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GDP核算问题研究

中国GDP核算问题研究

中国GDP核算问题研究
中国GDP核算问题研究

No. C199**** ****-8

中国GDP核算问题研究

许宪春

内容提要

本文对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中存在的若干主要问题进行了定量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虽然这些问题对国内生产总值的结构有些影响,但

对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影响不大。也就是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总量数据

较好地反映了中国经济的实际发展规模。

通过对世界银行和世界著名经济学家麦迪森(Augus Maddison)教授在分析和调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数据1时揭示出来的问题的研究和对工业普查、农业普查反映出来的经常性统计存在的问题的研究,结合自己从事国民经济核算工作的体会,我认为,中国GDP核算2存在以下若干方面问题:(1)居民住房服务;(2)财政补贴;(3)企业内部的福利性服务;(4)农村工业统计;(5)农业统计。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刨析,并定量研究它们对中国GDP数据的影响程度。

一、居民住房服务

受资料来源的限制和福利性住房政策的影响,中国住房服务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很低,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3。这是中国GDP总量低估的主要方面。

中国的居民住房服务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赢利性服务,包括房地产开发

经营企业和单位(以下简称房地产开发经营单位)、其他各种类型单位及城乡居民住户以赢利为目的从事的住房出租服务; (2)非赢利性服务,包括城市房地产管理部门提供的住房服务和企业、事业、行政单位向本单位职工及其家庭提供的住房服务; (3)自给性服务,包括城乡居民居住自有住房所形成的住房服务。4现行GDP核算中的住房服务只包括上述服务中的一部分,即只包括如下经济活动: (1)房地产开发经营单位所从事的赢利性住房服务; (2) 城市房地产管理部门提供的居民住房服务。 (3) 城乡居民自有住房服务。

居民住房服务核算存在如下几个方面问题:(1)受资料来源的限制,现行居民住房服务核算没有包括房地产开发经营单位以外的各种类型单位以及城乡居民住户以赢利为目的提供的住房出租服务;关于非赢利性住房服务,只包括城市房地产管理部门提供的住房服务,没有包括企业、事业和行政单位向本单位职工及其家庭提供的住房服务。目前中国城镇享受非赢利性住房(也称公有住房)的人数占城镇人口总数的58.3%(1996年),其中大部分是企业、事业和行政单位向本单位职工及其家庭提供的住房。(2)城市房地产管理部门提供的是一种国家提供补贴的低房租的福利性住房,目前以其营业收入作为总产出,低估了房地产管理部门的总产出,从而低估了增加值。而且这部分的资料范围一直覆盖不全,也影响了其总产出和增加值的完整性。(3)受公有住房房租普遍偏低的影响和资料来源的限制,城乡居民自有住房服务目前仅把按住房原值的2-4%折旧率计算的虚拟固定资产折旧作为总产出,同时作为增加值,所采用的折旧率偏低,也没有计算其他成本。因此,城乡居民自有住房服务的总产出和增加值估算偏低。(4)按照国民经济核算的要求,固定资本折旧应当按固定资产当期购置的市场价格进行重估的价值进行计算,但目前能够搜集到的固定资本折旧数据一般都是按历史成本计算的,这导致居民住房服务固定资本折旧的低估,因而导致居民住房服务增加值的低估。

针对目前居民住房服务核算存在的问题,根据目前所能搜集到的材料,我们尝试两种方法对城市居民住房服务增加值进行重新估算。一种是市场房租估算法,一种是成本估算法。前一种方法利用城镇居民住房每平方米的市场房租价格的平均值乘以所有城镇居民住房的使用面积,得到所有城镇居民住房按市场价格计算的房租收入,以此收入作为城镇居民住房服务总产出,再参照房地产开发与

经营单位的增加值率,计算出城镇居民住房服务增加值。以1996年数据为例:这样计算的结果是,居民住房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比现行方法计算的相应比重高出4.7个百分点。

用成本法估算城镇居民住房服务增加值就是用每平方米平均造价乘以全国城镇居民住房总的建筑面积计算出全国城镇居民住房的固定资产价值,按4%折旧率计算虚拟固定资本折旧,以此为城镇居民住房服务增加值。以1996年数据为例:这样计算的结果是,居民住房服务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比现行方法计算的相应比重高出1.8个百分点。

从理论上讲,第一种方法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因为,一方面,它拓宽了目前住房服务核算的范围,即包括了所有城镇居民住房服务;另一方面,它采用了统一的市场房租价格,从而使得城镇中不同类型所有者、支付不同类型房租的居民住房的服务价值之间具有了可比性。但是,这种方法也有其不足。因为我国城镇居民住房尚处于短缺阶段,市场房租价格一般过高。用这种过高的市场房租价格估价所有的城镇居民住房服务,会高估住房服务增加值。因此,采用这种方法得到的我国住房服务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并不是很恰当的,应当做适当的调整。

第二种方法也函盖了所有城镇居民住房服务,拓宽了目前住房服务核算的范围,但是它的估价方法过于保守,忽略了除固定资本折旧以外的所有成本,如劳动成本、税金,等等,因此低估了城镇居民住房的使用成本。此外,它还忽略了赢利性住房出租活动的利润情况。

根据对两种方法优缺点的分析,我们试图将两者结合起来,即利用两种方法所得到的居民住房服务增加值的平均值作为居民住房服务业增加值。仍以1996年数据为例,按照这种方法计算,居民住房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将比现行方法提高3.3个百分点。从国际上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国家居民住房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情况和中国经济及居民住房的发展状况来看,我们认为这一调整比例是比较合适的5。

二、财政补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每年都向企业提供一定数量的财政补贴,包括价格补贴和亏损补贴。表1给出了1991至1997年这种补贴的数量。

表1:中国财政对企业的补贴情况

1992 283.1 445.0 728.1 20.9 2.7

1993 269.4 411.3 680.7 15.7 2.0

1994 289.1 366.2 655.3 12.6 1.4

1995 340.7 327.8 668.5 10.7 1.1

1996 426.5 337.4 763.9 10.3 1.1

1997 523.7 368.5 892.2 10.3 1.2

年平均747.2 15.3 1.9 注:表中第2列数据取自《中国统计年鉴,1998》中的“财政价格补贴”表(剔除了其中的肉食价格补贴,因为这部分补贴是支付给个人的);第3列数据取自上述年鉴中的“国家财政分项目收入”表;第4列数据为第2、3两列数据之和;第5列数据为第4列数据与相应年度的财政收入数据之比,后者取自上述年鉴中的“国家财政收支总额及增长速度”表;第6列数据为第4列数据与相应年度的GDP数据之比,后者取自上述年鉴中的“国内生产总值”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1991到1997年,财政对企业的补贴占财政收入和GDP 的比重年平均分别达15.3%和1.9%,最高年度增超过财政收入的26.7%和GDP 的3.9%。在国民经济核算中能否合理地处理这些补贴,对于GDP是有一定影响的。

