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学习K12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课 贞观之治教案2 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79.00 KB
- 文档页数:4
第2课贞观之治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成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大体史实。
引导学生试探和探讨“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缘故”,培育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评判唐太宗和武则天的统治,培育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判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进程与方式:多媒体播放影视片断及文献资料,学生查找唐太宗、武则天相关资料,采纳合作探讨式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熟悉唐太宗、武则天的开明思想及开明政策,增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杰出人物对历史进展所起的必然推动作用二、教材简析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本课重点是“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本课难点是如何帮忙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作出适当的评判。
三、课前预备学生查找与唐太宗、武则天统治相关的资料。
四、教学进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生漫谈“你所熟悉的武则天是一名如何的皇帝?”(二)师生互动探讨新知Ⅰ、女皇武则天1、在课前谈话基础上展现武则天画像,简介武则天经历,强调唐朝的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教师出示探讨问题:郭沫若评判武则天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什么缘故如此评判?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归纳出武则天的统治体此刻两方面:一是重视进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
教师简评并衔接新知识:武则天的统治,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她确实是个治国之才,不失为一名有作为的皇帝、女政治家。
“贞观之治”的局面出此刻谁统治时期,什么缘故会显现这种治世局面呢?Ⅱ、贞观之治1、唐朝的成立和李世民即位引导学生回忆隋朝的繁盛,试探“什么缘故如此繁盛的隋朝会二世而亡呢?”学生自读课文,明白得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类矛盾,致使隋末农人大起义。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衰亡。
同年,在太原起兵反隋的李渊攻占长安,成立唐朝。
学生自读楷体字辅助文,了解在唐朝的成立和统一战争中李世民功勋显赫,教师补充“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即皇帝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
“贞观之治”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隋朝的灭亡和唐朝的建立;“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及“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唐太宗、武则天、魏征的事迹。
通过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唐太宗、武则天、的简单评价,培养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本课的历史材料,帮助从中获取有效的信息,加强对相关内容的理解;通过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质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二帝的开明思想及其实行的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
②认识评价历史人物,主要看其是否推动社会发展、历史进步教学重点、难点重点:①“贞观之治”难点:恰当评价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归纳法、阅读、讲述、讨论探究、合作学习教学过程今天这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
这节课我们不仅客观地评价了唐太宗和武则天,我们还把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相同点进行了对比,在对比中,我们对这些朝代的历史更加了解。
学习要学会举一三。
下面老师给你们布置一道课外探究的问题。
(出示问题)设计一张表格,列出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巩固练习1、完成填充图及课后作业2、布置课后探究题1问题:比较“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原因,用史实讲述。
板书设计第2课“贞观之治”一、唐朝的建立1、隋炀帝的暴政和李渊建唐代隋2、玄武门之变和李世民登基二、“贞观之治”1、“贞观之治”的原因2、“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三、女皇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贞观之治》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
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的统治,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多媒体播放影视片断及文献资料,学生查找唐太宗、武则天相关资料,采用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唐太宗、武则天的开明思想及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二、教学重点1、唐朝建立的背景2、“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
三、课前准备学生查找与唐太宗、武则天统治相关的资料。
四、互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生漫谈“你所熟悉的武则天是一位怎样的皇帝?”(二)学习过程(精彩课堂,展现独特自我)一、自主学习(我的课堂,我的舞台)学习任务:详细阅读教材,独立完成下列知识填空,并努力记住下列知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
1、唐朝的建立:时间年,建立者是李渊(唐高祖),都城在。
高祖退位以后,传位于李世民即唐太宗,年号。
2、贞观之治:(1)原因:①吸取的教训;②轻徭薄赋,发展生产;③皇帝勤于政事,大臣廉洁奉公;④提倡节俭;⑤合并;⑥任用贤才和虚心(任命房玄龄和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重用敢于直言的)。
(2)结果: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
动脑筋:读一下课本第8页唐太宗的那段话,想一想他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3、武则天:(1)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称帝后将国号改为。
(2)统治措施:①继续实行发展的政策;②继续注意选拔贤才。
武则天统治期间,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
二、合作探究:(发现一个问题,甚至比解决一个问题还要有价值)1、经过上面的学习,你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在小组内讨论研究。
第2课“贞观之治”【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盛唐景象导入新课:这是一个充满朝气的、伟大的、开放的时代,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既有“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喜悦,也有“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又有“一览众山小”的凌云壮志。
这个“充满朝气的、开放的、伟大的时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哪一个时代?(学生回答:唐朝)这样一个开放的、强盛的、伟大的时代是由谁开创的,它又是怎样发展和继续繁荣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唐朝,去探究这一历史之谜。
