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罗小说集《逃离》主题解读
- 格式:doc
- 大小:50.00 KB
- 文档页数:18
艾丽斯·门罗《逃离》的女性主义解读艾丽斯·门罗是加拿大著名的短篇小说家,被誉为“加拿大的契科夫”,她先后三次获得加拿大总督奖,并于2021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艾丽斯·门罗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的牧场主家庭,母亲是一名教师,在十几岁时艾丽斯·门罗就开始了文学创作,先后创作了《影子的维度》、《快乐影子之舞》、《女孩和女人的生活》、《乞丐女孩》、《公开的秘密》、《石城远望》等作品。
门罗的作品多以安大略省的农村小镇为故事背景,以细腻的笔触描写女性的情感故事与琐碎生活,展现女性真实的生活状态。
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分析艾丽斯·门罗的小说《逃离》所表达的女性意识和思想主题。
一艾丽斯·门罗的《逃离》与女性主义第一,艾丽斯·门罗的小说集《逃离》。
作为擅长描写以女性意识和妇女生活的作家,门罗多以女性生活为中心、以虚构形式为手段进行文学叙事,其作品涉及爱情、家庭、婚姻、两性关系等,多聚焦于宁静的小镇、平凡的生活、人与人之间的纠葛等,故事情节波澜不惊,人物形象温和内敛,语言风格简约自然,能够带给读者无穷的思想回味。
短篇小说集《逃离》是门罗的代表作,该书于2021年出版,出版后获得了评论界的一致好评,被誉为“故事令人难忘……读后令人回味无穷”的优秀作品。
小说集《逃离》共由《逃离》、《机缘》、《匆匆》、《沉寂》、等八个短篇小说组成,这八个故事表达了共同的思想主题——逃离。
小说中门罗以安大略省的温厄姆小镇为故事背景,以女性的成长、婚姻、生活困境等为主要内容,展现了不同年龄和生活背景的女性的内心迷惘和精神困惑以及女性对家庭和婚姻的逃离,表达了人与自然、男性与女性相互依存、和谐共处的思想主题。
从情感基调上看,《逃离》中的主人公总是带着一种莫名其妙的惆怅,不知道自己想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冥冥中似乎只能通过逃离现实生活获得生命的解脱。
第二,女性主义的基本内涵。
《逃离》读后感《逃离》是加拿大作家艾丽斯·门罗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其中包括《逃离》《机缘》《匆匆》《沉寂》《法力》等八个故事。
这些故事主要围绕女性的情感和生活展开,探讨了爱情、婚姻、家庭、自由等主题。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有南希和威尔夫、泰莎和奥利等。
南希年轻时是个热情的充满活力的女孩,她早就喜欢威尔夫,威尔夫是个高雅有品懂音乐、性格沉稳冷静的医生。
泰莎是个家庭境况艰难的女孩,具有透视能力,能看见看不见的事物。
奥利患有肺结核,由少时充满好奇心的研究者和有才华的写作者沦为倒腾等为生。
其中南希也扮演叙述者,虽然人称是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转换使用,但一直从南希的角度讲述故事,以内聚焦视角的方式展开叙述。
小说由五个故事构成,分别是《让但丁休息片刻》《穿大翻领水手服的姑娘》《头上的空洞》《方块、圆圈、星星》和《窗台上的苍蝇》。
小说的表层结构为威尔夫向金尼求婚未果和南希结婚,在他们结婚之前,南希认识了奥利,并带奥利去见识泰莎能够透视的神奇能力。
后来奥利把泰莎的超能力写成文字引起了关注,奥利也把泰莎作为研究对象,自然而然的奥利和泰莎在一起了。
然后由于种种原因,对泰莎的科学研究无法再进行下去,并且泰莎的法力也在慢慢消失,奥利和泰莎靠小把戏继续维持泰莎拥有神奇能力的假象。
最后他们分开了,当多年以后南希见到他们的时候,他们都声称对方已经死了。
小说的题目《法力》,其中法力指的是泰莎拥有的特殊能力。
