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2014_2015学年高中化学第二章复习课课后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4
- 格式:doc
- 大小:448.00 KB
- 文档页数:6
第1课时化学平衡状态课后篇巩固提升基础巩固1 •下列各组两个反应互为可逆反应的是 ( )① 2H 2+O 2 2H 2O 与 2H 2O 2H 2 I+O 2T② H 2SO 4(浓)+2HBr^2H 2O+B 「2+SO 2宵 B 「2+SO 2+2H 2O^2HBr+H 2SO 4③ 2NO 2 N 2O 4 与 204 — 2NO 2④ 2SO 2+O 2 2SO 3与 2SO 3 2SO 2+O 2A. 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可逆反应必须是在同一条件下同时向两个方向进行的反应。
C 2. (2018浙江考试,14)反应N 2(g )+3H 2(g ) ~~2NH 3(g ) A H<0,若在恒压绝热容器中发生,下列选项表明 反应一定已达平衡状态的是 ( ) A. 容器内的温度不再变化 B. 容器内的压强不再变化 C. 相同时间内,断开H — H 键的数目和生成 N — H 键的数目相等D. 容器内气体的浓度 C (N 2): C (H 2): c (NH 3)=1 : 3: 2解析|A 选项,温度不再变化,说明正反应放出的热量等于逆反应吸收的热量 ,即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可以表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所以正确;B 选项,该容器为恒压容器,因此不论是否达到平衡状态,压强 均不发生变化,所以错误;C 选项,断开H — H 键和生成N — H 键,均表示的是正反应,因此不能表明反应 达到平衡状态,所以错误;D 选项,容器内气体的浓度 C (N 2) : C (H 2) : C (NH 3)=1 : 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答案A3. 对于某一可逆反应在不同条件下的平衡状态中 OA 军析|四个选项中,只有选项A 在任意时刻都有 v (正)=v (逆),即反应处于平衡状态。
案A4. 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X 2(g )+3Y 2(g )・一2Z (g ),X 2、丫2、Z 的起始浓度分别为 0.2 mol L -1、0.6 mol L -1、0.4 mol L -1,当平衡时,下列数据肯定不正确的是 ( )A. X 2 为 0.4 mol L -1,Y 2 为 1.2 mol L -1B. Y 2 为 1.0 mol L -1、r -1 -1C. X 2 为 0.3 mol L ,Z 为 0.2 mol L - 1p.z 为 0.6 mol L : 答案|A5. —定温度下,对可逆反应A (g )+2B(g )A. C 生成的速率与C 分解的速率相等B. 单位时间内消耗 a mol A,同时生成3a mol CC. 容器内的压强不再变化p.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再变化 解析 单位时间内消耗a mol A,同时生成3a mol C,同为正反应方向,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反应答案A @所以错误。
新课标高中化学课后习题答案【选修4课后答】『必修1局部答案』第一章 (2)第一节................................................................................... 化学反响与能量的变化.. (2)第二节................................................................................... 燃烧热能源 (3)第三节................................................................................... 化学反响热的计算 (4)第二章 (7)第一节................................................................................... 化学反响速率. (7)第二节................................................................................... 影响化学反响速率的因素 (7)第三节................................................................................... 化学平衡.. (8)第四节................................................................................... 化学反响进行的方向. (9)第三章 (9)第一节................................................................................... 弱电解质的电离.. (9)第二节...................................................................................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 (10)第三节................................................................................... 