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热敷法集锦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7
热敷(中药烫熨)技术
【物品准备】
治疗盘、布袋、毛巾、微波炉、凡士林、中药调配剂等
【操作程序】
1.将适量中药调配装入布袋,加入少量药酒,放入微波炉加热至60-70度,用大毛巾保温,即可使用。
2.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3.去合适体位,暴暴露热敷部位,注意保暖。
必要时屏风遮挡。
4.先于患处涂少量凡士林,将药袋放到患处或相应穴位用力来回推熨,力量要均匀,开始时用力要轻,速度可稍快,随着药袋温度降低,力量可增大,同时速度减慢。
药袋过低,可更换药袋。
操作过程约15-30分钟,每日1-2次中药可连续使用1周。
5.药熨后擦净局部皮肤,整理物品。
【注意事项】
1.防治烫伤,尤其是小孩,昏迷病人,老年人,及有瘫痪、糖尿病、
肾炎等血液循环不好的或感觉不灵敏的病人,使用热敷时,应随时检查
局部皮肤的变化,如发红起泡时,应立即停止。
2.当急腹症未确诊时,面部、口腔的化脓,各种内脏出血,关节扭
伤初期有水肿,都禁止用热敷。
3.有传染病的患者应使用单独的浴具,并单独严格消毒。
腰椎间盘突出用中药热敷的方子,治疗方法腰椎间盘突出是指椎间盘脱出或向椎管内侵犯压迫神经,引起腰痛和下肢放射痛等症状。
中药热敷是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可以缓解疼痛、促进血液循环和代谢,进而促进炎症和水肿的消退。
下面将介绍一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中药热敷方子。
方子一:乌罂藤、广金钱草、当归、白芷用量:乌罂藤15克,广金钱草15克,当归15克,白芷15克。
制法:将以上药物洗净,加入适量清水煎煮30分钟左右,然后取出药渣,将药汁加热至适宜的温度后敷于腰部。
注意事项:若患者有皮肤瘙痒或过敏等不适症状,应停止使用。
方子二:红花、川芎、白芷、桑叶用量:红花10克,川芎10克,白芷10克,桑叶10克。
制法:将以上药物洗净,加入适量清水煎煮30分钟左右,然后取出药渣,将药汁加热至适宜的温度后敷于腰部。
注意事项:使用前应注意检查药品是否过期,如有过期应弃用。
方子三:熟地、桂枝、白芷、陈皮用量:熟地15克,桂枝15克,白芷15克,陈皮15克。
制法:将以上药物洗净,加入适量清水煎煮30分钟左右,然后取出药渣,将药汁加热至适宜的温度后敷于腰部。
注意事项:敷药时应注意温度不要过高,以免烫伤皮肤。
治疗方法:1、热敷时间不宜过长,每次不超过20-30分钟。
2、敷药前应先用温水清洁患部皮肤,以便药物更好地吸收。
3、敷药过程中应保持身体放松,不要紧张。
4、热敷后应保暖,避免着凉或着重负重。
5、如出现不适情况,应及时停止使用。
综上所述,中药热敷对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具有一定的疗效,但对于不同的患者,敷药的药方和治疗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在治疗期间,患者应注意饮食调理、加强体育锻炼、保持心情愉悦等方面,以提高治疗效果,促进康复。