在现行GDP核算中,财政对企业的补贴被作为负的生产税处理,也就是说,补贴越多,对GDP的负影响越大。

在纯粹的市场经济国家,财政对企业的补贴也是作为负的生产税处理的。但是,这些国家财政对企业的补贴大都是在市场价格基础上的补贴,这种补贴的受益者是接受补贴的企业本身,因而对企业本身的生存和发展起积极作用。然而,在中国,许多情况下,财政对企业的补贴,包括价格补贴和亏损补贴,实际上是政府价格政策的结果:企业按照政府规定的较低的价格出售产品,作为补偿接受政府的补贴。因此,这种补贴的受益者往往不是接受补贴的企业本身,而是购买这类企业产品的企业和消费者。购买相应产品的企业可能因此获得较高的利润和增加值,导致增加值在接受补贴的企业和购买其产品的企业之间的转移。所以,补贴中的一部分只影响GDP的产业结构,并不影响其总量。但是,购买接受补贴企业产品的消费者,在享受补贴的好处的同时,并没有使企业因接受补贴而减少的增加值得以补偿。因此,补贴中的另一部分直接减少了GDP总量。为了使

GDP总量不至于因政府的特殊价格政策而减少,比较合理的处理方法是,把这部分补贴作为政府的最终消费支出和对消费者的转移。但是,把财政对企业的补贴区分为上述两部分并不是很容易的,因为很难确定补贴中有多大比例使企业受益,有多大比例使消费者受益。为简便起见,我们假定补贴中有一半使企业受益,一半使消费者受益。根据上边的讨论,我们将后一半补充到GDP中。根据表1,1991—1997年,GDP的上调比例如下表:

表2:财政补贴处理方法的变化对GDP的影响

1992 364.1 1.4

1993 340.4 1.0

1994 327.7 0.7

1995 334.3 0.6

1996 382.0 0.6

1997 446.1 0.6

年平均373.6 1.0

注:本表第2列数据等于表1第4列数据除以2;第3列数据等于第2列数据除以相应年度的GDP数据,后者取自《中国统计年鉴,1998》。

本表的计算结果表明,如果在GDP核算中将财政对企业的补贴的一半作为政府最终消费支出处理,那么1991 —1997年,GDP总量年平均将提高1.0%。其中提高比例最大的年度是1991年,为 2.0%,最小的年度是1995、1996和1997年,均为0.6%。

三、企业内部的福利性服务

中国的国有和集体企业向本单位职工及其家庭提供大量的福利性服务,如医疗、托儿、教育、理发、洗澡服务,等等。与市场上同类服务相比,这些服务收费很低,甚至是免费的,从而导致相应服务业增加值的低估。同时,这类服务成本也被部分打入企业主营业务成本之中,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企业主营业务的增加值。因此,企业内部的福利性服务从两个方面对GDP总量数据产生影响。受资料来源的限制,我们不妨借鉴世界银行报告《中国人均GNP》中的方法来估算这种福利性服务对GDP的影响。该报告假定,在中国,企业中有10%的劳动力从事福利性服务,利用1987年投入产出表计算,在GDP核算中增加这种福利性服务的价值,将使之提高1.6%。我认为,上述假定的比例太高了。90年代初以来的

企业改革,正在推动企业内部的福利性服务走向市场化,从事福利性服务人员的比例正在逐步下降。因此,我们假定企业有5%的劳动力从事福利性服务,即为世行假定比例的一半。因此,在GDP核算中增加这种福利性服务的价值,将使之提高0.8%。

四、农村工业统计

在工业总产值统计中,部分农村工业总产值数据来自农业部乡镇企业局。全国第三次工业普查结果表明:乡镇企业局的农村工业总产值数据高估了18000亿元(1995年),占全部农村工业总产值的40%。因此,工业普查之后,国家统计局将1991—1994年的工业总产值做了向下调整。调整比率如下:

表3:1991—1994年工业总产值数据的调整比率

注:本表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5》和《中国统计年鉴,1996》中的“各种经济类型工业企业单位数和总产值”表计算。

利用中国统计年鉴、工业统计年报和第三次工业普查资料可以计算出1991—1997年农村工业中的乡办、村办、农村合作经营和农村个体(为简便起见,我们以下简称这四部分为农村工业6)工业总产值合计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如下:

表4:农村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

注:表中1991—1994年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5》中的“各种经济类型工业企业单位数和总产值”表计算;1995年数据根据《1995年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资料汇编,国有.三资.乡镇卷》中的"全部乡镇工业企业和生产单位基本指标"表计算;1996和1997年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8》中的“各种经济类型工业企业单位数和总产值”表和《工业统计年报,1996》、《工业统计年报,1997》中的“全国城乡合作经营工业和城乡个体工业主要经济指标”表计算。

表中的比重,1991—1994年是第三次工业普查前的比重,1995年是第三次工业普查的比重,1996和1997年是工业普查之后工业统计的比重。从表中可以看出,普查年度的比重较低。普查年度之前的比重较高的原因是农村工业总产值中的水分没有扣足7。普查之后比重的反弹,也必然主要是农村工业总产值中的

水分造成的,因为农村工业的发展不可能出现如此大的跳跃。据此分析,我们假定,1996和1997年农村工业总产值中所含水分的比例与1994年大体相同。因此,与1994年一样,我们将1996和1997年全部工业总产值向下调整8.8%。于是,1991—1997年,全部工业总产值的下调比率为:

表5:1991—1997年工业总产值调整比率

为简便起见,我们假定在这一时期增加值率的变化不大,因此我们将工业增加值做同比例下调。这一调整所引起的工业增加值调整量以及对同一时期GDP 的影响情况如下:

表6:工业增加值的调整对GDP的影响

工业增加值调整量461.0 689.1 1145.6 1703.6 0.0 2559.3 2794.2 GDP调整比率(%) 2.1 2.6 3.3 3.6 0.0 3.8 3.7 注:本表第2行数据根据表7和本表前面的假定得出;第3行数据等于第2行数据乘以相应年度的工业增加值,后者取自《中国统计年鉴,1998》;第4行数据等于第3行数据除以相应年度的GDP,后者取自《中国统计年鉴,1998》。

本表的计算结果表明,如果扣除工业增加值中的水分,那么1991—1997年,GDP总量年平均将下调2.7%,其中1996年的下调比例最大,为3.8%,1995年(普查年度)没有调整。

五、农业统计

全国农业普查结果表明,经常性牧业统计中的肉类产量高估了22.0%,猪、牛、羊存栏头数分别高估了20.7%、21.1%和21.8%8,因而高估了猪、牛、羊产值,我们假定其产值高估了20%。据了解,猪、牛、羊产值占牧业产值70%左右。我们假定1991—1997年,肉类产量和猪、牛、羊存栏头数高估的比例相同,猪、牛、羊产值占牧业产值的比例和农业增加值率也没有发生大的变化。那么,剔除猪、牛、羊产值的水分对牧业产值、农业产值、农业增加值和GDP的影响情况如下:

