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热敷法集锦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7
热敷(中药烫熨)技术
【物品准备】
治疗盘、布袋、毛巾、微波炉、凡士林、中药调配剂等
【操作程序】
1.将适量中药调配装入布袋,加入少量药酒,放入微波炉加热至60-70度,用大毛巾保温,即可使用。
2.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3.去合适体位,暴暴露热敷部位,注意保暖。
必要时屏风遮挡。
4.先于患处涂少量凡士林,将药袋放到患处或相应穴位用力来回推熨,力量要均匀,开始时用力要轻,速度可稍快,随着药袋温度降低,力量可增大,同时速度减慢。
药袋过低,可更换药袋。
操作过程约15-30分钟,每日1-2次中药可连续使用1周。
5.药熨后擦净局部皮肤,整理物品。
【注意事项】
1.防治烫伤,尤其是小孩,昏迷病人,老年人,及有瘫痪、糖尿病、
肾炎等血液循环不好的或感觉不灵敏的病人,使用热敷时,应随时检查
局部皮肤的变化,如发红起泡时,应立即停止。
2.当急腹症未确诊时,面部、口腔的化脓,各种内脏出血,关节扭
伤初期有水肿,都禁止用热敷。
3.有传染病的患者应使用单独的浴具,并单独严格消毒。
腰椎间盘突出用中药热敷的方子,治疗方法腰椎间盘突出是指椎间盘脱出或向椎管内侵犯压迫神经,引起腰痛和下肢放射痛等症状。
中药热敷是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可以缓解疼痛、促进血液循环和代谢,进而促进炎症和水肿的消退。
下面将介绍一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中药热敷方子。
方子一:乌罂藤、广金钱草、当归、白芷用量:乌罂藤15克,广金钱草15克,当归15克,白芷15克。
制法:将以上药物洗净,加入适量清水煎煮30分钟左右,然后取出药渣,将药汁加热至适宜的温度后敷于腰部。
注意事项:若患者有皮肤瘙痒或过敏等不适症状,应停止使用。
方子二:红花、川芎、白芷、桑叶用量:红花10克,川芎10克,白芷10克,桑叶10克。
制法:将以上药物洗净,加入适量清水煎煮30分钟左右,然后取出药渣,将药汁加热至适宜的温度后敷于腰部。
注意事项:使用前应注意检查药品是否过期,如有过期应弃用。
方子三:熟地、桂枝、白芷、陈皮用量:熟地15克,桂枝15克,白芷15克,陈皮15克。
制法:将以上药物洗净,加入适量清水煎煮30分钟左右,然后取出药渣,将药汁加热至适宜的温度后敷于腰部。
注意事项:敷药时应注意温度不要过高,以免烫伤皮肤。
治疗方法:1、热敷时间不宜过长,每次不超过20-30分钟。
2、敷药前应先用温水清洁患部皮肤,以便药物更好地吸收。
3、敷药过程中应保持身体放松,不要紧张。
4、热敷后应保暖,避免着凉或着重负重。
5、如出现不适情况,应及时停止使用。
综上所述,中药热敷对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具有一定的疗效,但对于不同的患者,敷药的药方和治疗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在治疗期间,患者应注意饮食调理、加强体育锻炼、保持心情愉悦等方面,以提高治疗效果,促进康复。
腰痛宁腰椎病变可以吃吗,治疗方法腰痛宁是一种中成药,可用于治疗腰痛和神经炎等症状。
而腰椎病变则是指人体腰椎骨骼和周围软组织发生退行性变化,导致腰椎功能障碍和腰痛等症状出现。
在治疗腰椎病变的过程中,腰痛宁也可作为辅助治疗药物,但需要患者谨慎使用。
中药热敷包配方范文1.羚羊角敷包:羚羊角10克,麻仁15克,九香虫12克,天南星10克,制苍耳子15克,杏仁10克,桃仁15克,石乳香15克,炮姜10克。
将以上中药研磨成细末,然后放入布袋中,用于温热敷在关节疼痛、筋络损伤、骨折等病症。
2.白鲜皮热敷包:白鲜皮15克,大头皮15克,龙骨15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干姜10克。
将以上中药研磨成细末,然后放入布袋中,用于温热敷在痛风、关节炎、肌肉酸痛等病症。