腰痛宁腰椎病变可以吃吗,治疗方法腰痛宁是一种中成药,可用于治疗腰痛和神经炎等症状。
而腰椎病变则是指人体腰椎骨骼和周围软组织发生退行性变化,导致腰椎功能障碍和腰痛等症状出现。
在治疗腰椎病变的过程中,腰痛宁也可作为辅助治疗药物,但需要患者谨慎使用。
中药热敷包配方范文1.羚羊角敷包:羚羊角10克,麻仁15克,九香虫12克,天南星10克,制苍耳子15克,杏仁10克,桃仁15克,石乳香15克,炮姜10克。
将以上中药研磨成细末,然后放入布袋中,用于温热敷在关节疼痛、筋络损伤、骨折等病症。
2.白鲜皮热敷包:白鲜皮15克,大头皮15克,龙骨15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干姜10克。
将以上中药研磨成细末,然后放入布袋中,用于温热敷在痛风、关节炎、肌肉酸痛等病症。
3.炮姜敷包:炮姜15克,生姜15克,白芷15克,马齿苋15克,白芷15克,白术15克,防风15克。
将以上中药研磨成细末,然后放入布袋中,用于温热敷在风寒感冒、肩颈不适、腰腿酸痛等病症。
4.通络消肿敷包:红花15克,当归15克,桃仁15克,防风15克,火麻仁15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炮姜10克。
将以上中药研磨成细末,然后放入布袋中,用于温热敷在跌打损伤、扭伤扭痛、肿痛肿疮等病症。
5.关节养护敷包:巴戟天15克,狗脊可15克,红花15克,桃仁15克,白芷15克,防风15克,蒲黄10克,当归10克。
将以上中药研磨成细末,然后放入布袋中,用于温热敷在关节疼痛、风湿性关节炎、骨质增生等病症。
以上是一些常用的中药热敷包配方。
在制作热敷包时,需要将中药洗净晾干,然后研磨成细末,放入布袋中。
使用时,将布袋放入水中煮沸,煮至中药呈现出浓郁的草药香味后,即可用于热敷。
敷在患处时,需要拿出布袋稍微待凉后再敷在皮肤上,避免烫伤。
使用热敷包时,可以在敷上湿敷布,再用保鲜膜或自制的药膜纸包裹住,然后用绷带固定。
敷药时间一般为20-30分钟,每天1-2次,连续使用3-5天。
在使用过程中,如果出现过敏、皮肤红肿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
总之,中药热敷包在舒筋活络、祛湿散寒、通络消肿等方面具有良好的疗效。
但是在使用时需要根据不同的病症和个体差异来选择中药配方,并严格按照说明使用,以免产生不良反应。
同时,使用中药热敷包应该谨慎,避免烫伤等意外发生。
中药热敷法集锦你值得拥有!关于《中药热敷法集锦你值得拥有!》,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应用热敷法医治一些病症,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时间。
《内经》中称作“熨”法。
古时候运用热敷法的方式有很多,有药熨、汤熨、酒熨、葱熨、土熨等。
那麼中药热敷的方式有什么呢?(一)寒湿敷热敷法是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法,一般在技巧医治后运用,既可提高技巧的功效,又能缓解因技巧不善而造成的副作用。
-1.寒湿方-(1)传统式推拿按摩敷热方-构成:玫瑰花10g,桂枝15g,乳香10g,没药10g,苏木50g,香椿木50g,宣木瓜10g,老紫草15g,伸筋草15g,钻地风10g,路路通15g,千年健15g。
-主冶:骨节扭伤害到,湿寒痹证,关节疼痛等。
