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师范类专业本科教学计划
- 格式:doc
- 大小:429.00 KB
- 文档页数:12
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范文(____字)第一部分: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具备坚实汉语基础与深厚文学素养的高级专门人才。
学生需掌握扎实的汉语基础知识,具备出色的汉语文献研究与文学批评能力,并能在汉语教学及传媒领域展现一定的工作能力。
第二部分:培养要求1. 专业基础知识:学生需精通汉语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深入理解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及写作规范,能够独立完成文学创作与批评。
同时,需熟悉中国文化与文学的历史脉络,掌握相关研究方法与技巧。
2. 专业选修课程:学生需选修一系列课程,以增强在文学理论、文艺批评、文化研究等方面的研究能力。
课程涵盖文学作品阅读与解析、文学批评理论与方法、中国古代与现代文学、文学研究方法与技巧等。
3. 实践教学:学生需参与文学创作、文学研究、文化交流及社会实践等实践活动,以深化对文学理论与实践的理解,提升创作与批评能力。
4. 海外学习:鼓励学生参与海外学习项目,如交换生项目、短期游学及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以拓宽国际视野,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
5. 汉语教学与传媒工作能力:学生需通过选修相关课程与实践活动,掌握汉语教学与传媒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提升教学与传媒能力。
第三部分:课程设置1. 基础课程:汉语基础知识:涵盖语音、词汇、语法等。
中国文化与文学史:介绍中国文化与文学的历史发展。
文学理论与方法:教授文学批评理论与研究方法。
2. 专业课程:文学作品阅读与解析:提升文学理解与鉴赏能力。
文学批评理论与方法:培养批评意识与能力。
中国古代与现代文学:介绍代表作品与重要作家。
文学研究方法与技巧:培养研究能力与素养。
文化研究:了解文化与文学关系,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
3. 选修课程:学生可根据兴趣选择古代文学、现代文学、比较文学、当代文学、文化批评、影视研究、媒体与传播等课程。
第四部分:实践教学学生需参与文学创作、文学研究、文化交流及社会实践等实践活动,通过学校组织的实践课程、项目与实习进行。
第五部分:评价与考核学业评价包括考试、论文、课堂表现及实践教学成绩。
汉语言文学师范生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汉语言文学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了解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批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汉语言文学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优秀文学作品的欣赏和分析。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批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
1. 汉语言文学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
2. 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3. 优秀文学作品的欣赏和分析。
四、教学方法。
1. 讲授法,通过讲解和讨论,向学生介绍汉语言文学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
2. 实践法,组织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欣赏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批评能力。
3. 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合作,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引入相关的文学作品或文学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热爱和向往。
2. 讲解,向学生介绍汉语言文学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包括文学的定义、分类、特点等内容。
3. 分析,组织学生进行优秀文学作品的欣赏和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艺术特点。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分享彼此的文学感悟和体会,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批评能力。
5. 总结,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梳理学生的学习收获和存在的问题,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手段。
1.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的文学作品和文学资料,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批评能力。
3. 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2024年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模板一、专业培养目标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具备扎实的汉语言文学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才,具备高水平的汉语文化传播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的专业人才。
二、培养要求1.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具备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文化视野。
2.掌握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熟悉语言规律和语言运用。
3.掌握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方法,具备辨析文学作品的能力。
4.具备独立开展文学研究的能力,能够进行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
5.具备一定的跨学科研究能力,能够将汉语言文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
三、培养方案1.公共课程(1)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形势与政策、职业道德与法律基础等。
(2)外语课程:英语、日语、法语、德语等。
(3)数学与计算机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离散数学、计算机基础等。
2.专业课程(1)语言学基础课程:汉语言文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基础等。
(2)文学理论与批评课程:文学概论、文艺美学、文学评论、文学批评方法等。
(3)文学创作与写作课程:文学作品创作、文学写作技巧、文学创作指导等。
(4)文学研究与研讨课程:文学研究方法、文学研究进展、文学研讨会等。
