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脂精炼工艺过程及脱色条件对大豆油品质的影响
- 格式:pdf
- 大小:1.29 MB
- 文档页数:6
大豆精制油的水解工艺及其对油品质的影响概述大豆精制油是一种重要的植物油品,其制备过程中的水解工艺对油品质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水解工艺的基本原理、工艺参数的选择以及对油品质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深入了解大豆精制油的水解工艺及其对油品质的影响。
第一章水解工艺的基本原理1.1 水解反应原理大豆精制油的水解工艺是通过将大豆油中的甘油脂酯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两部分,以达到油品的分离和提纯。
水解反应原理主要基于脂肪酸与碱溶液的中和反应,产生甘油和相应的金属盐。
1.2 水解催化剂的选择选择合适的催化剂对水解工艺的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
目前常用的催化剂包括氢氧化钠、碳酸钾、氧化铁等。
不同的催化剂在水解反应中具有不同的活性和选择性,因此选择合适的催化剂是水解工艺优化的关键。
第二章水解工艺参数的选择2.1 水解温度水解温度是水解反应速度的关键参数之一。
一般来说,随着水解温度的升高,反应速度会增加,但过高的温度可能会导致油品的氧化和降解。
因此,在确定水解温度时需要综合考虑反应速度和油品质的影响。
2.2 水解时间水解时间是指在一定温度下进行水解反应的时间长度。
适当延长水解时间可以提高水解反应的完整性,但过长的水解时间可能会导致油品中不良组分的生成,影响产品质量。
因此,需要通过实验确定适合的水解时间。
2.3 水解pH值水解pH值是指水解反应体系中的酸碱度,对于水解反应的进行具有重要影响。
不同的酸碱度可以调节水解反应的速率和选择性。
一般来说,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反应速率较快,但过强的碱性条件可能会导致油品质的下降。
因此,选择适当的水解pH值是保证油品质的关键。
第三章水解工艺对油品质的影响3.1 水解工艺对脂肪酸组成的影响水解工艺中,脂肪酸部分会被分离出来,对油品的脂肪酸组成具有直接的影响。
水解程度的增加会导致脂肪酸组分的改变,进而影响到油品的营养价值和感官特性。
3.2 水解工艺对甘油含量的影响水解反应将甘油从大豆油中分离出来,水解程度的增加会导致甘油含量的降低。
油脂精炼工艺流程油脂精炼是一种将原始植物油或动物脂肪经过一系列工艺处理,去除杂质、异物和不良成分,提高其品质和营养价值的过程。
精炼后的油脂具有更好的口感、气味和稳定性,适用于食用、工业生产和医药等领域。
下面将介绍油脂精炼的工艺流程。
1. 原料准备油脂精炼的第一步是原料准备。
对于植物油来说,常见的原料包括大豆油、花生油、棕榈油等;对于动物脂肪来说,常见的原料包括猪油、牛油、鸡油等。
在进行精炼前,需要对原料进行初步的清洗和去除杂质,确保原料的质量符合精炼的要求。
2. 脱酸脱酸是油脂精炼的重要步骤之一。
在这个过程中,原料油脂中的游离脂肪酸会被中和或去除,以减少油脂的酸度和提高其质量。
常见的脱酸方法包括碱处理法和物理脱酸法。
碱处理法是将原料油脂与碱溶液混合,在一定温度和时间条件下进行中和反应;物理脱酸法则是通过高温蒸汽或真空蒸馏将游离脂肪酸从油脂中去除。
3. 脱色脱色是油脂精炼的另一个重要步骤。
在这个过程中,原料油脂中的色素、杂质和异物会被吸附或去除,以提高油脂的透明度和色泽。
常见的脱色方法包括活性土脱色法和活性炭脱色法。
活性土脱色法是将原料油脂与活性土吸附剂混合,经过一定时间的静置和过滤,去除油脂中的色素和杂质;活性炭脱色法则是将原料油脂与活性炭吸附剂接触,通过吸附作用去除油脂中的色素和异物。
4. 脱臭脱臭是油脂精炼的最后一道工艺步骤。
在这个过程中,原料油脂中的异味和杂质会被去除,以提高油脂的口感和气味。
常见的脱臭方法包括蒸汽脱臭法和真空蒸馏法。
蒸汽脱臭法是将原料油脂在高温和蒸汽的作用下,将异味和杂质挥发出去;真空蒸馏法则是通过在真空条件下加热原料油脂,将异味和杂质蒸发并去除。
5. 氢化(可选)在一些情况下,油脂精炼的工艺流程中还会包括氢化这一步骤。
氢化是指将不饱和脂肪酸转化为饱和脂肪酸或部分饱和脂肪酸的化学反应,以提高油脂的稳定性和氧化抗性。
