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官吏腐败问题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20 MB
- 文档页数:4
清末腐败清朝内部的腐败现象清末腐败:清朝内部的腐败现象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统治时间长达267年,然而,在清朝的晚期,腐败现象逐渐暴露出来,严重影响了朝廷的稳定和国家的发展。
本文将深入探讨清末腐败问题,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一、贪污腐败的表现在清朝晚期,官员贪污腐败现象严重,表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是贿赂受贿现象的滋生。
官员通过接受贿赂收取暗礼或纳贿,以谋取私利,这种行为极大地破坏了官员的公正与廉洁。
其次,官员频繁敲诈百姓,征收过高税款或乱收费用,严重加重了民众的负担。
此外,清末各级官员虽然工作繁忙,但经常利用职务之便谋取非法经济利益,例如揽权、受贿、挪用公款等等。
二、腐败现象的成因清末腐败现象的成因主要包括政治制度问题、社会风气问题以及经济问题。
首先,清朝政治制度腐败是造成清末腐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满、汉分化、洋务运动失败以及政治体制的僵化都导致了官员们对权力的贪婪。
其次,社会风气的退化也为官员贪污腐败提供了土壤。
在社会风气不端、道德缺失的背景下,官员腐败行为更容易被纳入常态化的体系中。
最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是导致清末腐败的原因之一。
随着外国列强入侵,清朝内外交织的经济利益关系激化,官员们通过贪污腐败谋取利益成为一种合理化的行为。
三、腐败现象的影响清末腐败问题对清朝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首先,内外交困问题日益严重,外患内忧交织,导致清朝实力逐渐衰退。
其次,腐败致使国家财政持续恶化,给国家带来巨额损失。
同时,官员贪污腐败行为也使得社会不公平现象进一步加剧,尤其是边远地区和贫民窟的民众生活水平不断下降。
此外,腐败现象还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公民对政府的失望、不信任感的增加以及社会矛盾的加剧等等。
四、应对腐败的措施清末腐败问题的解决必须从根源上着手。
一方面,政治制度必须进行改革,建立起具有监督权力的独立机构。
此外,应当推行选贤任能的制度,确保官员的能力与廉洁。
另一方面,社会风气建设也非常重要。
视界 Viewpoint甲午,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而言,具有特殊含义。
120年前的甲午战争,是日本发动的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在中国近代史记忆中重重写下了一个“败”字,愤愤烙下了一个“耻”字,深深刻下了一个“警”字。
念之、思之、痛之,我们更应牢记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担当起维护世界和平、反对战争的历史重任。
为什么,物华天宝的中国一次次被经济总量、人口规模、领土幅员远远不如自己的国家打败?为什么,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为世界历史所罕见?目睹顶着“亚洲第一”虚名的北洋水师覆没的滔滔沧海要问,血战到底、饮恨牺牲的英魂忠骨要问,奋起抗争、前仆后继誓志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的志士仁人要问,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当代中国人还要问。
回答这个问题,首当其冲、痛彻心腑的就是一个大大的“腐”字!国运殇失、战场溃败、民族危难的背后,都有清朝晚期陈腐、贪腐、腐朽的深刻烙印。
陈腐的思维,何以御强邻入侵。
铁的事实告诉人们,海战决定胜负,海权就是主导权。
然而,长期闭关锁国、夜郎自大的清朝政府海权观念淡薄,把海权问题矮化为“海防”问题。
殊不知,马汉的制海权理论当时已风靡欧美及日本,成为海洋强国海军战略的重要指导理论。
在“海军力量,以之攻人则不足,以之自守尚有余”这一消极防御思想影响下,清军“专守防御”“避战保船”,并寄希望于欧洲列强居中调停,委曲求全之举等于未打先输。