表7:猪、牛、羊产值的水分对牧业产值、

1992 20 14 3.8 3.8 0.8

1993 20 14 3.8 3.8 0.8

1994 20 14 4.2 4.2 0.8

1995 20 14 4.2 4.2 0.9

1996 20 14 4.2 4.2 0.9

注:本表第2列数据是根据农业普查结果和本表前面的假定确定的;第3列数据等于第2列数据乘以70%;第4列数据等于第3列数据乘以相应年度的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后者取自《中国统计年鉴,1998》;第5列数依据本表前面的假定得出;第6列数据等于第5列数据乘以相应年度的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后者取自《中国统计年鉴,1998》。

本表的计算结果表明,如果扣除农业增加值中的水分,那么1991—1997年,GDP总量年平均将下调0.8%。

六、GDP数据的变动

前几部分的数据调整对GDP数据的影响情况可汇总如下:

表8:GDP数据的调整

1992 26638.1 3.3 1.4 0.8 -2.6 -0.8 2.1 559.4 27197.5 1993 34634.4 3.3 1.0 0.8 -3.3 -0.8 1.0 346.3 34980.7 1994 46759.4 3.3 0.7 0.8 -3.6 -0.8 0.4 187.0 46946.4 1995 58478.1 3.3 0.6 0.8 -0.0 -0.9 3.8 2222.2 60700.3 1996 67884.6 3.3 0.6 0.8 -3.8 -0.9 0.0 0.0 67884.6 1997 74772.4 3.3 0.6 0.8 -3.7 -0.8 0.2 149.5 74921.9 年平均 3.3 1.0 0.8 -2.7 -0.8 1.5 590.7 注:表中第2列数据取自《中国统计年鉴,1998》;第3列数据由本文居民住房服务部分确定;第4列数据取自表2第3列;第5列数据由本文企业内部的福利性服务部分确定;第6列数据取自表6第4行;第7列数据取自表7第6列;第8列数据为第3—7列数据合计;第9列数据为第2列与第8列数据之积;第10列数据为第2列与第9列数据之差。

从表中可以看出,1991—1997年,GDP总量年平均上调了1.5%,调整幅度

较小,其原因是,各项调整比例都不很突出,并且既有上调部分也有下调部分,一部分上调比例被下调比例所抵消。

本文对GDP数据的调整比例不仅大大低于世行的34.3%9,也明显低于麦迪森教授的10.3%10,说明中国GDP数据的低估程度远没有世界银行和麦迪森教授估算的那么大,中国GDP总量数据较好地反映了中国经济的实际发展规模。

目前,中国正在进行企业制度改革、住房制度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医疗制度改革,这些改革将逐步减少和消除导致GDP总量数据低估因素的影响。同时,中国统计制度的改革和逐步完善,也将逐步减少和消除导致GDP总量数据高估因素的影响,中国GDP总量数据将能更加准确地反映中国经济的实际发展规模。

本文的研究是初步的,所得出的结论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论证,尚不足以作为调整中国GDP数据的依据。其目的只在于提出问题,引起国民经济核算理论和实际工作者的注意,开展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完善中国的GDP核算, ,使之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为宏观经济分析和管理提供更加准确的数据基础。

1请参见许宪春:“世界银行高估中国GDP数据”,《中国国情国力》1999年第1期;“中国经济增长究竟是多少——OECD高级顾问麦迪森教授谈”,《中国国情国力》1999年第2期。

2 GDP核算包括现价核算和不变价核算,本文只研究现价GDP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3请参见参考文献9。

4对于居民自有住房来说,本来没有发生出租行为。由于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期,自有住房与出租住房的比率往往差异很大,在GDP核算中,为了保证住房服务的生产和使用以及居民消费水平国际可比性和历史可比性,一般都把居住自有住房的住户视为对本住户提供了住房出租服务,而纳入房屋出租活动进行核算。

5请参见参考文献9。

6农村工业也称乡镇工业,包括乡属工业、村属工业、农村合作经营工业、农村私营工业和农村个体经营工业。其中乡办工业和村办工业分别是乡属工业和村属工业的主要构成部分,乡办工业总产值占乡属工业总产值的82%,村办工业总产值占村属工业总产值的91%。请参见《1995年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资料汇编,国有、三资、乡镇卷》中的“全部乡镇工业企业和生产单位基本指标”表。

7据了解,不论在普查前,还是在普查后,国家统计局系统在采用农业部乡镇统计局

的农村工业总产值数据时都要进行调整,即所谓挤水分。

8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7》和《中国统计年鉴,1998》中的“牲畜饲养情况”表和“畜产品产量”表计算。

9请参见许宪春:“世界银行高估中国GDP数据”,《中国国情国力》1999年第1期。

10请参见许宪春:“中国经济增长究竟是多少——OECD高级顾问麦迪森教授谈”,《中国国情国力》1999年第2期。

参考文献

1、Document of the World Bank,Report No.13580-CHA :China GNP per Capita,December 15,1994.

2.Augus Maddison:Chinese Economic Performance in the Long Run,OECD,1998.

3.世界银行内部文件:《转换中的中国统计体系》,国家统计局内部翻译。

5.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1995,1996,1997,1998),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1996、1997和1998年出版。

6.国家统计局:《工业统计年报,1996》和《工业统计年报,1997》。

7.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办公室编:《中华人民共和国1995年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资料汇编》。

8.许宪春著:《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与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

9.许宪春、李文政:中国房地产业核算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改革设想,《研究参考资料》1998年第55期。

10.许宪春:“世界银行高估中国GDP数据”,《中国国情国力》1999年第1期。

11.许宪春:“中国经济增长究竟是多少——OECD高级顾问麦迪森教授谈”,《中国国情国力》1999年第2期。

建国以来我国历年国内生产总值

建国以来我国历年国内生产总值(GDP) 增长率一览 GDP 是英文 Gross Domestic Product 的缩写,译为国内生产总值,指一国(或地区) 一年内在其境内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GDP 是宏观经济中最受关注的经济统计数字,因为它被认为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GDP 反映的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增加值的总额。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季度 GDP 是以生产法为基础核算的结果。从理论上说,按支出法、收入法与生产法计算的 GDP 在量上是相等的,但实际核算中常有误差,因而要加上一个统计误差项来进行调整,使其达到一致。实际统计中,一般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支出法为基本方法,即以支出法所计算出的国内生产总值为标准。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一章第九条的规定,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对在统计工作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信息,应当予以保密。国民经济核算人员在进行 GDP 核算时对所使用的未经公开的专业统计数据和行政记录数据严格保密,在 GDP 核算数据发布前对当期 GDP 数据也严格保密。 季度 GDP 初步核算数一般于季后 15 天左右完成;季度GDP 初步核实数在年度 GDP 初步核实数发布后 45 天内完成;季度 GDP 最终核实数在年度 GDP 最终核实数发布后 45 天内完成。对于主要统计指标的发布,国家统计局会在年初发布的《经济统计信息发布日程表》中说明发布日期,GDP 数据将按规定日

