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脂一般知识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6
油脂知识点总结高一一、油脂的分类根据来源,油脂可以分为动物油脂和植物油脂两大类。
动物油脂是指从动物体内提炼而来的油脂,例如牛油、羊油等;植物油脂是指从植物种子、果实等部位提炼而来的油脂,例如花生油、橄榄油等。
根据凝固点,油脂可以分为固体油脂和液体油脂两大类。
固体油脂在室温下呈固态,液体油脂在室温下呈液态。
例如,椰子油、植物奶油等属于固体油脂,而橄榄油、花生油等属于液体油脂。
二、油脂的性质1. 密度:油脂的密度一般较小,在水中会浮在水面上。
2. 燃点:油脂的燃点是指在加热至一定温度后能够燃烧的温度。
不同种类的油脂具有不同的燃点,有的油脂燃点较低,易燃,有的油脂燃点较高。
植物油中的亚油酸、亚麻油酸等多不饱和脂肪酸很容易氧化,从而引起燃烧。
3. 硬度:油脂的硬度取决于其成分中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
饱和脂肪酸较多的油脂往往较硬,不饱和脂肪酸较多的油脂较软。
4. 保存性:油脂的保存性取决于其中脂肪酸的类型和数量,以及氧化、酸败、水分等因素的作用。
一般来说,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油脂容易氧化,保存期相对较短,而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油脂保存期较长。
三、油脂的用途1. 食用:食用油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油脂用途之一。
食用油可以在烹饪中使用,为食物提供香味和口感,也可以用于制作调味品,如酱油、醋等。
2. 工业:油脂在工业中有很多用途,例如润滑油、润滑脂、皮革加工、制造香皂等。
3. 医药:油脂在医药行业中也有一定的应用,可以用于药物的提取和制剂的制备等。
四、油脂的生产加工1. 提取:动植物油脂的提取方法有压榨法、溶剂法、水解法等。
压榨法主要用于植物油的提取,溶剂法和水解法则适用于动物油的提取。
2. 精炼:为了去除油脂中的杂质、异物、有害物质等,需要对提取得到的原油进行精炼处理。
精炼方法有脱色、脱臭、脱酸等。
结语油脂作为一种常见的化工原材料,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工业等领域。
通过本文的介绍,我们对油脂的分类、性质、用途和生产加工等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
油脂的知识点总结一、油脂的定义油脂是一种由脂肪酸和甘油组成的复合物,它是一种高热量的有机化合物。
油脂主要来源于动植物的种子、果实、脂肪组织等部位,是脂肪的主要形式之一。
二、油脂的分类根据来源的不同,油脂可以分为植物油和动物油两大类。
植物油主要来源于植物的种子、果实,例如大豆油、花生油、葵花籽油、橄榄油等;动物油则主要来源于动物的脂肪组织,例如牛油、羊油、猪油等。
在利用油脂进行烹饪时,还可以根据油脂的臭氧值、碘值、酸值、渗透值以及色泽等指标来进行分类。
三、油脂的营养价值1. 油脂是重要的能量来源。
每克脂肪提供9千卡热量,是身体能量的重要来源。
2. 油脂是维生素的载体。
脂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和维生素K都需要脂肪的帮助才能被人体吸收和利用。
3. 油脂是重要的组织结构成分。
人体的细胞膜和神经系统中有大量的脂质组成。
四、油脂的用途1. 烹饪。
油脂是烹饪中必不可少的原料,它可以增加食物的滑润感和口感,同时也是炒菜、煎炸等烹饪方法中的重要调味品。
2. 食用。
除了用于烹饪外,油脂还可以直接食用,例如橄榄油可以用于沙拉、面包、调味品等。
3. 工业用途。
油脂还是许多工业产品的原料,例如肥皂、化妆品、润滑油、油漆等都离不开油脂的加工。
五、油脂的选购与保存1. 选购。
在选购油脂时,首先需要关注产品的出厂日期、保质期、生产厂家等信息。
同时还需注意产品的色泽、透明度等,新鲜的油脂一般色泽金黄、透明度高。
2. 保存。
油脂应远离阳光和高温,避免受潮、受热,最好采用玻璃瓶或不透明的包装保存,同时尽量避免与空气接触,以延长其保质期。
在以上内容的介绍中,我们对油脂进行了较全面的了解,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当然,对于不同的人群,油脂的消费量和种类也应有所不同,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和使用。
油脂知识点总结油脂,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
它们不仅为我们的食物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味道和口感,而且在各种工业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对油脂的常见种类、制作方法、使用技巧以及营养健康等方面进行总结,并探讨目前的一些油脂相关食品健康问题。
一、油脂的种类1、植物油:由植物种子、坚果等植物材料压榨或提取而成,如大豆油、花生油、菜籽油等。
这些油脂一般具有清淡的气味和口感,富含不饱和脂肪酸,有较低的熔点和点火点。
2、动物油:由动物的脂肪组织提炼而来,如牛油、猪油、羊油等。
这些油脂通常具有强烈的气味和口味,富含饱和脂肪酸,熔点和点火点较高。
3、混合油:由植物油和动物油混合而成,如植物牛油、混合油等。
这些油脂在气味和口感上往往介于植物油和动物油之间,营养成分也相应综合。
二、制作方法1、压榨法:通常用于植物油的生产,将植物材料加工成米饭状,然后将其压榨成油。
这种方法产出的油脂较为纯净,营养成分相对较高。
2、提取法:通常用于植物和动物油的生产,利用溶剂将油脂从材料中提取。
这种方法产出的油脂通常含有较多的杂质和溶剂残留,其保湿性能较高但未经加工的油脂有可能会出现刺激性。
三、使用技巧1、油脂摄入量:健康成人每天应摄入20-35%的总能量来自脂肪,植物脂肪油比动物脂肪更为健康,其不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的比例越高,越具有降低胆固醇、保护心血管健康的功效。