(5)文化传播与解读课程:文化传播与传媒、文化解读与叙事、文化交流与对外传播等。
(6)专业选修课程:古代文学、现代文学、汉字学、诗学、小说学、戏剧学等。
3.实践环节(1)实习实训:汉语言文学实习、文化传媒实习、出版实习等。
(2)创新实践:文学创作实践、文学评论实践、文化传播实践等。
(3)社会实践:赴大中城市文化机构、媒体机构等进行实践活动。
四、专业特色1.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通过开设国际化课程、组织交流学习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拓展视野。
2.双语教学:开设部分课程的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增强跨文化交流能力。
3.实践能力培养:注重实践环节的设置,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024年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参考范文一、培养目标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高素质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具备较强的汉语言文学理论基础、扎实的文学与语言分析能力、熟练的文学批评及研究方法和技巧,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创作能力,能够从事相关学科的研究、教学和文化管理工作,并具备语言文化研究及传播的跨学科能力。
二、培养要求1. 理论基础:学生应系统地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包括文学史、文艺理论、文学批评等,掌握汉语的基本知识和语言学理论。
2. 文化素养:学生应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和文化研究中注重培养审美能力,培养对文化的敏感度和理解力。
3. 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应具备较强的汉语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能够进行优秀文学作品的翻译和解读。
4. 综合运用能力:学生应具备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能够将汉语语言文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的文学创作和研究中。
5. 实践能力: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能够参与文学创作、编辑、出版和文化传播等相关工作。
三、培养课程设置1. 基础课程汉字学、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修辞学、文学史、文艺理论、文学批评方法、汉语写作、外国文学、语言学、比较文学等。
2. 专业课程汉语言文学理论、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全球汉语文学、文学批评方法与理论、汉语研究方法、中国人民传统文化、汉字文化研究、文化与社会、文化传播与策划、文学创作实践等。
3. 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相关的选修课程,如写作实践、翻译实践、影视文化等。
四、实践教学1. 实践课程学生在专业实践课程中,可以参与文学创作、文艺活动策划及组织、编辑出版等实践活动,增强自己的实践能力。
2. 实习实训学生在校期间,有机会参与新闻媒体、出版社、文化机构等单位的实习实训,了解相关行业,提升实践能力。
3. 社会实践学生可以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了解社会、接触实践,增加社会阅历和见识。
五、评价体系1. 笔试通过课堂测试、考试等方式,对学生在该课程中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价。
汉语言文学类本科教学计划一、培养目标(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本专业培养具备汉语言文学方面的系统知识、专业技能和较高理论素养,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能胜任高、中等学校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的教师或教研人员,以及其他教育工作、汉语言文字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
(二) 汉语言专业(对外汉语教学)培养具有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和对外汉语教学基本理论与知识,接受中国文学、中国文化、比较文学、英语语言文学、中西比较文化等方面的基本训练,熟练地掌握英语等国外语言,具备语言文化交流、教学与研究的基本能力。
能在国内外、各类学校、新闻出版、文化管理和企事业单位等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及中外文化交流相关工作。
(三) 新闻专业本专业培养具有系统的新闻理论知识与技能、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熟悉我国新闻、宣传政策法规,能在新闻、出版与宣传部门从事编辑、记者与管理工作的新闻学高级专门人才。
(四) 文秘专业文秘教育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职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文秘专业的师资,国家机关公务员和社会团体以及企事业单位文秘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规格(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根据开放式、综合性、教学科研并重发展的定位,按照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显个性、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总体方案,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学生主要学习汉语言、中国文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有关理论思维和教师专业技能的基本训练,掌握汉语言文学教学、科研和相关文字工作的基本能力,并有一定的跨专业工作(如报考公务员)能力,成为高级复合型专业人才。
学生在毕业时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熟练掌握汉语及语言学、中国文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2.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团结合作精神,以及较强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能够根据实际需要,拓宽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水平或工作效率;3.具有较宽的哲学和文史知识基础,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和语言文字功底,能独立解析文学作品,实施语文教学或教学研究;4.熟悉教育法规,具有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从事教育、教学和教研的能力;5.有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坚持运用和推广普通话;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7.大学英语达到国家四级水平,计算机测试达到非计算机专业国家二级水平,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测试合格;8.具有健康的体魄,达到大学生体育锻炼标准。
