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物理-九年级-第十七章欧姆定律-第2节欧姆定律-栾志欣-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5
第2节欧姆定律1.初步认识欧姆定律,正确说出各物理量的单位。
2.能熟练地运用欧姆定律分析解决有关的简单问题。
重点:正确理解欧姆定律的物理意义,熟练地运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计算。
难点:学习运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计算。
【新课导入】复习导入师:上节实验课我们得到了关于电流、电压和电阻的什么结论?生:在电阻一定时,电流与电压成正比;在电压一定时,电流与电阻成反比。
师:电流、电压和电阻这三个物理量在数值上有怎样的关系?这个关系首先是被德国的科学家欧姆发现的,下面我们一起探讨一下他们三者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实验导入串、并联电路对灯泡亮度的影响1.把两个小灯泡串联在电路中,观察小灯泡的亮度。
2.把两个小灯泡并联在同一电路中,观察小灯泡的亮度。
现象:(乙)图小灯泡的亮度比(甲)图亮。
提出问题:为什么并联的小灯泡比串联的小灯泡亮?【课堂探究】探究点一欧姆定律活动:根据学生在导课中的结论,分析出这个结论综合起来即为欧姆定律的内容。
让学生自学课本欧姆定律这一知识内容,交流、讨论下列问题。
(1)欧姆定律的内容是?表达式?(2)欧姆定律的内容中,各个物理量的单位是如何统一的?(3)自己能否得出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归纳(1)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电阻成反比。
表达式为I=。
(2)当公式中的电流单位为安培(A)时,电压单位是伏特(V),电阻单位是欧姆(Ω)。
(3)变形公式为R=,U=IR。
【知识拓展】1.对欧姆定律的理解:①在电阻一定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②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即电流跟电压成正比和跟电阻成反比是有条件的)2.由欧姆定律I=变形可得R=,故可以得到导体电阻跟通过的电流成正比,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反比。
学生讨论交流,这种观点是否正确?归纳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导体电阻的大小只与导体的长度、材料、横截面积有关,而与通过的电流、导体两端的电压无关。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七章第2节欧姆定律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七章第2节,主要内容包括:1. 欧姆定律的发现过程: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了解欧姆定律的发现过程,理解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
2. 欧姆定律的表述:I=U/R,其中I表示电流,U表示电压,R表示电阻。
3. 欧姆定律的应用: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学会运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电阻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欧姆定律的发现过程,理解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
2. 使学生掌握欧姆定律的表述,并能运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欧姆定律的理解和应用,特别是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
2. 教学重点:欧姆定律的表述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电流表、电压表、电阻器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电路实验,让学生观察电流、电压、电阻的变化关系,引发学生对欧姆定律的思考。
2. 讲解欧姆定律:介绍欧姆定律的发现过程,讲解欧姆定律的表述,让学生理解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
3. 例题讲解:运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电阻等,让学生学会运用欧姆定律。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关于欧姆定律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操作:让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测量电流、电压、电阻等,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欧姆定律的发现过程2. 欧姆定律的表述:I=U/R3. 欧姆定律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欧姆定律的发现过程。
2. 根据欧姆定律,计算下列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电阻:(1) I=2A,U=12V,求R;(2) I=4A,U=24V,求R;(3) I=6A,R=12Ω,求U。
3. 请运用欧姆定律解决下列实际问题:(1) 一盏灯的功率为40W,电压为220V,求灯的电阻;(2) 一台洗衣机的功率为300W,电压为220V,求洗衣机的电阻;(3) 一段电线的长度为20m,横截面积为2mm²,电阻率为2.8×10⁻⁸Ω·m,求电线的电阻。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7章欧姆定律第2节《欧姆定律》教学设计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节课中,我注意到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
欧姆定律的公式及其推导过程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学生需要理解并熟练掌握公式及其应用。
电阻的计算和影响因素也是重点之一,学生需要了解电阻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并能够分析不同因素对电阻的影响。
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难点,学生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
对于欧姆定律的公式及其推导过程,我会通过实际情景引入,例如讲解一个电路中的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欧姆定律的规律。
我会用生动的例子和实际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公式的含义和应用,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掌握如何使用公式计算电流、电压和电阻。
在讲解电阻的计算和影响因素时,我会使用实验和观察的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和理解电阻的概念。
我会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测量不同材料的电阻值,并观察电阻与材料、温度等因素的关系。
通过实验和观察,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电阻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并能够分析不同因素对电阻的影响。
对于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我会设计一系列的实验和练习,让学生通过实践和思考,理解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
我会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变化规律,并通过随堂练习,让学生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同时,我也会提供适当的辅导和指导,帮助学生克服理解上的困难,突破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主要集中在欧姆定律的公式及其推导过程、电阻的计算和影响因素,以及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通过实际情景引入、实验观察、讲解示范、练习巩固等教学方法,我相信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重点和难点知识。
同时,我也会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确保学生能够顺利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教案: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17.2:欧姆定律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第17.2节欧姆定律。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欧姆定律的发现过程、欧姆定律的表达式及其物理意义。