2、油脂质量:优质油脂应该有清淡的气味和口感,尽可能避免选择已经变质或使用过长的油脂,因为变质或使用过长时间的油脂会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3、油脂适用范围:不同类型的油脂适用于不同的烹饪方法和菜品,如炸油可选择高温稳定性较好的植物油,煎炒油可选择中温稳定性较好的植物油,烘焙则可使用口感和谐稳定性较好的混合油。
四、油脂与健康1、植物油和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和心血管疾病相关,现代人常常在使用多种油脂过程中油脂种类难以确认,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是不确定的。
高中油脂知识点总结一、油脂的分类1. 植物油:植物油是由植物种子、果实、种子仁等部位提炼的脂肪油,如大豆油、花生油、菜籽油、棕榈油、橄榄油等。
2. 动物油:动物油是以动物脂肪作为原料提炼的油脂,如牛油、羊油、鸡油、鱼油等。
3. 黄油和人造黄油:黄油是以牛奶为原料提炼的脂肪油,人造黄油是通过加工合成的植物油或动物油制成的。
4. 氧化油:氧化油是在油脂制备和加工过程中发生氧化反应的油脂,易形成酸价和酸值增高。
5. 氢化油:氢化油是通过在高温下加氢反应得到的油脂,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能,但易形成反式脂肪酸。
二、油脂的营养功能1. 供能:油脂是高能量食物,每克脂肪提供9千卡的能量,是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两倍。
2. 细胞组成与代谢:脂肪是细胞膜的基本成分,对细胞生长、代谢和功能维持起着重要作用。
3. 维生素的溶解与传递:脂肪是脂溶性维生素(A、D、E、K)的主要载体,有利于维生素的溶解、吸收和传递。
4. 激素分泌:油脂有助于体内激素的产生、代谢和传递,对维持身体内环境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5. 食物口感:油脂为食物提供丰富的风味和口感,增强饮食的风味和香气。
三、油脂的适量摄入1. 油脂的适量摄入量:国际推荐脂肪总摄入量占总热量的20-35%。
2. 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饱和脂肪酸摄入量应控制在总脂肪的10%以内。
3. 反式脂肪酸的摄入:应尽量避免食用含有反式脂肪酸的食品。
4. 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多摄入不饱和脂肪酸,如油酸、亚油酸等。
四、油脂的健康影响1. 过多摄入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如高血压、冠心病、中风等。
2. 油脂的摄入过多还会导致体重增加和超重肥胖,增加代谢综合征的发生。
3. 摄入不足或不合理的脂肪会影响细胞膜的合成和功能,导致细胞受损和代谢失调。
五、油脂的合理选择1. 低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油脂,如橄榄油、鲜果油、花生油等。
2. 尽量避免食用动物内脏、油炸食品和加工肉制品等含有较高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的食品。
油脂基础知识一、脂肪酸脂肪酸,脂肪酸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一类化合物,是中性脂肪、磷脂和糖脂的主要成分,低级的脂肪酸是无色液体,有刺激性气味,高级的脂肪酸是蜡状固体,无可明显嗅到的气味。
脂肪酸是最简单的一种脂,它是许多更复杂的脂的组成成分。
脂肪酸在有充足氧供给的情况下,可氧化分解为CO2和H2O,释放大量能量,因此脂肪酸是机体主要能量来源之一。
脂肪酸根据碳氢链饱和与不饱和的不同可分为三类,即:饱和脂肪酸,碳氢链上没有不饱和键;单不饱和脂肪酸,其碳氢链有一个不饱和键;多不饱和脂肪,其碳氢链有二个或二个以上不饱和键。
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组成的脂肪在室温下呈液态,大多为植物油,如花生油、玉米油、豆油、菜子油等。
以饱和脂肪酸为主组成的脂肪在室温下呈固态,多为动物脂肪,如牛油、羊油、猪油等。
但也有例外,如深海鱼油虽然是动物脂肪,但它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如20碳5烯酸(EPA)和22碳6烯酸(DHA),因而在室温下呈液态。
大多数脂肪酸分子含偶数碳原子。
高等动、植物最丰富的脂肪酸含16或18个碳原子,如棕榈酸(软脂酸)、油酸、亚油酸和硬脂酸。
脂肪酸的熔点随其不饱和度增加而降低。
脂质的流动性随其脂肪酸成分的不饱和度相应增加。
动物能合成所需的饱和脂肪酸和油酸这类只含1个双键的不饱和脂肪酸,含有2个或2个以上双键的多双键脂肪酸则必须从植物中获取,故后者称为必需脂肪酸,其中亚油酸和亚麻酸最重要。
花生四烯酸是人体合成前列腺素的前驱物质。
必需脂肪酸不仅为营养所必需,而且与儿童生长发育和成长健康有关,更有降血脂、防治冠心病等治疗作用,且与智力发育、记忆等生理功能有一定关系表一:脂肪酸含量二、甘油甘油,学名丙三醇,是无色味甜澄明黏稠液体。
无臭。
有暖甜味。
俗称甘油,相对密度1.26362。
熔点17.8℃。
沸点290.0℃(分解)。
甘油可以任何比例与水混合,当水中含甘油量达到66.7%时,可使混合液的冰点降至-46.5度,是优良的防冻剂;还能溶解在乙醇和丙酮中,不溶于乙醚,氯仿,石油醚等溶剂中。
油脂知识点总结油脂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一类重要物质,无论是在烹饪、食品加工还是在工业生产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下面就来对油脂的相关知识点进行一个全面的总结。
一、油脂的定义和分类油脂是油和脂肪的统称。
一般来说,在常温下呈液态的称为油,呈固态的称为脂肪。
从化学结构上看,油脂是高级脂肪酸与甘油形成的酯。
