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的感想作文
- 格式:docx
- 大小:19.01 KB
- 文档页数:6
腊八节心得体会感悟范文5篇腊八节心得体会感悟范文5篇腊八节即将到来,那当然是要提前准备好腊八粥了,而做腊八粥得要用五种材料,预示着来年五谷丰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腊八节心得体会感悟范文,希望你喜欢。
腊八节心得体会感悟范文(篇1)不知不觉间腊八节已经过了,要不是晚上上网甚至已经忘记了这个节日。
在网上翻了翻竟然翻到不少关于腊八节的传说,节日的起源也有很多不同的版本,各地过节的风俗也不尽相同,历史上的许多文人也留下了不少咏颂腊八节的名篇佳作。
在华夏大地,腊八节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节日,自己竟然已经很多年没有庄重的过下这个节日了。
记得小时候,每到腊八节姥姥就会熬一锅喷香粘稠的腊八粥,然后把白瓷碗盛得满满的端到我面前,我一边用左手擦拭着嘴角的口水,一边用右手拿着小勺子在碗里拨来拣去,挑选着自己最爱吃的栗子和红枣,一碗粥吃完后,把小勺放进嘴里舔来舔去,许久才拿出来。
最后还要把翠绿的腊八蒜放进嘴里两颗,冲家人做个鬼脸,证明自己不怕辣的本事。
一家人坐在一起说说笑笑,憧憬着春节的美好。
姥姥唠叨着姥爷,姥爷吹嘘着一年的功劳,妈妈罗列着春节需要走访的亲友,舅舅畅谈着来年的工作,我则开始盘算着新年的衣服。
粥香弥漫着整个屋子,欢笑激荡着每一寸空气。
岁月流逝,近三十年过去了,在自然法则的作用下,我的眼角开始爬上细纹,眼袋开始隆起,头发不再浓密,心随身体在漂泊,纷杂的生活使我无暇顾及温馨的回忆。
是啊,又错过啦,明年,就明年,我也要熬上一锅浓香的腊八粥,让姥姥、妈妈也都垂涎欲滴。
腊八节心得体会感悟范文(篇2)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
我国有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它始于宋代。
每天腊八节,每个家庭都会煮腊八粥。
在清代,喝腊八粥的习俗变得更加流行。
在朝廷上,皇帝将腊八粥送给民政部长。
在私营部门,每个家庭还制作腊八粥以祭祀其祖先。
同时,一家人团聚在一起,作为送给亲朋好友的礼物。
“腊八节”也是佛教的盛大节日。
过去,各地的佛教寺庙都曾作为泡澡俱乐部和煮粥供佛陀使用。
腊八节个人心得感悟腊八节个人心得感悟腊八节个人心得感悟1腊八是一个传统佳节,有自己传统的节日习俗和美食。
在我儿时的饮食记忆中,一个叫“腊八”的日子,简直就是弘扬味觉的宏大叙事。
还记得那些有关于腊八节的回忆。
20世纪的成都平原,既未受到厄尔尼诺现象影响,也没有“暖冬”一说。
只要进入“三九”,川西坝子尽管没有“燕山雪花大如席”的胜景,结结实实的寒冷却叫人神清气爽。
那时我在一个名叫“新繁”的小县城上小学,学校与东湖公园仅一墙之隔,学生们在课间操也能溜进东湖公园玩一会儿。
只有30亩大小的东湖,为唐朝西川节度使、着名宰相李德裕开凿。
我国现在仅存两处唐代古典人文园林,新繁东湖就是其中之一(另一处为山西新绛县绛守居园池):“宋莲”则指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王安石的父亲王益任新繁县令时,曾以东湖并蒂莲为祥瑞大事,写长诗《东湖瑞莲歌》以资纪念。
精巧玲珑的东湖,景物美得叫人心醉。
纪念古代先贤的“怀李堂”、“三贤堂”和“四费祠”,掩映在大片古柏贞楠中,荷塘曲水环护20多处楼台亭阁,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思;还有许多楹联匾额,常让初识字的我平添思古幽情。
最让我喜爱的,是“三贤堂”的那副楹联:“何物荐馨香,西蜀繁田,东湖清水;前贤有遗爱,唐封翠柏,宋咏红莲”。