程发布。 GNP 是英文 Gross National Product 的缩写,译为国民生产总值。GNP 是一个国民概念,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因此,一个在日本工作的美国公民的收入不计入美国的 GDP 中,而计入日本的 GDP 中。在 1991 年之前,美国均是采用 GNP 作为经济总产出的基本测量指标,后来因为大多数国家都采用 GDP,加之国外净收入数据不足,GDP 相对于 GNP 来说是衡量国内就业潜力的更好指标,易于测量,所以美国才改用GDP。 作为衡量一个国家 (或地区) 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GDP 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呢? 要问一个国家 (或地区) 的经济生活水平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自然就是要计算这个国家 (或地区) 所取得的产品与服务的数量。为能把所有产品与服务的数量用一个数字来表达,经济学家想到了各种产品和服务的价格这一数字。因为所有商品或服务都有价格,可以用价格来叠加。譬如:一杯饮料是 5 元钱,理一次发是 10 元钱,等等。不过,同一商品或服务的价格会变化。譬如:一台21 英寸彩电的市价,两年前也许是 3000 元,现在可能只要 1500 元。如果单从货币数量来看是减少了一半,但从实物的效果来看,仍然还是一台 21 英寸彩电。所以,我们在利用商品的价格来计算其数量的变化时,还必须考虑到价格变化因素即物价变化水平,并做出相应调整。 按此原理,如果要比较一个人今年的经济生活水平相对去年的变化情况,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计算出他去年全年收入多少 (假定为 2 万元),然后,计算他今年全年收入是多少 (比如是 2.4 万元),再计算出今年物价水平比去年变化了

中国历年国内生产总值指数统计(1978-2007)

正文显示: 【行业】宏观综合类 【地域】中国 【时间】20071231 【参考资料】精讯数据 【统计项目】中国历年国内生产总值指数统计(1978-2007)(可比价,上年 =100)(3697字) 【指标参数】 中国历年国内生产总值指数统计(1978-2007)(可比价,上年=100) 年份国民总收入国内生产总 值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第一产业第二产 业第三产业 批发和零售业 1978 111.7 111.7 104.1 115.0 113.8 123.1 110.2 1979 107.6 107.6 106.1 108.2 107.9 108.7 106.1 1980 107.8 107.8 98.5 113.6 106.0 98.1 106.5 1981 105.2 105.2 107.0 101.9 110.4 129.5 103.9 1982 109.2 109.1 111.5 105.6 113.0 99.3 107.5

115.2 121.2 109.3 1984 115.3 115.2 112.9 114.5 119.3 124.7 113.7 1985 113.2 113.5 101.8 118.6 118.2 133.5 111.9 1986 108.5 108.8 103.3 110.2 112.0 109.4 107.2 1987 111.5 111.6 104.7 113.7 114.4 114.7 109.8 1988 111.3 111.3 102.5 114.5 113.2 111.8 109.5 1989 104.2 104.1 103.1 103.8 105.4 89.3 102.5 1990 104.1 103.8 107.3 103.2 102.3 94.7 102.3 1991 109.1 109.2 102.4 113.9 108.9 105.2 107.7 1992 114.1 114.2 104.7 121.2 112.4 110.5 112.8 1993 113.7 114.0 104.7 119.9 112.2 108.6 112.7 1994 113.1 113.1 104.0 118.4 111.1 108.2 111.8 1995 109.3 110.9 105.0 113.9 109.8 18.2 109.7

2013年中国GDP(国内生产总值)统计数据

2013年中国GDP (国内生产总值)统计数据 国家统计局2014年1月20日公布,201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568845亿元,同比增长7.7%,完成了年初设定的7.5%的目标。 按年平均汇率(1美元=6.1932人民币元)测算,2013年,中国名义 GDP (国内生产总值)折合91849.86亿美元。 这比上年净增9558.21亿美元,同比增长11.6%。 分季度看,一季度18912.55亿美元,二季度20797.92亿美元,三季 度22529.93亿美元,四季度29702.83亿美元。 按照年平均人口计算,2013年中国大陆人均GDP (国内生产总值)为41908元,约合6767美元。 (2013年年末人口为13.6072亿,年中人口约为13.5738亿) 据统计局网站消息,国家统计局今日公布2013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2013年GDP增速为7.7%,超过7.5%的预期目标。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5688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7%,GDP平减指数同比变化1.68%。 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7.7%,二季度增长7.5%,三季度增长7.8%,

四季度增长7.7%。 从环比看,一季度环比增长1.5%,二季度增长1.8%,三季度增长2.2%, 四季度增长1.8%。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6957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 值249684亿元,增长7.8%;第三产业增加值262204亿元,增长8.3%。从环比看,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 1.8%。全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 能耗比上年下降3.7%。 分需求看,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是50%,资本形成总额的贡献率是54.4%,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贡献率是-4.4%。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方法的演变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核算方法的演变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核算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统计方法制度改革不断发展的。它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正式开展于1985年,建立了《国民生产总值计算方案》,但当时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仍然是MPS体系的国民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只是一个附属指标,并且在实际中更多地使用国民生产总值(GNP),而不是国内生产总值,其核算方法也不规范,主要是在MPS国民收入核算方法的基础上,补充了物质生产部门中非物质服务消耗、固定资产折旧的处理方法以及非物质生产部门增加值的计算方法后形成的。这时的国内生产总值只有生产核算,没有使用核算。 1985年,首次制定了《国民生产总值计算方案(试行)》。 1989年,首次建立了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制度,并基于国民收入使用法开始试算。 1990年1月,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统计主要指标解释》,对原有的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方法进行了修订,修订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增加了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二是规定了大修理基金的处理方法。但它仍是一个以国民收入核算方法为基础,辅以有关调整补充的方法。 1992年12月,根据《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的原则要求,制定了《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统计主要指标解释及测算方案》,首次建立起我国独立的、比较系统的国内生产总值测算方案。这时,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收入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国内生产总值从附属地位变成核心地位。 1993年10月,根据我国新的会计制度和基层企业统计一套表要求,制定了《国内生产总值指标解释及测算方案》,这一方案取消了原方案中国民收入核算方法,并对原方案中有关指标定义、计算方法等进行了修改。如,修改了劳动者报酬、生产税、社会消费等指标的定义;改进了工农业不变价总产出、政府消费、存货增加的计算方法;明确了差旅费、会议费、养路费、排污费等的处理方法以及邮政储蓄业的行业归属等。 1997年5月,根据联合国1993年SNA的原则和方法,结合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中国年度国内生产总值计算方法》,对国内

