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词语熟语使用注意事项易错点归纳
- 格式:doc
- 大小:51.50 KB
- 文档页数:10
高考语文熟语误用类型高考语文熟语误用类型综合近年高考语文试题,我们便可发现,熟语的运用能力仍是高考语文的重头戏。
而如何把握好这一类型的题目呢?我们要找出此类题型的命题规律,使熟语的复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下,我们就全面搜查近年高考熟语的每一项错误,总结归纳出高考熟语故意致误常见的八种类型。
一、望文生义生活中,很多人不了解成语的内在含义,就按成语的字面意思去理解,并且运用于生活。
因此,此错误类型是生活常见的,也是高考常考的。
如:例1、给人们带来了莫大的方便,但打有时并不是最好的联系方法,有些事情非得耳提面命,一边说一边比划才能真正讲清楚。
〔宁夏卷〕:“耳提面命〞的意思是不仅要当面告诉他,而且还要揪着耳朵叮嘱,后来形容恳切教导。
句子只片面地认为是“当着面〞的意思.例2:由于构思精巧,章法严密,这幅巨型国画表现的人物与场景虽然众多,但却具有内在联系,画面上各部分水乳交融。
(湖南卷):水乳交融:交融:融合在一起。
象水和乳汁融合在一起。
比喻感情很融洽或结合十分紧密。
这里望文生义为“水和颜料融合在一起〞。
例3:这真是大人不见小人怪,我犯了这点儿小错误,经理没有批评我,你倒挑起我的毛病来了。
(辽宁卷):大人不见小人怪指“地位高或有德者对位低或无德者的过错不见怪。
〞这里错认为此熟语是“地位高的人都不怪我,而你地位低的人反而来怪我〞的意思.例4:我国不少理工科院校把大学语文排斥在必修课之外,而近年来,外国留学生报考HSK(中国汉语水平考试)的人数大幅度上升,真可谓“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浙江卷〕:此熟语的意思是外来品大家都很喜欢。
不知道的东西,都很喜欢.这里望文生义了,误认为是“外国人喜欢学汉语〞了。
二、褒贬误用成语中,有些是有感情色彩的,在使用的过程中,就要分辨出这些成语的褒贬色彩,否则就会产生误用现象。
如:例5:同学们,考人大学仅仅是一个新的起点,让我们志存高远,学海无涯苦作舟,在老师们的推波助澜下,直挂云帆济沧海!〔浙江卷〕:推波助澜比喻促使或助长事〔多指坏事〕的发展,使扩大影响.这里的老师鼓励学生应该是件好事,用“推波助澜〞褒贬失当。
高考语文易错的知识点整理实际上,语文学科同其它学科一样,有自身的知识系统和复习规律。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熟记这些知识系统和复习规律,然后熟练的运用。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一些高考语文易错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语文易错成语1. 哀鸿遍野:比喻呻吟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到处都是。
哀鸿,哀鸣的大雁,比喻悲哀呼号的灾民。
2. 安步当车:古代称人能安贫守贱。
现多用以表示不乘车而从容不迫地步行。
安,安闲。
3. 安土重还: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
重,看得很重。
4. 嗷嗷(áo)待哺(bǔ):形容受饥饿的悲惨遭情景。
嗷嗷,哀号声;哺,喂食。
5. 筚(bì)路蓝缕:驾着柴车,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开辟山林。
筚路,柴车。
蓝缕,破衣服。
形容创作的艰苦。
6. 抱残守缺:形容保守不知改进。
7. 白驹过隙: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就骏马在细小的缝隙前飞快地越过一样。