具体内容包括:2. 欧姆定律的表达式:I = U/R,其中I表示电流,U表示电压,R表示电阻。
3. 欧姆定律的物理意义:电流强度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欧姆定律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探究能力。
2. 掌握欧姆定律的表达式及其物理意义,能运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欧姆定律的表达式及其物理意义。
难点:欧姆定律的推导过程及实验方法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电流表、电压表、电阻箱、导线、开关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照明电路,让学生观察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
2. 探究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电阻下的电流和电压,记录数据。
3. 数据分析:4. 欧姆定律的表述: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推导出欧姆定律的表达式:I = U/R。
5. 欧姆定律的物理意义:解释欧姆定律的物理意义,即电流强度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6.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运用欧姆定律解决问题的例题,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7.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欧姆定律:I = U/R物理意义:电流强度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已知电压U = 10V,电阻R1 = 5Ω,电阻R2 = 10Ω,电阻R3 = 15Ω,电阻R4 = 20Ω。
2. 答案:根据欧姆定律,计算得出电流强度分别为:I1 = U/R1 = 10V / 5Ω = 2AI2 = U/R2 = 10V / 10Ω = 1AI3 = U/R3 = 10V / 15Ω ≈ 0.67AI4 = U/R4 = 10V / 20Ω = 0.5A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让学生掌握了欧姆定律的表达式及其物理意义。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七章《欧姆定律》第2节《欧姆定律》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节主要是欧姆定律的定义以及欧姆定律在实际中的应用。
本节内容是承接第一节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和电阻关系的基础上得出来的一个重要的数学结论,该结论是物理电学知识的基础,理解并掌握该结论对于理清电路中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数量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课标要求理解欧姆定律并能灵活应用三、学情分析(1)欧姆定律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电学定律,而初三学生已经有较好的数学基本功,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出欧姆定律是不难的。
学生虽然第一次接触简单的电学计算,但有初二的力学计算思维,在对知识的分析理解上是没有问题的,关键是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进行电学计算中的规范要求。
(2)学生虽然已经练习了一定的电路图的识别,在欧姆定律的计算中时常会联系简单串、并联电路及电路故障等知识,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师在备课中要精心构建例题,使学生的认知思维随教师的引导而逐步提高。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得到的实验数据分析得到欧姆定律;理解欧姆定律;能利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计算,学会解答电学计算题的格式要求和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解答电学计算题的良好的习惯。
通过对公式R=U/I的计算,知道可通过电流表和电压表来测电阻的常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经历分析得出欧姆定律的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通过利用欧姆定律进行电学计算,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
五、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策略(1)欧姆定律的得出及欧姆定律的应用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对欧姆定律公式及变形公式的理解、欧姆定律的应用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本节内容是在上一节探究《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的实验结论基础之上进行的,因此本节课主要应达到让学生知道欧姆定律的内容和表达式,能够运用欧姆定律解决简单的电学计算问题,并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理解欧姆定律的物理意义。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七章第2节欧姆定律(基础班)教案教案:欧姆定律(基础班)我是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热爱我的工作,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
我希望通过我的教学,让孩子们能够学到知识,增长见识,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是采用实践教学法,让孩子们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并掌握欧姆定律。
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们能够理解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并能够运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电流、电压和电阻的概念。
2. 让学生掌握欧姆定律的公式和含义。
3. 培养学生运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欧姆定律的公式和含义。
难点:欧姆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流表、电压表、电阻表、电源、导线、灯泡等。
学具:笔记本、笔、计算器等。
五、活动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孩子们观察电流表、电压表和电阻表的示数,引导他们思考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2. 讲解电流、电压和电阻的概念,并通过示例让孩子们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3. 讲解欧姆定律的公式和含义,让孩子们通过实验观察并记录数据,验证欧姆定律的正确性。
4. 课后练习:让孩子们运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电路中的电流、电压和电阻等。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欧姆定律的公式和含义。
难点:欧姆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孩子们对电流、电压和电阻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他们也能够运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但是,我发现有些孩子在实验操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实验操作的培训。
拓展延伸:可以让孩子们进一步学习电路的其他定律,如基尔霍夫定律等,以提高他们的物理知识水平。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次欧姆定律的教学中,我发现有几个重点和难点是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的。
电流、电压和电阻的概念是理解欧姆定律的基础,孩子们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深入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17.2《欧姆定律》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物理九年级17.2《欧姆定律》是学生在学习了电流、电压的基础知识后,进一步研究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