氢化过程中需要加入催化剂和氢气,并控制温度和压力条件。
通过以上工艺流程,原料油脂经过脱酸、脱色、脱臭等步骤的处理,最终得到精炼后的油脂产品。
大豆油生产工艺1.压榨法制油工艺流程以花生果为例:清理→剥壳→破碎→轧胚→蒸炒→压榨→花生原油(毛油)2.浸出法制油工艺流程以大豆为例:清理→破碎→软化→轧胚→浸出→蒸发→汽提→大豆原油(毛油)3.油脂精炼工艺流程原油(毛油)→过滤→水化(脱胶)→碱炼(脱酸)→脱色→脱臭→成品油
一级大豆油与三级大豆油区别
差别在脱色和脱嗅上。
一级油就是老的色拉油,颜色浅,烟点高,没有味道,适用于煎炒烹炸;三级油是老国标一级油,少了脱色和脱嗅工艺,减少了白土污染的可能和维生素E的损失,颜色深,烟点低,有大豆的味道(喜欢的人说是豆香味,不喜欢的人说是豆腥味),多适用于东北的炖菜。
两者没有好不好之说。
38、影响压榨制油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 榨料胚的结构性质 要求具有可承受压力的必要可塑性 只注意水分和温度的相关性。
2 合理的压榨条件 ○1饼面压力略超过榨料的“临界压力” ○2受压状态分为动态压榨和静态压榨 ○3加压速度及其过程压力变化规律 先轻后重 轻压勤压 流油不断。
3 足够的压榨时间 动态压榨1 5min 静态压榨15 90min。
4 压榨过程必须保持适当高温 动态压榨需要降温 静态压榨需要保温。
39、溶剂浸出制油的基本原理 利用能溶解油脂的有机溶剂 通过湿润、渗透、分子扩散的作用 将料胚中的油脂提取出来 然后根据沸点不同把浸出的混合油分离而取得毛油。
油脂精炼工艺过程及脱色条件对大豆油品质的影响甘光生;曹川;甘征亚;左青【摘要】目的:研究精炼工序对大豆油脂品质的影响,以及脱色过程中脱色条件对p-茴香胺值的影响,为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油脂精炼工艺过程对油脂品质变化以及脱色条件提供参考.方法:首先分析油脂精炼过程中不同阶段油品的p-茴香胺值、过氧化值(PO V)、酸值的变化,其次以p-茴香胺值作为考察指标确定最佳脱色条件.结果:化学精炼过程中大豆油酸价是不断下降直至稳定,PO V的变化趋势是先升高再降低,精炼后POV最高,经脱色和脱臭后显著降低.脱色油的p-茴香胺值是最高的,脱臭后有所降低.精炼过程对磷脂有显著影响,而对碘值和皂化值的变化没有显著影响.脱色过程中最佳的条件为脱色温度为80℃,脱色时间为25 min,白土用量为2.4%.结论:油脂精炼工艺能够提高大豆油品质,利用p-茴香胺值可确定脱色工序最佳条件,防止油脂的氧化劣变.【期刊名称】《安徽科技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32)004【总页数】6页(P50-55)【关键词】p-茴香胺值;精炼工艺;白土【作者】甘光生;曹川;甘征亚;左青【作者单位】安徽粮食工程职业学院,安徽合肥 230011;安徽粮食工程职业学院,安徽合肥 230011;安徽新荣久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安徽合肥 230088;牧羊集团有限公司,江苏扬州 22512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22;TQ644油脂精炼工艺可以去除杂质,提高产品质量,利于安全储存。
测定油脂中相关劣变指标可以评价油脂品质的好坏,油脂过氧化值的测定、p-茴香胺值以及酸值是鉴定油脂品质的重要依据。
p-茴香胺值表征油脂中醛、酮、醌等二级产物的多少,其值越高代表油脂劣变越严重。
栾霞对ISO中食用油脂的p-茴香胺值测定方法进行验证,并探讨了异辛烷和正己烷对p-茴香胺值测定的影响[1]。
张佳欣证明了p-茴香胺值随着储藏时间和储藏温度的升高而上升[2]。
试析大豆油品质受油脂精炼工艺及脱色条件的影响赵彦生摘要:针对不同阶段油品相关参数在油脂精炼中的变化进行分析,研究大豆油脂品质受精炼工序的影响程度及脱色条件在脱色中对p-茴香胺值的影响,对于提高油脂精炼工艺过程中的大豆品质,避免油脂发生氧化劣变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大豆品质;油脂精炼;脱色条件1.前言油脂精炼工艺可使存在的杂质被去除,产品质量提高,对于安全储存具有重要作用。
对油脂中有关劣变指标的测定可对油脂品质进行评价,测定油脂过氧化值、酸值及P-茴香胺值是对油脂品质进行鉴定的重要依据。