(2)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课程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普通中学及其它中等学校的语文教师与社会文史工作者。
并为毕业生成长为语文教学战线的骨干和教育管理人员打下基础。
二、培养规格1、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政治观念。
2、具备牢固的专业思想和健康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并有为发展社会语文事业服务的精神。
3、系统掌握汉语言文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有良好的专业造诣和人文素养。
4、掌握教育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教师职业的基本技能,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具备独立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
并初步了解学科领导和教育管理的基础知识。
5、具有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初步掌握汉语言文学及其教育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了解本学科的发展趋势,了解本学科与其它学科的发展关系,关心本学科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6、掌握英语,学会使用电子计算机,达到国家规定的等级标准。
具有现代信息观念,具备现代语言文字信息处理的能力。
7、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能承担教师及社会语文工作者的职业重任。
三、计划学制、最低毕业学分、授予学位1、计划学制:本专业实行学分制,学制一般为四年,允许提前或推迟毕业,具体按学校有关学分制管理条例执行。
鼓励学生攻读双专业、双学位和辅修专业。
2、最低毕业学分:165学分。
3、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四、课程修读要求1、学生必须修读全校性公共必修课41学分;学科基础课13学分;专业必修课39学分;共93学分。
其中体育、军事和计算机基础课试行通过性考试。
2、专业必修课中带☆号的为综合性课程。
3、全校性公共选修课按学校规定的学分数修读,具体为:社会科学类 2学分,自然科学类 4学分,艺术类 4学分,教育类2学分;就业指导课以讲座形式进行,开设4—6个讲座,1学分。
共计13学分。
4、“学科导论”以讲座形式安排在各个学期,及时介绍学科研究前沿信息。
5、专业选修课分限选课和任选课,学生须按以下规定至少修读45学分:(1)限选课修读30学分,其中,主选课程组为全体学生必须选修的课,共18学分。
华师汉语言文学本科计划简表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学习计划,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 必修课程:这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的基础课程,主要包括语言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美学、中学语文教学法等。
2. 选修课程:这是在必修课程的基础上,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设置的课程,包括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文体写作、唐诗宋词研究等。
3. 毕业论文:这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毕业前的最后一项学习任务,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方式。
学生需要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一篇高质量的毕业论文。
具体到华南师范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习计划,除了以上提到的必修和选修课程外,可能还有一些具有该校特色的课程设置。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可能还有不同的专业要求和课程设置,具体可以查询各高校的官方网站或教务处网站。
汉语言文学(师范类)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专业代号 050101(国家)0101(学校)一、培养目标及规格(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汉语言文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传统文化修养及创新精神,具备从事中等学校语文教学和科学研究能力的人才。
(二)培养规格(1)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良好的文化修养及高尚的道德品质;(2)具有正确的文艺观点、语言文字观点和坚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并具有处理古今文字材料的能力、解读和分析古今文学作品的能力,及设计实施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能力;(3)了解语言文学学科的新发展,并通过学习,不断吸收本专业和相关专业新的研究成果,根据社会及教育发展的需要,拓宽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水平,在融化新知识的实践中富于创新精神;(4)熟悉教育法规,懂得教育基本理论,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具有教师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达到国家语委规定的普通话标准,有良好的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5)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并具有较好的应用能力;掌握一门外语,达到国家规定的外语水平;(6)具有健全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审美素养。
二、学制、学位:学制四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三、四年教育时间活动周数分配表,见附表一。
四、课程设置及学时、学分安排(一)课程类别1、公共基础必修课程(1)政治理论课(2)通识文化课(3)教师教育课2、学科及专业基础必修课程见附教学计划表3、专业模块课程(限制选修课,每个学生限选一个方向)(1)语言学(2) 20世纪文学(3)古代文学(4)文艺理论(5)世界文学4、专业任意选修课程每个学生限选五门(见教学计划表)5、公共选修课程(1)限选课(限选四门)(2)任选课(每系列任选一门)(二)课程学时分配本专业教学总时数为2750学时,各类课程学时分配见附件。
(三)课程学时、学分分配及要求本专业学生须修满169学分方准予毕业,其中专业课程须修满规定的158学分。
2024年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参考范本一、培养目标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和扎实的汉语语言文学理论知识,熟练掌握汉语和文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具备较强的汉语语言文学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较强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能够在教育、文化、出版、新闻媒体等领域从事相关研究、教学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人才。