盐类的水解 (11)第四节...................................................................................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12)人教版新教材............................................................................. --高中化学必修................................................................................... 1课后习题答案. (14)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 (14)第一节................................................................................... 化学实验根本方法 (14)化学计量在试验中的应用 (14)第一章习题 (15)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15)物质的分类 (15)离子反响 (16)氧化复原反响 (17)金属及其化合物 (18)金属的化学性质 (18)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18)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 (19)1/19第一章第一节化学反响与能量的变化四、习题参考〔一〕参考答案化学反响过程中所释放或吸收的能量,叫做反响热,在恒压条件下,它等于反响前后物质的焓变,符号是H,单位是kJ/mol。
章末综合检测(90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8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54分)1.以下对影响反应方向因素的判断不正确的是()A.有时焓变对反应的方向起决定性作用B.有时熵变对反应的方向起决定性作用C.焓变和熵变是判断反应方向的两个主要因素D.任何情况下,温度都不可能对反应的方向起决定性作用解析:在焓变与熵变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温度可能对反应的方向起决定性作用。
答案:D2.(2015·甘肃泰安中学月考)现有两个热化学反应方程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反应①②中都存在:ΔS>0B.反应②高温时,可自发进行C.在通常情况下,①②都能自发进行D.反应①一定不能自发进行解析:反应①②均为液体与气体反应转化为液体的反应,是熵减小的反应。
ΔS<0,故A项错误;由△G=ΔH-TΔS可知,ΔS<0,ΔH>0时,反应一定不能自发进行,故①不能自发进行;ΔS<0,ΔH<0时,低温时,反应可自发进行,故低温时,反应②可自发进行,B、C项错误,D项正确。
答案:D3.对可逆反应4NH3(g)+5O2(g)4NO(g)+6H2O(g),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达到化学平衡时4v正(O2)=5v逆(NO)B.若单位时间内生成x mol NO的同时,消耗x mol NH3,则反应达到平衡状态C.达到化学平衡时,若增大容器容积,则正反应速率减小,逆反应速率增大D.化学反应速率关系:2v正(NH3)=3v正(H2O)解析:A项,表明v正=v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B项均表示正反应速率,无法判断是否达到平衡状态,C选项增大容器容积v正、v逆均减小,D项v正(NH3)∶v正(H2O)=2∶3。
答案:A4.(2015·重庆中学联考)已知反应A2(g)+2B(s)A2B2(g)ΔH<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B.增大压强,正反应与逆反应速率均增大C.增大压强,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D.增大B的物质的量,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解析: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A错误;压强对有气体参加的反应起作用,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因该化学方程式两边气体的化学计量数相等,故增大压强不影响平衡移动,C错误;B为固体,增大它的量并不会改变反应速率,当然对平衡也没有影响,D错误。
本章复习课1.下图中,表示可逆反应2A(g)+B(g)2C(g)(正反应为放热反应)的正确图象为()解析 随着温度的升高,化学平衡应向吸热反应方向即逆反应方向移动,所以生成物C 的体积分数减小,反应物的含量增大,反应物的转化率减小。
增大体系的压强,由于反应的两边都是气态物质,所以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都增大。
而加入催化剂,只能加快反应速率,缩短达到平衡的时间,不能使平衡移动,所以达到平衡后,各组分的浓度及体积分数应该不变。
2.反应:PCl 5(g)PCl 3(g)+Cl 2(g)①2HI(g)H 2(g)+I 2(g)②2NO 2(g)N 2O 4(g)③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化学平衡时,反应物的转化率均是a %。
若保持各自的温度不变、体积不变,分别再加入一定量的各自的反应物,则反应物的转化率( )A .均不变B .均增大C .①增大,②不变,③减小D .①减小,②不变,③增大 答案 D解析 对于a A(g)b B(g)+c C(g)类型的反应,如果a >b +c ,再加入一定量的反应物时,平衡右移,反应物转化率增大;如果a =b +c ,再加入一定量的反应物时,平衡不移动(等效平衡),转化率不变;如果a <b +c ,再加入一定量的反应物时,平衡左移,反应物转化率减小。
