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解表剂讲述
- 格式:ppt
- 大小:9.95 MB
- 文档页数:101
第一章解表剂凡属解表的方剂,都是在发汗解表法的指导下配伍的,解表法是通过发汗达到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所以临床又称为汗法,为“八法”之一。
一、解表剂的含义凡是利用辛散轻宣药物为主组成具有宣通肌表、发散外邪作用以解除表证的方剂,统称为解表剂。
因为治疗外邪由表及里,由外向内(伤风受凉——感冒——太阳伤寒或太阳中风,邪在卫分)的汗法具“八法”之首。
其立法依据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因其轻而扬之”。
解表是通过开发肌腠,使邪从肌表通过发汗而排出,所以本法适用于邪在肌表。
肌表为一身之藩篱,系保护人体的卫外机能,六淫伤人先从肌表而入,故在表者为邪之初起,病邪轻浅,治宜解表散邪,否则失治入里,则成他变,故有“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肉,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说明表证失治或治不如法病邪不从外解,必转而深入,致有转变之患,由此可见,汗法具“八法”之首为祛邪之第一法是有深意的。
二、汗法的作用与应用由辛散轻宣一类药物为主除解表外,具有解肌透疹等作用。
发汗解表——外感表证(以此为主)解肌透疹——麻疹未透消肿镇痛——水肿初期及痹症。
消散痈肿——疮疡初起。
凡属这一类证候有表证表现者,均可应用(何为表证——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有汗或无汗,脉浮苔薄白等)。
现代药理:本法能促进汗腺分泌及血管扩张,以利于驱除病邪,其中包括排泄、中和毒素、抑菌抗菌、加强防护,又可加强循环,肾小球滤过、排除体内潴留水分等。
三、注意事项1.解表剂宜于轻煎不宜过煮,以免药性挥发,作用减弱,影响疗效(煎时加盖防止挥发散出)。
2.宜温服,服后喝热开水或稀粥以助药力。
3.服后应避风寒使遍身微微汗出为宜。
(汗出不彻,表邪不去;太过,则伤气阴,甚者,可致伤阴亡阳之患。
)4.忌厚味生冷。
5.本法适用于外感表证,若表邪未尽,又有里证者,应考虑表里双解,邪已入里,解表法不宜再用。
中医方剂学第章解表剂一、解表剂的概述解表剂是中医临床中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和风热感冒等外感病的一类中药方剂。
其主要作用是清热解毒、解表发汗、解热止痛。
解表剂一般选用性温、性凉而辛辣、微苦的中草药,能够促进人体的散发汗液,从而达到解表清凉的效果。
另外,解表剂还可以帮助提高人体免疫力,对于预防感冒、流行性感冒等疾病也有一定的作用。
二、常用的解表剂1. 防风通圣防风通圣是一种很常见的解表剂。
它由当归、白芍、葛根、防风、桂枝、干姜、大枣等多种中草药组成。
主要用于治疗感冒、风热感冒、流行性感冒等疾病。
防风通圣的使用方法是将药材煎汤,一日三次,每次饮用剂量为150-200毫升。
2. 感冒清热颗粒感冒清热颗粒是一种常见的解表剂,它是由黄芩、连翘、板蓝根、荆芥、甘草等多种中草药组成。
感冒清热颗粒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等疾病。
使用方法是将药材倒入杯中,加入适量开水冲泡,每日三次,每次饮用剂量为1袋。
3. 五福宁胶囊五福宁胶囊是一种成熟的中成药,它由金银花、连翘、黄芩、石斛等中草药组成,具有清热解毒、解表发汗的功效。
五福宁胶囊主要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等疾病。
使用方法是一日3次,每次3粒。
三、解表剂的禁忌症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使用解表剂,特别是对于某些人来说,解表剂存在禁忌症。
以下列出了一些常见的禁忌症:•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禁用某些解表剂;•患有萎缩性鼻炎、慢性鼻炎等疾病的人需要谨慎使用;•患有胃病、肝病、肾病等身体虚弱状态的人需要谨慎使用;•儿童和老人需要根据年龄适当减量。
四、解表剂的注意事项使用解表剂也需要注意一些事项,这样才能更好地起到治疗作用。
以下是一些注意事项:•使用解表剂前,应根据医生的建议规定用量;•对于个体过敏和已知过敏的人应慎用解表剂;•使用解表剂时需要避免某些食物和药品,防止产生药物不良反应;•在使用过程中,如果出现呼吸困难、心悸、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时,应及时停用解表剂。
五、解表剂是中医临床中常用的一类中药方剂,它具有清热解毒、解表发汗、解热止痛等功效,能够有效地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和风热感冒等外感病。
方剂证类——第一章解表剂一、辛温解表剂1、麻黄汤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2、大青龙汤外感风寒内有郁热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脉浮紧。
溢饮:头身疼重或四肢浮肿,无汗烦躁脉浮紧。
3、桂枝汤外感风寒表虚证:恶寒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4、九味羌活汤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或浮紧。
5、香苏散外感风寒,气郁不舒证:恶寒身热,头痛无汗,胸脘痞闷,不思饮食,舌苔薄白,脉浮。
6、小青龙汤外寒内饮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7、止嗽散风邪犯肺之咳嗽证:咳嗽咽痒,咯痰不爽,或微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