她能够透视,即使不看也知道奥利和口袋里究竟有些什么东西,即使是与她无关的事物,她也能知道它在哪,怎么样了。
因此许多人慕名而来向她求教。
然而这样的能力却在被奥利当成研究对象以后,认真研究的过程中慢慢消失,也在她与奥利即将分开的前夕回归。
《法力》实际上是讲一个逃无可逃,无需再逃的故事。
与前面几篇不同,前面的故事中的女主人公总是在试图逃离,但最终无法逃脱。
而这篇小说里的两个女主人公,南希和泰莎,都没有过试图逃离。
南希从一开始就接受了婚姻,即使她知道婚姻会改变她的生活方式,阻碍她的工作,阻碍她写日记,并且她还将面临去打理照料一个家庭的责任,但是她似乎没有想逃。
《逃离》读后感《逃离》是加拿大作家艾丽丝·门罗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其中收录了八篇风格各异的小说。
这些小说以女性为主角,描绘了她们在生活中的种种困境和选择,展现了女性成长过程中的复杂心态和情感。
门罗的小说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洞察而著称,她能够捕捉到人物内心最细微的情感变化,揭示出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和无奈。
在《逃离》中,门罗通过对女性角色的塑造,展现了女性在社会、家庭和爱情中的困境。
她笔下的女性们,无论是年轻的还是年长的,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抉择。
小说中的一些女性,在成年之初,就打着决心过一种“真实的”生活的旗号,过早地抛弃了自己所成长的“家”。
她们以为“爱情”可以将她们从原有状态中拯救出来,以为那是一条通往想象的“自由”之路。
然而,她们往往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失去了自我,陷入了痛苦和迷茫之中。
例如,卡拉在十八岁时离家出走,留下便笺说自己要去过一种“真实”的生活,却没有意识到自己所抛弃的是什么。
茱丽叶怀抱几个月的非婚生女儿回娘家探亲,却还惦记着向街上的旧同窗证明自己不是女学究,她想用自认为酷的婚姻关系来报复曾对她冷嘲热讽的家乡。
这些女性的行为,反映了她们在社会压力和个人追求之间的挣扎。
她们想要追求自由和独立,却又无法摆脱传统观念和社会规范的束缚。
她们在爱情和家庭之间徘徊,不知道该如何选择。
门罗通过这些女性的形象,揭示了社会对女性的种种限制和压迫,以及女性在这种环境下所面临的困境。
然而,门罗并没有对女性的困境进行批判性的批判,而是以一种观察的态度,展现了女性在这种困境中的种种选择和挣扎。
她笔下的女性们,并不是被动的受害者,而是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个体。
她们在困境中不断地寻找自我,试图找到一种平衡和解决之道。
例如,茱丽叶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和反思之后,最终意识到了自己对家庭的责任,重新回到了母亲的身边。
除了对女性困境的描绘,门罗的小说还展现了女性之间的情感和关系。
在小说中,女性们彼此支持、相互理解,共同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爱丽丝门罗逃离读后感《爱丽丝门罗逃离》是加拿大著名作家爱丽丝·门罗的一部小说,该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细腻的情感描写而著称。
小说以一个女主人公的成长故事为主线,通过对她的情感经历和人生抉择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生活的无常。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感动,也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普通的女孩,她的成长历程充满了坎坷和挫折。
