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的学问》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3
六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说课稿-筷子的学问一、教学目标1.了解筷子的历史和文化背景2.学会正确使用筷子3.增进学生的餐桌礼仪意识二、教学内容本次综合实践活动,我们将以筷子为切入点,通过讲解筷子的历史文化以及正确使用筷子的方法等方面,来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餐桌礼仪意识。
1.筷子的起源和历史发展2.筷子的分类和选用3.如何正确使用筷子4.饮食文化中的筷子礼仪三、教学重难点重点1.了解筷子文化的背景和起源2.学习正确使用筷子的方法难点1.筷子的分类和选用2.筷子礼仪在饮食文化中的作用和价值四、教学方法1.讲解法:通过讲解筷子的起源和历史发展,介绍筷子的分类和选用,以及正确使用筷子的方法。
2.示范法:老师和学生反复演示正确使用筷子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正确的筷子用法。
3.活动法:通过模拟饭局,引导学生学习使用筷子礼仪。
五、教学流程安排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筷子的历史和文化背景2.学会正确使用筷子教学内容1.介绍筷子的起源和历史发展2.分类和选用不同种类的筷子3.演示正确使用筷子的方法教学过程1.介绍筷子的起源和历史发展–讲解筷子的起源和历史,并介绍筷子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着重介绍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筷子文化。
2.分类和选用不同种类的筷子–分别介绍木质、竹质、银质和玉质等筷子的优缺点以及使用情况,让学生了解不同材质筷子的特点和用途。
–同时指导学生掌握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筷子。
3.演示正确使用筷子的方法–详细介绍吃饭时正确使用筷子的方法,包括握筷子的方法、进食的动作以及注意事项等。
–讲解生活中常见的筷子用法,如夹菜、调料、吃汤等。
教学方法1.讲解:以PPT为载体,结合图片、文字、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筷子文化的讲解。
2.示范:老师对正确使用筷子的方法进行演示,引导学生在演示中模仿和巩固。
3.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筷子使用练习,纠正错误操作。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饮食文化中的筷子礼仪2.增强学生的餐桌礼仪意识教学内容1.介绍饮食文化中的筷子礼仪2.模拟饭局,让学生体验筷子礼仪教学过程1.介绍饮食文化中的筷子礼仪–讲解中国饮食文化中的筷子礼仪,如筷子的放置、共夹、避让、谢绝等。
教学设计基本信息名称筷子的学问执教者苏玉斌课时六周所属教材目录冀教版小学综合实践四年级下册教材分析这个单元是以筷子的学问为主题的综合实践单元,利用我的单元演示文稿以学生身边熟悉的筷子为切入点,通过学生调查研究、自主合作、动手实践了解筷子的作用、筷子的种类及筷子带给我们生活的影响,感受筷子文化的博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认识自己身边的小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自觉保护环境。
指导学生通过活动加强交流,实现资源共享,通过网络、书籍、调查、访问等不同方式让学生体验与人交流、与人分享、与人合作的喜悦,并指导学生记录自我的活动过程及感受,并制作简单的学生演示文稿。
学情分析对于四年级孩子来说选择这一主题,缘于一个“有趣”的现象,偶然看孩子们吃饭,发现不少孩子不太会使用筷子,常常是用三个手指团在一起举筷。
这种幼稚的举筷子的方式,要夹一个圆滑的鱼丸,还是有点困难的。
询问之下,原来这其中很多父母从小就让他们使用调羹,基本不纠正他们的执筷方式。
这让我深思:筷子,可谓是中国的国粹。
它既轻巧又灵活,在世界各国的餐具中独树一帜。
不少外国人也在学习使用筷子,身为中国孩子却不会使用筷子是不是有些可笑呢?况且筷子有着悠久的历史,今天的筷子,已经不单作为一种就餐工具,而是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代表着一种文明气息。
于是,我想到了让学生了解筷子的历史、制作及使用方法等等,探访周围人对筷子的了解。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在活动中学生的调查研究、自主合作、动手实践,了解筷子文化,能正确用筷,文明用筷。
学习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分析问题,培养学生根据问题确立子课题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明确各组活动目的,有计划地完成活动任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
(2)活动中加强交流,实现资源共享,让学生体验与别人分享跟合作的快乐。
(3)感受筷子文化的博大,激发民族自豪感;认识身边小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自觉保护环境。
筷子的学问
筷子——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样餐具,我们一日三餐都需要它。
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筷子,一日三餐,筷不离手。
听老师讲,商朝的纣王是个暴君,简直像个杀人狂,听说他杀过许多厨师,他吃的东西烫了不行,凉了不行,酸了不行,咸了不行。
有一次,他的宠妃妲己做了一道菜,眼看纣王就要到了,因为很烫,她就急中生智用头上的两根簪子夹起来尝了尝,夹起来经过一个过程,就把食物冷却了。
纣王吃的很满意,从那以后,世上就有了筷子。
筷子的种类有很多,有金、银、铜做的筷子,这种筷子,在以前,富有的人才能用上。
有一种筷子叫不锈钢筷子,那种筷子不生锈,不发霉,不烫嘴,不变形。
有一种筷子塑料筷子对人类的身体不好,接触到很烫的东西会变形,会融化。