-(2)简单化推拿按摩敷热方-构成:香椿木50g,豨莶草30g,桑枝50g,虎杖根50g。
-主冶:因扭伤害到而造成的疼痛发胀,并治身体苦楚等。
- (3)海桐皮汤-构成:海桐皮6g,透骨草6g,乳香6g,没药6g,川芎5g,蜀椒10g,羌活3g,玫瑰花3g,威灵仙2g,白芍2g,甘草2g,防风2g。
-主冶:因跌打而造成的疼痛不止。
-(4 )五加皮汤-构成;川芎10g,没药10g,五加皮10g,皮硝10g,绿皮10g,蜀椒10g,香附子10g,丁香花3g,血竭0.3g,老葱3g,地骨皮3g,丹皮6g。
-主冶:伤后淤血疼痛。
-(5) 化淤和伤汤-构成:番木鳖15g,玫瑰花5g,生半夏15g,骨碎补10g,甘草10g,葱须30g。
自来水烧开后,添加醋60g。
-主冶:跌仆损害、淤血堆积。
-(6)八仙消遥汤-构成:防风3g,荆芥3g,羌活3g,甘草3g,黄柏6g,赤芍10g,丹皮10g,蜀椒10g,苦参15g。
-主冶:因跌仆损害而造成的表皮肿硬疼痛,风湿病疼痛,身体酸疼等。
(二)干敷热-1.理气止痛方-构成:食用盐500g。
-主冶:胸腔饱闷疼痛、气滞血瘀涨痛。
-实际操作:将食用盐放置锅内,在灶火上炒热。
中药药包热敷方法
中药药包热敷方法可以帮助缓解疼痛、促进血液循环和舒缓肌肉。
下面是一种常见的中药药包热敷方法:
材料:
- 中药药包(例如艾叶、益母草、桑叶等)
- 纱布或细棉布
- 热水袋或电热毯
步骤:
1. 将中药药包放在清洁的水中浸泡几分钟,使其充分吸水。
2. 取出浸泡好的中药药包,用纱布或细棉布包裹住,使药包内的草药不会直接接触皮肤。
3. 将药包放在合适的位置,例如关节、腹部、背部等疼痛或不适的部位上。
4. 使用热水袋或电热毯进行热敷,将其放在药包上方,保持温度适中(不要过热避免烫伤)。
5. 建议保持热敷约15到30分钟,或根据个人情况适当延长或缩短时间。
6. 注意观察皮肤的反应,如有不适或过敏等情况应立即停止使用。
请注意,以上只是一种常见的中药药包热敷方法,具体使用中药的种类和用量应根据个人情况和医生建议进行调整。
在使用过程中如有任何不适或不明确的情况,
建议咨询专业医生或中医师的指导。
76个中药外敷肚脐偏方药物敷脐:独特而理想的给药途径对危重病人口服药疗效不显著者,敷脐疗法可收奇效。
肚脐没有皮下脂肪,血管非常丰富,所以药物易于渗透、吸收,加上药物不受胃酶的干扰破坏,因此用药量少、见效快。
肚脐作为人体一个独特的给药途径,用药物贴敷或施以热熨等方法,有复元回阳、开窍固气之功能。
特别适合于有胃肠、肝脏疾病的患者,由于中药敷肚脐不经肝脏代谢,可减少毒副反应,因此是一条理想的给药途径.1.天麻或天麻片穴位:神阙穴(肚脐)方法:从药店买来成块的天麻或中成药天麻片,打粉后填入肚脐内,外面用医用纱布和医用胶布固定。
每天晚上贴,早晨取下。
疗小叶增生的外敷方法小叶增生大概是女性朋友中最常见的疾病了。
很多女性朋友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经常郁闷,便会发现自己一侧或两侧乳房中出现了肿块,摸上去感觉硬硬的,又很有韧性,有点儿像摸橡皮块的感觉,用手去推还能推动,这就是小叶增生。
其实小叶增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疾病,大多数患上此症的女性朋友会在发病数月或一两年后自行缓解,无需治疗。