在家庭和爱情中,她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考验,但她从未放弃对幸福的追求。
她坚强、勇敢,面对生活的种种困难,她从不退缩,始终保持着乐观的态度。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主人公的情感经历和内心世界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变,也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了生活的不易。
在小说中,作者对人物的塑造非常细腻,每个角色都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性格特点。
通过对这些角色的描写,作者成功地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变。
在小说中,主人公面对家庭和爱情的考验,她的内心世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她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少女成长为一个坚强、独立的女性,她学会了面对困难和挫折,也学会了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美好瞬间。
通过对主人公的成长历程的描写,作者深刻地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多变,也让人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在小说中,作者对生活的描写也非常细腻。
通过对主人公的情感经历和人生抉择的描写,作者成功地展现了生活的无常和多变。
在小说中,主人公经历了无数的坎坷和挫折,但她从未放弃对幸福的追求。
她坚强、勇敢,面对生活的种种困难,她从不退缩,始终保持着乐观的态度。
通过对主人公的情感经历和人生抉择的描写,作者深刻地反映了生活的无常和多变,也让人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通过阅读《爱丽丝门罗逃离》,我深受感动,也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细腻的情感描写而著称,通过对主人公的情感经历和人生抉择的描写,作者成功地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变,也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了生活的不易。
通过对生活的描写,作者深刻地反映了生活的无常和多变,也让人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无处可逃的围城——评门罗的《逃离》摘要:爱丽斯门罗在她的短篇小说集《逃离》中讲述了八个不同社会阶层和人生阶段的女性的“逃离”故事。
本文从小说集中的第一篇小说《逃离》入手,从社会和个人两个维度,结合女性主义有关理论分析在传统文化背景下,女性在“逃离”中的困境。
关键词:困境;逃离;女性主义;传统家庭1初次尝试——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冲动卡拉的第一次出逃是对原生家庭的逃离。
她放弃了上大学进修兽医的机会,逃离了安逸到失真的中产家庭,与马术教师克拉克私奔。
逃离的过程充满了罗曼蒂克式的“不顾一切的潇洒”。
年轻的卡拉对未知的前路充满向往,她充满激情地追寻着自己的理想,极力挣脱传统家庭带给她的一切束缚,将要去寻找一种“真实的生活”。
何谓“真实的生活”?卡拉也是一无所知的,因为这些理想完全出依赖于她流浪汉式的男友。
这种压抑窒息的环境和当时的社会传统密不可分。
十八世纪产业革命以来,生产力得到了巨大进步。