根据高级脂肪酸的种类和结构,油脂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动物油脂:如猪油、牛油、羊油等,它们通常含有较多的饱和脂肪酸。
2、植物油脂:如大豆油、花生油、菜籽油、橄榄油等,植物油脂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相对较高。
二、油脂的物理性质1、色泽:纯净的油脂通常是无色、淡黄色或淡绿色的,但由于杂质的存在,实际的油脂可能会呈现出较深的颜色。
2、气味:不同的油脂具有独特的气味,这与其中所含的挥发性物质有关。
3、密度:油脂的密度一般比水小,所以会浮在水面上。
4、溶解性:油脂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如乙醚、苯、四氯化碳等。
三、油脂的化学性质1、水解反应油脂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都能发生水解反应。
在酸性条件下,水解反应是可逆的,生成高级脂肪酸和甘油;在碱性条件下(如氢氧化钠溶液),水解反应是不可逆的,生成高级脂肪酸盐(肥皂的主要成分)和甘油,这个过程被称为皂化反应。
2、加成反应不饱和脂肪酸中的碳碳双键可以与氢气、卤素等发生加成反应。
例如,植物油中的不饱和脂肪酸通过加氢可以转化为饱和度较高的油脂,使其性质更加稳定。
3、氧化反应油脂在空气中容易被氧化,尤其是不饱和脂肪酸。
氧化会导致油脂酸败,产生难闻的气味和有害物质。
为了防止油脂氧化,通常会添加抗氧化剂,如维生素 E 等。
四、油脂的营养价值1、提供能量油脂是一种高热量的物质,每克油脂在体内氧化所产生的能量约为377kJ,是人体重要的能量来源之一。
2、构成身体组织油脂是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对于维持细胞的正常结构和功能起着重要作用。
3、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维生素 A、D、E、K 等脂溶性维生素需要在油脂的帮助下才能被人体吸收和利用。
油脂生物知识点总结一、油脂的定义油脂是一类脂质化合物,通常是指在室温下呈液态状态、不溶于水、溶于有机溶剂的甘油脂。
油脂主要包括植物油和动物脂两大类。
1. 植物油:主要来源于植物种子、果实中提炼的油脂,如大豆油、花生油、葵花籽油、橄榄油等。
2. 动物脂:主要来源于动物的脂肪部位,如牛羊猪脂肪、鱼油等。
油脂的主要成分是三酸甘油酯,即三分子脂肪酸与一分子甘油酯化而成。
油脂在生物体内主要存在于细胞膜、脂肪组织和皮下组织中,是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成分。
二、油脂的分类根据油脂的来源和化学成分,可将其分为植物油和动物脂两大类。
1. 植物油植物油是从植物的种子、果实中提炼的油脂,其主要成分是甘油三酯。
植物油中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如亚油酸、亚麻酸等,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和类黄酮等天然抗氧化物质,对人体健康有益。
2. 动物脂动物脂主要来源于动物的脂肪部位,如猪油、牛脂、鱼油等,其主要成分也是甘油三酯。
动物脂中含有较高比例的饱和脂肪酸,长期摄入过多会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三、油脂的生物合成油脂在生物体内是通过脂质代谢途径合成的。
1. 脂肪酸合成脂肪酸是构成油脂的主要成分,它们在细胞内是通过脂质分解和脂肪酸合成来维持动态平衡的。
脂肪酸的合成主要发生在细胞质中的细胞质内膜系统上,通过脂联蛋白在细胞质和内质网之间的穿梭,将一切合成脂肪酸的酶及脂肪酸运出膜上。
2. 三酸甘油酯合成三酸甘油酯是油脂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合成是在脂肪细胞中进行的。
在细胞色素体和内质网中有脂质合成酶和三酸甘油酯合成的酶,能把细胞中的脂肪酸和甘油合成三酸甘油酯,然后经过蛋白分泌途径送到细胞外被脂质体吸收存储。
四、油脂的功能油脂在生物体内有多种重要功能,主要包括供能、构成细胞膜、保护器官和维持生理功能等。
1. 供能油脂是生物体的主要能量来源之一,每克油脂可提供9千卡的热量,是碳水化合物的两倍。
2. 构成细胞膜油脂是细胞膜的主要组成物质之一,细胞膜主要由两层脂质分子层构成,其中磷脂、胆固醇和脂蛋白是构成细胞膜的三种主要脂质。
选修五油脂知识点总结一、油脂的基本概念1.1 油脂的分类油脂是一类化学结构具有长链脂肪酸的复合物。
根据来源和营养价值的不同,可以将油脂分为植物油和动物油两大类。
植物油主要来源于植物种子、果实或果仁的果肉中,如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等;动物油则主要来源于动物脂肪,如猪油、牛油等。
1.2 油脂的营养成分油脂是人体重要的营养物质,其中含有丰富的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等成分。
其中,脂肪是油脂的主要成分,包括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等不同种类,并含有丰富的脂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等。
1.3 油脂的热量与其他营养物质相比,油脂是热量最高的一类食物。
每克油脂所含的热量是9千卡,远高于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
因此,在日常饮食中过多地摄入油脂容易导致能量过剩,从而引发肥胖等健康问题。
二、油脂摄入的标准2.1 油脂摄入量的建议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每天应将总摄入热量的20%~35%来自脂肪,其中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应占总脂肪摄入的大部分。
例如,对于一个2000卡的人,每天大约需要50~70克的脂肪,其中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应占50~70%。