不过,也有一小部分人是一直有着小叶增生的,虽然不痛不痒,但是乳房中有肿块,终究是一件让人心里不太舒服的事情,有些女性还总担心它会转化成肿瘤什么的,所以,我给大家提供一则可以帮助消除小叶增生的外治方法:把天麻打成粉填入肚脐内。
友情提示:配合逍遥丸,效果更好2.胃气不足。
方法:取一粒健胃消食片或补中益气丸捣碎,填入肚脐,用医用纱布和医用胶布固定;每次贴12个小时,然后休息12个小时。
3.肚脐敷药治疗鼻炎 ,处方:党参10g,白术7g,干姜5g,炙甘草3g,扑尔敏2粒。
粉碎成细粉,填神阙穴4.自汗,盗汗,遗尿-----用五倍子打成粉贴在肚脐上。
可用五倍子15克(或五倍子30克、朱砂3克),焙干研细,睡前敷于肚脐或涌穴上治疗盗汗。
5.失眠-----桑葚子煮汤。
还可用归脾丸,贴在肚脐上。
用医用纱布和医用胶布固定,晚上贴上,早上拿下来。
6.十滴水滴肚脐,寒热两邪通吃把十滴水滴在肚脐里,外面用医用纱布和医用胶布封盖,12个小时以后取下。
热敷和湿敷的方法大全
中医疗法近年来越来越流行,其中有一种就是热敷,热敷可能不会很快见效,其实热敷的逐渐发挥效果也是不可轻视的。
热敷通过暖身可以缓解由炎症引起的疼痛,还可以通过改善血行来刺激新陈代谢,缓解症状。
蕺菜、艾草、笔头菜等身边的草药配以生姜、芋头湿敷会有惊人的治疗效果。
接下来分别介绍下这几种热敷和湿敷的方法:
一、芋头湿敷
芋头湿敷最简单,将芋头加热后用毛巾包好,然后直接贴附在僵硬或者疼痛的部位即可,可以逐渐而顺畅地缓解疼痛,能有效治疗腹痛、肝脏和肾脏的疼痛。
二、生姜湿敷
生姜湿敷可以通过改善血液流通来促进新陈代谢,还有解毒的功效,同时还可以治疗炎症,消除疼痛。
生姜不仅能暖身,如果配上草药和芋头的功效,会更加提高其疗效。
具有良好的杀菌消炎作用的蕺菜有助于脓肿和肿包的吸收;暖身效果很强的艾草对于腰疼和肩部酸疼等疼痛也非常有效;将笔头菜贴附于肾脏上部,能促进排尿,提高肾脏功能。
无论哪一种,在上面施以芋头湿敷,都可以使有效成分渗透入体内。
三、芋头湿敷
芋头湿敷利用了芋头的吸出功能。
一定要在进行完生姜湿敷,改善血行后再进行芋头湿敷,这种“生姜湿敷+芋头湿敷”的方法针对于一些从简单的不适发展到严重的症状的群体。
针对关节炎、肝脏疾病、肾脏疾病等有很好的疗效,还可以缓解由癌症引起的疼痛。
通过这个方法治疗,癌症症状得以减轻的人也不在少数。
四、草药热敷
准备新鲜草药(蕺菜、艾草、笔头菜)适量。
将洗净的新鲜叶子切碎。
用煎锅干炒。
然后用研钵研碎,再将研碎后的草药末抹在纱布或布上,贴附于患处,用橡皮膏固定即可。
中药热敷法、方集锦(湿热敷干热敷膏摩方)运用热敷法治疗某些疾病,在我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内经》中称之为“熨”法。
古代应用热敷法的方法有很多,有药熨、汤熨、酒熨、葱熨、土熨等。
热敷的主要方法是根据不同的病情,选用具有不同功效的方药,采用一定的方法,进行热敷;有温热肌肤、祛风散寒、行气活血、祛瘀止痛等作用。
热敷法可分为湿热敷和干热敷两种。
(一)湿热敷热敷法是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一般在手法治疗后应用,既可增强手法的疗效,又能减轻因手法不当而引起的不良反应。
1.湿热方(1)传统推拿热敷方组成:红花10g,桂枝15g,乳香10g,没药10g,苏木50g,香樟木50g,宣木瓜10g,老紫草15g,伸筋草15g,钻地风10g,路路通15g,千年健15g。
主治:关节扭挫伤,寒湿痹证,关节酸痛等。
(2)简化推拿热敷方组成:香樟木50g,豨莶草30g,桑枝50g,虎杖根50g。