白驹,骏马。
8. 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妄自惊慌。
9. 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
比喻无济于事。
10. 别无长(cháng)物:没有多余的东西。
形容穷困或俭朴。
11. 不足挂齿:不值得一提。
谦虚说法。
12. 不足为训:不值得很为效法的准则。
训,准则。
13. 不可理喻:没法跟他讲道理。
形容蛮横或固执。
比喻,使明白。
14. 不胫而走:比喻消息传得很快。
胫,小腿。
15. 不负众望:不能使群众信服。
孚,使人信服。
16. 不为(wéi)已甚:指对人的责备或处罚适可而止。
已甚,过分。
17. 不即不离:不接近也不疏远。
即,接近。
18. 不卑不亢:对待人有恰当的分寸,既不低声下气,了不傲慢自大。
卑,低下;亢,高。
19. 不稂(láng)不莠(yǒu):比喻人不成材,没出息。
稂、莠,田里的野草。
20. 不落窠臼:比喻有独创风格,不落旧套。
21. 不容置喙(huì):不容别人插嘴。
喙,嘴。
22. 不塞(sāi)不流,不止不行:比喻旧思想文化不予以破坏,新思想、新文化就不能树立起来。
2024年高三语文易错知识点总结近几年来,高考语文试题中存在一些易错的知识点,是考生容易忽视或理解不透彻的地方。
对于即将进入高三的同学们来说,掌握这些易错知识点非常重要,可以在提高自己的答题正确率的同时,避免漏分。
下面总结了一些高三语文易错知识点。
1.词语的辨析(1)易混淆的词语:很多同学容易混淆常见的词语,例如:“针锋相对”和“势不两立”、“泥牛入海”和“杳无音信”、“丝丝入扣”和“仔细端详”等。
在备考过程中,应该注重对这些常见词语的辨析。
(2)词义的辨析:有些词语的词义相似,但具体含义有所不同,例如:“品德”和“道德”、“情与景”和“情景”、“黑暗”和“阴暗”等。
在阅读理解中,往往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理解词义,不要简单死记硬背。
2.标点符号的使用(1)逗号的使用:逗号是一个常见的标点符号,但是在句子中的使用却有一定的讲究。
例如,在句子中插入一个陈述性的插入语或引用语时,应该使用逗号将其与句子其他部分分开。
(2)句号的使用:句号是句子中最常用的标点符号,但是有时候会用错。
特别是在长句中,容易出现句子部分断裂的情况。
因此,在写作时需要注意句子的结构,确保使用句号的位置准确。
3.修辞手法的辨析(1)比喻和拟人: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比较不同的事物,用具体的形象语言来表达抽象的意思。
拟人是指将无生命的物体赋予人的性格和行为特征。
在阅读和写作中,容易混淆这两个修辞手法,因此需要学会辨析。
(2)夸张和夸奖:夸张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夸大事物的某种特征来达到渲染的目的。
夸奖是指对别人的称赞和赞扬。
在写作时,容易将夸张和夸奖混淆,导致理解错误。
4.古文阅读中的易错知识点(1)古文虚词:古文中的虚词是指在句子中虽有字面上的意义,但缺少明确的实指对象的词。
例如:“亦”、“曾”、“焉”等。
在古文阅读中,要掌握这些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正确理解虚词所处的句子结构。
(2)古文词语的解释:古文中的词语有一些特殊的解释方法,不同于现代汉语。
高中语文词汇记忆技巧及易错点总结高中语文学科中,词汇记忆是非常重要的。
考生在学习中,需要对各种词汇进行掌握,以便在阅读、写作和语文应用中进行使用。
在记忆词汇时,学生要注意一些易错点和记忆技巧,以避免犯错,并提高记忆效率。
本文将针对高中语文学科的词汇记忆需求,进行一些总结,希望对学生们有所帮助。
一、易错点总结1. 同音异义词同音异义词是指读音相同而意义不同的汉字,如“风”和“封”、“节”和“结”等等。