而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的摄入量应尽量减少。
2.2 油脂的摄入时间与方式在日常饮食中,应适当分配油脂的摄入时间,避免在晚餐过量摄入。
尤其是初学生,应尽量避免在学习时间过多地吃含油脂高的食物,以免影响消化和学习质量。
另外,采用适当的油炸、蒸、煮等方式烹饪食物,以减少摄入过多的油脂。
2.3 油脂的来源与品质在选择油脂时,应优先选择植物油,如橄榄油、花生油、菜籽油等,其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较高,有益于健康。
同时,要注意避免摄入过多的氢化油和反式脂肪酸,这类油脂对健康有害。
三、油脂对健康的影响3.1 油脂与心血管疾病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的摄入过多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类脂肪容易堆积在血管壁上,形成动脉粥样硬化,从而导致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
而不饱和脂肪酸则有助于降低胆固醇,减少心脏病风险。
油脂的有关知识点总结一、油脂的分类根据其来源和组成,油脂可以被分为动物油脂和植物油脂两种。
动物油脂主要包括了脂肪、鱼油、黄油等,而植物油脂则包括了植物油、坚果油等。
从化学结构上来看,油脂主要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
脂肪酸是油脂的主要组成部分,可以根据其饱和度分为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
饱和脂肪酸主要来自于动物油脂,而植物油脂则主要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
二、油脂的生物学功能1. 提供能量油脂是人体获得能量的主要来源之一,每克油脂可以提供9千卡的能量。
在人体的能量代谢中,脂肪可以通过氧化产生大量的ATP,为人体提供所需的能量。
2. 维持细胞膜结构油脂是细胞膜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维持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脂肪酸在细胞膜上形成双层结构,保护细胞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3. 维生素的吸收油脂可以帮助维生素A、D、E、K等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这些维生素需要与脂肪一起进入肠道黏膜,再由脂肪球运输到淋巴系统,最终进入血液循环。
4. 营养素的运输油脂可以将一些脂溶性物质,如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运输到人体各个组织和器官中,提供所需的营养物质。
5. 调节体温油脂可以帮助保护人体不受寒冷和热的影响,减少水分蒸发和热量散失。
三、油脂的摄入建议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成年人每天的脂肪摄入量应该控制在总热量摄入量的15%至30%之间,其中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不应超过总脂肪摄入量的10%。
此外,多不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应该占总脂肪摄入量的不超过10%。
对于一些高危人群,如患有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患者,其脂肪摄入量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
四、油脂与健康的关系1. 心血管健康过量摄入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有关。
而多不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则有助于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对心血管健康有益。
2. 体重管理脂肪是热量密集型食物,过量摄入会导致能量摄入过多,增加体重。
高二化学第四章油脂知识点油脂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物质,它不仅给我们的饮食增添了美味,还在工业和生物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
在高二化学的第四章中,我们将学习有关油脂的知识。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油脂的定义、分类、性质以及其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一、油脂的定义油脂是由甘油与脂肪酸通过酯键相连形成的化合物,常呈液态或半固态。
油脂可以来自于植物和动物,如橄榄油、花生油、猪油等。
它们在高温下熔化,可以与其他物质混合。
二、油脂的分类油脂主要分为植物油和动物油两大类。
植物油是从植物种子、果实或果肉中提取的,如大豆油、棕榈油等。
动物油则是从动物体内的脂肪组织中提取的,如鱼油、蜂蜡等。
三、油脂的性质1. 密度:油脂的密度较小,比水轻。
这是因为油脂的分子结构中含有较多的碳和氢元素,使其比水的分子质量要大。
2. 熔点:油脂的熔点通常较低,易于变为液态。
这使得油脂在烹饪过程中更容易被加热和溶解。
3. 燃烧:油脂具有较高的燃点,可以作为燃料使用。
其中一些油脂,如植物油,被广泛用于生物柴油的制备。
4. 不溶性:油脂与水不相溶,这是由于油脂中的脂肪酸疏水性很高,而水是一种极性溶剂。
四、油脂的应用1. 饮食:油脂是食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为食物提供了能量和营养,调节了食物的风味和口感。