主治:因扭挫伤而引起的疼痛肿胀,并治肢体酸楚等。
(3)海桐皮汤组成:海桐皮6g,透骨草6g,乳香6g,没药6g,当归5g,川椒10g,川芎3g,红花3g,威灵仙2g,白芷2g,甘草2g,防风2g。
主治:因跌打损伤而引起的疼痛不止。
(4 )五加皮汤组成;当归10g,没药10g,五加皮10g,皮硝10g,青皮10g,川椒10g,香附子10g,丁香3g,麝香0.3g,老葱3g,地骨皮3g,丹皮6g。
主治:伤后瘀血疼痛。
(5)散瘀和伤汤组成:番木鳖15g,红花5g,生半夏15g,骨碎补10g,甘草10g,葱须30g。
用水煮沸后,加入醋60g。
主治:跌仆损伤、瘀血积聚。
(6)八仙逍遥汤组成:防风3g,荆芥3g,川芎3g,甘草3g,黄柏6g,苍术10g,丹皮10g,川椒10g,苦参15g。
主治:因跌仆损伤而引起的体表肿硬疼痛,风湿疼痛,肢体酸痛等。
2.湿热敷操作方法(1)根据病情选用适当的方剂。
(2)将中草药置于布袋内,扎紧袋口。
放入锅内,加适量清水。
中药热敷疗法方剂总汇1)颈康热敷方药物组成:羌活,独活,桂枝,秦艽,当归,海风藤,乳香,没药,木香各15克,桑枝30克。
用法:炒热布包敷患部,每次半小时,每日2~3次。
功效:疏风通络,活血化瘀。
适用于颈椎病经络痹阻型。
2)透骨托敷剂药物组成:透骨草 12克,五加皮 15克,五味子 15克,山楂15克,当归12克,红花10克,赤芍12克,生地12克,羌活10克,独活10克,防风10克,炮附子6克,花椒30克。
用法:将上述各药装入布袋内,扎紧,放在盆中,加水煎煮15分钟,稍晾凉,托敷于颈背部,每次30分钟,每日托敷2次,每剂药连用4次,一般10日左右即可有明显好转。
功效:治疗颈椎骨质增生,舒筋展筋,缓解肌肉痉挛,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祛风胜湿,通络止痛。
该方能一定程度地改善骨质增生所致的肌肉韧带牵张,周围神经、血管的牵拉、刺激、压迫等病理变化,因此,该药止痛效果明显,关节运动功能也能恢复。
3)增生热敷粉药物组成:红花,桃仁,松香各6克,当归,生南星,生半夏各12克,生川乌,羌活,独活各9克,白芥子,冰片各3克,细辛,牙皂各45克,樟脑15克。
功效:活血祛瘀,化痰通络,散寒止痛。
适用于颈椎骨质增生。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酒炒,热熨患处,凉后继续加热,每次7~8小时,每天1次。
4)伸筋透骨粉药物组成:伸筋草,透骨草,荆芥,防风,附子,海桐皮,千年健,威灵仙,桂枝,羌活,路路通,独活,麻黄,红花各3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粗末,装入布袋内,每袋150克。
用时将布袋加入水中煎煮30分钟,稍凉后,热敷于颈部,每次30分钟,每日2次。
功效:适用于各型颈椎病。
5)吴茱萸粉药物组成:吴茱萸300克黄酒50毫升。
用法:将药末加黄酒拌匀,人锅中炒热,装入布袋中。
布袋稍凉后热敷颈部,冷后再炒再敷,每次30分钟,每口2次。
功效:适用于各型颈椎病,尤其头痛、颈部疼痛剧烈者。
6)防风川芎散药物组成:防风,川芎,当归,红花,赤芍,乳香,没药,牛膝,羌活及威灵仙等各15克。
中药热敷法集锦
运用热敷法治疗某些疾病,在我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内经》中称之为“熨”法。