女性的社会地位也得到了有效提升,在此基础上,女性追求社会平等、自由等思潮不断发展。
但是,女性意识的发展终究也无法脱离社会角色定位。
从本质上说,由于男权社会体系已经成熟且趋于稳定,女性追求平等的过程会非常漫长而复杂,难免会走很多弯路。
传统的家庭模式决定了男主外,女主内的二元结构,女性从出生到成年再到婚姻本质也不过是一个空间和义务的迁移变化。
这个时期的女性的诉求是单一和零散的,她们只是想要改变当下糟糕的处境而缺少对未来的规划。
离开之后又要去哪里,以后的日子又要怎样继续下去。
这样的逃离也只不过是简单的空间迁移。
卡拉只是一个年轻幼稚的女性,受教育程度不高,长期生活在“真空”的舒适区里。
她所有能够接触到的人里也没有人逃离了这种传统的二元结构体系。
她的未来一眼就可以看到尽头。
然而,在父权文化的浸淫下,将长期失声的女性突然推入舞台中央,她们也只能寻找一个新的情感寄托和庇护空间。
她们并不清楚传统社会对女性的要求是怎样的严苛和狭隘,她们有比别人更崇高更神圣的使命,那就是在静处幽居之中造就未来男子的性格。
无处不在的逃离:门罗小说《逃离》探析在门罗的所有作品中,“逃离”是一个重要的母题。
门罗以女作家特有的敏感、细腻的笔触透视加拿大小镇平凡女子的真实处境和复杂内心世界,选取她们生命中重要的转折点——少女、婚姻、生育和死亡等,来深入、细致地描写她们的平凡生活、情感经历、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从普通女性的生存状态揭示人类生存的普遍境遇。
她笔下的众多女性,生活单调却又饱含一种神秘和朦胧的色彩,会在一个不经意的瞬间,突然改变方向,在欲望、幻想和妄想中,充满“逃离”的可能。
面对生活中的普遍困扰,她们在内心的渴望和世俗的成规之间走来走去,纠结挣扎。
于是,她们选择逃离,逃离当下,逃离现实。
本文旨在剖析门罗作品中逃离的真实生活图景和深层次的内在动因以及最终的结局——回归,深入分析整个过程中女性复杂内心的变化、女性意识的成长及特点,进而探讨人生该何去何从,是越逃越远,永远逃离过去的生活,还是无功而返,回归原点,或是叫一声“亲爱的生活”与之和解?一、逃离一种不真实的生活在小说集《逃离》的同名子集里,18岁的卡拉急于摆脱父母,摆脱单调无聊的家庭生活,在留下一张“我一直感到需要过一种更为真实的生活。
我知道在这一点上我是永远也无法得到你们的理解的”(P33)的字条后,便和马术学校的教练克拉克——一个连中学都没念完的“盲流游民”一起出逃。
年轻的卡拉有着明确的目标,知道自己喜欢什么。
为了追寻自己的梦想、构筑自己的爱巢,卡拉丢弃了没有理解和关爱的家庭,逃离了父母的束缚,就像他们当年为她指明了方向一样。
卡拉把对全新、自由、幸福生活的美好憧憬寄托在了克拉克身上。
青春期有许多女性会像卡拉一样,她们不甘庸常的生活,敢于摆脱熟悉的环境,敢于为自己的未来做主。
为了过一种真实的生活,总是要行动的、要探索的,哪怕冒着违背传统的危险和将要为此付出的代价。
就其女性身份而言,由于受教育水平的限制,也许卡拉离家出走时并不明白什么是更为真实的生活。
新婚生活是浪漫而温馨的,卡拉享受着和克拉克在一起的幸福瞬间。
《逃离》读后感读后感
《逃离》是加拿大作家艾丽丝·门罗的一部短篇小说集,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考,对女性生活和心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反思。
读完这本书,我深感其思想的深度和广度。
首先,我被门罗对于女性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所打动。
在《逃离》中,门罗通过对女主角的描绘,展现了女性生活的复杂和矛盾。
她让我们看到,女性生活既有独立的一面,也有依赖的一面。
这种对于女性生活的深刻理解,让我对女性生活的理解有了更深的认识。
其次,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女性的心理。
在《逃离》中,门罗通过对女主角的描绘,展现了女性的心理。
她让我们看到,女性既有坚强的一面,也有脆弱的一面。