一、隋亡唐建之迷[提出问题]隋炀帝是怎样的一个历史人物?谁能来为大家讲讲他的故事?学生活动预期效果:生1:隋炀帝暴虐无道。
生2:他经常远出巡游,骚扰地方百姓。
生3:他在位时,开通大运河,年年征发繁重的徭役,加重人民的负担。
生4:……教师过渡:老师这里也有两个有关隋炀帝的故事,我请一个同学来为大家讲一下。
多媒体展示:学生活动预期效果:生1:隋朝灭亡的原因是隋的暴政。
生2: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讲述隋炀帝暴政的有关故事,一方面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大量历史事实的展示,引领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从而理解隋朝二世而亡的历史教训。
教师过渡:隋炀帝的统治正如时人所说的“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隋朝就这样昙花一现。
取而代之的则是威震四海,人心所向的李渊父子。
下面请同学们自学课本内容,了解唐朝建立的过程。
多媒体展示:设计意图:针对七年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低的情况,老师把需要掌握的重点知识以问题的形式展示出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二、盛世开创之谜教师过渡:唐高祖李渊建立了唐朝,并完成了对唐朝的统一。
但是唐朝在他的继承者李世民统治时期发扬光大并带领唐朝走向繁荣昌盛的。
李世民是怎样一个历史人物呢?首先请同学们看一下此人的人物档案。
多媒体展示:设计意图:通过补充李世民的资料,让学生感受到伟大人物的品行,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案(新课标人教版)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起到的一定的推动作用。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教具】地图册、唐朝相关多媒体、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人物图【教学过程】—、复习提问①隋朝大运河开凿的目的、起始位置;②科举制创立的标志。
二、导入新以一首唐诗即杜甫的《忆惜》:“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廩倶丰实。
”开篇,引导学生回答此诗描绘了怎样的盛世景象?教师叙述:诗中描写了唐玄宗开元年间繁荣富庶、天下太平的盛世景象。
那么,这种盛世局面是怎样形成的,社会到底繁荣到何等景象?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学习《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三、讲授新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都城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
随后平定了全国。
继唐高祖之后,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贞观。
李世民就是唐太宗。
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广纳人才,知人善任。
唐朝时沿用并发展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唐太宗重视文化教育,大力兴办学校。
在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击败东、西突厥,加强对西域的统治。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是本课的重点,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二是唐太宗治国的政策和措施;三是治世局面的形成。
2 贞观之治第(1)课时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
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1、基本笔画包括: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姿势正确)4、运笔的技法: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
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四、作业: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
板书设计: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我的思考: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
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
课后反思:学生书写的姿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训练,基本笔画也要加强训练。
总第(2)课时课题:书写练习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2、使学生理解“杏花春雨江南”的意思,并用钢笔写出符合要求的的字。
重点:正确书写6个字。
难点:注意字的结构和笔画的书写。
一、小结课堂内容,评价上次作业。
二、讲解新课:1、检查学生书写姿势和执笔动作(要求做到“三个一”)。
2、书写方法是:写一个字看一眼黑板。
七年级下册历史《贞观之治》教案人教版两篇七年级下册历史《贞观之治》教案人教版两篇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
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的统治,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下册历史《贞观之治》教案人教版两篇,欢迎大家阅读。
贞观之治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2、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3、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导入:引导学生回忆隋朝的繁盛,然后思考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很快就灭亡了,使学生理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
在农民起义过程中,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一、唐朝的建立(略讲)隋朝太原留守李渊在太原起兵,618年攻占长安,建立唐朝。
时间:618年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都城:长安出示《唐朝疆域图》,强调唐朝长安城的位置。
二、贞观之治出示材料:[贞观十八年(644年),太宗]又谓曰:汝(指太子李治)知舟乎?对曰:不知。
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贞观政要o教戒太子诸王》学生讨论这段话的含义及从中可以得到的结论:由于唐太宗对君民关系认识较为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贞观年间,他的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思想而制定的。
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归纳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突出房玄龄、杜如晦、魏征三个人物,也可以让学生讲述有关魏征的小故事,加深印象,增强趣味性。
)1、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2、注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3、崇尚节俭;4、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
七年级历史下册贞观之治教案人教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唐太宗李世民的基本事迹和贞观之治的形成背景。
掌握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
能够分析贞观之治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史料、观看视频等途径,了解贞观之治的历史背景和具体内容。
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探讨贞观之治的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贞观之治是唐朝的一个高峰,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典范。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尊重和热爱,激发学生对国家历史的自豪感。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鼓励学生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做出贡献。
