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文化志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3
《节日影像志_多模态民族志探索》篇一节日影像志_多模态民族志探索一、引言随着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节日影像逐渐成为记录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
本文以多模态民族志的视角,对节日影像进行深入探索,旨在通过图像、文字、声音等多种模态的交互与融合,全面展示节日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
二、多模态民族志的理论基础多模态民族志是指以多模态视角研究民族文化、习俗和传统的记录方式。
在民族志的视角下,图像、文字、声音等多元符号相互关联,共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
节日影像作为民族志的重要载体,能够生动地展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三、节日影像的多元表达(一)图像表达节日影像中的图像元素是传递文化信息的关键。
图像能够直观地展现节日的氛围、场景、人物以及物品等,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例如,春节的喜庆、中秋的团圆、端午的龙舟等,都能通过图像元素在节日影像中得到生动呈现。
(二)文字表达文字是节日影像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通过文字,我们可以了解节日的起源、传说、习俗以及庆祝方式等。
这些文字信息与图像相互呼应,使得节日影像更加丰富和完整。
(三)声音表达声音是节日影像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热闹的鞭炮声、欢快的歌声到亲人的问候声,声音能够传达出节日的氛围和情感。
在节日影像中,声音与图像、文字相互交织,共同构建了一个立体的文化空间。
四、多模态民族志在节日影像中的应用(一)记录与传承多模态民族志在节日影像中的应用,使得传统文化的记录与传承更加便捷和高效。
通过图像、文字、声音等多种模态的融合,我们可以将节日文化的精髓和内涵完整地呈现出来,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二)文化交流与传播节日影像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通过多模态民族志的视角,能够更好地展示不同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这有助于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推动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三)艺术创新与表达多模态民族志为节日影像的艺术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通过挖掘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结合现代艺术手法,我们可以创作出更具感染力和个性的节日影像作品,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视觉和听觉体验。
《节日影像志_多模态民族志探索》篇一节日影像志_多模态民族志探索一、引言在全球化浪潮下,传统民族节日日益受到冲击,同时亦因其深厚的文化内涵而得以延续。
这些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和历史积淀。
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数字影像技术的普及,我们可以通过多模态民族志的方式,记录和探索这些节日的多元文化现象。
本文旨在通过节日影像志的视角,进行多模态民族志的探索,以期为保护和传承传统民族文化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多模态民族志与节日影像志多模态民族志是一种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从多元视角探讨民族文化现象的研究方式。
它以民族文化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介,对民族文化进行深入剖析和记录。
而节日影像志则是多模态民族志在节日文化研究中的具体应用,通过影像技术记录节日庆典的过程,展现节日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多模态民族志的研究方法,结合节日影像志的实践,对某一民族节日进行深入探究。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文献研究:收集相关文献资料,了解该民族节日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庆典流程等。
2. 实地调查:深入该民族地区,进行实地调查,观察节日庆典的现场情况,记录庆典过程。
3. 影像记录:运用数字影像技术,记录节日庆典的各个环节,包括庆典前的准备、庆典过程、庆典后的活动等。