P-茴香胺值可对醛、酮、醌等二级产物在油脂中存在的多少进行表征,其值与油脂劣变程度具有正相关关系。
有关研究验证了测定食用油脂中P-茴香胺值的方法,并对P-茴香胺值测定受异辛烷和正己烷的影响进行探讨。
证明了储藏时间和温度与P-茴香胺值具有正相关关系,芝麻油酸值、过氧化值和P-茴香胺值在贮藏中也呈现出升高趋势,不同条件也具有不同趋势。
而目前针对P-茴香胺值在油脂精炼工艺中变化的相关研究还没有报道,针对不同阶段油品相关参数在油脂精炼中的变化进行分析,研究大豆油脂品质受精炼工序的影响程度及脱色条件在脱色中对p-茴香胺值的影响,对于提高油脂精炼工艺过程中的大豆品质,避免油脂发生氧化劣变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材料与方法2.1 材料主要采用脱色油、脱臭油、脱胶油、脱酸油及毛油等多种油样,电子天平、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振荡器、容量瓶、移液管、比色管等主要仪器,去二氧化碳蒸馏水、茴香胺试剂、醋酸、异辛烷、硫代硫酸钠、碘化钾等主要试剂。
2.2 测定项目及主要分析方法在输送中对油样采取管道中扦样方法,在每罐中对原始样品按照最小量制备,对液体油脂进行分样,经充分摇动、均匀混合后,在扦取样品中分取1千克用于备用样品。
测定P-茴香胺采用国家有关标准中的方法,油脂在醋酸溶液中的醛类化合物和P-茴香胺反应,在350纳米位置对吸光度进行测定,以获得P-茴香胺值。
大豆油生产工艺及流程
大豆油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食用油,其生产工艺及流程如下:
1.原料选择:选用优质大豆作为生产原料。
大豆应具有完整的外表、饱满的籽粒和适宜的含水率。
2.清洗和烘干:将选好的大豆进行清洗,去除表面的杂质和秕糠,然后将其烘干以降低含水率,一般要求含水率降至7-9%。
3.破碎和脱皮:将烘干的大豆送入破碎机,将其破碎成开花片,然后通过气流选粒机将开花片中的皮和胚粉分离出来。
4.蒸煮和压榨:将脱皮的大豆送入蒸锅中进行蒸煮,目的是破坏酶活性,提高油脂提取率。
蒸煮后的大豆送入压榨机进行压榨,将油脂从大豆中分离出来。
5.油水分离:将压榨出的混合液经过静止沉淀和离心分离的方法,将油水两相分离,从而得到初步的大豆油。
6.脱臭:对初步得到的大豆油进行脱臭,一般采用蒸汽脱臭的方法。
蒸汽将大豆油中的揮发性成分带走,以去除油脂中的异味。
7.精炼:脱臭后的大豆油进一步经过脱色、脱蜡、磷脂处理等工序进行精炼。
脱色可以去除大豆油中的杂质和色素,脱蜡可以提高油脂的透明度和稳定性,磷脂处理可以改善油脂的质地和乳化性。
8.提纯和灌装:经过精炼的大豆油需要经过提纯工序,去除油脂中的杂质和残留溶剂,以保证产品的安全性和质量。
最后,将提纯后的大豆油进行灌装,并进行包装和出厂销售。
以上就是大豆油的生产工艺及流程,通过以上步骤,我们可以得到优质的大豆油产品。
同时,在生产过程中,还需严格掌握各种技术参数和操作要求,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油脂精炼原理
油脂精炼是指将原油脂中的杂质、色素和异味去除,以提高油脂的质量和稳定性的过程。
精炼后的油脂不仅可以延长保存期限,还可以提高油脂的营养价值和口感。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油脂精炼的原理。
首先,油脂精炼的第一步是脱酸。
原油脂中含有大量的游离脂肪酸,这些游离脂肪酸会影响油脂的质量和口感。
因此,脱酸是油脂精炼的重要步骤之一。
脱酸的原理是利用碱性物质与游离脂肪酸反应,将游离脂肪酸转化为肥皂,然后通过分离将肥皂去除,从而达到脱酸的效果。
其次,油脂精炼的第二步是脱色。
原油脂中的色素会影响油脂的外观和品质,因此需要进行脱色处理。
脱色的原理是利用活性炭等吸附剂吸附油脂中的色素颗粒,从而使油脂变得清澈透明。
脱色处理可以有效提高油脂的外观和透明度,使其更具市场竞争力。
最后,油脂精炼的第三步是脱臭。
原油脂中常常带有一些异味物质,这些异味物质会降低油脂的品质和口感。
因此,脱臭是油脂精炼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脱臭的原理是利用蒸汽蒸馏或真空蒸
馏等方法,将油脂中的异味物质蒸发掉,从而使油脂变得清香可口。
总的来说,油脂精炼的原理是通过脱酸、脱色和脱臭等步骤,
去除油脂中的杂质、色素和异味,从而提高油脂的质量和稳定性。