二、教学重点1. 贞观之治的形成背景。
2. 贞观之治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3. 贞观之治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三、教学难点1. 贞观之治的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2. 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来理解贞观之治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贞观之治的形成背景、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2. 史料分析法:引导学生阅读史料,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3. 比较分析法:组织学生比较贞观之治与其他历史时期的异同,深入理解贞观之治的特点。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贞观之治的意义和影响,促进学生的合作与交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唐太宗李世民的基本事迹,引发学生对贞观之治的兴趣。
2. 讲解贞观之治的形成背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背景。
3. 详细讲解贞观之治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4. 组织学生阅读史料,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来理解贞观之治的意义。
5. 进行比较分析,探讨贞观之治的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6.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贞观之治的理解和感悟。
7. 总结贞观之治的重要性和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贞观之治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一、教材分析
隋末农民起义后,李渊建唐并统一了全国。
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调整了统治政策,在经济上轻徭薄赋、政治上广搜人才,兼听各种意见,多方完善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
其在位时期,被世人称为“贞观之治”,它奠定了唐朝前期强盛的基础。
贞观时期的政治体现了封建专制制度最鼎盛时期的风貌。
因此,本课是学生了解隋唐盛世的政治制度的最重要的机会。
二、学生分析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记住唐太宗李世民的主要政绩;2记住“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3通过对唐太宗的分析评价,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4通过分析“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帮助学生树立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5通过本节课的讲述,联系以前的历史,说明杰出人物对加速或延缓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有不可忽视的作用;6唐太宗的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即使在今天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一)我们在教学中将信息技术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突出信息技术化手段的优势。
现场教学方法是一种提高实践教学能力的最好方法,但要受到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可以弥补这种缺憾
(二)本课程充分利用互联网知识传播的优势,实现了知识资源的共享。
现代的信息技术手段提供了个别化的形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教学过程中直接通过互联网实现相关知识的同步搜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传授必要的学科理论知识外,也担负着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开阔学生眼界的任务。
通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利用互联网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
源、方法、手段等)
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情境导入播放毛泽东的诗词《沁
园春·雪》。
写道“唐
宗宋祖,稍逊风骚”。
词中提到的“唐宗”指
的是谁?他在我国历史
上有怎样的作为?出示
材料“太宗十八举义兵,
白旄黄钺定两京。
擒充
戮窦四海清,二十有四
功业成。
二十有九即帝
位,三十有五至太平”
——白居易教师通
过白居易的《七德舞》
来讲述隋的灭亡、唐的
建立以及李世民登
基。
(1)出示隋炀帝
的生平介绍及图片,使
学生了解隋朝末年的混
乱。
“太宗十八举
义旗”这一句让学生了
解,李世民在617年追
随父亲李渊,太原起兵,
进占长安。
618年,隋
炀帝被杀后,李渊自立
为帝,建立唐
朝。
(2)“擒充戮
窦四海清,二十有四功
业成”向学生解释李世
民率军活捉东都守将王
世充,杀死农民军首领
窦建德。
基本统一了中
原。
(3)解释李世
民是如何的“二十有九
即帝位”的。
学生:唐太宗李
世民。
引导学生
自主思考
多媒体播放视频,播
放课件
新课讲授,研讨老师:李世民在登基后
是怎样的达到“三十有
五至太平”的呢?下面
我们就来探索一下唐
太宗李世民的治国措
施。
1、节用戒
奢①戒奢从简运
引导学生思考,
并回答疑问。
运用课件综合讲述
用戒奢从简中的材料向学生讲解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戒奢从简以减轻百姓负担。
②裁汰冗员教师:唐太宗认为,“官在得人,不在员多”为减轻百姓负担,唐太宗下令精简机构,裁汰冗员。
③三省六部制教师:大家阅读一下课文。
唐初沿袭了隋朝的中央官制。
教师列出“三省六部制”简表,使学生有一个直观的理解
新课讲授,讨论2、招贤用能①知
人善任教师:通过
阅读,向学生提问,这
些材料说明了什么?
②沿用科举制教
师:唐太宗为什么要沿
用隋朝的科举制
度?教师运用材
料Ⅰ“三十老明经,五
十少进士”和Ⅱ图片:
大雁塔进士题名帖使
学生了解科举考试常设
的科目以及科举制确立
的过程。
③科举制
的影响教师:那么
科举制都产生了那些
影响呢?教师:科
举制是一种通过分科考
试以选拔官员的制度,
科举制的确立,使得许
多贫寒人士通过刻苦努
力,参加科举,取得进
入各级政府任职的机
会,扩大了统治基
础。
科举取士不重
门第,完全取决于考试,
改善了选官用人制度,
学生:唐太宗知
人善任,用人唯
贤,不论资历,
不记亲疏,只要
是治国安邦之才
就委以重任。
学生:为了培养
和选拔更多的贤
能之才。
学生:促进了教
育事业的发
展。
学生:扩
大了选拔官员的
范围。
多媒体播放视频,播
放课件
在科举制的激励下,世人读书风气日盛,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新课讲授,研讨3、虚心纳谏材料
里表现怎样的唐太宗
呢?
学生:唐太宗虚
心纳谏,宽容地
对待臣子通
过对材料的解读
及对学生的提
问,使学生了解
唐太宗虚心纳
谏,能够听取不
同的意见,集思
广益,择善而从。
播放材料,视频帮助
学生更好地了解。
小结复习播放《贞观之治》主题
曲,在优雅的歌声中结
束教学教师:“贞
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
有名的治世,它为开元
盛世打下了基础。
唐太
宗通过一系列努力以致
“贞观之治”,下面来
留下三道思考题,大家
课后思考一下。
下节课
我们一起解答。
思
考题:1、“贞观之治”
出现的原
因?
2、评价唐太
宗?
3、科举制的影响?
学生回答
课件展示小结和练
习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教学过程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能力。
小组讨论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合作意思,团队精神;对历史人物应如何评价的讨论使课堂的道理性的升华。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历史人物的解读,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主体性得到了有效的发挥。
但是,提高学生素质是一个长期作用的过程,教师不能指望上一两节课就能实现新课标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急于求成,要做到细水长流。
教师要在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中捉奸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