记得大哥曾用朗诵诗歌的语调对我解释那副楹联——什么事物的芬芳比祭祀焚香更为悠长?只有川西繁江的沃土和东湖的清澈流水;唐代圣贤留下的苍翠古柏和宋代诗人吟咏过的红莲芙蕖,都是先哲留给我们的深厚仁爱呀!东湖是我和三弟儿时最爱玩儿的所在。
初春时节,我们在城墙根一带摘“狗蒂芽”(有清热解毒等药用价值的野菜),还有一种鲜红色的野草果叫“蛇苞果”,据说那是蛇的最爱,我们总要狠下决心,才能拒绝它那水灵灵红艳艳的引诱。
盛夏之中,桤木树林是我们捉蝉子和“牵牛郎”的胜地,慈竹林则是我们捉“笋壳虫”和蜻蜓的好去处。
到了深秋,我们跳到干涸的荷塘里,几乎不费力气就能挖菱角和莲藕。
即便进入隆冬,顽童眼中的东湖也是去处。
腊八节心得体会优选范文5篇腊八节心得体会1在寒冷的腊八节,我深深地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早晨,家里的炉火煮着香浓的腊八粥,那是用红枣、桂圆、核桃、莲子等熬制而成的,代表着团圆和吉祥。
腊八粥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
在寒冷的冬天,一家人围坐在炉火旁,分享着腊八粥的香甜,那种温馨的感觉让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同时,我也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这让我为自己身为中华儿女而感到骄傲。
此外,腊八节也是一个提醒人们行善的日子。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和家人一起去了附近的敬老院,为那里的老人们送去了我们自己熬制的腊八粥。
看到他们满足的笑容,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分享的快乐。
总的来说,腊八节让我更加珍惜家庭的温暖,也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传统文化的价值。
腊八节心得体会2腊八节,一个富有传统特色的节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节日的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熬制香浓的腊八粥,不仅为家人祈福,更是对生活的美好期盼。
对我而言,腊八节的意义远不止于此。
它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传统文化的内涵。
腊八粥的熬制过程繁复而讲究,每一步都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人的关爱。
这种深深的家庭情感和传统手艺的传承,让我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此外,我也在这一天深刻体会到了亲情的可贵。
与家人围坐在炉火旁,一边品尝着香甜的腊八粥,一边分享着家常,那种温馨的感觉让我意识到,无论生活多么忙碌,亲情始终是最重要的。
总的来说,腊八节给了我一个体验传统文化、感受家庭温暖的机会。
这个节日教会了我尊重和珍视传统,也让我更加明白,生活的真谛在于那些简单而美好的时刻。
腊八节心得体会3在腊八节这一天,我家准备了一锅热气腾腾的腊八粥。
粥里有各种食材,如红枣、桂圆、莲子、薏米等,象征着丰收和吉祥。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着美味的腊八粥,温馨而美好。
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也深刻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通过这次腊八节的体验,我更加珍惜家庭的和睦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们很容易忽视传统文化的价值。