在阅读时,如果不能根据上下文理解其中的区别,可能会导致句意的误解。
因此,学生在记忆这些词汇时,要特别注意它们的语境和使用场合,避免在使用时混淆。
2. 词义相似或相反的词汇在高中语文学科中,常常出现一些词义相似或相反的词汇,如“坚定”和“顽固”、“顺从”和“服从”等等。
这些词汇容易混淆,造成记忆上的错乱。
为了避免犯错,学生需要重点学习这些词汇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 汉字拼写汉字拼写往往是高中语文学科中的一个难点,在考试中经常出现失分情况。
记忆汉字的拼写时,需要注意字形、构造、音韵等因素。
另外,在写作时也要留意拼写,避免因错字而影响文章的整体质量。
4. 词性变化某些词汇的词性存在变化,如“美丽”可以作为形容词和名词,“忙”可以作为动词和形容词等等。
在阅读和写作时,如果不能正确掌握这些词汇的词性,就会造成使用不当的错误。
因此,在学习这些词汇时,需要注意它们的词性变化规律和语法使用。
二、词汇记忆技巧1. 词根词缀法词根词缀法是一种记忆词汇的有效方法,它利用单词的词根和前缀、后缀的组合,快速记忆单词意义。
例如,“calc”表示“石灰”,“ium”表示“元素”,则“calcium”就是指“钙元素”。
“auto”表示“自动”,“matic”表示“有关的”,则“automatic”就是指“自动的”。
这种方法可帮助学生快速记忆具有相同词根词缀的单词。
2. 词语搭配法词语搭配法是另一种记忆词汇的有效方法。
例如,“举世闻名”、“一诺千金”、“励精图治”等成语都是由两个或多个汉字搭配而成的。
高考语文备考指南:熟语运用“八项注意”一、望文生义生活中,很多人不了解成语的内在含义,就按成语的字面意思去理解,并且运用于生活。
因此,此错误类型是生活常见的,也是高考常考的。
如:例1、文艺演出现场,身着盛装的表演者光着脚、微笑着,一边跳着傣族舞,一边向人们泼水致意,在场群众纷纷拍手称快。
(全国卷Ⅰ)例2、这样的小错误对于整个题目的要求来说是无伤大雅,不足为训的,我们决不能只纠缠于细枝末节而忘了根本的目标。
(全国卷Ⅱ)例3: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是不容分说的,千里之外的问候,只要一个短信瞬间就能完成。
(xx卷) “拍手称快”意思是拍着手喊痛快,多指仇恨得到消除。
该句意思是“为节目叫好”。
例2的成语的意思是不能当作效法的经典或法则。
该句误用为“不足以拿来教训”的意思。
例3也因为望文生义而致误了,“不容分说”不是“不用说,肯定是”的意思,而是“不容许别人讲话就直接做某事”。
二、褒贬误用成语中,有些是有感情色彩的,在使用的过程中,就要分辨出这些成语的褒贬色彩,否则就会产生误用现象。
如:例4:假以时日,我们可以巧立名目,开发大批新颖别致的旅游项目,为景区再添光彩。
(xx卷)例5:我们来到了实习工厂,厂领导和工人们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早已作了周密安派,他们对我们的关心真是无所不至。
(xx卷)例6:李老汉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
别人给他的年帮助与恩惠,哪怕仅仅是一句安慰的话,他也睚眦必报。
(xx卷)例7:电视连续剧《亮剑》在黄金时段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人们对它评头论足,大加赞赏。
(xx卷)“巧立名目”指“定出许多名目,以达到某种不正当的目的”,是个贬义词,不能运用于该句的“光彩事业”。
“睚眦必报”是个贬义词,意思指极小的仇恨也要报复,这里所用的感情色彩刚好相反了。
“无所不至”多含贬义,多指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和句中的“关心”感情色彩刚相反。
