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方法的演变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2
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核算方法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总量的指标,用于衡量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创造的货物和服务的总价值。
在国际上,GDP已成为衡量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1.生产法:生产法是指通过统计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各个部门(农、工、建、服务等)的产出、增加值,并将它们进行加总得到GDP的核算方法。
生产法可以分为增加值法和产出法。
增加值法:按照产业部门分别核算各部门的增加值,再将所有部门的增加值相加得到GDP。
增加值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
产出法:按照产出部门分别核算各部门的最终产品的产值,再将所有部门的产值相加得到GDP。
产值是指一个部门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总价值。
2.支出法:支出法是指通过统计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最终消费支出、国内固定资本投资、存货变动和对外贸易出口额、进口额等因素,得出GDP的核算方法。
最终消费支出:指个人和家庭为了满足自己生活和消费的需要,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支出。
国内固定资本投资: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固定资本形成的价值,包括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和政府的固定资产投资。
存货变动:指企业货物的进出口净值。
对外贸易出口额、进口额: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与其他国家进行的商品和服务的买卖额。
3.收入法:收入法是指通过统计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个人、家庭和企业的各类收入,如工资、利润、利息、房屋租金、税收等,得出GDP的核算方法。
工资:指个人通过劳动创造收入所得。
利润:指企业在生产和经营活动中获得的收益。
利息:指个人或企业通过提供借贷资金而获得的收入。
房屋租金:指个人或企业通过出租房屋而获得的收入。
税收:指政府从企业和个人所征收的各类税费。
通过以上三种核算方法,可以得到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GDP。
这三种方法互相印证,构成了GDP的核算体系,同时也为经济分析和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参考。
中国季度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摘要:I.概述- 介绍中国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解释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的重要性和用途II.中国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的历史演变- 1992年至2002年的增长情况- 2003年至2012年的增长情况- 2013年至2022年的增长情况III.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的组成和行业分析- 第一产业的增长情况- 第二产业的增长情况- 第三产业的增长情况IV.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的地区差异- 东部地区的增长情况- 中部地区的增长情况- 西部地区的增长情况V.结论- 总结中国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的历史变化和趋势- 展望未来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前景正文:I.概述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
它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之一,反映了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活动水平和实力。
中国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历史资料可以为我们提供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宝贵信息。
II.中国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的历史演变自1992年以来,中国的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在1992年至2002年的十年间,中国的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4.2%。
在2003年至2012年的十年间,中国的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5.2%。
在2013年至2022年的十年间,中国的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5.8%。
III.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的组成和行业分析中国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的组成主要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这三个产业的增长情况各不相同。
第一产业的增长速度相对较慢,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则相对较快。
IV.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的地区差异中国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的地区差异也十分明显。
东部地区的增长速度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地区的增长速度逐渐赶上东部地区,而西部地区的增长速度则相对较慢。
V.结论总之,中国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的历史变化和趋势反映了我国经济实力的快速增长。
分析2005-2010年GDP构成的变动趋势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的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总和。
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产品价值不计入GDP。
对GDP的测算一般有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等三种方法。
按照支出法计算GDP,它的构成包括: 1 消费支出(C),2 投资支出(I),3 政府对产品和劳务的购买(G),4 净出口(X-M)。
GDP的计算公式为:GDP=C+I+G+(X-M)。
在社会经济领域,衡量社会经济变化的指标有许多,但是GDP 是反映一个国家总体经济实力的最核心指标,是一个国家一切社会、政治、文化、国防等事业的物质和财富基础。
在宏观经济学中,GDP是最受关注的经济统计指标。
著名的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认为:GDP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
我国国务院1992年8月颁布的《关于实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方案的通知》标志我国正式开始了GDP的核算,GDP从而也成为我国的一个最为重要的经济指标并受到人们广泛关注。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1949年到现在特别是1978年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市场经济地位逐步确立和完善。