二、培养内容1. 基础课程(1)人文科学基础:哲学、逻辑学、社会学、心理学、修辞学等。
(2)汉语基础:汉字学、汉语语法、汉字教学法等。
(3)文学基础: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世界文学等。
2. 专业课程(1)语言学与应用:汉语音系学、汉语字音学、汉语方言学、对外汉语教学法等。
(2)文学理论与批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方法等。
(3)文学创作:小说写作、诗歌写作、戏剧创作等。
(4)文学研究方法:文献检索与利用、文献写作规范、文本分析等。
(5)文化研究:中国文化史、中国哲学、影视研究等。
(6)实践课程:实习、论文写作等。
3. 选修课程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发展方向,可选修中国古代文学选读、中国现当代文学选读、世界文学选读、文学创作选修、文学研究选读、文化研究选读、新闻选读等。
三、培养模式1. 课堂教学本专业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课堂的理论讲授、案例分析、教学互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分析和思考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研究兴趣。
2. 实践教学本专业注重实践教学,通过实习、实验、实训等方式,提供实际操作和实践经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习环节将安排到相关的文化、教育、出版、新闻媒体等机构进行实习,提供实际的工作经验和实践机会。
3. 毕业论文本专业要求学生在毕业前完成一篇较为独立的毕业论文,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对某一具体文学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
辅导教师会提供指导和帮助,同时学生也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探索,完成一篇有一定学术价值的论文。
汉语言文学(师X类)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专业代号050101(国家)0101(学校)一、培养目标及规格(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汉语言文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传统文化修养及创新精神,具备从事中等学校语文教学和科学研究能力的人才。
(二)培养规格(1)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良好的文化修养及高尚的道德品质;(2)具有正确的文艺观点、语言文字观点和坚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并具有处理古今文字材料的能力、解读和分析古今文学作品的能力,及设计实施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能力;(3)了解语言文学学科的新发展,并通过学习,不断吸收本专业和相关专业新的研究成果,根据社会及教育发展的需要,拓宽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水平,在融化新知识的实践中富于创新精神;(4)熟悉教育法规,懂得教育基本理论,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具有教师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达到国家语委规定的普通话标准,有良好的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5)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并具有较好的应用能力;掌握一门外语,达到国家规定的外语水平;(6)具有健全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审美素养。
二、学制、学位:学制四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三、四年教育时间活动周数分配表,见附表一。
四、课程设置及学时、学分安排(一)课程类别1、公共基础必修课程(1)政治理论课(2)通识文化课(3)教师教育课2、学科及专业基础必修课程见附教学计划表3、专业模块课程(限制选修课,每个学生限选一个方向)(1)语言学(2)20世纪文学(3)古代文学(4)文艺理论(5)世界文学4、专业任意选修课程每个学生限选五门(见教学计划表)5、公共选修课程(1)限选课(限选四门)(2)任选课(每系列任选一门)(二)课程学时分配本专业教学总时数为2750学时,各类课程学时分配见附件。
(三)课程学时、学分分配及要求本专业学生须修满169学分方准予毕业,其中专业课程须修满规定的158学分。
此外,为全面加强中文系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特颁布《韩山师X学院中文系本科生阅读书目》,及《韩山师X学院中文系本科生培养目标特色标准》。
学生须在学好所修专业的同时,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上列规定中的必读书目,对规定必读的中国文化经典,学生不仅要读,还要撰写30000字以上的读书笔记或小论文,方可取得规定的3学分;学生在四年时间还必背诵300篇古代诗词,取得3学分。
没有完成任务的,不准毕业。
各类课程学分分配见附表。
五、教学实践环节教学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创造精神及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本专业教学实践活动包括如下内容:(1)公益劳动。
主要内容是校园美化与建设,学生须参加公益劳动,考核合格才能毕业。
公益劳动安排在第三、五、七、八学期分散进行,不计学分。
(2)军事理论与训练。
包括军事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共安排2周(含入学教育),计3学分。
时间由学院统一安排。
(3)社会调查。
在第二学期后的暑假。
调查报告由班主任负责审阅,作为学生综合测评的参照内容,成绩及格计1学分。
(4)教育实习安排在第七学期,时间6周,共6学分。
学科教学论的微格教学随课堂进行,不另外增列学分。
(5)学年论文安排在第六学期,计1学分。
(6)课外阅读笔记3万字,安排在第八学期完成,计1学分。
(7)毕业论文安排在第八学期进行,停课4周,计6学分。
毕业论文提交的同时,应提交《著作权》声明,计1学分。
六、专业教学计划(见下表)汉语言文学(师X类)专业本科教学计划表(一)注:课程名称前有* 号的为考查科目,其他为考试科目。
汉语言文学(师X类)专业本科教学计划表(二)注:课程名称前有* 号的为考查科目,其他为考试科目。
汉语言文学(师X类)专业本科教学计划表(续二)注:课程名称前有* 号的为考查科目,其他为考试科目。
附表一:四年时间分配表附表二:各类课程学时数分配表附表三:各类课程学分分配表附表四:课程时数分期安排表七、主要课程简介1、02212020 语文学科教学论课程内容:语文教学论课程是中文系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是高师教育师X性的具体体现。
本课程是应用理论学科,兼有理论性与实践性特点,教学内容包括:语文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及原理的学习;教学设计、教学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课程设置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语文教育、教学理论。