精炼后的油脂不仅可以延长保存期限,还可以提高油脂的营养价值
和口感,使其更适合食用和加工。
因此,掌握好油脂精炼的原理对
于提高油脂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精炼对大豆油和菜籽油中主要微量成分的影响研究王瑛瑶;魏翠平;段章群;栾霞;刘京;陈焱【摘要】研究了大豆油和菜籽油中过氧化物、游离脂肪酸、生育酚、甾醇、反式酸、聚甘油酯等微量物质含量随精炼工序的变化.油脂中过氧化值(PV)下降主要在精炼的脱色阶段,本研究中,大豆油PV在脱色阶段下降幅度为63.27%,而菜籽油PV 下降幅度为93.07%;脱酸处理后,油脂的酸价(AV)急剧下降,但植物甾醇在这一阶段损失最为严重,且伴随产生缩水甘油酯.生育酚损失主要在脱臭环节,尤以γ-生育酚损失最多.脱臭处理是有害物质反式脂肪酸、聚甘油酯以及缩水甘油酯明显上升的主要环节.【期刊名称】《中国粮油学报》【年(卷),期】2014(029)010【总页数】5页(P47-50,55)【关键词】大豆油;菜籽油;微量物质;精炼;损失【作者】王瑛瑶;魏翠平;段章群;栾霞;刘京;陈焱【作者单位】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37;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37;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37;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37;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37;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3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224.6食用植物油的主要成分是三酰甘油,此外,还含有对油脂品质和储存稳定性有重要影响的甾醇、生育酚、磷脂、游离脂肪酸、色素等微量物质。
油脂精炼过程可以减少上述微量物质并产生新的微量物质,包括由于脂肪酸异构化产生的反式酸、甘油酯聚合产生的聚甘油酯等危害物。
油脂精炼的目的是除去对油脂品质和食用安全有影响和危害的物质,并最大程度减少对有益组分的影响和降低油脂精炼损失。
当前,保留油脂中微量有益组分对消费者的积极作用已得到科学证实[1-2],油脂产品的质量评价正从过去追求产品外在感官指标上升到多维度油脂品质的综合评判上,合理控制油脂精炼程度已得到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共同认可。
在这个过程中,深入系统的研究油脂中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微量类脂物(如生育酚、甾醇等)和有害物质(反式脂肪酸、聚甘油酯等)的种类、含量与精炼工序的关系,是建立合理精炼工序对应的产品质量控制指标、保障油品安全营养的基础。
食用油精炼工艺流程
《食用油精炼工艺流程》
食用油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品之一,而食用油精炼工艺就是保证我们能够享用到优质食用油的重要环节。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食用油精炼的工艺流程。
首先,食用油精炼的第一步是脱模。
通过蒸汽加热,将食用油中的杂质蒸发出去,包括水分、杂质和异味物质。
脱模过程经过蒸馏和去水,使食用油变得更加纯净。
接下来是脱酸。
在高温下,通过碱性物质的加入,将食用油中的酸中和掉。
这样一来,食用油的酸值就会降低,口感也会更加清爽。
然后就是脱色。
通常采用吸附剂进行脱色,将食用油中的色素去除,使食用油看起来更加清澈透明。
脱色后的食用油不仅色泽好看,也更容易被消费者所接受。
最后是脱臭。
通过高温蒸馏或真空蒸馏的方式,去除食用油中的异味,使其更加纯净,香气更加纯正。
通过以上的工艺流程,食用油精炼出来的产品口感更加清爽、色泽更加好看、香气更加浓郁,更符合人们的口味和需求。
食用油精炼工艺的不断完善,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加优质的食用油产品。
全文共计1610字
1 工艺参数及原料油质量对油脂脱色效果的影响