3.炮姜敷包:炮姜15克,生姜15克,白芷15克,马齿苋15克,白芷15克,白术15克,防风15克。
将以上中药研磨成细末,然后放入布袋中,用于温热敷在风寒感冒、肩颈不适、腰腿酸痛等病症。
4.通络消肿敷包:红花15克,当归15克,桃仁15克,防风15克,火麻仁15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炮姜10克。
将以上中药研磨成细末,然后放入布袋中,用于温热敷在跌打损伤、扭伤扭痛、肿痛肿疮等病症。
5.关节养护敷包:巴戟天15克,狗脊可15克,红花15克,桃仁15克,白芷15克,防风15克,蒲黄10克,当归10克。
将以上中药研磨成细末,然后放入布袋中,用于温热敷在关节疼痛、风湿性关节炎、骨质增生等病症。
以上是一些常用的中药热敷包配方。
在制作热敷包时,需要将中药洗净晾干,然后研磨成细末,放入布袋中。
使用时,将布袋放入水中煮沸,煮至中药呈现出浓郁的草药香味后,即可用于热敷。
敷在患处时,需要拿出布袋稍微待凉后再敷在皮肤上,避免烫伤。
使用热敷包时,可以在敷上湿敷布,再用保鲜膜或自制的药膜纸包裹住,然后用绷带固定。
敷药时间一般为20-30分钟,每天1-2次,连续使用3-5天。
在使用过程中,如果出现过敏、皮肤红肿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
总之,中药热敷包在舒筋活络、祛湿散寒、通络消肿等方面具有良好的疗效。
但是在使用时需要根据不同的病症和个体差异来选择中药配方,并严格按照说明使用,以免产生不良反应。
同时,使用中药热敷包应该谨慎,避免烫伤等意外发生。
中药热敷法集锦你值得拥有!关于《中药热敷法集锦你值得拥有!》,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应用热敷法医治一些病症,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时间。
《内经》中称作“熨”法。
古时候运用热敷法的方式有很多,有药熨、汤熨、酒熨、葱熨、土熨等。
那麼中药热敷的方式有什么呢?(一)寒湿敷热敷法是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法,一般在技巧医治后运用,既可提高技巧的功效,又能缓解因技巧不善而造成的副作用。
-1.寒湿方-(1)传统式推拿按摩敷热方-构成:玫瑰花10g,桂枝15g,乳香10g,没药10g,苏木50g,香椿木50g,宣木瓜10g,老紫草15g,伸筋草15g,钻地风10g,路路通15g,千年健15g。
-主冶:骨节扭伤害到,湿寒痹证,关节疼痛等。
-(2)简单化推拿按摩敷热方-构成:香椿木50g,豨莶草30g,桑枝50g,虎杖根50g。
-主冶:因扭伤害到而造成的疼痛发胀,并治身体苦楚等。
- (3)海桐皮汤-构成:海桐皮6g,透骨草6g,乳香6g,没药6g,川芎5g,蜀椒10g,羌活3g,玫瑰花3g,威灵仙2g,白芍2g,甘草2g,防风2g。
-主冶:因跌打而造成的疼痛不止。
-(4 )五加皮汤-构成;川芎10g,没药10g,五加皮10g,皮硝10g,绿皮10g,蜀椒10g,香附子10g,丁香花3g,血竭0.3g,老葱3g,地骨皮3g,丹皮6g。
-主冶:伤后淤血疼痛。
-(5) 化淤和伤汤-构成:番木鳖15g,玫瑰花5g,生半夏15g,骨碎补10g,甘草10g,葱须30g。
自来水烧开后,添加醋60g。
-主冶:跌仆损害、淤血堆积。
-(6)八仙消遥汤-构成:防风3g,荆芥3g,羌活3g,甘草3g,黄柏6g,赤芍10g,丹皮10g,蜀椒10g,苦参15g。
-主冶:因跌仆损害而造成的表皮肿硬疼痛,风湿病疼痛,身体酸疼等。
(二)干敷热-1.理气止痛方-构成:食用盐500g。
-主冶:胸腔饱闷疼痛、气滞血瘀涨痛。
-实际操作:将食用盐放置锅内,在灶火上炒热。
中药药包热敷方法
中药药包热敷方法可以帮助缓解疼痛、促进血液循环和舒缓肌肉。
下面是一种常见的中药药包热敷方法:
材料:
- 中药药包(例如艾叶、益母草、桑叶等)
- 纱布或细棉布
- 热水袋或电热毯
步骤:
1. 将中药药包放在清洁的水中浸泡几分钟,使其充分吸水。
2. 取出浸泡好的中药药包,用纱布或细棉布包裹住,使药包内的草药不会直接接触皮肤。
3. 将药包放在合适的位置,例如关节、腹部、背部等疼痛或不适的部位上。