一、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特征根据GDP核算方法反演的新中国的第一个GDP数据为1952年的679亿元,1978年为3645.2亿元,到2008年GDP总量达到300670亿元。
1952-1978年间年GDP增长量2966.2亿元,年均增长率1.31%,而1978-2008年间年增长量297024.8亿元,年均增长率8.08%。
2007年我国GDP已超过德国而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由此可见,改革开放后,我国GDP增长较快同时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从2003年至今的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时期、新阶段,我国顺应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以加入WTO为契机,抓住战略机遇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 GDP的产业结构及其变化1、三大产业总体变化趋势。
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及其改革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及其改革刘丽萍2011年2月24日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及其改革一、国内生产总值的基本概念二、国内生产总值的特点、作用和局限三、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历史沿革四、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五、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改革一、国内生产总值的基本概念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一)常住单位一个经济单位在一国的经济领土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场所,如,住房、厂房或其他建筑物;从事一定规模的经济活动;并超过一定时期(一般以一年为操作准则),则该经济单位在该国具有经济利益中心,这个经济单位就是该国的常住单位。
经济利益中心:场所、规模、时期经济领土:政府控制的地理领土、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飞地1、我国的常住单位包括在我国经济领土范围内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也包括城乡居民住户。
2、国内生产总值就是以我国所有常住单位构成的经济总体作为核算对象,对核算对象的生产活动成果进行核算。
(二)生产活动 1、生产生产就是在常住单位的控制和负责下利用劳动、资本、货物和服务投入,创造货物和服务产出的活动。
在这个活动中,将投入的货物和服务转换成货物和服务产出,货物和服务产出能够出售或向对外提供。
2、生产活动成果生产活动成果包括货物和服务,货物是存在需求并能够确定所有权的有形实体,货物的所有权能够在不同的经济单位之间交换。
货物的生产过程与其在市场上的交易过程是完全独立的两种不同的活动。
服务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它是为特定的对象提供的。
服务的提供之时,就是向消费者或用户交付使用之时。
3、生产范围- 所有货物的生产,包括自给性货物的生产。
- 所有对外提供的服务的生产。
-两种自给性服务的生产,自有房屋拥有者为自己最终消费提供的自有住房服务和付酬家庭成员的自我服务。
(三)市场价格(1)市场价格市场价格是市场上买卖双方认定的成交价格,生产者价格和购买者价格都是市场价格。
中国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使用核算方法的变迁1. 中国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使用核算方法的变迁概述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
在这一过程中,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Real Gross Domestic Product, RGDP)作为衡量经济规模和增长的重要指标,其核算方法也经历了多次调整和改革。
本段将简要回顾中国不变价GDP核算方法的发展历程,以揭示其在经济政策制定中的重要作用。
1985年,中国开始实施国民账户体系(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 SNA),将GDP核算纳入其中。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发展,不变价GDP核算方法也逐步完善。
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对GDP核算方法进行了初步改革,引入了分行业增加值率的概念,并逐年发布了分行业的不变价GDP数据。
进入21世纪,中国进一步深化对GDP核算方法的研究和应用。
2003年,国家统计局制定了《关于改进地区GDP核算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提出了改进GDP核算工作的建议。
国家统计局陆续发布了一系列关于不变价GDP核算的方法论和技术规范,如《关于开展地区GDP核算改革工作的通知》推动了不变价GDP核算方法的不断完善。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结构调整,不变价GDP核算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
国家统计局采用了新的产业分类标准,改进了数据来源和采集方式,提高了数据质量和可用性。
为了更好地反映经济结构变化对GDP的影响,国家统计局还引入了分部类GDP核算方法,将GDP分解为多个产业部门的增加值,以便更准确地分析经济运行的态势。
中国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使用核算方法的变迁是中国经济发展和制度创新的一个缩影。
通过不断改革和完善核算方法,中国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经济规模和增长情况,为政策制定提供有力支持。
1.1 研究背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GDP)已经成为衡量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不断改革和完善GDP核算方法,以适应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摘要)许宪春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在经济分析和管理工作中得到广泛使用。
本文回顾中国GDP核算的建立和发展过程,梳理促进中国GDP核算发展的重大统计改革,介绍GDP核算的基本方法,阐述中国现行年度GDP核算的基本分类、主要资料来源和计算方法。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发生过几次变化。
1954年前,工农业总产值和社会总产值曾经先后成为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
从1954年开始,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简称MPS)的国民收入成为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
改革开放以后,非物质服务业获得迅速发展,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经济管理部门需要掌握这方面的情况,以便制定科学的服务业发展政策,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健康发展。
经国务院批准,国家统计局从1985年开始开展联合国国民账户体系(简称SNA)中的GDP核算。
从1992年开始,开展季度GDP核算。
2015年,实施了季度GDP核算改革,将季度GDP累计核算改革为分季核算。