(通辽市通华蓖麻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 通辽 摘 要:吸附脱色是现代油脂加工企业广泛应用的一种脱色方法,影响脱色的因素很多,本文结合生产实际,主要从原料油质量、脱色工艺参数两方面分析了对脱色效果的影响。
关键词:中图分类号:TQ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21(2019)02—0098
— 油脂脱色的方法有很多种,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吸附法。
在生产实际中,脱色工艺条件、原料油的质量、吸附剂的选择、工艺设备等对油脂的脱色效果都有影响,本文着重从脱色工艺条件、原料油的质量两方面对油脂的脱色效果进行分析。
工艺参数压力
常压
油脂脱色常用的吸附剂为活性白土。
活性白土的脱色活性是由于其具有很大的表面积,这个表面积是由无数的毛细管组成的,在常压进行脱色时很容易被空气饱和,从而降低对色素的吸附能力,会造成脱色效果时好时差,不易控制。
而且,常压脱色还会引起油脂的氧化。
为此,在油脂工业生产中,油脂脱色一般采用减压(真空)脱色。
减压 由于油脂中含有一定的水分,开始时吸附剂的活性
中心被水包围,吸附剂对色素的吸附随着水分的蒸发进行。
若水分蒸发速度太快,易造成油的吸附;若蒸发速度太慢,吸附剂对色素的吸附太慢而且不易被吸附。
因此,在7.5~9.0压力下可以控制水分的蒸发速度,提高脱色效果。
温度
吸附脱色过程中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变化过程中伴随着能量交换。
因此,当油脂与吸附剂接触时,温度对脱色效果有显著的影响。
在油脂脱色过程中,。
大豆油精炼设备工艺及要点大豆油是一种常用的食用油,其含有丰富的植物油脂,具有多种功能和营养价值。
为了提高大豆油的质量和稳定性,需要对其进行精炼处理。
下面将介绍大豆油精炼设备的工艺及要点。
1.溶剂提取工艺大豆油精炼的第一步是进行溶剂提取。
这个过程主要是利用有机溶剂,如正己烷,从大豆中提取油脂。
大豆经过清理、破碎、烘烤、脱壳等工序后,进入溶剂提取器中。
提取后得到的油料混合物称为“浸膏”。
溶剂提取设备的关键是提取器的设计,包括提取器的结构、体积、速度和温度等因素。
合理设计提取器可提高油脂的提取率和提取效果。
2.脱溶剂工艺脱溶剂是将浸膏中的有机溶剂脱除的过程。
这个过程主要用到脱溶剂器,通过加热和蒸发的方式将溶剂从浸膏中蒸发掉。
脱溶剂的关键是控制温度和时间,以及控制蒸发器的排气速度,避免产生溶剂气体的泄漏。
3.脱酸工艺大豆油中含有一定量的游离脂肪酸,这些脂肪酸会影响油脂的口感和质量。
因此,需要将游离脂肪酸脱去。
脱酸是通过碱的中和作用来实现的。
在脱酸过程中,将热稀碱溶液加入油中,并通过搅拌和静置使其反应,形成肥皂。
然后,用水洗涤油脂,将其中的肥皂和游离碱洗去,最后获得低酸值的油脂。
脱酸设备的要点在于控制碱水的浓度和用量,以及合理的搅拌和静置时间。
4.脱胶工艺大豆油中含有一定量的磷脂,这些磷脂会影响油脂的稳定性和透明度。
因此,需要将磷脂脱去。
脱胶是通过高温加热和加压处理来实现的。
脱胶的关键是控制温度和脱胶时间,以及合理选择脱胶剂,如活性白土。
此外,还可通过添加酸来提高脱胶效果。
5.脱臭工艺大豆油中含有一定量的气味物质,如酸、醛、酮等。
为了提高油脂的口感和质量,需要将气味物质脱去。
脱臭是通过蒸汽蒸馏和吹剂脱臭两种方法来实现的。
其中,蒸汽蒸馏是利用水蒸汽将气味物质蒸发掉,吹剂脱臭是利用惰性气体(如氮气)将气味物质吹走。
脱臭设备的关键在于控制蒸馏温度和物料的层高,以及控制吹剂和物料的接触时间。
以上是大豆油精炼设备的工艺及要点。
玉米油和大豆油回色关键因素及控制措施研究摘要:油脂回色为内外因素,如生育酚、金属离子、外部温度、光照等内外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油脂体系氧化所致。
研究7种油脂在储存过程中颜色变化规律,发现60%油均会发生颜色变深。
回色过程中,红值变化幅度较大。
目前回色机理尚无明晰,但普遍认为γ-生育酚的氧化产物为引起回色的主要原因,研究发现γ-生育酚的邻醌类衍生物-生育醌红是回色关键物质之一。