3.某温度时,把1 mol N 2O 4气体通入体积为10 L 的真空密闭容器中,立即出现红棕色,反应进行4 s 时,NO 2的浓度为0.04 mol·L -1,再经过一定时间后,反应达到平衡,这时容器内的压强为开始时的1.8倍。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前4 s 以N 2O 4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1 mol·L -1·s -1 B .4 s 时容器内的压强为开始时的1.2倍 C .平衡时容器内含0.4 mol N 2O 4 D .平衡时容器内含0.8 mol NO2 答案 B解析 N 2O 42NO 2n 起始/mol 1 0n 变化/mol 0.2 0.04×10 n 4 s /mol 0.8 0.4前4 s N 2O 4的浓度变化为0.2 mol/10 L =0.02 mol·L -1;因此前4 s N 2O 4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05 mol·L -1·s -1,A 不正确。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同步练习及单元测试目录第1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第2节燃烧热能源第1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单元检测及试题解析第1章单元复习第1章单元测试第3节化学平衡第4节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第2章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单元检测及试题解析第2章单元复习第2章单元测试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第3章单元复习第3章单元测试第3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单元检测及试题解析第3章第1节弱电解质的电离第3章第2节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第3章第3节盐类的水解第3章第4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第4章电化学基础单元检测及试题解析第4章第1节原电池第4章第2节化学电源第4章第3节电解池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综合检测高二化学选修4 同步练习第一章 第一节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一. 教学内容: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二. 重点、难点1. 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涵义;2.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其微观原因;3. 正确认识、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三. 具体内容 (一)绪言1. 选修4的基本结构和地位、与必修的关系2. 关于“化学暖炉”、“热敷袋”的构造和发热原理3. 举出人们利用化学反应的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变例子(二)焓变和反应热1. 为什么化学反应过程中会有能量的变化?2. 反应热的定义3. 反应热产生的原因4. 反应热的表示5. 有效碰撞6. 活化分子7. 活化能8. 催化剂能量反应过程E 1E 2反应物生成物活化分子活化能活化分子变成生成物分子放出的能量反应热没加催化剂加了催化剂(三)热化学方程式 1. 定义2. 表示意义3. 与普通化学方程式的区别4. 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应注意的问题(四)实验: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典型例题】[例1 ] 已知在25℃、101kPa 下,1g C8H18(辛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液态水时放出48.40kJ 的热量。
表示上述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 C8H18(l )+25/2O2(g )=8CO2(g )+9H2O (g ) △H=-48.40kJ ·mol-1B. C8H18(l )+25/2O2(g )=8CO2(g )+9H2O (l ) △H=-5518kJ ·mol-1C. C8H18(l )+25/2O2(g )=8CO2(g )+9H2O △H=+5518kJ ·mol-1D. C8H18(l )+25/2O2(g )=8CO2(g )+9H2O (l ) △H=-48.40kJ ·mol-1 答案:B解析:掌握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注意事项。
章末综合检测(时间:100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各图所反映的措施中,目的是为了加快其化学反应速率的是()答案 C2.向某密闭容器中充入1 mol CO 和2 mol H 2O(g),发生反应:CO +H 2O(g)CO 2+H 2。
当反应达到平衡时,CO 的体积分数为x 。