4. 访谈:与当地居民、文化传承人等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节日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情况。
四、研究过程以某地区的春节为例,我们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实地调查和影像记录。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详细记录了春节的准备工作、庆典过程以及春节后的活动。
通过拍摄照片、录制视频、收集音频等方式,全面记录了春节的文化内涵和庆典特色。
同时,我们还与当地居民进行了深入访谈,了解了他们对春节的理解和传承情况。
五、研究结果通过多模态民族志的研究方法,我们深入了解了该地区春节的文化内涵和庆典特色。
在影像记录方面,我们获得了大量珍贵的影像资料,包括庆典前的准备、庆典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以及庆典后的活动等。
752017年第04期一、 影像文化的功能影像文化能塑造社会文化心理,作为影像的电影不是个体的事业而是一种社会群体共同打造的事业,它倾向于照顾社会群体的普遍文化心理;由于各个国家和民族长期沉淀下来的集体无意识,影像的生产是对这种集体无意识的反映,就某个角度而言,它集中反映了这个民族或国家的意识形态以及代表了该民族或国家的文化发展水平。
影像文化生产的意义乃由幕后的制作团队所设计,由于天生的商业属性,影像文化的生产是为了吸引更多的影像文化消费,但其前提是这种设计与受众的反馈具有同一性,这其实就是社会文化心理学问题。
普列汉诺夫在《论艺术》中揭示说:“社会文化心理是经过遗传积淀下来的传统的思维模式、生活经验、审美心理等原始心理印迹的集合,在人们的审美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西方不同时期的影像所塑造的英雄人物都风靡一时,就显示了社会文化心理的作用。
如《洛奇》中的洛奇坚定勇敢、执着不屈振奋了上个世纪80年代经济衰落时期的美国人。
《辛德勒名单》中倾家荡产冒死救助犹太人的辛德勒;《真正的人》中的马西列耶夫失去双腿后,以坚强的意志重新站立起来,并重回飞信中队;《风声》中的顾晓梦为了抗日,潜入敌人内部,忍辱负重,至死不渝。
这些英雄人物让观众或震撼或激越。
他们都暗合了东西方人们对英雄的想象以及对崇高的向往,因此,这些影像对社会文化心理的塑造都起着能动作用。
影像文化有助于形成社会集体记忆。
在历史的发展中,影像记录着历史的变迁、聚焦着文化的变动。
影响人类的重大历史事件都是激发影像想象力的重要源泉,因此,对世界政治格局造成重大影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成为各国影像争相创作的重要题材,如《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布谷鸟》《最长的一天》《拯救大兵瑞恩》《不列颠之战》《从海底出击》《老枪》《虎口脱险》《美丽人生》《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虎!虎!虎!》《地道战》《红樱桃》《红高梁》《南京!南京!》等关于二战题材的经典影像已形成全世界人民的一种集体记忆。
从《神鹿》看影像文化志中的本客位关系[摘要]影像文化志中的本客位关系又称为“局内人”与“局外人”关系,在纪录片《神鹿啊,神鹿》中能看到两者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恰恰是两者之间的配合与交织才对影片主旨有了更强的表现力,并赋予它更深刻的纪实意义。
[关键词]影像文化志、局内人、局外人中图分类号:e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09-0076-01一、影像文化志文化,是经过人类长期创造形成的社会现象和历史产物。
志,即记载,如“三国志”、“风土志”,自古有之。
对文化的记载和记录无疑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它是对人类智慧和勤劳的见证,是对历史的敬重和传承,更是对当代社会文明和发展的参照与借鉴。
田野调查被公认为是人类学学科的基本方法论,也是最早的人类学方法论。
它是来自文化人类学、考古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论,即“直接观察法”的实践与应用。
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之上,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电影的发明,一种新的文化记录方式——影像文化志——产生了,它为人类构筑经验世界和文明想象提供了更为广阔自由的空间,对文化志、民族志创造在内的人类知识的生产也具有辐射力。
所谓影像文化志,就是通过镜头,对田野调查中的研究对象进行长期的,尽可能全方位的影像记录(包括声音与画面):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结构、编辑和制作,以期能够为学者和普通观众提供在文化层面上的影像资料以及恰当解释。
影像文化志是采用影像的科技手段,对研究对象进行视觉与听觉的“深度扫描”。
影像文化志的使命在于:通过影像所给予我们的对人类行为研究中具有科学意义的可触知性,走向视觉言语性、视觉概念性,直至走向对思想观念的书写和创造[1]。
二、局内人与局外人1.涵义在社会科学的研究过程中,特别是在人类学家在进行田野调查的时候,因调查地点、研究对象等具体情境的不同,研究者会拥有不同的角色——“局内人”和“局外人”,由此就会导致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关系模式。