为进一步探究影响大豆油返酸、返色程度的因素,针对油脂精炼工段的毛油、中和油、脱色油、成品油的返酸、返色程度进行研究,探究了磷脂、残皂、不皂化物、叶绿素等指标对大豆油返酸、返色程度的影响,以期为大豆油生产加工提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油;大豆油;回色控制引言成品油在储存、运输和使用等过程中色泽逐渐加深呈现明显红色的现象称为回色。
回色问题普遍存在,其中以玉米油最为典型,其次是大豆油。
上世纪20年代开始就有学者发现并研究回色现象,近年来也有学者通过研究,证实β-胡萝卜素和甾醇不会对油脂回色造成影响,磷脂虽能加深油脂颜色但也不是造成油脂发生回色可逆变化的影响因素,而原料水分、金属离子及生育酚与回色密切相关。
学界普遍认为回色油脂中的红色物质主要成分是生育酚氧化后的醌类化合物,但至今红色物成分尚无定论,回色机理也仍不明确。
本文通过研究玉米油和大豆油样品的回色表现,围绕表征油脂氧化的众多指标进行检测分析,最终发现脱臭油的全氧化值与回色程度密切相关,甚至决定了回色程度。
基于以上规律,通过测定成品油的全氧化值即可快速判断其回色程度,为后续产品选择销售方式提供参考。
聚焦影响成品油回色的关键因素,围绕控制油脂的全氧化值,提出简单可行的且便于工业生产的控制措施以减少油脂回色现象的发生。
1回色机理保存时恢复脂肪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目前认为,主要通过吸收能量和释放约∞c,α出生摄影将转化为彩色分离材料。
彩色物质的前体在热力学上相对稳定,但不太活跃。
采用碱性热处理法对脂肪进行清算时,游离催化剂(如s、I2、HNO_2)将非饱和脂肪酸向曲柄柱移动。
成品大豆油的品质分析综述大豆油又叫豆油、黄豆油。
大豆油色泽深黄,有豆腥味。
大豆油取自大豆种子,可分为大豆原油和压榨成品大豆油、浸出成品大豆油三类[1]。
豆油是从大豆中压榨出来的。
豆油有冷压豆油和热压豆油两种。
冷压豆油的色泽较浅,生豆味淡;热压豆油由于原料经高温处理,其出油率虽高,但色泽较深,并带有较浓的生豆气味。
按加工程序的不同又可分为粗豆油、过滤豆油和精制豆油。
粗豆油为黄褐色,精制的豆油大多数为淡黄色,粘性较大。
在空气中久放后,豆油油面会形成不坚固的薄膜。
大豆毛油的颜色因大豆种皮及大豆的品种不同而异。
一般为淡黄、略绿、深褐色等。
精炼过的大豆油为淡黄色。
大豆油的热稳定性较差,加热时会产生较多的泡沫。
大豆油含有较多的亚麻油酸,较易氧化变质并产生“豆臭味”。
从食用品质看,大豆油不如芝麻油、葵花籽油、花生油,但豆油较其它油脂营养价值高。
大豆油,是世界上产量最多的油脂,也是是最常用的烹调油之一。
成品大豆油作为一种商品食用油,质量要求也是相当严格的。
每一批次油出厂前都需要经过一系列化验检测,在确保生产出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要求的产品后,才能投放市场。
所以大豆油的品质分析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大豆油相关定义[1]压榨大豆油:大豆经直接压榨制取的油。
浸出大豆油:大豆经浸出工艺制取的油。
转基因大豆油:用转基因大豆制取的油。
大豆原油:未经任何处理的不能直接供人类食用的大豆油。
成品大豆油:经处理符合国家标准成品油质量指标和卫生要求的直接供人类食用的大豆油。
油脂的理化性质[2-3]大豆油脂由于常含有某些脂溶性色素和杂质,而呈现一定的颜色或具有某种气味。
它是是极性很小的化合物,难溶于水而易溶于乙醇、乙醚、石油醚、汽油、丙酮、氯仿、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
因此可利用这些有机溶剂从大豆种子中提取大豆油脂。
油脂的相对密度比水小,一般在0.86~0.95之间。
由于油脂一般为混合物,所以没有固定的熔点和沸点,仅有熔点范围。
油脂的化学性质与它的结构密切相关。
油脂的精炼与分析油脂是一种广泛应用于食品、制药、化妆品、工业等领域的重要物质。
为了确保油脂的质量和安全性,精炼和分析是不可或缺的步骤。
本文将介绍油脂的精炼过程和常用的分析方法。
一、油脂的精炼过程1.粗油的去除:粗油中可能含有杂质、水分、蛋白质等不纯物质,需要通过去除来提高油脂的纯度。
常用的去除方法包括沉淀、过滤、蒸馏等。
2.脱酸:大部分油脂中都含有一定的游离脂肪酸,如果过多会影响油脂的质量和稳定性。
脱酸的方法有碱处理、酶解等。
3.脱色:油脂中的色素物质会影响其外观和质量。
一般采用活性炭吸附、漂白土吸附等方法进行脱色处理。