若维持容器的体积和温度不变,起始物质按下列四种配比充入该容器中,达到平衡时CO 的体积分数大于x 的是( )A .0.5 mol CO +2 mol H 2O(g)+1 mol CO 2+1 mol H 2B .1 mol CO +1 mol H 2O(g)+1 mol CO 2+1 mol H 2C .0.5 mol CO +1.5 mol H 2O(g)+0.4 mol CO 2+0.4 mol H 2D .0.5 mol CO +1.5 mol H 2O(g)+0.5 mol CO 2+0.5 mol H 2答案 B解析 对于一个反应前后气体体积相等的可逆反应,在等温等体积的条件下发生反应时,只需投料比例相等便可保证两平衡等效。
A 项逆推后为1.5 mol CO +3 mol H 2O(g),与原平衡等效;B 项逆推后为2 mol CO +2 mol H 2O(g),CO 比例偏高,则平衡后CO 体积分数也偏高;C 项逆推后为0.9 mol CO +1.9 mol H 2O(g),CO 比例偏低;则平衡后CO 体积分数也偏低;D 项逆推后为1 mol CO +2 mol H 2O(g),与原平衡等效。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非自发反应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实现B .自发反应一定是熵增大,非自发反应一定是熵减小或不变C .凡是放热反应都是自发的,吸热反应都是非自发的D .熵增加且放热的反应一定是自发反应答案 D催化剂 高温解析 对于反应自发性的判断要综合利用焓判据和熵判据,仅靠单一判据不能对反应的自发性作出准确判断,B 、C 项错误;一定条件的非自发过程若改变条件也可能转变为自发过程,A 项错误。
第二章章末系统总结一、重点知识梳理二、实验专项探究——“变量控制”实验探究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在研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时,由于外界影响因素较多,故为搞清某个因素的影响均需控制其他因素相同或不变时,再进行实验。
因此,常用变量控制思想解决该类问题。
(1)常见考查形式。
①以表格的形式给出多组实验数据,让考生找出每组数据的变化对反应的影响。
②给出影响化学反应的几种因素,让考生设计实验分析各因素对反应的影响。
(2)解题策略。
①确定变量: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认真审题,理清影响实验探究结果的因素有哪些。
②定多变一:在探究时,应该先确定其他的因素不变,只变化一种因素,看这种因素与探究的问题存在怎样的关系;这样确定一种以后,再确定另一种,通过分析每种因素与所探究问题之间的关系,得出所有影响因素与所探究问题之间的关系。
③数据有效:解答时注意选择数据(或设置实验)要有效,且变量统一,否则无法作出正确判断。
即时训练硫代硫酸钠溶液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S2O3+H2SO4===Na2SO4+SO2↑+S↓+H2O,下列各组实验中最先出现浑浊的是()D 35 5 0.2 5 0.2 10度最高、反应物Na2S2O3的浓度最大,其反应速率最大,故最先看到浑浊(有硫单质生成)。
答案:D(2015·福建卷)在不同浓度(c)、温度(T)条件下,蔗糖水解的瞬时速率(v)如下表。
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0.600 0.500 0.400 0.300318.2 3.60 3.00 2.40 1.80328.2 9.00 7.50 a 4.50b 2.16 4.80 1.44 1.08B.同时改变反应温度和蔗糖的浓度,v可能不变C.b<318.2D.不同温度时,蔗糖浓度减少一半所需的时间相同解析:分析328.2 K的瞬时速率与浓度的关系成正比,则0.600/0.400=9.00/a,a=6.00,A项正确;从题给数据看,浓度越大、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当增大浓度同时降低温度时,瞬时反应速率可能会不变,B项正确;浓度不变时,b K下反应速率低于318.2 K下的反应速率,故b<318.2,C项正确;题给数据是瞬时速率而不是平均速率,故不能作为判断所用时间的依据,D项错误。
1.1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第1课时练习1.下列对化学反应的认识错误的是( )A.会引起化学键的变化B.会产生新的物质C.必然引起物质状态的变化D.必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解析】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表现为有新物质生成,同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而化学变化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在反应前后可能相同,也可能不相同,故C项错误。
【答案】 C2.下列反应中反应物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总能量的是( )A.二氧化碳与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B.碳与水蒸气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C.碳酸钙受热分解D.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解析】反应物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总能量的反应应该是放热反应。
【答案】 D3.将铁粉和硫粉混合后加热,待反应一发生即停止加热,反应仍可持续进行,直至反应完全,生成了新物质硫化亚铁。