不同种类的油脂在烹饪和调味方面也有各自的特点和用途。
2. 皮肤护理:某些油脂具有保湿和滋润皮肤的功效,例如橄榄油、蓖麻油等。
它们被广泛用于护肤品和化妆品的制作中。
3. 工业应用:油脂在工业领域有多种用途。
例如,它们可以用作润滑油、制备肥皂和蜡烛的原料,以及制造塑料和橡胶等。
总结:通过对高二化学第四章油脂知识点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油脂的定义、分类、性质以及其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油脂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学物质,不仅为我们的饮食增添了美味,还在其他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来说,了解油脂知识是非常有益的。
油脂知识点1. 油脂定义油脂是一类具有长链烃基结构的有机化合物,主要由甘油和脂肪酸通过酯化反应形成。
它们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是生物体内重要的能量储存物质和细胞结构组成部分。
2. 油脂分类- 按来源分:植物油(如大豆油、菜籽油、橄榄油)和动物油(如鱼油、猪油、牛油)。
- 按脂肪酸链长度分:短链脂肪酸(C4-C12)、中链脂肪酸(C13-C18)和长链脂肪酸(C18以上)。
- 按不饱和程度分:饱和脂肪酸(无双键)、单不饱和脂肪酸(一个双键)、多不饱和脂肪酸(两个或以上双键)。
3. 油脂的物理性质- 熔点:油脂的熔点受脂肪酸链长度和不饱和程度影响,链越长、不饱和程度越低,熔点越高。
- 沸点:油脂的沸点较高,通常在300°C以上,因此不易挥发。
- 密度:油脂的密度约为0.91-0.93 g/cm³,低于水的密度。
- 折射率:油脂的折射率约为1.45-1.47,可用于油脂的鉴定。
4. 油脂的化学性质- 酯化反应:甘油与脂肪酸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反应生成油脂。
- 水解反应:油脂在酸、碱或酶的作用下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 氧化反应:不饱和脂肪酸在空气中易发生氧化,产生过氧化物,导致油脂变质。
- 氢化反应:不饱和脂肪酸在催化剂作用下与氢气反应,转化为饱和脂肪酸。
5. 油脂的营养价值- 能量来源:油脂是高能量食物,每克油脂提供约9千卡的能量。
- 必需脂肪酸:亚麻酸和亚油酸是人体不能合成的必需脂肪酸,必须通过食物摄取。
- 脂溶性维生素:油脂是脂溶性维生素A、D、E和K的载体,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6. 油脂的工业应用- 食品工业:用于烹饪、烘焙、调味和食品加工。
- 化妆品工业:作为乳化剂、滋润剂和抗氧化剂使用。
- 制药工业:用于软膏、栓剂和胶囊的制备。
- 涂料工业:作为油漆、油墨和塑料的原料。
7. 油脂的储存与处理- 避光:油脂应存放在避光的环境中,以防止光氧化。
- 密封:油脂应密封保存,避免接触空气,减少氧化变质的风险。
油脂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1. 油脂的化学组成油脂主要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
甘油是一种三碳醇,它与三个脂肪酸结合形成三酯,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油脂。
脂肪酸是由长链羧酸和甘油结合而成的。
脂肪酸分为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三种。
2. 油脂的来源油脂的主要来源包括动植物。
动物油脂主要来自于家畜的脂肪组织,如牛油、猪油等;植物油脂则来自于植物的种子、果实或果仁,如大豆油、花生油、橄榄油、棕榈油等。
此外,在工业领域还有一些合成油脂,但由于其成本较高,使用并不十分广泛。
3. 油脂的生理功能油脂在生物体内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
首先,油脂是生物体的重要能量来源,它每克提供约9千卡的能量。
其次,油脂是脂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A、D、E、K)的载体,有助于它们的吸收和利用。
此外,油脂还是重要的细胞组成成分,构成细胞膜的重要部分,维护细胞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最后,油脂还对人体内一定的保护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护器官、维持体温等。
4. 油脂代谢油脂在生物体内主要通过消化、吸收和代谢过程,完成其功能。
消化过程发生在胃和肠道中,主要通过脂肪酶的作用将食物中的油脂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在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内,这些分解产生物质重组为脂质,再进入淋巴回流通道,并通过淋巴液进入血液或肝脏,完成其代谢过程。
5. 油脂与健康适量摄入健康的油脂对人体是必要的,但摄入过量或者选择不当的油脂会对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高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含量高的油脂会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而摄入适量的不饱和脂肪酸可以降低胆固醇水平,减少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因此,在饮食中要适量选择健康的油脂,如橄榄油、亚麻籽油等。
