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六大茶山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3
新六大茶山简介1、布朗茶区布朗山位于西双版纳勐海县的境内,靠近中缅边境,是著名的普洱茶产区,也是古茶园保留得最多的地区之一。
布朗山乡包括班章、老曼峨、曼新龙等村寨,其中,最古老的老曼峨寨子已有1400年历史。
布朗族是百濮的后裔,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布朗山,是世界上最早栽培、制作和饮用茶叶的民族布朗山的成名得益于老班章,传说中的老班章以“霸气”著称,所谓的“霸气”,一口茶汤下去,茶气充斥全身,振奋着你每个细胞。
围绕老班章的还有新班章,班盆,贺开,老曼娥等,老曼娥寨子主要以布朗族为主,布朗族的先祖是最早种茶的,目前还保留着数以万计的千年古茶树,生态环境得到最大程度的保留,纯朴的民风,优良的制茶传统,不错的口感,是布朗族引以为傲的,目前年产古树茶约有150吨左右,个人认为茶品质和老班章各有千秋。
2、易武茶区易武位于西双版纳勐腊县,目前称易武乡。
在清道光年间,易武是六大茶山所产茶叶的集散地、生产地和茶马古道之源头。
“滇海虞衡志”记载“普洱六大茶山,相距不远,以易武为中心集散”。
到清朝光绪年间,易武已经成为江北六大古茶山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也是六大茶山茶叶的生产加工和集散地。
但到了清末民初,六大茶山逐渐衰落,茶林大量被毁,产量大幅跌落,到80年代,甚至懂得普洱茶的人也已经寥寥无几。
易武有两个地方产茶:落水洞和曼撒(曼撒属六大茶山之一),易武常年日照充足,雨量充沛,非常适合茶树的种植。
易武茶区的土壤是在热带亚热带雨林成土条件下风化发育而成的砖红壤、赤红壤、黄土、紫土,土壤养分积累快、分解利用快,有机质腐殖质富余,土壤的透气性好,水分含量中上,在湿热作用下,能提供给茶树生长充分的养分,使易武茶区的茶根深叶茂。
另外,易武茶区植被生态系统保持较好,茶区内生长着诸如椿树、香樟树、榕树等高大乔木,他们与古老的茶树一起,构成了易武茶山良好的生态环境。
易武茶山的茶树大多数是树龄在百年以上的大叶种古茶树,成品外形条索粗壮肥大,茶味浓郁,适宜于制成普洱茶,经久藏后,其汤色褐红,陈香活现。
六⼤古茶⼭的马帮古道六⼤古茶⼭的马帮古道分布 清代,记载着“古六⼤茶⼭”的茶马古道当年运输普洱茶的辉煌历史。
其⾸条⼲路由普洱经思茅、倚象坝、黄草坝、鱼塘附近、⼩坝、勐旺城⼦,在今勐旺补远⽼寨与象明倚邦地界跨⼩⿊江上游补远江,过茨菇塘、曼拱⽼街边,从西⾯进⼊倚邦茶⼭的倚邦街,然后分为4条⼲路。
第⼆条⼲路从倚邦街尾往西,经⿇栗树、⽯磨渡⼝,再过薪⽲⼭、吊井⽼寨、⼤观⼭、普⽂曼坝⽛,在思茅黄草坝岔⼊第⼀条古道。
第三条⼲路从倚邦街尾经象明的⽯桥、纳义理岔路、芹菜塘、受罪丫⼝、⼤⽔湾、臭⽔、⾰登⽼寨⼝、阿卡寨后⼭、⽜滚塘街、曼丫⽼寨、曼武、莽⽡、董家寨、莽通附近、⽯梁⼦、花⼭、龙⾕、曼颡、曼帕,在⽯磨渡⼝岔⼊第⼆条道,并从⽜滚塘街附近岔⼊央林、莽枝两⼤寨。
特别是从臭⽔分岔,经荨蔴林、杨柳沟、黄果树丫⼝到嶍崆⽼寨;从曼武、莽⽡之间分岔,在踩⽔渡⼝过江,⼜在攸乐⼭的么养分为三岔:朝东南经过曼别到巴卡(即曼卡);朝南经亚诺(龙帕)、司⼟(茨通)⽼寨,出车⾥(景洪)前往缅甸等东南亚各地;朝西经⽯咀,到曼雅⽼寨,再转向东北经茄玛,然后朝东过江,在莽通附近岔回第三条道,或朝北经新竜⼭、仙⼈脚、苏红街、斑⽵林岔⼊第⼆条到。