掌握中学语文教学的原理、规律、内容及方法,具备初步的中学语文教学能力。
考核形式:考试。
2、01121010 现代汉语课程内容:现代汉语课程是现代汉民族使用的语言,它是现代汉民族最主要的交际工具,是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
本课程着重讲述现代汉语语音、文字、词汇、语法和修辞的基础理论知识,并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有关基本训练,以提高使用现代汉语的能力,并为继续学习有关语言课程打下基础。
考核形式:考试。
3、0121020语言学概论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讲述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是一门理论课程。
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初步树立科学的语言观,掌握语言学的基本要概念,初步具备运用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语言现象的能力。
考核形式:考试4、0121030中国古代文学(含作品选)课程内容: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含作品选)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
本课程按历史发展顺序讲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概貌,各阶段的历史背景、文学活动、文学思潮和文学创作情况;介绍各个阶段的重要作家及其代表性作品,对其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作出分析、评价,客观地描述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在各阶段,乃至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要求学生重视各个时期有代表的作家作品的阅读,尤其是读原典、读名著;同时,力图理清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式的发展、流变线索。
考核形式:考试。
5、01211040 中国现代文学(含作品选)课程内容:中国现代文学史是全国高等师X院校汉语言文学系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梳理1917——1949年中国现代文学发生发展和嬗变的基本线索,介绍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思潮、文学社团流派,文体演变轨迹,重点讲述现代作家作品,对重要的现代作家作品进行深入的讲解和文学史评判。
要求学生阅读一定数量的现代文学作品,适当了解该学科有代表性的科研成果,注重发掘、培养学生的文学感悟力和审美力,培养学生理解、分析、评判现代作家作品的能力,并结合课程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初步的学术论文写作训练。
教材:《中国现代文学》,郭志刚主编,高等教育,1999年版。
考核形式:考试。
6、01211050 文学概论课程内容:系统讲授文学基本原理及基础知识的课程。
它把人类社会历史的和现实的各种文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概念X畴、一般规律和相关的科学方法。
文学理论来源于对文学实践及其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考核形式:考试。
7、01211060 古代汉语课程内容:古代汉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语言基础工具课程。
本课程主要讲授古代汉语的文字、语言、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一定数量的先秦两汉的典X 文学作品,使学生具有分析、研究古代汉语的初步能力和讲授中学文言文的能力。
考核形式:考试。
8、01211070 中国当代文学(含作品选)课程内容:本课程是研究建国以来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发展的学科。
使学生系统了解建国以来的文学思潮和文学创作的基本情况。
历史地、全面地分析评价各个历史阶段的重要作家作品。
提高学生鉴赏、理解与分析当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通过对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的剖析,当代有代表性作家和作品评介。
考核形式:考试。
9、01211080 写作学概论课程内容:本课程以理论阐述、X文示例和写作训练三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写作的基础知识和常用文体知识,自觉地运用理论指导实践,能熟练地写作各种类型的文章,具有较扎实的写作基本功。
考核形式:考试10、01211100 外国文学课程内容:采用西方文学和东方文学两条线的体系,主要讲授欧美文学,内容是按文学史的发展线索,从古代到20世纪欧美文学的发展概况,突出人文主义、古典主义、启蒙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等文学流派的特征及重点作家,分析作品的思想艺术成就,为开阔学生学术视野,树立全方位的文学意识,提高分析、评价外国文学作品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考核形式:考试。
11、01214140 中国近代文学课程内容:本课程是研究鸦片战争以来至“五四”运动中国八十年文学创作发展的学科。
通过文学史和作品选的教学,使学生系统了解这期间的文学思潮和文学创作的基本情况,历史地、全面地、分析评价各个阶段的重要作家作品,提高学生鉴赏、理解与分析近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考核形式:考查。
12、01211110 美学课程内容:美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
美学是一门研究美、美感、艺术,并主要研究艺术的科学。
本课程内容包括美造以及各类艺术形态的审美特征等方面。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明确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知识和美学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美学作为自己文学鉴赏和文学评论的理论基础。
考核形式:考试。
13、01211120 西方文论课程内容:西方文论是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是一门研究西方现当代文艺美学的基本概念、思想及其演变的文学理论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广拓学生的文学理论视野,可以运用新的方法和观念来研究二十世纪的中外文学现象和文学思潮,提高学生对现当代中外文学的认识和评价能力。
考核形式:考试。
中文专业本科生百部阅读书目导读[自学用书]2001年,教育部高教司向各高校转发了《高等学校中文系本科生阅读书专业》,该书目中包括100部作品,是教育部高等学校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几十位教授围绕中文专业7门主干课学习所需,经过长期酝酿和反复讨论,向全国高等学校中文专业本科生推荐阅读的,由高等教育2003年版。
本书即是高等学校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写的关于这100部作品的导读,内容包括这100部作品的背景知识、历史地位、理论价值或文学价值、阅读要点和线索,以及可能存在的不足或历史局限性,能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