一支只知近岸守土的海军惨败于另一支满腹经略大洋野心的海军,难道不是势所必然吗?贪腐的堕落,终致堤溃蚁穴。
买官卖官,训练荒废,纪律败坏,已是清朝军队中的普遍现象。
“南北洋购买外洋枪炮、船只、机器暂停两年”之际,却为慈禧太后修建北海、中海、南海和颐和园而挪用海军军费。
有御史上奏停止建园以保海军军费之时,慈禧却回应“今日令吾不欢者,吾亦将令彼终身不欢”。
腐朽的无望,更加激活了列强贪婪的胃口。
那是多么黑暗屈辱的一页:一方面,清廷昏聩,任由“无官不贪,无事不贿,上下相欺,大小相欺”现象蔓延肆虐;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侵略中国,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条约,割地赔款,一再让步,中华民族的危机空前严重。
清末官场现象总结引言清朝末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混乱动荡的时期,同时也是官场现象显著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官员的腐败、权力的滥用、官员之间的勾结以及礼尚往来的风气等问题十分突出。
本文将对清末官场现象进行总结,以揭示清末时期官场的特点和影响。
一、官场贪污现象清朝末年,腐败现象十分普遍。
很多官员利用职权进行贪污受贿,不顾公共利益。
他们通过擅权、强买强卖、徇私舞弊等手段,揽权自肥,严重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这种贪污现象在清末时期特别严重,导致社会紊乱,民生困苦。
二、权力滥用的问题在清末官场,官员的权力滥用现象也非常普遍。
一些官员以自己的权力为工具,不断扩大自己的权威,霸权成性。
他们肆意插手民间事务,滥用职权进行干预,独断专行,无视法纪。
这种权力滥用的现象使得官场更加腐败,也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不公平现象。
三、官员之间的勾结清末官场中,勾结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
官员通过勾结,内外勾结、官商勾结等手段互相沟通、勾连,形成利益共同体。
他们利用这种勾结关系,在官场中相互支持,保护自己的利益。
这种官官相护的现象使得官员们更加肆无忌惮地进行贪污腐败,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四、礼尚往来的风气在清末官场中,礼尚往来的现象也比较突出。
官员之间相互送礼、互相应酬是常见的事情。
无论是节庆还是公事,官员们都会互相赠送贵重礼品,以取得彼此的支持、信任和帮助。
这种礼尚往来的风气使得官员们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团结的力量,也加重了腐败和不公正的现象。
五、影响与启示清末官场现象的存在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官场的贪污腐败严重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加深了社会的不公平现象。
其次,权力滥用导致了社会秩序的混乱,损害了人民的权益。
同时,官员之间的勾结以及礼尚往来的风气加重了官场的不正之风,形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
这些问题对我们当今的社会也具有启示,我们需要加强反腐、规范权力行使、提升透明度,以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
结论清末官场现象的贪污腐败、权力滥用、官员勾结以及礼尚往来的风气严重破坏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加剧了国家的困境。
浅析清政府的腐败一,政治腐败。
1.无知守旧,虚骄自大鸦片战争前,清朝政府对于世界的发展毫无所知,甚至在清人所著《明史·外国传》中竟然不分彼此,将葡萄牙、法兰西、西班牙等国家统统称为“红毛番”。
对于世界一些国家尤其是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都弄不清楚。
对此外国人评价说当时清朝统治者对外国人根本不加区别“一体被中国人看作是夷人,他们那种亚洲式陴睨一切的气概是那样的浓厚,以致不屑再分什么彼此厚薄。