二、辛凉解表剂1、银翘散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口渴头痛,咽痛咳嗽,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2、桑菊饮风温初起,邪克肺络证:但刻,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
3、麻杏石甘汤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身热不解,有汗或无汗,咳逆气急,甚则鼻扇,口渴,舌苔薄白或黄,脉浮而数。
4、柴葛解肌汤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恶寒渐轻,身热增甚,无汗头痛,目疼鼻干,心烦不眠,咽干耳聋,目眶痛,舌苔薄黄,脉浮微洪。
5、升麻葛根汤麻疹初起:疹发不出,身热头痛,咳嗽,目赤流泪,咽红,口渴,苔薄而干,脉浮数。
6、葱豉桔梗汤风温初起证:头痛身热,微恶风寒,咳嗽咽痛,口渴,舌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三、扶正解表剂1、败毒散气虚外感风寒湿证:憎恶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身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苔白腻,脉浮而重按无力。
2、参苏饮气虚外感,内有痰湿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咳嗽痰白,胸脘痞闷,倦怠无力气短懒言,苔白脉弱。
3、再造散阳气虚弱,外感风寒表证:恶寒发热,热轻寒重,无汗肢冷,倦怠嗜卧,面色苍白,语声低微,舌淡苔白,脉沉无力或浮大无力。
方剂学重点总结归纳第一章解表剂定义: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渗透等作用,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解表剂。
第一节辛温解表麻黄汤《伤寒论》【组成】麻黄(9g)桂枝杏仁(各6g)甘草(3g)【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君药麻黄,臣药桂枝,佐药杏仁,使药甘草(兼佐药)配伍特点:一为麻、桂相须,开腠畅营,则发汗解表之功益彰;二为麻、杏相使,宣降相因,则宣肺平喘之效甚著。
大青龙汤《伤寒论》【组成】麻黄(12g) 桂枝甘草杏仁(各6g) 石膏(12g)生姜(9g)大枣(3g)【功用】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里有郁热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烦躁,口渴,脉浮紧。
小青龙汤《伤寒论》【组成】麻黄、芍药(9g)细辛、干姜、甘草(6g)桂枝(9g)五味子(6g)半夏(9g)【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里饮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咳喘,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君药麻黄桂枝臣药干姜细辛佐药五味子芍药半夏佐使炙甘草桂枝汤《伤寒论》【组成】桂枝、芍药(9g)甘草(6g)生姜(9g)大枣(3g)【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恶风发热,汗出头疼,鼻鸣咽干,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君药桂枝臣药芍药佐药姜枣佐使炙甘草桂枝加葛根汤《伤寒论》【组成】桂枝、芍药(6g)生姜(9g)甘草(6g)大枣(3g)葛根(12g)【功用】解肌发表,升津舒筋。
【主治】风寒客于太阳经输,营卫不和证。
桂枝汤兼项背强而不舒者。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伤寒论》【组成】桂枝芍药生姜(9g)甘草(6g)大枣(3g)厚朴杏仁(6g)【功用】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主治】宿有喘病,又感风寒而见桂枝汤证者;或风寒表证误用下剂后,表证未解而微喘者。
桂枝加桂汤《伤寒论》【组成】桂枝(15g)芍药生姜(9g)甘草(6g)大枣(3g)【功用】温通心阳,平冲降逆。
第一章解表剂概述一、概念: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以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为解表剂。
属于“八法”中的“汗”法。
二、立法依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因其轻而扬之”,“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肌表犹如人身之藩篱,是抵御外邪之第一道屏障,所以外感六淫伤人,一般首先侵犯肌表,出现表证。
此时邪气轻浅,当适时而治之,如果失时不治,或治不如法,病邪不能及时外解,必转面深入,变生他证。
是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因此,汗法居“八法”之冠,是寓有深意的。
三、作用:发汗、解肌、透疹。
四、适应范围:解表剂适用于外感六淫之邪及疫疠之气而引起的表证,因其能开泄腠理,宣畅肺气,通调气血,透达营卫,故又可用于治疗疮疡初起、痹证初起、水肿病初起、麻疹初起透发不畅等见有表证者。
外感表证以恶寒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头痛身疼,咳嗽,舌苔薄,脉浮为主要表现特征。