该现象说明( ) A.该反应是吸热反应B.该反应是放热反应C.铁粉和硫粉在常温下容易发生反应D.生成物硫化亚铁的总能量高于反应物铁粉和硫粉的总能量【解析】铁粉和硫粉混合,停止加热后,反应仍可持续进行,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即生成物的总能量低于反应物的总能量。
【答案】 B4.下列图示变化为吸热反应的是( )【解析】 选项B 中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浓H 2SO 4溶于水放出热量,但不属于化学反应;Zn 与稀盐酸的反应为放热反应。
【答案】 A5.已知反应X +Y===M +N 为吸热反应,对这个反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X 的能量一定低于M 的能量,Y 的能量一定低于N 的能量B .因为该反应为吸热反应,故一定要加热反应才能进行C .破坏反应物中的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小于形成生成物中化学键所放出的能量D .X 和Y 的总能量一定低于M 和N 的总能量【解析】 已知X +Y===M +N ΔH >0,说明X 与Y 的总能量低于M 与N 的总能量,A 错误,D 正确;破坏反应物中的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大于形成生成物中化学键所放出的能量,C 错误;吸热反应有的不需要加热也可进行,如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搅拌即可反应,B 错误。
化学选修4课本课后练习题答案之邯郸勺丸创作第一章第一节(P.6)1. 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释放或吸收的能量,叫做反应热,在恒压条件下,它等于反应前后物质的焓变,符号是ΔH,单位是kJ/mol。
例如1 mol H2 (g)燃烧,生成1 mol H2O(g),其反应热ΔH=-241.8 kJ/mol。
2. 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反应物分子中化学键断裂,形成新的化学键,重新组合成生成物的分子。
旧键断裂需要吸收能量,新键形成需要放出能量。
当反应完成时,若生成物释放的能量比反应物吸收的能量大,则此反应为放热反应;若生成物释放的能量比反应物吸收的能量小,反应物需要吸收能量才干转化为生成物,则此反应为吸热反应。
第二节(P.10)1. 在生产和生活中,可以根据燃烧热的数据选择燃料。
如甲烷、乙烷、丙烷、甲醇、乙醇、氢气的燃烧热值均很高,它们都是良好的燃料。
2. 化石燃料蕴藏量有限,不克不及再生,最终将会枯竭,因此现在就应该寻求应对措施。
措施之一就是用甲醇、乙醇代替汽油,农牧业废料、高产作物(如甘蔗、高粱、甘薯、玉米等)、速生树木(如赤杨、刺槐、桉树等),经过发酵或高温热分解就可以制造甲醇或乙醇。
由于上述制造甲醇、乙醇的原料是生物质,可以再生,因此用甲醇、乙醇代替汽油是应对能源危机的一种有效措施。
3. 氢气是最轻的燃料,而且单位质量的燃烧热值最高,因此它是优异的火箭燃料,再加上无污染,氢气自然也是此外运输工具的优秀燃料。
在当前,用氢气作燃料尚有困难,一是氢气易燃、易爆,极易泄漏,方便于贮存、运输;二是制造氢气尚需电力或此外化石燃料,成本高。
如果用太阳能和水廉价地制取氢气的技术能够突破,则氢气能源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4. 甲烷是一种优质的燃料,它存在于天然气之中。
但探明的天然气矿藏有限,这是人们所担心的。
现已发现海底存在大量水合甲烷,其储量约是已探明的化石燃料的2倍。
如果找到了适用的开采技术,将大大缓解能源危机。
5. 柱状图略。
高考链接1.(2011·天津)向绝热恒容密闭容器中通入SO2和NO2,一定条件下使反应SO2(g)+NO2(g)SO3(g)+NO(g)达到平衡,正反应速率随时间变化的示意图如图所示,由图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A.反应在c点达到平衡状态B.反应物浓度:a点小于b点C.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D.Δt1=Δt2时,SO2的转化率:a~b段小于b~c段答案 D解析可逆反应SO2(g)+NO2(g)SO3(g)+NO(g)在绝热恒容密闭容器中进行,从图示可以看出:a、b、c三点v正一直增大,说明反应一直正向进行,且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则反应物浓度:a点大于b点,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总能量,B、C项错误;在绝热恒容条件下,若c点达到平衡,则c点以后应为一水平状态,c点仅表示以前温度起主导作用,c点以后,反应物浓度对速率影响占主导作用,故c点未达到平衡状态,A项错;因a~b段正反应速率小于b~c段,当Δt1=Δt2时,SO2的转化率应是a~b段小于b~c段,D 项正确。
2.(2010·北京)某温度下,H2(g)+CO2(g)H2O(g)+CO(g)的平衡常数K=94。
该温度下在甲、乙、丙三个恒容密闭容器中,投入H2(g)和CO2(g),其起始浓度如下表所示。
A.平衡时,乙中CO2的转化率大于60%B.平衡时,甲中和丙中H2的转化率均是60%C.平衡时,丙中c(CO2)是甲中的2倍,是0.012 mol/LD.反应开始时,丙中的反应速率最快,甲中的反应速率最慢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了化学平衡常数及转化率的计算。