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_1952_2000_张军重点

2004年第10期 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 张军吴桂英张吉鹏 (复旦大学 200433)* 内容提要:通过回顾和比较已有研究中国资本存量的相关文献,考虑到中国国内生产 总值历史数据的几次重大补充和调整,本文对各年投资流量、投资品价格指数、折旧率P重置率、基年资本存量的选择与构造以及缺失数据进行了认真的处理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利用补充和调整后的分省数据,根据永续盘存法估计了中国大陆30个省区市1952)2000年各年末的物质资本存量。 关键词:省际资本存量固定资本投资价格指数经济折旧率 一、引言 正如许多利用总量数据计算经济增长率或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已经指出的,计算经济增长率或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是对产出与投入数据的科学计量,特别是资本数据的计量尤其重要。而对于那些直接考察投资相关问题的研究来说,资本数据更是不可或缺。已经有一些研究试图对中国的总量资本存量进行估算,在这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按时间顺序依次包括,张军扩(1991),贺菊煌(1992),邹(Chow,1993),谢千里等(Jefferson,etc.,1996),任若恩和刘晓生(1997),胡和阚(HuandKhan,1997),王小鲁(2000),杨格(Young,2000),王和姚(WangandYao,2001),张军(2002),黄永峰等(2002),宋海岩等(2003),李治国和唐国兴(2003),何枫等(2003),张军和章元(2003),张军等 1(2003),龚六堂和谢丹阳(2004)。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上,发生过两次历史数据的重大补充和一次历史数据的重大调整。第一次是对改革开放后的1978年至1984年数据的补充,这项工作是在1986年至1988年间进行的;第二次是对改革开放以前的1952年至1977年数据的补充,这项工作是在1988年至1997年间进行的。而第一次重大调整是在中国进行首次第三产业普查后的1994年和1995年间进行的。这两次补充数据和一次调整数据的详细资料主要发表在国家统计局经济核算司(1997)出版的5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52)1995)6一书上(见许宪春(2002)对此的一个介绍)。由于这本年鉴以及1999年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的5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6都包含了分省数据,并首次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度核算说明

附件: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度核算说明 1.年度GDP核算概况 1.1 基本概念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GDP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GDP核算有三种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国民经济生产活动成果。生产法是从生产的角度衡量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新创造价值的一种方法,即从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在核算期内生产的总产品价值中,扣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产品价值,得到增加值。核算公式为: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收入法是从生产过程创造收入的角度,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应得的收入份额反映最终成果的一种核算方法。按照这种核算方法,增加值由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四部分相加得到。支出法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衡量核算期内产品和服务的最终去向,包括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和货物与服务净出口三个部分。 1.2 核算范围 1.2.1生产范围 GDP核算的生产范围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生产者提供或准备提供给其他单位的货物和服务的生产;第二,生产者用于自身最终

消费或资本形成的所有货物的自给性生产;第三,自有住房拥有者为自己最终消费提供的自有住房服务,以及付酬的自给性家庭服务生产。生产范围不包括不支付报酬的自给性家庭服务、没有单位控制的自然活动,如野生的、未经培育的森林、野果或野浆果的自然生长,公海中鱼类数量的自然增长等。 1.2.2 地域范围 GDP核算范围原则上包含了位于中国经济领土范围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所有常住单位的经济活动。本报告中的年度GDP数据是由国家统计局负责核算的全国数据,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的地区生产总值数据。 1.3 核算单位 GDP核算主要以法人单位作为核算单位,在核算中依据法人单位从事的主要活动将其划分到不同的行业,分别计算各个行业的增加值,再将各行业增加值汇总得到GDP。 1.4 核算步骤 按照GDP核算时效性的要求,中国年度GDP要进行三次核算,第一次为“GDP初步核算”;第二次为“GDP初步核实”;第三次为“GDP 最终核实”,每一次核算结果都会有所变化。 1.4.1 初步核算 由于我国季度GDP核算采用累计核算的方式,所以1-4季度的GDP初步核算即为年度GDP初步核算。年度GDP初步核算在1月20日之前完成。年度GDP初步核算采用季度GDP核算方法得到(详见

中国GDP浅析

中国GDP分析 摘要:GDP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间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一国GDP的大小代表了国家的经济实力与市场规模,人均GDP代表了国家的富裕程度和生活水平。GDP的结构对市场经济和国家宏观政策制定有导向作用,科学合理的GDP结构有利于一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GDP结构的分析有助于我们认识每一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为制定经济发展计划提供依据。 关键词:国内生产总值产业结构 一、近年来我国GDP情况简介。 近年来,中国GDP保持较快增长,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发展取得显著成就。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面对显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中国经济所存在的差距与不足。中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出口导向、投资主导、粗放式发展亟待转型、人口红利难以持续、GDP至上矛盾突出等结构性软肋,我们也应有清醒认识。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数据,中国人均GDP在世界排名第100位左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按照每人每天1美元的联合国标准,中国仍有1.5亿贫困人口。我们更要关心人均GDP数据,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的属性没有变,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当然,不妄自尊大,却也不必过于菲薄。“GDP第二”怎么说都有积

极意义,特别是在全国上下理性冷静的背景下。不管怎样,经过改革开放后三十年高速发展,经济总量上确实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可喜成绩。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整个经济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总体来说, 中国经济是靠大量廉价劳动力、积极引进外资成功的,现在中国能否转变为内需主导型经济,是关键。同时,通货膨胀、物价上涨、房产泡沫等问题也困扰着中国,人民币汇率、全球变暖等,也需要中国担负起大国应有的责任。下面从一些具体数据来认识中国的GDP 。 表 1 表 2 由以表 2 可以直观地看出,2006年到2011年,我国的GDP 一直持续增长,且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2011年,我国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 季度 国内生产总值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绝对值(亿元) 绝对值(亿元) 绝对值(亿元) 绝对值(亿元) 2006年 216314 24040 103720 88555 2007年 265810 28627 125831 111352 2008年 314045 33702 149003 131340 2009年 340903 35226 157639 148038 2010年 401512.8 40533.6 187383.2 173596 2011年 471564 47712 220592 203260 2012年 519322 231622 231624 231626