这种对于女性的心理,让我对女性的心理有了更深的认识。
再次,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女性的成长。
在《逃离》中,门罗通过对女主角的描绘,展现了女性的成长。
她让我们看到,女性只有在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挑战时,才能够真正地成长。
这种对于女性的成长的认识,让我对女性的成长有了更深的认识。
总的来说,《逃离》这本书让我深受启发。
它让我看到了女性生活的
复杂和矛盾,也让我看到了女性的心理和成长。
我相信,只要我们像门罗一样,深入理解和体验女性生活,我们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人生。
《逃离》读后感小说开篇,女主人公卡拉心爱的小山羊弗洛拉失踪了。
弗洛拉在罗马神话中是花神的象征,代表着优雅、柔美和小巧玲珑。
在故事中,它也像一个精灵,与卡拉之间有着心灵感应。
在某种程度上,弗洛拉代表着卡拉真正的自我和灵魂独立的部分,也是作者安插在文本中的隐喻。
值得注意的是,在故事的开头,弗洛拉已经“逃离”了,它仅以模糊不清的面目两次出现在卡拉的梦中,第一次叼着红苹果,第二次引导卡拉来到栅栏前,钻过去消失不见。
这个梦似乎预示着女主人公日后的逃离。
此处的虚写与结尾处弗洛拉的回归所采用的实写形成了鲜明对比。
故事发生在雨季,卡拉与丈夫克拉克之间的争吵也如这雨一样没完没了。
他们围绕着何时去邻居西尔维亚家帮忙的问题发生了口角,结果卡拉只能一个人跑到马厩偷偷哭泣。
随后,话题转移到了刚刚去世的邻居身上。
在床上,为了调节情调,确切地说是为了取悦克拉克,卡拉编造了一些子虚乌有的细节,例如在照顾年老病衰的邻居时,看到他被单下的突起,对她不怀好意的暗示等。
这些想象原本是为了给婚姻增添一些调味剂,但卡拉却不得不以此来增进亲密感,或者更确切地说,不是为了亲密,而是为了讨好克拉克。
她不知道在克拉克生气时如何才能让他不找她麻烦。
卡拉有时会去邻居西尔维亚家做清洁工。
西尔维亚在年龄上几乎可以做卡拉的母亲,她在大学里担任教职,经济独立,思想上特立独行。
与西尔维亚相比,卡拉既羡慕她又对她怀有隐隐的敌意,而西尔维亚对青春洋溢、有着独特瞬间之美的卡拉也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暧昧情愫。
就这样,两个女人越来越亲近。
一次偶然的谈话,卡拉终于无法抑制自己的情绪,在西尔维亚面前崩溃痛哭。
巧合的是,她们当时正好谈论到弗洛拉的失踪。
现实中卡拉失去了弗洛拉,就像她在婚姻中失去了自我。
于是,生活中不常见的一幕出现了:在阳光灿烂的中午,在心中崇拜的人的鼓励下,卡拉压抑已久的情绪如决堤之水般一泻千里,她做出了一个连她自己都感到惊讶的决定:离开这里,前往多伦多。
为了庆祝这个决定,两人准备了红酒和炒鸡蛋,铺上了桌布,充满了仪式感。
门罗小说集《逃离》主题解读无所遁逃——门罗小说集《逃离》主题解读Nowhere to Escape---an Analysis on the Theme of Munro’s Collection of Short Stories Runaway摘要:加拿大女作家艾丽丝·门罗通过短篇小说集《逃离》对现实生活中女性生活经历的描述,向读者揭示了她们面对生活诸多无奈时内心的挣扎、彷徨、逃离、无奈与回归之情,使读者在心灵上产生极大震撼,在震撼之余产生深思。
关键词:艾丽丝·门罗;女性命运;逃离;无所遁逃Abstract: Alice Munro, a Canadian female writer, revealed the women’s feeling of struggling, hesitating, fleeing, frustrating and returning when facing many helpless conditions in life by depicting the life experiences of women, which could shock the readers greatly and make them ponder.Key words: Alice Munro, women’s fate, runaway, nowhere to escape一、引言艾丽丝·门罗(Alice Munro),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加拿大乃至世界范围内最优秀的短篇小说家,当代的“契科夫”。