”当时的官员,都信奉“以模凌为晓事,以软弱为良图,以钻营为取进之阶,以苟且为服官之计。
由此道者,无不各得,其所欲而去,衣钵相承,牢结而不可解。
”因此,很多参与重大决策的官员都完全不知道自己所做的决定对未来有多少影响。
在嘉庆、道光年间久任要职的军机大臣曹振镛,对讨教官运亨通之道的门生说:“无它,但多瞌头少说话耳!”这正如时人所揭露的“士不知耻, 为国大之耻。
历览近代之士, 其自敷奏之日, 始进之年, 而耻已存者寡矣。
官益久则气愈, 望愈崇则谄愈固, 地益近则媚亦益工。
“鸦片战争之后,虽然中国被迫接受了西方日益强大的事实,部分官员和封建王室仍因循守旧,不能跟上时代变化的步伐。
1876年6月,英国怡和洋行不顾清廷的劝阻,擅自在上海修筑了一条吴淞铁路,清政府觉得外国人在祖宗留下的土地上修筑铁路,有碍风水和面子,最后决定以28.5万两银子从怡和洋行手里买下吴淞铁路,并派人将铁路拆毁,抛于江海之中。
1881年,手握重权的洋务派领袖李鸿章,为了解决开平煤矿的运煤问题,修建了一条唐山至胥各庄全长只有11公里的铁路。
当铁路首次通车时,顽固派声称机车行驶会震动皇陵,李鸿章被逼得只好一度改用马拉车厢在铁路上行走,成为当时的奇闻。
2.贪污成风,搜刮无限康熙晚年, 奢侈腐败之风已经兴起, 后来经过雍正时期的厉行节约和严刑峻法等改革措施而有所控制。
到乾隆时, 随着经济繁荣和财力充裕,奢靡腐败之风重新抬头并愈来愈甚。
乾隆六巡江南, 游山玩水, 沿途接驾送驾、进贡上奉、大兴土木, 豪华与排场空前, 糜费特甚。
中国古代清朝时期的政治危机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统治时间长达267年,但也面临了许多政治危机。
这些危机主要源于政治体制的腐败、农民起义、外族侵略以及社会不平等等因素。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清朝时期的政治危机,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一历史时期的复杂性。
首先,清朝的政治体制腐败是其面临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
清朝实行的是封建专制制度,皇帝是最高统治者,而地方官员则是皇帝的代理人。
然而,由于权力集中,官员们往往滥用职权,贪污腐败。
这导致了社会不公和民众对政府的不满情绪的增加。
此外,由于官员们的腐败行为,政府的财政状况也日益恶化,无法有效地管理国家事务。
这种政治体制的腐败最终导致了清朝政权的崩溃。
其次,农民起义是清朝政治危机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在清朝时期,农民的生活条件极为艰苦,受到压迫和剥削。
他们的土地被地主霸占,赋税沉重,生活负担沉重。
这导致了农民的不满情绪的积累,最终爆发了一系列农民起义。
其中最著名的是太平天国运动,该运动在19世纪中叶席卷了中国南方,威胁到清朝政权的统治。
农民起义对清朝政权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进一步削弱了政府的权威和稳定。
此外,外族侵略也是清朝政治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清朝建立初期,满洲人作为外族统治者,面临着对抗汉族的斗争。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满洲人逐渐融入汉族社会,失去了对外族的警惕性。
这给了外族侵略的机会。
在19世纪,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削弱了清朝政权的实力。
随后,其他外国列强也相继入侵中国,割据领土。
这些外族侵略给清朝政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进一步削弱了政府的稳定性。
最后,社会不平等也是清朝政治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清朝时期,社会阶级分化严重,贫富差距悬殊。
地主阶级拥有大量土地和财富,而农民则生活在贫困中。
这种社会不平等导致了社会不稳定和民众的不满情绪。
在清朝晚期,社会不平等问题进一步加剧,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动荡和政治危机。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清朝时期面临了许多政治危机,这些危机主要源于政治体制的腐败、农民起义、外族侵略以及社会不平等等因素。