6. 油脂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油脂在食品加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不仅是食品的主要调味品,还可以影响食品的质地、口感和口味。
常见的食品加工中使用的油脂包括黄油、植物油、动物脂等。
此外,油脂还可以用于制作面包、糕点、饼干等食品。
7. 油脂在化妆品中的应用油脂在化妆品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它们可以用作保湿剂、润肤剂、护肤剂等。
油脂相关知识点总结一、油脂的种类1. 植物油:植物油主要来源于植物果实的种子、果实等部位,例如大豆、花生、菜籽、玉米、葵花等。
植物油中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如亚油酸、亚麻酸等,有助于降低血脂和胆固醇、预防心血管疾病。
2. 动物油:动物油主要来源于动物的脂肪组织,如牛油、猪油、羊油等。
动物油中含有较多的饱和脂肪酸,虽然能提供丰富的能量,但长期过多摄入会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3. 鱼油:鱼油富含ω-3脂肪酸,如DHA、EPA等,对心脑血管有益,能减少血栓形成、降低血脂和胆固醇。
4. 植物黄油:植物黄油是一种植物脂肪,是以水解植物油后经过脱色、脱臭及部分加氢处理后制成的,其使用范围和普通油脂类似,但植物黄油有着精炼度高的优点和物理及化学特性稳定等特点,所以植物黄油主要用于食品生产。
二、油脂的功能1. 提供能量:油脂是人体最主要的能量来源之一,1克脂肪可以提供9千卡的能量,是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2倍。
2. 维持细胞结构:人体的细胞膜主要由脂质组成,油脂的摄入有利于细胞膜的健康。
3. 吸收脂溶性维生素:脂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和维生素K,这些维生素只有在有足够的脂肪的情况下才能被有效吸收利用。
4. 维持身体健康:适量的脂肪有助于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如维护皮肤健康、维持身体免疫功能等。
三、油脂的摄入量建议1.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年人每日摄入脂肪总量应占总热量摄入的15%-30%,其中饱和脂肪酸不应超过总脂肪的10%。
2.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成年人每日摄入脂肪总量占总能量摄入的25%-30%,其中饱和脂肪不宜超过总脂肪的10%。
3. 对于脂肪摄入量,应根据不同人群的健康状况、活动水平、体重等因素进行调整。
四、影响油脂消化吸收的因素1. 饭前饭后:饭后食用油脂有助于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同时也降低了胆固醇水平;而饭前摄入油脂则可能增加胆固醇水平。
2. 油脂的种类:不饱和脂肪酸更易被人体吸收,而饱和脂肪酸则不易吸收,甚至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油脂知识一、油脂油和脂肪统称为油脂。
是油料在成熟过程中由糖转化而形成的一种复杂的混合物,是油籽中主要的化学成分。
油脂的主要成分是各种高级脂肪酸的甘油酯。
油脂分布十分广泛,各种植物的种子、动物的组织和器官中都存在一定数量的油脂,特别是油料作物的种子和动物皮下的脂肪组织,油脂含量丰富。
人体中的脂肪约占体重的10%~20%。
1、油脂的作用油脂是食物组成中的重要部分,也是产生能量最高的营养物质。
1g油脂在完全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时,放出热量约39kJ,大约是糖或蛋白质的2倍。
成人每日需进食50~60g脂肪,可提供日需热量的20%~25%。
脂肪在人体内的化学变化主要是在脂肪酶的催化下,进行水解,生成甘油(丙三醇)和高级脂肪酸,然后再分别进行氧化分解,释放能量。
油脂同时还有保持体温和保护内脏器官的作用。
油脂能增加食物的滋味,增进食欲,保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但摄入过量脂肪,可能引起肥胖、高血脂、高血压,也可能会诱发乳腺癌、肠癌等恶性肿瘤。
因此在饮食中要注意控制油脂的摄入量。
主要用途是供食用,但也广泛用于制造肥皂、脂肪酸、甘油、油漆、油墨、乳化剂、润滑剂等。
所得的油脂可按不同的需要,用脱磷脂、干燥、脱酸、脱臭、脱色等方法精制。
二、油脂的性质油脂比水轻,比重在0.9~0.95之间。
不溶于水,易溶于乙醚、汽油、苯、石油醚、丙酮、氯仿和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中。
油脂没有明显的沸点和熔点,因为它们一般都是混合物。
;动物的脂肪组织和油料植物的籽核是油脂的主要来源。
在室温下呈固态或半固态的叫脂肪,油脂中的碳链为碳碳单键,主要是高沸点的动物脂肪;呈液态的叫油,油脂中的碳链含碳碳双键,主要是低沸点的植物油。
1、什么是油脂的过氧化值过氧化值表示油脂和脂肪酸等被氧化程度的一种指标。
是1千克样品中的活性氧含量,以过氧化物的毫摩尔数表示。
用于说明样品是否因已被氧化而变质。
油脂氧化后生成过氧化物、醛、酮等。
氧化能力较强,能将碘化钾氧化成游离碘。
油脂高中知识点总结一、油脂的成分1. 油脂主要由甘油三酯、磷脂和胆固醇组成。
其中,甘油三酯(三酸甘油脂)是主要成分,占油脂总量的95%以上。
2. 甘油三酯是由甘油和三个脂肪酸分子通过酯键连接而成。
脂肪酸是甘油三酯的主要成分,不同的脂肪酸组合形成了不同种类的油脂。
3. 磷脂是油脂中的一种特殊脂质,包括卵磷脂、肝磷脂和大豆卵磷脂等。
磷脂在人体内起着重要的结构和功能作用。
4. 胆固醇是一种脂类物质,主要存在于动物性油脂和部分植物性油脂中。
适量的胆固醇对人体有益,但摄入过多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二、油脂的作用1. 提供能量:油脂是高能量食物,每克脂肪产生9千卡的能量,是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两倍。
