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料】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毫米、分米的认识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7
二年级数学《分米、毫米的认识》教案二年级数学《分米、毫米的认识》教案作为一名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二年级数学《分米、毫米的认识》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二年级数学《分米、毫米的认识》教案1教学目标1. 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2. 使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3. 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过程一、铺垫练习1. 提问:你己经知道了哪些长度单位?你能用手势表示一下1米、1厘米有多长吗?这两个长度单位中,哪一个大,哪一个小?1米等于多少厘米?2.拿出直尺,指出直尺的0刻度线、1厘米、2厘米、3厘米。
从哪里到哪里是3厘。
[评析:通过比划、找刻度等方法唤起学生对已学长度单位的回忆,为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
]二、进行新课1. 教学分米。
(1)出示一个文具盒(长2Ocm、宽l0cm)。
提问:猜一猜,文具盒的宽是多少厘米?长呢?(2)谈话:要准确地说出物体的长度,不能只靠眼睛看,可以用直尺量一量它们的长。
让学生动手量。
(3)讲述: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是2分米。
在直尺上找一找1分米有多长?(板书:1分米=10厘米)(4)谈话:你能用什么方法记住1分米的长度?你能用拇指和食指比划一下1分米有多长吗?你能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吗?互相说一说,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5)在米尺上数一数1米有几分米,你发现了什么?(板书:1米=10分米)(6)谈话:量一量课桌和凳子的高分别是多少厘米?说说各接近几分米?[评析:由学生熟悉的文具盒的宽和长引出分米的概念,再通过数一数、比划比划、画一画等方法,加深对分米的认识,了解1分米的长度,初步建立起分米的表象。
]2.教学毫米。
(1)认识毫米。
谈话:猜一猜数学书有多厚?用尺量一量,谁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
讲述:这本书的厚度不到1厘米,用厘米作单位,不能准确地量出它们的长度,接着我们认识一个比厘米更小的单位毫米。
分米和毫米教案学科:数学年级:小学二年级主题:分米和毫米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它们。
2. 学生能够正确地将长度转换为分米和毫米。
3. 学生能够运用满足分米和毫米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教学资源:1. 长度测量工具,如尺子、卷尺等。
2. 分米和毫米转换的练习题。
3. 视频或图片资源展示分米和毫米单位。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知1. 展示一张包含分米和毫米刻度的尺子图片或实物尺子,并向学生解释它们的作用。
2. 引导学生讨论在什么情况下需要测量长度,并询问他们常使用的测量工具。
步骤二:引入单位名称1. 分开展示分米和毫米单位的写法,并提醒学生注意它们之间的区别。
2. 向学生发问,猜测这两个单位的汉字含义,并一起解释。
步骤三:分米和毫米的转换1. 通过演示和示范,教导学生如何将长度从分米转换为毫米。
例如,1分米等于10毫米。
2. 给学生提供练习题,要求他们将不同长度的分米数转换为毫米数,并检查答案。
步骤四:分米和毫米的测量1. 让学生拿出尺子或卷尺,并指导他们如何正确地使用这些工具进行长度测量。
2. 给学生一些实际的测量任务,要求他们使用分米或毫米单位进行测量,并记录结果。
步骤五:巩固和评估1. 教师出示一些随机长度的问题,并要求学生使用分米和毫米单位回答。
2. 给学生分发一份练习题,让他们独立完成,并在完成后进行批改。
扩展活动:1. 让学生进行绘画活动,要求他们按照给定的长度用分米和毫米单位绘制直线。
2. 引导学生讨论分米和毫米单位在不同场景中的应用,例如量杯、封面尺寸等。
这是一个简单的分米和毫米教案,旨在让学生了解和运用长度单位的转换和测量技巧。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能力进行适当调整和扩展。
2023-2024学年二年级下学期数学分米、毫米的认识(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并能够进行基本的单位换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学生能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内容1. 分米:学生将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了解分米的定义,学会使用分米尺进行测量。
2. 毫米:学生将认识毫米,并能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毫米与分米、厘米的关系。
3. 单位换算:学生将学习如何进行分米、毫米与厘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分米和毫米进行长度测量,并能够进行基本的单位换算。
2. 教学难点:理解分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并能够在实际情境中灵活运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分米尺、毫米尺、各种长度的物品(如铅笔、书本、桌子等)。
2. 学具:学生自带的直尺、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测量活动,让学生回顾已学的长度单位,引出分米和毫米的概念。
2. 新授:教师讲解分米和毫米的定义,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其具体含义。
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测量活动,使用分米尺和毫米尺测量不同物品的长度。
4. 讨论:学生分享测量结果,讨论分米和毫米在实际测量中的应用。
5. 总结:教师总结分米和毫米的特点,强调单位换算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分米和毫米的认识。
板书设计1. 分米、毫米的认识2. 内容:包括分米的定义、毫米的定义、单位换算的规则等。
3. 图表:展示分米、毫米与其他长度单位的关系,以及单位换算的示例。
作业设计1. 书面作业:设计一些基本的长度测量题,要求学生使用分米和毫米进行测量。
2. 实践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寻找一些物品进行测量,记录测量结果,并尝试进行单位换算。
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学生的作业和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对分米和毫米的认识程度,以及单位换算的掌握情况。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15篇《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1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和毫米长度的直观表象。
2.使学生在实际测量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和测量工具,会测量一些物体或线段的长度,并提高估测能力。
3.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尺,软盘。
2.学生准备:彩纸条,剪刀,1分硬币,电话卡或银行卡。
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谈话:(演示课件)有一次课间,几个小朋友在一起讨论什么兵器最厉害。
红红说:我觉得宝剑最厉害。
明明说:不,我觉得孙悟空的金箍棒最厉害。
