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用中世纪的欧洲
- 格式:ppt
- 大小:8.76 MB
- 文档页数:61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中古时期西欧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中古时期欧洲历史的发展变化
2.教学难点
认识中古时期欧洲各地区文明的特点
哪些特征,又是怎样一步步形成的,今天我们便来一起学习这部分内容。
问题1.西欧封建社会是怎样形成的?
教师出示西欧封建社会形成时间轴,并引用
教参“西欧封建社会是罗马帝国生产力发展与日
耳曼人相对温和的奴隶和亲兵制度等结合的产
物”,进行说明。
问题2.西欧封建社会的特征有哪些?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封建时代,中国北宋都城开封、南宋都城临安动辄百万,而同时代的欧洲城市一般为几万人,结合所学并进行一定的课外阅读,从城市布局、功能等方面分析封建时代的西欧城市与中国城市的差异,并分析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中古时期的欧洲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第二单元的起始课,叙述了5—15世纪欧洲社会的变迁。
本课一共三个子目,第一子目和第二子目是本课重点。
封君封臣制度是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的产物,封君、封臣通过土地联系在一起,大小封建主成为西欧社会的统治阶级,领主独立行使权力的结果是西欧政治上的分裂割据局面。
庄园也是适应自然经济的需要,随着封君封臣制度而产生的。
作为个生产单位,庄园的土地划分为领主自营地和农民份地。
中古中后期,随着城市在西欧的兴起,国王利用城市的支持开始建立统一的王权国家。
在宗教上,中古西欧形成了教会和世俗政权并立的格局。
东欧部分主要谈了拜占庭帝国早期幸存的原因和《罗马民法大全》的编订;俄罗斯部分重在说明近代俄罗斯国家是在反抗蒙古统治以及随后的扩张过程中形成的。
仔细梳理,我们不难发现,“变化”和“多元”这两个关键词是本课的关键。
作为起始课,这里的“多元”不仅仅是指欧洲文明内部是多元的(西欧、东欧),而且,从世界各区域来看,欧洲文明也是当时世界“多元面貌”的具体“一元”。
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对中古时期的欧洲的封君封臣制、庄园与农奴制、城市和大学的兴起、拜占庭帝国的发展变迁和《查士丁尼法典》已有基本了解,对教会的发展演变和俄罗斯不甚了解。
总体而言,学生对于中古时期西欧封建社会只停留在知识识记层面,对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缺乏深入认知,需要通过某一因素构建起中古时期欧洲社会发展的逻辑框架。
三、教学目标1.通过时间轴和地图,对中世纪的欧洲面貌有整体认知。
2.以教材内容为基础,通过观察示意图和补充材料,提取信息,具体说明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形成的条件与特征,理解其构成了封建社会的基础。
3.通过图片和材料,认识教权的兴衰更替,理解教会在中世纪西欧二元制社会中的地位。
4.根据地图和材料,综合探究中世纪欧洲社会所隐藏的生机与活力。
5.根据拜占庭帝国和俄罗斯历史大事件时间轴,认识两者的共同点,理解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通,彰显中古时期欧洲文明发展的多元特性。
《中古时期的欧洲》教学方案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洲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地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教材分析本课一共三个子目,分别是“西欧封建社会”、“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拜占庭与俄罗斯”。
第一目讲述了以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为核心特征的欧洲封建社会。
封君与封臣的相互关系实质体现了西欧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而庄园作为基本农业经济组织则是欧洲社会的经济基础。
第二目讲述欧洲王权的发展、基督教会的强大、城市的兴起与大学的兴起,这一时期法兰西基本统一、英国开始逐渐发展出相对规律的“议会”、西班牙与葡萄牙国家也最终形成;最后一目表现中古时期欧洲两大主要帝国的成长:“拜占庭帝国的法律成就”与“俄罗斯沙皇制的逐渐成熟”。
中古欧洲的历史构建起古代世界进入近代世界的桥梁,承接了古典与近代的文明。
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对中古时期西欧主要的封建国家形成和国家发展内容的学习,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培养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
2.学生通过文本阅读,了解中古时期欧洲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基督教的统治,感受中世纪基督教的显赫经济与精神力量,培养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3.学生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洲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的变化状况,认识这一时期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进一步理解欧洲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初步具有世界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中古西欧的政治、经济、思想特点;城市兴起的影响。
教学难点:西欧庄园制的内容和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出示关于欧洲中世纪评价的两个材料中古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代(主要是西欧),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
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纪或者中世纪早期在欧美普遍被称作“黑暗时代”,传统上认为这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
《中古时期的欧洲》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古时期的欧洲历史背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2. 掌握中古欧洲的主要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3. 培养学生对欧洲历史的兴趣,增强历史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中古欧洲封建制度、基督教文化、十字军东征等重要历史事件。
2. 教学难点:分析中古欧洲社会矛盾和演变,理解欧洲历史的变迁。