五、分类、适应证及代表方剂:外感六淫有寒热之别,人体有虚实之异,故解表剂可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和扶正解表三大类。
1.辛温解表剂主治外感风寒所致的表寒证。
症见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口不渴,无汗,或汗出仍发热恶风寒,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等。
常用辛温解表药如麻黄、桂枝、荆芥、防风、苏叶等为主组成方剂,代表方剂如麻黄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小青龙汤、香薷散等。
2.辛凉解表剂主治外感风热所致的表热证。
症见发热、有汗、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咽痛、或咳嗽,舌苔薄白或兼微黄,脉浮数等。
常用辛凉解表药为主组成方剂,如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葛根等。
代表方剂如桑菊饮、银翘散、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等。
3.扶正解表剂适用于体质素虚,又感外邪而致的表证。
此时艰苦要解表,又要虑其阴阳气血之不足,汗源不充,虽用解表剂,但正虚无力驱邪外出,也是服药无效的原因之一。
所以虚人而有表证,当扶正解表。
《方剂学》重点内容第一章、解表剂1.辛温解表剂方名功效主治辨证要点方歌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外感风寒表虚证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
九味羌活汤发汗祛湿兼清里热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三阳解表益姜葱。
加味香苏散发汗解表理气解郁外感风寒,兼有气滞证发热恶寒或恶风,头痛项强,鼻塞流涕,无汗,身体疼痛,胸脘痞闷,,苔薄白,脉浮加味香苏陈草姜,蔓荆芥防芎秦艽。
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外寒里饮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小青龙汤治水气,喘咳呕哕渴利慰。
姜桂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姜五味。
止嗽散宣利肺气疏风止咳风邪犯肺证咳嗽咽痒,咯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止嗽散中用白前,陈皮桔梗草荆添。
百部紫菀同蒸用,感冒咳嗽此方先。
2.辛凉解表剂银翘散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咳嗽咽痛,头痛口渴,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银翘散主上焦医,竹叶荆牛薄荷豉,甘桔芦根凉解法,风温初感此方宜。
桑菊饮疏风清热宣肺止咳风温初起,表热轻证咳嗽,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桑菊饮中桔梗翘,杏仁甘草薄荷饶;芦根为引轻清剂,阳明热盛入母膏。
麻杏甘石汤辛凉宣泄清肺平喘肺热壅盛证身热不解,咳逆气急,甚则鼻煽,口渴,有汗或无汗,喘咳,舌苔薄白或黄,脉浮而数麻杏甘石汤柴葛解肌汤解肌清热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恶寒渐轻,发热增盛,无汗头痛,目痛鼻干,心烦不眠,咽干耳聋,眼眶痛,舌苔薄黄,脉浮微洪柴葛解肌姜枣膏,羌草桔梗芩芷芍。
升麻葛根汤解肌透疹麻疹初起疹出不出(或出而不畅),身热头痛,咳嗽,目赤流泪,口渴,舌红,苔薄而干,脉浮数升麻葛根草芍药,解肌透疹此方良。
第一章解表剂(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1第二章泻下剂(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一、寒下(适用病证:里热积滞实证)2三、润下(适用病证:肠燥津亏,大便秘结证)第三章和解剂(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一、和解少阳3第四章清热剂(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清热祛暑、清虚热)4四、清脏腑热(适用病证:邪热郁在某一个特定的脏腑所产生的热证)5第六章温里剂(温中驱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一、温中驱寒(适用病证:中焦虚寒证)6第七章补益剂(补气、补血、气血双补、补阴、补阳、阴阳并补)7三、气血双补四、补阴五、补阳六、阴阳双补8第八章固涩剂(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固脱、涩精止遗、固崩止带)一、固表止汗五、固崩止带第九章安神剂(重镇安神、补养安神)一、重镇安神二、滋养安神9第十章开窍剂(凉开、温开)二、温开(适用病证:中风、中寒、气郁、痰厥等属于寒邪痰浊内闭之证)第十一章理气剂(行气、降气)一、行气10第十二章理血剂(活血祛瘀、止血) 一、活血祛瘀第十三章治风剂(疏散外风、平熄内风)一、疏散外风【辨证】口眼斜,患侧面部麻木,苔白,脉弦。
二、平熄内风13第十四章制燥剂(清宣外燥、滋阴润燥)14第十五章祛湿剂(芳香祛湿、清热祛湿、利水渗湿、温化寒湿、祛风燥湿)三、利水渗湿(适用病证:水湿壅盛的水肿,泄泻、淋浊、癃闭等证)15五、祛风燥湿(适用病证:风湿在表所致头痛、头重)16第十六章祛痰剂(燥湿化痰、清热化痰、润燥化痰、温化寒痰、化痰熄风)三、润燥化痰(适用病证:燥痰证)五、化痰熄风(适用病证:内风挟痰证)第十七章消食剂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