第四条⼲路从第⼆条的“受罪丫⼝”分岔,经架布⽼寨岔⼝、⼩⿊箐、⼩夹陷沟、架布新寨,转向东经过今象明三道班附近、⽯楼梯、到蛮砖茶⼭的⼋总⽼寨,再朝南经蛮砖、到曼崂⼤寨,⼜朝东经⾕仓、母猪塘、易武⾼⼭到易武。
清末民初,在曼崂⼤寨分岔朝西,多以⼟路经⽯岩丫⼝和曼配,过江通向攸乐曼卡,并从曼卡通向橄榄坝,然后出缅甸到东南亚各地。
第五条⼲路从倚邦街头东⾯岔街起,先后经⼤坟梁⼦、曼桂⼭⽼寨、道师坟、曼松⼭、背阴⼭脚(蛮迁后⼭)、盐井河丫⼝、过盐井河圆功桥和磨者河永安桥、易武的漫撒⽼街、⼤漆树、⿇⿊⽼寨、落⽔洞、易武茶市、到易⽐,然后经勐伴到⽼挝丰沙⾥等东南亚各地。
马帮古道负荷 上由倚邦分别到象明曼拱、⾰登、蛮砖及曼松等的⽯板路段塌毁⼗分严重,⽽且包括天然⽯基路段在内的许多路段的塌陷沟槽普遍较深,多处深达三四⽶。
读《中国普洱茶古六大茶山》有感导读:读书笔记读《中国普洱茶古六大茶山》有感,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读《中国普洱茶古六大茶山》有感在一份介绍西双版纳州交通史的资料上,有一段这样的文字:“说西双版纳的交通,还得从古六大茶山说起,清道光年间普洱府为了送贡茶,修了一条普洱至易武的石镶大道,共200公里长......”喜爱寻幽探古的詹英佩就这样开始了五年多的茶山探古的工作,为了打开茶山尘封的历史,唤起六大茶山的生机,重振普洱茶的荣光,詹英佩先后十二次走进古六大茶山,徒步行程1000多公里,收集、采访、整理关于古六大茶山的史料工作,五年来,她采访涉及西双版纳州、勐腊县、易武乡、象明乡、基诺乡的数以百计的村民,为了核实史实,到云南省图书馆和千里之外的南京中国第二档案馆查阅史料,拍摄数千张相片,同时精准地绘制出了古六大茶山地图,用详实客观的著作订正确定了普洱茶古茶山、古茶庄的史实。
并将所有收集整理的书稿编撰成文,于2008年3月出版了《中国普洱茶古六大茶山》。
获此书得益于茶友兰格格,读后感触良多,做一读后感,并绘思维导图供爱茶爱书之人享用。
每个茶园兴衰都有悲欢离合的往事读完《中国普洱茶古六大茶山》,合上书时,就在想,该以什么样的线索将本书梳理,一周了,几易手稿,都觉得每次的开头和叙述都无法将书中茶山的封闭,茶林的寂静,茶马古道的崎岖,茶园的兴衰,茶店的喧闹,茶人的显赫,茶农的辛酸,茶官的盘剥,茶杯中的浮沉,茶叶的隐忍,茶水的清凛,茶器的质朴,茶客的淡泊全卷展现。
茶叶在水中浮沉,人在社会中沉浮。
浮浮沉沉,沉沉浮浮,茶人往事如杯中茶叶,时浮时沉。
詹英佩用5年时间整理此书,信息量很大,将普洱茶的历史沿革以时间为横轴,将每个茶山的兴衰往事以人物为点缀犹如画龙点睛般镶嵌在古六大茶山史中,让人读后感叹作者做此书的非凡毅力和万般艰辛的同时,更惊叹普洱茶那不平凡的身世,因有此书,鄂尔泰、普洱府、曹当斋、刀承恩、刀世勋、杨安元、罗老总、邵三祝、姜大老爷、丰大裔......陈石云、胡海祥、郑惠民、向升平......同庆号、同昌号、同兴号、乾利贞、车顺号、安乐号、福元昌号......袁吉昌、泰兴号、顺昌号......还有许许多多随茶树颓败而流逝的无名茶名号,都被作者如沧海拾遗,件件不落的陈列,供清者贮之、敏之,供浊者醒之,呡之。