2001—2010我国GDP计算数据

2001—2010我国GDP计算数据 一、2001—2010我国GDP现状 2001年,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初步统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为9593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610亿元,增长2.8%;第二产业增加值49069亿元,增长8.7%;第三产业增加值32254亿元,增长7.4%。 2002年,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跃上10万亿元的新台阶,达到10239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883亿元,增长2.9%;第二产业增加值52982亿元,增长9.9%;第三产业增加值34533亿元,增长7.3%。 2003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1669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1%,加快1.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247亿元,增长2.5%,减慢0.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61778亿元,增长12.5%,加快2.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37669亿元,增长6.7%,减慢0.8个百分点。在第三产业中,金融保险业增长6.9%,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增长6.6%,房地产业增长5.3%。 2004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3651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744亿元,增长6.3%;第二产业增加值72387亿元,增长11.1%;第三产业增加值43384亿元,增长8.3%。第一、第三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9.2%和29.0%,分别比上年提高5.2个百分点和2.8个百分点。 2005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82321亿元,比上年增长9.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718亿元,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86208亿元,增长11.4%;第三产业增加值73395亿元,增长9.6%。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2.4%、47.3%和40.3%。 2006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09407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700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102004亿元,增长12.5%;第三产业增加值82703亿元,增长10.3%。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1.8%、48.7%和39.5%。 2007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46619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8910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121381亿元,增长13.4%;第三产业增加值96328亿元,增长11.4%。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7%,与上年持平;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9.2%,上升0.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9.1%,下降0.3个百分点。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11.1%,二季度增长11.9%,三季度增长11.5%,四季度增长11.2%。 2008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00670亿元,比上年增长9.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4000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146183亿元,增长9.3%;第三产业增加值120487亿元,增长9.5%。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3%,比上年上升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8.6%,上升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0.1%,下降0.3个百分点。 2009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35353亿元,比上年增长8.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5477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156958亿元,增长9.5%;第三产业增加值142918亿元,增长8.9%。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6%,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6.8%,下降0.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2.6%,上升0.8个百分点。 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397983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0497亿

2020年(财务知识)中国季度支出法GDP核算方法

(财务知识)中国季度支出法GDP核算方法

中国季度支出法GDP核算方法 张冬佑 一、概述 中国按季核算支出法GDP始于2000年,首先于国家壹级进行,同时按现价和不变价进行核算。2006年,国家统计局核算司总结数年试算工作经验,进壹步完善了季度核算方法,使季度支出法GDP 核算于核算范围、核算原则、项目分类、指标概念上均和1993年SNA 的标准基本取得壹致。 由于分季度基础资料不足,中国季度支出法GDP核算目前进行的是季度累计核算。即核算期按照自年初到本季末止来确定,分别为:壹季度、壹至二季度累计、壹至三季度累计、壹至四季度累计。累计数的增加不完全是本季的发生数,仍包括对上壹季度数据的调整。 中国季度支出法GDP核算项目采用了三级分类。第壹级分类是: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第二级分类是:居民消费支出,政府消费支出,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增加,出口,进口。第三级分类是将最终消费支出分为: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城镇居民消费支出。 中国季度支出法GDP不变价核算以2000年为基期,每5年改变壹次基期。 中国季度支出法GDP核算所需基础数据是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收集的,主要来源于俩个方面。壹是统计调查资料,包括全面调查资料和抽样调查资料;二是会计核算资料和业务核算资料。

中国季度支出法GDP核算过程分为三步:初步核算、初步核实和最终核实。初步核算于每季度后15日进行,所依据的基础资料是:国家统计局有关专业的月度和季度统计资料,海关进出口统计资料,财政预算支出执行情况资料,中国对外贸易价格指数资料等。初步核实于每季度后45日进行,于搜集更多关联资料的基础上,对初步核算数进行修订。最终核实,根据统计年报、财政支出决算明细资料计算,且利用年度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核实数对全年各季度GDP 初步核实数进行基准化调整,形成中国季度支出法GDP核算最终核实数。 二、现价季度支出法GDP核算方法 现价季度支出法GDP核算,由于基础资料缺乏,基本上是根据关联指标进行推算的。 (壹)居民消费支出 居民消费支出是指常住住户于壹定时期内对货物和服务的全部最终消费支出。包括以货币形式购买的货物和服务,以实物报酬和实物转移方式获得的货物和服务,自产自用的货物和服务,自有住房服务,金融服务和保险服务。 初步核算居民消费支出是根据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推算的,因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居民消费支出的关系比较紧密和稳定,所以我们利用二者的比例关系推算。首先,计算上年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然后,利用上述比重计算季度居民消费支出。 初步核实居民消费支出,利用城乡住户调查资料分别计算出农村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报告

我国国生产总值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令全世界震惊的巨大成就,持续25年年均增长率超过9%,经济总规模已经稳居世界第四。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率更是高达10%。因此,许多专家学者指出,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最好的。由此可见,GDP作为现代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核心指标,它的总量可以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及人民的生活水平,其结构可反映社会生产与使用,投资与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宏观经济效益,对于经济研究、经济管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运用1982—2011年国生产总值与城乡居民存款年底、财政收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及货物进出口总额的相关数据,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我国国生产总值GDP的影响因素作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表1为由《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得到的1982-2011年的有关数据。 表11982—2011年国生产总值及相关指标数据 1983 5962.65 572.61366.95 102860.1 1984 7208.05 776.621642.86 102.71201.00 1985 9016.04 1622.60 2004.82 109.32066.70 1986 10275.18 1471.45 2122.01 106.52580.40 1987 12058.62 2067.60 2199.35 107.33084.20 1988 15042.82 2659.16 2357.24 118.83821.80 1989 16992.32 5196.40 2664.90 209.94155.9 1990 18667.82 7119.60 2937.10 216.45560.1 1991 21781.50 9244.90 3149.48 223.87225.8 1992 26923.48 11757.30 3483.37 238.19119.6 1993 35333.92 15203.50 4348.95 273.111271 1994 48197.86 21518.80 5218.10 33920381.9 1995 60793.73 29662.30 6242.20 396.923499.9 1996 71176.59 38520.80 7407.99 429.924133.8 1997 78973.03 46279.80 8651.14 441.926967.2 1998 84402.28 53407.47 9875.95 438.426849.7 1999 89677.05 59621.83 11444.08 432.229896.2 2000 99214.55 64332.38 13395.23 43439273.2 2001 109655.17 73762.43 16386.04 43742183.6

2016年4季度和全年我国GDP初步核算结果

2016年4季度和全年我国GDP初步核算结果来源:国家统计局发布时间:2017-01-21 09:30 根据有关基础资料和国民经济核算方法,我国2016年4季度和全年GDP(国内生产总值)初步核算主要结果如下: 表12016年4季度和全年GDP初步核算数据 2.三次产业分类依据国家统计局2012年制定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 3.行业分类采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 4.本表中国内生产总值总量数据中,有的不等于各产业(行业)之和,是由于数值修约误差所致,未作机械调整。 表2GDP同比增长速度