4. 使用热水袋或电热毯进行热敷,将其放在药包上方,保持温度适中(不要过热避免烫伤)。
5. 建议保持热敷约15到30分钟,或根据个人情况适当延长或缩短时间。
6. 注意观察皮肤的反应,如有不适或过敏等情况应立即停止使用。
请注意,以上只是一种常见的中药药包热敷方法,具体使用中药的种类和用量应根据个人情况和医生建议进行调整。
在使用过程中如有任何不适或不明确的情况,
建议咨询专业医生或中医师的指导。
76个中药外敷肚脐偏方药物敷脐:独特而理想的给药途径对危重病人口服药疗效不显著者,敷脐疗法可收奇效。
肚脐没有皮下脂肪,血管非常丰富,所以药物易于渗透、吸收,加上药物不受胃酶的干扰破坏,因此用药量少、见效快。
肚脐作为人体一个独特的给药途径,用药物贴敷或施以热熨等方法,有复元回阳、开窍固气之功能。
特别适合于有胃肠、肝脏疾病的患者,由于中药敷肚脐不经肝脏代谢,可减少毒副反应,因此是一条理想的给药途径.1.天麻或天麻片穴位:神阙穴(肚脐)方法:从药店买来成块的天麻或中成药天麻片,打粉后填入肚脐内,外面用医用纱布和医用胶布固定。
每天晚上贴,早晨取下。
疗小叶增生的外敷方法小叶增生大概是女性朋友中最常见的疾病了。
很多女性朋友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经常郁闷,便会发现自己一侧或两侧乳房中出现了肿块,摸上去感觉硬硬的,又很有韧性,有点儿像摸橡皮块的感觉,用手去推还能推动,这就是小叶增生。
其实小叶增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疾病,大多数患上此症的女性朋友会在发病数月或一两年后自行缓解,无需治疗。
不过,也有一小部分人是一直有着小叶增生的,虽然不痛不痒,但是乳房中有肿块,终究是一件让人心里不太舒服的事情,有些女性还总担心它会转化成肿瘤什么的,所以,我给大家提供一则可以帮助消除小叶增生的外治方法:把天麻打成粉填入肚脐内。
友情提示:配合逍遥丸,效果更好2.胃气不足。
方法:取一粒健胃消食片或补中益气丸捣碎,填入肚脐,用医用纱布和医用胶布固定;每次贴12个小时,然后休息12个小时。
3.肚脐敷药治疗鼻炎 ,处方:党参10g,白术7g,干姜5g,炙甘草3g,扑尔敏2粒。
粉碎成细粉,填神阙穴4.自汗,盗汗,遗尿-----用五倍子打成粉贴在肚脐上。
可用五倍子15克(或五倍子30克、朱砂3克),焙干研细,睡前敷于肚脐或涌穴上治疗盗汗。
5.失眠-----桑葚子煮汤。
还可用归脾丸,贴在肚脐上。
用医用纱布和医用胶布固定,晚上贴上,早上拿下来。
6.十滴水滴肚脐,寒热两邪通吃把十滴水滴在肚脐里,外面用医用纱布和医用胶布封盖,12个小时以后取下。
热敷和湿敷的方法大全
中医疗法近年来越来越流行,其中有一种就是热敷,热敷可能不会很快见效,其实热敷的逐渐发挥效果也是不可轻视的。
热敷通过暖身可以缓解由炎症引起的疼痛,还可以通过改善血行来刺激新陈代谢,缓解症状。
蕺菜、艾草、笔头菜等身边的草药配以生姜、芋头湿敷会有惊人的治疗效果。
接下来分别介绍下这几种热敷和湿敷的方法:
一、芋头湿敷
芋头湿敷最简单,将芋头加热后用毛巾包好,然后直接贴附在僵硬或者疼痛的部位即可,可以逐渐而顺畅地缓解疼痛,能有效治疗腹痛、肝脏和肾脏的疼痛。
二、生姜湿敷
生姜湿敷可以通过改善血液流通来促进新陈代谢,还有解毒的功效,同时还可以治疗炎症,消除疼痛。
生姜不仅能暖身,如果配上草药和芋头的功效,会更加提高其疗效。
具有良好的杀菌消炎作用的蕺菜有助于脓肿和肿包的吸收;暖身效果很强的艾草对于腰疼和肩部酸疼等疼痛也非常有效;将笔头菜贴附于肾脏上部,能促进排尿,提高肾脏功能。
无论哪一种,在上面施以芋头湿敷,都可以使有效成分渗透入体内。
三、芋头湿敷
芋头湿敷利用了芋头的吸出功能。
一定要在进行完生姜湿敷,改善血行后再进行芋头湿敷,这种“生姜湿敷+芋头湿敷”的方法针对于一些从简单的不适发展到严重的症状的群体。
针对关节炎、肝脏疾病、肾脏疾病等有很好的疗效,还可以缓解由癌症引起的疼痛。
通过这个方法治疗,癌症症状得以减轻的人也不在少数。
四、草药热敷
准备新鲜草药(蕺菜、艾草、笔头菜)适量。
将洗净的新鲜叶子切碎。
用煎锅干炒。
然后用研钵研碎,再将研碎后的草药末抹在纱布或布上,贴附于患处,用橡皮膏固定即可。