古代应用热敷法的方法有很多,有药熨、汤熨、酒熨、葱熨、土熨等。
热敷的主要方法是根据不同的病情,选用具有不同功效的方药,采用一定的方法,进行热敷;有温热肌肤、祛风散寒、行气活血、祛瘀止痛等作用。
热敷法可分为湿热敷和干热敷两种。
(一)湿热敷热敷法是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一般在手法治疗后应用,既可增强手法的疗效,又能减轻因手法不当而引起的不良反应。
1.湿热方
(1)传统推拿热敷方
组成:红花10g,桂枝15g,乳香10g,没药10g,苏木50g,香樟木50g,宣木瓜10g,老紫草15g,伸筋草15g,钻地风10g,路路通1
5g,千年健15g。
主治:关节扭挫伤,寒湿痹证,关节酸痛等。
(2)简化推拿热敷方
组成:香樟木50g,豨莶草30g,桑枝50g,虎杖根50g。
主治:因扭挫伤而引起的疼痛肿胀,并治肢体酸楚等。
(3)海桐皮汤
组成:海桐皮6g,透骨草6g,乳香6g,没药6g,当归5g,川椒1 0g,川芎3g,红花3g,威灵仙2g,白芷2g,甘草2g,防风2g。
主治:因跌打损伤而引起的疼痛不止。
(4 )五加皮汤
组成;当归10g,没药10g,五加皮10g,皮硝10g,青皮10g,川椒10g,香附子10g,丁香3g,麝香0.3g,老葱3g,地骨皮3g,丹皮
6g。
主治:伤后瘀血疼痛。
(5)散瘀和伤汤
组成:番木鳖15g,红花5g,生半夏15g,骨碎补10g,甘草10g,葱须30g。
用水煮沸后,加入醋60g。
主治:跌仆损伤、瘀血积聚。
(6)八仙逍遥汤
组成:防风3g,荆芥3g,川芎3g,甘草3g,黄柏6g,苍术10g,
丹皮10g,川椒10g,苦参15g。
主治:因跌仆损伤而引起的体表肿硬疼痛,风湿疼痛,肢体酸痛等。
2.湿热敷操作方法
(1)根据病情选用适当的方剂。
(2)将中草药置于布袋内,扎紧袋口。
放入锅内,加适量清水。
加
热煮沸数分钟。
(3)医者趁热将毛巾在药液中浸透后拧干。
根据治疗部位的需要,折成方形或长条形,外敷于患部。
待毛巾不太热时,即用另一块毛巾换上(也可放在上一块毛巾的夹层中)。
一般换2~4次即可。
(4)患者也可自我治疗。
将药袋从锅中取出,滤水片刻,然后将药
袋放在治疗的部位上。
3.湿热敷注意事项
(1)热敷的部位主要是项背、四肢和腰部。
(2)毛巾必须折叠平整,这样不易烫伤皮肤,并可使热量均匀传递。
(3)热敷时可隔着毛巾使用拍法,但切勿在热敷时或刚热敷后使用
其他手法,否则容易破皮。
(4)热敷的温度应以病人能忍受为度,要避免发生烫伤。
对皮肤感
觉迟钝的病人尤需注意。
(二)干热敷
1.理气止痛方
组成:食盐500g。
主治:胸腹饱闷疼痛、气滞胀痛。
操作:将食盐置于锅内,在炉火上炒热。
然后取布袋1个,将炒热的盐放入布袋内。
令患者仰卧,将包着食盐的布袋置于患者胸部,然后将此袋缓缓地自胸部向腹部移动,如此反复数次。
2.祛积滞方
组成:枳壳30g,莱菔子30g,大皂角1条,食盐15g。
主治:食积痰滞结于胃脘。
操作:将上药共研为末,用白酒炒热,然后用布包好,乘热敷于胃
脘处。
3.暖痰方
组成:生附子1枚,生姜30g。
主治:小儿胸有寒痰,一时昏迷,醒则吐痰如绿豆粉,浓厚而带青
色者。
操作:将上药一起捣烂炒热。
再用布袋1个,将捣烂炒热的附子与生姜置于袋中。
先将此袋敷于患儿背部,然后敷于其胸部。
至袋不太热时,将袋中的附子与生姜取出,做成圆饼状,贴于患儿的胸口。
附:膏摩方
1.黄膏