本世纪以来,中国政府统计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这些改革对于中国GDP核算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这些重大改革主要包括:经济普查制度的建立,企业一套表联网直报统计调查制度、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和城乡1作者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研究中心主任。
住户调查一体化改革。
2003年,国务院决定建立经济普查制度,每10年进行两次,分别在逢3、逢8的年度实施。
经济普查动员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提供了更加翔实的基础资料,从而提高了GDP核算的数据质量;国家统计局往往借助经济普查的机会,实施新的分类标准,推出新的核算方法改革,完善了GDP核算制度。
2012年以来,国家统计局实施了企业一套表联网直报统计调查制度改革:一是实现了企业调查表的一体化设计,各专业统计中的企业调查表的指标设置、定义,口径范围和分类等方面基本上实现一致;二是通过互联网技术提高了工作效率,大大减轻了基层政府统计部门的工作负担;三是遏制了中间环节的干扰,降低了差错率,明显提升了基层统计数据的质量。
国内生产总值的演变与经济发展的历程国内生产总值(GDP)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规模和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
本文将探讨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演变与经济发展的历程。
一、国内生产总值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国范围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它既包括国内居民生产的物质财富,也包括国外向该国提供的物质财富。
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有三种:产出法、支出法和收入法。
产出法是通过统计各个产业部门的产出值相加,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
支出法则是通过统计最终消费、投资、出口等各个支出项目的总和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
收入法则是通过统计各个参与经济活动的居民和企业的收入总和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
二、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演变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起步阶段、高速增长阶段和新常态阶段。
1. 起步阶段(1949-1978年):刚刚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国内经济规模较小,经济发展处于起步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较为缓慢,主要经济活动以农业为主导,距离工业化还有很大差距。
2. 高速增长阶段(1978-2012年):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中国迎来了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
国内生产总值呈现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年均增速超过10%。
这一阶段,中国逐渐从农业主导型经济转向工业和服务业驱动型经济,城市化进程加速,外贸出口迅速增长。
3. 新常态阶段(2012年至今):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放缓,但经济结构逐渐优化,服务业比重提升,消费需求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政府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发展向高质量、可持续方向转变。
三、国内生产总值的演变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国内生产总值的演变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高速增长阶段的快速增长为中国提供了大量的经济实力,推动了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同时,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也促进了就业机会的增加,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许宪春∗摘要本文阐述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建立和逐步发展过程、历史数据的几次重大补充和调整过程、数据的形成和发布程序、主要资料来源和计算方法、近些年国家统计局采取的若干改革措施、目前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改革的若干建议和设想。
关键词国内生产总值,计算方法,改革措施一、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建立和发展(一)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建立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是产生于前苏联、东欧国家的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的国民收入。
这个指标反映的是物质生产部门,即农业、工业、建筑业、商业饮食业和交通运输业的生产活动成果,不能反映非物质服务业的生产活动成果。
改革开放以后,非物质服务业,如金融保险业、教育事业、科学研究事业、信息咨询业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并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宏观经济管理需要了解这方面的情况,以便制定正确的服务业发展政策,协调三次产业的健康发展。
为适应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国家统计局于80年代初开始研究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的国内生产总值指标。
1985年3月19日,国家统计局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陈述了开展第三产业统计和国内生产总值核算1的必要性。
国务院批准了这个报告。
1985年4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在继续做好国民收入核算的同时,抓紧建立国内生产总值核算。
根据这一通知精神,统计部门于当年建立了国家和省两级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制度。
(二)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发展1. 从生产核算到使用核算在建立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初期,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只包括生产核算,不包括使用核算,即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核算。
1989年,开始试行支出法国内∗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
通信地址:北京西城区三里河月坛南街75号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100826;电话:(010)6857 0027;Email:xuxc@ 。
1《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提的是建立国民生产总值核算,但在实施过程中实际上以国内生产总值为主。
我国GDP核算的发展历史及变革过程一、我国GDP的核算发展历程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研究联合国国民经济体系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指标。