中药热敷法、方集锦(湿热敷干热敷膏摩方)运用热敷法治疗某些疾病,在我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内经》中称之为“熨”法。
古代应用热敷法的方法有很多,有药熨、汤熨、酒熨、葱熨、土熨等。
热敷的主要方法是根据不同的病情,选用具有不同功效的方药,采用一定的方法,进行热敷;有温热肌肤、祛风散寒、行气活血、祛瘀止痛等作用。
热敷法可分为湿热敷和干热敷两种。
(一)湿热敷热敷法是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一般在手法治疗后应用,既可增强手法的疗效,又能减轻因手法不当而引起的不良反应。
1.湿热方(1)传统推拿热敷方组成:红花10g,桂枝15g,乳香10g,没药10g,苏木50g,香樟木50g,宣木瓜10g,老紫草15g,伸筋草15g,钻地风10g,路路通15g,千年健15g。
主治:关节扭挫伤,寒湿痹证,关节酸痛等。
(2)简化推拿热敷方组成:香樟木50g,豨莶草30g,桑枝50g,虎杖根50g。
主治:因扭挫伤而引起的疼痛肿胀,并治肢体酸楚等。
(3)海桐皮汤组成:海桐皮6g,透骨草6g,乳香6g,没药6g,当归5g,川椒10g,川芎3g,红花3g,威灵仙2g,白芷2g,甘草2g,防风2g。
主治:因跌打损伤而引起的疼痛不止。
(4 )五加皮汤组成;当归10g,没药10g,五加皮10g,皮硝10g,青皮10g,川椒10g,香附子10g,丁香3g,麝香0.3g,老葱3g,地骨皮3g,丹皮6g。
主治:伤后瘀血疼痛。
(5)散瘀和伤汤组成:番木鳖15g,红花5g,生半夏15g,骨碎补10g,甘草10g,葱须30g。
用水煮沸后,加入醋60g。
主治:跌仆损伤、瘀血积聚。
(6)八仙逍遥汤组成:防风3g,荆芥3g,川芎3g,甘草3g,黄柏6g,苍术10g,丹皮10g,川椒10g,苦参15g。
主治:因跌仆损伤而引起的体表肿硬疼痛,风湿疼痛,肢体酸痛等。
2.湿热敷操作方法(1)根据病情选用适当的方剂。
(2)将中草药置于布袋内,扎紧袋口。
放入锅内,加适量清水。
中药热敷疗法方剂总汇1)颈康热敷方药物组成:羌活,独活,桂枝,秦艽,当归,海风藤,乳香,没药,木香各15克,桑枝30克。
用法:炒热布包敷患部,每次半小时,每日2~3次。
功效:疏风通络,活血化瘀。
适用于颈椎病经络痹阻型。
2)透骨托敷剂药物组成:透骨草 12克,五加皮 15克,五味子 15克,山楂15克,当归12克,红花10克,赤芍12克,生地12克,羌活10克,独活10克,防风10克,炮附子6克,花椒30克。
用法:将上述各药装入布袋内,扎紧,放在盆中,加水煎煮15分钟,稍晾凉,托敷于颈背部,每次30分钟,每日托敷2次,每剂药连用4次,一般10日左右即可有明显好转。
功效:治疗颈椎骨质增生,舒筋展筋,缓解肌肉痉挛,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祛风胜湿,通络止痛。
该方能一定程度地改善骨质增生所致的肌肉韧带牵张,周围神经、血管的牵拉、刺激、压迫等病理变化,因此,该药止痛效果明显,关节运动功能也能恢复。
3)增生热敷粉药物组成:红花,桃仁,松香各6克,当归,生南星,生半夏各12克,生川乌,羌活,独活各9克,白芥子,冰片各3克,细辛,牙皂各45克,樟脑15克。
功效:活血祛瘀,化痰通络,散寒止痛。
适用于颈椎骨质增生。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酒炒,热熨患处,凉后继续加热,每次7~8小时,每天1次。
4)伸筋透骨粉药物组成:伸筋草,透骨草,荆芥,防风,附子,海桐皮,千年健,威灵仙,桂枝,羌活,路路通,独活,麻黄,红花各3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粗末,装入布袋内,每袋150克。
用时将布袋加入水中煎煮30分钟,稍凉后,热敷于颈部,每次30分钟,每日2次。
功效:适用于各型颈椎病。
5)吴茱萸粉药物组成:吴茱萸300克黄酒50毫升。
用法:将药末加黄酒拌匀,人锅中炒热,装入布袋中。
布袋稍凉后热敷颈部,冷后再炒再敷,每次30分钟,每口2次。
功效:适用于各型颈椎病,尤其头痛、颈部疼痛剧烈者。
6)防风川芎散药物组成:防风,川芎,当归,红花,赤芍,乳香,没药,牛膝,羌活及威灵仙等各15克。