普洱茶的分类大全普洱茶的分类大全:一、依制法分类二、依存放方式分类三、依外形分类四、依产地山头分类——临沧、普洱、西双版纳。
(一)依制法分类生茶:采摘后以自然方式发酵,茶性较刺激,放多年后茶性会转温和,好的老普洱通常是以此种制法。
熟茶:以科学加上人为发酵法使茶性温和,让茶水达到软水好喝。
以1973年后为分界点。
生茶所冲泡出来的水是青绿色,熟茶冲泡出来才是金红色。
(二)依存放方式分类干仓普洱:指存放于通风、干燥及清洁的仓库,使茶叶自然发酵,陈化10~20年为佳。
湿仓普洱:通常放置于较潮湿的地方,如地下室、地窖,以加快其发酵速度。
由于茶叶内含物破坏较多,常有泥味或霉味,湿仓普洱陈化速度虽较干仓普洱快,但容易产生霉变,对人体健康不利,所以我们不主张销售及饮用湿仓普洱。
还有按地区来的:北京仓、云南仓、昆明仓、港台仓、马来西亚仓、广东仓。
(三)依外型分类1、饼茶:扁平圆盘状,其中七子饼每块净重357克,就是老的计量单位:七两,每七个为一筒,表示七七四十九,代表多子多孙的含义,故名七子饼。
2、沱茶:形状跟饭碗一般大小,每个净重100克、250克,现在还有迷你小沱茶每个净重2克—5克。
3、砖茶:长方形或正方形,250克—1000克居多,制成这种形状主要是为了便于运送。
4、金瓜贡茶:压制成大小不等的半瓜形,从100克到数百斤均有。
5、千两茶:压制成大小不等的紧压条型,每条茶条重量都比较重(最小的条茶都有100斤左右),故名:千两茶6、散茶:制茶过程中未经过紧压成型,茶叶状为散条型的普洱茶为散茶,分为用整张茶叶制成的索条粗壮肥大的叶片茶,也有用芽尖部分制成的细小条状的芽尖茶。
7、普洱茶的中级,上级品大都以沱茶及饼茶居多。
(四)依产地山头分类——临沧、普洱、西双版纳普洱古茶山以澜沧江为界划分为江内(即澜沧江以东)古六大茶山: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漫撒,即现在通常说的“易武茶产地”;江外(即澜沧江以西)新六大茶山:南糯、南峤、勐宋、景迈、布朗、巴达。
古六⼤茶⼭之易武刮风寨古六⼤茶⼭之易武刮风寨刮风寨⾪属于⿇⿊村委会,共有180多户⼈家,两个村⼩组。
刮风寨是⼀个纯正的瑶族村寨,和⽼挝接壤,距边界仅2公⾥,⾮常偏僻。
刮风寨寨名的由来,据当地很多⽼⼈回忆:在⼏⼗年前,刮风寨在距离现址往下⼀个叫做⽥坝的地⽅,这⾥距离刮风寨现址有3公⾥左右,处在两⼭之间的⼭坳中,风⽐较⼤,地名的来源可能与此有关。
刮风寨因地处风⼝,四⾯环⼭,⼭坳间建寨⽽得名,⼀条⼩河刚好卧在寨前。
关于刮风寨名字的由来流传着另⼀种说法:以前村寨⾥有⼀个⾮常美丽的姑娘,某⼀天突然刮来⼀阵⼤风把这个美丽的姑娘给吹跑了,⾃此这个寨⼦就得名刮风寨了,因其三⾯迎茶,⼀⼝通妖风⽽得。
刮风寨是⼀个纯正的瑶族村寨,易武镇出发沿⿇⿊公路到达刮风寨约32公⾥路程,这⾥靠近⽼挝边境,翻座⼭过去便是⽼挝的瑶族寨⼦。
刮风寨独居⼀隅,周围⼭⾼林密,为国家级森林保护区,⽣态资源极其完整,物种丰富,2002年⿇⿊公路通车以前,主要以养⽜、茶叶为收⼊来源,⾄今仍然保留着传统的⼿⼯织棉⿇布⾐、散养“冬⽠猪”、芭蕉叶包饭⼿抓吃饭的传统⽣活⽅式,简单⽽安逸。
随着古树茶的兴起和⽕热的追求⽣态⼝感,刮风寨浓厚的地理⽣态环境,受到⼤量爱茶之⼈的关注,⾃此,改变了⼀切,2008年通电,2009年穿寨⽽⾏的⼩河上架起了⽯拱桥,2012年通往茶王树茶地的⼩马路修通,刮风寨寨貌彻底改变。