她的大部分作品取材于其生活所在地--安大略省的一个小镇,以小镇居民日常生活中琐碎小事为原型,创作出一篇又一篇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脍炙人口的经典小说。
门罗的作品重点将女性作为其主要创作对象,通过对这些女性在人生特殊时期—恋爱、死亡、重逢等时期的行为表现,突出反映了平凡女性在爱情、家庭生活等方面的真实生存状态,揭示了人与人之间既复杂又微妙的关系,细腻刻画出女性内心世界的欲望和期盼,挣扎和无奈。
门罗小说集《逃离》主题解读无所遁逃——门罗小说集《逃离》主题解读Nowhere to Escape---an Analysis on the Theme of Munro’s Collection of Short Stories Runaway摘要:加拿大女作家艾丽丝·门罗通过短篇小说集《逃离》对现实生活中女性生活经历的描述,向读者揭示了她们面对生活诸多无奈时内心的挣扎、彷徨、逃离、无奈与回归之情,使读者在心灵上产生极大震撼,在震撼之余产生深思。
关键词:艾丽丝·门罗;女性命运;逃离;无所遁逃Abstract: Alice Munro, a Canadian female writer, revealed the women’s feeling of struggling, hesitating, fleeing, frustrating and returning when facing many helpless conditions in life by depicting the life experiences of women, which could shock the readers greatly and make them ponder.Key words: Alice Munro, women’s fate, runaway, nowhere to escape一、引言艾丽丝·门罗(Alice Munro),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加拿大乃至世界范围内最优秀的短篇小说家,当代的“契科夫”。
她的大部分作品取材于其生活所在地--安大略省的一个小镇,以小镇居民日常生活中琐碎小事为原型,创作出一篇又一篇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脍炙人口的经典小说。
门罗的作品重点将女性作为其主要创作对象,通过对这些女性在人生特殊时期—恋爱、死亡、重逢等时期的行为表现,突出反映了平凡女性在爱情、家庭生活等方面的真实生存状态,揭示了人与人之间既复杂又微妙的关系,细腻刻画出女性内心世界的欲望和期盼,挣扎和无奈。
其作品语言简练、朴实无华,感情细腻,构思精妙,叙事风格独特,故事情节波澜不惊却发人深思、回味无穷,达到了“小中见大,平中见奇”的境界。
2004年,门罗出版了自己的短篇小说集《逃离》,随后世人对该小说集的好评便纷至沓来。
短篇小说合集《逃离》由《逃离》、《机缘》、《匆匆》、《沉寂》、《激情》、《侵犯》、《播弄》、《法力》八篇短篇小说组成,所有8篇小说都是围绕着相同的主题---逃离展开,讲述了5位主人公的逃离故事,首篇便是与该小说集同名的小说《逃离》。
门罗笔下的女主人公由于感受到来自自身多重社会角色的压力,不堪繁琐生活现状的困扰,因此选择了在合适的时机逃离这种琐碎、令人厌倦的生活,去追求自己向往的新生活,因此就有了妻子从丈夫身边逃离---逃离两性,女儿逃离母亲---逃离家庭,逃离现有的生活现状---逃离越来越不满意的自我。