4.脱臭:油脂中可能含有不同程度的挥发性物质和氧化产物,会对其风味和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脱臭的方法包括蒸馏、蒸汽脱臭等。
二、油脂的分析方法1.酸价测定:酸价是指1克油脂中游离酸完全中和所需的毫克氢氧化钾量。
酸价测定可以用于评估油脂的新鲜程度和酸败程度,常用的方法有酸碱滴定法和物理化学法。
2.过氧化值测定:过氧化值是指1克油脂中氧化剂完全氧化所需的毫克氧化剂量。
过氧化值测定可以判断油脂的氧化程度和稳定性,一般采用碘滴定法、亚硫酸钠滴定法等。
3.茴香醛值测定:茴香醛是衡量油脂氧化程度的指标之一,其含量越高说明油脂的氧化程度越高。
茴香醛值测定常采用色谱法和液相色谱法。
4.含水量测定:含水量是指油脂中水分所占的百分比。
水分会导致油脂的酸败和氧化,所以水分的测定是油脂分析中的重要指标。
一般采用干燥法、滴量法等方法进行测定。
5.含脂量测定:含脂量是指食品或化妆品中油脂的含量。
常用的方法有背光法、湿润法等。
总结起来,油脂的精炼和分析是为了确保油脂的质量和安全性。
精炼过程包括去除杂质、脱酸、脱色和脱臭等步骤。
常用的分析方法有酸价测定、过氧化值测定、茴香醛值测定、含水量测定和含脂量测定等。
通过精炼和分析,可以得到高质量的油脂产品,确保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安全和稳定性。
大豆油生产质量安全技术规范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大豆油生产过程中原料采购、加工、包装、储存、运输和销售等环节的场所、设施、人员的基本要求和管理准则。
本文件适用于大豆经压榨或浸出等制得大豆油的加工。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352 大豆GB/T 1535 大豆油GB 1886.5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植物油抽提溶剂(又名己烷类溶剂)GB 27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植物油GB 276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GB 276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4806.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通用安全要求GB 4806.7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接触用塑料材料及制品GB /T 5491 粮食、油料检验扦样、分样法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7718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T 8873 粮油名称术语油脂工业GB 895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用植物油及其制品生产卫生规范GB 9685 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用添加剂使用标准GB 14880 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标准GB 1488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GB 16629 植物油抽提溶剂GB/T 17374 食用植物油销售包装GB 1964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用植物油料GB/T 30354 食用植物油散装运输规范3 术语和定义GB/T 1535、 GB/T 8873和GB 14881-2013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 选址与厂区环境应符合GB 14881-2013中第3章和GB 8955的相关规定。
5 厂房和车间应符合GB 14881-2013中第4章和GB 8955的相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