它能伸缩,可长可短,它可以短到只有1厘米;也可以伸长到1米,甚至几百米、几千米,还可以伸到天上去呢!提问:在刚才他们的谈话里,你能找出一些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吗?(米、厘米)引导:对!我们已经学过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板书:米、厘米)你能用手比画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吗?1厘米呢?我们测量教室门的高度用什么单位比较好?量一枝铅笔的长度该用什么单位呢?[说明: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一些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在前面的学习中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
通过复习旧知引新,激活了学生的知识储备。
同时,孩子们熟悉的神话人物孙悟空又能让学生觉得有趣,吸引学生饶有兴趣地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
]设疑:(课件演示)红红又问了一个问题:要是金箍棒缩得比1厘米还短,或者比1厘米长但比1米短,又该怎样表示它的长度呢?指出: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关于长度单位的知识。
二、探索实践1.认识分米。
(1)量一量。
要求:请你用直尺量一量你的文具盒的长边和短边大约各是多少厘米?(学生回答)介绍:一般来说,文具盒长大约是20厘米,宽大约是10厘米。
(边说边板书:20厘米、10厘米)(出示10厘米的彩条)10厘米我们还可以用另一个单位来表示分米。
(板书:分米)10厘米就是1分米。
教案: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分米和毫米的定义,并能够正确使用。
2. 培养学生对长度单位的大小比较和换算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1. 分米和毫米的定义和正确使用。
2. 长度单位的大小比较和换算。
教学难点:1. 分米和毫米的概念理解。
2. 长度单位的大小比较和换算。
教学准备:1. 10厘米长的直尺。
2. 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标准。
3. 相关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长度单位,如米、厘米等。
2. 提问:同学们,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二、新课讲解1. 讲解分米的定义:分米是长度单位,1分米等于10厘米。
2. 讲解毫米的定义:毫米是长度单位,1毫米等于0.1厘米。
3. 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分米和毫米的大小。
4. 通过举例,让学生理解分米和毫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动手操作1. 分组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用直尺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2. 引导学生观察直尺上的刻度,让学生发现分米和毫米的换算关系。
3. 让学生进行长度单位的大小比较和换算练习。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复述分米和毫米的定义和换算关系。
2. 提问: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你们能告诉我分米和毫米的定义吗?五、课后作业1. 让学生用分米和毫米测量家里的物品,并记录下来。
2. 让学生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物展示和动手操作等方式,让学生对分米和毫米有了深入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直尺上的刻度,发现分米和毫米的换算关系。
同时,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他们对长度单位的敏感度。
在课后作业中,让学生用分米和毫米测量家里的物品,可以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重点关注的细节:分米和毫米的定义及换算关系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分米和毫米的定义1. 分米:分米是长度单位,符号为dm,1分米等于10厘米。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分米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分米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4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分米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分米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1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0—61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1、结合教学,向学生渗透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同时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2、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问意识、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
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会用毫米、分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的建立,会用毫米、分米做单位量出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毫米、分米概念的形成过程和在实际测量中的灵活应用。
四、教具、学具:米尺、硬币、直尺、纸条等。
五、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激发兴趣:1、师:同学们,中国第一个航天员是谁?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了成功,在成功的背后有多少默默无闻、刻苦钻研的科学家,花费了多少心血和汗水。
在研制过程中不能有一点点的失误。
你认为在研制过程中要做些什么工作呢?学生可能答:飞机的性能,驾驶员的技术,准确的测量等。
师:首先得经过精确的测量,丝毫误差都可能导致失败。
(这一环节,加强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复习长度单位:米、厘米问:那么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到什么单位?一米的长度大约有多长呢?用手势表示1米大概有多长?1厘米大概有多长?(对已建立的长度观念的复习,为新知作准备)3、测量纸条的长度。
(创设问题情境)师:同学们拿出纸,,看谁能量出纸条的长度?师:这8厘米多,多的又不够1米,用什么单位表示呢。
二年级下册《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通用11篇)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二年级下册《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二年级下册《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在测量活动中,明确毫米、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表象。
2、在观察、猜想、验证等实践活动中掌握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的进率。