刮风寨茶地历史:据古茶园的拥有者瑶族兄弟说茶王树这⾥最早期居住的是布朗族和回族(现在茶王树地标⼤⽯头附近还有回族⼈的古墓),⽽布朗族是云南少数民族中⽐较早栽种茶树的民族,布朗⼈当时就在此地种植了连⽚茶园。
后来布朗族离开了这⾥迁徙到了现在的⽼挝,这⽚茶园就被瑶族接管。
瑶族接管茶园后就砍掉了茶树,改为种植粮⾷(因靠近⽔源,⼭脚有条茶王树河)和其他经济作物。
后来瑶族也没有在这⾥居住⽣活,搬到了⽣活更为便捷的村寨(就是现在刮风寨),在⼀百多年的时光中,这些曾经荒废了的地⽅就变成了国有林。
古六大茶山简介古六大茶山,面积两千多平方公里,分别为:易武(漫撒)、倚邦、蛮砖、革登、莽枝、攸乐。
易武(漫撒),“美女蛇居住之地”六大茶山东部,紧靠老挝边境,勐腊县六大茶山中面积最大、产量最大,包括易武正山、漫撒茶山、曼腊茶山。
清朝后期成为了六大茶山中最热闹繁华的茶马古镇和茶叶加工、集散中心。
易武茶香气高扬、汤水柔和、刺激性较低。
倚邦,“有茶树、水井之地”勐腊县最北部六大茶山中,海拔最高,包括习崆、架布、曼拱、曼松等子茶山,明后期到清末,一直是六大茶山的政治中心。
其中又以曼松茶品质、滋味最佳,自古就有“吃曼松看倚邦”之说,曾被列为朝廷贡茶的首选。
蛮砖,同“曼庄”,意“大寨子”倚邦以南,勐腊县其古茶园在勐腊县内的五个茶山中保存的最好,包括今象明乡的曼庄、曼林两个村委会辖区,史载“六茶山,而倚邦、蛮砖者味最胜。
”清末明初时“易武七子饼一半是蛮砖茶”,历史上茶园多但茶号少。
革登,“很高之地”倚邦以西,勐腊县六大茶山中面积最小,但因离孔明山最近,并且有一棵特大的茶王树,地位特殊,有傲人的名气。
革登老寨过去的茶园已毁,只有直蚌、茶房一带存留古茶树莽枝,“埋铜(莽)之地”紧连革登茶山,勐腊县至少在元代已有成片的茶园,千年前已有少数民族在此居住种茶。
清初,莽枝茶山的牛滚塘已是六大茶山北部重要的茶叶集散地。
清雍正时期因为牛滚塘事件与土司发生矛盾,引发对西双版纳进行改土归流、成立普洱府,从而带来六大茶山以至于整个普洱茶的繁荣时期。
乾隆到咸丰年间是茶山最兴盛的时期。
目前古茶园主要分布在秧林、红土坡、曼丫、江西湾、口夺等老村寨攸乐,基诺族的世居地,基诺族过去称攸乐人景洪市基诺乡,隔补远江(小黑江)与革登、莽枝、孔明山相望如今攸乐的茶园面积已位居六大茶山之首。
清代二百多年间,攸乐山没有茶庄,攸乐人只做竹筒茶和茶膏。
文章来源:都康堂普洱茶。
关于普洱茶(一)普洱茶常识1、什么是普洱茶?普洱茶是云南特有的地理标志产品,是以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并在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采用特定的加工工艺制成,具有独特品质特征的茶叶。
普洱茶分为普洱茶(生茶).和普洱茶(熟茶)两大类型。
2.什么叫普洱(生)茶?什么叫普洱(熟)茶?普洱茶按是否经过渥堆发酵的工艺,可分为普洱(生)茶和普洱(熟)茶。
普洱(生)茶是以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未经人工渥堆发酵,直接压制成饼。
砖.沱等形式的紧压茶或者直接以散茶形式进行存放一一这也是传统意义上的普洱茶。
普洱(熟)茶是指以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采取2 0世纪7 0年代研究成功的人工渥堆技术,通过控制茶叶堆子的发酵温度,发酵湿度和发酵时间,‘加速普洱茶的发酵过程和品质转变,再行以散茶或压制成砖,饼、沱等形式存放。