2. 维持细胞结构:脂肪酸是细胞膜主要组成成分,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维持起重要作用。
3. 营养素吸收:脂溶性维生素(A、D、E、K)需要脂肪来促进吸收和利用。
4. 保护器官:脂肪层在体内提供保护,防止外界冲击和伤害。
5. 调节体温:脂肪在身体内部形成脂肪组织,起到保温的作用。
三、油脂的来源1. 植物油:包括大豆油、花生油、葵花籽油、玉米油、菜籽油、橄榄油等。
2. 动物油:包括猪油、牛油、羊油等。
3. 海洋油脂:包括鱼肝油、鳕鱼肝油等。
四、油脂的分类1. 根据来源可分为:植物油和动物油两大类。
2. 根据饱和度可分为: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三类。
3. 根据来源地区可分为:国产油和进口油两类。
五、油脂的选购1. 根据用途选择:炒菜可以选择耐热性好的植物油,凉拌、凉拌或调味可以选择花生油、橄榄油等。
2. 根据质量选择:应尽量选择品质好、生产日期较新的油脂,避免购买劣质和过期产品。
3. 根据个人口味选择:不同的油脂有不同的风味和香气,可以根据个人口味进行选择。
六、油脂的烹饪技巧1. 炒菜时应先加热油脂至七成热再下锅,可减少食物吸油和保持营养。
2. 炒锅内的油脂不宜过热,以防止油烟和产生有害物质。
3. 炸食物时应选择适宜的油脂,控制油温,避免油炸时间过长。
油脂一般知识一、油脂的分类按照来源的不同 ,油脂可分为四大类:水产油脂:如鱼油、鱼肝油等;陆地动物脂肪:如猪油、牛油等;乳脂:如牛乳、羊乳等;植物油脂:是种类最多、产量最大、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食用的一类,常见的品种有芝麻油、花生油、豆油、菜油、葵花籽油、玉米油、棉籽油等。
二、植物油脂的分类1、根据加工精度的不同 ,植物油可分为原油、四级油、三级油、二级油、一级油等由低到高五个等级:原油――― 俗称毛油,未经任何处理的不能直接供人类食用的油。
成品油――-毛油经处理符合国家成品油质量指标和卫生要求的直接供人类食用的油脂。
植物油等级是根据其精炼程度来区分的,一般是从色泽、透明度、气滋味、酸值、过氧化值、水分及挥发物、不溶性杂质、280℃加热试验、溶剂残留等理化指标来判断,并且符合国家卫生标准。
全精炼的油(一级、二级)经过脱水、脱酸、脱色、脱胶、脱臭、脱溶,水杂小,色泽浅,无味,酸价、过氧化值较低,无溶剂残留,烟点高;半精炼油(三、四级)经过脱溶、脱酸、脱胶处理,色泽较深,加热后油烟大,有些四级油透明度较差。
植物油精炼程度四级最低,一级最高,都符合国家直接食用标准。
2、根据加工工艺的不同,植物油可分为浸出油和压榨油两种:浸出油――― 油料经浸出工艺制取的油。
油料预处理后直接(或压榨后)与有机溶剂充分结合,提取制成成品油,是国际上通用的加工方法,优点是出油率高,加工成本低,缺点是有溶剂残留,但经过全精炼以后,基本上可以完全去除溶剂残留,降低水杂、色泽,提高透明度、烟点,常用于豆油、葵花籽油、玉米油等。
油脂工业使用的抽提溶剂,是国家专为油料加工生产的专用溶剂,与那些普通汽油有着本质的区别。
所以只要成品油达到国家标准要求,都是优质、安全的,可放心食用。
压榨油――― 油料经直接压榨制取的油。
采用纯物理压榨方式,是我国传统加工方法,优点是安全,产品污染少,且营养成分不易受破坏,保持油脂中原有的气味,能保留油脂中的一些微量成分,缺点是出油率低,成本高并且较难去除黄曲霉毒素残留,常用于花生油、芝麻油等。
另外,芝麻香油根据压榨工艺不同又分为小磨水代香油和机制香油。
3、根据油料来源不同,植物油可分为转基因油和非转基因油两种:转基因油――― 用转基因油料制取的油。
三、植物油的基本特性我们所见的植物油在常温状态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一般都呈液体状态(棕榈油除外),尤其是在气温较高的夏季。
因此,在生产中发现油中漂浮有固体颗粒,就应该引起注意,要认真检查,确认是否混入了杂质;在低温下,油脂会出现凝固现象,如花生油在10℃以下会出现半凝固现象;棉籽油在7℃会出现凝固分层,这都是油脂的固有特性。
但一级植物油国家标准要求在0℃下5.5个小时保持澄清透明。
2、与水不能相互溶解。
油和水是两种极性不同的物质,在常温状态下,这两种物质不能相互溶解。
在当混有水的油往热锅里倒时,会发生向外溅油或溢锅等现象。
3、油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
油脂的单位体积所具有的质量叫做油脂密度。
在常温状态下水的密度要接近1.0g/ml,而油脂的密度一般在0.91—0.93g/ml之间,这说明油比水要轻。
所以油里掺进水时,静置一段时间后,水一般都沉在底部。
4、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油脂的密度随温度的变化呈反比变化,温度升高,密度降低,反之,密度升高。
四、植物油营养成分简介:植物油主要成分是由脂肪酸和甘油化合而成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并含有磷脂、甾醇、维生素等,食用油脂作为人类的主要副食品,除烹调时起导热作用外,在人体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 供给人体的热量,并能帮助人体对钙、磷、维生素的吸收。
2. 供给人体的必需脂肪酸。
植物油脂中所含的亚油酸、亚麻酸和微量的花生四烯酸都是必需脂肪酸。
3. 供给油溶性维生素,并作为油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媒介。
4. 赋予食物特有的风味,增进人们的食欲。
五、油脂常用理化指标项目1、色泽——油脂本身带有的颜色。
植物油料籽粒内含有叶黄素、叶绿素、类胡萝卜素、棉酚等色素,在制油过程中溶于油脂而使其呈现不同的颜色。
国家标准中对各类、各种、各等级植物油的色泽,用罗维朋比色计进行测定,并制定了相应指标。
测定油脂色泽,可以大致了解油脂的纯净度,加工工艺和精炼程度以及判断是否变质。
2、气味、滋味——油脂本身具有的独特的气味和滋味。
取少量的试样注入烧杯中,加温至50℃,用玻璃棒边搅拌边嗅气味,同时尝辨滋味。
凡具有该油固有的气味和滋味,无异味为合格。