3、在实际的测量活动中,初步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度量物体长度。
4、逐步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 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毫米、厘米、分米、米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直尺、硬币、磁卡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引发思考师:(出示市场上新上市一种儿童饮料)你能先估计饮料盒的高度,再测量出它的高吗?学生汇报测量的结果。
(生可能出现8厘米、8厘米半、8厘米5小格、8、5厘米、8厘米5毫米等)师:同学们测量时8厘米多的部分不够1厘米,我们用厘米无法精确表示测量的物体长度时,我们需要用到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
【设计意图:通过小小饮料盒的测量活动,帮助学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体会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一)认识毫米1、认识毫米,建立1毫米的表象。
师:你都知道毫米哪些知识?1毫米在直尺上怎样表示?(直尺上最小的格的长度是1毫米。
)把你找的1毫米指给同桌看一看。
让我们来一次体验之旅:时间2分钟,在你们的学具袋中看一看、找一找、摸一摸、捏一捏找找1毫米,再动手测量一下验证验证。
看谁找到得多?生1:通过测量我发现1分硬币的厚度约是1毫米。
生2:通过测量我发现1张磁卡厚度约是1毫米。
生3:通过测量我发现字的宽度约是1毫米。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教案:《毫米、分米的认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二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第46页至47页,主要讲述了毫米和分米的概念及其换算关系。
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理解毫米和分米的长度单位,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方法,并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进行灵活运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毫米和分米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能够运用换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实际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毫米和分米的长度单位,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方法。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运用换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直尺、多媒体课件2. 学具:练习本、铅笔、尺子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品,如桌子、椅子、书本等,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物品的长度可以用不同的单位来表示。
2. 知识讲解:讲解毫米和分米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1分米等于10毫米。
3. 课堂练习:让学生用尺子测量身边物品的长度,并用毫米和分米进行表示。
引导学生发现,测量不同长度时,需要选择合适的单位。
5. 游戏环节:设计一个“长度换算”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毫米与分米的关系:1分米 = 10毫米七、作业设计2. 家长协助孩子测量家中的物品长度,并用毫米和分米进行表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了毫米和分米的概念。
在课堂练习环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测量身边物品的长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除了毫米和分米,还有哪些长度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如何在生活中运用这些长度单位?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践情景引入在实践情景引入环节,我选择了教室里的物品作为学生熟悉的场景。
分米的认识(优秀8篇)认识分米和毫米数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
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实际操作中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好习惯。
3、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卷尺、1分的硬币等。
学具准备:直尺、1分的硬币、两支削尖的铅笔、1根10厘米长的小棒、纸条、剪刀、卷尺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1、开课:猜一猜某个学生的身高是多少?再实际测量出这个学生的身高。
引出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请大家用手势表示1米大约有多长?1厘米大约有多长?1米等于多少厘米?2、电脑显示直尺测量铅笔的长度的过程,突出直尺的“0”刻度对准铅笔的左端。
二、新课教学:1、认识毫米。
(1)引入:电脑显示不是整厘米的一支铅笔,用直尺去量它的长度,该是多少呢?(7厘米多)。
那么这支铅笔到底长多少呢?师:要想比较精确地量出这支铅笔的长度,就要用一个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毫米。
现在,我们就来认识毫米,1毫米到底有多长呢?(2)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小尺子,用两支铅笔尖在尺子上指出1厘米的长度(师巡视)。
再用右手的笔尖数一数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小格?(10个)那么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请同学们用笔尖指出1毫米、2毫米、3毫米……的长度。
引导学生说出:1厘米=10毫米。
(3)师:请同学们量一量一分硬币的厚度,看够不够1毫米。
再请同学们像我这样轻轻夹住一分硬币,然后把硬币抽出来,在右手拇指和食指之间有一条小缝。
这条小缝大约就是1毫米宽。
(4)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厚度,大约是多少毫米?填在书上。
并向学生说明误差是存在的。
(5)电脑显示小蝌蚪变青蛙图,分别得出:1厘米(10毫米)、2厘米(20毫米)、2厘米6毫米(26毫米)、6厘米8毫米(68毫米)(6)电脑显示前面那支不是整厘米的铅笔图,让学生说出是多少毫米。
【教育资料】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毫米、分米的认识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建立 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在建立长度观念时,对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易混淆,故教学时应讲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比较它们的长短,使学生能正确、深刻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直尺一把、一枚一分或一角硬币、丝带、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你们猜一猜,钱老师的身高是多少?