表3GDP环比增长速度 其他相关核算结果详见国家统计局数据库(http://https://www.doczj.com/doc/7411256020.html,)。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季度核算说明 1.季度GDP核算概述 1.1 基本概念 GDP(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GDP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状况和发 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GDP核算有三种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方法从不同的角 度反映国民经济生产活动成果。生产法是从生产过程中创造的货物和服务价值中,剔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货物和服务价值,得到增加值的一种方法。国民经济各行业生产法增加值计算公式如下: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将国民经济各行业生产法增加值相加,得到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收入法是从生产过程形成收入的角度,对生产活动成果进行核算。按照这种计算方法,增加值由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四个部分组成。计算公式为: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国民经济各行业收入法增加值之和等于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支出法是从生产活动成果最终使用的角度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一种方法。最终使用包括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及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三部分。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摘要)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摘要) 许宪春1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在经济分析和管理工作中得到广泛使用。本文回顾中国GDP核算的建立和发展过程,梳理促进中国GDP核算发展的重大统计改革,介绍GDP核算的基本方法,阐述中国现行年度GDP核算的基本分类、主要资料来源和计算方法。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发生过几次变化。1954年前,工农业总产值和社会总产值曾经先后成为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从1954年开始,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简称MPS)的国民收入成为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改革开放以后,非物质服务业获得迅速发展,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经济管理部门需要掌握这方面的情况,以便制定科学的服务业发展政策,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健康发展。经国务院批准,国家统计局从1985年开始开展联合国国民账户体系(简称SNA)中的GDP核算。从1992年开始,开展季度GDP核算。2015年,实施了季度GDP核算改革,将季度GDP累计核算改革为分季核算。 本世纪以来,中国政府统计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这些改革对于中国GDP核算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这些重大改革主要包括:经济普查制度的建立,企业一套表联网直报统计调查制度、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和城乡 1作者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研究中心主任。

住户调查一体化改革。2003年,国务院决定建立经济普查制度,每10年进行两次,分别在逢3、逢8的年度实施。经济普查动员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提供了更加翔实的基础资料,从而提高了GDP核算的数据质量;国家统计局往往借助经济普查的机会,实施新的分类标准,推出新的核算方法改革,完善了GDP核算制度。2012年以来,国家统计局实施了企业一套表联网直报统计调查制度改革:一是实现了企业调查表的一体化设计,各专业统计中的企业调查表的指标设置、定义,口径范围和分类等方面基本上实现一致;二是通过互联网技术提高了工作效率,大大减轻了基层政府统计部门的工作负担;三是遏制了中间环节的干扰,降低了差错率,明显提升了基层统计数据的质量。企业一套表联网直报统计调查制度改革,对于协调各行业增加值核算方法,提高GDP核算数据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改革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一是建立了以服务业为重点的经济普查制度;二是开展了包括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企业、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房地产业开发经营企业和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四类服务业企业在内的企业一套表联网直报统计调查制度改革;三是建立了服务业小微企业抽样调查制度;四是建立了部门服务业财务状况统计报表制度。这项改革对于改善服务业增加值核算的资料来源,改进服务业增加值核算方法,提高服务业增加值核算数据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改革主要解决以下四个方面问题:一是解决城乡住户调查指标的统一性问题和住户调查指标与国民经济核算相应指标的一致性问题;二是解决住户调查中的农民工城乡划分问题,实现了住户调查与人口统计城乡分类的一致性;三是解决住户调查样本对农民工的代表性问题;四是解决城乡住户调查的抽样方法和调查方式的统一性问题。这项改革不仅提高了住户调查的能力、水平和数据质量,也对改进和完善支出

中国GDP核算问题研究

No. C199**** ****-8 中国GDP核算问题研究 许宪春 内容提要 本文对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中存在的若干主要问题进行了定量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虽然这些问题对国内生产总值的结构有些影响,但 对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影响不大。也就是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总量数据 较好地反映了中国经济的实际发展规模。 通过对世界银行和世界著名经济学家麦迪森(Augus Maddison)教授在分析和调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数据1时揭示出来的问题的研究和对工业普查、农业普查反映出来的经常性统计存在的问题的研究,结合自己从事国民经济核算工作的体会,我认为,中国GDP核算2存在以下若干方面问题:(1)居民住房服务;(2)财政补贴;(3)企业内部的福利性服务;(4)农村工业统计;(5)农业统计。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刨析,并定量研究它们对中国GDP数据的影响程度。 一、居民住房服务 受资料来源的限制和福利性住房政策的影响,中国住房服务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很低,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3。这是中国GDP总量低估的主要方面。 中国的居民住房服务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赢利性服务,包括房地产开发

经营企业和单位(以下简称房地产开发经营单位)、其他各种类型单位及城乡居民住户以赢利为目的从事的住房出租服务; (2)非赢利性服务,包括城市房地产管理部门提供的住房服务和企业、事业、行政单位向本单位职工及其家庭提供的住房服务; (3)自给性服务,包括城乡居民居住自有住房所形成的住房服务。4现行GDP核算中的住房服务只包括上述服务中的一部分,即只包括如下经济活动: (1)房地产开发经营单位所从事的赢利性住房服务; (2) 城市房地产管理部门提供的居民住房服务。 (3) 城乡居民自有住房服务。 居民住房服务核算存在如下几个方面问题:(1)受资料来源的限制,现行居民住房服务核算没有包括房地产开发经营单位以外的各种类型单位以及城乡居民住户以赢利为目的提供的住房出租服务;关于非赢利性住房服务,只包括城市房地产管理部门提供的住房服务,没有包括企业、事业和行政单位向本单位职工及其家庭提供的住房服务。目前中国城镇享受非赢利性住房(也称公有住房)的人数占城镇人口总数的58.3%(1996年),其中大部分是企业、事业和行政单位向本单位职工及其家庭提供的住房。(2)城市房地产管理部门提供的是一种国家提供补贴的低房租的福利性住房,目前以其营业收入作为总产出,低估了房地产管理部门的总产出,从而低估了增加值。而且这部分的资料范围一直覆盖不全,也影响了其总产出和增加值的完整性。(3)受公有住房房租普遍偏低的影响和资料来源的限制,城乡居民自有住房服务目前仅把按住房原值的2-4%折旧率计算的虚拟固定资产折旧作为总产出,同时作为增加值,所采用的折旧率偏低,也没有计算其他成本。因此,城乡居民自有住房服务的总产出和增加值估算偏低。(4)按照国民经济核算的要求,固定资本折旧应当按固定资产当期购置的市场价格进行重估的价值进行计算,但目前能够搜集到的固定资本折旧数据一般都是按历史成本计算的,这导致居民住房服务固定资本折旧的低估,因而导致居民住房服务增加值的低估。 针对目前居民住房服务核算存在的问题,根据目前所能搜集到的材料,我们尝试两种方法对城市居民住房服务增加值进行重新估算。一种是市场房租估算法,一种是成本估算法。前一种方法利用城镇居民住房每平方米的市场房租价格的平均值乘以所有城镇居民住房的使用面积,得到所有城镇居民住房按市场价格计算的房租收入,以此收入作为城镇居民住房服务总产出,再参照房地产开发与