陶瓷筷子最方便,最健康。
筷子的外形是上方下圆,象征天圆地方。
平常人们用的筷子都是七寸六分,表示人有七情六欲。
筷子差不多有毛笔那么长,约22——24厘米。
筷子的礼仪也有很多,吃饭时不能用筷子敲打碗,因为只有叫花子才这样。
不许把筷子在食物上来回移动,而且不许拿筷子指人。
筷子掉在地上了就是“快乐”。
筷子的寓意有很多,新人结婚,送筷子寓意天长地久,成双成对,合二为一,快生贵子。
送筷子给小孩子寓意快长快长。
送筷子给老人寓意健康长寿。
想不到这小小的筷子竟有这么多学问!。
筷子的学问(教案)2023-2024学年综合实践活动四年级上册教科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了解筷子的起源、种类、用途及其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地位。
- 学会正确使用筷子,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 培养学生对传统民俗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
- 引导学生运用互联网、图书馆等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提高信息素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增强学生对传统民俗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 培养学生合作、分享的良好品质。
-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内容1. 筷子的起源与历史2. 筷子的种类与材质3. 筷子的正确使用方法4. 筷子在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地位5. 筷子在不同场合的礼仪规范6. 筷子与环保、健康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筷子的起源、历史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关系。
- 筷子的正确使用方法及其在不同场合的礼仪规范。
2. 教学难点:- 筷子在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地位及其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
- 筷子与环保、健康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 筷子(不同材质、款式)- 投影仪、电脑、PPT课件- 视频、图片等教学资源2. 学具:- 筷子(自备)- 笔记本、彩色笔- 纸张、剪刀、胶水等手工材料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筷子的多样性,引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筷子的起源、历史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关系。
3. 实践操作:教授筷子的正确使用方法,并进行现场示范。
4. 小组讨论:讨论筷子在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地位及其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
5. 情景模拟:模拟不同场合的餐桌礼仪,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交能力。
6. 环保与健康:探讨筷子与环保、健康的关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细节。
7.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进行课后反思。
六、板书设计1. 筷子的起源与历史2. 筷子的种类与材质3. 筷子的正确使用方法4. 筷子在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地位5. 筷子在不同场合的礼仪规范6. 筷子与环保、健康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创作一篇关于筷子的短文,要求语言流畅,内容丰富。
龙源期刊网 筷子中的学问作者:王楚涵来源:《作文评点报·小学阅读版》2014年第37期千万别小瞧我们每天使用的筷子,它大有学问呢!相传大禹治水期间,他忙得三次经过家门口都顾不得回去,饿肚子更是常事。
乡亲们为了表达对治水的人感激的心意,送来了一大桶热腾腾的米饭。
大伙用手抓起米饭就往口里送。
那饭太热了,结果把手烫红了,越想快点吃,越是做不到。
大禹心一急,就随手折了一根树枝扒饭吃,但觉得还不够快,就又折了一根,合成一双。
用两根木棍把饭送进嘴里,一碗饭很快就吃完了。
大伙都觉得这个方法好,纷纷模仿,筷子就这样流传下来。
后来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筷子,象牙筷、玉筷、漆筷、铜筷、铁筷、金筷、银筷……相传古代的皇上用银筷子检验食物中有没有毒。
平常百姓家用的一般是竹筷。
二十多厘米长的两根笔直的竹棍,成了中国人餐桌上的主要工具。
它轻便、顺手,一用就是几千年。
直直的筷子不仅仅是餐具,它还有其他的含义呢。
有一年,唐玄宗在宫廷设宴招待文武百官,席间把自己用的金筷子赐给宋璟,称赞他是“正直无私”的大臣。
筷子笔直的特点象征着人刚正不阿的品行。
筷子的传播非常广泛。
大约在一千年前,筷子就被传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地,后来又传入马来西亚、新加坡。
现在有许多国家都在使用筷子,筷子成了东方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员。