设平衡时甲中CO2的转化浓度为x mol·L-1,则平衡时H2、CO2、H2O、CO的浓度分别为(0.01-x) mol·L-1、(0.01-x) mol·L-1、x mol·L-1、x mol·L-1,根据平衡常数K=94=x×x(0.01-x)×(0.01-x),解得x=0.006,则甲中CO2的转化率为0.0060.01×100%=60%,由于乙相对于甲增大了H2浓度,CO2的转化率增大,大于60%,A项正确;设平衡时CO2的转化浓度为y mol·L-1,则平衡时H2、CO2、H2O、CO的浓度分别为(0.02-y) mol·L-1、(0.02-y) mol·L-1、y mol·L-1、y mol·L-1,根据平衡常数K=94=y×y(0.02-y)×(0.02-y),解得y=0.012,丙中CO2的转化率为0.0120.02×100%=60%,B项正确;平衡时甲中c(CO2)=0.01mol·L-1-0.006 mol·L-1=0.004 mol·L-1,丙中c(CO2)=0.02 mol·L-1-0.012 mol·L-1=0.008 mol·L-1,C项错;反应开始时,丙中反应物浓度最大,反应速率最快,甲中反应物浓度最小,反应速率最慢,D 项正确。
本章复习课1.下图中,表示可逆反应2A(g)+B(g)正反应为放热反应)的正确图象为( )答案 A解析 随着温度的升高,化学平衡应向吸热反应方向即逆反应方向移动,所以生成物C 的体积分数减小,反应物的含量增大,反应物的转化率减小。
增大体系的压强,由于反应的两边都是气态物质,所以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都增大。
而加入催化剂,只能加快反应速率,缩短达到平衡的时间,不能使平衡移动,所以达到平衡后,各组分的浓度及体积分数应该不变。
2.反应:PCl 5(g)3(g)+Cl 2(g)①2HI(g)2(g)+I 2(g)② 2NO 2(g)2O 4(g)③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化学平衡时,反应物的转化率均是a %。
若保持各自的温度不变、体积不变,分别再加入一定量的各自的反应物,则反应物的转化率( )A .均不变B .均增大C .①增大,②不变,③减小D .①减小,②不变,③增大 答案 D解析 对于a A(g)b B(g)+c C(g)类型的反应,如果a >b +c ,再加入一定量的反应物时,平衡右移,反应物转化率增大;如果a =b +c ,再加入一定量的反应物时,平衡不移动(等效平衡),转化率不变;如果a <b +c ,再加入一定量的反应物时,平衡左移,反应物转化率减小。
3.某温度时,把1 mol N 2O 4气体通入体积为10 L 的真空密闭容器中,立即出现红棕色,反应进行4 s 时,NO 2的浓度为0.04 mol·L -1,再经过一定时间后,反应达到平衡,这时容器内的压强为开始时的1.8倍。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前4 s 以N 2O 4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1 mol·L -1·s -1B .4 s 时容器内的压强为开始时的1.2倍C .平衡时容器内含0.4 mol N 2O 4D .平衡时容器内含0.8 mol NO 2 答案 B解析 N 2O 42n 起始/mol 1 0n 变化/mol 0.2 0.04×10 n 4 s /mol 0.8 0.4前4 s N 2O 4的浓度变化为0.2 mol/10 L =0.02 mol·L -1;因此前4 s N 2O 4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05 mol·L -1·s -1,A 不正确。
4 s 时气体的总的物质的量为0.8 mol +0.4 mol =1.2 mol 。
根据压强比等于物质的量比可得B 正确。
设达到平衡时,N 2O 4的物质的量变化了x 。
N 2O 42NO 2n 起始/mol 1 0 n 变化/mol x 2xn 平衡/mol 1-x 2x根据已知条件1 mol -x +2x =1 mol +x =1.8 mol ,解得x =0.8 mol 。
平衡时N 2O 4的物质的量为1 mol -x =1 mol -0.8 mol =0.2 mol ,NO 2的物质的量为2x =2×0.8 mol=1.6 mol ,故C 、D 不正确。
4.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H 2(g)+I 2(g)2HI(g)。
在温度T 1和T 2时,产物的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符合如图所示的正确判断是( )A .T 1>T 2,ΔH >0B .T 1>T 2,ΔH <0C .T 1<T 2,ΔH >0D .T 1<T 2,ΔH <0 答案 D解析 从图象上可以看出,T 2时达到平衡所用的时间短,因此T 2的温度高,即T 2>T 1。
随温度升高,HI 的含量降低,因此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即ΔH <0。
5.对于反应2SO 2(g)+O 2(g)3(g),能增大正反应速率的措施是( )A .通入大量O 2B .增大容器容积C .移去部分SO 3D .降低体系温度 答案 A解析 可逆反应2SO 2(g)+O 2(g)3(g)是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为增大正反应速率,应升温、增大压强、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使用催化剂,只有A 是可行的。
6.X 、Y 、Z 三种气体,取X 和Y 按1∶1的物质的量之比混合,放入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X +2Y,达到平衡后,测得混合气体中反应物的总物质的量与生成物的总物质的量之比为3∶2,则Y 的转化率最接近于( )A .33%B .40%C .50%D .65% 答案 D 解析 设X 、Y 的初始物质的量均为1 mol ,转化的物质的量分别为a mol 、2a mol 、2a mol ,由方程式X + 2Y开始(mol) 1 1 0 转化(mol) a 2a 2a 平衡(mol) 1-a 1-2a 2a由题意得1-a +1-2a 2a =32求得:a =13,因此Y 的转化率为23×100%,最接近65%。