“品头论足”是贬义词,用到该句明显属于褒贬不当三、用错对象有些成语是有固定的使用范围,如果不顾成语使用的对象和使用范围就乱用成语,就很容易造成“牛头不对马嘴”的后果。
高中语文词语熟语使用注意事项易错点归纳易错点1 实词辨析辨析词语一定要坚持“同中求异”的基本原则,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词义轻重不同,有些近义词的细微差别表现词义的轻重不同。
②范围大小不同,有些近义词词义涵盖的范围大小不同。
③适用对象不同,有些近义词所表示的概念相同,但适用对象不同,有上下、内外等之分。
④语体色彩不同,有些近义词词义体现出的庄重和诙谐、谦敬和讽刺、委婉和直露以及文、白、雅、俗等不同色彩,虽然意义相同或相近,但各适用于不同场合。
⑤感情色彩不同:有些近义词词义附带的表现为感情上的某种倾向、情调不同。
⑥搭配关系不同,有些近义词基本义相同,但搭配有别,不能混用。
⑦语法功能不同,有些近义词的差别表现在句法功能的不同上。
⑧词义侧重点不同:有些近义词词义侧重点不同。
易错点2虚词辨析高考对虚词的考查,着重于虚词的正确使用,主要有两个考查角度:一是病句辨析中对关联词的搭配、位置的考查;二是单独对虚词的考查。
正确辨析和使用虚词的五个角度:1.从词性的角度辨析。
如“固然”和“诚然”,前者只能做转折连词,后者除了有同样的性质、功能外,还可以做副词,如“他诚然是一名优秀的演员”。
2.从词语的适用对象、场合、范围等角度辨析。
如介词“对”和“对于”,前者适用范围比后者广,一般而言,用“对于”的地方都能换成“对”,但用“对”的句子,有些不能换成“对于”,如“小王对我笑了笑”;强调动作行为的方向、目标,或含有“对待”意味的,只能用“对”,如“他对工作很负责”;“对”可用在助动词、副词之后,如“我们会对这件事做出具体安排的”,“对于”则不能用在助动词、副词之后。
3.从词语搭配的角度辨析。
许多关联词的搭配是固定的。
如表假设关系的“即使……也……”等,又如表并列关系的“也……也……”“不是……而是……”等,表递进关系的“不但……而且……”“不仅……还……”等。
4.从逻辑关系的角度辨析。
如“进而”与“从而”,前者一般表示递进关系,后者一般表示承接或因果关系。
再如“只要”与“只有”,前者所强调的是充分条件,后者所强调的是必要条件。
5.从语气的角度辨析。
主要是指表示语气的副词和助词。
如“难道”与“莫非”,前者多用来加强反问语气,后者多用于揣测语气,有时也用来加强反问语气,但不及前者强烈。
所有这些,都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多加体会、揣摩。
易错点3成语辨析现代汉语中成语的数量很多。
在众多的成语中,意思相近的近义成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近义成语的使用主要分成两大类:1 .形近义不同有的成语与其他成语由于读音、字形相近或具有某些共同的语素,在使用时极易混淆。
例如:①在球迷的呼吁下,教练使用了巴乔,他在世界杯上果然不孚众望,多次挽救了意大利队。
②计算机是一种工具,尽管是高科技工具,拥有它,并不意味着一切工作都可以事倍功半,一蹴而就。
“不孚众望”的意思是不能使众人信服,而①句却把它与读音相近,只有一字之差的成语“不负众望”混淆了;“事倍功半”形容花费的劳力大,收到的成效小,而②句却把它与其语素完全相同,而语素位置不同且语义完全相反的成语“事半功倍”混淆了。
2 .义近①义相近而用法有别某些成语尽管意义相近,但由于语境不同,又造成了它们的用法有细微差别。
例如,“目不暇接”和“应接不暇”。
前者指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后者指来人或事情太多,接待应付不过来。
意义相近,但细细推敲,会发现前者偏向主动,后者偏向被动,因此,“汽车向神农架山区奔驰,只见奇峰异岭扑面而来,令人”一句只能选择“应接不暇”。
类似的还有“独树一帜”与“匠心独运”、“不落窠臼”与“别出心裁”等。