3、透明度——油脂可透过光线的程度.4、水分及挥发物——在一定温度条件下,油脂中所含的微量水分和挥发物。
当油脂中水分含量过多时,将有利于解脂酶的活动和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从而使油脂的水解作用大大加速脂肪酸的游离,增加过氧化物的生成会显著的降低油脂的品质,严重时油脂酸败变质,从而影响油脂的品质和储存稳定性。
5、不溶性杂质——油脂中不溶于石油醚等有机溶剂的物质,是稳定油脂质量的一项重要标志之一。
杂质含量大时,不仅降低油脂品质,而且能加速油脂品质变化。
6、酸值——是指中和lg油脂中游离脂肪酸所需氢氧化钾的毫克数,油脂的酸值是评定油脂品质的主要指标,超过3.0mgKOH/g油时,不能直接供应市场。
7、过氧化值――以1kg油脂中过氧化物的毫摩尔数。
过氧化值表示油脂自动氧化初期形成的一级反应产物—过氧化物的数量,是评价油脂氧化程度使用的指标。
油脂的酸败分水解酸败和氧化酸败两种。
水解酸败是指油脂在水和解酯酶存在下,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的变化;氧化酸败是指油脂在空气中氧的作用下,分解成醛、酮、醇、酸的作用。
这些酸败产物常具有特殊的臭气和发苦的滋味,以至影响了油脂的感官性质,酸败严重的油脂则不能食用。
而水解酸败如果产生的是低级脂肪酸,很可能直接影响油脂的气味,同时,水解产物的氧化,将更快的改变油脂的新鲜正常的滋味和气味。
8、加热试验――是指油样加热到280℃时,观察有无析出物和油色变化情况。
一般将油样在16-18分钟内使之温度升至280℃,趁热观察析出物多少及油色深浅情况。
它是检定磷脂含量的一种简易方法。
油脂中磷含量多时,经过加热后会产生絮状沉淀物,同时,油脂酸败时,油色则变深或变黑。
9、含皂量――经过碱炼后油脂中皂化物的含量(以油酸纳计)。
10、烟点――在避免通风并备有特殊照明的试验装备中,油样加热至开始连续发蓝烟时的温度。
油脂中游离脂肪酸、甘油一酸酯、不皂化物等相对分子质量较低的物质比甘油酯易挥发,都可使烟点降低,因此,烟点可用作植物油精炼程度的指标。
一般油脂的烟点在经长期存放后,可降至30-40度。
11、冷冻试验――油样至于0℃恒温条件下,保持一定的时间,观察澄清度。
一般一级油保持0℃放置5.5小时以上。
12、浸出溶剂残留量――是指一公斤油脂中所残留溶剂的毫克数。
浸出工艺生产的食用油虽经高温脱溶,但仍有少量溶剂残留在油品中,因浸出溶剂(通常称六号溶剂)是一个以麻醉呼吸中枢,但毒性不大的溶剂,从毒力学和生产工艺水平综合考虑,国家规定食用油浸出溶剂残留量不得大于50ppm。
六、油脂质量简单的感观检验方法1、根据油的颜色进行检验:植物油料籽粒内含有叶黄素、叶绿素、类胡萝卜素、棉酚等色素,在制油过程中溶于油脂而呈现不同的颜色。
油脂的色泽,除了与油料籽粒的粒色有关外,还与加工工艺及精炼程度有关,另外,油料品质劣变和油脂酸败也会导致油色变深或影响油脂色泽。
感官测定色泽,是将不同油脂放在相同通明容器中,在同一光线和同一背景下进行目测对比。
一般的,等级越高,颜色越浅。
2、根据油的气味、滋味进行检验:各种植物油脂都有其特有的气味和滋味。
通过油脂气、滋味鉴定,可以了解油脂的种类、品质的好坏、酸败程度、能否食用及有无掺假等。
酸败的油脂有辛辣或恶臭味,毛油有刺激性气味。
感官测定油脂的气味,一般是将少许油脂涂在手掌上,两手磨擦后,立即嗅其气味。
常见油脂具体气、滋味为:豆油:颜色发黄,有豆腥味。
菜籽油:颜色呈深黄绿色,有特殊刺激性的辣味。
花生油:颜色淡黄,气味清香、滋味纯正。
玉米油:淡黄色,有微甜的果仁味,口味清香。
葵花籽油:淡琥珀色,有浓郁香味,葵油含有蜡质,(蜡质不被人体吸收,对人体无害,)没有经过脱蜡工艺的葵油看起来略有混浊,脱蜡之后的葵油澄清透明。
棉籽油:橙黄色或棕色,有腐烂木头味。
芝麻油:棕黄色,具有愉悦、温和的芝麻香味。
棕榈油:淡黄色,无味。
3、观察油的透明度:透明度是指油脂可透过光线的程度。
品质正常合格的油脂是澄清透明的,如果油脂中水分、杂质、磷脂、蛋白质、蜡质、固体脂肪过高或含皂量过多时,就会出现浑浊状,它跟油脂颜色的深浅没有关系,所表达的就是我们常说的“澄清、透明、微浊、浑浊”,国家标准对三、四级油的透明度一般不作要求。
感官测定油脂的透明度,是将油脂静置一段时间后,目测观察透明度,凝固的油样可先置于温水中加热溶化后再目测。
观察时,若油样内无絮状悬浮物即为透明,有少量絮状悬浮物即为微浊,若有明显絮状悬浮物即为浑浊,4、观察加热试验:油脂加热试验是指油脂在一定条件下加热到280℃(亚麻油为289℃)时,观察有无析出物和油色变化情况。
是定性判断油脂中磷脂含量的检验。
磷脂本身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但是如果含量过高,它与水结合高温下有黑色析出物,影响食品的颜色和风味,同时也失去了它的营养价值。
所以通过加热试验就可以简单地判断油脂好坏和磷脂的含量多少。
感官测定油脂的加热试验,可简单的油锅冒浓烟时关火观察。
观察有“油色不变” “油色变深” “油色变黑”、“无析出物” “有微量析出物” “有大量析出物”等现象。
一般的三、四级油允许有微量析出物和油色变深。
5、高价值油感观辨真伪方法:花生油――利用花生油熔点高,将购来的花生油整瓶放入冰箱冷藏室,温度控制在3-10℃,使其均匀受冷,数小时后取出观察,若瓶内出现均匀的糊状就是所说的冻住了,可视为纯正花生油,受冷不均匀可能会出现半瓶冻半瓶不冻现象,可延长冷藏室时间,仍不上冻,即可对其怀疑;若10℃以上上冻,即可判定掺有棕油或其他油;若加热有类似豆油腥味,则可怀疑掺假。
芝麻香油――嗅味。
香油的香味与香精的香味不同,香精的香味有一种刺鼻感觉,香油的香味是一种令人愉悦的感觉,若放置一两个月,香味不明显了,可判定不是纯正香油,记住以后不要再买这个品牌。
七、有关转基因知识介绍1、转基因食品对生态环境产生的潜在影响为提高作物的抗性,科学家将抗病、抗除草剂等抗性基因转入到不同的作物中。
而当这些抗性基因通过基因流逐渐在野生种群中定居后,就使得作物的野生亲缘种具有了获得选择优势的可能性,如果获得选择优势的野生近源种本身就是杂草,那么这种杂草就有可能成为对栽培作物构成严重威胁的“超级杂草”。
由于转基因在野生种群中的固定,将导致野生等位基因的丢失,从而造成遗传多样性的丧失,造成对野生遗传资源的污染和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