7.已知某可逆反应m A(g)+n B(g)C(g)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右图表示在不同反应时间t时,温度T 和压强p 与反应物B 在混合气体中的体积分数B%的关系曲线,由曲线分析,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T 1<T 2 p 1>p 2 m +n >p 放热反应B .T 1>T 2 p 1<p 2 m +n >p 吸热反应C .T 1<T 2 p 1>p 2 m +n <p 放热反应D .T 1>T 2 p 1<p 2 m +n <p 吸热反应 答案 D解析 本题考查根据温度、压强变化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来判断化学方程式的特点。
分析图象,可以分两个层次考虑:(如图将三条曲线分别标为①、②、③)。
从①、②曲线可知,当压强相同(为p 2)时,②先达平衡,说明T 1>T 2;又因为T 2低,B%大,即降低温度,平衡逆向移动,说明逆向放热,正向吸热。
从②、③曲线可知,当温度相同(为T 1)时,②先达平衡,说明p 2>p 1;又因为p 2大,B%大,即增大压强,平衡逆向移动,说明逆方向为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m +n <p 。
综合以上分析结果:T 1>T 2,p 1<p 2,m +n <p ,正反应为吸热反应。
8.有甲、乙、丙三支试管,分别加入下列物质后,观察这三支试管的颜色,其中颜色最浅的是( )甲:10 mL 0.01 mol·L -1的FeCl 3溶液和10 mL 0.01 mol·L -1的KSCN 溶液乙:5 mL 水、10 mL 0.01 mol·L -1的FeCl 3溶液5 mL 0.01 mol·L -1的KSCN 溶液丙:10 mL 0.1 mol·L -1的FeCl 3,溶液和10 mL 0.1 mol·L -1的KSCN 溶液 A .甲试管 B .乙试管 C .丙试管 D .无法判断 答案 B解析 三个试管中存在如下平衡体系:Fe 3++3SCN-Fe(SCN)3(红色),由于乙试管中Fe 3+和SCN -的浓度最小,故颜色最浅。
9.在一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化学反应:CO 2(g)+H 2(g)CO(g)+H 2O(g),其化学平衡常数K (1)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反应为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3)能判断该反应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依据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 .容器中压强不变b .混合气体中c (CO)不变 c .v 正(H 2)=v 逆(H 2O)d .c (CO 2)=c (CO)(4)某温度下,平衡浓度符合下式:c (CO 2)·c (H 2)=c (CO)·c (H 2O),试判断此时的温度为______℃。
答案 (1)c CO ·c H 2Oc CO 2·c H 2(2)吸热 (3)bc (4)830解析 升高温度,K 值增大,说明升高温度平衡正向移动,该反应的正反应为吸热反应,当c (CO 2)·c (H 2)=c (CO)·c (H 2O)时代入平衡常数公式K =1,则温度为830℃。
10.某化学反应+D 在四种不同条件下进行。
B 、D 起始浓度为0,反应物A的浓度-1(1)在实验1中,反应在10至20 min 时间内的平均速率为________mol·L -1·min -1。
(2)在实验2中,A的初始浓度c2=______mol·L-1,反应经20 min就达到了平衡,可推测实验2中还隐含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设实验3的反应速率为v3,实验1的反应速率为v1,则v3______v1(填“>”、“=”或“<”),且c3______1.0 mol·L-1(填“<”、“=”或“>”)。
(4)比较实验4和实验1,可推测该反应的正反应是______反应(填“吸热”或“放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0.013 (2)1.0 使用了催化剂(3)>>(4)吸热温度升高时,平衡向右移动解析(1)v(A)==0.013 mol·L-1·min-1(2)对比实验1与实验2可知,反应温度相同,达平衡时的A的浓度相同,说明是同一平衡状态,即c2=1.0 mol·L-1,又因实际反应的速率快,达平衡所需时间短,说明反应中使用了催化剂。
(3)对比实验3与实验1可知,从10 min至20 min,实验1中A的浓度变化值为0.13 mol·L-1,而实验3中A的浓度变化值为0.17 mol·L-1,这说明了v3>v1。
又知从0 min到10 min,A的浓度变化值应大于0.17 mol·L-1,即c3>(0.92+0.17) mol·L-1=1.09 mol·L-1。
(4)对比实验4与实验1可知,两实验的起始浓度相同,反应温度不同,达平衡时实验4中A的浓度小,说明了实验中A进行的程度大,即温度越高,A的转化率越大,说明正反应为吸热反应。
11.某温度时,在2 L密闭容器中气态物质X和Y反应生成气态物质Z,它们的物质的(1)根据表中数据,(n)随时间(t)变化的曲线:(2)体系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3)列式计算该反应在0~3 min时间内产物Z的平均反应速率:__________________;(1)该反应达到平衡时反应物X的转化率α等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如果该反应是放热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