她们都在努力尝试着逃离那些在现实中存在的但自己已经厌倦、不想再继续拥有的生活方式,但是她们的这种逃离是举步维艰的、是徒劳的,生活的大网已经牢牢将她们照在其中,无论她们逃到哪里,逃向何方,最终都逃不脱生活的羁绊,逃不脱亲情、爱情、友情等的束缚,当她们真正选择逃离时,迎接她们的也并非是令她们神往的更加美好的理想生活,她们要面临的仍然是琐碎的、而又让人感到无奈的生活现实。
二、妻子从丈夫身边逃走---逃离两性《逃离》这篇小说,是门罗的同名小说集《逃离》的开篇之作,向我们讲述了生活在小镇上的女子卡拉因厌倦自己跟父母在一起的家庭生活,给父母留字条离家出走去追求自己理想中的“真实生活”,在逃离自己厌倦的跟父母在一起的家庭生活后,卡拉与其同居男友马术训练师克拉克共同经营着一个马棚来共同养马,两人的的新的家庭生活虽不完美但还算得上平静,但是在她们的生活中也存在一些难言的龃龉---卡拉认为克拉克心胸不够开阔、脾气火爆、不愿意同自己交流感情、对自己不够温柔等,由于生活中存在的这些龃龉,久而久之卡拉对于克拉克的激情也逐渐褪减,她也逐渐厌倦了现在的家庭生活,产生了要改变自己通过逃离父母、逃离两性才能得到的那种“真实生活”,再次逃离。
小羊弗洛拉的走失只是其逃离的导火索,长期以来深藏在自己潜意识里对于现在生活的不满终于爆发了,她说服了自己,实现了心理上的突破,做出了要离家出走,逃离现在的生活,逃离克拉克,逃离自己的爱人,逃离两性的决定。
在给克拉克留下了一张“我已经走了,我不会有事的”的字条后,卡拉在邻居西尔维娅的帮助下成功出逃。
这仿佛让人们看到了卡拉正在向着她向往的那种美好的生活迈进---没有了丈夫克拉克的生活,那种向往已久的生活就近在咫尺,只要走过去,就唾手可得,实际上情况也仿佛确实是如此。
但是当卡拉如释重负般地坐上了逃离的大巴,奔向自己心目中向往的未来世界时,卡拉却犹豫了、后悔了、退缩了,当卡拉在大巴车上看到沿途的风光时,过往与克拉克一起躺在草地上边嚼草根边哼歌,挥霍金钱同时也挥霍着时间等这些浪漫的生活点点滴滴都不由自主地浮现在自己眼前,对于未来没有丈夫克拉克的生活她开始感到了恐惧,这种恐惧就想阵阵的轻烟从她内心升腾而起,没有了克拉克她很难融入到未来世界之中,丈夫克拉克已经占据也卡拉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位置,克拉克已经成为了她生活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她已经无法消除自己与克拉克长朝夕相处而形成的那种心理上依赖感。
从本质上来讲,她无法逃离的是自己对于克拉克的爱,那种虽然平淡但深厚的爱。
虽然在她逃离前,卡拉对于这种爱的认识还没有那么明朗(她认为克拉克有诸多的缺点与不足,对自己不够关心体贴),甚至于对平淡的、缺乏激情的、琐碎的婚姻生活深恶痛绝直至要“一逃为快”,但当她真正快要摆脱那种“不堪忍受”的生活的时候,爱情的羁绊阻止了她前进的步伐。
如果不能摆脱这种羁绊,卡拉又能够逃往何方?试想生活在尘世上的芸芸众生,谁又能做到在生活中了无牵挂,将一切抛之脑后,只要你的心中还有一丝的牵挂,生活的大网就能准确的扑捉到你,牢牢地将你罩在令人想要逃离但又不能真正逃离的生活大网之中。
每个人都已经被生活的大网囚禁其中,除了生活在这张大网中,实际上人们哪里也去不了。
这就注定了卡拉的逃离是徒劳无果的,逃离的结局是回归到原来自认为了无生趣、不堪忍受的生活中。
如果说逃离是一种想要改变让自己不满的生活现状时一种痛苦、无奈的选择,那么在逃离过程中的彷徨、犹豫、退缩、放弃则是笼罩在每个人身上的生活大网对人们无时不在的束缚的真实写照,对于生活大网的束缚每个人的挣扎反抗等行为则显得那么徒劳无果、结果那么令人沮丧绝望。
三、孩子从父母身旁逃离---逃离家庭在门罗以逃离为主题的这8篇小说里,孩子从父母亲身边的逃离---逃离家庭的这种骨肉分离的痛楚也许是最让人最感到唏嘘感慨、痛彻心扉的吧。
在门罗的第一篇小说《逃离》里,不经世事且性格叛逆的少女卡拉怀着要离开父母亲束缚去过一种更为真实生活的激情与冲动,毅然决然地留书给自己父母亲后,在凌晨五点钟悄悄逃离了自己的父母、逃离了自己的家庭,离开了她自已厌烦透顶的“房子、后院、相册,甚至她们度假的方式”,逃离了她所厌倦的一切,去追求所谓的更为真实的生活。