【篇一】臘八節的感想怎麼寫在我們所經歷的平凡或不平凡的日子裡,每一個節日,都是一個回憶的片段。
每年、每月、每日,我們都會有著從不間斷的畫面,即使平凡,即使枯燥,即使重複著無限的重複。
然而,總有一些畫面,會清晰地留存在記憶的深處。
隨著日子的翻閱,臘八節,不日即到。
這些年,隨著文化的繁榮,娛樂形式的多彩,名目多樣品種繁多的節日已經不足以引起人們的興奮,過節好似習以為常。
然而,一些看起來過去的、傳統的景象總會適時的躍出腦海。
或者這樣的感覺,真的意味著人將老了。
回憶,某種程度上就是一種時光記憶的倒退。
想起兒時媽媽煮的臘八粥,那仿佛是若干年的景象,又好似就在昨日。
記不得那時是一種什麼感覺,如今回味卻倍覺濃郁香醇。
慈祥的母愛,辛苦勞作的身軀,甘於奉獻的影子,闔家歡顏的場景,舒心愜意的微笑。
數不勝數的畫面一連串都湧現在眼前。
想起這些,一股暖流湧上心頭,甜甜的卻又酸酸著。
這些年,雖然年年都在應時的過著,過著每一個節日,過著每一天,但仿佛從未這般回味那一碗應時的臘八粥。
也許,我們整日晝起夜伏忙忙碌碌,我們的身心感到疲憊和厭倦,一成不變而看起來又無新意的所謂節日,已經被麻木和冷漠所取代,我們的情趣湮沒於喧囂的凡塵俗事。
兒時的節日裡,我們總是心存著一種願望,或者渴盼著能吃上美味的佳餚,能換上鍾情的服飾,能得到心儀的禮物。
或者,這些在如今都算不得什麼了,可我們的心總是空空蕩蕩。
究竟我們想要什麼?遠離喧囂的田園生活,那只算是一個可望而不可及的夢,因為脫離了現實,那就是不現實。
記不起原創是誰說過的一句話,做人要明確三個方向:你想要什麼,你為此做了什麼,你需要怎麼做。
是的,對照自我,又何嘗不是渾渾噩噩?何嘗不是隨順境遇?我們常常抱怨社會的不公,我們責怨人心的叵測,我們連自我都改造不了,何言其他?譬如我們面對謊言,還想著去揭穿;我們處事時,還想著原則;我們看到不平,還會義氣化;我們感動於一瞬間的感動,過後也還是歸於過去。
我們醉心於意氣風發的豪言壯語,我們蒙惑於激情迸發義正詞嚴的言辭,我們著力於形象和尊嚴的維護,結果呢?也不過是一場空!甚至就連舉手可行的孝道,我們也做得很是不夠。
腊八节感悟与体会范文锦集七篇【篇1】腊八节感悟与体会范文小时候的我是个“小馋鬼”,因此,我的家里人,特别是我奶奶,总喜欢到处给我搜罗好吃的。
大概是我4岁的时候,在北风唤醒冬天的雪花,这些小精灵开始相约飞舞的第一个早晨,奶奶叫醒了赖在床上的我,温柔地对我笑着说:“小馋鬼,起床了,有好东西吃了哦。
”一听到有好东西吃,我立马清醒了。
奶奶给我端来一只小瓷碗,我好奇地望着里面,可我看到的只有白白的汤。
我皱着眉头,问:“奶奶,这是什么呀!”“腊八粥,你尝尝就知道了。
”我将信将疑地尝了一口,一般淡淡的咸味在嘴里弥漫开来,温和醇厚却又很爽口。
一小碗粥被我几大口就喝光了,我捧着碗,嘴角还留着粥的残余。
我缠着奶奶说:“奶奶,我还要!”奶奶呢,眉眼里全是笑:“没有啦。
这是庙里为过腊八节才熬的粥,想吃啊,等明年吧!”从此以后,每年一到腊月,我就会抱着奶奶讨粥喝,奶奶也总是笑着为我去盛。
不知为何,每年的腊八似乎都会飘雪。
8岁那年的腊八节,我缠着奶奶带我一块儿去寺庙里吃腊八粥,奶奶没办法,只得带上我。
一大早,天还很黑,大雪纷纷飞,寒风刺骨,把我冻得瑟瑟发抖。
奶奶紧紧地牵着我,生怕我滑倒。
到达云龙山兴化寺时,我已两腿酸软,可是,还有好长好长的队要排。
奶奶对我说:“你要是累了就在这儿坐下,我去排队,别乱跑啊。
”说罢,就加入了那似乎永远没有尽头的队伍中。
我看着奶奶焦急等待的背影,现在才明白,原来奶奶每年都要在漫天飞雪中用她的小脚走这么长的路,排这么长的队。
为了让她的小孙女喝到热的腊八粥,她一定是在冰天雪地中蹒跚着前行。
我几乎可以想象到,一位老妇人,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护着怀里的热粥,在雪地里颤巍巍地走着。
而到了家,连外套都来不及脱下,就赶紧给孙女倒粥喝。