学生猜完后教师说明:钱老师的身高是1米80厘米。
师:米和厘米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两个长度单位,请大家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量哪些物体的长度一般用米作单位?
师:请大家再用手势表示一下,1厘米大约有多长?量哪些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师:我们每天上课都要用到数学课本,你们知道数学课本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厘米吗?自己量一量。
生:数学书的长是21厘米,数学书的宽比15厘米多,比16厘米少。
师:数学书的宽比15厘米多,比16厘米少,那究竟有多长呢?你们想不想知道?
生:想!
师:要想比较准确地量出数学课本的宽,就要用一个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来量。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毫米的认识。
(板书课题)
二、,探究体验,获取新知
1、认识毫米。
(1)师:1毫米有多长呢?请同学们拿起直尺认真观察: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线以外,还有刻度线吗?
(还有一些小刻度线,这些小刻度线把1厘米又分成了一些小格。
)
教师指出:直尺上1厘米中间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2)看大屏幕上放大的直尺图
提问:从0刻度到刻度1是几厘米?
教师让学生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在刻度0和刻度1之间有多少个小格?
提问:从刻度1到刻度2是几厘米?数一数,在刻度1和刻度2之间有多少个小格?
提问:从刻度3到刻度4是几厘米?数一数,在刻度3和刻度4之间有多少个小格?
提问:这就是说,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小
得出:1厘米=10毫米
(3)教师让学生量一量1分硬币的厚度,看够不够1毫米。
量完后教师说明: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师生共同用手势表示1毫米:先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地夹住1分硬币,再用左手慢慢地把硬币抽出来,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之间有一条小缝,它的长度大约就是1毫米。
教师结合课件演示说明:银行卡和电话卡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10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教师让学生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厚度大约是几毫米?
(5)说一说,测量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6)教科书第3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数的?
2、认识分米。
(1)引入分米。
①动手操作:用学生尺或米尺量自己的课桌宽是多少?(当学生用米做单位量时,课桌宽不够1米,用厘米做单位时,一一地量很麻烦。
)
②独立探索:你感觉用一个多长的长度单位量课桌的宽比较合适?
③汇报交流,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有一个比厘米大而又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就好了。
④教师说明:像量课桌这样的物体长度时用米、厘米或毫米做单位都不合适,我们就要创造一个新的长度单位。
⑤互相讨论:这个单位规定为多长合适?学生讨论(得出以10厘米为一个单位比较好)汇报并说明理由;从而引出分米。
(板书,把课题补充全:分米的认识)
(2)问: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用手势表示出1分米的长度,表示出2分米的长度。
(3)学生观察米尺,回答:1米里面有几个1分米?(板书1米=10分米)
(4)练习。
①同桌互量从手腕到指尖有多长?
②教科书第4页做一做中的习题。
三、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1、练习一的第1、
2、3题。
2、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蜡笔长6()跳绳长2()
桌高7()粉笔长75()
钢笔长14()小明的身高是140()
一块橡皮厚12()旗杆高9()
3量出20毫米和3分米的丝带。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1、量出数学作业本的长约是多少分米,厚是多少毫米
2、在作业本上画出1毫米、1厘米、1分米长的线段。
3、拿一瓣蒜头放在盛有少量水的的盘子里。
先看看它几天后开始发芽,再记录发芽一周内蒜叶的生长情况。
(课外完成)
蒜叶生长情况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