当年或年份较短的普洱(生)茶,汤色黄亮,随着时间的推移,茶饼色泽逐渐显暗直至深褐色(俗称“猪肝色”),其汤色也逐渐趋近红浓,滋味趋近醇厚,陈香日显。
但这一自然陈化过程需历时十余年甚至更长时间,,相当于“慢熟“。
于是,在包括勐海茶厂在内的现代茶人的努力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研究成功了人工渥堆发酵,技术,在几十天时间内通过调控温度和湿度等因子,加快茶叶内含物质转化过程,相当于”快熟‘。
通过人工渥堆发酵而成的熟茶虽然没有经过多年自然陈尼的普洱(生)茶独有的香味和口感,但其汤色和对人体具独特保健功效的物质已基本形成。
所以,笼统地讲,我们不妨将熟茶渥堆过程看作是一个加速陈化过程。
当年的普洱(生)茶和普洱(熟)茶在内质和口感上差异较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比如1 0年或1 5年后,的内质和口感会朝一个方向趋近。
3.普洱茶名字的由来是什么?洱(Puer)为古地名,源于当地哈尼族语,普为寨,洱为水湾,普洱即水湾寨的意思。
唐朝时普洱名为步日,,属银生节度(今思茅和西双版纳一带),银生茶为普洱茶的前身,元朝时称之为普茶,明万历年间定名为普洱茶,极盛于清朝.4..请简单介绍一下普洱茶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南是普洱茶的故鄉,古今中外頗負盛名。
清朝<本草綱目拾遺>記載:「普洱茶出產自雲南普洱府的古六大茶山(曼撤、蠻磚、倚邦、莽枝、革登、攸樂)等。
」六茶山現屬思茅地區和西雙版納境內,這些地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雲霧繚繞,被稱為茶葉的故鄉。
普洱茶是選用雲南大葉種曬青茶,經過發酵特殊精緻而成,色澤烏潤或褐紅色,其外形條索粗狀肥大,具有滋味醇厚回甘和獨特的陳香。
清人趙學敏云:「普洱茶清香獨絕也,醒酒第一,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
」飲用普洱茶對脂肪的新陳代謝作用明顯,對血脂的含量可下降百分之十三(一個月中每日喝三碗普洱茶還能加速降低血液中酒精含量),凡引用普洱茶的有百分之四十以上有不同程度的體重減輕,對降低人體所含膽固醇.血尿酸等有不同程度的作用。
醫藥界研究並臨床實驗還證明普洱茶有抑菌作用,特別是濃的茶汁可以治療細菌性痢疾,並有安神助眠、去油酯、助消化、暖胃、生津、止渴、醒脾、解酒、降血壓、降膽固醇、降血酯…等功能。
普洱茶有越陳越香品質越好的特點,可以長期保存飲用,用泉水和紫砂茶具味道更佳。
☆普洱茶的防癌作用深值醫界探討當我們注意到普洱產茶地多為褐土,該地區惡性腫瘤發病率較低,普洱茶有殺傷癌細胞、抗突變及防癌作用,尚有減肥降血脂功用,就會令人聯想到普洱茶地區的土壤有何特點?普洱茶的化學成份有何特殊性?這些特殊的化學物質經飲茶入人體後,會引起人體何種反應?對防病、保健、益壽等有何作用?眾人皆知,思茅地區和西雙版納州境內是世界的茶葉的發源地,是多株千年古茶樹的家鄉,其繁衍及人們的飲用習慣已廣泛地輻射到世界各國,這個寶貴資源在雲南成為重要的經濟支柱,庶民的經濟命脈,各方面的科技工作者應該以滿腔的熱忱深入探索,使其進一步得到發達昌盛。