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奶奶身上总是湿漉漉的,为什么奶奶看我喝粥总是笑呵呵的。
都是为了我,奶奶才这么辛苦。
我也总算懂得,我大口大口喝粥的时候,从奶奶眼中流露出的,是对我的浓浓的爱!大雪纷飞中,我看到了奶奶,看到了奶奶带着温和的微笑,手中捧着我最爱喝的腊八粥,缓缓向我走来……【篇2】腊八节感悟与体会范文东西生明,时光速流,又是一个春节即将来临,在春节来临之前,第一个小节便是旧历年的腊月初八,按家乡的俗称叫做“腊八”。
关于腊八节的感受作文民俗专家介绍,“腊八”一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当时称为“腊日”,本为佛教节日,后经历代演变,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民间节日。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5篇关于腊八节的感受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仅供参考!关于腊八节的感受作文1“好香啊。
”农历腊八的早上,一起来,我就闻到了一股香味,匆匆穿好衣服,来到饭桌前。
这时,一碗粥浮现在了我的眼前,正准备拿起筷子好好品尝一番,妈妈突然走过来笑笑说:“小馋猫,你知道这是什么粥吗?”我摇了摇头。
“这个是腊八粥,每年农历腊八,人们都要吃腊八粥。
”妈妈说着,拿起勺子了一点粥,吃了下去。
“说起腊八粥的来历,那就悠久了。
你想不想听?”我开心的笑了:“肯定啦,了解一下也好嘛。
”妈妈念念有词的讲解着腊八粥的来历:“好了,我开始讲了: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出家修行,云游四海。
有一天,他因饥饿和劳累昏倒在野外,被一放牧女童发现,女童急忙跑回家寻找食物。
可她家境贫寒,缺衣少食。
自己家种的杂粮都快吃光了,只剩下很少的几粒米。
姑娘向来慷慨大方,乐于助人,她将每个粮袋子底下所剩无几的粮食搜罗在一起,加上一些自家种的果仁,用清泉水煮了一大碗粥,端到佛祖面前,一口一口地喂他。
释迦牟尼吃了香喷喷的粥后,很快苏醒过来,并跑到附近的河中洗了澡,坐在菩提树下静思,终于在腊月初八这天悟道成佛。
后来佛教信徒就在每年腊月初八煮粥供佛。
所以,腊八粥又称佛粥。
每到这一天,寺庙里的僧众将募化来的斋粮煮成稀饭,来供奉神佛,将佛粥供过之后,再分给穷人食用。
后来,腊八粥流传开来,成为民间的一种习俗。
南宋诗人陆游留下了这样的诗句:‘今朝佛粥更相赠,更觉江村节物新。
’腊八粥作为民间的吉祥食品相互赠送,寓意一年之末的大丰收以及来年风调雨顺,吉祥如意。
从此,每年农历腊八,人们都要吃腊八粥了。
”我用汤勺轻轻地在碗里的四周划了几下。
然后,舀一勺放进嘴里,粥熬得烂烂的,不用嚼,很快融化了,嘴里还留有余香。
喝下了这碗腊八粥,我的心就暖了起来。
腊八节的个人心得体会(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总结报告、简历模板、心得体会、工作材料、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es, contracts, agreements,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resume templates, experience, work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腊八节的个人心得体会腊八节的个人心得体会5篇腊八是一个传统佳节,每到这个时候,家家户户都会聚在一块,大家分工合作制作出美味的腊八粥。
【导语】腊⼋节借“腊祭”之名,表达的却是农事劳作⼀年的⼈们对来年的⼀种美好祝愿。
