属货币产生创造了条件16、“大同薛氏三兄弟,乔家大院的主人……由商而官展玉泉……盐商祭酒杨继美,崇尚仁德李明性……票号始祖雷履泰……金融大亨贾继英,豪门国戚孔祥熙……”该歌谣反映了( )A.晋商经营具有典型的家族性特征 B.晋商经营多元化且官商勾结C.晋商分布广泛,经营遍及中外 D.晋商恪守职业道德,长盛不衰17、明清小说《拍案惊奇》中描写了一位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著名的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
这一现象所产生的影响是( )A. 削弱了重农抑商的政策B. 制约了工商业扩大再生产C. 扩大了手工业品的市场D. 不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18、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
奉旨允行,几三十载”。
下列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A. 明朝民间的海外贸易走私情况较为严重B. 明朝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C. 明朝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D. 明朝政府倭寇猖獗,故限制与日本的贸易19、明嘉靖后期,国家出现银荒,隆庆元年(1567),首次颁布《户部库藏钱法》:“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者,止许用钱。
”此举说明:()A. 政府以立法的形式承认白银的货币地位B. 明政府法令的目的是限制白银的使用C. 政府注意规范商业经营形式D. 政府意在强化重农抑商政策20、明清时期以徽商为代表的富商大贾广结政界要人,宴请送礼,主动“捐帑”、“报效”。
……或以捐纳的方式,谋一“功名”虚衔以求保护,更将希望寄托于子孙后裔“光宗耀祖”,投资科举,以摆脱“贱籍”。
这材料主要反映出()A. 明清富商大贾难成社会革新的力量B. 依靠官府是徽商崛起的重要原因C. 获取功名是富商大贾经商的最终目的D.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艰难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50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汉初期,货币大体因循秦制,仍用黄金和半两钱。
黄金在汉代虽作为重要货币使用,但因其制作不易,价格昂贵且数量毕竟有限,政府令民交纳的算赋、口赋、更赋等皆用铜钱计。
国家和私人铸钱,二者并存,互为补充。
“是时,吴以诸侯即山铸钱,富埒天子……邓道,大夫也,以铸钱财过王者。
故吴、邓钱布天下”。
汉武帝时,先后进行了5次币制改革,最终由国家垄断铸钱业,禁止私人经營。
汉武帝币制改革的目的,不是出于市场流通的需要,而是出于敛财和打击商人。
——李恒全《试述汉代官营手工业中的商品生产》材料二明代货币制度的演变可以区别为四个时期。
第一时期是1374年以前的铜钱时期。
第二时期是从1375年至1435年的纸钞时期。
发行宝钞之始,即严禁以金银和实物进行交易。
到1394年,连铜钱也收缴禁用,宝钞成为唯一的合法流通货币。
第三时期是1436年至16世纪20年代的银钱钞三币兼用时期。
第四时期……白银正是在纸币崩溃而铜钱功能不足、供应也不足的情况下,上升为主导货币的。
比较而言,纸钞附加的政府信用最大,铜钱次之,称量白银则不附加政府信用。
而社会的选择是,白银第一,铜钱第二,纸钞不用。
因而,明代发生的白银成为主导货币的变化,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社会在经济意义上对政府说“不”的变化,是经济规律瓦解政治强制的变化。
——赵轶峰《明代经济的结构性变化》(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前期货币制度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汉朝相比明朝货币制度的新变化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22、诗歌作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人用诗歌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用诗歌吟咏王朝兴替、世事变迁。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海客乘天风,将船远行役。
譬如云中鸟,一去无踪迹。
——(唐)李白《估客乐》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
——(唐)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时会琴客》材料二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唐)张籍《野老歌》材料三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宋)陆游《杂赋》尔来盗贼往往有,劫杀贾客沉其艘。
——(宋) 王安石《商感》(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商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2)根据材料二,指出该诗所记录的社会政治经济现实。
(3)根据材料三你能看出哪些历史信息? 面对商品经齐发展的状况,朱政府实行什么经济政策?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古代市场交流的商品,最初以各地土特产为主,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农产品和手工产品逐渐成为市场的主流商品。
……由于不能完全做到自给自足,农户不能生产盐、铁等必须的生产、生活资料,就必须依赖市场的供应;同时,封建国家征收货币的制度也促使农民与市场发生关系。
……这种以农民家庭手工业形式出现的商品生产与农业紧密结合在一起,……但农民从事商品生产的直接目的不在盈利,而在于纳税和维持生计……不仅商品生产和非商品生产在时间上无法截然分开,生产过程中延长劳动时间和投入的人力资源也可以不计成本。
在个体小农经济中,这种作为农业副业的商品生产并不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商品生产,实际上只是一种交换价值生产形式下的使用价值的生产。
——雷震《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特点简论》材料二王家范认为,在自然经济中,农民基本上是自给自足,是抵消费;中小地主也是“节俭型’’消费,大部人的消费水平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