隨著普洱茶文化的弘揚光大,到二十一世紀,普洱茶將成為世界性的保健飲料,將為人類的健康長壽及文明作出奉獻。
☆雲南是癌症死亡率較低的省份要認識普洱茶的防癌健身價值,可以從以下列舉的一些科學研究資料加以探討,首先從腫瘤流行病學及病因學角度來考慮。
本文由世纪茗家-专注陈皮普洱茶提供一、什么是普洱茶?普洱茶是云南特有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以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并在保护范围内采用特定加工工艺制成,具有独特品质特征的茶叶。
按其加工工艺及品质特征,普洱茶分为普洱茶(生茶)和普洱茶(熟茶)两种类型。
二、普洱茶发展历史1、普洱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距今已达两千年之久;民间有"武侯遗种"(武侯是指三国时期的丞相 )诸葛亮)的说法,故普洱茶的种植利用,至少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
2、唐朝时普洱名为步日,属银生节度。
银生茶为是为普洱茶的前身元朝时称之为普茶,明朝万历年间才定名为普洱茶。
3、商用演变:普洱茶用于贸易始于唐代,闻名于宋朝,极盛于清朝。
4、普洱茶因历史悠久,被喻为“有生命的古董、可以喝的文物”。
三、普洱茶至高的历史地位:清朝皇宫贡品、国礼普洱茶进贡朝廷,至迟起于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云贵总督鄂尔泰推行“改土归流”时应已岁贡。
3年后设置“普洱府治”,控制普洱茶购销权利,同时推行‘岁进上用茶芽制’,选最好的普洱茶进贡朝廷,以图博得皇帝的欢心。
《普洱府志》记载:“普洱所属六大茶山…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十余万人”,可知当时盛况。
宫廷贵族与风雅人士饮用普洱茶蔚为风潮,有「夏喝龙井,冬喝普洱」的风俗雅兴。
正如末代皇帝溥仪对作家老舍所言:“普洱茶是皇室成员的宠物,拥有普洱茶是皇室成员的显贵标志”清朝廷收纳的普洱茶,除了供皇宫享用和分送皇亲国戚之外,还当作高级礼品馈赠外国使团。
如公元1792年,英国特派前驻印度马德拉斯总督马戛尔尼爵为首的观光团一行95人来华,以向乾隆祝贺80大寿为名,要求清廷增设通商口岸,降低关税,允许设立租界,派驻公使,并送上大批寿礼。
乾隆没有同意英方的要求。
但作为礼尚往来,也回赠了大批珍贵礼物,其中就有普洱茶和普洱茶膏。
明清时期以普洱为中心向外辐射出六条茶马古道,将普洱茶行销至中国本土,西藏,越南,缅甸,泰国等地,并转运到港澳,东南亚,甚至欧洲。
最全的古树茶资料云南20个古树茶名山介绍最全的古树茶资料云南20个古树茶名山介绍2016年第十一届云南茶博会古树名山推介易武古茶山易武古茶山地处今勐腊县易武乡境内,包括历史上的慢撒茶山,面积达750平方公里,在六大古茶山茶叶面积和茶叶产量均居半。
清乾隆初期实行移民殖边,云南石屏等地汉族和其他民族不断移居易武及慢撒等地,开辟开荒种茶和创办茶庄,茶号,设立茶坊制茶,易武茶业从此崛起,成为六大古茶山的后起之秀。
道光年后易武茶号、商号大增,至咸丰时六大古茶山的茶叶加工和商贸中心逐渐向易武转移。
茶叶主销东南亚和香港等地。