教材从生活实例出发,引导学生探究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入欧姆定律。
本节内容是电学部分的重要内容,也是初中物理的基本定律之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电流、电压的概念,并对电流、电压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从实验中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数据分析,来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掌握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数据分析来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欧姆定律的内容,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探究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数据分析,来探究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
2.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采用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电流表、电压表、电阻器、电源等。
2.教学课件:PPT、动画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电路实验,让学生观察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引发学生对欧姆定律的思考。
2.呈现(10分钟)呈现欧姆定律的定义,让学生理解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
通过PPT、动画等教学课件,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欧姆定律。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电阻下的电流和电压,然后分析数据,探究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通过PPT、动画等教学课件,回顾欧姆定律的内容,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第十七章第2节《欧姆定律》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第十七章第2节,主要包括欧姆定律的发现、表达式及其应用。
教材内容具体如下:1. 欧姆定律的发现: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发现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2. 欧姆定律的表达式:I = V/R,其中I表示电流,V表示电压,R表示电阻。
3. 欧姆定律的应用:分析实际电路中的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欧姆定律的内涵,掌握欧姆定律的表达式及应用。
2.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分析数据、推理验证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欧姆定律的表达式及其推导过程。
2. 教学重点:欧姆定律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电压表、电流表、电阻器、导线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个电路图,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2. 实验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测量电流、电压和电阻的数据,观察并分析数据之间的关系。
3. 推理验证: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推理得出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得出欧姆定律的表达式。
4. 应用拓展:分析实际电路中的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1. 欧姆定律的发现2. 欧姆定律的表达式:I = V/R3. 欧姆定律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题目:已知一个电路中电流为2A,电阻为3Ω,求电压V。
答案:V = I R = 2A 3Ω = 6V2. 题目:一个电路中电压为12V,电阻为4Ω,求电流I。
答案:I = V / R = 12V / 4Ω = 3A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掌握了欧姆定律的内涵、表达式及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数据,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七章第2节欧姆定律一、教学内容1. 欧姆定律的定义和表达式: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 欧姆定律的应用:通过计算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3. 欧姆定律的实验验证:通过实验观察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验证欧姆定律。
二、教学目标1. 使学生理解欧姆定律的定义和表达式,能够运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欧姆定律的表达式及其应用。
2. 教学重点:欧姆定律的定义和实验验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电流表、电压表、电阻器、导线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如照明电路中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2. 讲解欧姆定律的定义和表达式:引导学生理解欧姆定律的含义,给出欧姆定律的表达式。
3. 实验验证欧姆定律: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验证欧姆定律。
4. 例题讲解:讲解一些运用欧姆定律解决问题的例题,让学生掌握欧姆定律的应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题目,让学生课后巩固。
六、板书设计1. 欧姆定律的定义: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 欧姆定律的表达式:I = U/R3. 欧姆定律的应用:通过计算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一个电阻器的电阻为10Ω,通过它的电流为2A,求电阻器两端的电压。
答案:U = IR = 2A × 10Ω = 20V2. 题目二:一个电阻器的电阻为5Ω,通过它的电流为4A,求电阻器两端的电压。
答案:U = IR = 4A × 5Ω = 20V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欧姆定律的定义和表达式,能够运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版物理教案九年级
第十七章欧姆定律
17.2欧姆定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欧姆定律,记住欧姆定律的公式,并能利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2.知道串联电阻的总电阻比任何一个电阻的阻值都大,并联电阻的总电阻比任何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小。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欧姆定律,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2.通过利用欧姆定律的计算,学会解电学计算题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科学家发明和发现的过程,学习科学家坚韧不拔,探求真理的伟大精神和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积极性和勇于为科学献身的热情。
教学重点
理解欧姆定律。
教学难点
利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器材
课件,小灯泡一只,干电池2节,10Ω电阻2个,开关1个,导线若干。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一定还记得我们在上节课中的探究实验,各组的探究结论,可以再讲讲吗?
课件展示
学生回答:
在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在导体两端的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二、新课教学:
[师]这个结论就是电流跟电压、电阻三者之间的定量关系,将两个结论概括在一起,如何用简练而准确的语言表达呢?