3. 教学方法:结合图片、史料和多媒体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历史资料图片和视频,用于教室展示。
2. 制作PPT课件,包括教学重点和难点。
3. 安置学生预习相关内容,准备讨论和发言。
4. 确定分组,分配任务,组织教室讨论。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复习提问:请学生简要回答中古时期欧洲的历史背景。
2. 引入新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是一个充满变革和动荡的时期,各种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奇特的欧洲中古文明。
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中古时期的欧洲》这一课,了解这个时期欧洲的历史和文化。
(二)讲授新课1. 查资料:请学生查找关于中古时期欧洲宗教、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资料。
2.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1)中古时期的欧洲有哪些重要的事件和人物?(2)这个时期的欧洲社会有哪些主要的特征?(3)这个时期欧洲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有哪些重要成就?3. 全班分享: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效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三)教室互动1. 提问:请学生回答教师关于中古时期欧洲历史的问题。
2. 讨论:关于中古时期的欧洲历史,学生之间可以互相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3. 辩论:针对某一历史事件或人物,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深入探讨中古时期的欧洲历史。
(四)小结作业1. 小结:简要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中古时期欧洲历史的特色和重要成就。
2. 作业:安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深入阅读相关书籍和资料,继续探究中古时期欧洲的历史。
希望 1. 学生应该按照指定的阅读清单进行阅读,理解并掌握中古时期欧洲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变迁等方面的知识。
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高一年级下册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师:呈现图片——圣彼得教堂彩图,并介绍:圣彼得教堂是罗马基督教的中心教堂,是欧洲天主教徒的朝圣地,也是今天梵蒂冈罗马教皇的教廷,是以耶稣的门徒彼得命名的,彼得的含义是“磐石”,意思是它将成为教会的基石。
它是中古欧洲典型的标志性的建筑物。
这一全世界第一大教堂,可以被看作中古欧洲物化的政治制度,直观的权利结构和有形的政治文化。
下面我和同学们一起去了解学习——《中古时期的欧洲》。
设计意图:通过呈现历史文物——中古欧洲的标志性建筑物圣彼得教堂,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
二、讲授新课第一目:西欧封建社会知识拓展:中古西欧“黑暗”之说(教师简介)“中世纪”一词是从15世纪后期的人文主义者开始使用的。
西方史学家一般认为“中世纪”是从公元476年至15世纪末16世纪初,由于蛮族的入侵和定居引起了罗马帝国的崩溃,几乎造成当时欧洲文化的完全毁灭。
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
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加之人文主义者以复兴古典文化为己任,因此,他们将中世纪称为“黑暗时代”(dark ages)。
把中世纪看作“黑暗”时代的观念,特别是把这一时期整个世界都看得一团漆黑的偏见,早已受到史学家们的质疑和订正。
首先,从世界范围看,在西欧以外地区,文明还是在发展。
其次,就是从西欧本身来说,中古时期的欧洲既是欧洲民族文化形成的重要时期。
也是承接欧洲古典文明和近代文明的桥梁。
因此将中世纪称为“黑暗时代”是有一定偏见的,所以我将黑暗加个“”号。
师: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西欧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哪些制度?它们的概况如何?1.西欧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
2.封君封臣制度:(1)背景:封君封臣制度是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的产物,8世纪后逐渐与封土联系在一起。
历史教案:中世纪的欧洲一、中世纪欧洲的背景与特征中世纪是指公元5世纪至15世纪的欧洲历史时期,这一时期主要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
中世纪的欧洲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都有着独特的特征。
1. 社会结构的特点在中世纪的欧洲,社会结构主要分为三个阶层:贵族、教士和农民。
贵族是统治阶级,拥有土地和权力,他们通过封建制度控制着社会资源;教士则担负着精神指导和教育普及的责任;农民则是贵族的附属,他们以农耕为生,为贵族提供劳动力和税收。
2. 宗教的影响力在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信仰非常盛行,它成为统一欧洲文化和价值观的重要因素。
教会掌握了极高的权威和影响力,教士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教会还拥有巨额土地和财富。
3. 封建制度的兴起中世纪欧洲的封建制度是一种基于土地所有权和人附属关系的社会制度。
贵族通过封地系统,获得了土地和政治权力,他们向农民提供保护和管理,农民则为贵族提供劳动和税收。
4. 经济的特点中世纪的欧洲经济以农业为主导,农民们从事农耕和牧业,种植谷物和蔬菜,养殖牲畜。
此外,手工业也相对发达,例如纺织业和金属加工业。
尽管欧洲经济相对闭塞,但通过与东方的贸易,中世纪欧洲逐渐与亚洲和北非建立了经济联系。
二、中世纪欧洲的政治1. 封建制度的影响中世纪欧洲的政治以封建制度为基础,各地的领主通过亲属、宾客和骑士来扩大他们的势力范围。
封建制度下的政权高度分散,君主的权力受到贵族的限制。
这导致了欧洲长期的分裂和割据。
2. 教会的政治力量中世纪的教会在政治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士担任顾问、大臣和法院的职位。
教廷与君主及贵族之间的关系紧密,宗教裁判所对法律和司法系统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3. 十字军东征中世纪欧洲的政治局势与十字军东征密切相关。
由于对伊斯兰教圣地的控制权争夺,欧洲君主发起了一系列的十字军东征。
这些东征对欧洲政治和经济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导致了贵族们对东方商品的需求增加,加强了欧洲与亚洲之间的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