“局内人”指的是那些与研究对象同属于一个文化群体的人,他们享有共同的(或者比较类似的)价值观念、生活习惯、行为方式或生活经历,对事物往往有比较一致的看法。
摄影艺术的文化视角摄影,作为一门融合技术与艺术的独特形式,不仅记录了时间的流逝,也捕捉了文化的痕迹。
在快门的一开一合之间,摄影师的视角和情感被永久地封存在每一张图像之中。
因此,从文化的视角探讨摄影艺术,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摄影作品背后的深层含义,还能促进我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首先,摄影是文化的反映。
每一张照片都是在某个特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无论是风景、人物还是纪实摄影,都不可避免地带有那个时空的文化印记。
例如,中国的山水摄影往往蕴含着东方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而西方的街头摄影则可能反映出个人主义和自由的精神。
通过分析摄影作品中的元素、色彩、构图等,我们可以洞察到一个地区或一个时代的文化特征和社会氛围。
其次,摄影也是文化的创造者。
在数字时代,摄影不再是简单的记录工具,它已经成为一种强大的视觉语言,能够塑造和传播文化观念。
许多摄影师利用他们的作品来表达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如贫困、战争、环境保护等,这些强烈的视觉信息能迅速引起公众的共鸣,进而推动社会进步和文化变革。
此外,摄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自身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中影响着文化。
随着技术的进步,如无人机摄影、虚拟现实(VR)摄影等新形式的出现,我们对于世界的观察方式和表达方式都在发生变化。
这些新兴的摄影技术不仅扩展了摄影艺术的边界,也为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可能性。
最后,摄影教育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摄影教育和展览,公众可以学习如何欣赏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摄影作品,这有助于培养跨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同时,摄影教育也能激发更多人投身于摄影艺术的创作中,从而丰富我们的文化生活。
综上所述,摄影艺术与文化紧密相连,它们互相影响、互相促进。
在全球化的今天,通过摄影艺术这一窗口,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也能够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摄影,因此成为了连接世界、传递文化的重要桥梁。
作为“他者之镜”的影像民族志“他者之镜”的影像民族志是指通过摄影、电影等影像媒介来记录和表达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对话。
影像民族志通过呈现他者的形象和生活,帮助人们了解和认识其他民族、其他文化,进而消除偏见和误解,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
影像民族志以摄影为主要手段,通过摄影师的镜头,记录下其他民族的日常生活、传统文化、仪式活动等,传递给观众一种真实而直观的感受。
摄影师通过选择不同角度、光线和构图方式来展现被摄对象,传递出不同文化背景的特点和魅力,让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纳他者。
影像民族志不仅仅是一种记录和传递信息的手段,更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方式。
通过影像媒介,摄影师可以通过选择片中元素的角度、图像的色彩、光影的运用等手法,传递出不同的情感和思考,让观众更深入地感受到被摄对象的内涵和价值。
影像民族志的作用不仅仅是记录和传递信息,更重要的是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崇尚和尊重。
通过展示他者的形象和生活,影像民族志有助于打破人们对他者的偏见和误解,提高人们对其他民族、其他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影像民族志帮助我们意识到,每个民族、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都值得被尊重和保护。
通过观看影像民族志,我们能从另一个角度审视自己的文化和社会,认识到自己的文化习俗和价值观念,并且进一步超越个人的地域和文化要求。
影像民族志让我们看到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促进了跨文化的交流与对话,使社会更加多元化和开放。
当今社会,影像民族志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它既是互惠互利的文化交流平台,也是加深人与人之间联系的纽带。