论清末的官制改革[ 内容提要]:1906年的清末官制改革是以慈禧为首的清朝统治者为摆脱内外交困的状况,挽救濒临灭亡的封建专制的政治统治,在“大权统一于朝廷”的前提下进行了一次官僚机构的改革。
由于清朝统治者不肯放松手中的权力,其机构的设置与官员的任用都紧紧围绕着加固皇权进行,改革未触及实质,失败势所必然,引人深思。
[关键词]:清末官制改革一、官制改革的背景1898年以改革清末政治制度为中心的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失败,1900年义和团运动兴起,同年8月,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光绪出逃西安,清廷政局动荡,1901年清政府被迫与帝国主义列强签订《辛丑条约》。
面对清朝社会层出不穷的内忧外患以及各种内、外矛盾,清政府感到再也不能“因循粉饰”照老样子统治下去了。
1901年1月清廷颁布上谕:切实整顿“一切政事”,“以期渐致富强”,“取外国之长”,“补中国之短”。
同年春夏之间,清政府提出“考酌中西政治”,“举凡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实施新政。
但由于新政只是对原有的封建政治制度修修补补,并没有给摇摇欲坠的清朝统治带来转机,清朝社会固有的矛盾依然存在,且更趋激化。
为缓和各种矛盾,挽救清王朝垂危的命运,以慈禧为首的清朝统治者在“新政”破产后,又接过了维新派“立宪”的旗帜,打出“预备立宪”的招牌。
1905年7月慈禧派载泽、端方等五大臣出访欧美、日本,考察各国宪政。
同年10月设考察政治馆, 研究各国政法,招揽人才。
1906年7月五大臣回国后,面陈慈禧实行立宪有三大好处:一是“皇位永固”;二是“外患渐轻”;三是“内乱可弭”。
同年9月1日慈禧正式下诏“预备立宪”。
并规定立宪的原则是:“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以立国家万年有道之基。
”西方列强可以说是清末官制改革的主要动因:随着国内外矛盾的进一步激化,特别是辛丑条约签定以后,清政府已经变成了“洋人的朝廷”。
西方列强也清楚的知道,清嘱咐虽然不堪一击,但它毕竟有一定的统治基础,还能控制相当的社会资源足以发动一场变法改革,列强寄希望于改革成功,以便利益能得以维持和兑现。
清朝的地方总督巡抚与知府的职权与腐败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在政治方面采用了集权制度,地方行政上实行了总督巡抚与知府的分权管理模式。
总督巡抚作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负责统一管理一省或一地区的政务,而知府则以县为单位,负责管理地方行政事务。
然而,这种分权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为官员腐败提供了机会。
本文将从职权和腐败两个方面探讨清朝的地方总督巡抚与知府的问题。
一、地方总督巡抚的职权与腐败地方总督巡抚是清朝地方行政管理的最高领导,他们负责管理一省或一地区的政务,督察地方行政、司法、财政等方面的工作。
总督巡抚具有极大的职权,但由于权力过大,一些官员开始滥用职权,导致腐败现象丛生。
首先,地方总督巡抚通过任命地方官员的方式,可以推荐自己的亲信或者利益集团的成员担任一些要职。
这就为他们在地方政务、经济活动中获取更多的利益提供了条件。
有些总督巡抚为了达到个人目的,将身边的亲信纳为幕僚,甚至滥用职权为其亲朋好友提供不当的地方利益,这种行为让人们对地方行政制度充满了怀疑。
其次,地方总督巡抚在地方财政管理中有很大的决策权,他们可以支配税收和财政资金,因此也存在大量的腐败问题。
一些总督巡抚为了填补自己的私囊,故意提高税收或者以各种名目向地方民众敛财。
而财政系统的不透明度也为他们提供了便利,隐藏了他们腐败的行径。
此外,地方总督巡抚在司法领域也有相当的权力,可以对地方官员的行为进行监察和惩处。
然而,由于总督巡抚本身也常常涉及到腐败问题,他们对地方官员的监察和惩处并不严格。
这种情况下,地方官员的腐败行为往往可以逍遥法外,给清朝社会带来了一定的不公与混乱。
二、知府的职权与腐败知府是清朝地方行政的基层管理者,他们负责管理县级行政事务,是地方政务管理中最低一级的官员。
尽管他们所在的地位相对较低,但是由于地方行政系统的官员腐败问题较为普遍,知府也有机会参与其中。
首先,知府在地方经济管理中拥有一定的职权,可以决定一些地方发展项目的批准和资金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