到了二十世纪三、四年代,易武成为镇越县的县城,便成为六大古茶山贸易中心,成为六大古茶山之名山,滇藏茶马古道的起点。
至今易武茶山尚有9.8万余亩,其中古茶园7.8万亩。
现在最热的当数薄荷塘茶王,知名企业有易聘号老茶行等。
冰岛古茶山冰岛村委会位于双江自治县勐库镇北部,东北与临翔区南美乡接壤,西面与耿马大兴乡相邻。
村委会距勐库镇政府所在地25公里,辖冰岛、地界、糯伍、坝歪、南迫5个自然村。
全村国土面积25.79平方公里,海拔在1400-250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15?,年降水量1400毫米,现有农户289户1101 人。
目前,冰岛村委会共有茶叶面积6300亩,可采摘面积2400多亩,百年以上古茶树5.7万株,其中:五百年以上古茶树1.6万多株,百年以下茶树 3900亩。
冰岛自然村距镇政府所在地30.5公里,现有农户47户212人,茶地面积1600多亩,可采摘面积588亩, 2.4万株。
其中:五百年以上古茶树4900多株;百年以下茶园804.2亩。
昌宁黄家寨古茶山漭水黄家寨古茶山地处昌宁县漭水镇境内,位于东经99?40′02",99?43′05",北纬24?52′38",24?57′42"之间,海拔跨度1780-2280米,坡度6-25度,山脉东西走向,植被主要以茶树为主,土壤以黄壤为主,共涉及联福、漭水、共裕、河尾4个村24个村民小组,古茶树分布面积959公顷,有古茶树29751株,其中基部径围50cm以上7492株。
古六大茶山主要包括:
易武正山攸乐正山革登正山
倚邦正山蟒芝正山蛮砖正山
古六大茶山之易武山:
1、易武山原名慢撒山,为古六大茶山之首。
位于西双版纳州景洪市,海拔大约1900米,面积约为750平方公里,是古六大茶山中面积最大的茶山。
2、清咸丰年间,滇西战乱,云南大片茶山受到影响。
易武茶商转换销路,避过了滇西战乱带来的冲击,使易武茶仍保持稳步发展。
光绪至民国初期易武以其实力和影响取代了倚邦,跃居六大茶山之首,成为六大茶山最大的茶叶加工中心和出口地。
这一时期,易武的茶号增至30多个,安乐号、京顺号因向光绪帝贡茶,荣获“瑞贡天朝”的大匾。
同庆号、同昌号、乾利贞号、同兴号、陈云号均在国外设立了分公司。
抗日战争爆发后,易武茶业衰退,茶园损毁过半。
因易武山的茶叶具有越存越香的特点,所以成为商家和爱好者争购的茶叶,从而使易武茶山又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春天。
3、易武山茶香扬水柔,是香甜茶系列中最具特色的茶品。
舌面与上颚中后段香气饱满,优质茶品甘韵遍及两颊。
古六大茶山之攸乐山:
1、攸乐山位于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基诺乡境内,是古六大茶山中唯一没有在勐腊县境内的茶山,海拔大约1000米左右。
2、雍正七年设攸乐同知,开始抽收茶税。
雍正十年因战乱和病疫流行撤销攸乐同知,由攸乐山土司管理,但贡茶和官茶采办一致由倚邦土司监管。
清乾隆年间是攸乐山的鼎盛时期,攸乐人用茶叶换取所需的生活用品,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
1941年由于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攸乐人举行了抗暴起义。
战乱使攸乐山经济、社会受到了严重挫伤,人口减少,茶园大量撂荒。