藤药热敷的操作方法
藤药热敷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疗法,可以缓解疼痛,促进血液循环以及放松肌肉。
以下是藤药热敷的操作方法:
1. 准备藤药袋:选择好质量的藤药袋,通常可以在中药店购买到。
将藤药袋放在热水中泡软,使其更容易释放药效。
2. 加热:将藤药袋放入沸水中煮热10-15分钟,直到药袋中的中药成分充分溶出。
然后将药袋捞出并轻轻挤压,使多余的水分流失。
3. 防烫准备:在使用藤药袋之前,先用手测试一下温度,确保不会烫伤皮肤。
如果太热,可以等待一会儿或轻轻晃动药袋,换掉热气。
4. 敷贴部位:将藤药袋敷贴在需要敷贴的部位,可以用绷带、胶布或纱布固定。
5. 敷贴时间:藤药热敷的时间一般为15-30分钟,根据个人感受可以适当调整。
6. 敷贴后注意事项:敷贴结束后,不要立即用冷水冲洗敷贴部位,以免引起刺激或伤害皮肤。
可以用温水轻轻擦拭或冷却后再清洗。
藤药热敷的注意事项:
- 所选中药应根据自身需要,最好在医生指导下选择,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 使用过程中要注意温度,避免烫伤皮肤。
- 对于长时间的疼痛或其他需要医疗干预的情况,应及时咨询医生。
〖中医中药〗祖传外用腰腿痛热敷药方
【中医中药】祖传外用腰腿痛热敷药方祖传外用腰腿痛热敷药方【主治】: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膝关节炎、脚踝扭伤等。
【配方】:当归,红花,乳香,没
药,伸筋草,急性子,透骨草,血竭,鸡血藤,苏木,接骨木,千斤拔,刘寄奴,防风。
用粉碎机粗粉一下。
【制作】:做一个大小适宜的布袋,将
上面药粉,装入放水中煎熬,滚20分钟后,再加入1斤陈醋,接着滚15分钟。
【用法】:用煮好的布袋蘸热汤,热敷患处。
【病例】:袁某某,
男,56岁。
因腰痛、腰困,左下肢憋、胀、酸、麻、困、痛、无力。
导致不能上班,不能日常劳作。
自行服用止痛药半月无效。
前往医院做腰椎C
T检查。
报告显示:1.腰椎退行性改变。
2.腰2/3、腰3/4、腰4/5、腰5/骶1椎间盘膨出。
3.腰5/骶1椎间盘钙化。
在医院牵引,按摩,针灸,拔罐,理疗。
效果不好。
经人介绍转来我处。
我用祖传外用腰腿痛热敷药袋,配合内服中药,10天病情大为减轻,30天后症状全
部消失,患者高高兴兴的上去了。
随访一年半无复发。
特效热敷秘方特效热敷秘方:生川乌、生草乌、生南星、生半夏、生白芥子、干姜、乳香、没药各60克、细辛、凤仙花、独活、大黄各40克、威灵仙、红花、透骨草、松节、仙茅、巴戟天、茴香、丁香、田七、五加皮、全蝎、土鳖虫、桑枝、当归、秦艽各30克、川芎、川牛膝各20克、桂枝35克、樟脑75克、冰片50克、山茱萸50克、麻黄、枸杞、狗脊各45克、伸筋草50克、苦参60克、干辣椒60克。
上药共研粗末,用55度以上的高度白酒浸泡15天或一个月后过虑使用。
浸泡过程中,每天摇功药酒(震摇一次),让药材有效成份充分浸泡出来,浸泡药酒时,白酒浸泡过药材高一寸即可。
用法:用纱布沾适量药液敷于患处,然后外盖塑料薄膜(保鲜膜)即可。
十分钟左右皮肤即感发热,六小时后除去,每日一次,主治各种颈肩腰腿痛。
禁忌:有严重血压、心脏病、孕妇、酒精过敏者忌用本药。
【中药热敷治疗骨质增生34例】:红花15克,草乌15克,白芷20克,细辛10克,威灵仙30克,生南星20克,透骨草12克,羌独活各30克,白芥子20克,木瓜30克,川断20克,牛膝20克,藤黄6克。
配制及用法:将药物研细过筛(加入适量麝香),加醋拌成泥,用纱布包裹敷于患处(根据患部大小适量用药),然后用热水袋放于纱布上方,以助药力向肌骨之间渗透。
热水袋放置30分钟左右取下。
外用纱布固定药膏,一般药物热度可保持30~90分钟,待热力消失,即取下药泥,每日1次,30次为1疗程。
共治疗34例,痊愈18例(临床症状全部消失,能参加正常体力活动),占52.9%;显效6例(症状明显减轻、局部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占17.6%;有效7例(症状减轻),占20.6%;无效3例(贴敷30次症状无改善者),占8.9%;总有效率为91.1%。