中国主要统计指标诠释

中国主要统计指标诠释 一、国内(地区)生产总值 (一)基本定义 国内(地区)生产总值,简称GDP,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体规模和经济结构。GDP包括国内所有常住单位的生产成果,这些常住单位既包括国有的、集体的和外资的企业,也包括行政事业单位和居民。从全社会看,GDP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它不包括中间产品,如用来组装汽车的零配件,其价值已经包括在最终产品汽车中。 (二)核算方法 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有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三种方法。生产法从生产的角度衡量新创造的价值,从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的总产品的价值中,扣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货物和服务的价值,得到新增价值。收入法依据生产要素所取得的收入来衡量最终成果。收入法增加值为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之和。支出法依据生产活动成果的最终使用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最终使用为政府消费支出、居民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及货物与服务净出口等四部分之和。 中国对外公布按照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计算的GDP,以按照生产法和收入法混合计算的GDP为标准。GDP核算分为季度核算和年度核算,按照现价和不变价分别核算。现价核算采用的是当期的价格,不变价核算采用的是固定基期的价格。在统一的核算方法和核算原则框架下,国家统计局负责核算全国的GDP,各省级统计局各自负责核算其本地区的GDP。 参照中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年度GDP核算按照94个行业分别计算。农业包含的5个行业采用生产法计算;工业包含的39个行业同时采用生产法和收入法计算;建筑业和第三产业包含的50个行业则采用收入法计算。在94个行业中,对基础资料较充分的行业直接计算增加值,对基础资料不够充分的行业,通过比例系数推算法和相关指标推算法间接计算增加值。 季度GDP核算按照17个行业分别核算。由于季度GDP核算对时间要求较严格,所获得的基础资料也比年度核算少,各个行业都是采用间接计算的方法得到增加值。农业、工业和建筑业3个行业采取增加值率法,交通运输、金融业等14个行业采取相关指标推算法。 (三)资料来源 年度GDP生产核算基本上是按国际通行的核算原则,根据各种类型的资料加工计算得出。主要资料来源有:一是国家统计调查资料。包括国家统计调查项目所获得的统计资料,如农业、工业、建筑业、批发零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许宪春)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 许宪春? 摘要本文阐述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建立和逐步发展过程、历史数据的几次重大补充和调整过程、数据的形成和发布程序、主要资料来源和计算方法、近些年国家统计局采取的若干改革措施、目前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改革的若干建议和设想。 关键词国内生产总值,计算方法,改革措施 一、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建立和发展 (一)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建立 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是产生于前苏联、东欧国家的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的国民收入。这个指标反映的是物质生产部门,即农业、工业、建筑业、商业饮食业和交通运输业的生产活动成果,不能反映非物质服务业的生产活动成果。 改革开放以后,非物质服务业,如金融保险业、教育事业、科学研究事业、信息咨询业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并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宏观经济管理需要了解这方面的情况,以便制定正确的服务业发展政策,协调三次产业的健康发展。为适应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国家统计局于80年代初开始研究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的国内生产总值指标。1985年3月19日,国家统计局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陈述了开展第三产业统计和国内生产总值核算1的必要性。国务院批准了这个报告。1985年4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在继续做好国民收入核算的同时,抓紧建立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根据这一通知精神,统计部门于当年建立了国家和省两级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制度。 (二)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发展 1. 从生产核算到使用核算 在建立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初期,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只包括生产核算,不包括使用核算,即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核算。1989年,开始试行支出法国内 ?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通信地址:北京西城区三里河月坛南街75号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100826;电话:(010)6857 0027;Email:xuxc@https://www.doczj.com/doc/7411256020.html, 。  1《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提的是建立国民生产总值核算,但在实施过程中实际上以国内生产总值为主。

2014年1-4季度我国GDP(国内生产总值)初步核算情况

2014年1-4季度我国GDP(国内生产总值)初步核 算情况 来源:国家统计局发布时间:2015-01-21 09:30 根据有关基础资料和国民经济核算方法,2014年1-4季度我国GDP初步核 算结果如下: 表1:2014年1-4季度GDP初步核算数据 绝对额(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GDP6364637.4 第一产业58332 4.1 第二产业2713927.3 第三产业3067398.1 农林牧渔业60151 4.2 工业227991 7.0 建筑业44725 8.9 批发和零售业62216 9.5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 28750 7.0 业 住宿和餐饮业11199 6.2 金融业46954 10.2 房地产业38167 2.3 其他服务业116311 8.8 注:1.绝对额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计算; 2.三次产业分类依据国家统计局2012年制定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 3.行业分类采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 表2:GDP环比和同比增长速度 GDP环比增长速度(%)GDP同比增长速度(%)2013年1季度 1.7 7.8 2季度 1.8 7.5 3季度 2.3 7.9

4季度 1.8 7.6 2014年1季度 1.6 7.4 2季度 1.9 7.5 3季度 1.9 7.3 4季度 1.5 7.3 注:1.环比增长速度为经季节调整后与上一季度对比的增长速度; 2.同比增长速度为与上年同期对比的增长速度。 附注 1.季度GDP核算概述 1.1 基本概念 GDP(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GDP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GDP核算有三种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国民经济生产活动成果。生产法是从生产的角度衡量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新创造价值的一种方法,即从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在核算期内生产的总产品价值中,扣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产品价值,得到增加值。核算公式为: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收入法是从生产过程创造收入的角度,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应得的收入份额反映最终成果的一种核算方法。按照这种核算方法,增加值由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四部分相加得到。支出法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衡量核算期内产品和服务的最终去向,包括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和货物与服务净出口三个部分。

1980-2013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及人均GDP

1980-2013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及人均GDP 年份GDP 增长率% GDP总量(亿元) 人均GDP(元) 1980 7.8 4546 463 1985 13.5 9016 858 1986 8.8 10275 963 1987 11.6 12059 1112 1988 11.3 15043 1366 1989 4.1 16992 1519 1990 3.8 18668 1644 1991 9.2 21782 1893 1992 14.2 26924 2311 1993 14.0 35334 2998 1994 13.1 48198 4044 1995 10.9 60794 5046 1996 10.0 71177 5846 1997 9.3 78973 6420 1998 7.8 84402 6796 1999 7.6 89677 7159 2000 8.4 99215 7858 2001 8.3 109655 8622 2002 9.1 120333 9398 2003 10.0 135823 10542 2004 10.1 159878 12336 2005 11.3 184937 14185 2006 12.7 216314 16500 2007 14.2 265810 20169 2008 9.6 314045 23708 2009 9.2 340903 25608 2010 10.4 401513 30015 2011 9.2 472882 35181 2012 7.8 509767 37195 2013e 8.0 550548 38499 注:e指预测值,数据来自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下同,不再说明。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