学生讨论,得到完整的结论,教师复述这就是著名的欧姆定律。
1.欧姆定律。
内容: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这是德国物理学家欧姆在19世纪初经过大量的实验而归纳得出的。
为了纪念他,把这个定律叫做欧姆定律。
[师]课件展示:欧姆的生平事迹。
我们应该学习欧姆的什么精神?
学生讨论: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欧姆很坚强,遇到困难他也不放弃,别人不理解他也不害怕,我们也应该像科学家那样,努力学习。
[师]欧姆定律:用公式表示
式中:I——电流——安培(A)
U——电压——伏特(V)
R——电阻——欧姆(Ω)
[师](要求同学阅读教材,明白欧姆定律公式中的单位要求)欧姆定律公式中的单位有什么要求呢?
[生]如果给出的单位不是欧姆、伏特和安培,一定要先换算成要求的单位才可以应用公式。
[师]点拨: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有什么?
[师]思考:欧姆定律公式使用时应注意些什么呢?
注意的事项:
(1)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有R=U/I,U=IR。
(2).公式中的各个物理量是同一导体或同一段电路上的一时刻的对应值。
(3).根据公式变形 R=U/I,不能说“导体的电阻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中的电流成反比。
”这个式子只表明电阻 R 等于 U与 I 的比值。
2.欧姆定律的应用。
[师]接着我们看欧姆定律能解决什么问题.
利用课件展示:
例题1:我们已经知道试电笔内必须有一只很大的电阻,用来限制通过人体的电流,现有一只试电笔其中的电阻为880KΩ,氖管的电阻和人体的电阻都比这个数值小得多,可以不计,使用时通过人体的电流是多少?
根据题意,学生找到已知量。
R=880KΩ=8.8×103Ω
U=220V
解:I= =0.25×10-3 A
0.25×10-3 A=0.25 mA
答:使用这支测电笔时,通过人体的电流是0.25 mA。
利用课件展示:
已知电流、电压,求电阻
例题2:实验中测得一个未知电阻两端的电压是4.8V,流过的电流是320mA,这个电阻的阻值是多少?
学生解答:
解:由I= 得,R= U/I=4.8V/0.32A=15Ω
答:这个未知电阻的阻值是15Ω。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电压、电流的规律。
那么,电阻串联或并联时,总电阻是比原来大了还是小了?
请同学们想一想并与大家交流,说一说自己的理由。
3.电阻的串联与并联
(一)我们先来探究电阻串联的问题
[师]怎样知道两个同样阻值的电阻R串联起来与一个定值电阻R的大小关系呢?
我们学习了欧姆定律I=U/R,怎样设计实验来得到结果呢?
学生讨论。
利用课件展示:
演示 1.将一个定值电阻R与一个灯泡、电源和开关连成电路,闭合开关,观察灯泡的亮度。
2.再将两个同样阻值的电阻R串联起来,接在电路中。
重复前面的实验。
观察灯泡的亮度。
实验现象:第二次灯泡的亮度小于第一次,说明第二次灯泡中通过的电流小,串联的两个电阻的总电阻比一个电阻大。
如果串联3个以至更多的电阻,重复实验,我们能够看到,电路中串联的电阻越多,灯泡越暗……
由实验现象,我们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串联电阻的总电阻的阻值比任何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大。
[师]串联电阻的总电阻的阻值比任何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大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相当于增加了导体的长度。
(二)探究电阻并联的问题
[师]怎样知道两个同样阻值的电阻R并联起来与一个定值电阻R的大小关系呢?
学生回答:
利用课件展示:
演示:将两个同样阻值的电阻并联起来,接入上述电路中,闭合开关,观察灯泡的亮度,并跟接入一个电阻时灯泡的亮度相比较。
实验现象表明,在相同电压的情况下,接入并联的两个电阻后,灯泡比接儿一个电阻时
更亮些。
实验现象说明,两个电阻并联时,总电阻比一个电阻小。
并联3个以至更多个电阻,重复实验,我们能看到,电路中并联的电阻越多,灯泡越亮……
由实验现象,我们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并联电阻的总电阻的阻值比任何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小。
[师]并联电阻的总电阻的阻值比任何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小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相当于增加了导体的横截面积。
三、小结:
师生共同小结本节内容.
通过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以下内容:
1.欧姆定律的内容、公式及物理意义。
2.欧姆定律的应用。
3.知道了串联电阻、并联电阻的总电阻与各个分电阻的关系。
四、布置作业:
课本后动手动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