组成:大黄10g,附子15g细辛10g,干姜20g,蜀椒15g,桂心10g,
巴豆5g。
作用与主治:有温散风寒,舒筋通络的作用。
治疗目赤,头痛,项
强,贼风游走皮肤等症。
制法:将上述药物用苦酒浸泡一夜,次日再放入1000g腊月的猪油内煎沸,绞去药滓,密封于瓷器内,贮存备用。
2.陈元膏
组成:当归30g,天雄10g,乌头30g,细辛20g,川芎30g,朱砂20g,干姜30g,附子30g,雄黄10g,桂心20g,白芷45g,松脂30g,生地100g,
猪脂4000g。
作用与主治:有温通活血,祛风止痛的作用。
治疗腰背疼痛,胸胁胀满,心腹积聚,经闭不孕,风痒肿痛及风湿痹痛等症。
制法:将上述药物(除松脂、猪脂、雄黄、朱砂外)切细,用米醋、苦酒和生地黄汁,浸泡一夜,再放入4000g猪油内微火熬炼,煮沸15次。
煎至药色变黄为度,绞去药滓。
再把雄黄、朱砂细末放入,搅拌和匀。
置于密封的器具内,贮存备用。
3.莽草膏
组成:莽草500g,乌头60g,附子60g,踯躅花60g,苦酒500g,猪脂2
000g。
作用与主治:有散寒消肿,温热止痛,安神定魄的作用。
治疗痹证
肿痛,精神恍惚等症。
制法:将上述药物切细,苦酒浸泡一夜,次日放入2000g猪油内煎沸,绞去药渣,置入瓷器内,贮存备用。
4.野葛膏
组成:野葛、水牛角、蛇衔、莽草、乌头、桔梗、升麻、防风、蜀椒、干姜、鳖甲、雄黄、巴豆各30g,丹参90g,踯躅花20g。
作用与主治:有清热解毒,祛痹止痛等作用。
治疗风毒恶肿,疼痹不仁,瘰疬恶疮,偏枯胫肿,脚弱等症。
制法:把上述药物切碎,用苦酒浸泡一夜,次日,将这些药物放入2500g猪油内,以微火煎沸,煎至药色变黄为度,绞去药渣,贮存备用。
5.青膏
组成:当归30g,川芎30g,蜀椒30g,白芷60g,吴茱萸30g,附子30
g,乌头30g,莽草60g。
作用与主治:有祛风散寒,活血止痛的作用。
治疗头痛,项强,四
肢烦痛等症。
制法:将上述药物切细,用醇苦酒浸泡两天,然后放入2000g猪油内煎至药色发黄,绞去药渣,贮存备用。
6.白膏
组成:天雄20g,乌头30g,莽草50g,羊踯躅30g。
作用与主治:有解毒、祛风除湿、散寒止痛的作用。
治疗伤风恶寒,肢节痛疼,目赤,咽喉痛,头牛皮癣等症。
制法:将上述药物切成粗末,用醇苦浸泡一夜,次日放入盛有150 0g腊月猪油的铜器中,文火煎炼,使药变成焦黄色,绞去药渣,置于
铜器中,贮存备用。
7.丹参赤膏
组成:丹参30g,雷丸15g,芒硝15g,戎盐30g,大黄20g。
作用与主治:有开胸行气,活血止痛的作用。
治疗心腹热痛。
制法:把上述药物切碎,用250g苦酒浸泡一夜,次日再放入猪油
内煎沸,绞去药滓,贮存备用。
8.乌头膏
组成:乌头30g,野葛30g,莽草30g。
作用与主治:有祛风散寒,活血通络作用。
治疗伤寒身强直,偏枯
口僻,手足顽麻等症。
制法:把上药切细,用适量高度白酒浸泡3天,再放入2500g猪油内煎沸,待药色成焦黄时,滤去药渣,盛入瓷器,贮存备用。
注意事项:
上述各方均有一定毒性,不可入口。
中药热敷与牵引治疗颈椎病
方药组成:川乌、草乌、细辛、防风、威灵仙各30g,川芎、透骨草、红花、没药、续断、狗脊各15g,研成细粒,用陈醋或黄酒将其拌潮湿,装入布袋(10cm×15cm)内,加热30
分钟。
用法:病人仰卧位,将布袋放于颈后部热敷,同时,再配合枕颌牵引,牵引重量5kg,保持颈后伸位,每次30分钟,每日2次,10次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