从表⾯来看,⼈们是⽤收获的各种农作物礼敬百神,祭祀祖先,感谢神灵赐给他们的农业果实,感谢祖先对他们⽣产⽣活的保佑,同时祈求来年风调⾬顺,五⾕丰登,六畜兴旺,事业发达。
今天©⽆忧考⽹为您推荐了关于腊⼋节的感受【五篇】,欢迎您的参阅。
1.关于腊⼋节的感受 提到腊⼋粥,它的传统⾷材包括⼤⽶、⼩⽶、⽟⽶、薏⽶、红枣、莲⼦、花⽣、桂圆和各种⾖类。
这个节⽇⾥吃腊⼋粥俨然成了⼀种仪式,仿佛中国⼈端午吃粽⼦,中秋吃⽉饼,正⽉⼗五吃元宵⼀样。
说来惭愧,从⼩到⼤我对于腊⼋节⼀直是⽆感的,直到上⾼⼆时班上有⼀位⼥⽣写了⼀篇关于腊⼋节的作⽂,被⽼师当作范⽂在班上宣读时,我才知道原来世上还有这么⼀个节⽇。
腊⼋节⾥吃粥更是撩拨了许多年来我对⾃⼰吃粥的情思。
⼩时候我家住农村,那时候烧柴⽕灶做饭,浸⽔的⽶在⼤铁锅⾥煮开了,待到⽶粒似熟未熟之际,拿铁瓢将和⽔的⽶粒盛起,倒⼊⼀只筲箕⾥沥⼲,筲箕下⾯放⼀⼝瓷盆,沥到瓷盆⾥的⽔就是⽶汤了。
等到⼏盘⼩菜在铁锅⾥炒好的时候,将锅刷净抹⼲,将筲箕⾥的⽶粒倒⼊锅中,沿⽶粒边沿淋⼊少许⽔,然后盖上锅盖,⼤⽕焖煮,待到⽶饭飘⾹时撤⽕,饭便熟了。
吃饭时将锅中的⽶饭重新盛⼊筲箕,会发现锅底结了⼀层锅巴,将瓷盆⾥的⽶汤部分倒⼊锅中,微⽕⼀熬,⾹喷喷的锅巴粥就做好了。
吃完⽶饭后,再来⼀碗锅巴粥,只觉齿颊⽣⾹,解馋⼜解渴,实在是⼀件惬意的事情。
可惜现代⼈⽤电饭煲做⽶饭,没了⽶汤,再也难以喝到那⾹喷喷的柴⽕粥了。
夏天的时候天⽓炎热,吃⼲饭难以下咽,母亲会熬⽩⽶粥吃。
有时也会撒上两把绿⾖,对孩⼦们来说,那甜糯的绿⾖粥就是夏⽇⾥难得的佳肴了。
当然,吃粥不经饿,撒上两泡尿,肚中便觉空落落的。
这时候母亲⼜摊上两张灰⾯饼,⼤家⼀边嚼着⾯饼,⼀边喝着稀饭,倒也吃得津津有味。
我们这代⼈⽣活的条件与⽗辈相⽐,已有了很⼤的改善,虽然称不上丰⾐⾜⾷,但在我的印象中,那种饥饿的感觉是的,吃粥很多时候只是因为⼀种饮⾷⽅式的调剂。
传统腊八节活动心得体会5篇腊八节心得体会1腊八节又称腊八,因为时间在农历十二月(腊月)初八而得名。
南朝萧梁时期,腊八与佛教联系在一起。
到了宋朝,每年腊八这一天寺院都会集体诵经,同时用香谷和果实做成粥送给门徒和男女信众吃。
据说,朱元璋小的时候家里很穷,为了度日便给一家财主放牛。
有一天放牛归来时牵牛走过一座独木桥,牛一滑跌下了桥,将脚摔断了老财主气急败坏变宝,朱元璋送进一间房孑里不给饭吃。
朱元璋饿得够呛,突然发现屋里有一只老鼠洞,扒开一看,原来是老鼠的一个粮仓里面有米有痘混在一起的粥,吃得就一天正好是腊月初八,因此叫腊八粥。
腊八粥这天喝腊八粥,往粥里面放小米、玉米等各种豆子。
我们先把白白净净的大锅里把小米和黄灿灿的玉米粒放锅中,再放一些豆子和甜甜的早子一同放入锅中,然后再往锅里放点糖。
让他们在锅中沸腾的,让这些食材在锅中煮20分钟后,就可以闻到扑鼻而来的香味,让人想忍不住上去吃上几口这个腊八粥,在十米外的人都会闻到香味,听着他在锅中嘟嘟的声音脑海里不禁想象出:食材在锅里向人招手,诱惑着我们上前去品尝这一美味,经过长时间的熬制腊八粥更有风味了。
将粥盛入碗中,清香味扑鼻,细细地品味,那系列的口感划过口腔,顺流到胃中,那腻腻的味道好极了!玉米在口中裂开,发出它那独特的香味。
让人想猛,吃好几口。
食材入口即化,嘴里还回味着甜甜的香味。
本来我想熬腊八粥是很容易的事呢!没想到有这么多的学问呢!我国的粥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要永远保留和发扬它。
腊八节心得体会2记忆是一朵花,每年都会开得不同。
腊八时节,家家都该吃上一碗粥吧。
虽然,在我对粥的回忆里,这朵记忆之花起初是那么的孱弱而迷离,似乎一不小心,就会被迷雾给遮离住。
可是,再对往事的渐渐追溯过程中,它却慢慢的盛开。
确实,湿冷的寒夜,吃上一碗腊八粥是再好不过,那温暖,是会从心底笃笃实实的漾出来。
可,最初知道腊八粥,是从冰心的一篇怀人文章中。
她说:腊八粥中须有十八种干果,代表十八罗汉,是纪念先人的一种祥和食品。