上世纪80年代以后,基诺乡重振茶业,种植茶叶上万亩。
如今的攸乐山又是一片繁荣景象。
3、攸乐山茶为大叶种栽培型野生茶。
香型和口感与易武接近,香扬水柔,香气饱满,汤质较薄,舌面苦涩度稍重,茶性较烈。
古六大茶山革登山:
1、革登山位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海拔在1200~1400米之间。
面积约有150平方公里,是古六大茶山中面积最小的,但因有一棵特大的茶王树而名声显赫。
2、据史书记载,土人采茶时必先酒礼祭祀、参拜此茶王树。
这棵特大茶王树在明朝初枯死,如今只留下树坑,在树坑的周围遍布很多小茶树,是茶王树的子孙。
乾隆年间,革登
山茶树损毁较多,目前保留下来的主要集中在新发、直蚌、茶房一带。
3、革登山茶属中、小叶种栽培型野生茶,具有独特的香型,上颚香甜微蜜感,微苦;舌尖甜味明显;中后段微苦有回甘,汤质稍薄。
古六大茶山倚邦山:
1、倚邦茶山位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面积约360平方公里海拔在800~1800米之间。
居住着傣、哈尼、彝、基诺等少数民族。
2、明隆庆四年,茶山版纳的治所设在倚邦。
从明隆庆四年至清光绪年末,倚邦一直是六大茶山的政治中心和行政主管地。
雍正七年普洱府置建,六大茶山划归普洱府。
当地土司曹当斋被封为倚邦土千总,曹氏家族世袭统管当地茶山近200年。
明末清初滇西发生战乱,倚邦人口减半,但仍有无昌号、惠民号、宋寅号、鸿昌号、宋云号、杨聘号、庆丰号等十家茶号。
1942年倚邦再遭厄运,攸乐人起义火烧倚邦,这场劫难使得倚邦无法再振。
如今仅存的30余户人家,大多为茶商后人。
3、倚邦茶为中、小叶种栽培型野生茶。
具有特殊香型,上颚有香甜微蜜感,稍苦,舌面中后段带苦有回甘。
古六大茶山蟒枝山:
1、蟒枝山位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茶叶面积与革登山相近,海拔在1200~1400米之间。
2、蟒枝山元代已有成片的茶园,明末时期有茶商进入此地贩茶,到康熙初年已是重要的茶叶交易市场。
清咸丰年间,发生民族械斗,蟒枝茶业受到重挫。
曾经人喧马嘶的蟒枝已人去楼空,但遍布蟒枝山的茶树已有10米多高。
3、蟒枝茶属于中、小叶种栽培型野生茶,具有特殊的香型,口感类似倚邦、革登,上颚香甜有微蜜感,汤柔,舌面刺激感强。
古六大茶山蛮砖山:
1、蛮砖又称曼庄。
据传说,诸葛亮在此地埋下铁砖,于是这里称为埋砖,后又演绎为蛮砖。
此山位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面积约300平方公里,海拔在900~1800米之间。
蛮砖茶山东接易武、北接倚邦,在古六大茶山中茶园面积最大,但茶号不多。
易武茶部分是蛮砖原料。
2、民国十年左右,蛮砖最有名的茶号是杨聘号。
清代以前蛮砖人一直以茶为生,耕田开垦较少。
自抗战爆发茶叶衰退后,人口有减无增。
时至今日此地仅有的20多户人家大都是因割舍不下这片茶园而留下来的丰姓、卫姓、权姓的后人。
蛮砖茶山古茶园数量高于其他茶山。
3、蛮砖茶为大叶种栽培野生茶,相比较其他古六大茶山,查箐色泽较深,口感香气较
沉,舌面与上颚中后段口感厚质香滑,舌面微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