我们应该尊重和保护每一个民族的特色和文化,通过影像民族志的发展和推广,促进世界各国之间的和谐发展,构建一个更加繁荣、和谐的社会。
上传者的话:本文来自网络(主创名单见文末),我做了一些收集整理工作,以便网上阅读。
我是石家庄人,以前总是认为石家庄历史太短,“没有文化”,《璀璨时空——石家庄历史影像志》2010年国庆期间在石家庄电视台播出后,观众谈论最多的莫过于“石家庄也是有历史的城市,而且很悠久”。
这,让我们石家庄市市民自豪。
把解说词上传到百度文库,是为了推介我的家乡,让更多的人认识石家庄。
当然石家庄也有不足,仅就历史方面远不及西安北京洛阳南京开封杭州等古都,但是,她也是灿烂华夏文明中一颗璀璨的星。
《璀璨时空》主题歌词第一段艰哉何巍巍,(三国·曹操)山盘上赵陉。
(清·顾炎武)荣重秦军箭,功高汉将铭。
(唐·杜牧)太行西来万马屯,(宋·苏轼)欲向行人说废兴。
(清·容丕华)恒山北走见云气,(元·陈孚)万家灯火管弦清。
(元·陈孚)第二段朦胧香阁影,空色悟初禅。
(清·乾隆皇帝)常山义旗奋,(宋·文天祥)铁骑若雪山。
(唐·李白)万马不嘶听号令,(宋·欧阳修)复道飞桥百丈悬。
(明·乔宇《苍岩山》)风霜满面无人识,(唐·韩愈)勇士掀开指顾间。
(当代·朱德)《璀璨时空-石家庄历史文化影像志》解说词(一)传说农历三月十八是伏羲的生日,这一天,方圆百里的百姓,世界各地的华人、专家、学者,都纷纷来到位于河北省新乐市的伏羲台。
伏羲台高10米,台上的庙宇供奉着人祖伏羲。
在中国的远古始祖中,有史记载作甲历的有两位帝王,一位是太昊伏羲氏,一位是1800年后的轩辕黄帝氏。
今年是公元2010年,如果用伏羲历法纪年,今年是伏羲历纪年6507年。
这就是中华文明6000年一说的来历。
新乐市所在的石家庄地区地处太行山东麓,滹沱河冲击扇上。
自古以来,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滹沱河儿女造就了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个传奇。
今天,我们一起走向太行山,走进滹沱河,在历史长河的穿梭中揭开石家庄的神秘面纱,在历史时空的探寻中发现她的璀璨与辉煌。
“纯粹”局外人
———浅析影像文化志的记录视角关键词:影像文化记录视角局内人局外人
一、所谓“影像文化志”
当我们提出“影像文化志”的概念的时候,我们已经将镜头的视点从叙事性作品、抒情性作品转移开来,对准生活中真实的研究对象,用影像的创作原理,尽可能全方位的对其进行记录和摹写。
用张雅欣老师的观点,“所谓影像文化志,就是通过照相机、摄像机或摄影机的镜头,对田野调查中的研究对象进行长期的、尽可能全方位的影像记录(声音与画面);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结构、编辑和制作,以期能够为学者与普通观众提供在文化层面上的影像资料以及恰当解释。
影像文化志是采用影像的科技手段,对研究对象进行视觉与听觉的‘深度扫瞄’。
”1或许可以把何为影像文化志以及为什么要做影像文化志的缘由阐释清楚。
影像文化志是一种区别于文字文化志的记录方法。
影像文化志运用科技的影像手段,对人类行为中具有科学意义的可触知性进行视觉和听觉的记录。
二、文化志的研究者视角
当我们以做文化志为目的,对某一种文化进行记录时,这种记录和普通的记录就有了很大的区别。
但是,在我们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有一个基础的问题是我们无法回避的,即当我们在做文化志研究的时候,我们究竟应当以什么样的身份进行?身份决定我们的视角,同时更制约着结果的呈现状态。
通常,文化志的研究者,根据与被研究对象的关系,又被分为了“局内人”(insid er)和“局外人”(outsid er)。
北京大学陈向明教授曾在其文章中指出,“一般来说,‘局内人’指的是与研究对象同属于一个文化群体的人,他们享有共同的(或比较类似的)价值观念、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
‘局内人’之间通常共有比较类似的生活经历,对事物往往优比较一致的视角和看法。
‘局外人’指的是处在某一文化群体之外的人,与这个群体没有从属关系。
”2
在这样一段文章中,我们看到了截然对立的两种研究者立场。
但实际上,在实际操作层面上来说,二者之间的对立是相对而言的。
江苏省社科院的研究员马岚曾在其文章中指出“真正的‘局内人’是不存在的,只有站到一个与自己的同胞不同的观察视角上,才有可能看清楚自己的文化。
”3这个观点恰巧印证了马林诺夫斯基在研究其人类学时所说的寻去局内人所无法看到的文化中的模式。
这也是马林诺夫斯基坚持认为访问者都应该保持一定距离的原因。
1张雅欣《影像文化志通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
2陈向明著《质的研究中的“局内人”与“局外人”》,载于《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6期;
3马岚著《“局内人”与“局外人”》,载于《青海民族研究》,2009年第2期;
陈向明教授也提出“由于再心理和空间上与研究的现象保持了一定的距离,‘局外人’比‘局内人’往往更加容易看到事物的整体结构和发展线索。
因此在研究时可以保持一种相对‘客观’的心态,在为研究做结论时也比较容易保证一种相对‘中立’的立场。
可以在研究的过程中利用自己的文化框架来帮助自己理解异文化种的某些现象。
”1
当我们以学者的身份进行文化研究时,首先,我们需要面度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我们日益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复杂的成长和教育过程,使我们很难绝对的说我们属于哪一种文化背景之中。