腊八节个人心得感悟怎么写5篇腊八节个人心得感悟怎么写5篇腊八节即将到了,家家户户都会熬腊八粥,各种杂粮一锅熬,撒上一把辣椒叶,那香味准得传到整个小巷子。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腊八节个人心得感悟怎么写例文,希望你喜欢。
腊八节个人心得感悟怎么写精选篇1在我的家乡冀南一带不仅有到腊月初八喝腊八粥的习惯,更有腌制腊八蒜的风俗。
说起腊八蒜,当地流行这样的说法,说早年我们这做生意的人很多,每年到年底这上门要帐是很磨不开面子的事。
有一个精明的生意人,灵机一动,在腊八这天,就腌制了很多小罐子的蒜,到年底要帐时,带上一小罐子腊八蒜,来到欠帐人的家里,问问过年缺什么?短什么?就是不提要帐的事情,临了,掏出小罐子,说,要过年了,也没什么带的,带了罐腊八蒜,过年好好吃顿饺子。
因为“蒜”与“算”同音,欠帐人自然想到大家也是辛苦了一年了,也到了该算帐的时候了,于是就主动算了帐。
此事一传十,十传百,就盛行开来。
然而这腊八蒜延续到今天,已淡去了原本要帐的意义,取而代之的则是为春节的喜庆气氛增添的喜庆色彩。
小时候,到了腊八这天,吃了腊八粥之后,就会在母亲的召唤下,围坐在母亲身边,高兴地剥着蒜,因为在我幼小的心里,知道这腌了腊八蒜,就意味着要过年了,又能放鞭炮,穿新衣,吃饺子了。
我的母亲在腌蒜时,先是洗好坛子,然后把剥了皮的蒜放进去,再倒上醋,盖上坛子盖,用泥巴封严,放到一个角落里,最后和我们说,必须到年三十晚上才能开坛。
到了三十晚上,打开坛子,一股蒜的清香立刻溢满整个屋子,辣中有香,香中有酸,酸中有辣,那特别的香气,让人直流口水。
再看那蒜,个个绿的像玉石,白中带绿,绿中吐翠,咬开一个,仔细看,原来那绿色的春天早已来到了蒜的内心,只等人间春来早了。
我曾问过母亲,这腌的蒜为什么必须在年三十才能打开呢?母亲说:“傻孩子,大年五更柜子抽屉都不能开,打开蒜坛子财气不是更跑了吗?”这时我才明白,这坛子里有母亲对新的一年美好期望呢!腊八节个人心得感悟怎么写精选篇2今天,我读了冰心奶奶的《腊八粥》这篇文章,心里十分感动。
腊八节的感想作文
自先上古起,腊八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的祭祀仪式,祈求丰收和吉祥。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腊八节的感想作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希望帮助到你。
篇一:腊八节的感想作文在我儿时的饮食记忆中,一个叫“腊八”的日子,简直就是弘扬味觉的宏大叙事。
20世纪的成都平原,既未受到厄尔尼诺现象影响,也没有“暖冬”一说。
只要进入“三九”,川西坝子尽管没有“燕山雪花大如席”的胜景,结结实实的寒冷却叫人神清气爽。
那时我在一个名叫“新繁”的小县城上小学,学校与东湖公园仅一墙之隔,学生们在课间操也能溜进东湖公园玩一会儿。
只有30亩大小的东湖,为唐朝西川节度使、著名宰相李德裕开凿。
我国现在仅存两处唐代古典人文园林,新繁东湖就是其中之一(另一处为山西新绛县绛守居园池);“宋莲”则指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王安石的父亲任新繁县令时,曾以东湖并蒂莲为祥瑞大事,写长诗《东湖瑞莲歌》以资纪念。
精巧玲珑的东湖,景物美得叫人心醉。
纪念古代先贤的“怀李堂”、“三贤堂”和“四费祠”,掩映在大片古柏贞楠中,荷塘曲水环护20多处楼台亭阁,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思;还有许多楹联匾额,常让初识字的我平添思古幽情。
最让我喜爱的,是“三贤堂”的那副楹联:“何物荐馨香,西蜀繁
田,东湖清水;前贤有遗爱,唐封翠柏,宋咏红莲”。
记得大哥曾用朗诵诗歌的语调对我解释那副楹联——什么事物的芬芳比祭祀焚香更为悠长?只有川西繁江的沃土和东湖的清澈流水;唐代圣贤留下的苍翠古柏和宋代诗人吟咏过的红莲芙蕖,都是先哲留给我们的深厚仁爱呀!