颈椎骨质增生、腰椎骨质增生、膝关节骨质增生、足跟骨刺等骨质增生,外敷中药热灸灵一个疗程十次治愈(一至三天做一次,每次三四十分钟)方法简单一次见效。
治颈肩腰腿疼养筋伸筋秘方:透骨草10克、巴戟天9克、鸡血藤30克、川芎15克、秦艽15克、狗脊15克、熟地15克、骨碎补15克、土元10克、独活15克、羌活15克、木瓜10克。
郭氏御古堂中药热敷疗法
郭氏御古堂中药热敷疗法是一种外调法,通过传承古法经验整合而成,利用草本热敷、特色手法相结合,通过局部透骨活骨养骨,一气呵成。
一:郭氏御古堂“正骨”手法
郭氏御古堂手法由郭氏先人传承,秉承了清廷“正骨处”正骨心法发展至近代而来。
手法普遍用于颈椎、腰椎等脊柱退行性疼疾以及急性筋骨等疾疼。
郭氏御古堂正骨手法3-5钟操作,可松解组织粘连,扶正祛疼,增加草本吸收。
二:郭氏御古堂组方
郭氏御古堂草本热敷配方,共分四步养护颈肩腰腿:
(一):天然草本植物通过外敷,捕捉隐秘的风、热、湿、寒。
(二):打通组织内经脉,加速局部吸收,感觉浑身有走窜热感。
(三):能匀速释放不同含量草本植物,帮助积液顺利排出,风、寒、湿引起的颈腰疼、肢体晨僵、四肢麻木等症状解除。
(四):作用于骨骼、经脉、血液、脏腑,达到全身血脉通畅,走路有劲,行动便捷,仰、走、坐、卧都没障碍,颈肩腰腿疼基本恢复。
【适用范围】适用于因风寒湿劳损引起的颈、肩、腰、腿、等部位不适人群。
民间治病绝招之热熨法大全(厥脱、急性阑尾炎、胃脘痛、胃下垂、腹痛、臌胀、呃逆、胁痛、水肿、面神经炎、硬皮病、狐臭、月经不调、闭经、痛经、牙痛、领关节功能紊乱症、冻疮、丹毒)热熨法是采用药物和适当的辅料经过加热处理后,敷于患部或腧穴的一种治疗方法。
本法是中医独特、有效的外治法之一。
它可借助温热之力,将药性由表达里,通过皮毛腠理,循经运行,内达脏腑,疏通经络,温中散寒,畅通气机,镇痛消肿,调整脏腑阴阳,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
本法操作简单,取材方便,费用低廉,安全无痛苦,是值得推广的外治方法。
【操作方法】根据不同的病情,选择适当的药物和适当的辅料,经过加热处理后敷于患部或腧穴。
【主治病症】一、厥脱温阳熨方(中国针灸1982;2(6):44) 小茴香、川椒、葱、姜、盐,用小茴香、川椒以及葱姜捣合一处,加盐炒热,放脐部熨之;或于脐孔中放少许麝香。
功能回阳救逆。
主治阳衰厥逆证。
二、急性阑尾炎盐熨方(《实用中医外科学》) 粗盐500g,放铁锅内炒至频频发出爆烈声时,加入食醋少许,然后装入事先缝好的布袋内,趁热熨右下腹压痛明显处,每日1~2次,凉则更换,7天为1疗程。
功能温经通络。
主治阑尾周围脓肿。
三、胃脘痛胃痛热熨方(《中国民间疗法》) 连须葱头30g,生姜15g,将上二味共捣烂炒烫,装入布袋,热熨胃脘部,药袋冷则更换,每日2次,每次30分钟,或以疼痛缓解为度。
功能温胃散寒。
主治寒性胃痛。
四、胃下垂升胃饼(上海中医药杂志1987;(8):8) 蓖麻子仁lOg,升麻粉2g,蓖麻子仁捣烂如泥,拌入升麻粉,制成直径2cm、厚lcm圆药饼。
剃去患者百会穴周围2cm内头发,敷以升胃饼并加以固定。
患者仰卧,放松裤带,用灌有80℃热水的瓶子熨烫升胃饼30分钟,每日3次。
每块药饼连用5天,10天为1疗程。
功能补气升提。
主治胃下垂。
五、腹痛1.腹痛热熨方I(《中医内科急症证治》) 食盐1000g,或麸皮250g,或姜渣500g,任选一种放锅内炒热,布包,遍熨腹部。
颈椎病热敷中药包
方一:各类颈椎病
艾叶、石菖蒲、生姜各120g,木瓜、老鹳草、透骨草、伸筋草、羌活、独活各20g,茴香少许,再加少量盐一起缝入纱袋中,用微波炉加热后热敷15-20分钟。
使用5次左右,需要换药。
方二:骨质增生引发的颈椎病
吴茱萸、鸡血藤各120g,姜黄、桑根皮、夏枯草、三棱、莪术、元胡、五加皮各20g混合在一起,薄荷少许。
装入纱袋中缝好,微波炉加热后热敷15~20分钟。
使用3次之后需要换药。
这个药包除了适用于颈椎疼痛外,还可用于不明原因的包块、腰椎增生和乳腺增生。
方三:针对肩周炎、颈椎病、风湿病、颈肩酸胀不适
枪子藤、乳香没药、威灵仙、艾叶、石菖蒲、当归、川弓、桂枝、独活、红花等。
操作方式:根据需要热敷的患处大小,缝制一布袋,将药面自加300 g食用粗盐装在里面。
用微波炉(或烤箱)中火约三分钟将药袋加热至50-60度的温度隔一条毛巾或直接敷于疼痛或需要温灸治疗的部位20-30分钟即可。