类似的成语还有“一钱不值”与“一钱不名”:一钱不值:有轻视鄙弃的意思(贬义);一钱不名:形容贫困(中性)。
“无所不能”与“无所不为”:无所不能:指什么事都能做(褒义);无所不为:没有什么不干的,指什么坏事都干(贬义)。
②义相近而适用范围有别例如:“狼狈为奸”和“朋比为奸”,二者都指坏人勾结起来干坏事,但前者适用范围小一些,指几个人,而后者多指一大批人。
因此“这一伙人狼狈为奸,干尽了坏事”一句中“狼狈为奸”换成“朋比为奸”更恰当。
类似的成语还有“刮目相看”与“另眼相看”:前者是自己与自己的纵向比较,后者是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横向比较。
“莫名其妙”与“莫明其妙”:莫名其妙:形容事物非常奥妙,说不出来;莫明其妙:不知就里,不明白其中的奥妙。
作答词语题要注意以下三个角度:①从语境角度,用逻辑关系与词语对应解题;②从词义角度,用提取语素与词义轻重解题;③从用法角度,用适用对象与感情色彩解题。
具体而言,就是要掌握下面的“五要”:第一,要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要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的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要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要注意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实词辨析关注“3方面”1.从意义方面辨析(1 )看适用范围有很多近义词适用范围的大小是不同的,有的大一些,有的小一些;有的概括的是事物总的方面,有的概括的是其中的某一部分。
只有准确把握词语的适用范围,才能正确地辨别。
例如:“边疆”“边境”“边界”这三个词表示的范围越来越小。
“边疆”指比较边远的靠近国界的区域,范围大,同时这个概念比较抽象;“边境”指靠近边界的地方,范围较小,同时这个概念比较具体;“边界”仅指一条界线,范围最小。
(2 )看词义轻重有些近义词表达的内容基本相同,但在表现程度上却有轻重、深浅的不同。
例如:“损坏”“毁坏”“破坏”都表示因某一动作行为而造成伤害,但“损坏”的语意要轻,程度要小,而“毁坏”“破坏”则层层升级,程度加重。
(3 )看表达侧重点对近义词词义的辨析,关键是分析不同语素的意义。
辨明近义词中词义的侧重点,不同语素的意义也就清楚了。
例如:“精巧”和“精美”,前者强调巧妙,侧重做工;后者强调好看,侧重外观。
2.从用法方面辨析(1 )看适用对象有很多实词有特定的适用对象。
辨析适用对象的差异也是区分实词的方法之一。
主要看词语是用于自己还是用于他人,是表谦称还是表敬称,是适用于一般对象还是适用于特定对象。
例如:“爱护”“爱戴”两者都可以用于人,但“爱戴”只用于下对上,“爱护”用于同志之间或上对下,有时还用于物,如“爱护公物”。
(2 )看搭配对象在语言实践中,词语之间的搭配有一定的限制,不能任意组合。
词语的搭配,一要合乎事理,二要合乎习惯。
如“交换”用于具体的、范围小的事物。
“交流”用于抽象的、范围较大的事物。
再如“充足”“充分”“充沛”都有“足够”的意思,但一般来讲,“充足”多与自然界或物质方面的比较具体的东西搭配,“充分”多与比较抽象的事物搭配,“充沛”多与表示精神方面的抽象概念搭配。
(3 )看词性语法有的词虽属近义词,但词性不同,其语法功能自然不同。
根据词性可以判断某词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确定词的语法功能,从而准确辨析词义。
例如:“突然”和“猛然”都有变化快、出人意料的意思,但前者是形容词,除作状语外,还可作定语和谓语,后者是副词,只能作状语。
(4 )看习惯用法有些词语意义虽然接近,但其习惯用法不同。
例如:“释怀”“消受”这两个词的习惯用法多用于否定句中,一般都说“无法释怀”“难以释怀”“无福消受”。