我国于1985年开始建立GDP核算制度。
1993年正式取消国民收入核算,GDP成为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
2003年我国将改进GDP核算与数据发布制度,取消容易引起误解的预计数,建立定期修正和调整GDP数据的机制,在发布GDP数据的同时发布相关的重要数据,必要时还将公布核算方法。
这是我国提高GDP数据的准确性和透明度,向国际通行办法迈进的重要一步。
2014年我国积极稳妥的推进国家统一核算地区生产总值,深化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加快改进能耗统计进一步完善社会消费品零售统计,同时将精心组织实施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认真做好普查登记。
尽快制定经济核算图,指定全国统一的核算办法,为2015年正式实施全国统一的核算GDP来打下一个基础。
此举将有效消除近10年来各省GDP总和与国家统计局核算的全国GDP存在较大出入的情况。
2015年,我国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1406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2014年增长7.0%。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7770亿元,同比2014年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60292亿元,增长6.4%;第三产业增加值72605亿元,增长7.9%。
从环比看,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3%。
2015年三季度GDP,首次采用新核算方式。
三季度GDP同比增幅为6.9%,为2009年1季度来最低水平。
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7.7万亿元,增长6.9%,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前列。
2016年初步核算,我国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15852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7%。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8803亿元,同比增长2.9%;第二产业增加值59510亿元,增长5.8%;第三产业增加值90214亿元,增长7.6%。
以2015年价格计算,一季度GDP增量为9851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222亿元。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核算方法的演变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核算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统计方法制度改革不断发展的。
它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正式开展于1985年,建立了《国民生产总值计算方案》,但当时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仍然是MPS体系的国民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只是一个附属指标,并且在实际中更多地使用国民生产总值(GNP),而不是国内生产总值,其核算方法也不规范,主要是在MPS国民收入核算方法的基础上,补充了物质生产部门中非物质服务消耗、固定资产折旧的处理方法以及非物质生产部门增加值的计算方法后形成的。
这时的国内生产总值只有生产核算,没有使用核算。
1985年,首次制定了《国民生产总值计算方案(试行)》。
1989年,首次建立了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制度,并基于国民收入使用法开始试算。
1990年1月,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统计主要指标解释》,对原有的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方法进行了修订,修订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增加了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二是规定了大修理基金的处理方法。
但它仍是一个以国民收入核算方法为基础,辅以有关调整补充的方法。
1992年12月,根据《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的原则要求,制定了《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统计主要指标解释及测算方案》,首次建立起我国独立的、比较系统的国内生产总值测算方案。
这时,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收入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国内生产总值从附属地位变成核心地位。
1993年10月,根据我国新的会计制度和基层企业统计一套表要求,制定了《国内生产总值指标解释及测算方案》,这一方案取消了原方案中国民收入核算方法,并对原方案中有关指标定义、计算方法等进行了修改。
如,修改了劳动者报酬、生产税、社会消费等指标的定义;改进了工农业不变价总产出、政府消费、存货增加的计算方法;明确了差旅费、会议费、养路费、排污费等的处理方法以及邮政储蓄业的行业归属等。
1997年5月,根据联合国1993年SNA的原则和方法,结合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中国年度国内生产总值计算方法》,对国内
生产总值核算从原则和方法上进行了全面、系统地阐述。
2001年,在总结全国和地区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经验、吸收国外的先进方法的基础上,编制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手册》,通过公式化和表格化的形式,直观地描述了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操作过程。
2005年9月,根据我国第一次经济普查资料,制定了《中国经济普查年度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方法》,这一方案改进了间接计算的金融中介服务处理方法、规模以上工业和建筑业增加值核算方法、部分服务业和个体经营户增加值等核算方法;细化了产业部门分类,共分94个行业;拓宽了核算范围。
2006年4月,根据经济普查获得的丰富的基础资料,结合常规年度的基础资料情况,在兼顾非普查年度与普查年度核算方法衔接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国非经济普查年度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方法》,为非经济普查年度GDP核算提供指导。
2009年,根据第二次经济普查资料,制定了《中国第二次经济普查年度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方法》,这一方案改进了工业、建筑业、金融业、个体经营户、军队、武警活动等现价增加值的核算方法、部分行业不变价增加值的核算方法及间接计算的银行中介服务的处理方法,明确了按产业部门分类的增加值及跨地区增加值的核算方法,并规范了地区GDP核算方法。
这是目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最详细、最全面、与国际标准最接近的方法。
考虑到第二次经济普查年度GDP核算方法的变动以及常规年度基础资料的变动,我们对2006年制定的《中国非经济普查年度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方法》进行了修订,以实现非普查年度与普查年度核算方法的衔接。
当然,GDP核算方法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经济发展情况和基础资料的变化,GDP核算方法也会随之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