用保鲜膜包着加热可以使药性更持久,避免串味。
提示:热敷包在使用时最好在外面喷上少许的水,然后再加热3~5分钟,效果最佳。
注意:1、药袋经加热后放置温炙部位须先试温度,以免烫伤。
2、温灸后半小时内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
3、温灸后要喝较平常多量的温开水(绝对不可喝冷水或冰水),有助于排出体内毒素;
希望对你有用!。
膝盖疼痛,4味药材热敷一下,消肿止痛,活血化瘀,双腿灵
活
老人膝筋骨退化的盖疼痛,发凉,肿胀的消肿止痛活血化瘀双腿灵活的热敷法:紫苏子20克,莱菔子20克,白芥子2克,吴茱萸20克。
用纱布包好以上的药材放入锅中,用适量的水把药包微微淋湿,上锅蒸半小时可以停火,等待温度适合把它热敷在疼痛处,每天两次。
这四味药材可以消肿止痛,活血化瘀的效果,当膝关节不适时用药包热敷,能够改善膝盖的肿胀发凉等问题,注意温度不宜过高避免烫伤。
按原方再加川芎,川乌,沒药,红花,五加皮,花椒,苍术,高度酒调湿,外敷时最好用保鲜膜或热毛巾包住,效果更好,为什么要加花椒苍术呢?这是个经验方,花椒有温燥祛湿杀虫止痒,可防止皮肤过敏,防止个别人用药时皮肤过敏,苍术祛湿消肿对滑膜炎肿胀者效果更好,
附子川芎断续效果好一点
苏子,来服子,白芥子,吴茱萸各20克,润湿,蒸有30分钟即可,将药敷在膝关节上,有消肿止痛的作用。
中药热敷法集锦
运用热敷法治疗某些疾病,在我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内经》中称之为“熨”法。
古代应用热敷法的方法有很多,有药熨、汤熨、酒熨、葱熨、土熨等。
热敷的主要方法是根据不同的病情,选用具有不同功效的方药,采用一定的方法,进行热敷;有温热肌肤、祛风散寒、行气活血、祛瘀止痛等作用。
热敷法可分为湿热敷和干热敷两种。
(一)湿热敷热敷法是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一般在手法治疗后应用,既可增强手法的疗效,又能减轻因手法不当而引起的不良反应。
1.湿热方
(1)传统推拿热敷方
组成:红花10g,桂枝15g,乳香10g,没药10g,苏木50g,香樟木50g,宣木瓜10g,老紫草15g,伸筋草15g,钻地风10g,路路通1
5g,千年健15g。
主治:关节扭挫伤,寒湿痹证,关节酸痛等。
(2)简化推拿热敷方
组成:香樟木50g,豨莶草30g,桑枝50g,虎杖根50g。
主治:因扭挫伤而引起的疼痛肿胀,并治肢体酸楚等。
(3)海桐皮汤
组成:海桐皮6g,透骨草6g,乳香6g,没药6g,当归5g,川椒1 0g,川芎3g,红花3g,威灵仙2g,白芷2g,甘草2g,防风2g。
主治:因跌打损伤而引起的疼痛不止。
(4 )五加皮汤
组成;当归10g,没药10g,五加皮10g,皮硝10g,青皮10g,川椒10g,香附子10g,丁香3g,麝香0.3g,老葱3g,地骨皮3g,丹皮
6g。
主治:伤后瘀血疼痛。
(5)散瘀和伤汤
组成:番木鳖15g,红花5g,生半夏15g,骨碎补10g,甘草10g,葱须30g。
用水煮沸后,加入醋60g。
主治:跌仆损伤、瘀血积聚。
(6)八仙逍遥汤
组成:防风3g,荆芥3g,川芎3g,甘草3g,黄柏6g,苍术10g,
丹皮10g,川椒10g,苦参15g。
主治:因跌仆损伤而引起的体表肿硬疼痛,风湿疼痛,肢体酸痛等。
2.湿热敷操作方法
(1)根据病情选用适当的方剂。
(2)将中草药置于布袋内,扎紧袋口。
放入锅内,加适量清水。
加
热煮沸数分钟。
(3)医者趁热将毛巾在药液中浸透后拧干。
根据治疗部位的需要,折成方形或长条形,外敷于患部。
待毛巾不太热时,即用另一块毛巾换上(也可放在上一块毛巾的夹层中)。
一般换2~4次即可。
(4)患者也可自我治疗。
将药袋从锅中取出,滤水片刻,然后将药
袋放在治疗的部位上。
3.湿热敷注意事项
(1)热敷的部位主要是项背、四肢和腰部。
(2)毛巾必须折叠平整,这样不易烫伤皮肤,并可使热量均匀传递。
(3)热敷时可隔着毛巾使用拍法,但切勿在热敷时或刚热敷后使用
其他手法,否则容易破皮。
(4)热敷的温度应以病人能忍受为度,要避免发生烫伤。
对皮肤感
觉迟钝的病人尤需注意。
(二)干热敷
1.理气止痛方
组成:食盐500g。