东湖是我和三弟儿时最爱玩儿的所在。
初春时节,我们在城墙根一带摘“狗蒂芽”(有清热解毒等药用价值的野菜),还有一种鲜红色的野草果叫“蛇苞果”,据说那是蛇的最爱,我们总要狠下决心,才能拒绝它那水灵灵红艳艳的诱惑。
盛夏之中,桤木树林是我们捉蝉子和“牵牛郎”的胜地,慈竹林则是我们捉“笋壳虫”和“丁丁猫”(蜻蜓)的好去处。
到了深秋,我们跳到干涸的荷塘里,几乎不费力气就能挖菱角和莲藕。
即便进入隆冬,顽童眼中的东湖也是绝佳去处。
一个阴霾弥漫的下午,天冷得出奇,坐在教室里百无聊赖的我朝窗外望去,只见纷纷扬扬的雪花漫天飞舞,不一会儿,操场旁那株高大铁树的墨绿色针状叶子上就积满白雪,看上去格外赏心悦目。
放学铃声还在耳畔萦绕,我已叫上三弟,一边背诵新学的课文“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一边拉着他奋力朝东湖跑。
东湖城墙上,几大片盛开的腊梅被积雪压弯了枝头,那雪松软而洁净,伸出舌头尖舔而食之,冷丝丝、甜丝丝,差
不多堪与街头艺人卖的棉花糖媲美,却又胜在多出几分馥郁。
我们采集腊梅上的积雪打雪仗,弄得满身都散发着腊梅沁人心脾的幽香,眼见天色已晚,这才意犹未尽地回家。
未进家门,老远就闻到一股诱人的喷香——有腊肉的醇香、蔬菜的清香、干果的脆香,还有若干莫可言状的馨香。
来不及放下书包就直奔厨房灶头,揭开锅盖,只见一大锅五颜六色的稀饭。
问及外婆此为何物,答曰“腊八稀饭”。
再问“何为腊八”?外婆再答“农历十二月初八就是腊八”,接下来的“佛成道节”等语我则完全听不明白。
且不管“腊七饭”、“腊八饭”,只要可口就是好饭——好像有点儿“英雄不问来路”的意思。
待到晚饭时,对吃喝问题一贯喜欢刨根问底的我再度提出质疑,外婆讲的那些话我仍然一头雾水。
让人喜出望外的是,平素严厉有余和蔼不足的父亲居然给了答案:“腊八”古称“腊日”。
早在先秦,人们就在“腊八”这一天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
云云。
咦,一碗稀饭竟然有如此久远的来历和神奇作用,想不肃然起敬也难啊。
以吃喝为载体缅怀先人是“古已有之于今为烈”的事情,倘若套用IT业内人士的术语,就是“程序运行正常”。
可是,怎么也没料到,今年我煮“腊八稀饭”的既定程序,却因笔记本电脑莫名其妙染上“熊猫烧香”病毒而毁损殆尽。
忙完重装操作系统、安装新买正版杀毒软件等烦心事儿,“腊九”
也要按“腊八”来过。
至于将“腊八粥”刷新为“腊八饭”,不是颠覆传统,不为另类炫酷,不想显摆厨艺,只因自己立志“把日子过成厨子”嘛——糯米、大米以及红豆洗净、分别煮至半熟沥起;腊肉、火腿肠、四季豆、胡萝卜、猕猴桃、红杏果脯、大枣、花生仁、核桃仁均切颗粒,铁锅烧热调和油烧熟,先炒红豆等辅料,再以米饭均匀覆盖,扣上锅盖小火焖之,一刻钟就成。
外婆当年做的“腊八稀饭”,一直是我私人食谱中的一个难以消解的块垒,一种值得永远珍藏的情愫。
每年开始“数九”,我都会在潜意识里默默期待“腊八”的到来。
我不知道,这到底是“好吃”德行所致,还是味觉记忆使然,抑或生活原本就是一个圆,圆周的起点其实也是终点?