再次,当我们需要对一种文化进行关照和研究时,我们需要从这种文化的现象种抽离出来,站在一定的角度和间隔一定的距离,才能更好的审视这种文化本身。
因此,我们在进行文化研究时,需要将自己至于局外人的立场,才能更客观的面对和呈现这种文化本身。
三、影像文化志的记录视角
影像文化志作为文化志的一种呈现形式,本身就具备了文化志的特点,同时,又兼具影像传播的特点。
这里可以借用民族志电影的定义来观照影像文化志:“民族志电影是运用镜头的拍摄,向一种文化中的人解释另一种文化中的人的行为的电影,他是通过如同摄影机和拍摄人员不在现场一样的拍摄人们所做的一切来达到这个目的。
”2
影像本身是视听结合的,其生成的方式决定其天生的客观性。
巴赞曾经说过:“摄影与绘画不同,它的独特性在于其本质上的客观性。
⋯⋯外部世界的影像第一次按照严格的决定论自动生成,不用人加以干预,参与创造。
”3
当我们以影像的形式做文化志的时候,由于形式自身的特点,也使影像文化志
本身具备了很强的客观性。
当然,无论我们与所呈现的文化是否直接关联,当我
们对所记录的对象,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选择、拍摄、剪辑和制作的时候,都会或者直接的、或者间接的表现出我们的认识于其中。
但是,被我们所记录和表现的对象,却是实实在在的以镜头语言的形式,呈现给观众知晓,如果观众愿意,他们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眼睛和耳朵,摒弃创作者对他们的影像,达到自己认知的目的。
其实,任何一次影像创作者主观的介入对于拍摄制作一部好的影像文化志而言,都是徒劳。
因为,影像文化志本身的意义就在于,用视听的方式无限趋近真实地摹写现实生活,使观众无限接近所拍摄表现的对象和内容本身。
当创作者作为表现对象的“局外人”时,应当尽可能地克服由于自己的文化对他文化所产生的抵触心理,并尽可能避免由此可能产生的文化偏见。
深入和客观的理解异文化的架构,建立起平等的交流。
作为一个他文化的局外人,或者可以更加宏观和清晰的面对自己想要表现的文化内涵。
比如像陈为军导演的《好死不
1陈向明著《质的研究中的“局内人”与“局外人”》,载于《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6期。
2David Macdougall : Beyond Observational Cinema , edited by Paul Hockings : Principl es of Visual Anthropol ogy, New York : Mouton de Gruyter , 1995;
3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崔君衍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年。
如赖活着》,作为一个健康正常人,要去表现艾滋病村的人的生活的状态,首先需要跨越对于艾滋病的偏见,同时需要深入到这样一群特殊人群之中,了解他们的生存状态,理解他们的共同心理。
然后,站在一个观察者的视角,真诚而客观地记录一切。
也正是因为如此,当我们看这部影片的时候,我们觉得真实、自然,仿佛看到了在面对时时迫近的死亡时,人的真实的状态以及内心的转变。
而当创作者作为一个“局内人”时,更应该跳出自己的文化圈层的局限,力图使自己站在“局外人”的角度,与自己的文化保持一定的距离,将自己熟知的一切陌生化处理,用一种更加客观、严谨的方式来审视自己的文化。
孙曾田导演本就是生长于内蒙的,对于内蒙的的风土人情耳濡目染,早已经非常熟悉。
然而,他创作的《最后的山神》、《神鹿,我们的神鹿》在很大程度上,却站在了一种观察者的角度,以一种客观的态度来进行观照。
因此,我们可以看见关于生长在东北大兴安岭的鄂伦春族最后一位萨满的绝迹人生。
由这位萨满的生活折射出的鄂伦春族在时代洪流中即将消逝的传统与不可阻挡的变迁,自然真切,娓娓道来。
由此,不禁思考,也许,在做影像文化志的时候,“局外人”的身份是最适合的一种记录立场。
站在相对客观的角度,与表现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将历经了“局内人”状态(有可能是生在其中,也或者是为记录而主动介入)之后的对于所表现和记录的文化进行陌生化处理,然后进行呈现,这样的影像文化志作品,才能表现得更加客观、真切、自然。
这是一种带有自我立场得局外人状态,是一种更为纯粹的,摆脱了主观与客观、局内人与局外人相互纠葛之后的从容的状态。
而站在这种“纯粹的”局外人的视角进行创作,影像作品可以达到一种更加清晰准确的呈现,学者和观众在观看这样的作品时,才能感受到亲切与自然,客观与真实。
参考文献:
1、张雅欣《影像文化志通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
2、陈向明著《质的研究中的“局内人”与“局外人”》,载于《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6期;
3、马岚著《“局内人”与“局外人”》,载于《青海民族研究》,2009年第2期;
4、○2David Macd ougall : Beyond Observational Cinema , edited by Paul Hockings : Principl es of Visual Anthropol ogy, New York : Mouton d e Gruyter , 1995;
5、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崔君衍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