小小的筷子,不仅是我们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餐具,还蕴含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呢!【点睛酷评】作者选择了我们司空见惯的筷子作为说明对象,从筷子的传说,筷子的种类,到特定的文化含义,涉及多方面的知识,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作者一定是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之后,再进行取舍的,不然怎么能做到这样开合自如呢!这篇作文主要运用引资料的说明方法,使得文章更有说服力;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使内容详实,更让人信服。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构文方式,使结构非常严整。
9 筷子的学问教学目标:1、通过在活动中学生的调查研究、自主合作、动手实践,了解筷子文化,能正确用筷,文明用筷。
学习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方法。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
3、活动中加强交流,实现资源共享,让学生体验与别人分享跟合作的快乐。
4、感受筷子文化的博大,激发民族自豪感;认识身边小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自觉保护环境。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筷子文化,能正确用筷,文明用筷。
学习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方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谜语:“哥俩一般大,见面不说话,说话就顶嘴,顶嘴就打架”,猜猜这哥俩是谁?不错,是筷子。
每个家庭一日三餐离不开筷子,可筷子虽小,学问却大。
这筷子是中国的国粹,三千多年前,我们的先人就在使用它了。
有不少外国人称筷子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而且筷子还有很多传说趣事呢!”“既然筷子是我国的骄傲,是我们的朋友,那么从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进一步来了解这位朋友吧!”二、探究新知1、你用餐时使用什么餐具呀!筷子、碗……2、了解筷子的世界(见教材81—83页)学生展示查找资料,收集资料。
只要与筷子有关的都是收集的目标。
3、集体交流,整理资料。
老师提示:(1)告诉同学们你是怎么收集的?(体现:过程、方法)(2)你感觉怎么样?(体现:情感体验)(3)把你收集到的资料给同学们看看。
(体现:一起分享)引导整理好第一部分“你会使用筷子吗?”,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其他资料由学生自行组合整理。
并与全班交流。
最后筛选出四项内容:(1)你会使用筷子吗(2)百变筷子(3)筷子年纪真大呀(4)一次性筷子危害大3、分组合作。
通过对筷子的了解,选择最感兴趣的内容自行组合成四个小组,有针对性地收集资料,并发挥特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活动成果。
三、讨论筷子说说筷子是好坏?四、课堂小结你有什么收获?教学作业布置完成83页筷子的优点和缺点教学板书设计筷子的学问筷子的资料筷子的优点筷子的缺点教学反思:第二课时一、回顾整理导入:整理引导好第一部分“你会使用筷子吗?”,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其他资料由学生自行组合整理。
综合实践《筷子的学问》教学设计综合实践《筷子的学问》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筷子的起源、发展及文化内涵,认识筷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掌握正确的使用筷子的方法,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筷子概述:讲解筷子的起源、发展及分类,让学生了解筷子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
2、筷子文化:分析筷子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在饮食、礼仪、民俗等方面的内涵。
3、使用方法:通过演示和实践,让学生掌握正确的使用筷子的姿势和技巧,提高生活技能。
4、筷子保养:介绍筷子保养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让学生了解如何延长筷子的使用寿命。
三、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通过问题导入,让学生思考筷子的起源和意义,激发学习兴趣。
2、讲解示范:教师进行示范,并讲解正确使用筷子的方法、技巧和注意事项。
3、学生实践:学生两两组合,互相监督和指导,练习使用筷子。
4、交流讨论:学生分享自己在练习过程中的体会和遇到的问题,教师进行解答和总结。
5、拓展延伸:展示不同类型的筷子,让学生了解其在历史、文化及地域等方面的差异。
6、小结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点评和总结,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四、教学反思1、成功经验:本次教学设计的成功之处在于通过实践操作和互动交流,让学生充分掌握使用筷子的技巧和方法,提高了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
2、不足之处: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对筷子的分类和历史背景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相关知识的讲解。
3、改进措施: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筷子的文化内涵,可以在课前或课后播放相关视频或组织参观博物馆等活动,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综合实践《筷子的学问》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和互动交流,让学生了解筷子的起源、发展及文化内涵,掌握正确的使用筷子的方法,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实践操作和互动交流,并及时进行点评和总结,以确保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案设计:课题:9 筷子的学问年级:四年级教材版本:冀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筷子的起源、种类、材质以及使用方法。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筷子的起源和发展。