思来想去,似乎豁然开朗——生命其实是一个过程。
即便走到那个“终点”,人生也应该像江河那样激扬奔流,绝对不能冻结为冰山,在上面刻下“孤独”、“冷寂”、“漠然”等字样。
何况长路上总会有关注的目光、友好的笑靥、温暖的双手和亲切的语言,引导我们一直向前行;何况镌刻在心灵深处的亲情、爱情、友情,早已谱就明媚的乐曲——那是一首无字咏叹调,只要在心底低吟浅唱着它,我们就会依然寄情于初春菜花、仲夏芙蕖、深秋桂蕊,还有那隆冬傲然开放的腊梅。
篇二:腊八节的感想作文我小的时候,家境虽不很
富裕,但我的母亲仍会把每一个节日都过得丰富甜美。
记得腊月初八的前一天晚上,母亲安顿我们几个兄妹:明天是“腊八”,要早些起来吃“腊八粥”。
母亲说着,像变戏法一样拎出一包红枣,我们高兴得如馋猫一般,在炕上打着滚,嘴里还“噢噢”地叫着,想要几粒打打牙祭,母亲却在这叫闹中把几颗最大的红枣悄悄塞给了我,哦,那一瞬间我感到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儿了……母亲准备好了薏米、小米、大米、红豆等东西,为翌日的工作做好充分准备,然后再一次叮嘱我们早起,并说否则会变成“红眼睛”的。
当然这一说法源于何处实在无处考证,因为我第二天还没见过某个人因在“腊八”这天没早起就变成“红眼睛”的。
“腊八”这天,母亲总是起得很早,当我们还在香甜的酣梦中就隐隐听到了那“呼哒,呼哒”的拉风箱的声音,“呼哒,呼哒……”听来是那么悠扬,那么绵长,那么温馨……天还没有放亮,但红彤彤的灶火将屋子映照得灿烂美丽,当浓浓的香味在屋子里弥漫开来,母亲便开始喊我们起床。
当我们洗漱完毕怀着喜悦的心情端坐在炕桌前等待着母亲把那香味扑鼻,色泽鲜艳的“腊八粥”盛到碗里时,我们激动的心情便再也按捺不住,会敞开腮帮子大嚼大吃,因为粥烫得历害,“吸吸溜溜”的声音响成一片。
哥一边吃一边还不安分地将碗里的粥用力抛向空中,而最让我佩服的是那被抛起来如球一样的粥竟每一次都准确无误落回到他的碗里,简直像耍杂技,而我学了
几次不是把粥抛到炕上就是抛到后脑勺,逗得一家人笑不成声。
母亲端着碗坐在一边也不管我们,只用那充满了爱的目光凝视着我们。
这时节,屋外往往是寒风呼啸、冰雪严寒,而屋里的我们却沐浴在母亲温暖的目光里,津津有味地吃着香喷喷、热腾腾的粥,那是一幅多么幸福的情景啊!
如今时过境迁,“腊八粥”已不再是孩子们垂涎的美食了。
虽然现在腊八粥用的料已与以前大相径庭,什么桂圆、莲子、枸杞、蜜饯等既营养又保健,十分讲究,但我吃来却总感到少了几样味道……
哦,当我在纷繁俗尘的生活中一身疲惫时,我多么想沐浴在母亲那温暖的目光里再吃她做的一碗“腊八粥”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