从主观上来看她的逃离显得义无反顾,但从客观上来看她的逃离又显得那么草率、冲动、意气用事,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更为真实的生活?这个问题的答案本身就是一个虚无飘渺的存在,但是明白这一点是需要随着人的心智的成熟、需要生活经历的积累、需要饱受生活风霜的洗礼后才会明白的。
而显然这样的认识卡拉是不具备的。
她想要什么样的真实生活?这种真实生活在现实中存在吗?她有实现这种真实生活的基础吗?显然卡拉没有认真的去考虑。
卡拉这种盲目的、脱离现实的、过于理想化的逃离行为注定了自己逃离结果---只会给她带来失望。
她逃离的不仅仅是自己认为的来自家庭的束缚,更是逃离了亲人、亲情、以及家庭的呵护---那些她自认为是对自己的约束、羁绊。
这一切也都为卡拉的第二次逃离埋下了伏笔。
难道逃离了父母、逃离了家庭就能真正过上那种更为真实的生活吗?显然卡拉的这种想法是一厢情愿的,其实在卡拉逃离家庭后,卡拉的母亲也在竭力地逃离亲情带给她的折磨。
在她唯一写给卡拉的信中有这样的话“你都不明白你抛弃的是什么”,其实卡拉的母亲已经预见到了自己女儿逃离的结果以及将来的境遇,这句话看似语言平淡无奇、波澜不惊但是却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卡拉行为的草率,充分体现了母亲对于女儿心智不成熟、不谙世事的担心,以及对于女儿远离父母亲及家庭呵护的牵挂和不安。
卡拉的母亲也在竭力地逃离,逃离女儿离家出走给她内心深处带来的伤害,不愿多给女儿写信,只给女儿写了一封信说明她不愿、也不敢通过写信的方式过多地去触及那令她神伤的往事,藉此来掩饰自己对女儿的思念与牵挂。
但是她又能真的逃离骨肉分离带给自己的痛苦,真正放得下人世间的天伦之乐?答案是否定的,卡拉的逃离没有为自己带来自认为的“更加真实的生活”,而母亲的这种逃离式的回避也没有为她自己带来内心的安宁与解脱,只会愈发加深母亲对女儿的深深思念。
纵使互不相见,难道就能放得下对彼此的牵挂,如果放不下对对方的牵挂,纵使相隔千山万水,纵使逃到天涯海角,也难觅得心灵上的安宁。
而在相互关联的三篇小说《机缘》、《匆匆》和《沉寂》里,门罗向读者讲述了一个名叫朱丽叶的女孩子的由离家出走逃离自己的父母而最终自己女儿也从自己身边逃离的故事。
在父母的眼中朱丽叶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乖乖女,喜爱读书、成绩优异,在她年仅21岁的时候在学业上就取得了获得古典文学的学士和硕士学位并正在撰写博士论文的成就,朱丽叶的父母亲也经常以此为荣,但是在外人的眼中,朱丽叶的高学历并没有给她自己带来别人的追捧和青睐,相反有人认为她是一个古怪、孤僻的女孩子,朱丽叶也因此受到了一些人的歧视,在此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再加上朱丽叶认为自己的父母没有很好地融入社会,在朱丽叶看来自己的父母“生活在有点古怪却并不快乐的孤立状态中”,因此就产生了离开自己的父母、彻底逃离现有的生活,去过那种真正融入社会的生活的念头,在此念头的驱使下朱丽叶逃离了自己曾经朝夕相处的父母,离开了这个曾经完整的家,去投奔自己在火车上偶遇的渔民埃里克,朱丽叶的逃离留给父母了一个并不完整的家,留给了父母亲那种热切期盼朱丽叶回归的强烈愿望要以及对过往完整家庭生活的浓浓思念之情,是的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守在自己身边,每个父母也都不愿与自己的孩子分离也希望与自己的孩子永不分离,但是她们对孩子的行为,包括离家出走却可能会选择听之任之,默默不语,那是一种为了爱而放手的境界,但是纵使如此,父母还是剪不断对孩子的悠长悲苦的思念之情,一句“到了我真不行的时候,你知道我会想到什么吗?我想快了,很快我就能见到朱丽叶了”,道出了母亲对只身在外的女儿那种刻骨铭心的牵挂以及对过往一家人生活在一起的那段美好时光的无比怀念,令听者黯然神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