2. 筷子的种类和材质。
3. 筷子的使用方法和礼仪。
4. 创新生活中的筷子应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筷子的起源、种类、材质以及使用方法。
难点: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视频、图片、实物筷子。
学具:笔记本、彩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讨论:你们知道筷子是怎么来的吗?2. 播放短视频:筷子起源的故事。
二、探究筷子的发展(10分钟)1. 展示不同时期的筷子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2. 讲解筷子的发展历程。
三、了解筷子的种类和材质(10分钟)1. 展示各种筷子,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2. 讲解筷子的种类和材质。
四、学习筷子的使用方法和礼仪(5分钟)1. 讲解筷子的使用方法。
2. 讲解筷子礼仪。
五、创新生活中的筷子应用(5分钟)1. 展示创新生活中的筷子应用实例。
2. 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哪些生活中的问题可以用筷子解决?六、实践与探究(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设计一个用筷子解决的生活问题。
2. 展示、分享各组的创意。
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学生谈收获、体会。
板书设计:1. 筷子的起源和发展2. 筷子的种类和材质3. 筷子的使用方法和礼仪4. 创新生活中的筷子应用作业设计:1. 收集有关筷子的资料,了解筷子在不同地区、民族的特点。
2. 设计一个用筷子解决的生活问题,并进行实践操作。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展示、实践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了解了筷子的起源、种类、材质以及使用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思考、探究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筷子的学问》
一、活动目标:
1、通过讨论、调查、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了解筷子的种类及不同的制作材料,能正确熟练使用筷子。
对筷子礼仪文化的内涵及广泛的运用有一定的了解,并习得用餐方面的相关礼仪。
2、通过小组分工、协作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意识,提高交流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调查、收集信息,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处理信息、运用资料的能力;能够进行调查研究、自主探索、加强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自主合作,动手实践的能力。
4、通过对一次性筷子的危害的了解,养成自觉保护环境的好习惯。
二、活动记录:
1、做个小游戏“筷子夹豆子”。
说明游戏规则:用筷子将盘子里的豆子夹到空盘子里,在一分钟内,看谁夹的豆子最多?
2、生活中我们能看到哪些筷子?
3、出示课件(看课件,师介绍筷子)①、筷子的历史②、筷子的文化③、筷子的种类及一次性筷子资料,引入筷子的历史
三、过程性资料:
1、出示有关筷子的图片,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看到了哪些筷子?
2、探究学习筷子的材质。
(1)出示教学资料,学生观察,教师讲解说明。
(2)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生活中使用(或知道)的筷子是什么材质的?
3、学习使用筷子的礼仪。
观看图片,看看他们在使用上哪不对?教师讲解在餐桌上用筷子的礼仪。
4、了解学习筷子的趣闻。
出示教学资料,学生了解一些与筷子有关的趣闻。
学生自己说说自己在生活中与筷子有关的趣闻。
5、认识筷子的美化。
(1)出示资料,学生观察。
提出问题,在装饰时应该注意什么?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出示一支筷子和一把筷子,让学生体验筷子,得出结论,团结力量大。
发挥小组优势,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2)小组合作美化筷子。
利用自己准备的材料对筷子进行装饰。
(3)展示作品,小组交流,评价。
6、筷子与环境。
(1)展示有关一次性筷子和破坏森林资源的图片。
原来一次性筷子是日本人发明并发展到中国的,它的原材料——木头是从中国廉价买走的,因此,虽然日本是世界上生产筷子最多的国家,但森林覆盖率高达65%,而我国的森林覆盖率还不到14%,更何况,他们了解到一次性筷子说卫生其实也不卫生。
根据这些调查结果,。
(2)布置课下调查任务,为下次以一次性筷子为主题的辩论会作准
备。
四:活动总结:
筷子,是我们一日三餐离不开的用餐工具,浸润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本节综合实践课用筷子引申出我国的礼仪文化,不仅开阔了孩子们的视野,树立环保的意识,同时也增强学生礼仪方面的修养,受到文明礼仪教育。
很好的激发了孩子们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促进了孩子们健康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