3.从色彩方面辨析(1 )看感情色彩从感情色彩的角度来说,词语可分为褒义词、贬义词和中性词。
在使用时,应辨析其感情色彩。
如“爱护”指爱惜并保护,褒义词;“庇护”指袒护,贬义词;“保护”指尽力照顾,使不受损害,中性词。
再如,说某人办事“果断”是褒奖,用“武断”一词,则含有贬斥、否定或憎恨之意,而“决断”一词基本上属中性词。
(2 )看语体风格语体指为适应不同交际需要而形成的语言体式,一般分为口语(通俗易懂)和书面语(庄重文雅)两大类,书面语又可分为公文语体、科技语体、文艺语体、政论语体等。
例如:“见面”和“会见”,“办法”和“措施”,“害怕”和“胆怯”,都有口语语体和书面语体之分。
“盐”和“氯化钠”,则是一般用语和专业术语的区别。
成语辨析“8注意”1.注意适用对象,防范“张冠李戴”有些成语只适用于描述特定的人或事,有特定的指向性,命题者常常故意偷梁换柱、张冠李戴,把使用的对象、特定的指向性有意弄错。
如“随着4G 时代的到来,国产智能手机纷纷登堂入室,截至今年第一季度,联想、华为、中兴和小米等品牌手机在全球市场已占有三分之一的份额”。
句中“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
句中用来说占领销售市场不当。
2.注意句子语境,防范“不合语境”成语的使用还要注意到与语境的和谐,不能不合惯用句式,不能不合情合理。
如果成语与其所在的语境不能协调,使用就不恰当。
如“此前中国航空西南分公司一直与四川航空公司鼎足而立,所占市场份额相差无几”。
句中“鼎足而立”比喻三方面对立,而前面说的是两个公司,用在句中不合语境。
3.注意关键字词,防范“望文生义”望文生义,即只按照字面意思来理解成语的含义,不了解成语的确切含义,仅从字面上去牵强附会,造成不确切的理解,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
如“一到晚上,修整一新的人民南路灯火阑珊,车水马龙,人们兴致勃勃地徜徉在灯火通明、流光溢彩的大街上,尽情地享受城市的繁华和热闹”。
句子中的“灯火阑珊”指灯火稀少、将尽。
此处望文生义,把成语的意思理解反了。
4.注意感情色彩,防范“褒贬误用”成语从感情色彩上可分为褒义、中性和贬义三类。
具有褒义色彩的成语,通常表达肯定、赞扬的情感态度;而含贬义色彩的成语,则表达否定与批判的情感态度;介于二者之间的则是中性色彩的成语。
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辨清褒贬,否则就容易犯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的错误。
如“这是一家国家级出版社,近几年来,出版了很多深受读者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喜爱的精品图书,不少作家都对它趋之若鹜”。
句中“趋之若鹜”指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比喻很多人争着去追逐(不好的事物)。
贬义词,用在此处感情色彩不当。
5.注意用语得体,防范“谦敬错位”由于成语是约定俗成的,某些成语的使用有一定的场合,有的还需要区别尊卑、长幼、主客、男女等。
这就要求我们在使用时注意场合,做到自谦敬人,得体合度。
如果分辨不清,就会导致谦敬错位。
如“在座的各位都是本领域的顶尖专家,我们请大家来,就是想听听大家的高见,请不必客气,就姑妄言之吧”。
句中“姑妄言之”的意思是姑且随便说说(对自己不能深信不疑的事情,说给别人,时常用此语以示保留)。
姑:姑且。
妄:随便。
多用于自谦之辞。
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6.注意准确简洁,防范“重复累赘”在使用成语时要注意将成语和句子语意进行比照,否则容易造成成语含义与句子语意的重复。
在辨析成语时,一定要准确把握成语的含义,同时注意观察前后文字,判断是否出现语意重复的错误。