主治:胸腹饱闷疼痛、气滞胀痛。
操作:将食盐置于锅内,在炉火上炒热。
然后取布袋1个,将炒热的盐放入布袋内。
令患者仰卧,将包着食盐的布袋置于患者胸部,然后将此袋缓缓地自胸部向腹部移动,如此反复数次。
2.祛积滞方
组成:枳壳30g,莱菔子30g,大皂角1条,食盐15g。
主治:食积痰滞结于胃脘。
操作:将上药共研为末,用白酒炒热,然后用布包好,乘热敷于胃
脘处。
3.暖痰方
组成:生附子1枚,生姜30g。
主治:小儿胸有寒痰,一时昏迷,醒则吐痰如绿豆粉,浓厚而带青
色者。
操作:将上药一起捣烂炒热。
再用布袋1个,将捣烂炒热的附子与生姜置于袋中。
先将此袋敷于患儿背部,然后敷于其胸部。
至袋不太热时,将袋中的附子与生姜取出,做成圆饼状,贴于患儿的胸口。
附:膏摩方
1.黄膏
组成:大黄10g,附子15g细辛10g,干姜20g,蜀椒15g,桂心10g,
巴豆5g。
作用与主治:有温散风寒,舒筋通络的作用。
治疗目赤,头痛,项
强,贼风游走皮肤等症。
制法:将上述药物用苦酒浸泡一夜,次日再放入1000g腊月的猪油内煎沸,绞去药滓,密封于瓷器内,贮存备用。
2.陈元膏
组成:当归30g,天雄10g,乌头30g,细辛20g,川芎30g,朱砂20g,干姜30g,附子30g,雄黄10g,桂心20g,白芷45g,松脂30g,生地100g,
猪脂4000g。
作用与主治:有温通活血,祛风止痛的作用。
治疗腰背疼痛,胸胁胀满,心腹积聚,经闭不孕,风痒肿痛及风湿痹痛等症。
制法:将上述药物(除松脂、猪脂、雄黄、朱砂外)切细,用米醋、苦酒和生地黄汁,浸泡一夜,再放入4000g猪油内微火熬炼,煮沸15次。
煎至药色变黄为度,绞去药滓。
再把雄黄、朱砂细末放入,搅拌和匀。
置于密封的器具内,贮存备用。
3.莽草膏
组成:莽草500g,乌头60g,附子60g,踯躅花60g,苦酒500g,猪脂2
000g。
作用与主治:有散寒消肿,温热止痛,安神定魄的作用。
治疗痹证
肿痛,精神恍惚等症。
制法:将上述药物切细,苦酒浸泡一夜,次日放入2000g猪油内煎沸,绞去药渣,置入瓷器内,贮存备用。
4.野葛膏
组成:野葛、水牛角、蛇衔、莽草、乌头、桔梗、升麻、防风、蜀椒、干姜、鳖甲、雄黄、巴豆各30g,丹参90g,踯躅花20g。
作用与主治:有清热解毒,祛痹止痛等作用。
治疗风毒恶肿,疼痹不仁,瘰疬恶疮,偏枯胫肿,脚弱等症。
制法:把上述药物切碎,用苦酒浸泡一夜,次日,将这些药物放入2500g猪油内,以微火煎沸,煎至药色变黄为度,绞去药渣,贮存备用。
5.青膏
组成:当归30g,川芎30g,蜀椒30g,白芷60g,吴茱萸30g,附子30
g,乌头30g,莽草60g。
作用与主治:有祛风散寒,活血止痛的作用。
治疗头痛,项强,四
肢烦痛等症。
制法:将上述药物切细,用醇苦酒浸泡两天,然后放入2000g猪油内煎至药色发黄,绞去药渣,贮存备用。
6.白膏
组成:天雄20g,乌头30g,莽草50g,羊踯躅30g。
作用与主治:有解毒、祛风除湿、散寒止痛的作用。
治疗伤风恶寒,肢节痛疼,目赤,咽喉痛,头牛皮癣等症。
制法:将上述药物切成粗末,用醇苦浸泡一夜,次日放入盛有150 0g腊月猪油的铜器中,文火煎炼,使药变成焦黄色,绞去药渣,置于
铜器中,贮存备用。
7.丹参赤膏
组成:丹参30g,雷丸15g,芒硝15g,戎盐30g,大黄20g。
作用与主治:有开胸行气,活血止痛的作用。
治疗心腹热痛。
制法:把上述药物切碎,用250g苦酒浸泡一夜,次日再放入猪油
内煎沸,绞去药滓,贮存备用。
8.乌头膏
组成:乌头30g,野葛30g,莽草30g。
作用与主治:有祛风散寒,活血通络作用。
治疗伤寒身强直,偏枯
口僻,手足顽麻等症。
制法:把上药切细,用适量高度白酒浸泡3天,再放入2500g猪油内煎沸,待药色成焦黄时,滤去药渣,盛入瓷器,贮存备用。
注意事项:
上述各方均有一定毒性,不可入口。
中药热敷与牵引治疗颈椎病
方药组成:川乌、草乌、细辛、防风、威灵仙各30g,川芎、透骨草、红花、没药、续断、狗脊各15g,研成细粒,用陈醋或黄酒将其拌潮湿,装入布袋(10cm×15cm)内,加热30
分钟。
用法:病人仰卧位,将布袋放于颈后部热敷,同时,再配合枕颌牵引,牵引重量5kg,保持颈后伸位,每次30分钟,每日2次,10次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